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质疑中精彩纷呈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教育领域,质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质疑不是简单地表示怀疑或反对,而是一种思考的态度和方法,是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追问,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
本文将从质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质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哲学探讨还是社会实践中,都少不了质疑的影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质疑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怀疑和疑问时,他们会不断追问,不断探求,不断探究,最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不断的追问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不盲从不信任,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推理和判断。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要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提问,不断向教师和同学请教,主动分析和探讨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对问题多角度思考,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参与讨论。
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鼓励他们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争辩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导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质疑学习、质疑思考,形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优良品质。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常谈论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共识。
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
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
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
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
异曲同功 各显千秋——吴正宪、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赏析
连 接 ,选 取 学 生 喜 欢 的 投 篮 比赛 素材 分 步 呈现 ,借 助
直 观 统 计 图 的 支 撑 ,让 学生 在 观 察 、思 考 中进 行 横 向
比较 ,对 投 篮 比赛 的数 据 进 行 整 体 分 析 ,通 过 “ 解 在 决 问 题 中 认识 平均 数— — 在 比较 中感 受 平 均 数 的 本 质 特 征 —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感 受 平 均 数 的价 值 ” 的横 向 比较 的 呈 现 方 式 , 使 平 均 数 作 为 “ 据 代 表 ”真 实 数
一
显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彰 显 学 生 的 体 验 感 悟 ,展 示 学 生 的 思维 过 程 。 两 位 教 师 的 教 学 都 着 力 于 组 织 、引 导 学 生 对 生 活 中 的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让 学 生 在 具 体 的
、
异 构 之 同
问题 情 境 中获 得 丰 富 、 深 刻 的 认 知 体 验 ,在 体 验 中
经 历 平 均 数 的 形 成 过 程 , 自主建 构 平均 数 的概 念 。 吴正 宪老 师把教学 重点落 在对 平均数统计 意义 的 体 验 上 ,她 从 学 生 喜 欢 的 拍 球 游 戏 入 手 ,引 导 他 们 思 考 : “ 组 同 学 比 赛 拍 球 ,可 以 比一 个 ,可 以 两 比一 组 ,也 可 以 比总 数 ,该 怎 么 比呢 ? ”当 学 生 发 现
负后 ,吴老师 故意加入 输 的小组 ,使拍球 总数发 生 了变化。接着 ,她引 导学生讨 论 “ 人数不相 等 的情
况 下 ,怎 样 比 更 公 平 ” 这 一 问 题 , 让 学 生 体 验 、感 悟 平 均 数 产 生 的 必 要 性 。 在 这 一 环 节 中 , 学 生 根 据 甲 队 拍球 数 据 5 1 、9计 算 出 的 平 均 数 是 小 数 ,进 、 1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5篇)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5篇)第一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
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行”“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
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
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
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小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观点。
学习环境应该是宽松和包容的,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问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讨论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让他们互相分享和辩论观点。
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小学生探索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和现象。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用实物或者图片组织活动,让学生们观察、探索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并引导他们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数学原理、数学规律或者数学应用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广泛的数学问题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参加数学竞赛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竞争、合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力。
教师和家长需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兴趣特点,差异化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问题很感兴趣,容易提出质疑和解决问题;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缺乏兴趣,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关注。
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师和家长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观点,同时提供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和参与数学竞赛的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学生们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如何在高效课堂中指导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校开展课改以来,所采用的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感受到了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课堂学习的兴奋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如何在课堂中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会质疑,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尝试。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使每位学生敢于质疑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现在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教师应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使其养成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敢于质疑的意识。
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学中,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
对每位起来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的进行奖励,号召学生学习;对不爱提问的,老师应多点名回答问题,启发他去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出错让他来改错;对那些提出易出错的问题的学生更应大力赞扬,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在旁边笑话的学生进行私下的教育,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
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我们的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提问的机会,比如课堂上少讲点,让学生多问点;课后鼓励学生去问或以纸条的方式提问等等,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质疑和提问。
同时,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不将一切都标准化、格式化、绝对化,不提一些没思考余地的问题,相反,教师应多出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提供一些有刺激性的材料,提出一些有挑战性或无法下定论的问题。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质疑的空间,从而就有问可提了。
四、引导学生质疑(一)注意引导方式,培养提问技巧1、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问。
我们知道,观察是了解事物特点和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只有平时对身边的事和物注意观察,了解了事物的特点、丰富了知识,才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才能提得出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可是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大胆质疑的学生并不多,难道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没有疑问吗?显然不是,主要是因为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也不会质疑。
学贵有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篇1一、耐心排除心理障碍。
