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总结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第一章总论概念[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1。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

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

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PLT)血小板计数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绪论】【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局部。

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即以证据为根底的医学,来源与医学文献的研究报告。

可通过系统回忆或荟萃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证据来源途径之一:大量的医学实验室资料4.危急值(critical value):当某检验工程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那么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属于医学决定水平的一种〕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综合参考范围与病理值得分布范围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在临床上应采取措施的特殊阈值,同一试验可以定几个医学决定水平。

[用于确定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6.参考范围〔Reference value range〕:在参考人群中进行抽样和根据该工程检验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得出的衡量该工程是否异常的指标,常采用参考人群的95%区间。

〔人群,方法〕【思考题】1.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①分析前影响因素: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②分析中影响因素:检测时的质量控制③分析后影响因素:结果复核、结合临床进行正确的解释【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一.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掌握〕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环境温度、药物干扰2. 抗凝管要求:EDTA.K2.2H2O〔紫色〕3. 采集方法:静脉、毛细血管4. 标本保存:室温〔低温影响Plt形态〕二.红细胞相关分析参数:1.相关参数分析:工程参考范围相关临床意义备注红细胞〔RBC〕男:〔4.5-5.5〕×1012/L女:〔4.0-5.0〕×1012/L新:〔6.0-7.0〕×1012/L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生理性】①增多——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②减少——生理性贫血:1〕婴幼儿生长过快2〕妊娠血浆容量增加、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下降【病理性】①增多:1〕相对性↑: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via 毛线师哥(结合第8版)第一章(概论)1.选择检验项目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有效性,针对性,经济性,及时性。

2.实验诊断: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3.医学决定水平: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或综合征,称为贫血。

诊断学总结.doc

诊断学总结.doc

诊断学总结.doc诊断学是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症状和体征等表现形式,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定和分类的一门学问。

以下是对于诊断学的总结。

一、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诊断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需要询问患者在出现症状期间的情况,症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等。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进一步确定疾病类型和确定病情的重要方式。

通过观察病人的身体外观、听取患者的呼吸、触摸病人的脉搏和深入检查病人的脏器,医生们能较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病情。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指通过对患者体内的指标进行检测,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这些检查通常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组织等物质的检测。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们能进一步确定病人的病情、许多健康指标的状态、排除或确定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和确定治疗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利用富含能量的辐射或无法感知的电子信号,捕获患者身体组织结构和形态的一系列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PET检查等。

使用这些检查能了解病人的内部结构,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具体情况及其严重性,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五、临床诊断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最终目的就是达成临床诊断。

通过医生的观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最终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们能详细说明患者的疾病诊断信息,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诊断学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帮助医生们确定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诊断学应用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好坏。

所以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严密的医学思维以及丰富的病例经验。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篇一:《实验诊断学》课程论文《实验诊断学》课程论文实验诊断学与临床诊断学两者关系紧密相关。

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

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以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好好掌握这一门课程。

传统上实验诊断学按临床检验分类,它的任务是应用仪器、试剂和方法对标本进行检验,并做好质量控制,得出准确、可靠地检验结果,供临床应用。

它的检测内容包括临床一般检验,血液学检验,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和遗传病检验。

而近年来国内外趋于按器官、系统疾病的分类,它的检验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疾病,心脏疾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风湿病、变态反应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遗传病等的实验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实验诊断学所使用的仪器也多以实现自动化,如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尿液分析仪、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自动酶标仪、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临床检验体系。

这些仪器具有高精度、多参数、高智能、高准确度、高微量和高速度等特点。

在诊断过程中所采用的试剂也实现了多样化。

由于所用试剂都是经过严格验证的高质量试剂,因此,可以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针对性强的试剂。

而选择的检验方法要求有国际标准化,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国际最佳水平,简便,快速,能适应和满足检验的需求。

在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常见病为基础,以重要器官为中心,重点抓住反映它们的实验诊断项目。

