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新人教版20180903260
2018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课堂突破
(5)国联就miǎo máng( 渺茫 ),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 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6)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má zuì( 麻醉 (7)他们在qián pū hòu jì( 前仆后继 面总在被cuī cán( jù( 为据 )着自己。 )的战斗,不过一 不足
摧残 ),被抹杀。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课堂突破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下面问题。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第①段反复承认“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实际 是在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效果。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中国的脊梁”是指中国共产党 及领导下的革命人民。 C.“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 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D.本文先用驳论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又用正面立论 的方法间接批驳,两者相结合,批驳全面深刻,十分有利。
(8)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bù zú wéi
课堂突破
5.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B ) 星期天,我携内人和儿子去做客,主人有事失陪,
孩子调皮,玩耍时弄坏了人家的花瓶。等到主人回来,
我们满怀歉意地说:“真是事出意外!犬子太过顽皮, 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
课堂突破
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huái ɡǔ shānɡ jīn( 怀古伤今 )了。 玄虚 )之至了。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xuán xū(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zì qī qī rén 自欺 ( 欺人 )的脂粉所kuānɡ ),却看 诓骗piàn( 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mái tóu kǔ gàn( 埋头苦干 fǎ( 舍身求法 )的人,…… )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shě shēn qi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含答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当堂达标题(一)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省.悟(xǐnɡ)脊.梁(jí)玄.虚(xuán)B.慨.叹(kǎi)渺.茫(miǎo)诓.骗(kuānɡ)C.拜佛.(fó)脂.粉(zhī)麻醉.(zhuì)D.抹.杀(mǒ)倘.若(tānɡ)宰.相(zǎi)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依赖光耀地大物搏自欺欺人B.催残诬蔑怀古伤今舍身求法C.搽粉茏罩前仆后继埋头苦干D.筋骨祈祷不足为据为民请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但不幸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诓骗:说谎话骗人。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不能够作为依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是一篇杂文,作者鲁迅。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批驳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尖锐犀利,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富有战斗性。
二、内容理解1.文中对方的错误论据是什么?对方错误的论点是什么?2.课文第一段加点的词语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试着说一说被删去的原因及其重新发表加以复用的作用。
3.第一自然段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有何作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选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玄.虚(xuán) 脊.梁(jí) 诬篾自欺欺人B.诓.骗(kuāng) 脂.粉(zhǐ) 催残舍身求法C.宰.相(zǎi) 搽.粉(chá) 笼罩前扑后继D.筋骨.(gǔ) 省.悟(xǐng) 渺茫地大物博【答案】D【解析】 A项中“脊”应读jǐ,“诬篾”应为“诬蔑”;B项中“脂”应读zhī,“催残”应为“摧残”;C项中“前扑后继”应为“前仆后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命....,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
她就是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博....,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久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爸妈停止了争吵,家里恢复了风平浪静....。
【答案】A【解析】“怀古伤今”的意思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不符合语境。
3.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称谓、反语。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4)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答案】(1)强调特殊称谓 (2)反语特殊称谓 (3)特殊称谓 (4)反语【解析】联系上下文,结合引号的用法可知。
4.本文的语言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下面四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含解析)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醉.(zuì)诓.骗(kuàng)脊.梁(jǐ)B.渺.茫(miǎo)省.悟(shěnɡ)脂.粉(zhī)C.笼.罩(lǒng)抹.杀(mǒ)宰相.(xiàng)D.慨.叹(kǎi)玄.虚(xuàn)筋骨.(ɡ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脂粉所诓骗。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之至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课文批驳敌论点的方法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先用驳论证的方式直接批驳,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5.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请你写出一句或两句表达自信的古诗句。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部编新课标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有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醉.(zuì) 诓.骗(kuàng) 脊.梁(jǐ)B.渺.茫(miǎo) 省.悟(shěnɡ) 脂.粉(zhī)C.笼.罩(lǒng) 抹.杀(mǒ) 宰相.(xiàng)D.慨.叹(kǎi) 玄.虚(xuàn) 筋骨.(ɡ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脂粉所诓骗。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之至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课文批驳敌论点的方法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先用驳论证的方式直接批驳,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5.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请你写出一句或两句表达自信的古诗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 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省.悟(shěng)脊.梁(jǐ)玄.虚(xuán)怀.古伤今(huái)B.诓.骗(kuāng)慨.叹(kǎi)抹.杀(mǒ)前仆.后继(pǔ)C.诬蔑.(miè)渺.茫(miǎo)家谱.(pǔ)地大物博.(bó)D.笼.罩(lóng)摧残.(cán)倘.若(tǎng)自欺.欺人(qī)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夸埋头苦干帝王将相B.依赖玄虚之至求神拜佛C.麻醉为民请命不足为据D.光曜摧残抹杀舍身求法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说谎话骗人)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土地下面)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无法捉摸,飘忽不定)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二、填空题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6.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当堂达标题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当堂达标题新人教版第一篇: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当堂达标题新人教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当堂达标题(二)一、积累运用 1.填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___________》,是鲁迅先生的一篇______,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批驳,首先直接批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_________;求神拜佛,发展着__________。
