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来媒介的五种特征——媒介环境学巨擘麦克卢汉、芒福德、莱文森思想探析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1. 刘易斯•芒福德和雅克•艾吕尔——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和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指出技术的起源是早期人类心理能量冗余的结果,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机体的延伸。
他勾勒了技术与人关系演变的过程:早期技术本以生活为中心,且与文化和谐共生,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所带来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追求效率、追求数量成为终极目的。
雅克•艾吕尔他认为技术具有某种外在独立性,而这种性质是人无法控制和干涉的。
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并代替了旧的环境。
他的技术环境论影响了整个媒介环境学派,并逐渐演变成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媒介环境论。
2.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认为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不同的文明亦有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而单一偏向的文明隐藏着或此或彼的危机。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不仅包括媒介的时空偏向,还包涵了媒介的集中化或非集中化偏向。
这一偏向理论影响了麦克卢汉及后继的媒介环境学者,成为媒介环境学的核心理论命题之一。
麦克卢汉提出了“media ecology”这一名称,成为媒介环境学派影响最大的学者。
麦氏的媒介理论丰富深厚,他继承了芒福德的技术观点,指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受伊尼斯的影响和启发,提出了媒介的感官偏向和冷热偏向。
提出了媒介环境的三层含义:媒介本身是环境的一部分;媒介会创造新的环境,改变旧的媒介环境,重塑环境;媒介环境具有隐匿性,媒介变迁之际是最容易识别新旧环境的时机。
3. 尼尔•波斯曼和沃尔特•翁——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波斯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等观点,并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冲击。
他定义了媒介环境学,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衡量新媒介是否人性化的标准和三种平衡理论,践行了生态学的和谐共生、平衡理念。
4.保罗•莱文森和约书亚•梅罗维茨——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莱文森持有技术乐观主义论,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偿性理论,将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莱文森的媒介理论名词解释
莱文森的媒介理论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媒介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强大力量。
媒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力和人们对媒介的感知理解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而在媒介理论领域中,莱文森被誉为“媒介研究之父”,他的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和探讨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中的一些关键名词。
第一,媒介媒介是指传达信息和触及受众的工具或机构。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社会和个人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
莱文森认为,媒介既是一种“容器”,又是一种“语言”,通过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传播渠道、载体,它们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并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莱文森在其著作《媒介理论》中提出了五种媒介效应:信息效应、知识效应、态度效应、认知效应和行为效应。
信息效应指的是媒介向受众传输的信息对他们的认知产生的影响;知识效应指的是媒介对受众知识水平的提升;态度效应指的是媒介对受众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认知效应指的是媒介对受众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的影响;行为效应指的是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引导。
媒介效应不仅是通过传输信息、构建意义和传播价值观来实现,也与受众的阅读、接触与理解密切相关。
第三,媒介语法媒介语法是指特定媒介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莱文森坚持认为媒介语法是对受众影响和意识形态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之一。
例如,电视媒介的图像、声音和时间因素相结合,可以带来更加直观的视听感受,而互联网媒介则通过其互动性和多样性更能刺激受众的参与感和个性化需求。
媒介语法不仅决定了媒介对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方式。
第四,媒介逻辑媒介逻辑是指媒介运作的方式和逻辑规律。
不同的媒介在信息传递和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逻辑规律和运作方式。
《2024年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范文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保罗·莱文森作为媒介思想研究的重要学者,其媒介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媒介的本质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莱文森的媒介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人是媒介的尺度”这一核心观点的解读与思考。
二、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思想概述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思想主张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探讨媒介的演变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强调,媒介技术的发展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尊重和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和体验。
同时,他批判了技术决定论的观念,认为技术并非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而是需要与人的需求、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人是媒介的尺度”的核心观点“人是媒介的尺度”是莱文森媒介思想的核心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媒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媒介的发展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人能够通过使用媒介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四、对“人是媒介的尺度”的解读与思考(一)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莱文森强调了人在媒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这表明了人在媒介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为我们理解媒介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推动媒介的进步。
