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奇迹_来自新增长理论的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一、本文概述1、回顾“东亚奇迹”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成就。

“东亚奇迹”一词通常用来描述自19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显著的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历史背景方面,东亚地区的经济起飞主要发生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

在此之前,东亚许多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结构复杂。

然而,通过政治稳定、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策略,这些国家逐渐摆脱了困境,开始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经济成就方面,东亚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经济繁荣的巨大转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亚洲四小龙”,它们在20世纪60至90年代期间,实现了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壮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快速增长上,还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等方面。

“东亚奇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面貌,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一奇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指导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分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核心作用。

东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增长,被誉为“东亚奇迹”。

这一经济现象背后,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更在于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

其中,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强调各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条件,选择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四类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报告

四类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报告

四类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展方式比拟研究从理论上说,经济开展方式的本质是对各国经济开展战略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具体表达的抽象,它一般包含开展动力、开展机制及开展特征等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经济的根本增长方式。

由此,要想对经济开展方式进展深入分析和理解,就必须从经济开展源泉、经济开展体制和经济开展特征等方面对已有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展“基准方式〞进展分析,并着重归纳和分析其中实施经济开展方式转变较为成功国家的经历,通向和具体路径,从而为我国经济选择XX的开展方式和实现快速增长提供有益的经历启示。

对于我国而言,有三类国家的经济开展方式最有借鉴意义:一是先发国家和地区,二是曾经与我国经历类似经济开展过程的后发国家和地区,三是与我XX取不同开展方式的后发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一类为欧美兴旺国家,第二类是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第三类主要包括拉美国家和印度在内的开展中国家。

由此,本文将从经济开展源泉、经济开展体制和经济开展特征等三个方面,根据经济开展方式本身具有典型特征和对中国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有借鉴意义的原那么,重点总结东亚、拉美、印度和美国等四种根本经济开展方式。

一、东亚经济开展方式:出口导向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展方式也称为“东亚模式〞。

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东亚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许多国家采取的经济开展方式。

这种经济开展方式的开拓者是日本,该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场了这种经济开展方式的开拓;20世纪8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XX和中国XX成功地复制了这一方式;而东盟10国和中国大陆也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践行了与之类似的经济开展方式。

“东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赶超型开展方式,其核心是“出口导向〞的开展战略。

〔一〕经济开展源泉“东亚模式〞作为赶超型的经济开展方式,为了解决包括资金、市场和技术在内在“经济增长约束瓶颈〞,主要依靠外部资本引入和产品出口导向实现工业化,其增长本质是要素投入和市场规模驱动的增长。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莫倩云1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

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

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

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

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

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

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64.2%、75.0%和37.0%3。

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增加到了1990年的21%。

这一奇迹引发西方发达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派学者围绕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架构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东亚奇迹的几点经验

东亚奇迹的几点经验

刺激竞争
政府制造资源稀缺、实行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制,指定奖励实质,执照需求
(四)平等地增长
东亚国家的经济能达到快速增长而不增加不平等的原因 1、土地改革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收入,导致储蓄增加;较高的收入拉动了内需,这 对于出口市场还没有扩大的经济体系是重要的;收入的再分配导致了政策的 稳定,这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和外国投资坏境的重要因素
(五)出口型增长
四中促进出口的措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为出口企业提供优先的信贷的外 国交换业务; 建立新的出口领域; 为本国的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誉
三、东亚奇迹的共同经验
健全社会职能:比如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对教育的重 视会创造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能够为商业和投 资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合适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采用更加开放的 经济政策;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 机制:比如建立信贷银行,长期发展银行,鼓励企业 家进入市场,同时营造开放的市场氛围; 增加社会资本以及提高居民收入和储蓄:比如政府提 供的基金等金融工具; 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向 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竞争机制等; 大力实行促进投资的政策:一定的金融管制,以及信 贷制度的完善等增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政府 来改善国际经济关系;
四、小结
小结: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倚重,不断 完善,推进出口教育高新技术的政策,以 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与完善的竞争机制 是带来经济奇迹的主要经验; 东亚奇迹与其说是经济奇迹到不若说 是政治奇迹更恰当:东亚国家的整体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效率,同时降低了腐败 发生的可能性。
Company
LOGO
统计学解释
第一 第二 第三