例如,糖尿病抓住血糖和糖代谢紊乱相关实验,冠心病抓住心脏标志物和脂类代谢紊乱相关实验,白血病抓住血常规和骨髓象检查,肝炎抓住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肾脏病抓住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内分泌病抓住内分泌相关实验,恶性肿瘤抓住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柏油样便: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因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或食用较多动物血、肝、口服铁剂。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PH降低, [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

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分泌入胆汁,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DIC: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蛋白尿:当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正常人尿蛋白<40mg/24h,成人上限是150~200mg/24h,下限是10mg/24h,定性试验是阴性。

尿清蛋白正常人上限是30mg/24h,超过以上标准称蛋白尿。

非结合胆红素:游离的胆红素在血流中与ALB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病态造血)、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

分析前过程大局部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以下因素干扰/影响: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入睡时:生长激素顶峰,皮质醇最低午夜:蛋白质最低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顶峰ii.月周期变化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iii.长周期影响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③运动因素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④饮食因素⑤药物因素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2.分析中质量控制3. 分析后质量控制(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1.确立金标准2.诊断方法的比照3.列出四格表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本钱-效益〕(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正确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工程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一)血液1.血液常规检验(1)红细胞参数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男性:42~49%,女性:37~48%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320-360g/L④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参考值: RDW-CV : <14.9%Clinical significance: 缺铁性贫血与轻型ß地贫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早期诊断;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2)白细胞参数①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成人:〔4.0 -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 2岁 : 〔11.0-12.0〕×109/L②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淋巴细胞Lymphocyt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单核细胞Monocyte(3)血小板参数①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100-300×109/L(4)血细胞形态①红细胞形态i.红细胞大小〔cell size)异常①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6μ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珠蛋白代谢异常、也见于小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Macrocyte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溶贫、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巨红细胞Megalocyte红细胞直径>15μ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中度增生性贫血、低色素贫血、溶贫、MDS等ii.红细胞形态改变iii.红细胞染色异常iv.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②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i.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1.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红细线状环。

有人认为该环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者是由于胞浆中的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2.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

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3.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4.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为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6.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

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7.管型: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8.浆膜腔积液: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在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主要起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浆膜腔积液。

9.镜下血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10.类风湿因子(RF):RF是由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或关节液内。

11.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12.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

