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K12学习】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
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44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后任晋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听介绍了解常识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教师范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三、教师领读课文四、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分段):第一部分: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五、熟读课文教后反思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45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充分了解、理解课文前一层是对时局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
隆中对章节(课题)名称隆中对学时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结构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理清文章的思路,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深层含义二、课文解读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23《隆中对》学案
《隆中对》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2、能根据题意运用知识重难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奸臣窃命()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生遂诣亮()主上蒙尘()遂用猖镢()内修政理()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①好为《梁父吟》()②贤能为之用()③谓为信然()④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②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③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最终的策略目标是____________,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___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题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未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了,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力求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首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进欲龙镶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显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新华路初中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高艳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
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给画线的字注音:乐毅()徐庶()诣()因屏人()度德量力()欲信大义()遂用猖獗()挟天子()沔()殆()存恤()帝室之胄()●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
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二、学习提纲: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3、结合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采用批注法,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20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六、达标测评:《前沿》第73页“课前预习”的第1、2、3题,第一课时的1、2、3、4、5、6、7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本文的作者、出处、重点词语、句子。
二、出示学习提纲:1、理清文章结构。
2、思考:(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3《隆中对》导学案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 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在古文翻译本上抄写原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3、认真独立完成《同步导学》P78—79的自主预习部分。
【探究案】 1、第4段可以分为哪三层?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检测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隆中对.( )2、亮躬.耕陇亩( )3、好.为《梁父吟》( )4、时人莫之许.也( )5、谓.为信然..( )( )6、时先主屯.新野( )7、先主器.之(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10、不可屈致.也( ) 11、将军宜枉驾顾.之( ) 1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3、凡.三往( ) 14、因.屏人日( ) 15、汉室倾颓..( ) 16、奸臣窃命..( ) 17、主上蒙尘..( ) 18、度.( )德量.( )力 19、欲信.大义于天下( ) 20、遂用猖獗..( ) 21、然志犹.未已.( )( ) 22、君谓计.将安.出.(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检测案【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隆中对》(第二课时)
课型
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说出诸葛亮的形象人物特征 。
2、指出详略得当的选材的好处。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概括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自主预习:
一、朗读课文,盖洛文章内容,并给文章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二、第二部分中,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问题一: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到5),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6),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问题二:
卧龙的比喻形象的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
2、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3、在这样的内政外交政治上,他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4、通过对他的介绍及他对刘备献策,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诸葛亮?(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的?本文中刻画其他人物的方法又有哪些?
“枉架”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问题三1: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生平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2、西和诸戎 南抗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
23《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编写人:徐发虎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09-22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章大义,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炼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探究讨论法【知识链接】一、陈寿及《三国志》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二、背景介绍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
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
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
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
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
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学习过程】激情导入,营造气氛三国故事大家谈(人物、战争、传说、歇后语等)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预习、质疑、合作探讨)1、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学生可适当补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①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正确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掌握重点文言语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
《隆中对》教案设计(通用5篇)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锋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共享。
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确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二、教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预备分小组竞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解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教师巡察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信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觉、自主沟通,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预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在了解课文大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争论:(用原文答复)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沟通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一、本节课进展比拟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拟,小说家进展了哪些艺术加工?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案设计2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动身,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分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和说理力量大有好处,应当引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