战略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战略论文题目一、最新战略论文选题参考1、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英文)2、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3、企业战略理论综述4、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5、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6、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7、纳米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及在21世纪的战略地位8、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9、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11、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12、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13、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14、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15、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16、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17、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18、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19、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20、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二、战略论文题目大全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3、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4、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5、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6、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7、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8、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9、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10、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11、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12、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战略重点思考1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战略采购14、我国月球探测的总体科学目标与发展战略15、21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6、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17、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18、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19、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成因分析:基于股权结构战略的视角20、“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三、热门战略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2、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3、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4、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5、实物期权与高科技战略投资——中国3G牌照的价值分析6、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7、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8、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9、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10、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11、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13、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1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15、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16、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社会资本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7、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18、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19、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20、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四、关于战略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2、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3、地方产业群战略4、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5、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6、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7、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9、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10、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11、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12、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13、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14、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15、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16、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17、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前沿18、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19、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20、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五、比较好写的战略论文题目1、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兼谈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2、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3、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4、问路城镇化——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5、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6、论高校战略管理7、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8、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9、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1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11、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12、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13、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14、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15、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16、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17、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18、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19、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现状及发展战略 20、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

新增长理论共3篇

新增长理论共3篇

新增长理论共3篇新增长理论1新增长理论: discovering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还与政治、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背后的机制,我们需要不断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这个背景下,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逐渐成为继经典增长理论和总量经济学之后的第三个主要经济理论分支。

所谓新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r)和卡斯(Robert Lucas)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并不仅仅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还包括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在新增长理论中,人类知识被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被不断积累、扩散,从而驱动经济的增长。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新增长理论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无法很好地解释一些现象,比如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而新增长理论弥补了这些空白。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合适的投资支出,更重要的是创新和技术提高,因为这种增长是基于新现象和新思路出现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提升人类知识水平,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能源,从而推动一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知识产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它的企业可以在其他国家推广其技术,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高的收益。

而如果知识不受保护,企业和个人就没有动力去创新,也没有必要去分享实施新想法。

这将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慢慢萎缩,其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逐渐下滑。

此外,新增长理论还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意味着,一种经济活动可能对其他活动产生非直接的贡献或者负面影响。

例如,知识在扩散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新的技术发明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东北亚的日本/韩国等地,许多人对所谓“东亚模式”产生怀疑,把这次危归结为“东亚模式”的危机,进而全面否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看法具有片面性,会误导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认识。

一、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模式”理论界对“东亚模式”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

最初的分歧来自对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它们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的政府(主要是日、韩等国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将这两种观点进行调和,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年~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肯定了日、韩和台湾地区实行的有选择干预措施起到了促进增长的作用。

这一研究引起了对所谓“东亚模式”的更多讨论。

比如,保罗。

克鲁格曼1994年撰文指出“东亚奇迹是被夸大的神话”,他认为除日本外,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与当年苏联的高速增长性质相同;伴随投入增加速度的下降,它们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会降下来。

1997年以来,青木昌彦等人则提出系统的“市场增强论”,从克服“协调失败”的角度对东亚政府的经济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

199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也可认为是这一讨论的继续。

该报告指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政府的核心使命,是完成这样五项基本任务: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经济环境,包括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持承受力差的社会阶层;保护环境。

这一报告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最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增长理论分析

