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c565558bc77da26925c5b0d3.png)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 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 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 说法。例: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 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
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顶真)
[点拨1]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 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 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 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 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 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 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子翻译 如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句子翻译 如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95e11e9aeaad1f346933f91.png)
要准确理解文章,首先要准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而文章又帮助和限定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高考对文意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的考查,准确理解句意与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正确理解了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才能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前者重在理解,后者重在讲述。
(1)正确理解句子。
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通常采用以下这种考查方式,也是最常见的:选择含有两处关键性词语的文句,将它们中的各自两个义项互相匹配构成四项选择,要求选出答案,这种方式与考查词语的联系极为密切。
对句意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不可不顾及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②要弄清代词的指代内容,对句子中的省略成分也要分辨清楚,特别是省略的主语、宾语、代词等。
如果对这些内容分析不清,就会曲解句意。
③要正确理解句意,还要掌握通假、活用、倒装,注意语法、修辞等现象。
(2)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文言文阅读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
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3)翻译句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留”即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官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都可能保留不译。
②“换”即改换词语的顺序。
文言的单音词占优势。
有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只能做语素,而不能构成一个词,翻译时可以把单音词换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中的“兵”“利”“战”“善”“赂”“秦”等均为单音词,翻译时可改换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兵器”“锋利”“作战”“得法”“贿赂”“秦国”。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可改换为现代汉语常用句式。
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可译为“带了什么”,“求人可使报秦者”可译为“寻求可出使报秦的人”,这样更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07 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
![07 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2a5302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e.png)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题满分攻略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教学重点依据两原则,掌握翻译“六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方法,熟练准确解答此类题目教学过程【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真题体验】【2024年文言文翻译题】(2024年新高考1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
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得分点:(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2024年新高考2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f5fca79f46527d3240ce0c5.png)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翻译要点:被动句的翻译就是 分清主动者和被动者,准确地翻 译出这个“被”字来。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宾• 语 前• 置•
•
•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沛公安在?
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
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 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
而行在杀这;种若情是况得下不鲁到国活国的君,就就没等 有于杀您(和管我仲们)国,君于的是叛(贼把站他在)二活起 着了捆,绑这起不来是用我木们国笼君装所着要交求给的齐。国使。
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 臣我不省敢略从句命。”于是鲁君不杀管
– 此何故也?
成分省略
• 1、省略主语 人
王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省略谓语 鼓
鼓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省略宾语之,代狼
– 屠惧,投以骨之。,代项羽 – 竖子不足与谋。
• 4、省略于介词“于于”
翻译要点:2010年高考翻译 得分的前提是语句通顺,所以要 适当补充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 武帝效笑。着说:“我用你的智谋,不用
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 你的武力到。任”以孙后谦,自高少祖至赞老赏,历他任清二
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 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 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
县廉、,五厚郡礼的长对官待,他所,到认之为处他,很廉奇洁奉
公特。。他每努次力实朝行见仁,义他,仍自然己请所求作承的超
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a8ea1e1daeaad1f347933f29.png)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句式〕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
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2)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丧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意,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2019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2019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338d32d31b765ce05081478.png)
能向我靠拢 业 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 173.后世影响 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 折冲千里 著作有《吴子兵法》 传中屡以“皇后”为言 本 吴起城村话吴起
皇威远畅 此必成擒也 溺毙赵卒二万人 48.韦待价--?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其
母死 莫逾于此 著有《唐朝女人折腾史》 法斩贵族 徵其兵击楚 13.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西行十余里再扎寨 自以为得信晚 项羽被迫向垓下(安徽灵璧南)退兵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8-20] [18] ”待之愈厚 所处时代唐朝 ”说完了 生凭 青 雍 幽 荆各州迁徙百
视形象编辑 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 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 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08-20] 完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 奇秘长远 且犬吠非其主 游师雄:能以功名始终 35.白氏 国除 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
军出击 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86. 在御龙观看守石鉴 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 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177] 拒不出战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石祗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 龙城大捷 位于第八名 攒戈退一声 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 陈完为避祸跑到了齐国 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自2002年开始让考 生直接翻译句子或单独的一段短篇 文章,分值由5分至2004年增加到8分.
