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合集下载

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论《尉缭子》的军事思想

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论《尉缭子》的军事思想
之 心” 的“ 威胜 ” 。尉 缭认 为 , 早 在战前 , 一个 国家就 必须确 立政 治、 经济 、 民心 士气和 战略谋 划等 四
个方 面的强 大威 势 , 即“ 备主 于 内” , 然后 才能“ 战胜 于外” 。 关 键词 : 《 尉缭子 》 ; 大战略观 ; 威胜 ; 以仁 为本 中图分类 号 : E 8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6 1 8 ( 2 0 1 3 ) 0 5 — 0 0 8 4 —0 6
由 于 著 作 本 身 在 形 成 和 流 传 过 程 中 的 变 故 ,
现在《 尉 缭子 》 一 书的许多 议论 显得 驳杂 和不 连 贯 , 给人 以拼 凑之 感 。但 瑕不 掩 瑜 , 认真研读 , 仍 能从 中感 受 到 一 种 明哲 之 辉 光 和 人 性 之 美 丽 , 而 不仅仅
识 后 来得 到海 外学 者郑 良树 先生 的首 肯 。本文 基本 不涉 此 问题 , 有兴 趣者 可参 阅拙 作《 一部 古代 兵 书( 尉缭 子 ) 考辨》 一文 , 载《 河南 师 大 学报 》 1 9 8 3
年第 4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8—2 1
作 者简 介 : 龚 留柱 ( 1 9 5 O 一) , 男, 湖 北枣 阳人 , 教授 , 博 士生 导 师 , 主要 从事 中国古 代史 和军 事文 化 的研 究 。
战胜于外 , 备主于 内
论《 尉缭子》 的军事 思想
龚 留柱
(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要: 《 尉 缭子 》 提 出“ 欲 战先安 内” 的 大战略 观 。它的前提 一是 注重人 事摒 弃鬼神 的理 性 思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吴起的用兵之道《吴子》简介

吴起的用兵之道《吴子》简介

吴起的⽤兵之道《吴⼦》简介吴起的⽤兵之道《吴⼦》简介 《吴⼦》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部兵书。

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等6篇。

下⾯是⼩编为⼤家带来的吴起的⽤兵之道《吴⼦》简介,欢迎阅读。

《吴⼦》简介 《吴⼦》是中国古代⼀部有名的军事著作。

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种观点认为,《吴⼦》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

司马迁《史记·孙⼦、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

班固《汉书·艺⽂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附益之作。

其本⼈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

另⼀种观点对今本《吴⼦》即《吴起兵法》表⽰怀疑,认为《吴⼦》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战国初年⼈之⼿,可以断⾔这是⼀部伪书。

有⼈根据今本《吴⼦》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托名吴起⽽写成。

⼜有⼈根据今存《吴⼦》提及汉代流⾏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种观点认为,今本《吴⼦》的基本思想应出⾃吴起。

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经过汉⼈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貌流传于世。

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部兵书。

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

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

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疲,举事动众的"逆兵"。

融会儒法兵,通合政经军——《吴子兵法》军事思想论析

融会儒法兵,通合政经军——《吴子兵法》军事思想论析
果 依靠一 味退 让来 制止 战争 , 那 就 同 战败 没 什 么 区 别 了 。“ 刚必 以辞 服” , 对“ 刚兵 ” , 要 用 言辞 说 服它 。
实 战争是 不 配一 个 “ 义” 字的, 孟 子 就认 为 “ 春 秋无 义 战” ( 《 孟子 ・ 尽 心 下》 ) 。 吴 子 却 并 不 一 味 徘 徊 于 “ 义” 与“ 不 义” 之间 , 而 是 以现 实 主 义 的 精 神 把 战 争 性 质 区分 为 五 种 , 并 提 出 了应 对 不 同 性 质 战 争 的 总
火 中度 过 的 , 但 他 却并 非“ 好 战分 子 ” , 而是 主 张慎
重地对 待 战争 , 即 慎 战 。他 在《 图 国》 篇 中指 出 :
然战胜 易, 守胜 难 。故 日 , 天下 战 国, 五胜
者祸 , 四胜 者弊 , 三胜者霸, 二胜者王, 一 胜 者
帝 。是 以 数 胜 得 天 下 者 稀 , 以亡者 众。
吴子 之前 , 尚无 人对 战 争 起 因、 战 争 性 质 等 问 题 作 出如 此 全 面 而 深 刻 的 论 述 吴 子 的 这 一 系 列 论述, 在 军 事 思 想 史 上 和 军 事 学 术 史 上 都 应 占有 一
席之地 。
做 出 了 分 析 。他 把 战 争 性 质 区分 为 五种 :
即备 战 , 吴 子强 调 要 “ 外治武备” ( 《 吴 子 ・图 国 》 ) ,
“ 先戒 为宝 ” ( 《 吴 子 ・料 敌 》 ) 。需 要 格 外 注 意 的 是 ,
吴子 虽然 主 张重 战 、 备战 , 而 其 一 生 也 几 乎 是 在 战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8—2 7
第2 9卷第 5 期

论《吴子》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论《吴子》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处所,适其水草 , 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都要 守信用 。吴起通过巧妙的论辩技巧及其洗练 的 语言来 回答 问题 ,既引起 了魏 武侯 的浓厚兴趣,又 轻松地达到 了自己的 目的。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 目,无令惊骇 。 ”( 治 兵》 ; 愚而信人, )“ 可诈而诱 : 贪而忽名 , 可货而赂; 轻变无谋,可劳而 困;上富而骄 ,下贫而怨 ,可离 .
旅 ,皆道孙 子十三篇 ,吴起兵法 ,世多有,故弗论 。 1 ”【斑固在 《 j 汉书・ 艺文志 》中也提及 “ 吴起 四十八篇 ” ,
并将其归为 “ 兵家权谋 ”之类 ,I 2 】 明 《 这表 吴子》在战 国末年直到东汉时期就 已经流传甚广 了。作为 《 武 经七书》中的重要一部 ,世人在谈及 古代军事思想时 ,常常把 《 吴子 》和 《 孙子》联 系在一起 ,甚至用 “ 孙 吴 ”并称 ,可见其军事价值之高。然而学界对 《 吴子》一书的研 究却远远不 能与 《 孙子 》比肩 ,I 3 特别是
如:“ 斩离皮革,掩 以朱漆,画以丹青,烁 以犀象。 ”
( 图国》 ;“ 《 ) 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
就便于进行战斗。 二重” “ 就是对 勇敢前进的进行重
赏,对临阵退缩的则进行重 罚。 一信”就是指赏 罚 “
马数顾,一 可击十 ,必使无措 。 ( ”(料敌》 ;“ 《 ) 安其
2 2年 第 2期 0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 22 2 . .01
第2 8卷 ( 1 8期 ) J U N LO HO Q NGT R EG R E N V R I Y 3 O R A FC NG I H E O G SU I E ST
、0 . ,1 No.3 28 18

常识判断六十六:《武经七书》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六十六:《武经七书》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六十六:《武经七书》相关常识《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官方发行的军事教科书。

全书共二十五卷,分七种:孙子三卷、吴子两卷、司马法三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卷、尉缭子五卷、黄石公三略三卷、黄石公六韬六卷,由这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奉为武学经典,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

《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在国外也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武经七书》有关常识也是公职类考试中的考点之一。

整理出《武经七书》有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一、《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在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就是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

既后又增加了他在吴国的战争经验,从而更加完备。

它问世之后,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重视和流传。

《韩非子.五蠹》说:战国时候,“藏孙(孙武和孙膑)、吴(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从现存汉、唐、宋古籍对《孙子兵法》的征引看,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抄本。