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增长理论分析

中国经 济的 主导者 是政 府 ,因此 ,理 解 中国经 济增 长的 关键 就 是要 理 解政府 激励 和 官 员激 励 。
关键词 : 中国经济 奇迹 ;要 素 决定论 ;制 度 决定论 ;激 励 理论
中 图 分 类 号 :F6 . 0 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85 (0 ) 0 -0 30 0 76 7 2 1 1 40 2 —4
动 力 ,而 从 现 阶 段 来 看 中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还 是 以 物 质
“ 中国奇 迹 ” 的 内在根 源 和 动 因一 直 是 经济 学 界 长
盛不 衰 的热 点 ,出现 了很 多的 理论解 释 ,至今 仍 未
达成 共识 。分 歧 的存 在源 于解 释 的理 论 基础 和分 析
均速 度为 9 6 % ,其 中物 质资本 贡献 率 为 5 . % , .7 19
价 值 。改 革 开 放 以来 ,解 释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探 寻
人 力 资本 存 量 的 贡 献 率 为 l . % ,可 见 改 革 开 放 98 以来 ,经济 增 长主要 依靠 物质 资本 的大量投 入增 加 来 取得 的 ,体现 出经济 增 长 的 粗放 型特 征 ( 谭姝 、 马 苏 ,2 0 ) 目前 已有 的大 量研 究 都 表 明人 力 资 08 。 本 投 资对 中 国经 济增 长 的作用 巨 大 ,其 贡 献率还 在 逐 渐增 大 ,在未 来可 以成 为推 动经 济持 续发 展 的强 大 动力 。但 是这并 不 能说 明人 力资本 是 中 国经济 能 持 续三 十年 的 时间保 持高 速增 长 的根本 动力 ,因为 人力 资本 在 改革 开放初 期并 不是 经济 增 长 的主要 推

东亚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理论及经验

东亚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理论及经验

东亚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理论及经验(一)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影响经济增长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向现代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过程中会依次形成年龄结构和经济负担不同的三个阶段,用人口抚养比表示依次为:高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高老龄人口抚养比。

在第一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状,人口抚养比以少儿抚养比为主,人口的经济负担重。

在第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橄榄形状,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人口的经济负担持续减轻。

在第三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着低水平,人口抚养比以老龄人口为主,人口的经济负担又加重。

一般来说,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社会负担率较高,生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

而在第二阶段,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则有利于经济增长。

通常把所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作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而把那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作是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

所以,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影响经济增长。

1.人口红利促动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红利从三个方面促动经济增长: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且价格比较便宜,如果充分就业,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因为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因为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2.人口负债缓减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国民收入中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支出如养老、老人的护理、医疗等不得不大幅度上升,私人储蓄和公共投资减少,导致总产出和人均国民收入下降。

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和战略机遇。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很多研究尝试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据此提出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建议。

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原因之一是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mgman)依据其他一些人对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于1994年在国际甚有影响的《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东亚的经济增长完全可以用要素投入的增加来解释,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贡献,因此,他推断在东亚经济的增长中没有技术进步的成分,不存在所谓的“东亚奇迹”,并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不可持续。

克鲁格曼的观点提出后马上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论,但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认为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预见了后来的危机,因而成为国际舆论界的主流观点。

国内经济学界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深受克鲁格曼的影响,争论中许多学者依据克鲁格曼的观点来评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放弃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模式,改采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

本文将澄清克鲁格曼论断的假设,指出他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无关的观点的缺失,并讨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本文的第一节中,我们将首先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做一简单的历史回顾;第二节中,我们则将根据学术界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世界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评价克鲁格曼的观点,并说明克鲁格曼的观点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第三节主要讨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争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争论的由来(一)世界银行报告的基本结论克鲁格曼对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源于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一本著名报告《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Growth and:Public Policv,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Repotts,1993)。

对克鲁格曼_东亚奇迹_虚幻的挑战_陈岩

对克鲁格曼_东亚奇迹_虚幻的挑战_陈岩

对克鲁格曼“东亚奇迹”虚幻的挑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 陈 岩[提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克鲁格曼(Krugm an)教授在美国《外交》杂志1994年11/12月号上发表了《虚幻的亚洲经济》一文,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增加投入资源、资本来促进的,而不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而建立在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基础上的“东亚经济奇迹”,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

作者据此提出挑战,从理论和历史上对克鲁格曼的有关问题进行驳辩。

克鲁格曼讲了什么?他首先对苏联经济增长的停滞作了本质的解释,从而提出了增长的会计学,并将增长分为只靠投入增加的增长和主要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前者将受到“收益递减”的作用,其增长是有限的,而后者则是无限的。