【实验诊断学】总结1

【实验诊断学】总结1

一、绪论1、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经过逻辑思维与科学分析,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以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卫生保健、个体化医疗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2、床旁检测(POCT):为由非专门技术人员操作、能快速检测并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仪器或技术,亦称及时检测;包括血糖、心肌标志物、出凝血功能、血气、电解质、感染及治疗药物监测等项目3、实验诊断学的常用参数(1)参考值:指对特定条件下(健康人群)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2)参考区间:指对抽样的个体(健康人群)进行某项目检测,由95%抽样所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所确定的范围(3)临床决定水平:又称为医学决定水平,指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的检测水平,即临床处理患者的“阈值”,检查结果高于或低于“阈值”,医生应采取相应措施;例:AFP(参考范围<25ug/L),若>25,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若>400,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阈值(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预示病情严重,是医生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检测值(5)临界值:是介于参考区间与临床决定水平之间的检测值,是指同一项目检测时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所得检测结果的分界值;临床上常以参考区间的上下限作为临界值(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用于寻找最佳判断限及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分析性能指标(1)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用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表示(2)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偏差和偏差系数表示,用以判断检测系数是否存在系统误差(3)检出限:能与“空白对照”相区别的能测出的待检物质的最小值(4)灵敏度:试验方法对最小分析量的检测能力(5)特异度和干扰:特异度即专一性,试剂只对待测物质起反应、而不与非待测物质发生反应;干扰是指标本中某些非待测物质并不与试剂起反应,但会以其他形式使待测物质测定值增高或降低(6)分析范围:指某方法可以测定到准确结果的浓度范围(7)介质效应:分析标本中除了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所有组分称介质,介质可能加强反应,也可能已知反应(8)携带污染:上一分析对下一分析所引起的干扰(9)回收试验:将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定量加入到待测样本中,分析所用检测方法对已知浓度定量分析物的实际检出能力5、实验诊断项目临床评价指标(1)敏感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患者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2)特异度: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即所有非患者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3)阳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阳性者中有病者所占的比例(4)阴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阴性者中无病者所占的比例(5)准确性:指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1、血液一般检测(一)全血细胞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常规)(1)RBC计数和Hb测定临床意义:1)减少:①生理性减少:生长发育造成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儿童);造血功能减退(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孕妇);长期饮酒等等②病理性减少(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地区的正常人最低值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Hb<30g/L:极重度Hb在30g/L-60g/L:重度Hb在60g/L-90g/L:中度Hb>90g/L:轻度2)增多:①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等②病理性增多:可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相对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等等绝对增多: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增多(如组织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高、肿瘤或肾脏疾病引起EPO非代偿性增高)(2)血细胞比容测定(Hct)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RBC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40%-50%、女35%-45%)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和RBC绝对增多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是诊断指标之一(3)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2-100fl)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为单位(参考值:27-34pg)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16-354g/L)贫血的形态学分类(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测定:是反应RBC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参考值:<15.4%)临床意义:与其他指标一起协助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白细胞参数的检测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3.5-9.5)x109/L新生儿:(15-20)x109/L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刺激等等②病理性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2)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在生理情况下,外周WBC及中性粒细胞存在日内变化,新生儿WBC计数较高②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某些病毒或原虫等感染性疾病、再障等血液性疾病等等(补充:脾功能亢进)2、淋巴细胞:①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或某些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相对增高)、排斥反应等②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性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单核细胞:①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或血液系统等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②单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浸润骨髓以及由于其他血细胞增多引起的相对减少4、嗜酸性粒细胞: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型疾病等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判断等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6)血小板参数1)PLT计数参考值:125-350X109/L临床意义:①PLT减少: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等)、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消耗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导致PLT潴留于脾脏内)、假性PLT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等)②PLT增多: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继发性增多(炎症、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和脾切除术后等)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参考范围:7-13fl)①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低、MPV减低;周围血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低,MPV升高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征:MPV与血小板同时持续减低、说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先升高3)血小板比容(PCT):(参考范围:0.11-0.28%)①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②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PLT减少症等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外周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参数(参考范围:10-18fl)增大多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等(二)血细胞形态检查(1)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RBC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为7.2微米,瑞氏染色后为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1)红细胞大小变化:小细胞、大细胞、巨细胞等等2)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