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了,其中《形篇》就是文字不尽相同的甲乙两个写本。

北宋时的《十家注孙子》本与《武经七书》系统的《孙子》本也有某些不同。

二、《武经七书》之《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

《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

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三、《武经七书》之《司马法》古代重要兵书之一。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2、家庭条件:
(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 役制,“大斗借出,小斗收进,大 秤分出,小秤收入”办法,民众归 附,建立封建制。
(2)田书(齐国大夫)攻 莒有功,帝王封地赐姓(田改 孙),公元前485年,杀奴隶 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 立封建制度。
3、个人勤奋:
(陈) (齐) 内乱奔齐
孙武家谱:
(七)《李卫公问对》(唐: 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 上中下三卷 。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1、社会条件:
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 多年,军事政治遗产丰富,正处 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1、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 负因素的理论
“义战,不义之战”;“五事七 计”
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 “谋攻为上”、“不战而胜”、 “出奇制胜”;“协同作 战”、“战略防御”、“重 兵戌边”
3、关于治军的理论 “严军制”、“将帅修
养”、“文治武理” 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因粮于敌”
基本特点: (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 1815种,占中国古代兵书的70%。
(2)开办武学,设立武举, 发展军事教育。
(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 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 展:
守中有攻,积极防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 (岳家军大破金兵);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 (元:成吉思汗);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 思想(明:朱元璋、李自成)。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 能: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二 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外 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李珍白璐摘要:中国古代兵家著作《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

施子美为其作注,善于运用战例对作者的理论作进一步阐释,或阐发其内修文德的军事思想,或阐发其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或阐发其因情击敌的战术思想,使内容更加丰满生动,从而也使全书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吴子施子美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1-0051-003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武经七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军事教科丛书。

《吴子兵法》为战国名将吴起所著,是反映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与《孙子兵法》齐名,合称“孙吴兵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子兵法》本来有48篇,今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吴子的军事思想。

施子美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武经七书》注解本——《施氏七书讲义》①中,运用历史上的战例对吴子思想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一、内修文德的军事思想《吴子兵法•图国》中提出了一套内修文德的军事思想。

吴起认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富国强兵之法。

所谓“文德”,即政治教化。

吴子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他举例说,有扈氏恃众好勇,忽视文德,终丧社稷。

施子美在对这一段文字的注语中对其进行延展,由有扈氏进而想到州吁,说:“有扈氏之所为,其州吁乎?州吁阻兵安忍而自取陨身,此偏于武之弊也。

”而后进一步得出了“以文德则修于内”的结论。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兵法》更重视政治教化:“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日内乱,五曰因饥”。

就是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三是积恨深怨;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

二日强兵,三曰刚兵,四日暴兵,五日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

战争的作用。

《司马法》中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尉缭子》则明确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战争与政治《孙子兵法》指出:“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意思是说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

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3.战争与经济《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

意思是说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这一点我国古代军事家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春秋时期的管仲也曾较深刻的论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因此,他明确指出: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弹;一战之费,累代之攻尽。

4.战争与主观指导《孙子兵法》明确指出,“因利而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因为“兵无常势”,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

《草庐经略》中则说得更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翻敌之情也。

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其必然。

吴子兵法以什么为胜法

吴子兵法以什么为胜法

吴子兵法以什么为胜法《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吴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汉族军事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

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吴子兵法》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

内容简介《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

《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

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

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

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它主张兵不在多,“以治为胜”。

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吴子》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典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首先,《吴子》强调军事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军事组织是军事胜利的基础。

其次,《吴子》强调军事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军事技术是军事胜利的关键。

此外,《吴子》还强调军事纪律的重要性,认为军事纪律是军事胜利的保证。

最后,《吴子》还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认为军事策略是军事胜利的根本。

总之,《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种科学的军事思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思想指导。

