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导语: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一)虽然卢梭一直谦虚地认为《社会契约论》只是自己在以前不自量力从事,而后来又放弃了的一部长篇着作的摘要,是一篇简短的论文。
但是我认为《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的一本伟大的思想着作,因为卢梭的这本书最早提出了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即政治权威与法制、民主。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饱受摧残的书籍。
在1762年,卢梭这本着作一出版就遭到禁毁,并且在日内瓦和巴黎被当众焚烧,官方和教会人士也对这本书大加指责,甚至连同一时期的大哲学家、文豪伏尔泰也对这本书持有偏见。
但是随着欧洲近代史上的反对君主独裁的民主政治革命的暴发,人们开始承认了这本书的地位和正确性。
卢梭可以说是当时唯一一个敢说不让国王掌握主权的政论家,有人去这样评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问世,在政治理论上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它推翻了国王的宝座,驱散了君主的幽灵,主权在民的新学说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使备受压迫的人民开始觉醒,知道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
”对于一本受到这样高评价的着作,我在一个暑假里只能说自己是粗浅的阅读了几遍,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的精髓,我只能说说自己浅薄的见解。
卢梭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从两方面写起的,一是民主,二是法制。
而通过这两方面的深入论证也提出了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即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否存在。
谈到这里,我要说一下自己对于卢梭书中政治权威的理解,卢梭书中的政治权威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为政治的权威,而是要引申理解为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正当性。
因而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可能存在政治权威的,根据卢梭书中的理论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理想的,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存在的。
卢梭在这个问题上参考了另一位思想家、法学家格劳修斯的理论,在书中对于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如何产生的,作了如下一种阐述:政治权威是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才能让人民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而让政府得到了一份合法的政治权威。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一在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第五章国家这一章,讲述了几种国家起源学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natural law)而产生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state of society)。
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有空大致浏览了一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分为四卷,主要阐述卢梭的政治观念和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第一卷:从“自然状态”引出人类平等卢梭认为想要建立一种对人们的约束是绝不能仅仅靠强力的。
想要人们长久的接受一种社会秩序,那么在建立这种秩序之初必须是人们出于自愿的约定。
卢梭认为想要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社会契约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个人要获得集体力量的保护,另外一方面还要保留以往一样的自由。
在“论社会状态”一章中,阐述了人们只有在形成社会状态后,他们的行为才具有正义性,道德性,才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章节我理解到人在纯自然的状态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
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之后,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这样的自由才使人们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卷:社会契约中的“公意”与法律思想关于公意,卢梭在文中多次提到,在讨论社会契约的问题中,公意这一思想是贯穿于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概念。
卢梭这里的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的,也就可以看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本质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社会契约论》的读后感。
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1 卢梭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人民的共同意志之上,即人民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社会秩序和安全。
1.2 这种社会契约的形成是基于人类天性中的自利和自私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1.3 通过社会契约,政府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对人民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二、政府的职责2.1 卢梭认为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2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应该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否则人民有权反抗不当的政府。
2.3 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和平等。
三、社会秩序的建立3.1 社会契约的形成是为了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3.2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法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人民的自觉遵守和合作。
3.3 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共同契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个体与集体的关系4.1 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是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的。
4.2 个体应该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4.3 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有个体和集体相互尊重和支持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
