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5例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康复训练;中风;上肢痉挛型瘫痪【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343-02上肢痉挛型瘫痪属于中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有该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患肢疼痛、运动与生活能力受限的情况[1]。
本文为了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临床治疗中的效果,选取了本院1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5例中风后上肢痉挛型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龄范围在28岁~75岁,平均年龄(51.33±2.16)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范围在29岁~80岁,平均年龄(52.28±2.37)岁。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分析
性别不 是转阳率的影响因素 , 男性新生儿与女新生儿 的抗体转 阳率差异无统 计 学意义 , 结 果不具有可比性 ( P >O . 0 5 )。初次接种时间为 1 月龄 以后 的新生 儿共有 1 3 5 例 ,其 中 P P D试验 为阳性 的新生儿有 7 O例 ,转阳率为 5 1 . 9 %,初次 接种 时间为 1 月龄 以内的新生儿共有 8 6 5例 ,其中 P P D试验为 阳性 的新生儿有 8 4 1 ,例抗体转阳率为 9 7 . 2 %,初次接种时间为 1 月龄 以内的新生儿抗体转 阳率 明显 高于初 次接种时 间为 1月龄 以后 的新 生儿 ,转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 P< O . O 5 ) 。本组试验中 , 所有接种疫苗 的新生儿抗体转 阳的有 9 1 1 例 ,抗体转阳率
康 ,无 先 天 疾 病 。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6 个月后 , 进行进行 电话 跟踪随访 , 获取新生儿的疫苗接 种情况 ,根据新生儿的不 同接种结果 ,分析影 响接种结果 的相关 因素 。 1 .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 由 S S P S 1 6 . 0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 , 数据计 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 检验 ,
【 中图分类号】R 3 9 2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1 0 - 0 0 6 3 — 0 1
卡介苗是 一种经过人工培养 的无毒 牛型结核杆菌所制成 的活性 减毒疫 苗, 简 称B C G疫苗 。 对降低儿童结核病的发生率, 特别是重症结核病( 钴核性腹膜炎 、 血 型播散性结核) 的发生起到重要 的作用“ 。结核菌素试验任 ) P D试验) 是一种诊 断结 核的工具 。 。 P P D试验 阳性反应表 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 变态反应 , 证 明接种结果有 效。为提高卡介苗接种有效率 ,本文笔者就我 院的 1 0 0 0例新生儿 的接种结果做 了研 究 ,分析影响接种质量 的原 因,寻找改进措施 ,现将过程总结报告 如下。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本 文笔者 此次研究所选用的 1 0 0 0 例新生儿 ,均为我院在 2 0 1 3 年7 月一 2 0 1 4 年3 月 出生 , 并初次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 , 入选新生儿均活产 , 且 健康 , 无疫苗 接种禁忌症 , 其 中有男 婴 5 6 5例 , 女婴 4 3 5例 , 其 中在一月龄以内接种卡介苗的 新生儿有 8 6 5 例 ,>一月龄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有 1 3 5 例。 所用 疫苗均为检验合 格的疫苗 ,在保质期 内,全程 冷链 运输保存 。 1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 :本次研究所选用 的 1 0 0 0 例新生儿均为初次接种卡介 苗,身体健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
(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
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30·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任 倜 王 鹏 苏 琳 佘丽娇 王佳薇 韩丽斌摘要: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 、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 (上肢部分)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 (上肢部分) ,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
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 (均P ﹤0.05) ;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性瘫痪;经筋结点;恢刺中图分类号:R743.3,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30-03作者简介:任倜,男,硕士,中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 (长兴县人民医院) (长兴 313100) ;苏琳,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鹏、佘丽娇、王佳薇、韩丽斌,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王鹏,E-mail:****************相关研究表明[1],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治疗后仅1/3的患者完全无症状,约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观察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方法: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77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实验组(42例),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42例患者给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有例患者病情好转,对照组有例患者病情好转,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5.2%vs85.7%),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
