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专题跟踪检测(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含解析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
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
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2.(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3.(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4.(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5.(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6.(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历史专题检测八 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
专题检测八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一、选择题1.(2022河南洛阳统考)鸦片战争爆发后,《演炮图说辑要》《火轮船图说》等书刊行,甚至有人参考《车轮船图》仿英国火轮战船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中国社会已完全觉醒B.中体西用备受推崇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萌发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2.(2022陕西渭南一模)鸦片战争以后,张穆、何秋涛、姚莹等人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揽地利戎机之要”等为宗旨和目的展开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意识的觉醒B.边疆危机的出现C.史地研究的传承D.华夷观念的消失3.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编的《格致汇编》中写道:“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知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息。
”这说明,当时“译书”旨在()A.减少学习洋务的阻力B.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C.实现文化的近代转型D.推动维新思想的发展4.(2022广东佛山一模)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朝野议论多指斥他“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
这反映了()A.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B.实业救国思潮受抑制C.修建铁路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D.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5.(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有学者认为,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这是由于()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D.崇尚西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6.(2022安徽合肥一模)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朝鲜亡国史略》《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
其主要意图是()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7.(2022四川成都名校联盟高联考)近代诗人黄遵宪创作了新式儿童诗歌《出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
最新高考历史(精选试题)练习主题六 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
主题六欧风美雨——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8)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东城期末,10)1867年,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曾说过:“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
”据此可知徐继畬()A.倡导君民共治B.赞同西方教育C.主张民主革命D.关注美国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可知徐继畬主张学习美国,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并非君民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对西方教育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徐继畬对华盛顿的态度可知其关注美国的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
3.(2018博文雅道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9)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
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D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强调社会责任感,“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历史进化观,“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是主张教育改革的维新思想,与材料中的批判现实、倡议改革、关注夷情的经世思想无关,故A、B、C三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符合材料中批判现实、倡议改革、关注夷情的经世思想,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含解析)
专题跟踪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末)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
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和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 项错误。
3.(2018·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
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历史人物:“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该历史人物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胡适2.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A.会通中西B.中体西用C.全盘西化D.革故鼎新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为思想界的共识”。
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9世纪40~5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4.(2018·北京学考)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5.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
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魏源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6.“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7.(2018·广东学考)在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
他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
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这反映了梁启超主张(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B.建立君主立宪制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贵族共和制8.《天演论》的原作《演化论与伦理学》中有一节:“猿与虎的生存斗争方法与健全的伦理原则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复却没有翻译这一节。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6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3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9合肥一中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走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夫天理者,理欲也,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无谓贵贱之分。
——戴震《理》材料二但旦丁称人是高贵和平等的,因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来判断选择,获得“为自己而生存”的自由。
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与此同时,他还将矛头直指宗教禁欲观,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他嘲笑经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总想了解“深奥的上帝秘密,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
”——摘编自孟广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人文观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进步性。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的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的经济根源。
【解析】(1)依据材料一“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以及材料二“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的信息从“肯定私欲以及要求平等”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蕴含着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要求平等,反对特权,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的信息以及材料一从“反传统、反权威以及重人性”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中西经济形势和特点回答即可。
【答案】(1)思想主张:肯定私欲;要求平等。
时代进步性:通过肯定私欲的合理性来宣扬个人自由,蕴含着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要求平等,反对特权,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2)共同之处:反传统;反权威;重人性。
根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极其微弱,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成长迅速。
本题第二问属于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体系构建: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六大思想理论成果重点突破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明初两个时期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带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代表:利玛窦,徐光启。
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进行,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但是仅仅停留在器物层次,未学习制度和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学堂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主要窗口;以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1)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
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答案 B解析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项发生在19世纪末,C项出现于20世纪初,D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均可排除。
2.“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阶级立场不同④所起的作用不同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种观点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③,故选C。
3.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答案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它们都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4.1903 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回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答案 C解析分析材料,文章用俄国贫弱、德日雄富来论述确立“宪法”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确立“宪法”应指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明了中国要富强也应该实行君主立宪。
其他各项不能充分反映材料。
5.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专题限时集训(八)(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二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C[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魏源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魏源改变了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认同华夏正朔并列,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
] 2.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寻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D[根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故D项正确。
]3.(2018·潍坊二模)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唯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观念,故B项正确。
]4.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练习卷: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
近代中国思想嬗变与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解析:C2.(2018·安徽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
这表明他()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解析:A3.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
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改造国民思想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批判传统伦理道德D.建立民主政体解析:A4.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解析:C5.《新青年》自问世到终刊,所发表的“民主、科学”专题文章不过数篇。
但到1919年陈独秀却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陈独秀看来() A.“民主、科学”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B.“民主、科学”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显现C.新文化运动已改变了其性质和方向D.“民主、科学”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解析:B6.1877年,马建忠写信给李鸿章说:“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专题卷)(含答案)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2019·太原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人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韶关高三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