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论《吴子》的军事思想

第34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4,N o .62018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18ʌ收稿日期ɔ2018G10G30ʌ作者简介ɔ孙董霞(1975-),女,甘肃秦安人,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㊁文献学研究.论«吴子»的军事思想孙董霞(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㊁政治家.«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其继承以往的兵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军事形势,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集中地论述了战争原则㊁战略思想㊁军事策略㊁治军宗旨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得出了诸如 先和而后造大事 ,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 兵不在衆,以治为胜 ,将帅要 文武兼备,刚柔相济 等等一系列宝贵的军事见解.吴起作为一名军事家,常与孙武并称.«孙子»«吴子»向来相提并论,被奉为兵学经典.«吴子»不仅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较高声誉.ʌ关键词ɔ«吴子»;战争原则;战略思想;治军宗旨;将帅观ʌ中图分类号ɔB 229.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8)06G0116G07O n M i l i t a r y T h o u gh t o f W uZ i S U N D o n gGx i a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uZ i ,w r i t t e nb y W uQ i w h o l i v e d i n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o d ,i s a l s ok n o w n a s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uQ i a n d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 uZ i .W uQ i w a s a n o u t s t a n d i n g s t r a t e g i s t a n d s t a t e s m a n i n t h e e a r l y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Go d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 uZ i w a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u mm a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r e s u l t o fW uQ i s t h o u s a n dm i l i t a r y s t r u g Gg l e s .B y i n h e r i t i n g t h e f o r m e rm i l i t a r y t h e o r y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m i l i t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t t h a t t i m e a n d s u mm i n g u p hi s o w n c o m b a t e x p e r i e n c e ,W uQ i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o n t h e i s s u e s o fw a r p r i n c i p l e ,s t r a t e g i c t h i n k i n g ,m i l i t a r y s t r a t e g y ,m i l i t a r y p u r Gp o s e s a n d a r m y b u i l d i n g ,a n d c o n c l u d e dm a n y v a l u a b l em i l i t a r y i n s i g h t s s u c h a s : P e a c e i s t h e f i r s t ,a n d t h e n d om a jo r e Gv e n t s , J u d g e t h e e n e m y sw e a k n e s s a n d a t t a c k i t , As t r o n g a r m y d o e s n o t l i e i n q u a n t i t y ,b u t i n g o v e r n a n c e ,G e n Ge r a l sm u s t b e a c c o m p l i s h e dw i t hb o t h t h e p e n a n d t h e s w o r d ,a n d a l t e r n a t e k i n d n e s sw i t h s e v e r i t y .A s am i l i t a r y st r a t e Gg i s t ,W uQ i h a s b e e n a s f a m o u s a s S u nW u .S u nZ i a n d W uZ i h a v e a l w a y s b e e nm e n t i o n e d i n t h e s a m e b r e a t h ,a n dh a v e b e e n r e g a r d e d a s c l a s s i c s o f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W uZ i n o t o n l y o c c u p i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m i l i Gt a r y s c i e n c e ,b u t a l s o e n j o y s ah i g h r e p u t a t i o n i n t h ew o r l dm i l i t a r y h i s t o r y.K e y w o r d s :W uZ i ;p r i n c i p l e s o fw a r ;s t r a t e g i c t h i n k i n g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g o v e r n i n g t h e a r m y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g e n e r a l s ㊀㊀«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前445?-前381)①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㊁政治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另外«荀子»«韩非子»«墨子»«尉缭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别录»«汉书»等也有记载.吴起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军事家和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先看他的军事战绩.他在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1]2165;在魏,建立魏国武卒制度,使魏国空前强大, 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2]36;在楚,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1]2168.«尉缭子»说: 有提七万之衆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3]370他智谋超群,坚毅顽强,治军严格有方,同时又平易近人,爱护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乗,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1]2166.伴随着这些军事战绩的是吴起在政治上对所在国的变法图强.在魏国教魏文侯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㊁ 教百姓而亲万民 ㊁ 先和而造大事 ,强兵先强国,治理国家要 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他告诉魏武侯国家的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国君要 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要尊贤用能,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这样才能 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 ②.在楚国,吴起力行变法, 明发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1]2168.故此,吴起在鲁则鲁破强齐,去鲁则鲁削.在魏守西河,秦人不敢东顾,去魏而西河卒归于秦.在楚则楚强,死楚则楚弱.他的经历和作用证明了什么是 得之则国强,去之国亡 的 良将 .«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其继承以往的兵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军事形势,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集中地论述了战争原则㊁战略思想㊁军事策略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得出了许多宝贵的军事见解.一㊁ 先和而后造大事的战争原则㊀㊀ 和 就是国内政治治理的清明和谐, 大事 就是军事行动.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政治和军事的密切关系.政治治理是根本,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或者说是政治的极端方式.儒家出身的吴子清醒地认识到和谐清明的政治对军事胜利的重要性.吴起初见魏文侯就明确提出了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的治国方略.指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就是政治治理与军事战备相结合才能使国家强盛.国内政治治理的方式和最终的效果都是 和 . 和 首先是 慎战 ,要 参天时 惜民命 顺民意 ,不可草率发动战争,不能乐战㊁好战.所谓 天下战国㊁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越是能少用战争解决问题的君主,越能受到民众的爱戴,越能稳固统治.这与中国传统的 耀德不观兵 思想是一致的.非要发动战争了,也要慎重决策, 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然后举 .战争也要符合 道义 ,要 举顺天人 .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是因为成汤和周武皆是以 义 讨 不义 .圣人治国 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 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 ,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这样能使整个国家政治和谐清明,上下一心.上爱其民,民亦亲其有司. 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 ,这样一旦临战,则必然 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 ,同仇敌忾,最后达到 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效果 .因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战争的性质也就不同,其名也不同.有 义兵 ㊁有 强兵 ㊁有 刚兵 ㊁有 暴兵 有 逆兵 . 禁暴救乱曰义,恃衆以伐曰彊,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衆曰逆 .所以,战争的出发点首先出于保家卫国或者 禁暴救乱 的义战,因其他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吴子是排斥的.因为义则聚士气,义则强兵势. 师直则壮,曲为老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理直则气壮.提倡 义兵 ,抑制刚兵㊁暴兵的战争思想也是立足于 和 的,而面对这五种战争形式,其对策也是以 和 为原则的.吴子虽然倡导义兵,但又认为战备不可废,是因为一个国家不去侵犯别国,难保他国不会向自己施以 强兵 刚兵 暴兵 逆兵 ,外治武备就是为了 备不虞 .既然要 慎战 少战 义战 ,那么就不能兴师动众,要简募良材,培养少而精的练锐 之师作为战争主力.总之,能做到 先和而后造大事 的国家必然要有贤明的君主和统治者.二㊁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战略思想㊀㊀战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敌情,在对敌人虚实做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作战对策.首先要详细研究敌国的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在«料敌»一章中,吴子首先分析 六国之俗 ,针对六国特点提出不同的战争对策.如其分析齐国和秦国的特点说: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寛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乗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这里吴子一再重申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一思想.战前一定要做好对敌国的调查研究工作.«孙子»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6吴子强调 审料敌情 ,同时还要料选可以击倍的 坚阵之士 来与敌交战.这是对«孙子» 知彼知己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在具体交战中,依据各种不同的境况判断敌情,然后果断作出 击之 或 避之 的决策.吴子总结出八种可以果断出击的情况:一是风疾天寒,敌军长途跋涉,昼夜兼程,破冰渡水,而将帅对士卒的艰难困苦又不加顾惜.二是盛夏炎热,休息与活动没有规律,将帅驱使着饥渴的士卒赶路,去攻取远处的目标.三是军队在外面滞留日久,粮食接济不上,老百姓怨恨愤怒,谣言和灾祸四起,上面没有办法制止.四是军需品已经耗尽,物资短缺,又一直阴雨连绵,想去抢掠而无处可抢.五是兵力单薄,水土不服,人马得了疫病,四邻的救兵又不到,六是长途行军已近天黑,士兵又疲累又恐慌,又困倦又饥饿,把盔甲解下来睡着了.七是将领和官吏没有威信,士兵们心神不定,全军屡屡惊恐不安,又没有援军.八是阵势尚未摆好,营帐尚未扎好,行经险要之处,部队半隐半露摆布不开.敌人一旦出现此种情况,说明其处于某种不利和被动状态,这对我方来说就是战机,应当果断出击,毫不犹豫.以上八种情况是敌人之 危 ,敌人之 虚 ,故当趋之而毫不迟疑.相反如果遇到敌人有以下六种情况,则应当主动 避之 ,不可与之接战.一是土地广大,人民富衆.二是上级爱护下属,施与恩惠遍及全国.三是赏罚严明,对功过处理得恰当及时.四是按战功的大小排列等级,任用有才德之人.五是兵多将广,武器精良.六是有周围邻国的帮助,更有大国的支援.凡在上述这些方面不如敌人,应当避免与之交战,不可疑惑.这正是所谓的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的道理.再次,敌人的有些 虚实 是明显的,见其虚可以不卜而与之战;见其实,应当不占而避之.但有些虚实和战机不是很明显,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才能推断出来的.因此,吴起又提出了通过敌军的表面现象推知其内部情况㊁从敌军动向推知其作战意图的方法,从而判断战争的胜负.如从军队的队形散乱㊁旗帜东倒西歪㊁人马东张西望等外在现象可以推断其为军纪不严㊁疲沓散漫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必然没有多强的战斗力,可以对其以一击十.如果是多国的盟军,军队尚未会合,首脑国君臣不和,防御工事也没有筑成,军令不行,军队散乱无纪律,要进不能,欲退不敢,这样的军队没有凝聚力,盟国各怀其私,不堪一击,就可以果断出击.总之,在战术上,吴子的基本原则就是在 审料敌情 的基础上 避实击虚 ,这一点与«孙子兵法»是一致的.