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 》 第二课时【上课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氓》PPT_上课课件
“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
《诗经》
共305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 多为四言诗,配乐而唱。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
倒坍的墙壁。垝:倒 借代手法,以人物 眼泪。 (ché ng)登上。 指示代词,那。坍。垣:矮墙。 目的关系连词,来。 的居住地代人物。 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 不吉利。 (zà 用龟甲占卜。 i)又,且。 (shì ),用蓍(shī)草占卦。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⑥:代词,指代 那件事 ⑦:助词, 译为“的”
古今异义: 古:到,到达。
至于顿丘 三岁食贫 秋以为期 总角之宴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另提一事。 古:多年 今:三岁的年龄 古:两个词,把„„当作 今:一个词,认为 古:快乐 今:宴会
本文的通假字
匪我愆期: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通“毋”,不要。 于嗟鸠兮:通“吁”,感叹词。 不可说也:通“脱”,解脱,脱身。 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2、比兴 3、赋
人物形象小结:
女主人公: 忠于爱情,由温顺走向刚强, 柔中有刚 氓: 始乱终弃,看似忠厚老实,实 则暴躁无情
诗中女子的形象: 是一个被遗弃的 劳动妇女形象,勤 劳、温柔、坚强. 婚前,纯真热情, 婚后辛苦而蒙受 耻辱.她悔恨多于 哀伤,决绝而不留 恋,可见其清醒刚 烈的特点.
讨论: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 呢?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氓(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恋爱
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明确:“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 过。
婚变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比兴
女子年轻貌美 未婚情意浓密 女子年老色衰 婚后情意淡漠
对 比
比兴
思考: 思考:
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 总结了什么教训呢? 总结了什么教训呢?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心如帷湿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热情,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怨恨, 清醒, 清醒,刚强
◆诗歌意象理解:《氓》诗中三处写淇水有何 诗歌意象理解: 意味? 意味?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 迹。
思考: 思考:
为什么自由 恋爱竟以悲剧 结尾? 结尾?
本诗的主题
1、痴心女子负心郎 2、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 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 强烈愿望。 强烈愿望。
本课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 被遗弃的经过, 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 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 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 同时, 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原 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 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 个社会造成的。 个社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 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 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 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决绝
思考: 对比方法分析男女主人 思考:用对比方法分析男女主人 公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公的人物形象?
《诗经》两首之《氓》第二课时教案
《诗经》两首之《氓》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正音,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师生活动:听范读,同学大声反复朗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整体把握。
设计意图: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并感受写作特点。
师生活动:1、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可看出本诗主人公久戍难归?原因是什么?2、久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战争的?作者描写战争与本文的思归之情有何关系?3、戍卒归家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明确:1、(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
《氓》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 • • •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6、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组质疑:
1、诗歌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描写桑叶润泽, 与后文写女子的感情有何关系? 2、诗歌第四章中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用意何在? 3、这首诗中女主人公回忆往事时是什么心情? 4、诗歌情节为何从恋爱直接过渡到婚变,中间为何不写 幸福生活?为何会有婚变? 5、女子为何不离开男子回家?“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兄弟为何要笑? 6、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性格转变过程。 7、为何“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8、古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首诗?
小组质疑:
1、诗歌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描写桑叶润泽, 与后文写女子的感情有何关系? 2、诗歌第四章中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用意何在? 3、这首诗中女主人公回忆往事时是什么心情? 4、诗歌情节为何从恋爱直接过渡到婚变,中间为何不写 幸福生活?为何会有婚变? 5、女子为何不离开男子回家?“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兄弟为何要笑? 6、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性格转变过程。 7、为何“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8、古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首诗?