棘形、泪滴形、裂片形、细胞缗钱状等3)红细胞染色异常: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4)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巨幼贫、铅中毒)、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2)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1)中性粒细胞①正常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微米,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有杆状和分叶状,呈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块状②形态异常1、中毒性改变:表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等,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2、分叶过多:核分叶常超过5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等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PH畸形4、棒状小体:胞质中紫红色细杆状物,可鉴别白血病类型M3③核象变化1、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5%时,称为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2、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在5叶以上者>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炎症恢复期等2)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及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3)单核细胞形态与异常:异常可见颗粒减少,空泡、吞噬等现象4)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5)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3)血小板形态1)正常PLT形态: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2-3微米,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内含细小颗粒2)PLT异常改变①大小变化:明显大小不均,巨大PLT直径可达到20-50微米以上,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髓性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活跃性疾病②形态的变化:可见无颗粒型PLT,即血小板内无颗粒,呈灰蓝色或淡蓝色,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毛细胞白血病③分布情况:PLT卫星现象(血小板粘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血小板聚集异常(功能正常的PLT在外周血涂片上可聚集成团)(三)网织红细胞(Ret)测定(1)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RBC,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2)Ret计数:(参考值:0.8-2.0%;绝对数(24-84)x109/L)临床意义:1)增多: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出血停止后Ret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应用这一特点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2)减少:提示骨髓红系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急性白血病、某些化学药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参考值:29-35pg)CHr较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更能敏感地反映新生红细胞中的Hb合成变化,是判断铁缺乏的早期和灵敏指标(四)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1)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即红细胞沉降速度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2)影响ESR的主要因素1)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与总蛋白浓度无关2)RBC数量和形状的影响(3)临床意义1)ESR增快①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或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②病理性增快: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其他2)ESR减慢:意义不大三、贫血及红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1、红细胞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的生成、结构、代谢或凋亡发生异常,造成各种与红细胞相关的疾病;临床上分为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2、贫血: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参考区间下限的一种症状(1)临床特征1)一般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皮肤、黏膜和甲床苍白2)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深3)神经系统: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等4)消化系统:厌食,恶性,消化不良等5)特殊表现:溶血-黄疸,脾大等(2)分类1)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衰竭2、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障碍3、无效造血4、造血功能受抑5、骨髓浸润6、DNA合成障碍7、Hb合成障碍8、红系造血调节异常9、原因不明的造血功能低下②红细胞破坏增多:1、红细胞内在异常:遗传性RBC膜缺陷病、RBC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2、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同种免疫性、药物免疫性、机械损伤、化学系因素、生物性因素等等③红细胞丢失过量:1、急性失血性贫血:创伤性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等2、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等2)细胞形态学分类:略3)骨髓增生程度分类: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3、贫血的实验诊断(1)实验诊断项目1)一般血液学检测(血常规)2)血细胞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3)网织红细胞检测:是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4)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测和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2)实验诊断路径1)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略2)贫血的类型确定4、常见红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及诊断(一)缺铁性贫血(IDA):是指机体摄入铁不足、铁代谢障碍或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试验(1)血清铁(SI):血清中的铁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另一部分呈游离状态,检测后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即为血清铁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铁需要量增加、IDA、感染或炎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增高:红细胞产生或成熟障碍(AA)、铁利用下降、红细胞破坏增多、铁吸收增加、肝脏贮存铁释放和转铁蛋白合成障碍(2)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饱和铁)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通常血清铁仅能与1/3的转铁蛋白结合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降低、转铁蛋白合成不足、转铁蛋白丢失、其他2)增高:生理性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IDA)、铁蛋白从单核-吞噬系统释放增加(3)血清转铁蛋白(STf):一种能结合Fe3+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妊娠期、慢性失血,尤其是IDA2)降低:遗传性转铁蛋白减少症、营养不良、溶血等(4)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临床上常以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表示临床意义:1)减低:结合病史可诊断为IDA2)增高:见于血色病、过量铁摄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血清铁蛋白(SF):主要由肝合成,是铁的贮存形式之一,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临床意义:1)降低:见于体内贮存铁减少(IDA、妊娠)、铁蛋白合成减少、Vc缺乏等2)增高:见于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或感染、恶性疾病、甲亢)、组织内的铁蛋白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组织受体的游离形式,转铁蛋白受体的数目反映了机体对铁的需求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IDA早期和红系造血增生时,可用于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降低:可见于再障、慢性病贫血、肾衰等综上所述:IDA的铁代谢试验指标变化为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本病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比例超过10%,同时粒系、巨系也可见巨大改变主要实验室检测(1)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1)原理:血清叶酸应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而红细胞叶酸不受短期内叶