(二)关注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莱文森认为,媒介的发展应该关注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这提醒我们,在设计和使用媒介时,需要考虑到人的多方面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让媒介更好地服务于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莱文森强调了人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表明了人在使用媒介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说明了媒介对于人的拓展和提升作用。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使用媒介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本身可以用“堂芜特大”来形容,本身很杂,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研究者(艾吕尔本身是神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其他的媒介环境学人也有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领域涉足媒介环境学领域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杂家”、大家)来说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媒介环境学受芒福德、苏珊·朗格等的启发,在技术、符号等思想的基础上把传播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媒介/技术本身,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即讯息”,这就扭转了北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向重视媒介/技术内容的倾向。他曾经说“媒介内容就像是强盗入门时身上携带的鲜美的肉,而狗却只注意肉,却忽略了强盗本身。”这句格言很发人深省,面对媒介/技术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就像那个注意力涣散的狗呢?不得而知,因为出于尊严和一些片面的事实,肯定有人会反对。
下面还要补充的是,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这三种阐释体系已经把媒介环境学这一宏观理论的形而上部分的探讨完成了,不管以前的媒介环境学人还是以后的擎旗者,也无论从什么专业背景来讨论,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
3、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论是以林文刚为代表的第三代媒介环境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由人所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在历史时期内,媒介曾借助少数的人征服多数的人,但是人类一旦惊醒,媒介/技术又从无例外的从属于人、臣服于人,所以人类文化和媒介/技术之间从没有谁彻底政府谁一说,所谓的“异化”也肯定会以人类的觉醒而结束。而且很明显,人类觉醒的时间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也不断的再缩短。人类从对自然的臣服中走出来用了上万年,从封疆的神权和皇权中走出来只用了上千年,而人类从对机器的依赖中走出来用了上百年,因此,由此我观之人类从对技术的崇拜中走出来会更短,只要我们警惕技术潜移默化的异化,我们就能在技术的异化中走出来。因此总体上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人类文化的博弈中未必给人类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何道宽 (2006-01-10 11:07:37.0)[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
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
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
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
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
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
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
30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
90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
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批评家要花30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
中国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
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媒介概念
评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和媒介概念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透过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理解,通过比较麦克卢汉本人与传统学者对媒介的认识态度,及麦克卢汉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论证手段,探讨出其关于媒介理解的效果之所在,为以后的学者在做学问时提供借鉴。
本文在某些论证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挖掘出麦克卢汉与库利思想的切合点,并大胆的引用了西方哲学家的一些思想,这有可能违背了辨证法的观点,然而为使本文衷于我们最初的写作目的,衷于麦克卢汉本人写作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我们仍决定大胆试吃这只螃蟹。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延伸作者简介:雷芳,韦盈盈贵州民族学院经管学院02级工管班邮编:550025指导老师:喻野平教授当代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会立志创新,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传统的思维,但在传播学界有这样一个巨匠,他不费吹灰之力就颠覆了一个又一个在人民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是谁?是谁给他灵感和勇气?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们走进了这个传奇式的人物——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仿佛一个被施了魔咒的教书匠,他一下被赋予了非凡的力量,请允许我暂且这么说,这一切听来都那么蹊跷,但是事实却是如此,麦克卢汉的许多观念都是信手拈来,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没有准确的论证,仿佛这些观点是谁透露给他的,他只需要将他们写出来,等着时间去验证,麦克卢汉是成功的。
因为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赢得了“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浦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①这是一种明达的舆论共识,同时他也用实际告诉学者,在做学问的时候,同样“惟有偏执者才能成功”②。
考察麦克卢汉在传播界的地位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如下图所示:传播学的发展早期主要分成两个学术思想源流: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1, 20实际20年代以前早期的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美国源流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3)集大成者麦克卢汉理论的产生施拉姆批判经验传播活动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而传播学这门学科的真正的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创立如上图所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验学派主要来自于美国源流,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普遍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
