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教案模板
支教上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1. 课题名称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方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5.2 讲解5.3 练习5.4 总结5.5 作业布置6. 教学反思二、范文课题名称:数学——分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数,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活动式教学: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出示一个苹果,提问:如果这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分数的概念。
2. 讲解(1)介绍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2)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表示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3)举例说明分数的读写方法。
3. 练习(1)让学生动手折纸,折出分数,如1/2、2/3等。
(2)比较分数大小,如比较1/4和1/3的大小。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分数知识。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如钟表、价格标签等,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刘海平]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刘海平]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3)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背景及意义:介绍本课程在专业领域的重要性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2 教学资源:(1)教材:X;(2)辅助材料:PPT、案例、实践项目等;(3)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2.3 教学过程:(1)课堂讲解:介绍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2)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堂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5)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用于传授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3.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4 课堂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3.5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4.2 实践成绩:包括课堂实践项目完成情况;4.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共计课时;5.2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时间;5.3 课外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环境6.1 教室环境:(1)教室设施齐全,如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2)座位安排便于学生交流和小组讨论;6.2 网络环境:(1)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方便学生查阅资料;(2)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和资源共享。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本)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本)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的社会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阐述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2 知识点详解详细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通过案例、实例等方式展示知识点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初步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反馈。
3.4 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难点解释。
运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5 练习与反馈环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2 作业与测验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适合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学习资料。
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5.2 多媒体与教具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增加教学趣味性和互动性。
使用教具、模型等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第一章: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设计2.1 教学内容概述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概念、原理和方法。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列出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的知识点。
识别并标记出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三章:教学方法设计3.1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3.2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资源,如PPT、视频、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吸引学生兴趣的导入环节,如问题导入、情景模拟、故事导入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讲解与示范环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3 实践与练习环节提供相应的实践和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4 总结与反馈环节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收集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评价设计5.1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笔试、口试、作业、实验报告等。
5.2 评价指标与标准明确评价的指标和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3 评价过程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评价,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管理设计6.1 课堂管理策略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案模板(技能大赛)
教案模板(技能大赛)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技能大赛培训课程1.2 课程类型:综合技能培训1.3 课时安排:共计30 课时1.4 适用对象:参赛学生1.5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为参加技能大赛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2.1 第一阶段(1-5 课时):基础技能训练2.1.1 教学内容:掌握基础技能知识,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巧。
2.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础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第二阶段(6-10 课时):进阶技能训练2.2.1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进阶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2.2.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进阶技能的相关任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3 第三阶段(11-15 课时):实战演练2.3.1 教学内容: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2.3.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4 第四阶段(16-20 课时):参赛策略与心理素质培训2.4.1 教学内容:分析参赛策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2.4.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参赛策略,提高比赛中的表现。
2.5 第五阶段(21-30 课时):综合能力提升与冲刺训练2.5.1 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模拟比赛和冲刺训练。
2.5.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达到参赛标准,取得优异成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讲授法:讲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3.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5 模拟比赛法:组织模拟比赛,提高学生的参赛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4.2 成果评价:对学生在模拟比赛和最终比赛中的成绩进行评价。
《再塑生命》的教案模板
《再塑生命》的教案模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再塑生命”。
分享一个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或事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1.3 教学活动开场白: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二章:生命的定义与特征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定义和特征。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2.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一种有机体,具有自我维持、自我繁殖和自我适应的能力。