酸摄入情况的影响,能反映机体叶酸的总水平和组织的叶酸水平2)临床意义:①降低:常见于MA、溶血性贫血、甲亢、营养不良等②升高:常见于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长期素食者等(2)血清维生素B12测定1)原理:维生素B12缺乏时,影响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形成,间接导致DNA合成和神经髓鞘质合成障碍,进而出现有神经精神症状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临床意义:①降低:见于MA、恶性贫血、胃肠疾病(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转运)等②升高:见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肝细胞损害等(三)再生障碍性贫血(AA):由于获得性的原因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非造血组织增多、血液三系细胞减少和网织红细胞减少为实验检测特征的一类贫血(四)溶血性贫血(H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分类:(1)按先天性、获得性和发病机理分类(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1)血管内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内(血液循环)中直接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到血浆中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多为获得性,常急性发作2)血管外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外,即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之后血红蛋白就地分解代谢;多为先天性,呈慢性发作;患者常有脾大(3)按溶血发生的急慢分类1)急性溶血: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发作12小时后可发生黄疸2)慢性溶血:起病缓慢;除了可代偿者无明显表现外,常出现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测定1)原理:当红细胞破坏后存在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入血,称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临床意义:增高表明存在血管内溶血(2)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1)原理:Hp是血红蛋白的转运蛋白,其作用是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至网状内皮系统降解2)临床意义:①降低:各种溶血性贫血、鉴别肝内(显著减少)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升高)、传单②增高:急性或慢性感染、结核病、组织损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等等(3)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有慢性血管内溶血(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自身产生的抗红细胞抗体而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过多的一种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AIHA的首选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1)原理:在盐水介质中,IgG类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而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加入抗人球蛋白后,抗人球蛋白分子的Fab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IgGFc段结合,促使红细胞凝集,而未致敏的红细胞则不出现凝集2)临床意义:阳性可怀疑AIHA(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见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RBC渗透脆性试验(1)原理:RBC在低渗NaCl溶液中逐渐膨胀破裂溶血,是测定RBC对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的抵抗力,其取决于RBC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表面积大体积小,说明抵抗力大而脆性较小(2)临床意义:1)脆性增加:见于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2)脆性减低:见于地中海贫血、IDA、肝病等(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接蛋白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溶血性疾病血细胞膜CD55/CD59表型分析临床意义:以CD55/CD59阴性RBC大于5%,CD55/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大于10%作为PNH诊断的临界值,本法是目前诊断PNH最直接、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的,以红系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特点:以JAK2V617F基因突变为特征;以红系增高为主,同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同程度增高四、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当骨髓造血异常或某些局部及全身因素影响骨髓造血时,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等出现异常变化,通过血细胞常规检验(血常规)可以部分地反映出来,但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质量)出现的变化(骨髓象)常更为典型或特异(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2)正常骨髓象各系统比例1)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2)红系细胞:约占20%左右3)淋巴系细胞:约占20%,儿童可达40%4)单核细胞:<4%;浆细胞<2%5)巨核细胞:7-35个/1.5x3cm大小6)其他细胞:少量(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意义1)造血系统疾病:用于分类、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2)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用于协助诊断3)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4)恶性肿瘤骨髓转移5)某些类脂质沉积病(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应用评价1)骨髓象分析:需要结合血象的变化分析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①某些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变化显著不同,如非白血性白血病与AA②某些疾病骨髓象无明显变化而血象变化显著,如传单③某些疾病血象无明显变化而骨髓变化显著,如MM、戈谢病2)注意事项:①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时,才可进行骨髓象检查②血友病禁忌骨髓检查;骨髓液抽取约为0.2-0.3ml,过多易导致血液稀释③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患者需骨穿明确诊断3)原始细胞计数:白血病一般计数500个有核细胞2、骨髓病理学检查:在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低下时,骨髓病理学检查(又称骨髓活检),能真实反映骨髓造血细胞的造血状态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意义:(1)较全面地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以及造血组织、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容积比例,如AA、骨髓增生性肿瘤,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2)当纤维组织增多及骨质增生时易发生“干抽”,骨髓活检可以反映造血状态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3)协助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如MDS、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浸润时(4)活检比涂片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预后(5)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重要的骨髓组织学变化,如铁的储存增多及减少、炎性肉芽肿等等3、细胞化学染色: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将形态学与化学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技术,利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化学反应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代谢产物等在细胞原位作定性及半定量检查(1)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PO染色):主要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鉴别诊断原始粒细胞——部分阳性早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阳性且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阴性原始单核细胞——阴性;幼单核和单核细胞——弱阳性淋巴和巨核细胞及各阶段幼稚红细胞——阴性(2)酯酶染色:1)酯酶种类:特异性酯酶(SE)/(CA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非特异性酯酶(NSE)/(NAE):可存在于多种细胞单核细胞酯酶(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2)非特异酯酶氟化钠抑制试验①CAE强阳性,a-NAE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但其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则为粒系(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②a-NAE染色和a-NBE呈阳性或强阳性,但其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则为单核系统(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