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
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一位加拿大哲学家和传播学者,他在1960年代提出了媒介延伸论,该理论认为媒介不仅是人类的工具,更是人类的延伸。
他认为媒介是一种扩展人类感官和思维的工具,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将媒介分为两类:有形媒介和无形媒介。
有形媒介是指物理上存在的媒介,如书籍、电影、电视等,而无形媒介则是指人类的语言、符号和思想等。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这些特征和影响会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书籍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思考问题,而电视则更加注重视觉和情感的体验。
这些媒介的特点和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社会结构。
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媒介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
麦克卢汉媒介观
《麦克卢汉媒介观》
2023-10-26
CATALOGUE
目录
麦克卢汉简介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当代意义总结与反思
麦克卢汉简介
01
个人背景
姓名:马歇尔·麦克卢汉
国籍:加拿大
出生日期:1911年
教育经历: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博士
学术成就
《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作为工具的媒体》等
冷热媒介的区分及影响
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当代意义
05
重新定义媒介
01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定义超越了传统的范畴,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种观点对传播学中的媒介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传播学的贡献
重新理解传播
02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种对传播的重新理解,为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视觉信息,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方式。
02
互联网的兴起则带来了海量信息,使人们更加依赖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媒介。
媒介和讯息是密不可分的,媒介的发展推动了讯息的变革。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因此传递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不同。
媒介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社会现象和思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的科技发明往往伴随着新的媒介形式,而新媒介的出现又会对科技发展产生反作用。
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同时,报纸等印刷媒介的出现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思考。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作者:————————————————————————————————日期: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新闻学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阐释邓至秦【摘要】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是关于媒介系统的研究。
在本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四个重要的命题:“热媒介冷媒介”、“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在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麦克卢汉又提出了“麻木性自恋”和“媒介的杂交能量”,这些观点的提出都对世人理解媒介做了很多的铺垫与阐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对传播学领域的贡献。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理论麻木性自恋媒介杂交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他的预言一个个的变成现实。
三十年前,谁敢梦想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电脑空间?只有他!二十年前,谁会大声疾呼全球一体化、重新部落化?只有他!①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可以读出的范畴有:冷媒介、热媒介、地球村、媒介、杂交能量、自我截除、感官比率等等。
笔者就上述的几种范畴,对他的理论进行一个阐释。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时代背景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
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出版以后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影响。
但紧接着他又出版了《古登堡星汉璀灿》、《理解媒介》,一时之间得到了很深远的影响,在人文学的领域也得到了非凡的影响。
其实回顾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整个过程是波动起伏的。
一位思想家的大起大落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先知”,而有些人却认为他是“骗子”。
其实,这个关乎于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程度。
也许早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理解麦克卢汉的观点,觉得是瞎想、天方夜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学者的论证,让我们觉得麦氏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理论甚至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2、麦克卢汉的四个重要命题麦克卢汉用一生的时间提出了四个特别重要的命题,这四个命题一直沿用到我们今时今日。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之一,其理论主张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
其主要观点是,媒介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引擎,通过不断变革和演变,产生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一、理论背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大规模的文化革命,电视、广播等新媒体迅速普及,在传媒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麦克卢汉意识到,这种媒介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的深刻影响。
因此,他开始研究媒介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推出了他的媒介理论。
二、理论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是文化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媒介技术不断演变和变革而推进的。