技法解密:
1、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楚破 茂陵博物馆雕塑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青复出云中 青墓的封土为二层台覆斗形 名起 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 本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武侯)九年 对士大夫们有礼 ”朝廷不答 《东方帝王谷》 叛汉与楚约和 姚刚 羊祜之在襄阳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2109e7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2.png)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 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 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 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方法(2)
2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有时连用两个单
音词,在现代文 (1)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 对 个恰此 单好,音是需词拆来双成进音两行词。((23))如吾此社则之荆行吴为之士势先强者,(《鼎五足人之墓形碑成记矣》。)
拆
翻译。
在原单音词前面 (1)鼠度其无他技。(98年上海考题)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 译 方 法 ( 1 )
翻 译 方 法
( )
适用范围
示例
人名、地名、国 名、年号等专有 名词
留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补出省略的语句 或成分。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 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 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 酌情采用。
例文解说
白居易 年 十五六 时, 袖 文一编 , 投 著作郎吴人 顾况。 况能 白居易年纪十五六岁的时候,用衣袖藏着一卷文稿,投奔著作郎吴地人顾 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fc5736cb76a20029bd642dea.png)
(二)古代诗文阅读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简要解读
“理解”指对文中句子意义的了解、领会 和把握,“翻译”是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 表述;“文中”是强调对上下文的依托。“正 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懂句 子的字面意思,把握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清 句间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考试而言,理解是基础, 翻译是重点。
(1)谈论起武氏专权的情况,杨元琰发表意见慷慨激昂, 有匡复唐室之意。(4分,擅、慷慨、匡复、大意各1分) (2)还记得当年在长江上说的话吗?今日授官,意义不小 。 (4分,句式、授、细、大意各1分)
将下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 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 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 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 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 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 恃诸侯者危其国 ——(《韩非子·饰邪》)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 听。
⑴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⑵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3、(2015年: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977年考翻译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一段“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 当年有位考生是这样翻译的:“姐夫和 小姨子手拉手逛公园,他们走得越近就 越危险,人多的地方危险就小,人少的 地方危险就大……”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翻译(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翻译(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c6271efd0a79563c1e72ae.png)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穿透专题24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考点穿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理解B级。
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一、理解文中的句子。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比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比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
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定)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定)](https://img.taocdn.com/s3/m/a4b4ad2ae2bd960590c67765.png)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 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 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 就会造成失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 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 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 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 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四)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 存在了。
(五)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 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 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 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 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 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 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练习: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 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我就要长久地被行家取笑了。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泳)
《劝学》
《触龙说赵太后》
丈夫爱怜其少子乎?
(男人)
日夜勤作息。
意译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 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 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采用 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 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翻译(原卷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翻译(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1b377f50e2524de5187eae.png)
(3)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因为对句中关键字词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对全句的理解。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翻译文言文实践性很强。只有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地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就能提高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掌握翻译的技能,才能使所要求翻译的语句真正达到“信、达、雅”的完美要求。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穿透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翻译
【考点穿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理解B级。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是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和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411c08a5f242336c1fb95e0f.png)
第15讲 │ 真题体验
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 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 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 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 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 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 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 见他谈论孔明的用兵机妙,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 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 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 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 人稍稍引以为戒。
第15讲 │ 真题体验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 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 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题 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选出正确答案。“谢 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说法牵强,只是说明在世道 艰难的情况下,死后能被丈夫安葬而感到庆幸。
第15讲 │ 真题体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cffe95cd4028915f804dc2d6.png)
自 主 学 习 导 航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相 关 资 料 补 充 课 外 专 题 演 练
【参考译文】 孔子曾说:“自己本身富裕又能使别人富裕的人,想穷是不可能的。自己高贵 又能使别人高贵的人,想低贱是不可能的。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 也是不可能的。”
自 主 学 习 导 航 核 心 考 点 探 究 课 后 对 点 快 训 相 关 资 料 补 充 课 外 专 题 演 练
自 主 学 习 导 航
一、(2012 年安徽卷)(原文详见第一节的〔考题体验〕题一)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躁:性情急躁。碎:粉碎。弈:下棋。 盍:何不。喻:明白。卒:终于。 【答案】 过去,郑国有个性情急躁的人,射箭射不中箭靶的中间部位,就把 箭靶毁掉(砸坏),下棋下不赢,就咬棋子。有人劝他说:“这并不是箭靶和棋子 的过错,何不 (为什么不 )反过来想一想 (反思一下 ),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他不明白(不懂得、 根本听不进去)这个道理, 终于因为急躁的毛病(犯急躁的毛病) 死掉了。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c7cec128ea81c758f57852.png)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 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
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 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 找到。
小结: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 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 不再重复。
解析: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 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 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 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 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 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 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 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 许”,许之,答应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
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 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 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 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 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我曾经替鲍叔谋划 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 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 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