«吴子»的可贵之处是详细分析了敌人的种种虚实之状,这是其在作战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些精辟的战略战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有许多著名战例都印证了吴子的战术和策略.三㊁ 兵不在衆,以治为胜的治军宗旨(一)战争需要 练锐 之师吴子的战争原则是慎战㊁少战㊁义战.不战则已,战求必胜.吴子用自己的辉煌战绩说明了这一点.吴起被魏文侯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作为四面受敌的魏国将领,吴子无法做到少战,无法使魏国 一胜而帝 ,更无法像上古先贤那样 一戎衣而天下定 ,但他可以基本做到 不战则已,战求必胜 .吴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跟其 精兵强将 的治军主张和赏罚严明的军队建设密不可分.从他的 先和而后造大事 的思想,从他的 慎战 ㊁ 义战 思想都可以看出,他要以国家整体的综合国力来凝练士气军魂.而他的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的战略思想也是以军纪严明的练锐之师对付治理不佳的军队.正因为治理不济,才给人可乘之机和可击之 虚 .吴子在«图国»章提出建立军之 练锐 的主张: 民有胆勇气力者,聚爲一卒;乐以进战効力,以显其忠勇者,聚爲一卒;能踰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爲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爲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爲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这些练锐之师少而精,是为军之利器,可以以一当十,以半击倍.在«料敌»篇中提出要简选 虎贲 之士,对其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 军命 .那么让军队成为练锐之师,关键在于合理的军队管理和严格的军法军令.(二)治军需要严格的管理在军队管理方面,要备足军需物资,调理好战马,保养好战车,兵器锋利,甲胄坚固,总之是要武器装备精良.这些军备物资随时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尤其是对战马,更要小心护养,爱护有加.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战车就是重型武器装备,平时精心维护,战时才能发挥威力.(三)能 任其上令 的军队才能打胜仗在军法军纪方面,吴子提出要法令严明,赏罚以信.要让军队能够 任其上令 .也就是要训练出严格执行命令的军队.严格服从军令的军队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衆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 治军»).那么怎样才能使士卒听令呢军令军法制定容易,关键在于执行.1.执法必严,赏罚必信吴子执法必严,赏罚必信.这在他尚未出仕成名时就体现出来了.著名的 吴起杀妻求将 之事其实是 吴起出妻行令 之事的讹传.«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爲法者也.其爲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 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荆也.[5]286他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他将这种这种处事规范首先付诸于家人,正如«大雅 思齐»所说: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6]773要行法令,先于妻子,再及于兄弟手足.先从家庭开始,再推及国家.治家之道与治国治军之道息息相通.在与人交往中,吴起也是严格遵守信约.«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说: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 期返而食.吴子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吴起至暮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5]237吴起治理西河,为了推行法令,取信于民,曾偾表立信.后来的商鞅变法就效仿吴起立木为信.这些都表现了吴起执法必严,赏罚必信的行事风格.如果在战斗中不守军令,即使立了战功,同样会被严惩.«尉缭子 武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 此材士也,不可斩. 起曰: 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 斩之.[3]388就是在与敌人交战中,也要依法作战, 诸吏士当从受敌车㊁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吴子 励士»)2.服之以理㊁抚之以情除了执法必严,赏罚必信,吴子治军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服之以理,抚之以情.先来说 服之以理 .作为将帅在带领军队时要 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吴子 治军»)即不能违背人和马的基本生存节律,不可将士卒当作战争机器.这样士卒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将帅的命令,维护军法军纪.否则就会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最后法令自废,更不用说能令其死战㊁乐战了. 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吴子 治军»)要激发出将士们的必死之志,必须让将士们对于法令心服口服才行.所以在法令的设置和军事指挥上必须科学合理,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草率,这样才能得到士卒的认可.正因为吴子治军法令简而严厉,他创立的魏国武卒威震天下.再说 抚之以情 .吴子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法家人物.先秦的变法活动都是为了强国强军,每一国的变法活动都会对军队产生巨大影响.而军队中更能体现法制的重要性.吴子之后的尉缭子,其兵法思想更是以军队的法令规范见长.但与其他法家人物不同的是,吴子更注意法令和人道的结合.吴子本人在行军作战中爱护士卒是出了名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说:吴起爲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问曰: 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爲而泣? 对曰: 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5]275~276«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作为将帅能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将帅能视士卒为手足,士卒当然能为其乐死忘生,其在军中的威信自然能树立起来.其法令自然能被士卒所遵从.所以不论是服之以理还是抚之以情,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士卒 任其上令 ,得其死战之志.3.论功进飨,得其死战之志所有的法令规范都是他律的,都是被动的,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是最高境界.能让将士们乐战㊁死战,激发起昂扬的斗志将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得将士死战之志,达到 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的效果,只有服之以理㊁抚之以情还不够,吴子还有一项更高明的举措,那就是 进飨励士 .具体的做法是:在国家非常重要的庙堂大殿上设下宴席,分三排座位宴请士大夫.让立有上等功的坐在最前排,席上摆下饭菜酒肉,同时还放上贵重的用具和牛羊猪三牲.立有二等功的坐在后排,席上摆下酒肉饭菜,器皿用具降低一等.没有功的坐在后排,席上只有酒肉饭菜,没有贵重的器具.宴会结束后,又在庙门外赏赐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小,同样按功劳大小行赏.凡是为国战死的,每年派遣专人慰劳㊁赏赐死者的父母,表示不会遗忘他们. («吴子 励士»)这样的论功进飨举措刺激的是将士们的荣誉感㊁尊严感㊁价值感,这是人生需求的更高层次.试想,受到这样 等差 礼遇的将士们,一旦上阵杀敌,能不力战㊁死战吗?因为这时他们不仅是为保家卫国而战,也是为家族荣誉而战,为实现人生价值甚至是人生信仰而战.而那些在宴席上坐在最后排的 无功者 甚至在战场上可以视死如归,犹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 死贼 . 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吴子 励士»)如果建立一支人人 投命 的军队,率以讨敌,将会所向披靡.由此可见,吴起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他熟悉将士们的心理,他不知不觉将心理学运用到军队治理之中,这种做法对后世的名将治军产生了巨大影响.(四)用兵之道,教戒为先从治军原则,到军队管理,再到赏罚制度一系列的军队治理大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士卒的战斗训练了.用兵之道,教戒为先.因为 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 .对于军队训练,吴子提出传㊁帮㊁带的方法.以少带多,层层传递,将军队按人数的多少分成不同层次的单位,然后分单位分组织展开训练.吴子说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吴子 治军»)这种练兵方法速度快㊁效率高,能很快让士卒融入军队,练就基本的作战方法.在训练中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将帅要懂得带领军队,判断敌情,熟练作战指挥技能,掌握各种阵型变化和布局.士卒们按其才能和特点分派不同的任务.最后还要训练士卒们对基本的军令标志的反应能力㊁执行能力.还要掌握行军作战中基本的常识和忌讳等.四㊁ 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将帅观㊀㊀如果说军队是国家利器的话,将帅就是这利器的操持者㊁使用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的素养和才能关乎战争的胜败.吴子认为,为将者,勇敢只是将帅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已.用兵作战时需要刚柔相济,指挥作战的将帅必须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如果仅具勇敢,必定会轻率地与敌人交战而不考虑利害关系.所以吴子认为,作为一名将帅,除了勇敢之外,更要具备其他一些更高的素质.故将之所愼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衆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吴子 论将»)所谓理,即治理,指管理大军就像带支小部队一样井然有序.所谓备,即战备,指军队一出动就要进入临战状态.所谓果,即果敢,指跟敌人作战时,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谓戒,即警戒,即使在战胜之后仍象初战一样不骄不躁,保持高度戒备.所谓约,即简要.指给军队下达命令,要简明扼要而不繁琐.另外,将帅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君命而不推辞,只有打败敌人之后才能请求返回.所以从领兵出征时起,就只有战死的光荣,而决无活着蒙受耻辱的道理.吴子一再强调要有 死战 之志,这一点对士兵如此,对将军更是如此.因为,战场是流血牺牲的地方,抱着必死的信念反而会求得生存,贪生怕死反而会被消灭.那些善于指挥的将帅,就像坐在漏水的船中,趴在着火的房屋之下,使敌人来不及谋划,也来不及鼓动,只能被动挨打.所以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将帅指挥作战必须沉着果断,绝不能优柔寡断.作为将帅,还要在行军作战中懂得和掌握气㊁地㊁事㊁力 四机 .即掌握士气㊁利用地形㊁使用谋略和提高军队战斗实力四个方面,这是作战中的四个关键因素.三军人马众多,百万人数的大军,排兵布阵,设防安营等的空虚与严密,都由主帅一人决定,所以要掌握军队的气机.狭窄艰险的道路,有名的险山要塞,只要十人扼守,千人也不可逾越,所以要都懂得利用地机.善于派遣间谍,善于利用小股部队不断扰乱敌人,分散敌人兵力,让敌国君臣相互抱怨,上下互相怪罪,会运用这些谋略,就叫做掌握了事机.使战车的轮轴坚固,舟船的橹楫便利,战士精通阵法,战马熟悉追逐,这叫做力机.只有懂得这四机,才能担任将领.将帅的威望㊁德行㊁仁爱和勇敢四种素质,必须足够用来统领部属㊁稳定军心㊁震慑敌人㊁解决疑难,发号施令使部下不敢违背,所在之处敌人不敢对抗,得到这样的将领,国家就能强大;失去这样的将领,国家就会灭亡.这样的将领才可称为良将.吴子还指出,军令的执行情况也是检验将领威信的方式.金鼓㊁旗帜是传达将令的重要工具,必须清楚㊁准确,同时还要用刑罚来保证命令的严格执行.最后做到 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的治军效果.可见,将帅的素养㊁才能也关乎军队的治理.另外,吴子还指出,将帅不但自身要素质过硬,在指挥作战时,还要想办法观察和判断敌将的才能,并将其作为决策依据, 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事举 .针对不同的将领采取不同的战争部属和应对之策.此外,吴子还针对行军作战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了各种 应变 对策.从这些对策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基本思路,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无论采用什么战术,都必须及时掌握敌情.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的强弱及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充分利用地形㊁气候及各种条件,来抑制敌人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双方实力的消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再结合具体的战术运用来达到取胜的目的.通过这些应变措施,可以发现,关键还是取决于军队的治理.吴子认为,只有加强部队的纪律,用严刑保证军令的执行,使 三军服威,士卒用命 ,才能 战无强敌,攻无坚阵 .这也是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根本举措.吴子把加强军队自身素质作为提升战斗力和应变能力的根本前提.可见,在整个«吴子兵法»中,治军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最后,吴子还提出了战争的善后处理原则.一旦攻破敌人城池,就应该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严格管理自己的军队,不可砍伐树木㊁毁坏房屋㊁掠夺粮食㊁宰杀牲畜㊁焚烧物资,以这种方式向人民表示没有残害他们的意思.如果有人请求投降,就要答应并安抚他们.这里仍然体现了吴子对军队纪律和军队治理的严格要求.将战争的伤害降到最小,不扰民伤民,这一点与吴子的 慎战 ㊁ 少战 ㊁ 义战 思想一起体现了吴子兵法思想中最为光辉的一面.在先秦历史上,吴起作为一位政治家,可以比肩商鞅,作为一名军事家,又与孙武并称.«孙子»«吴子»向来相提并论,被奉为兵学经典.«吴子»与«孙子»,南宋高似孙说: 读«吴子»,其说盖与孙武截然其不相侔也.起之书一乎正,武之书一乎奇.起之书尚礼仪㊁明教训,或有得于«司马法»者;武则一切战国驰骋战争㊁夺谋逞诈之术耳 夫以汤武仁义律之起,诚有间,求之于齐㊁鲁㊁晋㊁卫㊁秦㊁楚之论兵者,起庶几乎. («子略 吴子»)罗大经说: «吴子»之正,孙子之奇,兵法尽在是矣.«吴子»似«论语»,«孙子»似«孟子». («鹤林玉露»甲编卷二)这种 吴正孙奇 的观点,给予«吴子»以极高的评价.四库馆臣虽然对吴子本人的立身行事颇有微词,但对其兵法思想却赞誉有加,并将吴子的兵学之所以合乎正统思想归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然尝受学于曾子,耳濡目染,终有典型.故持论颇不诡于正,如对魏武侯则曰 在德不在险 ,论制国治军则曰 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论为将之道则曰 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 ,大抵皆有先王节制之遗.[7]1296«吴子»作为兵学经典,不仅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较高声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把«孙子»«吴子»带到日本,并专门开设课堂,讲解这两部著作.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法国传教士约瑟夫阿米欧把«孙子»«吴子»译成法文,开始在欧洲传播,迄今拥有英㊁法㊁俄㊁德等译本.ʌ注释ɔ①吴子的生年不详,赵逵夫主编«先秦文学编年史»将吴起生年系于公元前445年前后,姑从之.。