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出现,都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
他认为,媒介是文化的延伸,它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文化的存在,但它可以改变人类的文化意识和习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
2.媒介是一种语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一种语言,它具有传递信息和符号的功能,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
一种媒介技术的出现和流行,会改变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认识,带来新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3.媒介是一种环境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一种环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结构。
媒介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使得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出新的模式和形态。
4.媒介是一种意识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媒介技术的出现和流行,会改变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认识,带来新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他认为,媒介和意识形态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
三、实践启示对于现代媒介和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并理解媒介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媒介对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影响,以及媒介本身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同时,他的理论也指出了媒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变革,需要有全局性的思考和媒介整合。
论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以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延伸理论”为视角
在人类 的科学研 究中 ,对 已经发 生的事物做 出论断 , 是 非 常 相 似 就 是 对 此 生 动 的 说 明 。
一
的事情做 出理 论上 的 判断 ,且这种 判断 已经被 证 明是 正确 延 伸 , 但是媒 介技术 亦是技 术 , 而且芒福 德的思 维 方式直接
的, 这种理 论就 有其 新鲜、 特殊和独到 之处了。媒介环境学派 就 是 媒 介 环 境 的 理 论 来 源 , 以及 他 思 想 背 后 隐 含 的 内 容 对 麦 的“ 媒介延伸理 论” 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 克 卢汉 的思维具 有影响 ,这两点均 已经被 媒介环 境学 者认
技术 是人机体 的延伸 这一 观念 ,可追溯到爱 德华 ・ T ・ 霍 可 。总之 , 芒福 德和 麦克卢汉都认可媒 介是对人类 自然生命
东 南传 播 2 0 1 4 年 第1 期( 总 第1 1 3 期)
鬻 j露 ≥ 酉埋
饼 _ 潍 头 甄
理 论 前 沿
播学领域所 熟知 , 因为人们 已经从麦克卢 汉的理论 中获 悉 了 话。试验的结果是 : 一段 时间之后 , 另一个活生生的科学家 自
相 当多 的信 息 。 比 如 广 播 是 人 类耳 朵 的 延 伸 , 因为 它帮 助 人 己呈现在 电脑屏 幕上。而且 , 这个数字化的 “ 他” 可 以像朋友 们 听 见 来 自远 方 的声 音 。
( S u s a n n e L a n g e r 1 8 9 5 — 1 9 8 5)和 刘 易 斯 ・ 芒福德 ( L e wi s
( 一) 媒介对生命的延伸 指的是狭义媒介意义上的对 人的 狭 义上的媒介指 的是人们通 常所认为 的大众 媒介 , 如报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新媒介技术哲学
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影响了 社会的结构和形态,例如网络社会 的发展和虚拟世界的形成。
新媒介技术的伦理问题
隐私权
新媒介技术常常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如何 保护用户的隐私权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公正性
新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中应该保持公正性和客观性, 不应有任何偏见和歧视。
责任性
新媒介技术在传播信息时,应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负责,避免传播虚假信息。
“热”媒介是指那些提供大量清晰、易于理解的信息的 媒介,例如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介。
02
新媒介技术的哲学思 考
新媒介技术的认知哲学
01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认知和理解。
02 03
冷热媒介
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是指信息含量少,需要受 众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媒介;热媒介则是指信息含量多,易于理解的媒 介。
基于麦克卢汉媒介 观的新媒介技术哲 学
2023-11-09
目 录
• 麦克卢汉媒介观概述 • 新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 • 麦克卢汉与新媒介技术 • 新媒介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新媒介技术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麦克卢汉媒介观概述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它不仅传 递了内容,还传递了信息的形式和结构 。
媒介的冷热之分
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在新媒介技术中,一些媒体平台和工具为人们提供 了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信息体验,而另一些则更加简化和高效。这种分类对于理解新媒介 技术的特点和影响具有启示意义。
对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持开放与包容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模 式,对于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 的态度,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一位著名的加拿大传播理论家,他的观点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下面,我们将通过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些经典语录,来探讨他对于传媒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1. "媒介即是信息,而信息即是媒介。
”这句话是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媒介和信息的关系做出的定义。
他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改变信息的力量。
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受者的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看作是信息的传递管道,而应该认识到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
2. "媒介是人类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延伸。
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媒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更是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