五、对社会契约的思考5.1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政府的职责,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5.2 社会契约的理念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实现公正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3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社会契约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3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篇1我认为“公意说”是《社会契约论》全书的核心。
我曾在《谈公意》一文中,将卢梭的公意、众意、私意和黑格尔的普遍、特殊、个体作了比较研究。
卢梭在第三卷第二章《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中有一段话对这三个概念解释得非常清楚。
他说:“在行政官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区别三种本质上不同的意志:首先是个人固有的意志,它只倾向于个人的特殊利益即私利;其次是全体行政官的共同意志,惟有它关系到君主的利益,我们可以称之为团体的意志,这一团体的意志就其对政府的关系而言则是公共的,就其对国家的关系而言则是个别的(即众意),政府构成国家一部分,国家指执政者和人民全体。
第三是人民的意志或主权者的意志,这一意志无论对被看作是全体的国家而言,还是对被看作是一部分的政府而言,都是公意。
” 这里所说的私意、众意、公意一目了然。
卢梭说的公益永远应该是主导并且是一切其他意志的规范,也容易理解。
困难的是如何来确认公意?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张奚若在他的《社约论考》中说:“公意是以公利公益为怀,乃人人同共之意。
而众意则是以私利私益为怀,为彼此不同之意。
所以公意是私意之差,而众意是私意之和。
”张氏算式将公意表述为完全排除私意,仅以剩下的纯粹为公利公益的共同意志为内容,这是接近卢梭的原旨的。
卢梭的公意正如黑格尔的“总念的普遍性”一样,这个普遍性将特殊性与个体性统摄于自身之内,从而消融了特殊性与个体性的存在,变成了纯粹抽象。
有一位令人尊敬的思想家扬言,如果我把个人所具备的一切和所做的一切称为A,那么这个A产生于a+x,其中a包括这个人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即国家、人民和时代对他的影响,x则代表他自己的特征,他的自由意志的产物。
《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体会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张或见解。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体会(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近代的民主思想与民主运动提供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基础,即主权在民论,从而使这部书为近代世界民主主义带来了福音。
本书理应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穆勒的《论自由》、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并列,标志着人类近代思想理论的高峰。
《社会契约论》曾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古典文献之一。
以卢梭为代表的天赋人权思想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传到我国,在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曾经产生过一定的思想影响。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一书,可以概括出其中心思想: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力,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本书主论的观点虽然基本上是从主观上出发的,但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夕提出,终究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
社会契约的理论集中的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提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战斗口号,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继承和体现了卢梭的理论精神和政治精神。
在本书中卢梭所要论证的道理不外两点:(一)自然权利论,即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按天赋人权的天赋一词,原文为自然的,天赋人权原文是自然的权利。
(二)人民主权论,即主权在人民,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产物,所以人民有权废除一个违反自己意愿、剥夺了自己自由的政府。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之袁州冬雪创作《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停止一下先容.第一卷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在第一卷的开首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平易近的关系.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成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坚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其实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其实不克不及发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其实不克不及规定一方的相对权威,另外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抵触的约定.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地步,自然状态中晦气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气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连系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气来呵护和捍卫每一个连系者的人身和财富的连系形式,而且在这种连系体中,每一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连系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处理的问题.人平易近订立契约发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第二卷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成转让、不成分割的.主权的不成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实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平易近公意的体现,分歧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平易近的共同行动中表示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于不成分割,如果将主权停止分割,只是体现部分人平易近的意志,而不代表全体人平易近的共同意志,那末,这只能是一种个别意志或者一种行政行为,无法称之为主权.其次,关于公意,卢梭认为公意是公正的,相对不会犯错的.但是,也不克不及得出结论说人平易近的意见也永远是公正的.人平易近能够由于知识或才能的限制或者受到少数人欺骗,不克不及发表公正的意见来达成公意.