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布局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中小学布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以期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推动中小学布局的优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文献研究:调研人员对相关教育政策、规划文件进行了仔细研读,了解国家和地方对中小学布局的要求和指导意见。

2. 问卷调查:通过制定问卷并发放给相关中小学校、教育局、学生家长等,了解他们对中小学布局的看法、需求和建议。

3. 实地调研:调研人员走访了多所中小学校,并与校长、教师、学生等进行面对面的问询,了解他们对学校布局的认知和评价。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中小学布局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目前的中小学布局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城乡差距:在农村地区,学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上学难度大;而城市地区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多,学生上学具备较好的条件。

(2)资源分配不均衡:有些地区的中小学校条件较好,教师队伍稳定,设施设备齐全;而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落后。

(3)班额过大:一些城市中小学校班额过大,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学生个体发展得不到充分关注。

2. 布局调整的必要性中小学布局调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让更多的学生和学校能够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

(2)提高教育质量: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促进教育公平:布局调整可以帮助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消除困难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布局调整的建议与措施基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问题的识别,本调研报告提出如下布局调整的建议与措施:1. 增加农村中小学校数量:适当增加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数量,减少学生上学难度,提高教育资源覆盖范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与对策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与对策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与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成为重要话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及其对策,以期能为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1、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当地社区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校舍规模缩小,社区社会空间压缩,社区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引起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不满。

2、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

目前地方的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学校因资源无法达到资格要求,无法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参与国家教育资源保障政策,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

3、管理上的挑战。

布局调整不仅需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改善学校管理模式,由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新布局调整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学校管理者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1、提高基础教育公平性。

为了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政府应针对特定地区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投入,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各地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

2、完善学校管理模式。

要完善学校管理模式,教育部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校管理模式,加强对学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育的正常运行。

3、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要促进布局调整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把社会各方面支持起来,使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得到更多支持,影响得更大。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在反思现有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多措并举的对策,完善教育投入、强化管理模式和建立社会支持等,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改善教育质量。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前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缺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等。

为此,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

布局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问题分析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布局不合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育资源和投入都被集中在了城市和县城,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一些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

学校缺乏教师和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喜欢到城市和县城工作,而农村地区则难以留住这些人才。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无法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备、教材和学习材料等。

学校设施简陋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设施都比较简陋,缺少先进的学校设备、实验室以及图书室等,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策与建议建设特色学校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开展特色教育来解决。

成立特色学校,将资源集中到少数特色学校,其余学校仍然保留,但教材、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等可以在特色学校统一设定,统一采购和统一分配,这样可以在保证其他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和优化。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

培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特点,实现精准培养。

引进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就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加强教育资源投入针对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在投入方面可以考虑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款和招募志愿者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加强设施建设在设施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建设、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捐赠等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可以通过宣传效果的扩大,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
根据地区人口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学校分布均衡,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 需求。同时,要优化学校规模和班级设置,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拥挤。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总结词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
详细描述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同时,要均衡配置师资力量,通过教师 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此外,要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 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
01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学校建设,缓解政府财政
压力。
02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支持学校建设,提高学
校的办学水平。
03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结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详细描述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 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此外,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 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04
中小学校布局政策建议
制定合理的学校建设政策
需求。
城市化进程对学校布局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 量不断增加,对学校的需求也随之增 长。这需要学校在城市中合理布局, 以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
城市规划与学校建设
城市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 充分考虑学校的建设,确保学校与城 市发展相协调。同时,学校建设也应 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促进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标签:布局调整;问题;对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中心校改造工程量巨大。

多数中心校主体教学大楼使用了一二十年,教室、桌椅、实验仪器等相关配套设施损毁严重,无法容纳整个乡镇学生的学习需要。

食宿配套设施更是严重滞后,多数学校没有学生公寓和学生灶;个别学校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灶根本无法容纳几百上千人的食宿需要。

二是新建校舍弃置,建校债务得不到落实。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各地加强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多数乡村学校重新修建了校舍,有的刚刚投入使用,有的尚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之中。

三是教师培训任务艰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西部农村已经实施了五六年,多数教师掌握了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能够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

但实际效果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着差距,加之应试教育观念在全社会仍然根深蒂固,评价机制很不健全。

四是亲情教育缺失。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亲情是维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传统道德观念、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意识的培养更有赖于家庭教育。