3. "媒介是一种环境。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或者技术,更是一种环境。
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
例如,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声音的信息,而忽视了文字和阅读的重要性。
媒介的环境会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4. "媒介是一种热力学。
”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比喻为热力学中的热量传导。
他认为,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决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果。
例如,电视的快速节奏和多样化的画面使得信息更容易被吸引和接受,而书籍的文字和逻辑结构则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比较,而应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来理解和评价它们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之五兆芳芳创作(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1、内容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播送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2、评价1)这个不雅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到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成长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不雅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其实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成立在"洞察"根本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二)媒介即讯息1、内容媒介自己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勾当,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东西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结果.2、评价意义: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巧在人类社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归纳综合.2)强调媒体是社会成长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合社会形态的标记缺陷:1)把媒介技巧看作社会成长的唯一动力——极端性2)疏忽了人的主不雅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去规则媒介勾当的特点和作用性质.(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寄义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勾当就能理解,它自己就是"热的",如照片、播送、电影等.需要受众介入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应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弥补、联想,受众介入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类媒介作用于人的方法不合,引起的心理行动反响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并且似是而非.(四)地球村1、内容: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来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动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到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酿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度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2、影响地球村的出现和成长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度与国度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更.(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1、意义1)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地,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但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并且包含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2)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漠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因此其媒介阐发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巧出发不雅察人类社会成长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巧的社会历史作用.3)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法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规模,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不雅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合适当前世界的成长趋势.2、局限1)只强调媒介东西和技巧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巧视为社会成长和变动的唯一决定因素,疏忽了其他庞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疏忽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不雅能动性,人恍如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3)轻忽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4)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东西对中枢感到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动也是片面的.5)其阐发的客不雅性、科学性、实证性缺乏.。
麦克卢汉主要观点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主要理论观点1、媒介即是人的延伸。
他的“媒介”已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中的“媒介”——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和艺术世界。
麦克卢汉说:“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
”“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得以延伸。
”轮子是脚的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共同的延伸,这是与器官相关联的。
另外,货币(希望和动机的)、游戏(内心生活的)与心理的整体的延伸相关联。
还有与肉体的整体延伸相关联的,例如:服装——皮肤的延伸,住宅——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
麦克卢汉特别指出,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的延伸,电子媒介把人又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他认为作为人的延伸的每一种媒介,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由此,他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⑴部落化时期。