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给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针灸;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148-02痉挛性瘫痪主要是由于个体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变从而导致患者脊髓皮质中脊髓束中轴索变性,从而导致患者双下肢、双上肢或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反射处于病理性亢进状态[1]。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不断增加,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2]。
本次实验过对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77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别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论证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组4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39岁至75岁,平均年龄在(48.6±5.3)岁,原发病类型:有18例患者为脑出血,有14例患者为脑栓塞,有10例患者为脑梗死。
对照组35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男22例,女13例,患者年龄在38岁至76岁,平均年龄在(51.6±5.1)岁,原发病类型:有15例患者为脑出血,有13例患者为脑栓塞,有7例患者为脑梗死。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盛国滨,葛磊,师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并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进行对比。
方法:经筋组法24例,常规针刺组24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
结果:经筋治疗组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101),说明经筋治疗组的疗效较优,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经筋结点;电针;中风后遗症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406(2008)01-0065-02作者简介:盛国滨(1962-),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3修回日期83 本次临床观察采取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24例,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临床病历筛选 为我院针灸病房住院患者。
共48例,每组24例,随机分成经筋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制定: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亢进,腱反射亢进,引出或不引出病理反射;脑出血,脑梗塞均参照标准诊断,并有头部CT 或MRI 检查支持诊断。
1.3 纳入标准 脑血管疾病病历符合诊断标准;处于恢复期,最短半个月,最长半年;年龄43岁~75岁。
1.4 分期标准 急性期:发病2周。
恢复期:发病2后周至6个月。
2 治疗方法211 经筋治疗组 患侧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选取30号115寸毫针直刺。
选取患侧上肢的手阳明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肩、肘、腕的经筋结点,下肢取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循行所过的位于股外侧、膝外侧、外踝的经筋结点,并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连接肢体远端,采用疏波,每次30min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能看到肌肉跳动为度。
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
察
目的:观察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法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将纳入课题研究的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成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30例,每周针6次,周日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周。
观察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ADL量表,Barthel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并且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经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进行统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3)两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4)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
结论:(1)两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传统针刺组;(2)恢刺配合运动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分析
160• 中医中药 •中风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而且也是比较难以治疗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很容易使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就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后遗症。
有研究认为,75%以上的患者在中风康复以后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为主要的功能障碍就是中风以后的痉挛性瘫痪[1]。
这种病情会使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使患者的关节存在痉挛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产生影响。
如果对患者的病情不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发展到后期就会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进展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干预可以得出,针灸对于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针对于此,本研究分析选择采用针灸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共计选入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研究选则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2例。