2.学习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断句错误。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四、分析诸葛亮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从课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二、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对曰”、“善”、“因”等。
2.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句式。
三、分析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智谋。
2.品味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特别是其辞令的严谨和精妙。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启发学生。
二、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2 新人教版
隆中对章节(课题)名称隆中对学时2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课前导入二、新课学习一.学生朗读课文二、学习课文3、4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2、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3、“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并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三、词语积累: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
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知识链接】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1、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2、词语解释①、第1段词语解释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②、第2段词语解释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③、第3段词语解释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3、通假字的音、形、义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翻译: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翻译: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翻译: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二、探究展示1、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君谓计将安出()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遂遂用猖獗()然操遂能克绍()之时人莫之许也()先主器之()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3、句式(翻译出来)(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翻译:(2)省略句君与俱来翻译:(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翻译: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7、诸葛亮隐居山林的原因是(用原文答)他“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8、“凡三往,乃见”即是成语的故事表现了刘备的9、开头的几段及结尾的两段对诸葛亮的刻画,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的三、练习反馈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 23 课《隆中对》导教案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狂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汉沔②、查阅相关本文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并记下来。
作者简介:背景资料:一、课标要求1、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异诗文 80 篇。
2、赏识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初步意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论;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1、翻译、累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经过朗诵课文,说出当时的天下局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宏图,计策及策略。
3、能意会诸葛亮的远见高见、极其锋利的战略目光。
三、要点1 、朗诵文言课文。
2、累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四、难点预设1、学会翻译文言文,认识文章大义。
2、说出诸葛亮的优异才能。
五、自学评论设计经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1经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2、3六、学习内容及过程1、合作研究部分(问题导学教课法)自主学习:①、朗诵课文,解决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②、疏导文意,找出你以为的应要点掌握的词句,并记下难点。
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合作学习问题 1、小组一同将自学翻译中的疑难在小组中商讨解决。
问题2、找出文中全部的人物名字。
这样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如何?请同学们分小组商讨这个问题,记得供给原文依据。
问题 3、诸葛亮如何剖析当时局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依据)问题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宏图是什么?问题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目标?依据是什么?(可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以后,综合作答。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按照的目标是:诸葛亮先阐述了占有荆州的必需性:再阐述占有荆州的可能性:又阐述了占有利州的必需性:最后阐述占有利州的可能性:问题 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导学案(生)
第23课 隆中对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及其税利的战略眼光。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zu ò), (朝代), 家。
少年好学,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晋灭吴后,集合三国官私著作,撰《三国志》65篇,该书脉络分明,文笔精练,被誉为“良史”。
《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
这近百年间的史实,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写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够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特异的史才。
北宋时,后人将三本书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
后人因推重陈寿的史才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精华集萃:①三顾茅庐 ②箪食壶浆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④思贤若渴2.字词注音:好.为《梁父吟》( )遂诣.亮( )因屏.人( )汉室倾颓.( )度.德量力( ) 遂用猖蹶..( )( ) 汉沔.( )东连吴会.( )乐.毅( )殆.天( ) 存恤.( )帝室之胄.( ) 箪.食壶浆 ( ) 3. 重点词语解释:(1)隆中对.( )(2)好.为《梁父吟》( )(3)时人莫之许.也( ) (4)谓为信然....( )(5)先主器.之( )(6)此人可就.见( ) (7)不可屈致..也( )( )(8)宜枉驾顾...之( )( )(9)由是先主遂诣.亮( )(10)凡.三往( )(11)因屏..人( )( )(12)汉室倾颓..( ) (13)欲信.大义于天下( )(14)遂用猖蹶...( )( ) (15)志犹未已.( )(16)自董卓已.来( )(17)名微而众寡..( )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20)因.之以成帝业( )(21)民殷.国富( )(22)不知存恤..( ) (23)帝室之胄.( )(24)总揽.英雄( )(25)身.率益州之众( ) (26)箪.食壶.浆( )( )(27)情好日.密( ) (28)以:以.弱为强者 ( ) 此可以.为援( ) 以.迎将军者 ( ) 4.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根据课下注解梳理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知识链接】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1、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
猖獗
..
..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
戎.箪.食壶浆乐毅
..汉沔.
2、词语解释
①、第1段词语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
②、第2段词语解释。
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
③、第3段词语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
已计安
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
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
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
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
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
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3、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翻译: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翻译:
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
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
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翻译:
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翻译:
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
二、探究展示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君谓计将安出()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为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
遂遂用猖獗()然操遂能克绍()
之时人莫之许也()先主器之()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翻译: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翻译: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翻译: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7、诸葛亮隐居山林的原因是(用原文答)他“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
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8、“凡三往,乃见。
”即是成语的故事。
表现了刘备的
9、开头的几段及结尾的两段对诸葛亮的刻画,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的
三、练习反馈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