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时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 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2.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5.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 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 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 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 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6.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3.郑人游于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A.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B.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C.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D.只有贵族能够参加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老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6.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

”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7.《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北师大版必修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习本单元,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学会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唯物史观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重难点)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重点)3.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4.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难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的思想学说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教育上兴办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知识拓展]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

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

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提示“仁”;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2011年2月历史必修三好题收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18.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第五次月考)28.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

由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而孔子属于春秋末时期的人,由此可推断出D项是错误的,ABC均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解析:A。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课件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课件人教版必修3
答案 C
答案
解析 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 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 C 项正确。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故 A 项错误;社会上不同政治 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 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故 B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错在“都 认同”,排除。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 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 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 D 项。
解析
[等级提升] 11.(2018·天津耀华中学月考)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 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 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
5.(2018·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 指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 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答案 A
答案 D
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士”从贵族阶层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 的统称,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些“士”的出现适应了战国 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对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推动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 型,故 D 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A 项错误;土 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 项错误;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 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项错误。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这一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A.诸侯争霸社会秩序亟需重建B.不同思想相互融合兼收并蓄C.儒家顺应民意成为主流思想D.儒法思想对立阻碍社会发展2.孔子盛赞舜“恭已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

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A.核心在于无为B.重视规则和秩序C.热衷于复古路径D.强调要顺应自然3.《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篇提到,以四季配五行,将音乐、色调、祭祀搭配起来,这样政令与时令就有感应。

《应同》篇认为自然与社会间有“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精通》篇认为“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三则材料体现的共通思想是A.敬天保民B.道法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合一4.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5.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

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A.加强统治秩序B.实现国家统一C.追求自由平等D.维护民众利益6.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

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

”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A.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B.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D.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7.战国时有位思想家曾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同步学习: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同步学习: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与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早晨诵读必修基础课标梳理课标点击: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随堂简练随堂练习达标过关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A.“有教无类”B.“当仁不让于师”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而知新”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二.非选择题7.材料题材料一: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论语•阳货》材料二: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材料三: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北师大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一)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导学号:14322007】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A[根据材料中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的“王制”主张可知,儒家思想家都主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结合起来,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排除C项;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反映的是( )【导学号:14322008】A.法家的改革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民本思想D.墨家的尚贤思想A[材料的大意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

这是商鞅的一段话,因此A项说法正确。

]3.儒家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主张( )【导学号:14322009】A.“无为而治” B.中央集权C.“兼爱”“非攻” D.以德治民D[A项是道家学派的观点,B项是法家的观点,C项是墨家的观点,D项是儒家的观点。

] 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原因有( )【导学号:14322010】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法家在战国诸子百家中能够脱颖而出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

它适应当时社会改革,有利于诸侯国强大起来,对当时诸侯国统一全国有促进作用,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所以四个选项都满足条件,故选D项。

]5.“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导学号:14322011】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D[根据材料信息,体现出孔子对“苛政”的不认可,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德治”,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主张统治者施行“德治”,D 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提及的是“礼制”,排除;C项提及的仅是“仁”,排除。

17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17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学业达标]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解析】根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选A 项。

【答案】 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的出现,而不是“百家争鸣”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导学号:00910003】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答案】 B4.(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 )【导学号:00910004】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

【答案】 C5.《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达标检测(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达标检测(含解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动荡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因此A项正确;“士”这一阶层的出现及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条件,故排除B、C两项;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A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解析:归服自然符合道家的无为,专制君主符合法家的专制思想,劳苦大众符合墨家的代表下层利益,无限同情心符合儒家的仁者爱人,所以本题只有选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D3.《墨子》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可见,墨子意在( )A.建立平等互助的社会B.完善国家福利的功能C.提高全体民众的素质D.体恤人民群众的疾苦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德的人勉力教人。

如此,饥饿的人就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物,混乱的社会就可以得到治理。

这说明墨子主张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故A项正确;完善国家福利和提高民众素质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C两项错误;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平等互助,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

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训练点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C )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B.分封制遭到破坏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解析:A、D是“私学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B是政治条件,C产生于秦朝。

故选C。

2.《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

”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D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

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两项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统治基础的变化是随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项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排除;“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D项正确。

3.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B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

训练点2孔子和早期儒学4.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根植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

第一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项选择题1. (2019·河北邢台月考)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

材料表明孔子( )A. 没有系统的人性论观点B. 认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恶念C. 对善恶出现了模糊认识D. 力图调和关于人性的争论2. (2018·河南洛阳一模)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3. (2019·河南洛阳联考)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4. (2018·福建厦门二模)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

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孟子秉持性善学说B. 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C. 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 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5. (2018·河南安阳二模)言论者名句出处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半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

这说明我国古代( )A. 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 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 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 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6. (2019·河北衡水中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检测(含解析)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检测(含解析)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用书P117(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鹤壁高二月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是指(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是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2.(2019·抚州高二期中)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法家B.法家、儒家C.儒家、道家D.墨家、道家解析:选C。

儒家强调仁和礼,注重为政以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

道家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为中国的哲学奠定基础。

故选C项。

3.(2019·长春五县高二期末)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学习六艺等知识。

”孔子强调的是( )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选C项。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注重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D项错误。

4.(2019·珠海高二期中)《孟子·尽心上》中提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选A。

题干材料大意是“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巩固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周礼B.和谐的人际关系C.礼貌待人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答案 A解析“克己复礼为仁”指儒家提倡的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遵循)周礼。

本题选A项,容易错选为D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创办私学答案 B解析“仁”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答案 C解析“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不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不合题意。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该观点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选C 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提出,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解析:选C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

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

4.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检测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检测必修3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B.社会思想的大变革C.诸子百家人才辈出D.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的理解运用情况。

社会思想变革的根本决定点在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因此A项正确。

B、C两项是对百家争鸣的概括和表现,排除;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如下图)。

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B.为政以德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解析:选D。

题干材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理念。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意思是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方面,故选D 项。

A、B、C三项都能体现重视民生的意思。

3.《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其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以下思想家的人性论与《三字经》的观点相反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解析:选C。

本题考查儒家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题干中要求找出与“人性善”相反的思想家。

荀子主张“人性恶”,故答案为C项。

4.老子在《道德经》中抨击社会现实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对此,他主张统治者( )A.实行“仁政”轻徭薄赋B.实行法治树立权威C.小国寡民淡泊自然D.无为而治任民自化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材料反映了因统治者“有为”“妄为”导致百姓困苦,针对这一现状,他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训练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

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2.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其() 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
3.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


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4.阿南看到一则连环画,内容如下:
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
5.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6.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图一孔子像(前551-前479)图二董仲舒像(前179-前104) 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

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山东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因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
何共同点?
答案
1.B2.B3.B4.A5.A6.A7.D8.B
9.(1)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

(2)董仲舒。

主要思想:糅合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共同点: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