公意不等同于众意,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好处,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好处.社会公约使政治体对自己的成员拥有相对的支配权,这种权利,受到公意的指导时,便成为主权.那末,政治体如何行使这种权利,则需要依靠法律的帮忙.”由于社会公约,我们就赋予了政治体以生存和生命;现在就需要由立法来赋予它以行动和意志了”(p44)这里,就需要有立法者.立法者只是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平易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对卢梭某些观点的观点.1、公意的断定尺度方面卢梭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体现的就是公意,可以作为立法的根据.同样,只要大多数人同意,可以忽视少数人的意见和好处.在这种观点下,少数人根本无法呵护自己,也无权要求被呵护.2、公意的发现者方面卢梭认为,立法者就是公意的发现者,卢梭曾提出,必须是一个超智慧立法者才干创造杰出的制度.超智慧的立法者必须具有超智慧和超感性,从经历角度思索,这种立法者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增加了幻想性.3、公意不是指个人的意志或者指单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示为全体人平易近共同好处的意志.这与我国的平易近主集中制有共同之处.在我国,主要通过“平易近主集中制”来贯彻和表达“公意”.公意,不但需要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平易近主”,还需要对各种意见停止综合以形成“公意”的“集中”.。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8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8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1虽然卢梭一直谦虚地认为《社会契约论》只是自己在以前不自量力从事,而后来又放弃了的一部长篇着作的摘要,是一篇简短的论文。
但是我认为《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的一本伟大的思想着作,因为卢梭的这本书最早提出了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即政治权威与法制、民主。
《社会契约论》是一本饱受摧残的书籍。
在1762年,卢梭这本着作一出版就遭到禁毁,并且在日内瓦和巴黎被当众焚烧,官方和教会人士也对这本书大加指责,甚至连同一时期的大哲学家、文豪伏尔泰也对这本书持有偏见。
但是随着欧洲近代史上的反对君主独裁的民主政治革命的暴发,人们开始承认了这本书的地位和正确性。
卢梭可以说是当时唯一一个敢说不让国王掌握主权的政论家,有人去这样评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问世,在政治理论上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它推翻了国王的宝座,驱散了君主的幽灵,主权在民的新学说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使备受压迫的人民开始觉醒,知道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
”对于一本受到这样高评价的著作,我在一个暑假里只能说自己是粗浅的阅读了几遍,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的精髓,我只能说说自己浅薄的见解。
卢梭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从两方面写起的,一是民主,二是法制。
而通过这两方面的深入论证也提出了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即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否存在。
谈到这里,我要说一下自己对于卢梭书中政治权威的理解,卢梭书中的政治权威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为政治的权威,而是要引申理解为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正当性。
因而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可能存在政治权威的,根据卢梭书中的理论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理想的,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存在的。
卢梭在这个问题上参考了另一位思想家、法学家格劳修斯的理论,在书中对于合法的政治权威是如何产生的,作了如下一种阐述:政治权威是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谈社会契约论的提出与完善,不能不讲卢梭,不能不看《社会契约论》。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第一篇: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卢梭的巨著《社会契约论》,全书共四卷,四十八章,其中第一卷九章,第二卷十二章,第三卷十八章,第四卷九章。
第一卷在他的确立的基本原理之上,着重研究的是契约论的内容;第二卷主要讨论的是主权论的内容;第三卷则是关于政府形式为主的政府论;第四卷则是从实践的角度对除了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论。
下面读者将沿着作者的思想脉络,从上述四个角度对这部伟大的著作作一简单的总结与归纳。
一,契约论作为全书第一部分的社会契约理论,它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内容,精华所在,其后的三卷基本上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的。
在这一卷的第一章卢梭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全书所要研究的问题“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一晦涩难懂而又无不含深意的论断带给我们太多所要思考的东西,而在这一卷中卢梭也将逐渐为我们揭开谜底。
卢梭从人性论和自然状态论出发,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只会关心他个人,只是关住个人的生存与利益,就像他在文中所写道的“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一样。
然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力量根本就无法冲破自然界的重重阻碍,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于是一个要求共同协作的声音叫响,这就是公意。
然而,到底如何协作这个问题困扰着要求协作的柔弱的人们,即“(协作)如何能致身于力量的总和,而同时既不至于妨害自己,又不至于忽略对自己所应有的关怀呢?”,进而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卢梭紧接着提出了本书的核心理论--社会契约。
社 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作品对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卢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是什么让人们甘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接受社会的约束和规范呢?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和社会。
在卢梭看来,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每个人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转让给集体,从而形成一个公共的意志,即“公意”。
公意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它是公正和无私的。
与公意相对的是“众意”,众意只是个人意志的总和,可能存在私利和偏见。
书中强调,主权在民。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是人民的执行者。