他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停滞的本质在于苏联的经济增长是以投入的增加,而不是靠效率提高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将受“收益递减”的作用而停滞。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了连续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他指出:据罗伯特・索洛教授的著名的估算,技术进步能解释美国长期增长的80%,而资本投入的增加只能解释剩下的20%。

随后,他将目光从苏联移到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加坡,他根据杨格(Young, 1992)的数据,认为新加坡的奇迹性增长和50年代的苏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动员资源,而不是靠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其他“四小龙”尽管没有象新加坡那样将劳力、特别是教育水平提高得那么多,投资率提高得那么快,但它们与新加坡相同的是没有效率的改进。

接着,他将目光从“四小”转向东亚大国——日本和中国。

对于日本,他指出日本不像“四小”,它既有投入的增加,也有效率的提高,尽管人们在以前有许多日本将很快赶上美国,“日本第一”等等的说法,但是,日本的效率没有赶上美国,也许日本永远赶不上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将总是第一;对于中国,他透出一种矛盾的态度,认为中国的增长将不会像许多人想像的那么快,但是,他注意到中国的市场化使效率有所改变,并且,中国由于人口太多,即使它具有西方生产率的一部分也会变成一个主要的经济力量,从而改写世界政治地图。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No. C199**** ****-5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直到1978年改革开始为止,我国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共同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怎样来总结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尤其是当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经验是否还有普遍意义,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对“东亚奇迹”现有的各种不同解释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起步的。

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然很低,资本和外汇十分稀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但是,这些经济得以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它们又逐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进入或接近发达经济的行列。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些经济中,高速增长还伴随着收入分配的相对均等、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一系列社会福利指标的提高。

关于日本、东亚四小龙何以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达到了赶超或接近发达经济的目标,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有不少研究者的解释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这些解释显然暗示着,这些经济的成功与经济因素无关。

其中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新增长理论》课件

《新增长理论》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观点
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这种积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外部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新增长理论还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贡献
新增长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此外,新增长理论还促进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
02
03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通过教育、培训、经验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
03
技术进步可以带来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投入,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市场。
03
CHAPTER
新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增加投资和储蓄实现。
资本积累
劳动力质量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包括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
创新和研发活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深入研究新增长理论的内在机制
将新增长理论应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
拓展新增长理论的应用领域
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国际合作研究,共同探索经济增长的规律和趋势。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2
CHAPTER

从“东亚奇迹”到“东亚复兴”——对东亚经济增长区域产业循环模式的文献述评

从“东亚奇迹”到“东亚复兴”——对东亚经济增长区域产业循环模式的文献述评
■发展 战略
■现 代管理 科学
一2 1 年第 5期 01
从“ 东亚奇迹" 东亚复 /’ 到“ 、 , 对东亚经济增长区域产业循环模式的 文献述评
●张 璐 茆 健
摘要: 二战以后至现在 东亚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 “ 东亚奇迹” ‘ 到‘ 东亚危机 ” 再到‘ 东亚复兴” 的起伏之 路。 文章试图从对东亚模式导致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争为切入 口, 对从二战后“ 东亚奇迹” 的出现到 2 世纪“ 1 东亚复兴” 期间
1 滚雪球 效应 ” 2 .“ 0世 纪 7 0年 代 ~ 0世 2
j0 0 5 年

)\
目 一卜 — 查
卧 龙



\ \


纪 8 代 的大部分 时间 .东亚 的经 济增 长 对 0年
外 部 环 境 有 很 强 的 依 赖 性 2 0世 纪 8 0年 代

域 内 分 工 的重 组 和 深 化 。 他 认 为 这 两 方 面 表 里 一 致 , 同 共 的 直 接 原 因 是 称 为 “ 重 机 能 ” 海 外 直 接 投 资 的作 用 。 双 的 这
是 比 较 劣 势 化 的 产 业 对 海 外 的投 资 , 一 种 旨 在 通 过 引 进 是
本 文 的结 构 如下 . 一部 分对 “ 第 东亚 奇迹 ” 区域产业 中 循 环模 式 的文献评 述 , 二部 分对 “ 第 东亚 复 兴
循 环 模 式 的评 述 三 部 分 总 结 全 文 第