温习巩固
汉以前被称为 《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 风 雅 颂 手法: 赋 比 兴 形式: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氓-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婚前与婚后
1、对比 痴心女子与负心汉
景物描写(年轻美貌与 年老色衰)
2、比兴
3、赋
• 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 桑落,黄陨
憨厚热烈
冷酷残暴
男:凶暴不仁 女:善良温厚
对比
叶沃若 叶黄陨
比喻(女子青春年华;女子年 长色衰)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 结构上:
•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和过渡作用。
• 内容上:
•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 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 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 “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 她的勤劳。
• 归纳主题
• 诗诗歌歌叙叙述述了了女女子子从从恋恋爱爱到到 被被遗遗弃弃的的经经过过,,
• 批批判判男男子子的的负负心心,,
• 揭揭示示当当时时不不合合理理的的婚婚姻姻带带 给给妇妇女女深深刻刻的的痛痛苦苦。。
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 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 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 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家伙。
氓(第二课时)
3、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杰罕为 宠姬修建了泰姬陵,痴情守望。泰姬陵被 泰戈尔称“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土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 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 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
1、战国人吴起:一代名将,为了功名,丧心病 狂杀掉自己的妻子。 2、三国时刘安:为了拥护刘备,杀妻煮肉给客 人吃。 3、战国人平原君:为了笼络门客,轻色重义, 杀了小老婆。 4、唐明皇李隆基:为保护自己,不惜将自己的 爱妃杨玉环赐死。 5、宋人陈世美 6、唐人元稹
西方的佳话
1、希腊特洛伊战争:为了美丽的海伦而 战争。
诗 经 卫风·氓 两 首
《氓》的艺术成就
一、多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 陈述。
(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
兴:先说桑树,继陨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氓》的现实意义:
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 “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 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 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
男子不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是蒙昧无 知的,他的心性并没有随着角色的转换而成 长,没有承担起对家庭应有的责任,他将为 他的无知付出代价——他得不到家庭的幸福。
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
•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忆)苦楚和处 境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决绝
走进课文
二、尝试给各段拟一个小标题?并简 述理由。 三、以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依托, 理清诗歌的情节线索?
一、阅读全文,请一位同学概述这个故事?
走进课文
二、尝试给各段拟一个小标题?并简 述理由。 三、以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依托, 理清诗歌的情节线索?
一、阅读全文,请一位同学概述这个故事?
意读
目的:理解诗歌意义、掌握诗歌内容为
技巧: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意读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 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 (拖长接)送子涉淇,(平接)至于顿 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 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 接)秋以为期。
情读
一、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 二、文中人物的情; 三、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
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一、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她 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找 出相关诗句)氓又是怎样一个人? 二、阅读讨论,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分析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情读
合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女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男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女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合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好用的《诗经.氓》第二课时
社会道德
《氓》之 婚姻破裂
“士”之变心
社会制度(经济) 现代婚姻破裂
年老色衰
结论:
一、婚姻中的女子应当保持独立的 经济状态和人格尊严。
二、婚姻必须用爱情维系,且女子 应当保持自已的个人魅力。
三、作为男子,应该有守护爱情 的终生理念。
总之一句话:独立的人格 与个性魅力是我们应该一生保 持的。
课后作业:
卫
第风沈二 丘课·源自氓时反馈问题
1.文中的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 2.男子究竟是爱的不够深,还是从来没有爱过? 3.男子为什么抛弃女子?仅仅是因为容颜的衰 退吗? 4.《诗经》中收录了很多弃妇诗歌?这是为什 么?女主人公的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否反映了广 大女性的不满? 5.《诗经》中塑造这样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为了 什么? 6.在现代社会中还存在和女主人公类似的形象 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1、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及现 实意义; 2、探讨其婚姻悲剧的成因。
问题:谁偷走了我 的爱情?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用两分钟的时间结合文本来讨论分析)
问题:谁偷走了我 的爱情?
“我”是个例吗?若不是,试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到底是 谁偷走了我的爱情?
话。
——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资料链接: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 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 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 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看不见的“手”——谁偷走了我的爱情?