当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人民有权推翻它。
这一观点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封建专制的统治思想,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不应该有特权阶层。
而且,法律应该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能随意更改。
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法律下,人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论述政府的形式时,卢梭区分了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
他认为,民主制虽然是最理想的形式,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它需要人民具备高度的道德和智慧。
贵族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主制的弊端,但也容易产生腐败和特权。
君主制则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专制。
卢梭还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同时也有义务遵守法律和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他强调,公民的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公民才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阅读《社会契约论》让我对社会和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构建和维护。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卢梭的思想中汲取智慧。
例如,在国家治理方面,我们要不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政府的决策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
社会契约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姚望卢梭:《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第一卷第五章:论总需要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本章的主题似乎是:由人民选举出君主之前,人们这一集合体就得以形成,而人民这一集合体是社会真正的基础。
卢梭认为专制主义并不是政治共同体,只是许多人的集合——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而这个主人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最终都会分崩离析的;人民在将自己的权力奉献给国王之前,已经有一个事先的约定:人们之间达成这个“约定”才成为人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原始状态下的人们通过一个约定:使其成为人民,然后再通过订立第二个约定: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主权者,这里是存在两个约定的)。
第六章:论社会公约:本章主题:最初约定的原因、社会公约的目的和其主要内容。
1.社会公约的原因:人类达到了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不利人类生存的生存,更糟的是每个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使其克服这种不利的状态,人类就可能消灭。
但是人类有不能产生新的力量,所以只能选择结合,人们结合起来一致克服这种阻力。
那么社会公约产生的原因就是这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阻力。
2.社会公约的目的:以全部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并且每一个人都只服从自己,像以前一样的自由。
这种社会公约不能被做哪怕很小的修改,否则每个结合者就又回到了缔约前的状态。
3.社会公约的内容:(1)每个结合者都是将自己的全部奉献出来,且条件是一致的,因此不会对每个结合者造成不平等,即有的人承担的多,而有的人承担的较少的情况出现;(2)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转让,而不能有所保留,否则就会出现暴政或者回到以前的状态;(3)奉献的对象是对全体而不是任何个人,因此人们是不会损失什么的,因为他得到了等价物或者更多的东西(或者更大的保障)。
4,。
人们订约的结果是共同体得以形成,国家,主权者,公民由此诞生。
第七章:论主权者:本章的主题:主权者同每个结合者的关系:(1)每个人都应当服从主权者的意志(法律),但是主权者却无需服从法律,任何法律是不能约束社会共同体的(哪怕是社会契约本身),因此主权者也就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读后感灵活多样,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一)《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
18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之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渐渐兴起,他们试图在旧的社会体制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权利的社会形态。
其中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
在法国大革命中,它曾被大多数革命领袖奉为革命的“圣经”,它成为18世纪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其“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读书频道也把它列入“两会代表推荐书目”之一。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
在卢梭看来,“放弃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自由反而失去保障,这不是卢梭想要的社会。
因此,卢梭认为“社会秩序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本”。
卢梭反对用暴力来改变社会制度,他认为“暴力并不带来权利,我们只有义务尊崇合法的力量”。
既然社会秩序那么重要,暴力又不能带来权利,那么如何产生一个权威来管理社会呢?卢梭认为,“正因为任何人对他人都没有天然的权力,正因为暴力不能产生权利,所以人类社会任何合理的权威都应建于人民之间的约定”。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再次,从主题深度来看,《社会契约论》探讨了政治权力合法性、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以及性别平等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这些探讨不仅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女性主义视角的思考。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性别平等问题,确保政治权力能够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通过论述人类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转变,揭示了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和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组织和国家构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卢梭强调了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意志。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权力应该体现人民的意志。当政府违背人民的意愿时,人民有权利反抗,甚至推翻政府。这一观点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也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再次,卢梭在书中探讨了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他认为,国家机器应该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这一观点对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社会契约论》,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一些不足,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线索。这种视角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意识到性别平等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需要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女性的权益。