探讨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特征包括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适应和进化等。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命的特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案例研究:让学生研究一些特定生物的生命特征,并做口头报告。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3.2 教学内容介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涉及到有机分子的合成和自我组装。
探讨生命的进化:生命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物种形成等机制。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模拟生命的起源过程,增强学生对生命进化的理解。
第四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解意义。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探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个体的自我实现、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
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价值和解意义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生命的保护与珍惜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保护和珍惜的重要性。
(修改)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修改)教学设计(教案)模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提高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设计概述介绍教学设计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则。
2.2 教学设计流程讲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编写教学计划等。
2.3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的教学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教学策略3.1 教学策略概述介绍教学策略的定义、类型和选择依据。
3.2 教学策略设计讲解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3.3 教学策略实施与评价探讨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教学评价概述介绍教学评价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4.2 教学评价设计讲解如何制定教学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4.3 教学评价实施与反馈探讨教学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反馈。
第五章:教学设计实践5.1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教学中的成功教学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5.2 教学设计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
5.3 教学设计反思与改进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意识,使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资源概述介绍教学资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强调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6.2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讲解如何根据教学需求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
6.3 教学资源管理探讨如何有效管理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七章: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7.1 信息技术概述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类型和应用领域,强调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2.1 滑梯 大象版
2跷跷板【教学分析】“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
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
2.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生:好!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设计意图]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
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
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2)利用……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背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2.2 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2.3 教学难点: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出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方式(如问题、故事、游戏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方式(如阅读、观察、实践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内容,通过……方法(如举例、动画、图表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4 实践操作: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5.2 课堂讲解效果的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5.4 课堂讨论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表格式教案参考模板
表格式教案参考模板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学科领域:3. 课时安排:4. 教学对象:5. 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部分1.1 教学内容:1.2 教学方法:1.3 教学资源:1.4 教学步骤:2. 主体部分2.1 教学内容:2.2 教学方法:2.3 教学资源:2.4 教学步骤:3. 巩固练习部分3.1 教学内容:3.2 教学方法:3.3 教学资源:4. 拓展延伸部分4.1 教学内容:4.2 教学方法:4.3 教学资源:4.4 教学步骤:5.1 教学内容:5.2 教学方法:5.3 教学资源:5.4 教学步骤:三、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2. 评价方法:3. 评价工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2. 学生准备:五、教学注意事项1. 课堂管理:2. 学生个体差异:3. 教学调整:六、教学反馈与反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度:2.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资源的充分性:七、课后作业与练习1. 作业布置:作业内容:作业量:作业提交时间:2. 练习建议:针对课程内容的练习: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八、课程延伸与拓展1. 相关课程推荐:推荐课程名称:推荐课程原因:推荐课程资源:2. 课外活动建议: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资源:九、教学修改与优化1. 教学内容调整: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的教学内容: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2. 教学方法改进:效果不佳的教学方法:需要尝试的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点:1. 教学收获: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教学的成长:教学资源的利用:2. 教学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教学的展望:持续改进的教学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基本信息补充说明:课时安排需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覆盖,教学对象的特点需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模板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模板第一章:课程简介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X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X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大纲2.1 教学内容X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X领域的常用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X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2.2 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PPT、视频、动画等;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相关工具和软件;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考核4.1 评估方式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
4.2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占总成绩的%。
4.3 期末考试考试形式可以为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材推荐使用《X》作为主要教材,提供相关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
5.2 实验室资源提供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和工具,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学习平台、在线案例分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六章:教学安排与进度计划6.1 教学周次详细列出每个章节的教学周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6.2 进度计划制定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每个章节的授课时间、实践时间、作业布置和截止时间等。