对于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当中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7∶15,患者的年龄为57~86岁,平均年龄为(72.4±10.5)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中患者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8∶14,患者的年龄为59~87岁,平均年龄为(71.5±11.6)岁。
本研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没有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配合采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运动和学习,做好对患者的常规功能锻炼,并为患者选择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
为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在患者能够容忍的疼痛范围之内对患者进行小幅度的肢体运动,为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的幅度主要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避免患者出现痛感。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价值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本诊所2019年12月-2021年04月的6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分别实行针灸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治疗成效。
结果观察组SIAS评分高于参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相对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中,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够对其病情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值得将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针灸;中风;痉挛性瘫痪[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in our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9 to April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Results the SI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high,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improve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mote their recovery,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troke; Spastic paralysis中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病症,患者经治疗后很容易产生后遗症,其中以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为常见,会影响患者的行动、日常生活能力。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萨病后痉挛性瘫痪3例
萨病患者 的主要 功能障碍就是萨病后痉挛性偏瘫 , 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 能与 日常生活产生极 大影 响。 我 院对 收治的 3例萨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针刺经筋 结点联合康 复疗法治疗 ,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将我 院收治的 3例萨病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 中男 2 例 、女 1 例 ,年龄分别为 3 8 岁 、5 4岁 、6 7岁 ,病程 1 7 d ~ 5 个 月 ,平均 ( 3 . 2 4 - O . 1 )个月 ;将 同期收治 的另外 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均为男性 ,年龄分 别为4 l岁、5 2 岁、 6 9岁 , 病程 1 9 d 5 个月 ,平均 ( 3 . 1 - 4 0 . 2 ) 个月。两组患者 般资料对 比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有 可比性 。 1 . 2 诊 断标 准 西医诊断标 准 :依据 《 各类脑血 管病诊断要点 》中相关标 准确诊 ;蒙医诊断标准 :依据 《 萨病病诊断 和疗效 评定 标准 》进行诊断。 l - 3 纳入标准 ① 年龄位 于 3 6 ~ 7 5岁,病 程 1 5 d ~ 6个月 ,符合 上述诊断 标 准;② 病情稳定 ,意识清晰 ,积极配合 治疗 ;③均为首 次发病 ;④ 主要临床 表现为单侧 肢体偏瘫 ( 呈痉挛状态 ) ; ⑤ 近期未服用任何镇静药与肌 肉松弛类药 物 ;⑥采 用改 良A s h w o r t h 评定偏瘫 肢体肌张力为 0 级以上 。 1 . 4 治疗方法 观察 组 3例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 。针刺 方法 : 采用头针选 择运动区域顶颞前斜线 , 于百会穴前 1 寸与颞部胆经悬厘穴连线 。 取 患者手 、 腕、 肘与肩的经筋结点 ,从患者手部 阳明与少 阳经筋循环 而过 。斜刺半 寸 ,骨 问背侧 肌止点 为外展经筋结点 ;腕背横纹往上 2寸之处 ,行针直刺 1 寸, 拇长展肌 为拇 指展经筋结点 ;肱骨髁下 1 寸之处 ,向上肢远端斜刺 1 寸为伸腕 伸指经筋结点 ; 肱 三头 肌止点 , 尺骨鹰嘴上半寸 ,向上肢方 向斜刺 1 寸 为伸肘经 筋结点 ;肩峰端下缘处 , 肩腧穴后半寸 , 直刺 1 寸, 刺 向三角肌止点 为固肩经筋 结点 。对患 者下肢取 足踝 、膝 、髋 、经筋结点 ,并 由足少 阳 、足太阴 、足太阳 、 足厥 阴经筋循 行而过。斜刺昆仑穴上 1 寸, 腓骨短肌为屈踝 经筋结 点 ; 斜刺腓骨 小 头前下 方 1 寸, 腓骨长肌为足外翻经筋结 点; 股骨 内上髁 上半寸到 1 寸, 直刺 约 1 寸 ,缝匠肌之处为屈膝经筋结点 ;脾关穴内半寸 , 直刺 1 寸半 , 缝 匠肌起始 之处 为屈髋 经筋结点。采用 3 0号 2 . 5寸毫针作为针刺器具 ,对患者采取普通消 毒处理 ,选 择脉冲电针仪作 为电针 ( 型号 :K WD 一 8 0 8 I I ) ,以患者肌 肉收缩与耐 受程度作 为刺激强度 。患者肢体 近端与远 端分别连接正 、 负极 ,每次 留针 2 0 ~ 3 5 a r i n ,1 个疗程 1 个月 ,每周休息 l d 。康复疗法 :依据 B o b a t h 疗 法要求开展肢 体 功能锻炼 , 主要有床上 四肢 主动 、 被动训练 ,良肢位摆放 ;床上体 位转移训练 与平衡 训练 ; 步态训练及 台阶训练 。主要训 练是拮抗 训练 , 并诱发分离运动来提 升患者 的运动功能。堋练主要方式是 1 对1 模 式 ,每次选择 3 ~ 4种方式进行训 练,1 次/ d , 1 个 月为 1 个疗 程 ,每周休息 1 d 。 1 . 5 疗 效观察 依据 《 中国康复 医学治疗规 范》中的改 良 A s h w o r  ̄ h评级法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 阮 慧红 . 灸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术 后 腰 腿 痛 [ ] 针 灸 临 床 杂 4] 针 J.