吴起的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

1吴起的军事思想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 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著了《吴起兵法》。

这是一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

《吴起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说,有四十八篇。

现存《吴子》仅六篇,散失了不少。

而现有这六篇,个别地方还掺杂了汉、魏晋南北朝或唐代人的话。

但基本上可把它看成吴起的著作,这是研究吴起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

从《吴起兵法》中,充分反映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思想。

一、进步的战争观“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64 页)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就不同。

吴起的战争观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是进步的。

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

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吴子·图国》)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

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

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

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因饥”2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

列宁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360 页)又说:“当阶级统治还存在的时候,战争是不会消除的。

”(《列宁全集》第八卷第35 页)吴起由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消灭战争的途径。

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

他说: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

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

(《吴子·图国》)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

浅论《吴子兵法》军事思想及其伦理关注

浅论《吴子兵法》军事思想及其伦理关注

浅论《吴子兵法》军事思想及其伦理关注
贾祥龙
【期刊名称】《孙子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吴子兵法》是由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所著的一部内容丰富、独具见地的兵书,在北宋时期被列为官方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之一。

其理论既有对前人军事思想的继承,又包括对吴起军事实践的反思归纳,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对诸多军事问题做出了颇具哲思的回答。

其军事思想具有较为明确的伦理关注,对军事价值认同、义利战争价值要求、军事管理价值手段、良将价值标准、将士生死荣辱观等多个军事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是现今研究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重要素材,也是推动新时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

【总页数】8页(P27-34)
【作者】贾祥龙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
【相关文献】
1.《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2.融会儒法兵,通合政经军——《吴子兵法》军事思想论析
3.《吴子兵法》及其军事思想
4.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
事思想5.功利理性:《吴子兵法》对传统兵学的推进与贡献——兼论《吴子兵法》对《孙子兵法》的超越之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子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

吴子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

吴子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吴子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他强调首先搞好国内政治,“教百姓,亲万民”,修德行仁,达到国家和军队内部的协调统一,才可对外用兵;同时又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要“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先戒为宝”。

(2)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

《吴子》十分重视战争中各种事物的差别和变化,强调要侦察了解敌方军队素质、将帅特点、所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掌握战场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

并总结出了在何种情况下“击之勿疑”、“急击勿疑”,在何种情况下“避之勿疑”等带有规律性的战术原则。

(3)“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

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

兵“不在乎众”,“以治为胜”。

要求把军队训练成“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的军队,要发挥士卒各自的特点,使其“乐战”、“善战”、“乐死”。

要求将帅要有优良品德和深邃的谋略,具备“理、备、果、戒、约”五个条件,懂得用兵“四机”。

强调“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以励士兵。

(4)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

吴子对战争的实质有了朴素的认识,他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五条:“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并认为战争具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

他朴素地认识到战争事物具有两重性,他在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民情和军队分析时,既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强处,又看到了他们的短处、弱处。

他认识到了战争事物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认识到事物会向其反面转化,认为打胜仗越多就会孕育着未来的灾祸,“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六韬的主要内容

六韬的主要内容

六韬的主要内容《六韬》是一部古代军事文化经典。

全书共六篇,包括《五虎遗篇》、《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和《司马法》。

其中,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六韬》三篇为主要部分,被誉为三国时期的兵学经典。

《孙子兵法》是《六韬》中最重要的篇章,讲述的是用兵之道,强调以智取胜、化敌为友、以小胜大等思想,为后世军事家和政治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实践经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子十三篇”和“孙子兵法注”。

《吴子兵法》是《六韬》的第二篇,《吴子》是吴国国君阖闾所创作的兵书,全书多以吴国与越国的战争为例,介绍了吴国的兵法思想和制度,内容包括兵力、作战方法、战争策略、军事组织及政治宣传等方面。

《六韬》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的补充和延伸,其内容涵盖了战争中的策略、情报、内部矛盾等方面。

全书共四十四章,讲述军事阴谋、军队服度、军事战争等方面的内容。

《六韬》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奇正、虚实、分合、进退、刚柔”五对军事对立面来分析军事对抗的本质规律,它既富有哲学思考的深度,又能具体实际地指导军队的行动。

作者以此为基础系统地展现了攻击和防御、进攻和防御、进攻策略和反进攻策略、军事让步和军事反让步等军事实战内容。

《六韬》为后世军事领袖、政治家以及其他领域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资料和实践指导。

总之,《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古代智慧和本土文化,意义重大。

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韬》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41年至前256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分裂状况极为严重,百姓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诸侯互相争斗,战争不断,军事行动变得日益频繁和复杂。

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名将,如吴起、孙武、韩信等,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作了许多兵书,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宋元思书》吴均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与宋元思书》吴均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与宋元思书吴均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前言吴均是中国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其代表作《寓言论》和《吴子》广受欢迎。

其中,《吴子》是一部军事经典,被誉为古代军事学的典范。

本文将对吴均所著的《与宋元思书》进行文言文原文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文献。

正文本文所提到的《与宋元思书》是一篇信函,是吴均写给其友宋元思的信。

下面是这封信的原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宋元思書吾記胡司徒與京兆王孫治對論之事,大約留神。

若表卒之,稱疾居三公府之中,而毀譽近臣,此使人不悅。

一介書生,豈能遑遑沒耶。

豈百金不得效進官,明知不可而可,而又多結私,遺賊祿,此所謂敗名不損利。

主公泥頭人也,漢以來故,知所不知,行所不行,所言舉止,讓而不卻,容貌猶壯,心氣蓋然。

近日吾所在,緹韓陵耳,黃老之言,寥寥可數,然吾夫人所言,觸類而驚,真不得體者也。

桑門之犬,猶不第於儒林,而此人亂政敗法,引兵欲為郡守,可謂黨附內豎矣。

後來之典,吾語之矣。

主公二兒子,一仕漢丞相,當今玄賓之位,兄弟以和,弟克約自減,兄忘父而勤弟,此其德之美者也。

羽扇釵車之貌,韋編三絕之才,此非近世學者所能及也。

承旨當思獨夫之心,是否竊以為然。

【注释】宋元思:中国东汉末期文学家,为吴均的友人。

胡司徒:指胡班,汉代官员,曾任司徒(官名)。

京兆王孙治:汉代宗室,官至大司马(官名),与胡班进行过争论。

若表卒之:意指如果采取死皮赖脸的方式,去请求官位和表扬,可能会遭到人们的不悦。

稱疾居:意指假装生病,居住在三公府中,并对身边的近臣进行诽谤和赞美,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反感。