第七章:教学互动与讨论7.1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7.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国培作业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能够独立完成国培作业。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介绍国培作业的格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2 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讲解如何编写国培作业,包括选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方面。
2.3 国培作业的修改与完善:介绍如何对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引发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
3.2 讲解与演示: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国培作业的编写练习,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3.4 修改与完善:学生对完成的国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业质量。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完成国培作业的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
4.2 学生对国培作业的兴趣和态度:观察学生对国培作业的态度和兴趣,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5.1 国培作业案例:提供一些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分析。
5.2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讲解和演示国培作业的编写方法。
5.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国培作业的基本要求和编写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国培作业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6.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编写国培作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环境7.2 网络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正常使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7.3 设备环境: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方便进行PPT演示和案例分析。
大专教案模板(范)
大专教案模板(范)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X领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X领域的发展趋势,掌握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1.2 课程目标(1)了解X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掌握X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未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1)模块一:X基础知识(2)模块二:X原理与方法(3)模块三:X应用案例分析(4)模块四:X领域的创新与发展2.2 教学安排(1)上课时间:每周节。
(2)上课地点:X教室。
(3)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
(4)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实验室实践: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课程考核与评价4.1 期末考试(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2)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全部内容。
(3)考试时间:课程结束后一个月。
4.2 平时成绩(1)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等。
(2)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4.3 课程评价(1)学生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5.1 教学资源(1)教材:X教材。
(2)辅助教材:X参考书目。
(3)网络资源:X学术网站、论坛等。
5.2 参考书目(1)X, 《X》,出版社,出版年份。
(2)X, 《X》,出版社,出版年份。
(3)X, 《X》,出版社,出版年份。
《中国石拱桥》的教案模板
《中国石拱桥》的教案模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激发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石拱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石拱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1.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中国石拱桥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拱桥的印象和认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效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第二章:石拱桥的结构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结构和构造。
分析石拱桥的特点和优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石拱桥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探讨石拱桥的受力原理和建造技术。
2.3 教学方法利用模型或图示,解释石拱桥的结构和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石拱桥的优势。
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石拱桥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三章:石拱桥的装饰艺术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石拱桥的装饰艺术形式和内容。
欣赏石拱桥上的雕刻和绘画作品。
3.2 教学内容介绍石拱桥上的装饰艺术种类,如浮雕、石刻等。
分析石拱桥装饰艺术的主题和寓意。
3.3 教学方法展示石拱桥的装饰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装饰艺术的看法和感受。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装饰艺术的反应。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他们对装饰艺术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石拱桥的代表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著名的石拱桥及其历史背景。
分析石拱桥代表作的特点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几座中国著名的石拱桥,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分析这些石拱桥的代表作品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4.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石拱桥代表作的风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代表作的理解和感受。
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石拱桥代表作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的社会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课程教材的章节内容,包括主要概念、理论、案例等。
课程教材的辅助材料,如图片、图表、阅读材料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课程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需要特别讲解和辅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情境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2 讲解与演示清晰讲解课程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
使用演示、实物展示、多媒体等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3 实践与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应用。
4.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指定教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辅助材料。
参考教材:其他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和展示。
黑板、白板笔等教学用具,用于板书和标注。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相关网站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1.2 课程类型:课程类型1.3 课时:课时1.4 授课对象:授课对象1.5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2.1 教材版本:教材版本2.2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2.3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2.4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3.2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如多媒体、黑板、实物等)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导入方式及内容4.2 讲解:讲解方式及内容4.3 互动:互动环节设计(如提问、小组讨论等)4.4 实践:实践环节设计(如实验、练习等)4.5 总结:总结环节设计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布置:作业内容与要求5.2 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方式与时间5.3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如考试、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5.4 评价时间:评价时间六、教学资源准备6.1 教材:列出需要使用的教材名称及版本。
6.2 辅助材料:列出需要使用的辅助材料,如PPT、教学图标、实物模型等。
6.3 网络资源:如果有需要,列出需要使用的网络资源。
七、课堂管理策略7.1 纪律管理:描述如何维持课堂秩序,包括对学生行为的规定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
7.2 学习管理:描述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包括激励策略和小组合作规则。
八、学习支持与干预8.1 特殊需求:如果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描述如何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干预。
8.2 学习困难:对于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描述如何识别并帮助他们。