志 ,0 7,0 4 :8 2 0 1 ( )4 .
[ ] 孙 继 响 . 刺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胶 原酶 溶 解 术 后 疼 痛 [ ] 针 灸 5 针 J. 临 床杂 志 ,07,3 3 :5 20 2 ( ) 1. [ ] 杨利学. 6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腰 椎 问 盘 突 出症 术 后 腰 腿 痛 5 6例 分 析 [ ] 现 代 中医 药 , 0 34 5 :5 J. 20 ,( ) 3 .
脑 血管 病是 危害 中老年 人健 康 的常见病 、 多发 病 ,
F。 是我ຫໍສະໝຸດ 国农村 和城 市人 口疾 病 死亡 的第 二 大 原 因 , 当 是
今 世界 对 人类危 害最 大 的 3种疾 病 之 一 , 有 发病 率 具
1 临床 资料
全部病 例均 来 自于我 院门诊 及病 房 中风后 痉挛性
( 文校对 : 志强 本 李 收 稿 日期 :0 1— 9— 4 21 0 0 )
穴位 , 以调整 机体 阴 阳平 衡 , 筋 活络 , 可 舒 调畅气 血 , 使
针 刺 结 合 现代 康 复 治疗 中风 后痉 挛 性 瘫 的 临床 观察
罗清平
摘要: 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瘫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 目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
力,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 针刺; 现代康复; 中风后痉挛性瘫
d i1 3 6 /.sn 1 0 —9 4 2 1 . 3 0 5 o:0. 9 9 j i . 0 3 8 1 . 0 2 0 . 6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1 .30 2 —3 10 .9 4( 0 2)0 —5 8 0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导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残留的功能障碍给病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痉挛性偏瘫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发表在《美国中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还有研究指出,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也有一定的心理和情绪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一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运动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关于针刺治疗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张力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脊髓反射通路、神经肌肉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途径,达到调节肌肉张力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肌肉张力,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2. 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和重建,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3. 脑功能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的神经调节系统,改善脑血管功能,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恢复。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干和丘脑等脑部结构,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三、针刺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虽然受到普遍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郑 晓 旭 时国 臣 宋楠 楠
( 1 . 黑龙江 中医药 大学 ,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 :R4 4 2 . 6
哈 尔滨 ,1 5 0 0 4 0 ;2 .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黑龙 江 哈 尔滨,1 5 0 0 4 0)
素 不 易进 入 组 织 吸 收 ,且 长 期 使 用 抗 生 素 会 引起 病 原 菌 产 生 耐
超 激光 配合温 针治疗 疗效 方便 ,在 临床 中未发 现不 良反
应 ,值 得 应用 推 广 。
参考文献 :
[ 1 ] 乐 杰, 谢 幸, 丰 有吉 . 妇产科 学 [ M] . 6版.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2 0 0 5 : 2 7 4 — 2 7 6 [ 2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卫生 飙 中药新药l 艋 床 研究指导原则( 第1 辑) [ s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卫生 部’ 1 9 9 3 : 2 3 1 - 2 3 4 [ 3 ] 孙 慧谨 , 江芹 , 吴 德霞 . 慢 性 盆腔 炎血 液流 变 学 的研究 [ J ] . 中 国 微 循 环, 1 9 9 9 , 3 ( 1 ) : 4 9 — 5 0 [ 4 】 吕晓 宇, 李 艳武 , 陈耀 平 . 超 激 光治 疗 颞颌 关 节功 能紊 乱 综合 征 6 7例 [ J ] . 中
交会之穴 ,既可补 肾益肝健脾 ,扶正培元固本 ,还可疏理足之 三 阴经之气 。足三里可 以调理脾 胃,扶 正补虚 ,提 高机体的免
疫力 。
盆腔 炎是 因为月经期 、产褥 期、流产后 ( 包括 人工流产 ) 、手
术后细菌感染所致 。由于 内生殖器互相贯通,密切关联 ,感染 后不仅局 限于某一组织局部 ,往往波 及其相邻 组织器官。其基 本病理改变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局部组织瘢痕增生[ 3 ] 。由 于慢性盆腔炎盆腔 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广泛粘连 ,使抗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为筋 肉拘 急 、肢 体痉 挛 、屈 伸 不利 ,病 位在 经 筋 ,属 中
神病史者 ,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2 治疗 方法
医 “ 经筋病 ”范畴。痉挛状态应归属于 “ 十二经筋 ”病 候 ,宣从经筋论治。
针 刺偏 瘫 侧抗 痉 挛 肌 肉 ( 拮抗 肌 )局部 穴 位 ,可 通