把孩子从小集中在中心校,部分孩子将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亲情教育的缺失将会影响和制约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是如何取得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校舍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必然牵一发动全身,孩子牵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面对校舍改建和教育资源整合后必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才能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渠道,争取政府与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学校合并与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行动上配合学校与教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布局调整的背景、现状及其影响,本文期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校数量减少、学生上学距离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接着,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本文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数量减少,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集中和优化,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部分学校过于追求规模化、集中化,导致学校间的距离过远,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同时,学校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加大,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而一些薄弱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随着学校数量的减少,部分教师面临失业的风险,而新招聘的教师往往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环境,导致师资力量短缺,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

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布局调整持怀疑态度,担心调整后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2001年以来,中国对县镇以下的中小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究其原因,主要有: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入学需求增加,农村教育发展步子减缓;教育投入长期偏低,农村办学经费严重匮乏;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这一轮布局调整历时10多年,对于改进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等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专项治理政策,要求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车监管,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和增加学生营养,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各地还应积极应对、妥善处理。

关键词: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教育经费作者简介:杨天平(1956-),男,江苏盐城人,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教育管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浙江金华 3210042001年以来,中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销、合并、改建、迁建、新建、扩建与重建。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1.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新中国发展史上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1963至1976年之间,第三次是1985至1990年之间。

1972年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但未认真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9月和12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

但是,由于原有人口基数大,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期,农村重男轻女、农民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二胎、高胎次生育仍相当普遍,加之育龄人口的大幅度迁徙流动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性漏洞,使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不降反升。

浅析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浅析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浅析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者:黄军杰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3期在城镇化的背景下,由于农村学校人数的不断减少,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了布局的调整。

以学校撤并为主要形式的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盲目撤并等一系列的问题。

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农村中小学由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引起了农村人口外流和计划生育导致的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农村学校的数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许多农村地区加大了农村地区布局调整的力度。

但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由撤并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出来。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的比率不断下降。

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学校的学龄儿童便跟着父母进城入学,导致农村的学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其次,目前农村的教育网点过于分散,办学的规模也很小,造成教育成本增高,资金、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出现严重的浪费。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按照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义务教育阶段“村村办学”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并被“集中办学”模式所代替。

统计显示,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共减少33.34万所小学和1.38万所初中。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优势1.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村布局调整以前,农村中小学存在着布局分散、学校网点多、学校规模小等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被撤并,有利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的进行使用,避免了分散办学时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中小学的重复性建设,节约了教育资金和师资,提高了办校的效益。

2.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2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为此,本文将探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小。

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很小,学生数量少,但却存在大量的教师资源。

这些学校往往形同虚设,既耗费了教育资源,又浪费了财政资金。

2.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布局不合理,导致相邻的两个小学或初中之间距离过远,交通不便,学生交通费用高等问题。

3. 教学条件落后。

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教学条件都很差,师资力量不足,甚至部分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农村学校师生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福利待遇落后于城市地区,许多教育人才不愿意去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而不少农村学生则选择到城市就读,这导致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持续流失。

二、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农村教育体系,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减少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加大规模。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规模化办学”的方式,减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加大学校的规模,整合教育资源,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政策。

2. 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应根据当地的人口、交通、经济等因素,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交通条件、师生分布情况,避免出现近在咫尺却交通不便的情况。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

4 2010 年第 3 期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没有弹性的标准也不行,刚性的标准会影响到入学〔8〕。当前 社区教育的需要
许多小城镇要么没有规划,要么有规划却不明朗,要么规划
中小学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区教育的
周期太短,即使有 50 年以上规划者,又经常随党政主要领导 依托对象,也是地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中小学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低,不到 10%。新中
“如果说‘普九’使农村教育实现了第一次腾飞的话,学校布 局调整使农村教育实现了第二次腾飞。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机遇
1.农村人口减少,学校规模效益低,布局调整顺理成章 我国农村学校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的布局观念已不适应 人口变化的现实。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经 济社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 大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常住人口和 学龄人口的减少,致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在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学校布局调整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 规划。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应该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重点考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次学校布局调整都有特定的目的,城镇 校规模、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等因素,还需要考虑村民的心
化是由非农业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新一轮 理感受、经济承受能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然而,许多地方政
学校教育布局调整既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 教育自身内部调整的需要。以城市的眼光关照并设计农村教 育的方式,往往会使农村在盲目追赶城市的过程中增加本已 十分沉重的负担,并最终导致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悖。 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布局调整应该看到更长 远的城镇人口及产业发展趋势,把短期建设任务与长远规划 结合起来,着力于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以充分发 挥其规模聚集效应〔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村中小学调整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策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布局调整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上学路途变远,且存在安全隐患。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床,摸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在没有建食堂的非寄宿制学校,有些学生由于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只能到附近简陋的饮食摊或小卖部吃点东西,营养、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增加。