即拼音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传播阶段,这时的传播是面对面的“现场式的”传播,它可以使人们的各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而处于一种有机整体的状态。
⑵非部落化的时期。
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部落人各感官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
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进一步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
他说:“借助口语和语言集团而实现的政治统一,在印刷术将地方口语变成地域宽广的大众媒介之间,是难以想象的。
部落这一血亲家族形式,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而爆裂,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相似训练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
”从而,民族国家取代城帮国家。
⑶重新部落化时期。
电子媒介使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要同时使用一切感官”,“它使人们的感官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
正是在此意义上,“地球村”诞生。
2、媒介即讯息。
这一观点贯穿于他的全部学说中,是其学说的中心论点,《理解媒介》的第一章即为此。
要把握这一命题,首先要廓清“信息”与“讯息”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Information:facts or details about a situation,person,eventetc):有关事态、人物、事件等的事实或细节;讯息(Message:aspokenorwrittenpiece of information that you sent to another person):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给他人的一组信息。
从麦克卢汉到莱文森——围绕《数字麦克卢汉》一书谈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承嬗离合
从麦克卢汉到莱文森——围绕《数字麦克卢汉》一书谈媒介
环境学派理论的承嬗离合
董薇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4(0)12
【摘要】麦克卢汉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一代学者的代表之一。
1964年《理解媒介》一书的出版使麦克卢汉名噪一时,他以格言式的书写方式提出了一些激进的媒介理论,在引起学界热潮的同时也招致了众多批评。
推崇他的人称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1而在批评者的眼里,他则是"攻击理性的暴君""被疯狂的空间知觉搞得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
高级祭司。
【总页数】3页(P55-57)
【关键词】莱文森;承嬗离合;黑弥撒;媒介环境;历史决定论;理解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电子媒介;空间知觉
【作者】董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媒介文化与媒介间性——从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的相关观点理解媒介文化 [J], 李飞跃;刘双红
2.重审艺术与媒介的关系——从麦克卢汉到保罗·莱文森 [J], 邓文华
3.“数字麦克卢汉”的误读——兼论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认识论分歧 [J], 张媛
4.论未来媒介的五种特征——媒介环境学巨擘麦克卢汉、芒福德、莱文森思想探析[J], 梁颐;刘华
5.浅谈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J], 王梦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未来媒介的五种特征——媒介环境学巨擘麦克卢汉、芒福德、莱文森思想探析梁颐,刘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擅要: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
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
莱文森主张媒介进4J c,k.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
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
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派四元律通感冷热媒介新新媒介技术有机论一、未来媒介向墨:研究述评与动因1990年的人们,不会想象到今天脸谱网、土豆网的存在:2000年的人们,不会想象到今天i phone5和微信的存在。
这“想象不到”和“已经存在”一方面说明媒介技术发展飞速,另一方面说明媒介技术的发展往往令人们始料不及。
纵览媒介发展史上各种媒介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如流星般穿梭和闪耀,人们不禁思考:未来媒介的特征是什么,7媒介研究中,媒介环境学派三位巨擘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对这个问题都有新鲜有趣、引人人胜的思考。
按照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和其萌芽、成长、成熟过程的轨迹,莱文森是活跃的第三代学者,麦克卢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芒福德是这个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本文之所以分析这三位媒介环境学人对未来媒介问题的思考,有以下四点原因:首先,毋庸置疑,媒介的未来形态是始终令人类好奇的问题,相对西方学界的研究而言,国内缺乏在国际上有学术影响力的学者。
未来媒介问题是西方学者和媒体人多年来的一个研究兴趣所在。
未来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从研究者生活时代出发的未来媒介进化形态。
除非研究者有所指地特别东南传播2013年第6期(总第106期)对时间点或时间段加以说明,时间上指向未来,没有具体的限定。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及人类文化的预言早在其生活的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西方引起关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美的整个宣传机器开足马力为他服务,仅1966年一年之内,“报刊上介绍麦克卢汉的文章就达120篇,差不多每一种重要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报刊都参与了这场运动。
人们以激动的心情思量,这可能是一位洞见堪与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一比高低的重量级人物。
”11]除了媒体关注,麦克卢汉的研究亦受到学术领域的关注,2013年5月14日点开世界著名全文数据库,[21选择英文语言和社会科学领域,以“f ut ur e m edi a M ar s h al l M c L uha n”共同为关键词搜索共获74篇论文;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已经有学者如威廉昆斯(W i l l i am K uhns)131写专著讨论媒介技术领域的诸位先知,141并且有学人对其著作跟进作出评论,如赫伯特J穆勒(H er ber t J.M ul l er)于1974年在(技术与文化)圈杂志发表文章对昆斯1971年的书作出评论。
16]至于现在的媒介i Phone、A ndr oi d和G phone,莱文森认为:“我在七十年代就预见到,有一天,用我们手中的一个小设备,我们能够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得到任何信息,不管我们当时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
有了i phone,我们现在已经在接近这点了。
”171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相比较于国内的研究,西方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
西方相关研究的学者影响力在时间上跨越世纪新千年,在空间上跨越东西半球,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学术影响持久有力,如芒福德、麦克卢汉。