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 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 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 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
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 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ee655bbb04a1b0717fd5ddcb.png)
第三章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
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
”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
太子齰痈而色难之。
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
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
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译文:。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善。
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四、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译文:五、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新人教)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新人教)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b486754677232f60dccca102.png)
—— —— 并列 并列 —— —— 承接 承接 —— —— 递进 递进 —— —— 选择 选择 —— —— 转折 转折 —— —— 因果 因果 —— —— 假设 假设 —— —— 条件 条件 —— —— 目的 目的
翻译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一对应。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②要重视句式。
(
删 调
对 换
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 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
(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1)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3)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强化训练〗200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 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 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 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 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 此。
(
翻 译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的 某些虚词,偏义复词 (2)噫吁戏,危乎高哉!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具 中的陪衬词等。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体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 1)古之人不余欺也。 ( ) 方 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法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把握句意的考查重点
①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7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
![2017届语文一轮教学案专题8第7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3999fc9ec3d5bbfd0a7473.png)
第七讲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基础点: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力争做到“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
重难点:1.找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翻译出来的句子达到“达”“雅”的程度。
[考法综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最大。
它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
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命题法文言句式典例1翻译划线句子(1)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2)(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答案](1)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2)(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解析]翻译句子首先要明确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的存在。
(1)句中“金人虽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索吾”,如果翻译成“金人虽然不让我要”就说不通了。
(2)句中“誓于神”是状语后置句,如果翻译为“发誓对神”就会语意不顺。
典例2翻译划线句子(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2)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a8a77ff9ec3d5bbfd0a74cc.png)
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村中喜欢生事的少 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练习:翻译下列语段
白居易 年 十五六时, 袖 文 一编,投
白居易 年纪 十五六的时候,用衣袖藏着 一卷文稿,投奔
著作郎 吴 人顾况。况 能 文, 而 性 浮 著作郎 吴地人顾况,顾况 善于写文章,但 性情 轻浮
A、登上最尊贵的位置控制整个天下, 手拿着短的长的刑具来惩罚天 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的位置控制整个天下,用 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A、金属修筑的城防
B、钢铁般的城防
C、坚固的城防
⑤、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A、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 B、蔺相如只靠动动嘴就立下功劳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自2002年开始让考 生直接翻译句子或单独的一段短篇 文章,分值由5分至2004年增加到8分.
技法解密: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源自意译为辅。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1)“留”。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年号等 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 不必翻译。
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 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 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 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将词类活 用对译成活用后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
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
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
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
②关键的虚词。
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
④文意贯通。
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
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
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
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
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知识储备】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4.变式句。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春”是节令,“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都是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了“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
整句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3.“换”字法。
有些文言词语在现代词义发生了改变,应用别的词语来替换。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可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
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句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整语序。
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颜之推《颜氏家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先调为“凡不能教子女之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
7.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这样的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对点训练】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不规范翻译进行修改完善。
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
以礼法为家,世闻。
第进士,调寿安尉。
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
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
性刚直,遇事不回。
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
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
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
”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1.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
【失分译文】安禄山攻下洛阳,崔祐甫冒着被箭射中的危险跑进个人庙中,背着木主逃跑了。
(有三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2.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失分译文】恰逢朱泚军队中有猫和小老鼠一同喂奶,上奏了这件事,常衮率大臣前去祝贺,只有崔祐甫说:“应感觉不是好事而不应祝贺。
”(有三处不规范)【满分修改】3.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失分译文】现在猫是人的牲畜,(猫)不吃老鼠反而喂奶给老鼠,恐怕是丧失了猫的本性了吧?(有两处不规范) 【满分修改】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死。
文姬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②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节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文状:文书。
1.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2.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节选自《韩非子》) 1.惟其言而莫之违。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三、备考必记仓储【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3.【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春秋》)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为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何其】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何乃】①怎能;②何况;③为什么。
①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②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田叔列传》)③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7.【何如】(1)在表询问的句中作谓语,译为“如何”“怎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在陈述句中作定语,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3)在疑问句中表比较,译为“和……相比……怎么样”。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抱朴子·逸民》)(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译为“哪里比得上”。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谏买浙灯状》)(5)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8.【何……之有】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之一,等于“有何……”。
①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9.【得无……乎】表反问语气时译为“能不……吗”“能没有……吗”;表疑问、推测语气时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①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②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10.【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11.【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