一介书生:指吴均自己,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学者而已。

豈百金不得效進官:表示无法通过卖官行贿的方式升官,即使知道这种方式是非法的,但还是有人继续这样做,这样做只能短暂地获得利益,但会丢失名誉。

主公泥头人也:指宋元思,可能是将他和一个泥头路人相提并论,意指他并没有什么名气和权势。

漢以來故:指汉代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黃老之言:指黄老(黄帝、老子)的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4,N o .62018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18ʌ收稿日期ɔ2018G10G30ʌ作者简介ɔ孙董霞(1975-),女,甘肃秦安人,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㊁文献学研究.论«吴子»的军事思想孙董霞(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㊁政治家.«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其继承以往的兵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军事形势,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集中地论述了战争原则㊁战略思想㊁军事策略㊁治军宗旨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得出了诸如 先和而后造大事 ,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 兵不在衆,以治为胜 ,将帅要 文武兼备,刚柔相济 等等一系列宝贵的军事见解.吴起作为一名军事家,常与孙武并称.«孙子»«吴子»向来相提并论,被奉为兵学经典.«吴子»不仅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较高声誉.ʌ关键词ɔ«吴子»;战争原则;战略思想;治军宗旨;将帅观ʌ中图分类号ɔB 229.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8)06G0116G07O n M i l i t a r y T h o u gh t o f W uZ i S U N D o n gGx i a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uZ i ,w r i t t e nb y W uQ i w h o l i v e d i n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o d ,i s a l s ok n o w n a s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uQ i a n d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 uZ i .W uQ i w a s a n o u t s t a n d i n g s t r a t e g i s t a n d s t a t e s m a n i n t h e e a r l y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p e r i Go d .T h e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o f W uZ i w a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u mm a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r e s u l t o fW uQ i s t h o u s a n dm i l i t a r y s t r u g Gg l e s .B y i n h e r i t i n g t h e f o r m e rm i l i t a r y t h e o r y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m i l i t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t t h a t t i m e a n d s u mm i n g u p hi s o w n c o m b a t e x p e r i e n c e ,W uQ i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o n t h e i s s u e s o fw a r p r i n c i p l e ,s t r a t e g i c t h i n k i n g ,m i l i t a r y s t r a t e g y ,m i l i t a r y p u r Gp o s e s a n d a r m y b u i l d i n g ,a n d c o n c l u d e dm a n y v a l u a b l em i l i t a r y i n s i g h t s s u c h a s : P e a c e i s t h e f i r s t ,a n d t h e n d om a jo r e Gv e n t s , J u d g e t h e e n e m y sw e a k n e s s a n d a t t a c k i t , As t r o n g a r m y d o e s n o t l i e i n q u a n t i t y ,b u t i n g o v e r n a n c e ,G e n Ge r a l sm u s t b e a c c o m p l i s h e dw i t hb o t h t h e p e n a n d t h e s w o r d ,a n d a l t e r n a t e k i n d n e s sw i t h s e v e r i t y .A s am i l i t a r y st r a t e Gg i s t ,W uQ i h a s b e e n a s f a m o u s a s S u nW u .S u nZ i a n d W uZ i h a v e a l w a y s b e e nm e n t i o n e d i n t h e s a m e b r e a t h ,a n dh a v e b e e n r e g a r d e d a s c l a s s i c s o fm i l i t a r y s c i e n c e .W uZ i n o t o n l y o c c u p i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m i l i Gt a r y s c i e n c e ,b u t a l s o e n j o y s ah i g h r e p u t a t i o n i n t h ew o r l dm i l i t a r y h i s t o r y.K e y w o r d s :W uZ i ;p r i n c i p l e s o fw a r ;s t r a t e g i c t h i n k i n g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g o v e r n i n g t h e a r m y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g e n e r a l s ㊀㊀«吴子»又名«吴起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吴起撰.吴起(前445?-前381)①是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㊁政治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另外«荀子»«韩非子»«墨子»«尉缭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别录»«汉书»等也有记载.吴起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军事家和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先看他的军事战绩.他在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1]2165;在魏,建立魏国武卒制度,使魏国空前强大, 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2]36;在楚,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1]2168.«尉缭子»说: 有提七万之衆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3]370他智谋超群,坚毅顽强,治军严格有方,同时又平易近人,爱护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乗,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1]2166.伴随着这些军事战绩的是吴起在政治上对所611在国的变法图强.在魏国教魏文侯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㊁ 教百姓而亲万民 ㊁ 先和而造大事 ,强兵先强国,治理国家要 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他告诉魏武侯国家的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国君要 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要尊贤用能,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这样才能 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 ②.在楚国,吴起力行变法, 明发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1]2168.故此,吴起在鲁则鲁破强齐,去鲁则鲁削.在魏守西河,秦人不敢东顾,去魏而西河卒归于秦.在楚则楚强,死楚则楚弱.他的经历和作用证明了什么是 得之则国强,去之国亡 的 良将 .«吴子兵法»是吴起千百次军事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果.其继承以往的兵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军事形势,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集中地论述了战争原则㊁战略思想㊁军事策略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得出了许多宝贵的军事见解.一㊁ 先和而后造大事的战争原则㊀㊀ 和 就是国内政治治理的清明和谐, 大事 就是军事行动.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政治和军事的密切关系.政治治理是根本,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或者说是政治的极端方式.儒家出身的吴子清醒地认识到和谐清明的政治对军事胜利的重要性.吴起初见魏文侯就明确提出了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的治国方略.指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就是政治治理与军事战备相结合才能使国家强盛.国内政治治理的方式和最终的效果都是 和 . 和 首先是 慎战 ,要 参天时 惜民命 顺民意 ,不可草率发动战争,不能乐战㊁好战.