接着间接反驳,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的初中时光匆匆而过,毕业之际,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民族的解放壮烈牺牲,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C.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D.掩饰的再好,既然已经犯了错误,也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二、内容理解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鲁迅为什么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2.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3.如何理解“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4.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 1 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业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业新人教版一、巩固基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请你从点滴积累做起吧!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
4.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思考探究1.读下面的材料,想想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做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战国初期的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温馨提示:用精辟的语言,从同一个事情中推出与对方论证截然相反的意思。
既直接驳倒对方,又直接确立观点,这就是反推论证。
在诸多的论辩方法中,反推更能造成出乎意料的征服效果。
因为一种道理用反推的方法讲出来,对比极其强烈,令人回味无穷。
2.小小演练场某中学开展一次辩论活动,正方的观点是“网聊是一种有价值的聊天方式”,反方的观点是“网聊极其无聊,危害也不小”,请你为其中一方,写一篇简短的辩论词,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不少于8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新人教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校讲坛一、知识链接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二、考点链接议论文的语言【典型例题】“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体现了议论文语言鲜明的指向性。
【技法点睛】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生动性、概括性、简洁性等特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准确性、严密性。
①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析。
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②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析。
③从语言的逻辑上品析。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和生动的感情色彩。
(3)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8。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倘.若(tǎng) 抹.杀(mǒ) 舍.身求法(shě)诓.骗(kuānɡ) 脊.梁(jǐ) 埋.头苦干(mái)省.悟(xǐnɡ) miǎo(渺)茫zhī(脂)粉2.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表引用)(2)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表强调)(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表特殊含义)(4)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新人教版word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解析:A.“诓”应读作“kuānɡ”;B.“省”应读作“xǐng”;D.“慨”应读作“kǎi”。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 C.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D.表意不明,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表否定)(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表引用)(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表强调)(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表特殊含义)5.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的含义,并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精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麻醉(zuì)诓骗(kuàng)脊梁(jǐ)B.渺茫(miǎo)省悟(shěnɡ)脂粉(zhī)C.笼罩(lǒng)抹杀(mǒ)宰相(xiàng)D.慨叹(kǎi)玄虚(xuàn)筋骨(ɡ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脂粉所诓骗。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之至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课文批驳敌论点的方法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先用驳论证的方式直接批驳,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5.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请你写出一句或两句表达自信的古诗句。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作业新人教版五四制
第五单元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改正错误的字形㊂诬篾∙(㊀㊀)㊀㊀㊀脊∙(㊀㊀)梁㊀㊀㊀搽∙(㊀㊀)脂粉㊀㊀㊀前扑∙(㊀㊀)后继诓∙(㊀㊀)骗慨∙(㊀㊀)叹渺芒∙(㊀㊀)地大物搏∙(㊀㊀)2.了解常识,检测一下预习情况㊂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㊀㊀㊀㊀㊀和㊀㊀㊀㊀㊀两种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㊀㊀㊀㊀㊀文㊂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㊀㊀㊀㊀㊀㊁㊀㊀㊀㊀㊀和㊀㊀㊀㊀㊀三种㊂本文以批驳㊀㊀㊀㊀㊀为突破口,采取㊀㊀㊀㊀㊀和㊀㊀㊀㊀㊀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㊂自欺 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㊂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㊂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㊂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㊂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㊂自信力的有无,状∙∙∙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元宰相∙∙∙㊂∙∙∙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作者列举了四种人证明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请各举一具体人物及其事例,加以说明㊂(1)埋头苦干的人,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事例:㊀㊀㊂(2)拼命硬干的人,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事例:㊀㊀㊂(3)为民请命的人,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事例:㊀㊀㊂(4)舍身求法的人,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事例:㊀㊀㊂2. 中国的脊梁 比喻什么?㊀3.第四段中加点的 脂粉 比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筋骨和脊梁 比喻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㊂第五单元4. 状元宰相 指哪些人? 地底下 具体指什么?㊀㊀5.第3段加点的词语 简直 能否去掉?为什么?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㊂拜佛∙(㊀㊀㊀)㊀㊀㊀㊀抹∙杀(㊀㊀㊀)㊀㊀㊀㊀脊∙梁(㊀㊀㊀)搽∙粉(㊀㊀㊀)省∙悟(㊀㊀㊀)脂∙粉(㊀㊀㊀)无稽∙(㊀㊀㊀)诬∙蔑(㊀㊀㊀)慨∙叹(㊀㊀㊀)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㊀㊀㊀)㊂A.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中 公开 一词表明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开明,能够把国家的大小事务公之于众㊂B. 我们总∙自夸着 地大物博 中 总 字刻画了一副妄自尊大的形象㊂C. 只∙希望着国联 中 只 字刻画了一副仰人鼻息㊁抓救命稻草的形象㊂D.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中 一味 一词刻画了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㊁顽固不化的形象㊂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㊀㊀㊀)㊂A.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㊂B. 正史 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㊂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㊂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㊂D.