治疗 组用经筋 刺法治疗 。在 痉挛状态 患侧上肢取 肘关节 ,下肢取膝关节 ,于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 点 ,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 ,下肢主要是以半膜肌腱、
而起 到缓 解肢 体痉 挛状 态 的作用 。
或斜刺进针 ,并且针尖直达骨膜 ,捻转得气后 ,将针尖
退 至皮 肤 ,再 顺 肌 腱走 向一 前一 后 透 刺 ,并 反复 提 插捻 转 ,针感 强 度 以病人 能 忍受 、关节 不 发生 阵挛 为度 。 对 照 组 用 传 统 针 刺 法 治 疗 。 上 肢 取 肩 髑 、合 谷 、
基于经筋理论应用针刺配合督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验案
膝胫试验配合不利,改良 Ashwo
r
t
h 分 级 2 级,临 床 痉
挛指数(
CS
I)评分 8 分。颅脑 CT 检查示:双侧基底节
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西医诊断:
偏瘫;脑梗死后遗症;高血压病 2 级(极高危)。中医诊
关刺是《黄帝内经》“五刺”
法之一,《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因此
通过五体刺 可 以 内 应 五 脏 [7]。《素 问 · 经 脉 别 论》云: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能调和气血,
发挥濡养经筋的 作 用,可 见 肝 之 气 血 充 足 与 经 筋 功 能
的正常发挥有密切联系 [8]。《灵枢·官针》载:“三曰关
人体阳气,从上导下,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缓解患者
疗时从整体调理 经 筋 入 手,应 用 关 刺 法 直 达 病 所 以 揉
佳,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 高
筋解 痉,联 合 督 灸 以 平 衡 阴 阳,两 法 协 同 作 用,共 奏 通
血压病病史6 年,最高血压160/90mm Hg(
1mm Hg≈
畅气血、濡养经筋、协调肢体之效。
定向力、记忆力配合;言语正常;额纹正常;左侧上肢肌
论;关刺;督灸
中图分类号:
R249
0
.133kPa),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未规律监测血压。专
。中医将 本 病 归 为 “筋 痹 ”“经 筋 病 ”等 范 畴,《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问·痹论》描述“筋痹”的症状:“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中风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肢肌肉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使得肌肉收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电针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其治疗机理及效果。
二、电针经筋结点治疗方法电针治疗是通过将电极片贴在患者皮肤表面,然后施加电流刺激,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经筋结点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肌肉、筋膜等软组织中的敏感点,与经络相通,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在电针治疗中,通过刺激经筋结点,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止痛止挛的效果。
三、电针经筋结点对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的影响(一)作用机制电针治疗可以刺激上肢经筋结点,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状态,从而降低上肢肌张力。
此外,电针还可以刺激神经干和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二)临床效果多项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电针治疗不仅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电针治疗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案例分析以某位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为例,该患者经过电针治疗后,上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肌肉紧张和疼痛得到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刺激经筋结点,调整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了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五、结论电针经筋结点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肌张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经筋结点,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 本文校对: 马珩皓 收稿日期: 2019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 26)
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 瘫痪临床观察
张野
摘要: 目的 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5 年 9 月—2018 年 9 月收 治的 8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0 例和观察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 3 个疗程后,采用改良 Ashworth 肌张力分级评分法( 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 、Fugl-Meyer 评定量表( Fugl— Meyer Assessment, FMA) ,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 组 MAS 分级及 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 3 个疗程后,观察组 MAS 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观察组 FMA 评分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 常生活能力。
[2] 中华医学精神科学会. 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 CCMD-2-R) [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94.