学生一般都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认为书上讲的、老师教的不会有错,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书本和老师的依赖思想,只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材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而缺乏自己主动质疑的胆量和意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要破除学生对书本和老师的迷信,让他们丢掉面子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大胆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懂得向其他小组求助。
二、精心营造质疑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要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提出并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这样来启发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用“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之类的语言来激励评价学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三、细心指导质疑方法。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比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他们主动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究,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互问互答,互相评价,教师再加以点拨。
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把问题说不明白,是因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细心的教给学生直问、反问、追问这些质疑的具体方法,经过长期训练,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浅谈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摘要】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把学生引入提问的天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学生。
【关键词】质疑问难创新思维能力已故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追问,成为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关注讨论的焦点。
有人曾评价我国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美国,却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
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学生的品德、成绩等问题,而是指学生的思维、思考,甚至思想,学生敢不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有没有习惯对所看到的现象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但传统的课堂提问,仅限于师问生答,这样的方式确实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语文老师要加强学生质疑方法的指导。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呢?在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积极鼓励,让学生敢问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活泼大方喜欢表现自己。
他们对一篇课文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避重就轻、杂乱无章的,有的与课文相关,有的与课文毫不相连。
这时,教师就不能对其否定,要对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
培养兴趣,让学生愿问就如上所说,当学生问的问题与课文毫不相连时,教师不指责、不批评,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给予表扬鼓励。
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有争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展开讨论。
如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课文里写的是没砍橡树,可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却大胆提出来:“老师,我认为应该砍了,因为树砍了还可以再种。
而修路绕道而行多浪费钱啊。
”面对这种情况,我马上组织学生分成两方进行讨论:“树究竟是砍好,还是不砍好?”我还表扬那位同学,爱动脑筋。
实践活动,让语文课精彩纷呈
实践活动,让语文课精彩纷呈作者:唐克军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活动方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它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综合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一、实践,让学生兴趣更浓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而儿童好奇心强,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他们勇于探索,喜欢实践,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口头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爱;然后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板报或主题班会。
这一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比如在“走进小说天地”的语文活动中,同学们对于给小说人物重新设计命运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如: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的命运和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命运进行交换,同学们的设计五花八门,语言生动,情节曲折。
就连平时不愿意写作文,不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也写出了让同学们忍俊不禁的故事。
可见同学们不是不会写作,而是没有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实践,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
凭借课文,让说绽放异彩——谈高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争探索共嘉夕”‰让“说y 】:绽放异彩——诙高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我们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语感鲜明、内涵丰富,有利于启迪智慧,激发想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凭借。
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为依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说,训l 练学生说,强化学生说,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说中感悟,说出精彩,说出个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灵动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一、积累感悟。
奠定“说”的基础语文学习过程是用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日常语言的过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接受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句式,感受文本的巧妙表达方法。
书读多了、读熟了,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储存(积累)进自己的记忆系统,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
在需要交际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1.积累语言.提供“说”的基石要想出口成章,必须得有丰富的语言储备做基础。
课文是语言的宝库。
文中有生动优美的词语、言简意赅的成语:有通俗易懂的俗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还有那生动的比喻,整齐的口丁金贵排比,形象的拟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语言世界。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及时摘记,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运用自如。
2.感悟方法。
构建“说”的桥梁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倾吐,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表达得法呢?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其着眼点就是让学生领悟怎样借助语言表达思想内容。
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对文章的词法、句法、段法、篇法进行揣摩,对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不同类别的课文细细体会,学生必能习得方法,并自如地运用到表达上。
如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有的学生从遣词造句上认为课文的一些成语、句子用得好:有的学生从结构上领悟到课文介绍鼎时顺序清晰、层次清楚:有的学生从说明方法上认为课文用的一些数字起了重要作用……学生领悟到了多种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一、培养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1. 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断地提出疑惑和困惑。
并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认真的回答和解释,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被鼓励和支持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3. 创建困难情境: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情境,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使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质疑和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问题驱动的教学1. 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问题导入:在引入新知识或者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有趣或者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3. 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或者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三、引导学生提问1. 提问的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包括提出明确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等,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