—— 《仪礼.丧服》
《诗经·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诗经·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能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个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
2.读“诗”悟“理”。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独到的艺术魅力,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
《氓》作为《诗经》名篇,对于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文学母题。
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我们给予的最朴素最温暖的祝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却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在婚姻中的态度是“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是怎样的生活让她对婚姻如此失望,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氓》。
(二)诵读诗歌:读出细节,读出情感。
(三)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
1.怨谁?明确:怨“他”也怨“己”。
板书:怨2.研读:找找表达女子怨情的诗句,说说她怨什么?预设学生鉴赏要点:怨“他”: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作为男子,他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氓》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
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正其音 懂其文 识其人 探其疑
听老师范读,边听边勾画易读 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正其音 懂其文 识其人 探其疑
憨厚老实
纯真温柔
对
比 手
氓 自私变心 女
忍辱负重
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
冷酷无情
勇敢决绝
正其音 懂其文 识其人 探其疑
(一)《氓》哪些文句采用了比兴手法?
“赋” 可以使 诗歌显得整齐匀 称,有气势; “比”可以使诗 歌更为生动、形 象; “兴”可以引 起联想,起到烘 托的作用。
正其音 懂其文 识其人 探其疑
(二)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 为“负心狼”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 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 的原因有哪些?
情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
婚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 姻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 观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作业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参 1、男子负心说 考 2、年老色衰说 说 3、财富说 法 4、社会制度说
原 1、生活贫困 2、日夜操劳 3、男子变心
因 4、男子施暴
正其音 懂其文 识其人 探其疑
(三)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
新时新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教案
《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教案《《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
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陈述铺叙的意思比:以彼物比此物。
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
(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无通勿,不要泮通畔,边岸至于顿丘:至于—到达将子无怒:将—请,愿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体无咎言:体—卦象 ; 咎—灾祸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无与士耽:耽—沉溺自我徂尔:徂—到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也罔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反是不思)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通过三四段的学习来分析女子心理变化。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篇古诗,本篇古诗选自《诗经》,也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单元学习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时要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理解氓的爱情悲剧以及内心有欣喜到决绝的心理变化。
本节微课主要从修辞等表现手法上来赏析第三四段,并从整篇课文女子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分析女子心理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情况:本班共有12名学生,其中3名低视力学生和3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A类学生);2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弱,可以完成固定答案的问题,发散性思维较弱(B类学生);1名学生可以完成基础的盲文阅读和书写,主动参与课堂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不够(C类学生)。
学习情况:学生在九年级已经接触过《诗经》诗歌题材,并且学习过《关雎》《蒹葭》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古代美好爱情的古诗,与本首诗都属于抒情诗,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陌生,有一定的鉴赏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比兴的艺术手法;低视力学生会写生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和诵读体味重章叠句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人物形象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提升审趣味。
分类教学目标:A类掌握三维目标中的所有目标,低视力学生帮助全盲学生理解古诗中出现的桑树的形象;B类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能够主动在完成具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在A类学生的帮助下,代表小组发言,试着完成发散型问题;C类学生能够通顺地读古诗,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重章叠句的诗歌语言表现力。
重点:掌握“比兴”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对全诗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记得这句是哪首诗吗?《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儿?《关雎》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那么他们都是出自哪里呢?明确:《诗经》。
《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聆听三千年前淇水边的爱情《氓》——一曲淇水之滨的爱情悲歌设计思路: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自主阅读和反复诵读扫清了文字障碍,结合注释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掌握,,同时通过对预留问题的思考,对诗歌人物与情感有了把握。
有了这个基础,在第二课时,除了对第一课时的内容,情节,情感等的总结外,重点要放在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对手法的分析上来深入理解文本,最终完成情感态度上的深华,即明白本文对自我,对社会的借鉴价值。
在课堂组织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工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同时,爱情主题也是学生最喜爱的题材,学生有很浓的兴趣,相信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析总结,准确把握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探究本文中赋、比、兴及叙事、抒情结合的手法。
4.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本文故事对当今社会、个人的借鉴价值。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情感、形象、手法。
2.难点:手法及借鉴价值。
教学方法:情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课前齐读课文。
(二)内容检查——名句默写 (高考题型)①《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 。