把 产 品 的周 期 分 为 进 口阶段 、 口替 代 阶段 、 口扩 张阶 进 出
段 、 熟 阶 段 、 进 口 阶 段 等 五 个 阶 段 。 于 各 国工 业 发 展 成 再 由 水 平 不 同 。所 以 各 种 产 品 在 不 同 国 家 所 处 阶 段 也 不 同 , 从

技术进步对东亚NICs增长奇迹的影响分析

技术进步对东亚NICs增长奇迹的影响分析
有 得 到 一 致 的 结 论 。近 年 , 新 增 长 理 论 从 微 观 视 角 提 出 了一 些
技术进步来解释 ( Kr u g ma n , 1 9 9 4 o其具体 表现为 , 在这 些国家 中 ,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 因素是 资本与劳动的快速增长 , 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 。此 外 , 它们的非农部门的 T F P的提高既 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也不能比同时期世界其他 国家更出 色( Yo u n g , 1 9 9 4 a , 1 9 9 4 b , 2 0 0 0 ) 。此后 , 有学 者将 这一现象与 理 论 的背离称 为“ 东亚悖论” 。
C a S ( 1 9 8 8 ) 将技术进步看作是由人力资本积 累、 R& D活动 、 “ 干 中 学” 、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加深等内生因素决定 的。这 些模型的共 同观 点是 : 经 济增长不是 外生因素作 用的结果 , 而是 由经济 系
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
通用的估计 T F P的方法有两 种 : 一 种是增长核 算法 , 其理 论模 型简洁 , 来 自于新 古典增长理论 , 是一种非 参数的实证 估 计方法 , 计算方法主要依 靠统计 眭质与经 济学性质 很好 的一些 指数公式 。另一种是经济计量学方 法 , 一般将总产 出或增加 值
并认为包括 中国在内的东亚经 济的增长 不可持续。东亚 N I C s
在1 9 6 0 - - 1 9 9 0 时期的经济增长似乎真的属于所谓的“ 消耗型经 济” , 不可能持久 了( K r u g ma n , 1 9 9 4 ) 。 1 9 9 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 之后 , 东亚 NI C s 国家受到 明显 的冲击 , 增长速度放 慢。许多人 认为 Kr u g ma n对东亚 经济增长模式 的批 评预 见了此后 的危机 , 因而他的观点一时成为国际舆论界 的主流观点 。此后 , 经济学 界的许 多研究者 纷纷试图沿用 m r u g ma n的 立论 所依据 的 T F P 计算方法分析东亚 Nl C s 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以此判断东亚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反思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反思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反思摘要:Paul Krugman著名的1994年文章《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是Jim Chanos对中国的看法的基石。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

其主要观点是只靠投入推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只有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

本文通过对《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解读,对经济理论的分析,最后,提出对中国的反思。

一、《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解读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中分析比较了亚洲包括前述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奇迹。

克鲁格曼在文中指出: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资本投入而非生产效率效率的提高。

克鲁格曼通过对亚洲一些经济体(包括:新加坡、日本、中国)的分析,证明了这种只靠资本投入来增长经济的方式具有很大瓶颈,因而预言不久亚洲经济将会陷入缓慢增长的模式之中。

克鲁格曼用经济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透过繁荣的表象指出了神话背后的忧虑,这是一篇在1994年发表的文章,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结果与克鲁格曼的所谓东亚“四小虎”其实都是“纸老虎”论断在某种程度上吻合,表现了大师的远见。

克鲁格曼在分析东亚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集权经济”,“政府过度干预”,“民主化缺失”。

在谈及苏联的发展克鲁格曼认为它的发展速度的确实令人称赞的,但是并不玄乎,这一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克鲁格曼总结说这些完全可以归功于高速增长的投入,包括劳动力的膨胀,教育水平的提高,巨大的资本投入。