[3] 朱文峰.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77. [4] 周仲瑛. 中国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26. [5] 刘 娜,张 子 丽. 耳 穴 揿 针 联 合 西 药 治 疗 脑 卒 中 后 失 眠 临 床 观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86例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86例摘要】目的:探究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17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实施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的治疗措施,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康复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82.6%,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为(4.1±1.3)分,对照组为(9.7±3.6)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针刺经筋结点康复疗法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15-02Acupuncture tendons junction after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spastic paralysis of 86 cases【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ndon junction by combining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spastic paralysis value. Methods: 172 cases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86 cases in each group , includ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endon junc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mplement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 were observ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and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ituation . Results: The clinic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96.5% and 82.6% in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groups ; After neurological deficit ,the observation group score was (4.1 ± 1.3)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9.7 ± 3.6)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after tendon junction therapy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deficit ,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Key words】Acupuncture tendons node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中风70%~80%的患者可以致残,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其中10%的患者为重残,生活上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特别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严重地阻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常规治疗及功能训练的疗效不佳[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快速 得气 , 最易 出现 向上传 导 的针感 , 效也 最好 。 疗
参考文献 :
[ ] 王启才 .针灸治疗 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3:9. 1 M] 20 18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 .南京 : 京大 2 s] 南
学 出版 社 ,9 4 2 1 19 :0 .
之气 生发 布散 之处 , 五脏 六 腑 组 织器 官各 部 位通 过 十
二经 脉之 气 , 手上都 有其 相应 反映点 。 当第 二 、 在 三掌 骨及 第三 、 四掌 骨之 间 为 该穴 。以压 痛 明显处 为进 针
[ ] 张琳英 .华 佗 夹脊穴 研究 、 用概 况 [ 1 3 应 J .中国针 灸 ,9 8 1 19 ,8
中
・
医
药
学
报
2 1 第 3 第 5期 0 0年 8卷
Vo. 8, . 2 1 1 3 No 5, 0 0
l6 ・ 2
Aca C ne e M e c n n ham a oo y t hi s dii e a d P r c l g
运行 , 过神经 传递 , 善 了神经 根 周 围的微 循 环 , 通 改 消 除 炎性介 质 , 肌痉 挛 , 轻或 消除 局部 炎症 、 肿 , 缓解 减 水
( 1) 6 5 1 :9 .
针 灸经 筋 结 点治疗 中风 后痉 挛性 瘫痪 的临床观 察
盛 国滨 , 志 刚 , 刚 , 于 刘 包瑞
( 黑龙 江 中医药大 学附 属第二 医 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0 ) 50 1
摘 要: 目的 : 讨 电针 与艾 灸( 灸 为使 用 电子 艾 灸仪 ) 合 刺激 经 筋结 点 对 中风 痉 挛性 瘫 痪 的 治疗 探 艾 结
1 临床资料
13 纳入 标准 .