②诗中初露男子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在无奈之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 。
③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能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的句子是: , 。
设计意图:检查并巩固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高考名句默写方式。
并用复习式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第一课时预留问题解答:梳理故事情节,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提示:补充性讨论:淇水这个景物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它在表现人物情感上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明确:淇水在诗歌中出现三次。
氓第二课时教案
氓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氓第二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氓这一概念,了解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
3. 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氓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讨论问题的提纲。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氓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学生对氓的理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氓的有趣事实。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
2. 解释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在农业生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中的作用。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现代社会中的哪些群体有相似之处?- 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氓的概念和现象?- 氓的特征和演变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氓的存在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何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氓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对比氓的概念和现象与现代社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氓的作用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短文。
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相关从业人员来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氓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见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社区或组织中的类似现象,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氓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氓 第二课时课件
著名学者鲍鹏山说: “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 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卫 风
氓
·
目标引领
1、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 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探究人物婚姻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独立自学
再读全诗,说说你读出一个怎 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学法指导:1、可以分阶段来概括 2、要有理有据
“恋爱”部分(1-2章) 温柔、体贴、痴情、善解人意。 “婚变”部分(3-5章) 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决绝”部分(6章)
刚烈、坚强、清醒、理智。
人物形象小结
她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 形象。
婚前,对待爱情,她纯真热情, 善解人意。
婚后,对待家庭,她勤劳能 干、恪守妇道,却蒙受耻辱。
最终,她对男子决绝而不留 恋,可见其清醒刚烈的个性。
引导探究
本文在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时, 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找出对应 的句子进行赏析。
标
升 婚姻中的女子应当保持独立的经济状态和
华
人格尊严。
婚姻必须用爱情维系,且女子应当保持自
已的个人魅力。
作为男子,应该有守护爱情的终生理念。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 和不断充实的情感。
当堂诊学
对下列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 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 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 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 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痴情、温 顺、体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析: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 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 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
桑之未落
比兴
女子年轻貌美 未婚情意浓厚 女子年老色衰 婚后情意淡漠
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对 比
比兴
其黄而陨
仿照下面事例,运用比兴手法写两句话或者歌 词。(参考主题:青春,梦想,生命„„)
1. 第一部分(1~2节):回忆追述恋爱 生活。(恋爱)
2. 第二部分(3~5节):追述婚后生 活。(婚变)
3. 第三部分(6节):自省 后的感受、决心。(决绝)
环节一:分析人物形象
☆课堂探讨☆
《氓》全诗共六章,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
按“恋爱——情变——被弃”的思路叙述了自己的一
段人生经历。读课文,填写表格,借助相关诗句,分 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卫 风 氓 ·
知识回顾
匪我愆期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 淇水汤汤 士也罔极 咥其笑矣 将子无怒 体无咎言 其黄而陨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乘彼垝垣 尔卜尔筮 自我徂尔 渐车帷裳 靡有朝矣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 情感。 2学习分析、理解“赋、比、兴” 及其他写作手法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 歌词
百灵鸟双双地飞是为了爱情来唱歌, 大雁在草原上降落是为了寻找安乐, 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 活。—— 歌词
环节三:探究思考
“反是不思,亦已焉载!” 女
主人公怀着复杂的悲愤心情表示与氓彻底决裂, 那她是否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 样,离开了这个家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 解。
5、6 被弃 清醒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忠贞、勤劳、善良和 决绝 靡有朝矣;静言思之;总角之宴, 顺、坚定、决绝 言笑晏晏;及尔偕老
小结
女主人公是一个温顺多情、知礼守礼、吃
苦耐劳、自信自强、勇于追求幸福、自主自
尊,但也知天安命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
环节二:分析写作手法
思考
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 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 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章节 1、 2 3、 4 5、 6 内容 恋爱 婚变 决绝 情感 诗句 形象特点
☆课堂探讨☆
章节 内容 情感 诗句
做的怎样?
形象特点
1、2 恋爱 热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乘彼垝垣, 知礼守法、温柔、深 幸福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情、自主、纯情、真 诚、热烈 3、4 情变 怨恨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沉痛 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自怜自伤、悔恨、 痛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