第三篇范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政治哲学理论,主张人们在社会中达成一种默契或契约,以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社会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1 个人自由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1.2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个人自由的保障
1.3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二、政府的合法性与责任
2.1 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2.2 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2.3 政府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三、社会契约的实现与维护
3.1 社会契约的实现需要人们的共识和合作
3.2 社会契约的维护需要法律和制度的支持
3.3 社会契约的破坏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
四、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
4.1 个人应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4.2 社会应当给予个人应有的权利和保障
4.3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五、社会契约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5.1 社会契约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新视角
5.2 社会契约论启示我们关注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5.3 社会契约论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深刻理解了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政府的合法性
与责任、社会契约的实现与维护、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契约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社会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启发了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能够在社会契约的框架下,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社会学名著《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学名著《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
作为一本社会学名著,《社会契约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组织方式有着深刻的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契约的概念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篇报告将就《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展开阐述。
1.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主张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契约。
他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通过签订社会契约来建立政治社会,并符合人们的共同利益。
个体在社会契约中,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共同安全和利益的保障。
这种社会契约使得政治组织得以建立,并为社会契约中的成员赋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2. 社会契约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合法的,因为它是在人们自主意志的基础上达成的。
社会契约是平等的,因为每个签约者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契约是合理的,因为它保护了每个成员的生存权、财产权和自由权。
同时,社会契约也要求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 社会契约与现实社会的启示《社会契约论》对于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社会契约理论提醒我们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从而反对专制和暴力统治的存在。
其次,社会契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社会规范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思路。
以这种思路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制度和法律。
此外,社会契约也提供了对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和改良,以期望建立更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
通过阅读《社会契约论》,我不仅深入了解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也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契约论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工具,使我深思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应用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社会契约论》作为一部社会学名著,对于社会的理解与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7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精选7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通用7篇),欢送阅读与收藏。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读了几遍,与霍布斯的《论公民》相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显得逻辑性更强,观点更鲜明。
开始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觉得似乎很简单,但读了一阵后才发现读懂不那么容易。
外表上看该书的构造非常简单明了,且每一章节文字并不多。
但读懂其中逻辑关系却非易事。