2. 学习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从问题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3. 学习提问的态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态度,包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等,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
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必然渗透着师生、生生思维的相容、相生、互补,也有碰撞。
“碰撞”意味着不同,或蕴含着矛盾,显示出学生学习个性的张扬,反映着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因此,对于“碰撞”我们不是回避、舍弃,而是持欢迎的态度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甚至去制造“碰撞”,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取更深的认识与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一、在求异中“碰撞”——各显神通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一名求异者。
特别是在面对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心中充满了求知欲,总是希望自己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现象,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求异”,势必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势必引起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产生不同的想法,进而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共享,让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1]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首先质疑教室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皮尺量出地面的长是9米,宽是7米,随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面的平面图并标出长与宽的数据。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数据算出我们教室地面的周长吗?怎么列式呢?生1:9+7+9+7=32(米)。
生2:9+9=18(米),7+7=14(米),18+14=32(米)。
生3:9+9+7+7=32(米)。
师(期待):同学们想到的都是加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4:7×2=14(米),9×2=18(米),14+18=32(米)。
师:说得真好!(故意)没有其他方法了吧?!生5(兴奋):老师,我想到了。
9+7=16(米),16×2=32(米)。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5:先用9加7求得一个长、一个宽的和,因为长方形里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再乘以2。
让课堂因“问题”而精彩论文
让课堂因“问题”而精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一个出色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无数课堂实践证明,一个好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反之却只能是“吹皱一池春水”。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呢?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抓住了问题的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
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这样的问题。
(1)从课文标题问起,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接着引导学生质疑: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沟通。
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孩子不仅享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2)从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问起,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不停地哭泣,时而啜泣,时而抽泣,时而低声哭泣,却没有放弃献血,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阮恒”在献血时,他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
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呼唤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方法。
1.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质疑的氛围语文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表面看起来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
因为这涉及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涉及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这样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所以,要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或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允许学生随时插话提问,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生成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较高层次的,有些是较低层次的,也有些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但对于提出问题的人来说,即使再简单再没有意义的问题,他都希望能有一个答案。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而不予理睬,更不能对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压制和打击。
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先听听他本人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的,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问题。
教师在解决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教师的回答常常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教师说:“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我要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要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在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面临来自学生的质疑。
对于这些质疑,教师需要以冷静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充分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机智,来应对学生的质疑,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发展学生、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
一、教师应对学生质疑的策略1. 认真倾听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认真倾听。
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思考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答。
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继续提问,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倾听完学生的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来理解问题,以便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类比、比喻、迁移等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
同时,教师还需提醒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 强调知识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质疑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知识、讲解相关实例、分享研究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引导学生合作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沟通、分享,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氛围。
教师还可借助团队的力量,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
5. 适度拓展思维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因势利导,适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引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6.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充满期待,充分给予学生信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求证和推理的科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可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用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解题方法的疑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在课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问题。
教师要随时做好解答学生问题的准备,给予正面的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数学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精神。
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或者使用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研讨会。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和辩论,从而培养他们对不同观点的质疑能力。
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