2 治疗 方法
脑血 管疾 病病历 符 合诊断标 准 ; 于 处
恢 复期 , 最短 半个 月 , 长半 年 ; 龄 4 最 年 3岁 ~ 5岁 。 7 2 1 治 疗 组 患侧 常规 消毒 针 刺 部 位 。选 取 3 . 0号
15寸毫 针直 刺 。头 针 采用 《 皮 针 穴 名称 标 准 化 国 . 头
间, 于我 院针灸 一病房 住 院患 者 。共 6 0例 , 中男 3 其 2
例, 2 女 8例 , 龄 4 年 5~7 1岁 , 脑梗 塞患 者 4 7例 , 出 脑 血患 者 1 3例 。随机 将 以上 患者 分 成 电针结 合 电子 艾
位 于肩 、 、 的经筋 结 点 , 肘 腕 即肩结 点 ( 髑 后 0 5寸 , 肩 . 三角 肌起 点 ) 肘 上 结 点 ( 尖 上 l寸 , 三 头 肌 止 , 肘 肱 点 ) 肘下结 点 (肱骨 外 上髁 下 1寸 , 伸肌 起点 ) 腕 , 指 , 结点 ( 腕背 横纹上 2寸 , 骨 与挠骨 之 间 ) 指 结 点 ( 尺 , 拇 指结 点 : 一二 掌 骨 间 , 第 当第二 掌骨 中点处 。2~5指 结点 : 在手 背 , 2~5指 间 , 蹼 缘 后 方 ) 第 指 。下肢 : 取 足 阳明经 , 足少 阳 , 厥 阴 , 少 阴经 循 行 所过 的位 于 足 足
者 , 有头 部 c 并 T或 MR 检 查 支 持诊 断 。 ( ) I 2 l 表 床
现为一 侧肢 体瘫痪 , 痉 挛 性 ; 张 力亢 进 , 反 射 亢 呈 肌 腱
进. 引出或 不 引 出病 理 反 射 。 ( ) 期 未使 用镇 静 剂 3近
作 用与针 刺传 统 穴位 对 中风后痉 挛性 瘫痪 治疗 作 用的 对 比。方 法 : 灸经 筋 结点 组 3 针 0例 , 刺传 统 穴 针
位组 3 0例 , 观察 病人 治疗前 后肢体 肌 张力 的状 态。结 果 : 灸 经筋 结点 组 的 总有效 率 为 8 . 3 , 刺 针 33 % 针 传 统 穴位 组 为 5 . 7 , 6 6 % 差异有 显著性 ( <0 0 ) 表 明针 刺 经筋 结点 治疗脑卒 中痉 挛状 态 患者 的 总有 P .5 , 效率优 于 常规 针刺 。针 灸经 筋结点 能有 效地 改善 中风后 痉 挛状 态 , 降低肌 张 力 , 少致 残率 , 高 患者 减 提
灸仪 刺激 经 筋 结 点 +头针 治 疗 组 ( 称 治 疗 组 ) 电 简 和
针针 刺常规 穴位 +头针 组 ( 称对 照组 ) 3 简 各 0例 。
12 诊断标 准 .
( ) 照“9 5年 全 国第 四届 脑血 管 1参 19
病学术 会议 诊 断 标 准 ” 临 床 诊 断 为 脑 梗 塞 或 脑 出 血 ,
生活水 平 。
关键 词 : 筋结点 ; 挛性 瘫痪 ; 经 痉 电针 ; 电子 艾 灸仪 中图分类 号 :2 5 3 R 4 . l R 4 . ; 2 5 8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2— 3 2 2 1 ) 5— 16— 2 10 29 (00 0 02 0
中风 是临床 常见 病 、 多发病 之一 , 亡率 及致 残率 死 较 高 。发病 2— 3周 后 出 现肌 肉痉 挛 , 治疗 不 及 时 , 如 或失 治 、 治 , 误 可使肢 体 长期 处 于痉挛性 瘫痪 状态 。近 几年 , 笔者 运用针 灸 经筋 结 点 治疗 中风 后 痉挛 性 瘫 痪 取得 较好疗 效 , 现报告 如下 。
际段 ) 顶 颞前斜 线 ( 头顶部 , 侧 部 , 前神 聪 至颞 部 悬厘 引 ~ 头 从
斜线 ) 。上肢 : 取 患 侧 上 肢 取 手 阳 明经 循 行所 过 的 选
1 1 临床病 历筛选 .
为 20 0 8年 7月 一 0 9年 6月 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