为了读懂卢梭,我还读过李平沤写的《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李平沤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以及相关的一些参考书。
一旦读懂之后,对卢梭的感觉又回到开始的状态,他的观点非常鲜明,简单。
与别人连篇累牍的政治学论文相比,他的文字不算多,写作的时间也不算长,仅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
而李平沤的书更是集其精华,真正介绍卢梭内容的文字更是少了一半,非常适宜时间较少又想理解卢梭的人士阅读。
卢梭是非常伟大的,他集社会契约思想的精华而为《社会契约论》,他的思想中的许多内容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借鉴的。
卢梭的许多观点或者其主要观点我是同意的,如今凭记忆记录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对此,我的理解是,假设将“契约”一词改为“合作”,可能更符合社会现实。
因为人们一般对契约的理解多着重于商业的契约,并且是价值相等的交换性的契约为主。
用合作那么可以避开一定要等价的思维框架。
此外,也可以用来回击一些人对社会契约论的攻击,他们声称,并没有看到谁来签订契约,社会契约何来之有?2、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利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的时代虽然有共和国,而且卢梭当时也是日内瓦共和国之公民。
但当时国家形态的主要形式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故卢梭有此观点问世。
我个人认为,假设不提出这样的观点,而是明确提出政府是公民的代理机构,国王或总统是公民的代理人的观点可能更容易解释他的逻辑。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_《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800字_《社会契约论》读书心得五篇《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最著名代表作品,首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一】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于第10天去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捍卫正义不向黑恶势力屈服毅然愤然地离开,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做过临时工,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等。
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就是这样的卢梭7岁时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由于这些书里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
最终于1762发表著作《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巨著《社会契约论》,全书共四卷,四十八章,第一卷在确立基本原理之上,着重研究的是契约论的内容;第二卷则主要讨论主权论的内容;第三卷是关于政府形式为主的政府论;第四卷则是从实践的角度是除了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论。
虽然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卢梭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
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
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
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
第一册作为全书第一部分的社会契约理论,它是《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内容,精华所在,其后的三册是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的。
第一册第一章首先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接着提出”处处背负着锁链”的问题。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一)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一)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著的一本政治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政治起源和政府的正当性问题。
二、主要内容1. 原始社会卢梭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是自由而平等的。
但是随着私有财产和社会阶级的产生,社会矛盾也开始激化。
2. 社会契约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人们开始进行社会契约。
在社会契约中,人们放弃了一部分自由和权利,换取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政府保护。
3. 政府的正当性卢梭认为,政府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民的意志,而不是神权或者血缘关系。
政府应该是人民的代表,依靠人民的授权行使权力。
三、我的思考在我看来,社会契约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府的正当性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此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结论总的来说,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政治哲学著作,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政治起源和政府的本质。
五、读后感社会契约论是一本庞大而深入的著作,为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政治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例如自由、平等和正义等。
同时,它也引发了我对一些现代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例如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国家权力与人权的平衡等。
最后,我认为要认真对待卢梭提出的问题,并从中寻找灵感和思路,来更好地面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六、参考文献•卢梭《社会契约论》•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in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Victor Gourevit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与笼子
期末读书报告(2014-2015春季学期)
学号:13124167
姓名:杜一凡
任课教师:金育华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社会契约论》简介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
其中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对民主的看法。
如此伟大的一本著作的诞生绝非偶然,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
卢梭当时身处的法国社会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封建社会制度等级森严,处于不同等级的人是不平等的。
其二是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有一大批学者批判着社会的封建制度,大力宣传自由、平等与民主。