除了课本和讲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网站和期刊,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问题。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计算工具和软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质疑数学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和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数学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质疑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提出疑问和质疑的能力。
这种质疑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和能力。
一、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小学生对于数学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常把数学看成一种机械的运算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概念时,可以用教室的面积作为实例,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教室面积。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面积是什么?有哪些实际应用?”让学生自行思考并提出疑问和解答,从而引导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质疑。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上。
学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乘数和被乘数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一个数既是乘数,又是被乘数,那么这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他们愿意提出质疑。
学生在提出疑问和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不确定和不安,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质疑,并联想到其他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关面积的问题:“为什么房间面积都是用平方米来表示?”这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提出更多关于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面积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质疑意识。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质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下面将从质疑的定义、质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质疑是指对已有知识、观点以及问题真伪的认真思考和探究。
质疑能够使学生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质疑,学生能够提出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质疑也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变得主动、积极探索,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
质疑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热情和兴趣。
当学生对知识和问题产生质疑时,他们会主动去寻求答案,主动去学习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质疑能够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权威,勇于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质疑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单一正确答案的获取,缺乏对学生质疑的鼓励和引导。
教师需要将质疑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充分的回答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目的和方法。
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文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观察等方式,主动进行探究和研究。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和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也就不会有创新。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大门的钥匙。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质疑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
那么,如何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创新从这里出发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花工夫。
一、善待质疑,营造氛围案例:《月光曲》教学片断教学《月光曲》的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
‛‚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
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的这首曲子,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上是‘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
‛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
‛说着,他把书递给了我。
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学生说:‚小峰同学很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小文说道:‚老师,教科书上也会写错吗?‛‚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
‛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吧。
‛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就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却没有改变。
‛…………反思:以上案例中,对于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学生小峰的发现,教者并没有一味执行自己的教案或‚扼住‛他的咽喉,而是积极鼓励他‚滔滔不绝‛。
师生互动又引发了其他更多学生新的发现和质疑,从而让学生尝到了‚疑则问,问则通‛的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质疑中精彩纷呈
贺兰回小马淑红
当教学改革的大潮涌来时,当我们积极投身到潮中时,那潮中的点点“浪花”,都是我们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的见证,那“浪花”丰富着我们的教学经验,充实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励、鞭策着我们在教改中永不停懈、不断进取,而那点点“浪花”就是学生的“奇思异想”、大胆质疑、求异思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贵有疑”等这些名句都充分说明了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充分展示求异思维,教,才有源头,学,才有活水:“天地万物”才能在“半亩方塘”中“流光溢彩”。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思维,在注重人文精神和提倡“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今天,在提倡成功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精神的现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既可以避免在课堂上使学生考虑问题单一,思维僵化,课堂陷于沉寂,叉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教学双“丰收”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十一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当我让学生们分析完“课文是怎样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才智过人”这
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跟他们的观点不同!”“噢,你有不同的观点,是什么,说出来让大家昕听!”受到应允,这位同学接着说:“老师,我觉得诸葛亮是个骗子跟东方塑(当时正在演的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一个能掐会算的算卦先生)一样”。
他的话音一落,教室里顿是炸开了锅,有笑的,有说的,有议论的,刚刚分析完诸葛亮的“美好形象”被他这么一说,顿时诸葛亮由一个“神算子”变成了“大骗子”!看着课堂炸开了锅,于是我整顿了一下纪律,接着追问:“王宝宝,你为什么觉得他是骗子?”王宝宝说:“课题上写的是诸葛亮借箭,可是借东西是双方愿意,有借有还,可诸葛亮并没有征得曹操同意,而是用计谋把箭骗泉了!”。
刚说到这里肖凯着急地站起来说:“老师,那么课题应该用‘骗莆’或‘哄箭’!”,底下不知谁叉采了一句“应该是‘诈箭’!”这个场面的出场确实让我意外,但我并不惊慌,因为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就有这么一道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起得好不好?为什么”。
这个意外的惊喜替我提早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与思维,于是我用投影片出示了这道题,孩子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几个合作小组的指派代表们发表了他们的高见:
A生:我觉得用“借箭”是恰当的,因为二十只草船受莆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说:箭我们收到了,表示感谢。
B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不是真的感谢,而且带着嘲讽的意思,嘲笑曹操。
意思是说:“曹操,这下子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
万多支箭!”。
c生: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借”应该对方是知道的,可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问他借箭,我觉得还是“骗”箭。
D生:我觉得用“借莆”是对的,因为诸葛亮这些箭终究是要还给曹操的。
他骟箭就是为了攻打曹操,在攻打曹操时,不就把箭还给曹操了吗?。
E生:我认为不能用“骗”字,“骗”有贬义,用了“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还是用“借”好,因为课文写诸葛亮用巧妙的计策从曹操那儿“借”到了“十万支箭”,这个“借”字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说明了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孩子们的手还举着,还有说的,可是下课铃响了,为了不影响下节数学课,又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我说:“同学们你们真没白读《三国演义》,现在你们一个个也是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说的一个比一个靖彩,而且能把“借“字跟课文表现的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真是让老师佩服,还有那么多高见,我很想听,留到自习课我们再议好不好!”“好!”
