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诊疗方案解读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地坛医院-李兴旺
鉴别诊断(登革热)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 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 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 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 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细胞(C6/36 )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 养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 李兴旺 2016年2月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 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 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 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鉴别诊断(登革热)
潜伏期:5~8d。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 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 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 ,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 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 ,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 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 衰竭状态。
寨卡病毒病的诊断及治
• PTA: 103.94%。
病原学检查结果
• 2月12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血清标本寨卡 病毒核酸阳性, • 2月12、13日广东省CDC检测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 酸均阳性。 • 登革病毒IgM/IgG 及核酸均阴性、基孔肯雅病毒核 酸阴性、沙拉热病毒核酸阴性、疟原虫检测阴性。
诊断与治疗
• 入院后防蚊隔离,给予护肝对症支持治疗; • 结合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结果, 于13日19时确诊寨卡病毒病,并同时上报上级主管 部门; •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血常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寨卡病毒病的诊断及治疗
--国家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解读
概 述
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 少出现死亡。 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疫情概述
Zika病毒于1947年从乌干达寨卡丛林猕猴பைடு நூலகம்分离。
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 1958年东南亚散发; 2007年太平洋雅浦岛爆发流行;
2013-14年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暴发约1万例;
2015年南美洲暴发;
2016年全球近50个国家报告了病例。
病原学
属黄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 科黄病毒属;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 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 节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确诊病例
我国寨卡防控和诊疗方案
❤ 应对婴儿进行前面综合评估,包括头颅超 声、听力检查、视力以及神经相关检查; ❤ 寨卡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婴儿或已确诊婴儿, 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包括反复的听力筛查及 生长发育监测。
四、如何检查与诊断?
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病毒,由于寨卡病毒抗 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 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 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 节痛或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 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寨卡病毒有 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 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 具有免疫力。 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 能为3~12天。传染期尚不清楚。
❤
❤ 实验室寨卡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孕妇,临床医生应考虑对孕 妇每3~4周对其开展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由于尚无疫苗和预防性用药,CDC警告孕妇应考虑延迟到出 现寨卡病毒流行疫区旅行。美国来自卡指南要点针 对 婴 儿
❤ 母亲疑似寨卡病毒感染、头小畸形症或颅 内钙化的婴儿,应进行寨卡病毒检测,检测 的血清样本应采自脐带或出生2天内的新生儿;
美国寨卡指南要点
针 对 孕 妇
❤ 医务人员需询问所有孕妇的近期旅行史,以得知孕妇近期是 否前往过寨卡病毒流行区旅居; 孕妇赴寨卡疫情国旅行,并在旅行期间或2周内出现两种或 两种以上寨卡病毒相关症状,如急性发热、斑状丘疹、肌肉酸 痛或结膜炎,则推荐孕妇应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进行寨卡病 毒检测;若未曾赴疫情国旅行,则无需检查。
四、如何检查与诊断?
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病毒,由于寨卡病毒抗 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 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 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 节痛或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 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寨卡病毒有 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 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 具有免疫力。 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 能为3~12天。传染期尚不清楚。
❤
❤ 实验室寨卡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孕妇,临床医生应考虑对孕 妇每3~4周对其开展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由于尚无疫苗和预防性用药,CDC警告孕妇应考虑延迟到出 现寨卡病毒流行疫区旅行。美国来自卡指南要点针 对 婴 儿
❤ 母亲疑似寨卡病毒感染、头小畸形症或颅 内钙化的婴儿,应进行寨卡病毒检测,检测 的血清样本应采自脐带或出生2天内的新生儿;
美国寨卡指南要点
针 对 孕 妇
❤ 医务人员需询问所有孕妇的近期旅行史,以得知孕妇近期是 否前往过寨卡病毒流行区旅居; 孕妇赴寨卡疫情国旅行,并在旅行期间或2周内出现两种或 两种以上寨卡病毒相关症状,如急性发热、斑状丘疹、肌肉酸 痛或结膜炎,则推荐孕妇应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进行寨卡病 毒检测;若未曾赴疫情国旅行,则无需检查。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及诊疗方案解读
监测与报告
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寨卡 病毒感染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与检疫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对接触者进行 检疫,以控制病毒传播。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寨卡病毒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防控经验和资源, 共同应对寨卡病毒威胁。
国际上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疗案例
和头痛后出现。
皮疹
感染寨卡病毒后,患者可能会 出现皮疹,通常在发热后出现 ,可能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
寨卡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病毒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唾液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培养,以确诊寨卡病毒感染。
抗体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寨卡病毒抗体,以确定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案
休息与护理
01
对于轻微症状的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应以休息为主,适当护理,
如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对症治疗
02
对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解
热镇痛药、消炎药等。
抗病毒治疗
03
对于严重的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寨卡病毒的疫苗研究进展
资源调配
国际合作有助于协调资源,确保防 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03
02
技术交流
国际合作促进防控技术的交流与合 作,提高各国应对能力。
政策协调
国际合作有助于协调各国政策,形 成统一的防控策略。
04
05
我国寨卡病毒防控现状与 展望
我国寨卡病毒防控工作的现状
监测与报告系统
我国已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系统, 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4-寨卡病毒病(Zika_virus_disease)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地坛医院-李兴旺
治 疗
• 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 以对症治疗为主。 •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 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 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 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 长发育情况。
预 防
•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1954年首次病例报告