布局调整使私人教育成本超出了农户对孩子上学所愿意和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贫困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

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不得不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孩子在校寄宿直接导致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成倍地增加。

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住读,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撤并学校遗留资产浪费严重。

撤并学校的资产主要有校舍、设备、仪器、图书等。

调整后,被调整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资产也就无人管理。

校舍逐渐破损,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还出现了调整时以各种名义把学校资金花光、用光的现象。

4.学校班额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规模扩大了,教师、学生人数也增加了,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因为人数陡增而新建教室,只能在各班安插更多的学生,导致班额过大,尤其是一些中心学校班级规模就更大。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减少与学校过剩: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出和少子化趋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面临生源减少和学校过剩的问题。

2. 分散的学校布局:农村地区的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地方存在学校各自为营、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均衡的情况。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变动、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
1. 综合评估与优化布局:对农村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局优化,合并农村学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出行距离和安全等问题。

2. 加强师资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3.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设立联盟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5.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布局优化、师资支持、教育投入、综合利用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几点思考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几点思考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几点思考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几点思考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是指在农村中优化农村中小学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学
习质量,实现精神和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与发展均衡的目标。

首先,要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就必须解决学校的校舍问题,新的校舍要符
合安全、安放、卫生、便利等要求,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仍使用教室和后花园的结构,这违背了当今综合教育的宗旨,应该尽快兴建校园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和静态结构教室,同时要考虑绿色文化特色。

其次,要优化教学设备设施,使现有的设备设施和新设备设施结合起来,提高
设施质量,确保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真正做到激发学生潜能。

现在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书堂,也没有足够的实验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等设施,在这些设施方面应该进行适当的建设和改造。

此外,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研修结构,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提供持续的研修和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学。

最后,就是要对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优化,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活动。

结合农村地理、农业生物、文化等多元特色的众多项目,如农村文化教育、环保教育、文学艺术创新、体育锻炼等,使农村小学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要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全面改善农村
中小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得到更多充实、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水平,努力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素质与竞争力。

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张婕【摘要】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exerted a great effect on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new layout adjustment should be made for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ina, which will present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However, new prob-lems emer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thus appropriat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ly.%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受经济发展影响,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中小学面临新的布局调整方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布局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要采取适当措施。

【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者】张婕【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新乡 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9.2学校的布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而不断调整[1]。

中小学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小学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民众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对教育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小学布局的科学合理化予以了高度重视,本文认真分析了中小学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科学合理布局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研究一、引言中小学教育是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的一种教育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为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和需求基础,全社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教育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将持续加大。

要想优化改善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首先要科学合理的编制中小学布局规划,通过实施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使地区的中小学校形成教育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布局,促进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环境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二、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存在问题1、教育设施没有均衡化由于历史的原因,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设施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残疾儿童入学率虽逐年上升,相应的配套仍严重不足。

2、学校位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学校所处位置往往紧邻市场、医院、商业中心、交通干道等,在环境噪声、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就读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干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3、部分学校布局过密,用地不足,设施不完善位于城市老城区的学校,普遍存在学校过于集中、服务半径过小、占地面积和学校规模小,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4、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与新区发展不同步随着城市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新区建设了大量的住宅小区,但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并没有与新区的规划建设同步,大部分新开发住宅小区没有相应建设教育设施,使得部分新区适龄学生处于难以就近入学的情况。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一、对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再认识(一)全国地区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很大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但总体上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山区,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少、经济困难的掣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甚至西部的平原地区农村。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城镇化、集约化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普遍推进的产业、人口、村镇“三集中”相比,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受到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农民迁徙、居住地变更以及乡村集中程度等方面,并没有像东中部平原地区那样发生巨变。

2000年到2006年的6年间,一些中西部地区山区县乡镇、村的数量和布局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递减的态势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少数民族等地区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龄人口在内的区县人口也并未像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那样出现大幅减少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6年间,6~11岁小学学龄人口在东、中部乡镇农村分别减少了24.2%和19.5%,而西部乡镇农村平均仅减少了18.0%,其中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龄人口的减幅更低,仅为5%左右。