一个问题,一番争议,足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求异上已经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并且会很快结果的。
尽管有的学生看法不够正确,不够完善,但这是他们自己独立的见解,反映出
他们已是课堂的主人,已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因而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时把混乱的场面收好,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
实践去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诱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因素、“奇思异想”、求异思维。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小到对一个课题,一个词语,一句话和一个小问题的珍视,大到联系前后文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鼓励他们在合作伙伴中(或对老师)进行质疑、挑战,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见地,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勇于和老师“作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17课)《难忘的启蒙》时,我用投影仪打出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理解:“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颌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
经过各个合作小组的讨论,各个指派代表都理解的很好,都能点出“严”是老师对学中文的态度,“宽”是教师对学日语的态度,都明白了“某些道理”是指:因为日本人的残杀中国人,中国人都非常仇恨日本人,所以老师在日语课上学生逃课也不管。
正当我准备偃旗息鼓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我看见第六合作小组的同学们小声嘀咕着什么,其中一个组员马雪气呼呼地座在那儿,我便笑着说:“是不是没有让你回答问题不高兴呀!”这一问,没想到她快要哭了,快嘴的杜伟说:“老师,马雪不爱国!”我惊了一下,问马雪到底是怎么回事。
马雪说:“老师,我和他们的观点最不一样,他们就说我不爱
国!”“嗯,那你的观点是什么呀?”看着我期待的眼神,马雪恢复了常态,说:“老师,我认为这位启蒙老师傲的不对。
日本人是坏蛋,可是学习日语有什么不好昵?多学一门语言既可以丰富自已的知识,又可以与日本人交流,让他们别在残杀咱们中国人了!长大了还可以当个外交家,可是那位启蒙老师在学生上日语课时选课都不管,这不是害学生吗?难道美国攻打伊拉克,伊拉克人民就不学美语(孩子不知道美国人说的是英语.)了吗?”。
马雪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种“奇思异想”是我工作教所有这类体栽的文章以采,第一个持这样观点的孩子。
今日面对这个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争年代的孩子,我才忽然明白,
我们对教材中的某些语句,某些理解,该有新的诠释和解说了。
再如:我在教学(人民版第十二册1.8课)《三克镭》时,我让学生说说学完本课的感受,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都说的是:居里夫人很伟大,不保留专利权、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不计各人报酬,不图名考『J,很佩服她的人格等话语。
可是却有一任叫李凡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我对居里夫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笑着鼓励他,“那好呀,就请说说你独特的见解吧!”当这个从银川转来一直被我视为调皮鬼的小家伙把他的看法告诉我时,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跟上时代步伐的孩子——因为他说:“老师,我觉得居里夫人没有经济头脑,不从长远着想!”“为什么?”我追问。
“她如果申请专利,使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不就可以凭借这些钱去做更多的实验,做更多的研究,而且还能用那些钱为人类谋更多的利益,但是她隶.提纯技术毫无保留
的公布于世,自己却连一克镭也没有.让别人富甲一方,拥有那么多钱。
可是那些有钱人却用镭赚钱,并不为人们去谋,芾4 1”面对这个问题,我蓦然顿浯.在这个经济浪潮冲击酌商品经济社会里,某些问题的理解应该与时代挂钩了,否则,我化的教学改革的步伐还是没有前进:
这只是我教学实例中的凡例,但通过我大胆地让学生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场唇枪舌战,才让学生的求异思维相互碰撞、相互磨擦。
产生了最绚丽的火花。
创造心理学家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才会尽情发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
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发表“奇思异想”才能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创新、探究。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才使思路淆”,教学中,教师应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争辩,善待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教改必然生机焕发,教学才会充满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