正是由于当时这一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激发了卢梭的民主意识,促使其创作了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佳作。
《社会契约论》主要由四卷组成。
第一卷:“探讨人们如何从自然状态到政治共同体”。
第二卷:“讨论主权与立法”。
第三卷:“讨论政府的形式”。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从整本书上来看,卢梭从政府为何产生,产生后所应具有的权力与义务,政府的形式,政府下的相关机构等方面,以此表达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政府只是人们之间契约所形成的产物,政府无权剥夺人民的自由等伟大思想。
《社会契约论》的感想
第一卷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人生来是自由的”,这与17世纪基督教人物博絮埃所作的《从(圣经)中摘录的政治理论》中说的“人生来都是臣民”截然不同。
以此引出疑问,人们为什么要服从。
我觉得这种服从得从原始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
原始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是为了避免在原始森林中遭受野兽的攻击,渐渐地这种群居形成了部落。
这就会导致部落与部落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发起斗争,而在此之前每个部落必须要选出一个领导者的作为首领(不仅是原始人类社会,就是兽群也同样会有首领),而随着原始人类社会地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忘了首领的领导权是自己赋予的,演变成了人们都应对首领有服从的义务,加之宗教的影响这种思想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作者就扭正大家的想法,提出人们这种群体关系的建立是在许多约定之上的。
并且这也就保证了社会的秩序,社会才得以存在。
而领导者之所以认为他的人民有服从他的义务,是因为他自认为掌握了强力,如果强力就能构成权利,势必会造成许多不合法的行为,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因此人们只应该对合法的权威服从。
那怎么样才算是合法的?这里的合法就应该是一种社会秩序,靠许多人共同约定而成的社会公约。
书上说写到“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
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根本问题。
”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
而在这一条件下的主权者不在是一个人,而是全体公民。
由此定义下,人类从自然状态下过渡到了良好的社会状态。
而非原来那种缺乏自由的非民主社会。
第二卷
在建立了社会公约的基础和条件下,作者开始讨论立法的问题。
有了社会公约才使政治共同体得以存在并有了生命,而法律是需要运作它,并表达其意志。
首先由于法律是对全体人民规定的,所以要有普遍性,此外做出规定的也是全体人民,所以必须是公意。
只有这种具有普遍性和公意性的法律才能给人带来平等和自由,才能更按公众的利益来治理国家。
而后作者又提到了立法,由于法律的提出是来自于公意,我个人认为公意并不是绝对地正确的,只是相对地正确的。
因此就需要一个引导公意的立法者。
作者在书中提到立法者需要自信有能力改变人的天性的,能把每一个本身是完整和孤立的个人转变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使他按一定的方式从这个更大的整体中获得他的生命和存在并改变和增强其素质,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的有道德的存在去取代我们得自自然的个人身体的独立和存在。
如此近乎完美的立法者应该去哪里找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
法律既然是一种终身制的契约的表达,那就应该一代代的完善,取长补短,而一下子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作为立法者制定完美的法律是行不通的。
接着书中还谈论到了法律的接受者——人民。
作者认为在指定好的法律之前需要事先考察,看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只有等到条件成熟,才能使人民接受法律。
其次作者还主张小国政治,在充分了解国情,人民富足与和平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法律体制。
而我认为这种想法也过于理想,世上还是有许多的国家在动荡中建立起来的,尽管在动荡时期人们并不能建立良好的法律,但是可以先建立基础法律,在社会稳定之后不断完善它。
第三卷
当确立完了法律之后,人们则需要代理人执行公意。
政府则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在公意的指导下实施法律。
政府实则只是主权者的委托人,可见政府的这些权力也是全体主权者所赋予的,很明显主权者可以限制收回这种权力。
这和我在第一卷所提到的一样,人们赋予领导者的是一种领导权,带领整个群体往集体利益最大化发展,如果这个领导者做的不好,人们有权收回领导权,而不是视领导者为权威,对他绝对地服从。
在政府的分类方面,作者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三类。
民主制即是,主权者可以把政府的职权交给全体人民或交给大部分人民,从而使担任行政官的公民的人数比个别的单纯公民的人数多。
贵族制是主权者把政府交给一部分人掌管,从而使单纯的公民人数比行政官多。
君主制是主权者把政府交给唯一的一个行政官手里,而所有的行政官都要从他手里获得权力。
卢梭认为,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没有过。
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这是违反自然秩序的;让人民经常不断的集合起来处理公共事务是不可想象的。
而君主制使君主掌握太大的权力,容易产生独裁,所以作者偏向于贵族制。
在这种体制中,行政官只有一小部分人担任,而且是由选举产生的,这样就可以选出品行端正,有见识,有经验和有其他为公众敬重的有才能的人。
除此以外,这种体制使得集会更加方便对事务的讨论更加详细,办事更快捷和有条理。
这种形式也被现在的绝大多数的的国家所采用,可见在现如今的条件下,这种形式是最明智的。
第四卷
最后一卷作者提出公意是不可摧毁的,即使在社会纽带开始松弛和国家开始衰弱的时候。
而公意则是通过投票表现的,而投票必然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因此公意往往是存在与多数之中的。
所以绝对的公意也是没有的,只有相对的公意。
其后作者介绍几个不同的机构的选举模
式。
在最后,作者提出了宗教是国家基础的观点,“人们进入政治社会之后,就要靠宗教来维持。
没有宗教,一个民族就不会、也不可能长久存在”。
这种理论在我看来也是由于其身处的社会的影响。
现在主流的佛教也只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明确的宗教。
总结
尽管读完整本书对于其中的部分观点不太认同,但是所幸的是能从这本书的思想中找到启发性的闪光点。
回到现实来看,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力度最强的反腐行动,之所以备受好评,是因为这正是人民的公意。
然而反腐并没有从源头解决问题,就好比你边开着水阀边放着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关掉水阀,在政府官员的任命上更严谨。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任命呢?现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倘若任命权交给个别人,或是个别利益集体,显然难以符合公意。
况且我们刚刚所说的政府是主权者的委托人,主权者所赐予他们的只是行政权,并不包含任命权。
倘若将任命权也赋予了政府,那势必会造成求官者对上级负责,而非对人民负责。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又会有多少人做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呢。
因此中国在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仍是任重而道远啊。
总之,这本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社会契约论》中的好多理论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