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学龄人口变化地域性特征等因素,都应成为不同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依据。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新认识早在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但客观情况是,部分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整合调整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例如,片面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学生的就近入学;考虑到了要减少地方财政压力,而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过分强调学校标准化和统一整合,忽视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人居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这些地区出现了小学及教学点撤并速度过快、撤点过度现象,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村学校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减少速度逐渐加快,近一两年减少速度比以往更快。

据《华商报》记者最新调查,延安市子长县设8镇5乡,358个行政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普九”要求,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达321所,其中乡村学校233所。

随着新一轮学校布局的调整,2003—2008年间撤并学校119所,学校数减少到221所。

2008—2009年一年减少学校160所,137所分散在农村的小学撤并为34所,目前全县只有学校61所,2 575名小学生全部实行寄宿上学。

榆林市2008年有中小学2 076所,2009年减少至1 702所。

榆林市靖边县镇靖乡1997年有学校13所,2009年只剩4所。

学校布局调整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次学校布局调整都有特定的目的,城镇化是由非农业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和标志,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

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契合了国家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教育的转型,反过来,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及农村教育的顺利转型也有助于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接着,2001年3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正式推动了各地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

它要求各地既要报送中小学校的总体规划,也要有各年度对规划实施执行的情况,其中包括:撤并学校间数;教师学生增减人数;学校房舍增减面积;设施设备增添情况;资金投入及来源;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学生及家长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或意见的反馈。

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农村小学合并的进程。

这一集中整合的表现,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孩子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其客观规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2001年以来,不少地区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妥善安置了一批不合格教师,几种皮质了教学资源,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方便简单,公式化的倾向,使得这一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无力承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农户对孩子上学超出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

一方面,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不得不让孩子在校寄宿,而寄宿导致农民所承担的教育经费增加。

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读书,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附近上学,还能帮忙照看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而一旦寄宿,这些原本由孩子做的工作由家长来完成。

布局调整不仅使农民经济负担增加,而且他们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2.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安全隐患,新的辍学问题浮现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生之间
的距离大大增加了,舍得许多农村中小学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

在一项基于中西部6省177个乡镇的调查中,样本学生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66.2%的学生上学靠步行,29.6%的家长和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学不方便,尽管导致近几年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农村边远山区大规模撤点并校,客观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甚至导致这些地区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3.学校班级人数增加,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作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寄宿办校负担加重
布局调整对学生寄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家庭和学校的负担。

6省区的调查显示,经费不足仍是布局调整后的主要障碍,同事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有些学校有增添了新的债务。

并且,教师的专业行和专职行得到了增强,但是教师的工作来那个和工作压力加大。

随着学校班级人数增多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口数量减少是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根本因素
我国人口在尽力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生育水平在70年代迅速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的阶段,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有力干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工作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革,在短短50年中,我国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

而教育对象是人,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学校布局的调整。

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在许多地区村办小学已经难以为继,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2.主观态度:农民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追求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要
城市学生择校使城市学校分化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生择校则是使农村学校几乎濒临关闭。

他们不再满足于“能写算”这样低层次目标,开始注重学校的教育质量。

择校反映了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这些农民希望子女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尽力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城镇建设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城镇化是由非农业的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中国城镇化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还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的道路,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

在国外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农村-城市-特大城市-小城镇,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压力主要在大城市解决,大城市不断扩张,然后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开始就预设了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农村-小
城镇-城市-特大城市,这与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一致的。

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有助于农村人口转移和重组,为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农村教育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三、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反思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在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突出表现在: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优化了教师队伍,集中了教育资源,减轻了村社办学的压力。

2.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
首先,要慎重考虑教学点的撤并问题。

以学生为根本,要保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史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病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其次,要解决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

各地政府应在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前,充分考虑和深入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受教育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学校的服务半径,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用校车接送的农村地区,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

再者,配套建设寄宿制学校,并合理的进行教师队伍的调整。

各地政府赢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从最基本的改水、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

还要根据学校数量的增加对教师队伍需求增加,考察现有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增长趋势和师生比要求,预测师资的需求状况。

要做好因学校合并、撤销、改建等出现的生育教职工的合理分流和互补工作。

3.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向
由于有些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出台不够谨慎,并且一些小城镇定位发展不准确,导致布局调整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很多学校在调整的过程中更注重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以及国外调整前先进行模拟调整的做法应该会成为很好的借鉴。

还有,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余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60-62
(2)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19-21
(3)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55-60 (4)庞丽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N】,人民日报,2006-3-16(11)
(5)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