国联是 国际联盟 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㊂拓展提升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㊂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 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㊂ 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 积极 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㊂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㊂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㊁付出气力的㊂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力气,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的付出,是一种透支㊂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㊁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 很棒 ,也只不过是一种 虚假的繁荣 ,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㊂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㊂ 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㊂所以,过分的 积极 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其次,就 积极 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㊂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他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㊂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㊁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对没有整理㊁消化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将运用那些知识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那就是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 所获∙∙ ,影响了另∙∙∙ 所获∙∙ 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这实在对别人是一种损害;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 积极者 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了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 积极者 以自己的 积极 打击消灭了别人的 积极 吗?这样,他的 积极 ,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 积极 ,是不行的㊂ 积极 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 积极 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 积极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㊂(1)本文摆出的反论点是什么?㊀(2)本文分哪几个层次批驳反论点?㊀(3)文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㊀㊂(4)文中加点的 假想的 所获 和 真正的 所获 的意思分别是什么?㊀(5)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其作用是:㊀㊂(6)文章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㊀㊀(7)过分积极不是一件好事㊂同理,过度自信就变成自负㊂你想对身边的那些盲目自信的人说些什么?㊀㊀㊀(8)看来,对朋友㊁对亲人㊁对工作的言谈举止等,都要把握一个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 度 的理解㊂㊀㊀㊀发散思维5.如果你面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的错误论调,你将如何去批驳?㊀㊀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诓骗(kuāng) 慨叹(kǎi)抹杀(mǒ)前仆后继(pú)B.省悟(shěng)脊梁(jǐ)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C.诬蔑(miè) 摧残(cán)家谱(pǔ)自欺欺人(qī)D.笼罩(lóng) 渺茫(miǎo)倘若(tǎng)地大物博(bó)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人无情讽刺鞭挞,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4.给下面的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______》,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作品即可)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追梦]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
②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劳动·圆梦] 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贺铭华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
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
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
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
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
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
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胆识、进取、意志和坚忍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
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
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
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
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
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
此言似乎不谬。
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狂沙始见金”。
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8.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10.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1.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
(不能用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3分)12.作者运用驳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全面而深刻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针对文段的观点,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驳论文。
目前,部分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
他们多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因此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人的心理。
所以,许多专家和教师呼吁要全面禁止中学生上网。
1.[解析] C A项,“仆”应读“pū”;B项,“省”应读“xǐnɡ”;D项,“笼”应读“lǒng”。
2.[解析] D A项,“布署”应为“部署”;B项,“呕歌”应为“讴歌”;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1)排比 (2)反问 (3)比喻4. : “ ”, ; ; ——5.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6.(1)(示例一)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
(示例二)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①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
(张海迪)②(示例)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
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3)示例:学习积累知识成就辉煌7.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8.[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结构的把握能力。
议论文一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这一特点,通读文章,可知①②段提出问题,表明作者的观点;接下来③④⑤⑥段从假设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⑦⑧⑨段说明磨难的作用,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述,这是第二部分;第⑩段用一个“因此”来总结全文,这是第三部分。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9.[解析] 第①段叙述了农民碾压青苗的事例,通过这一事例,引出下文对人生的看法;再者,事例本身就是事实论据,能证明中心论点。
从这些方面考虑,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就可准确作答。
[答案] 引出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细读画线句子,把握句中的“真如”“变为”等关键词,即可看出运用了比喻论证。
其作用可从比喻的作用(形象生动)、语义的角度(正面反面)来理解。
[答案] 比喻论证。
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意思对即可)11.[解析] 所列举的事例,要紧扣“磨难”,此外,文中出现的人物不能列举。
需要提醒的是,所列举的人物一定要与其事例吻合,不能张冠李戴。
[答案] 示例一: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但他战胜了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
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示例:我认为不应该全面禁止中学生上网。
首先,上网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烦恼不期而至,有时我们不方便与身边的老师、朋友倾诉,这时,我们就可以在网上和网友聊聊,以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现在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事物,而网络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它内容丰富,传递信息方便,信息新鲜及时,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因此,我觉得上网对我们中学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