所谓 天下战国㊁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越是能少用战争解决问题的君主,越能受到民众的爱戴,越能稳固统治.这与中国传统的 耀德不观兵 思想是一致的.非要发动战争了,也要慎重决策, 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然后举 .战争也要符合 道义 ,要 举顺天人 .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是因为成汤和周武皆是以 义 讨 不义 .圣人治国 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 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 ,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 ,这样能使整个国家政治和谐清明,上下一心.上爱其民,民亦亲其有司. 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 ,这样一旦临战,则必然 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 ,同仇敌忾,最后达到 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效果 .因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战争的性质也就不同,其名也不同.有 义兵 ㊁有 强兵 ㊁有 刚兵 ㊁有 暴兵 有 逆兵 . 禁暴救乱曰义,恃衆以伐曰彊,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衆曰逆 .所以,战争的出发点首先出于保家卫国或者 禁暴救乱 的义战,因其他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吴子是排斥的.因为义则聚士气,义则强兵势. 师直则壮,曲为老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理直则气壮.提倡 义兵 ,抑制刚兵㊁暴兵的战争思想也是立足于 和 的,而面对这五种战争形式,其对策也是以 和 为原则的.吴子虽然倡导义兵,但又认为战备不可废,是因为一个国家不去侵犯别国,难保他国不会向自己施以 强兵 刚兵 暴兵 逆兵 ,外治武备就是为了 备不虞 .既然要 慎战 少战 义战 ,那么就不能兴师动众,要简募良材,培养少而精的练锐 之师作为战争主力.总之,能做到 先和而后造大事 的国家必然要有贤明的君主和统治者.二㊁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战略思想㊀㊀战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敌情,在对敌人虚实做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作战对策.首先要详细研究敌国的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社会民俗等方方面面.在«料敌»一章中,吴子首先分析 六国之俗 ,针对六国特点提出不同的战争对策.如其分析齐国和秦国的特点说: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寛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乗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这里吴子一再重申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711这一思想.战前一定要做好对敌国的调查研究工作.«孙子»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6吴子强调 审料敌情 ,同时还要料选可以击倍的 坚阵之士 来与敌交战.这是对«孙子» 知彼知己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在具体交战中,依据各种不同的境况判断敌情,然后果断作出 击之 或 避之 的决策.吴子总结出八种可以果断出击的情况:一是风疾天寒,敌军长途跋涉,昼夜兼程,破冰渡水,而将帅对士卒的艰难困苦又不加顾惜.二是盛夏炎热,休息与活动没有规律,将帅驱使着饥渴的士卒赶路,去攻取远处的目标.三是军队在外面滞留日久,粮食接济不上,老百姓怨恨愤怒,谣言和灾祸四起,上面没有办法制止.四是军需品已经耗尽,物资短缺,又一直阴雨连绵,想去抢掠而无处可抢.五是兵力单薄,水土不服,人马得了疫病,四邻的救兵又不到,六是长途行军已近天黑,士兵又疲累又恐慌,又困倦又饥饿,把盔甲解下来睡着了.七是将领和官吏没有威信,士兵们心神不定,全军屡屡惊恐不安,又没有援军.八是阵势尚未摆好,营帐尚未扎好,行经险要之处,部队半隐半露摆布不开.敌人一旦出现此种情况,说明其处于某种不利和被动状态,这对我方来说就是战机,应当果断出击,毫不犹豫.以上八种情况是敌人之 危 ,敌人之 虚 ,故当趋之而毫不迟疑.相反如果遇到敌人有以下六种情况,则应当主动 避之 ,不可与之接战.一是土地广大,人民富衆.二是上级爱护下属,施与恩惠遍及全国.三是赏罚严明,对功过处理得恰当及时.四是按战功的大小排列等级,任用有才德之人.五是兵多将广,武器精良.六是有周围邻国的帮助,更有大国的支援.凡在上述这些方面不如敌人,应当避免与之交战,不可疑惑.这正是所谓的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的道理.再次,敌人的有些 虚实 是明显的,见其虚可以不卜而与之战;见其实,应当不占而避之.但有些虚实和战机不是很明显,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才能推断出来的.因此,吴起又提出了通过敌军的表面现象推知其内部情况㊁从敌军动向推知其作战意图的方法,从而判断战争的胜负.如从军队的队形散乱㊁旗帜东倒西歪㊁人马东张西望等外在现象可以推断其为军纪不严㊁疲沓散漫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必然没有多强的战斗力,可以对其以一击十.如果是多国的盟军,军队尚未会合,首脑国君臣不和,防御工事也没有筑成,军令不行,军队散乱无纪律,要进不能,欲退不敢,这样的军队没有凝聚力,盟国各怀其私,不堪一击,就可以果断出击.总之,在战术上,吴子的基本原则就是在 审料敌情 的基础上 避实击虚 ,这一点与«孙子兵法»是一致的.«吴子»的可贵之处是详细分析了敌人的种种虚实之状,这是其在作战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些精辟的战略战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有许多著名战例都印证了吴子的战术和策略.三㊁ 兵不在衆,以治为胜的治军宗旨(一)战争需要 练锐 之师吴子的战争原则是慎战㊁少战㊁义战.不战则已,战求必胜.吴子用自己的辉煌战绩说明了这一点.吴起被魏文侯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作为四面受敌的魏国将领,吴子无法做到少战,无法使魏国 一胜而帝 ,更无法像上古先贤那样 一戎衣而天下定 ,但他可以基本做到 不战则已,战求必胜 .吴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跟其 精兵强将 的治军主张和赏罚严明的军队建设密不可分.从他的 先和而后造大事 的思想,从他的 慎战 ㊁ 义战 思想都可以看出,他要以国家整体的综合国力来凝练士气军魂.而他的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的战略思想也是以军纪严明的练锐之师对付治理不佳的军队.正因为治理不济,才给人可乘之机和可击之 虚 .吴子在«图国»章提出建立军之 练锐 的主张: 民有胆勇气力者,聚爲一卒;乐以进战効力,以显其忠勇者,聚爲一卒;能踰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爲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爲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爲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这些练锐之师少而精,是为军之利器,可以以一当十,以半击倍.在«料敌»篇中提出要简选 虎贲 之士,对其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 军命 .那么让军队成为练锐之师,关键在于合理的军队管理和严格的军法军令.(二)治军需要严格的管理在军队管理方面,要备足军需物资,调理好战马,保养好战车,兵器锋利,甲胄坚固,总之是要武811器装备精良.这些军备物资随时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尤其是对战马,更要小心护养,爱护有加.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战车就是重型武器装备,平时精心维护,战时才能发挥威力.(三)能 任其上令 的军队才能打胜仗在军法军纪方面,吴子提出要法令严明,赏罚以信.要让军队能够 任其上令 .也就是要训练出严格执行命令的军队.严格服从军令的军队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衆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 治军»).那么怎样才能使士卒听令呢?军令军法制定容易,关键在于执行.1.执法必严,赏罚必信吴子执法必严,赏罚必信.这在他尚未出仕成名时就体现出来了.著名的 吴起杀妻求将 之事其实是 吴起出妻行令 之事的讹传.«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爲法者也.其爲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 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荆也.[5]286他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他将这种这种处事规范首先付诸于家人,正如«大雅 思齐»所说: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6]773要行法令,先于妻子,再及于兄弟手足.先从家庭开始,再推及国家.治家之道与治国治军之道息息相通.在与人交往中,吴起也是严格遵守信约.«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说: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 期返而食.吴子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吴起至暮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5]237吴起治理西河,为了推行法令,取信于民,曾偾表立信.后来的商鞅变法就效仿吴起立木为信.这些都表现了吴起执法必严,赏罚必信的行事风格.如果在战斗中不守军令,即使立了战功,同样会被严惩.«尉缭子 武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 此材士也,不可斩. 起曰: 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 斩之.[3]388就是在与敌人交战中,也要依法作战, 诸吏士当从受敌车㊁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吴子 励士»)2.服之以理㊁抚之以情除了执法必严,赏罚必信,吴子治军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服之以理,抚之以情.先来说 服之以理 .作为将帅在带领军队时要 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吴子 治军»)即不能违背人和马的基本生存节律,不可将士卒当作战争机器.这样士卒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将帅的命令,维护军法军纪.否则就会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最后法令自废,更不用说能令其死战㊁乐战了. 