诊断实验心得体会(汇总14篇)

诊断实验心得体会(汇总14篇)

诊断实验心得体会(汇总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诊断实验心得体会(汇总14篇)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经历的总结和感悟,可以反思经验和教训。

诊断学实验心得范文(15篇)

诊断学实验心得范文(15篇)

诊断学实验心得范文(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诊断学实验心得范文(15篇)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各种诊断实验报告总结(3篇)

各种诊断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摘要:本报告总结了多种诊断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不同诊断实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实验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验,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本报告将对各种诊断实验进行总结,包括生化实验、免疫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二、生化实验1. 实验方法:生化实验主要包括血液生化、尿液生化、肝肾功能检测等。

2. 实验原理:通过测定血液、尿液中的生化指标,了解患者体内的生化代谢状况。

3. 操作步骤:采集患者血液、尿液样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检测。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疾病。

三、免疫学实验1. 实验方法:免疫学实验主要包括血清学实验、细胞免疫实验等。

2. 实验原理: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指标,了解患者免疫功能。

3. 操作步骤: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检测。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免疫相关疾病。

四、微生物学实验1. 实验方法: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等。

2. 实验原理:通过分离、培养、鉴定病原微生物,了解患者感染病原体。

3. 操作步骤:采集患者标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感染病原体种类,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五、分子生物学实验1. 实验方法:分子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PCR、基因测序等。

2. 实验原理: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定基因、DNA序列,了解患者遗传病、肿瘤等疾病。

3. 操作步骤:采集患者标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疾病。

六、总结1. 优势与局限性:各种诊断实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诊断学实验的心得体会

诊断学实验的心得体会

诊断学实验的心得体会作为医学生,诊断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病例的方式,学习到如何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诊断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诊断学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模拟一些常见疾病的病例,例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开放式问题:在询问病史时,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开放式问题,让患者自由发言,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

2.重点问题:在询问病史时,我们应该根据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询问一些重点问题,例如疼痛的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

3.敏感问题:在询问病史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敏感问题,例如性生活、吸烟、饮酒等,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询问。

通过实验,我发现病史采集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模拟一些常见疾病的体征,例如心脏杂音、肝脾肿大等。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顺序: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以免漏检或重复检查。

2.技巧: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例如听诊、触诊等,以便更准确地发现体征。

3.体位: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以便更好地发现体征。

通过实验,我发现体格检查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耐心。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模拟一些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例如心电图、血糖检测等。

在进行辅助检查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方法:在进行辅助检查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例如心电图的导联位置、血糖检测的采血部位等。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

实验诊断学总结第一章总论概念[1]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2]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3]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1。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

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 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和诊断疾病。

本实验报告旨在对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实验诊断学是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获得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信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实验诊断学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如血液中的蛋白质、酶和细胞等,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2. 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诊断学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学等方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3. 数据分析和解释:实验诊断学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论,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二、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方法实验诊断学涉及多种实验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1.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中的特定基因或DNA序列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3. 生化学方法:生化学方法是实验诊断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化学物质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生化学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尿液分析和体液电解质测定等。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在实验诊断学中,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合理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几个方面:1. 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诊断学中的实验结果往往是大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实验诊断学总结课件共61页文档