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解析: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
2.(2019·衡水中学模拟)“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解析:选A。
根据材料“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可知“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结合中国国情来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政治制度的优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需要有选择性,故D项错误。
3.(2019·山西高考考前质检)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主题升级练 ( 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注意事项 : 本试卷共14 题 , 全卷满分85 分 , 考试用时 45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48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的)1. 鸦片战争期间, 大部分时间内中公公众主动向英军销售蔬菜、牲口、粮食, 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 当地公众不过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A.英军获取公众鼎力救助B.鸦片战争失败拥有必定性C.公众缺少近代民族意识D.公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答案 :C分析 : 公众卖东西给英军, 是出于赢利 , 并不是救助 , 清除 A 项。
资猜中公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由之一, 但不可以所以得出鸦片战争失败拥有必定性, 清除 B 项 ; 英军是外敌、外族, 清政府是国家政府 , 清军是中国军队 , 从资料可知 , 公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 , 不把自己看作清代一方 ,而是置身事外 , 这说明公众缺少近代民族意识 ,C 项正确 ; 资料表达的是公众对鸦片战争的不闻不问态度, 但没有表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上, 清除 D 项。
2.(2019山东济南模拟) 道光二十二年 , 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 剿匪 ( 侵华英军 ) 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 胆壮心齐” , 但他同时嘱咐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应了林则徐 ()A.抗争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向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重申采纳本质行动学习西方答案 :B分析 : 资猜中的林则徐不过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 以为中英之间不过军事上的差距, 这显然是天向上国的心态, 应选 B 项。
在林则徐眼中, 与英国的战争还不可以上涨到反侵略的地位,清除 A 项 ; 资料没有波及怎样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 清除 C 项 ; 资料说明林则徐在看法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 但却并未上涨到主动采纳本质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 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 这也是很多保守派果断排外、以为战败纯属不测的重要理由之一 , 清除 D项。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真题跟踪练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真题跟踪练1.(2019浙江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9年湖北重点中学高三5月份高考模拟)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打破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威慑C.体现“科教兴国”重大成就D.表明中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3.(2019年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4.(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56年,陆定一在谈到中共中央的某方针时说:“提倡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该方针是A.“批评与自我批评”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高三模拟)2018年8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实验室覃重军团队的论文“创建有功能的单染色体酵母”,这是继上世纪60年代之后我国再次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材料提及的上世纪60年代成就应指A.罗布泊原子弹首爆圆满成功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吴阶平回国创输精管结扎术6.(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2020年三维设计 全国版二轮历史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跟踪检测(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Word版
专题跟踪检测(六)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北京东城区二模)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驳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解析:选C“彼机器一事……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表明西学源自中学,这是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故选C项;洋务派是延续了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不是否认,排除A项;“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表明认识到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排除B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不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2.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
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解析:选C A项“直接”表述错误,B项“瓜分”不符合1840年至1961年的史实,均排除;当时大多数国人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D项排除;大量有关外国著作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国人传统封闭的思想,故选C项。
3.(2019·北京门头沟区一模)某学校历史研学小组在研学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丁韪良、《星学发轫》《格物入门》《万国公法》《从闭关到开放》、京师大学堂。
这个研学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与应用B.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历史研究C.戊戌维新推动西学东渐思潮的发展D.从京师同文馆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解析:选D“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机构和代表人物,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万国公法》、京师大学堂等都与西方思想文化有关,故可知该小组研究的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万国公法》、京师大学堂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派遣留学生的内容,排除B 项;戊戌维新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不符,排除C项。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0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含解析
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以《新青年》中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变化,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
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异同。
比较项前期后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不同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进化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运动点作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相同点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的思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末)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解析:选B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西方政治制度,而不是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内容,如美国制度”可知魏源意识到了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海国图志》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强调鸦片战争的败因,故C项错误;维新派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而非魏源等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
这一变化表明(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的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和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项错误。
3.(2018·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
这说明(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 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5.(2018·榆林一模)“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作者目的在于托古改制传播西学B.作者目的在于宣传发展儒家学说C.两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相互矛盾D.书中观点得到了知识界的普遍认可解析:选A 从材料“前一部书把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后一部书把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可知是对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评价,康有为的著作是为了借助儒家文化减少宣传维新变法的阻力,故A项正确。
6.(2018·百校联盟联考)《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
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选C 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项错误;B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7.(2018·烟台二模)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 )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解析:选B 严复主张改良,与“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严复借鉴了西方的进化论,与材料中“西方人重‘日进无疆’”相符,故B项正确;“好古”不是民主,中西民主的结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衡阳二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如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LA 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
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宣传实业救国思潮B.借媒体发动留学生C.突出“兼容并包”方针D.高举民主科学旗帜解析:选D 实业救国是指兴办工业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信息未能充分体现,故A项错误;借媒体发动留学生更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是当时北大的办学方针,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一群讨论的青年体现民主精神,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体现科学的精神,故D项正确。
9.(2018·渭南质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
”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解析:选D “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10.(2019届高三·河北名校联盟质检)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解析:选B 《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影响,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故C项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说明工人阶级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
11.(2018·宜宾三模)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选A 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
12.(2018·惠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
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解析:选B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抗击军阀和帝国主义,不能反映避实击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结合所学,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转战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避敌主力,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内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解放全国,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改革与革命的并举,消灭私有经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郑州一模)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
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续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
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
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
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
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