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吴子 治军»)要激发出将士们的必死之志,必须让将士们对于法令心服口服才行.所以在法令的设置和军事指挥上必须科学合理,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草率,这样才能得到士卒的认可.正因为吴子治军法令简而严厉,他创立的魏国武卒威震天下.再说 抚之以情 .吴子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法家人物.先秦的变法活动都是为了强国强军,每一国的变法活动都会对军队产生巨大影响.而军队中更能体现法制的重要性.吴子之后的尉缭子,其兵法思想更是以军队的法令规范见长.但与其他法家人物不同的是,吴子更注意法令和人道的结合.吴子本人在行军作战中爱护士卒是出了名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说:吴起爲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问曰: 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爲而泣? 对曰: 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5]275~276«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作为将帅能与士卒们同甘共苦.将帅能视士卒为手足,士卒当然能为其乐死忘生,其在军中的威信自然能树立起来.其法令自然能被士卒所遵从.所以不论是服之以理还是抚之以情,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911了让士卒 任其上令 ,得其死战之志.3.论功进飨,得其死战之志所有的法令规范都是他律的,都是被动的,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是最高境界.能让将士们乐战㊁死战,激发起昂扬的斗志将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得将士死战之志,达到 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的效果,只有服之以理㊁抚之以情还不够,吴子还有一项更高明的举措,那就是 进飨励士 .具体的做法是:在国家非常重要的庙堂大殿上设下宴席,分三排座位宴请士大夫.让立有上等功的坐在最前排,席上摆下饭菜酒肉,同时还放上贵重的用具和牛羊猪三牲.立有二等功的坐在后排,席上摆下酒肉饭菜,器皿用具降低一等.没有功的坐在后排,席上只有酒肉饭菜,没有贵重的器具.宴会结束后,又在庙门外赏赐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小,同样按功劳大小行赏.凡是为国战死的,每年派遣专人慰劳㊁赏赐死者的父母,表示不会遗忘他们. («吴子 励士»)这样的论功进飨举措刺激的是将士们的荣誉感㊁尊严感㊁价值感,这是人生需求的更高层次.试想,受到这样 等差 礼遇的将士们,一旦上阵杀敌,能不力战㊁死战吗?因为这时他们不仅是为保家卫国而战,也是为家族荣誉而战,为实现人生价值甚至是人生信仰而战.而那些在宴席上坐在最后排的 无功者 甚至在战场上可以视死如归,犹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 死贼 . 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吴子 励士»)如果建立一支人人 投命 的军队,率以讨敌,将会所向披靡.由此可见,吴起也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他熟悉将士们的心理,他不知不觉将心理学运用到军队治理之中,这种做法对后世的名将治军产生了巨大影响.(四)用兵之道,教戒为先从治军原则,到军队管理,再到赏罚制度一系列的军队治理大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士卒的战斗训练了.用兵之道,教戒为先.因为 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 .对于军队训练,吴子提出传㊁帮㊁带的方法.以少带多,层层传递,将军队按人数的多少分成不同层次的单位,然后分单位分组织展开训练.吴子说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吴子 治军»)这种练兵方法速度快㊁效率高,能很快让士卒融入军队,练就基本的作战方法.在训练中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将帅要懂得带领军队,判断敌情,熟练作战指挥技能,掌握各种阵型变化和布局.士卒们按其才能和特点分派不同的任务.最后还要训练士卒们对基本的军令标志的反应能力㊁执行能力.还要掌握行军作战中基本的常识和忌讳等.四㊁ 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将帅观㊀㊀如果说军队是国家利器的话,将帅就是这利器的操持者㊁使用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的素养和才能关乎战争的胜败.吴子认为,为将者,勇敢只是将帅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已.用兵作战时需要刚柔相济,指挥作战的将帅必须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如果仅具勇敢,必定会轻率地与敌人交战而不考虑利害关系.所以吴子认为,作为一名将帅,除了勇敢之外,更要具备其他一些更高的素质.故将之所愼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衆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吴子 论将»)所谓理,即治理,指管理大军就像带支小部队一样井然有序.所谓备,即战备,指军队一出动就要进入临战状态.所谓果,即果敢,指跟敌人作战时,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谓戒,即警戒,即使在战胜之后仍象初战一样不骄不躁,保持高度戒备.所谓约,即简要.指给军队下达命令,要简明扼要而不繁琐.另外,将帅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君命而不推辞,只有打败敌人之后才能请求返回.所以从领兵出征时起,就只有战死的光荣,而决无活着蒙受耻辱的道理.吴子一再强调要有 死战 之志,这一点对士兵如此,对将军更是如此.因为,战场是流血牺牲的地方,抱着必死的信念反而会求得生存,贪生怕死反而会被消灭.那些善于指挥的将帅,就像坐在漏水的船中,趴在着火的房屋之下,使敌人来不及谋划,也来不及鼓动,只能被动挨打.所以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将帅指挥作战必须沉着果断,绝不能优柔寡断.作为将帅,还要在行军作战中懂得和掌握气㊁地㊁事㊁力 四机 .即掌握士气㊁利用地形㊁使用谋略和提高军队战斗实力四个方面,这是作战中的021四个关键因素.三军人马众多,百万人数的大军,排兵布阵,设防安营等的空虚与严密,都由主帅一人决定,所以要掌握军队的气机.狭窄艰险的道路,有名的险山要塞,只要十人扼守,千人也不可逾越,所以要都懂得利用地机.善于派遣间谍,善于利用小股部队不断扰乱敌人,分散敌人兵力,让敌国君臣相互抱怨,上下互相怪罪,会运用这些谋略,就叫做掌握了事机.使战车的轮轴坚固,舟船的橹楫便利,战士精通阵法,战马熟悉追逐,这叫做力机.只有懂得这四机,才能担任将领.将帅的威望㊁德行㊁仁爱和勇敢四种素质,必须足够用来统领部属㊁稳定军心㊁震慑敌人㊁解决疑难,发号施令使部下不敢违背,所在之处敌人不敢对抗,得到这样的将领,国家就能强大;失去这样的将领,国家就会灭亡.这样的将领才可称为良将.吴子还指出,军令的执行情况也是检验将领威信的方式.金鼓㊁旗帜是传达将令的重要工具,必须清楚㊁准确,同时还要用刑罚来保证命令的严格执行.最后做到 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的治军效果.可见,将帅的素养㊁才能也关乎军队的治理.另外,吴子还指出,将帅不但自身要素质过硬,在指挥作战时,还要想办法观察和判断敌将的才能,并将其作为决策依据, 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事举 .针对不同的将领采取不同的战争部属和应对之策.此外,吴子还针对行军作战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了各种 应变 对策.从这些对策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基本思路,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无论采用什么战术,都必须及时掌握敌情.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的强弱及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充分利用地形㊁气候及各种条件,来抑制敌人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双方实力的消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再结合具体的战术运用来达到取胜的目的.通过这些应变措施,可以发现,关键还是取决于军队的治理.吴子认为,只有加强部队的纪律,用严刑保证军令的执行,使 三军服威,士卒用命 ,才能 战无强敌,攻无坚阵 .这也是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根本举措.吴子把加强军队自身素质作为提升战斗力和应变能力的根本前提.可见,在整个«吴子兵法»中,治军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最后,吴子还提出了战争的善后处理原则.一旦攻破敌人城池,就应该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严格管理自己的军队,不可砍伐树木㊁毁坏房屋㊁掠夺粮食㊁宰杀牲畜㊁焚烧物资,以这种方式向人民表示没有残害他们的意思.如果有人请求投降,就要答应并安抚他们.这里仍然体现了吴子对军队纪律和军队治理的严格要求.将战争的伤害降到最小,不扰民伤民,这一点与吴子的 慎战 ㊁ 少战 ㊁ 义战 思想一起体现了吴子兵法思想中最为光辉的一面.在先秦历史上,吴起作为一位政治家,可以比肩商鞅,作为一名军事家,又与孙武并称.«孙子»«吴子»向来相提并论,被奉为兵学经典.«吴子»与«孙子»,南宋高似孙说: 读«吴子»,其说盖与孙武截然其不相侔也.起之书一乎正,武之书一乎奇.起之书尚礼仪㊁明教训,或有得于«司马法»者;武则一切战国驰骋战争㊁夺谋逞诈之术耳 夫以汤武仁义律之起,诚有间,求之于齐㊁鲁㊁晋㊁卫㊁秦㊁楚之论兵者,起庶几乎. («子略 吴子»)罗大经说: «吴子»之正,孙子之奇,兵法尽在是矣.«吴子»似«论语»,«孙子»似«孟子». («鹤林玉露»甲编卷二)这种 吴正孙奇 的观点,给予«吴子»以极高的评价.四库馆臣虽然对吴子本人的立身行事颇有微词,但对其兵法思想却赞誉有加,并将吴子的兵学之所以合乎正统思想归于儒家思想的影响:然尝受学于曾子,耳濡目染,终有典型.故持论颇不诡于正,如对魏武侯则曰 在德不在险 ,论制国治军则曰 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论为将之道则曰 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 ,大抵皆有先王节制之遗.[7]1296«吴子»作为兵学经典,不仅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较高声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把«孙子»«吴子»带到日本,并专门开设课堂,讲解这两部著作.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法国传教士约瑟夫阿米欧把«孙子»«吴子»译成法文,开始在欧洲传播,迄今拥有英㊁法㊁俄㊁德等译本.ʌ注释ɔ①吴子的生年不详,赵逵夫主编«先秦文学编年史»将吴起生年系于公元前445年前后,姑从之.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