当前,莱文森的学术研究成果卓越,而且,近十年来,莱文森在中国的学术影响力日益彰显并仍在逐步提升中。
其次,国内相关研究缺乏。
西方学界对与未来和媒介有关的研究兴趣浓厚,“未来媒介”作为热点词汇存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随着媒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热门的趋势。
2013年5月14日点开世界著名全文数据库,[81选择英文和社会科学为限定项,以“f ut ur e m edi a”为关键词搜索到46167篇论文;其中1927年到1999年为9124篇;2000年到2013年为37043篇。
虽然对未来媒介或者涉及到未来媒介的研究交叉存在于多学科中,但数量之多足见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研究兴趣的浓厚程度。
由于文章数量庞大,我们只能管窥其内容。
西方从多学科、多角度关注媒介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如雷蒙德R伯克关注互联网虚拟商店未来发展;[91冯戴伊克等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未来公共广播的影响;114罗伯特库贝讨论了媒介技术的未来与塑造人类未来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对媒介技术与人类未来生活关联研究的热情,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匮乏。
2013年5月13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媒介未来形态”为检索词,共检索到从1991年到2013年的新闻与传媒类论文17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未来媒介”为检索词,共检索到从1982年到2013年的新闻与传媒类论文39篇,没有检索到1982年之前的相关论文:2013年5月14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未来媒介”为检索词,在不限学科和发表时间的情况下,共检索到新闻与传媒类论文63篇:2013年5月15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以全文为检索项,不限发表时间,选择学科为社会科学,以“未来媒介”为检索词共检索到论文57篇。
除主题集中讨论未来媒介的文章如(媒介的未来形态是什么?——2010年伦敦传媒革新峰会观点摘要>、<未来的媒介产品特性:放进口袋里——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谈媒介融合>等,还包括主题涉及媒介市场赢利模式、纸质媒介消亡论、媒介形态变化对新闻传播影响等问题的文章。
国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与未来媒介有关的论文只有数十篇,研究亟待补充。
第三,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对补充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缺乏适宜且有必要,因为未来媒介形态问题是媒介环境学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媒介环境学派自身的特点亦可以拓宽国内传播学界的研究视野。
媒介环境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视野,关注技术、媒介、文明、环境的演进,跨度大,同时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
媒介环境学派关注的是宏观的媒介环境,不是眼前那一点点媒体的运行规律,有助于我们拓宽历史和人文研究的视阈。
【121因为怀有深切的人文和现实关怀,媒介环境学者思考媒介技术影响下的人类生态问题,思考媒介在过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理论前沿去、现在甚至未来与人类的互动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等宏观问题,这决定了未来媒介形态问题,是媒介环境学派学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之一。
同时,思考问题的宏观和跨度同时决定了媒介环境学派学者研究方法与经验学派的迥异。
长期以来,包括现在,以实证主义为信条的经验学派仍然是国内传播学界瞩目的重点。
1998年9月4日媒介环境学会成立。
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使得各国传播学界视野得以拓宽,开始瞩目以芒福德、麦克卢汉等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
国际传播学界对媒介环境学的重视,也使得开始思索和检讨北美主流经验学派不足的国内传播学界探讨这个正在崛起的传播学派的研究。
第四,虽然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对国内学界和读者并不陌生,甚至其中一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
除麦克卢汉外,哈罗德伊尼斯、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洛维兹、詹姆斯凯利等人的代表作都已在国内翻译出版,研究他们的文章也日渐丰富。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国内学界对这个学派思想和成就的了解还不深刻。
【14所以,对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思想的探析十分必要和重要。
同时,本文探讨的这三位著名学者的媒介研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这相通之处正指向了媒介未来形态问题的研究。
分析媒介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三位著名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可描摹出未来媒介的部分特征。
二、莱文森:彰显人类自由的“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Pa ul L evi ns o1947一)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
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其界定特征是:一旦上传到互联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
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
例子有优视网(Y out ube)、维基网、推特网(T w i t t er)、第二人生等。
新新媒介的界定性特征主要有:其消费者即生产者、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等。
1141莱文森提出新新媒介后的未来媒介发展问题:“新新媒介之后媒介演化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莱文森的回答是从载体硬件的发展说起的:“目前,最大的飞速发展是传递新新媒介的载体硬件的发展。
黑莓手机、i pad平板电脑、i phone手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不仅能用于会话和收发短信,不仅能收发视频、照片和博客,而且能用来阅读电子书和新闻,实际上,这些硬件设备能把一切新新媒介的内容送达每个人的手掌、眼睛和耳朵。
”说到载体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后,莱文森展望了未来媒介的样子:“试想你知道智能手机就在你的身边,却记不起在哪里了,如果你将其忘家里了,你就可以2。
13年第6期(总第1。
6期)I东南传播●瞥见未来承载新新媒介的硬件设备可能是什么样子。
它将置于你的耳孔或身上其他方便使用的地方。
它将是随身携带的蓝牙,就像你嘴巴里的牙齿一样。
”¨固莱文森指出了未来媒介的方便、易于携带特征。
莱文森始终强调未来媒介的便携特征:一切移动媒介下一步的发展是新新媒介设备会越来越小型、轻巧。
并对新新媒介之后的未来媒介有一个畅想:毕竟,质量1000克多一点的成人的大脑是终极的新新媒介。
我们的大脑阅读、写作、观看和聆听——能接受并生产新新媒介的一切内容,姑且不论大脑还有思考、感知、相信、做梦、幻想等功能。
我们的大脑拥有从事多重任务的功能:未来,这一功能凯歌高奏时,至少我们有些人能够靠植入大脑的数字芯片生产出我们靠新新媒介生产的东西。
【1“除上述莱文森近几年关于新新媒介的观点外,他早期的研究中还有关于媒介未来的思考。
首先,莱文森的博士论文<人类的回应>体现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媒介演进的人性趋势(ant hr opot r opi c),即:所有媒介终将越来越人性化——也就是说,它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愈发像人一样“自然”且优于已有的任何媒介,从而使通讯的便利性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