克鲁格曼在分析苏联经济“奇迹”后指出两点:一是苏联模式并不值得西方国家借鉴,二是苏联的高速发展不会永远持续,而且他还预计近期有可能大幅度减速。

对于很多人疑问现在亚洲奇迹是否与前苏联的发展有共性的问题,克鲁格曼以新加坡为例认为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1)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1)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1)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除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以外,还有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这是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实现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文章指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并特别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作者林毅夫, 1952 年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 1956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周, 1952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如果这种赶超战略是惟一的选择,我们又没有发现任何采取其他战略成功地实现赶超发达经济的事例,则还不能说赶超战略失败了,只能说这种战略的推行和结果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事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 " 东亚奇迹 "( 世界银行, 1995 年 ) 。

这些成功的发展事例,是否代表了一种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何在,它对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战略是否还站得住脚,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在国际贸易 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 , 发现 “ 这些理论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得到实证 ”, 进而 激起了对 “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 问题的研究兴趣 , 并展开深入研究 , 先后发表了 《 报 酬 递 增 与 经 济 地 理 》 (1991) 、 《 地 理 学 与 贸 易 》 (1991) 、 《 发 展 : 地 理 学 和 经 济 学 理 论 》 (1995) 、 《 空间经济学 : 城市 、 区域与国际贸易 》 ( 合著 , 1999) 等经典论文 , 为经 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空间发展过程进行科学解释 , 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1-5]。 鉴于克鲁 格曼在该领域以及此前在国际贸易方面研究的贡献 ,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 2008 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 。 这一荣誉既是对克鲁格曼个人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 也赋予经济地理学 新的发展动力 。 然而 , 一直以来 , 克鲁格曼所倡导的这一研究领域被人们称为新经济地 理学 , 似乎与地理界所研究的 “ 传统 ” 经济地理学 ( 相对 “ 新经济地理学 ” 暂且加上 “ 传 统 ” 二字 ) 分异或对立 [6], 因而 , 尚未受到地理学家应有的重视 。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 克鲁格曼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 、 研究意义及其与经典区位论的关系等方面 , 重 新解读和审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 并提出该理论对发展经济地理学的意义 , 以期 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制订区域科学发展路线图提供参考 。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5, No.2 Feb., 2010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世界经济史(战后)

世界经济史(战后)

金本位之后的世界经济史(简)2016.7.211.美元贬值制造了滞胀的20世纪7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生滞胀的时期。

这是一个教科书记录在案的时期。

想起来以前读书的时候,看到的解释那段时间滞胀出现的原因,有说是欧佩克导致油价上涨,是成本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同时抑制了经济增长;或者说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被运用过度,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导致的结果。

但是现在自己终于有点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再回过头去看,上面这些解释显然太皮毛。

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导致那一次滞胀的根本原因,根本不是什么油价和政府干预过度,相反,油价、政府干预过度和滞胀本身一样,都是同一个原因的结果,即世界货币体系失去秩序,陷入混乱。

不应该忘记,也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货币体系由此进入混乱动荡的10年。

从1970年1月-1979年12月,整整10年,美元指数下跌了29.5%,同期黄金价格上涨了1355.58%!要注意的是代表美国股市的S&P500指数在这10年里也仅仅上涨了17.25%。

以前在读书的时候,看书上说如何治理滞胀是经济学的一大难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TMD的胡扯,何难之有?治理滞胀的措施再简单不过了,不是如何调控利率,更不是如何增加财政支出,而只要做一件事情:整顿货币秩序,稳定货币币值。

看历史上,纸币本位下的滞胀根本不稀奇。

交易是经济的主要内容,货币是交易的媒介。

纸币滥发,自然会让物价飞涨,由此破坏纸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信用,交易的媒介被破坏,交易自然会遇到阻碍,这也就是阻碍了经济活动,导致经济衰退。

不稀奇,货币滥发一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下经济一定会进入衰退。

所以,货币体系乱了,经济一定滞胀,而要治理滞胀,则一定是要整顿货币体系,抑制货币滥发,稳定货币币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