• 1.男性,24岁;发病第2天。主诉发热、头痛、眼眶 痛,关节痛,食欲好。就诊时体温38℃,有黄疸, 血中可见微丝蚴,但未见疟原虫;血红蛋白10g/dl; 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第5天,尿蛋白3+;第4、 5天尿中可见有尿色素。6周后康复。 • 2.女性,10岁;主诉头痛、发热,发病第5天就诊体 温382C,黄疸。血中发现大量疟原虫,血色素 9g/dl;凝血时间正常。尿中无蛋白。6周后康复。
• 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 机会。
•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谢 谢!
鉴别诊断(黄热病)
• 潜伏期为3~6日。 •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 至死亡。 • 急性起病,发热39-40℃,寒战,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 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吐,相对缓脉, 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 •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 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 血倾向,瘀点,瘀斑,鼻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 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入恢复期。
埃及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登革热)
• 潜伏期:5~8d。 •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 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 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 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 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 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 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 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诊 断
•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 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 之一者: –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寨卡病毒。
鉴别诊断(黄热病)
• 潜伏期为3~6日。 •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 至死亡。 • 急性起病,发热39-40℃,寒战,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 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吐,相对缓脉, 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 •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 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 血倾向,瘀点,瘀斑,鼻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 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入恢复期。
埃及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白纹伊纹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 丘疹)。 –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 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 断时应注意鉴别。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 极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 死亡。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
治 疗
• 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 以对症治疗为主。 •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 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 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 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 长发育情况。
预 防
•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1954年首次病例报告
• 1.男性,24岁;发病第2天。主诉发热、头痛、眼眶 痛,关节痛,食欲好。就诊时体温38℃,有黄疸, 血中可见微丝蚴,但未见疟原虫;血红蛋白10g/dl; 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第5天,尿蛋白3+;第4、 5天尿中可见有尿色素。6周后康复。 • 2.女性,10岁;主诉头痛、发热,发病第5天就诊体 温382C,黄疸。血中发现大量疟原虫,血色素 9g/dl;凝血时间正常。尿中无蛋白。6周后康复。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
2016年2月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 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 • • • • 1950年埃及描述了该病的生态学特征。 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 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如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1957年以色列发生了暴发流行,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严重 的脑膜脑炎的原因。 • 1994年以来,相继在罗马尼亚、摩洛哥、突尼斯、意大利 、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等地爆发。 • 美国:自1999年8月发现首例病人,截至到2005年累计共有 19655人感染,死亡782人。2012年, 一千余宗感染病例,41人死亡。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 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 约80%的人没有症状。 • 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伴 有寒战、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 •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 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 自限性,约一周恢复。
–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 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 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 呈地方性流行。 •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流行。
鉴别诊断(黄热病)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有3种传播类型:丛林型、媒介型和城市型。 •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 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 •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唯一传播媒介。 • 1987~1991年间,黄热病在尼日利亚流行,几十万 人受到感染。 • 非洲和南美流行较为严重,全球44个国家为黄热病 的流行区,其中非洲占33个国家。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临床表现
– 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 – 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 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 – 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 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 – 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 皮肤粘膜出血。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 1/3人发病。
•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 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一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 :从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印度报告的疑似病例数
鉴别诊断(登革热)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 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 、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 、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 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 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 机会。
•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 行地区。
谢 谢!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 弥漫的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 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 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病原学检查。 –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 毒RNA。阳性窗约3-7天。 –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 )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 传播该病毒。 –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超过125万,在有些地区,报告的罹患率达45%。
• 2010年9月广东东莞市万江新村社区发生聚集性基孔肯雅 热疫情,发现91例疑似病例。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 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 流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