实验诊断学总结课件共61页文档

Ⅰ度 镜下以阴道杆菌为主,并可见大量上皮细胞; Ⅱ度 有部分阴道杆菌,上皮细胞亦可见,也有部分脓细胞和杂菌; Ⅲ度 只有少量阴道杆菌和上皮细胞,但有大量脓细胞和其他杂菌; Ⅳ度 镜下无阴道杆菌,几乎全是脓细胞和大量杂菌。
Ⅰ~Ⅱ为正常,Ⅲ~Ⅳ为异常
标本采集 - 5天以上未射精 - 方法:手淫或体外排精法 - 30分钟内送检
常见化验单解读
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是WBC、以及中性粒 细胞增高的最常见原因。
CRP: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 高,考虑可能是由化脓 感染所引起,
而淋巴细胞增高则可能 为病毒感染所致。
儿童时期淋巴细胞较高,婴 儿出生时淋巴约占35%。4-6 天后可达50%,与粒细胞比 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 细胞比例逐渐减少,逐渐达
沉来作为风湿病和结 核病有无活动及其动 态变化的指标。)
慢性肾小球肾炎系指蛋白 尿、血尿、高血压、水 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
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 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 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 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尿蛋白质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定
量超过120mg/d称作蛋白尿。
正常:0~3/HP >3/HP为病理状况
临床意义 肾小球性血尿: 急性GN,急进性肾炎,慢性肾
炎。 非肾小球性血尿: 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肾炎等.
肾小球性血尿 非肾小球性血尿
肾糖阈值 当血糖浓度超过
8.88mmol/L(160mg/dl)时,尿中 糖量增加,临床上称此时的血糖水 平为肾糖阈值,可看作是部分肾单 位重吸收功能达到饱和时的血糖浓 度。 临床意义 - 血糖增高性糖尿: 糖尿病,垂体病, 甲亢,柯兴氏综合征,药物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糖阈值下降,肾 性糖尿(先天,后天),妊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实验诊断学总结第一章总论概念[1] 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 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 床边检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检验。

[4] 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考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5] 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Key points: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2 .红细胞、血红蛋白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3 .白细胞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4 .血小板的参考值及增加与减少的临床意义5 .何谓核左移、核右移6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一、血液: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常规)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 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 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 (WBC) 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 血小板计数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 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 min,于高倍镜下计数5 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公式:RBC/L= 5个中方格总数×5×10´200×106报告格式: Δ.ΔΔ×1012/L 3.81×1012 /L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各种红细胞的形态3.相关检测[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 女性37-48%[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MCH=血红蛋白(g/l)/ 红细胞百万数/µl 参考值:26-32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 310-350g/L MCHC=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RDW=S.D./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11.5-14.5%RDW 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CV RDW<14%类型MCV MCH MCHC 临床类型大细胞贫血>100 >32 310-350 巨幼细胞贫血正常细胞贫血80-94 26-32 310-350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80 <26 310-350 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80 <26 <30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4.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

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6.白细胞测定[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法:以2% 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用 2 % 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 4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WBC/L = 4 格白细胞总数¸ 4×10×20×106报告格式:Δ.ΔΔ×109/L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新生儿15.0~20.0 × 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

如术后12~76h,WBC常>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

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50 ~70%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0.5 ~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释放组织胺、肝素0 ~1%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40%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生理特性: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骨髓血液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4-5d 1-3d 2-3d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轻度左移;10%:中度左移;25%: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28.9×109/L,阿莫西林0.125g 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

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

实验室检查,血象:Hb110g/L, WBC 23×109/L,血小板121×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56%,成熟淋巴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

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病例: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一、贫血总论1.贫血Anemia: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2.RBC:主要功能:携带O2、运输CO2膜组成:膜糖、膜脂、膜蛋白膜结构: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膜功能: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Hb: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Hct: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呼吸及循环系统: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异常: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贫血分类贫血发病病因分类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自身免疫性溶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形态分类类型 MCV(f l) MCH (pg)大细胞型>100 >32正常 80 ~ 94 26 ~ 32单纯小细胞<80 <26小细胞低色素<80 <26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缺铁性、溶血性、失血后贫血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贫血的诊断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5、贫血的检验诊断血红蛋白含量Hb轻度: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中度:<90g/L 重度:<60g/L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红细胞比积HCT成年男性:41~ 53%;成年女性: 36 ~ 46%周围血涂片检查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可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