九、课程反馈与调整9.1 学生反馈:描述如何收集学生的反馈,包括问卷调查、口头反馈等方式。
9.2 教学反思:描述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9.3 课程调整:根据反馈和反思,描述教师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
十、课程评估与总结10.1 评估方法:列出课程结束时的评估方法,如考试、项目、演示等。
10.2 评估标准:提供评估的标准或评分准则。
金色的鱼钩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金色的鱼钩语文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文章“金色的鱼钩”。
提问:中的“金色的鱼钩”引起了你的哪些想象和疑问?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文章,引导学生关注。
学生分享对的想象和疑问。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作者的相关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作者的姓名、生平背景等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背景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2.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文章作者的相关背景信息。
学生提问关于作者的问题。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
第三章:文章内容概述3.1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把握。
3.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词语解析4.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语。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几个重要词语进行解析。
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并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学生分享对词语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造句或情景模拟。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生分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文章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6.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的某个段落或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元素,如“金色的鱼钩”可能代表的意义。
6.3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段落进行细读。
教案模板(有说明)(模板)
教案模板(有说明)(模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能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背景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和学习的知识点。
2.3 教学难点指出本节课可能存在的学习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4.2 讲解和演示讲解重点知识,并进行示范操作。
4.3 学生练习提供练习题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4.5 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和参考书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7.2 多媒体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7.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八、教学延伸8.1 课后活动组织课后活动,如小组讨论、研究项目等,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8.2 家长沟通8.3 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
课程教案模板(简化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2 课程目标:了解并理解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资源2.1 教材:《课程名称》教材。
2.2 辅助材料:教案、PPT、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材料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主题: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课程主题的应用和实践。
3.2 教学内容安排:章节一:课程主题的概念与理论章节二:课程主题的应用与实践章节三:案例分析与讨论章节四:小组讨论与分享章节五:总结与展望四、教学方法4.1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4.2 教学互动: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
4.3 学习评估: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共计15个课时。
5.2 教学计划安排:课时一:介绍课程主题的概念与理论。
课时二:讲解课程主题的应用与实践。
课时三: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
课时四:进行小组讨论与分享。
课时五:总结课程内容并进行展望。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
6.2 评估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表现: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合作。
课后作业:按时完成并提交课后作业,作业质量高。
七、教学注意事项7.1 学生的学习背景:在授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指导。
7.2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7.3 学生的学习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难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八、教学拓展8.1 相关课程:推荐学生学习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其他课程,以拓宽知识面。
8.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教学反馈9.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科技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IT 授课人:吴立华
课题 2.1 信息工具——计算机课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求掌握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特点。
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应用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与
难点掌握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及步骤备注
2.1 信息工具——计算机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2.1.1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2.1.2 计算机的特点
2.1.3 计算机的分类
2.1.4 计算机的应用
2.1.5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授课效果分析总结
导入新课: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到人们所期望的结果,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具有高度自动化、计算功能、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的电子设备。
新课讲授:
2.1 信息工具——计算机
2.1.1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1、计算机的起源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世纪中期,英国数学家巴贝奇最先提出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计算机之父。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grate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ENIAC”共使用了17468个电子管,占地170m2,功率174kw,重达30t,每秒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它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 计算机的发展
起止时间代电子元件软件存储器运算速度
1946-1957一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
语言
水银延迟线
磁鼓、磁芯
几千~
几万次
1958-1964 二晶体管高级语言
(FORTRAN、
BASIC)
简单操作系统
磁芯、磁盘几十万次
1965-1970 三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功能较强的操作
系统
半导体
存储器
几十万~
几百万次
1971-现在四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
数据库、语言编
译系统、
网络软件、C++
及Java问世
半导体
存储器
几百万~
几百亿次
2.1.2 计算机的工作的特点
1.高速性
计算机的运算部件采用的是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远非其他计算工具所能比拟,而且其运算速度还在以每隔几个月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在快速发展。
2.存储性
计算机的存储性是计算机区别于其他计算工具的重要特征。
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把原始数据、中间结果、运算指令等存储起来以备随时调用。
存储器不但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而且能够快速准确地存入或取出这些信息。
存储性是计算机能够自动运算的前提和基础。
3.通用性
通用性是计算机能够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基础。
任何复杂的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基本的算术运算和逻辑操作集合,计算机程序员可以把这些基本的运算和操作按照一定规则(算法)写成一系列操作指令,加上运算所需的数据,形成适当的程序就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4.自动性
计算机内部的操作运算是根据人们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控制执行的。
只要把包含一连串指令的处理程序和要处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会依次取出指令,逐条执行,完成各种规定的操作,直到得出结果为止。
5.精确性
计算机通常采用二进制运算,这使得计算机的状态稳定,算术和逻辑运算规则简单,可靠性高,差错率极低。
2.1.3 计算机的分类
1.按信息表示形式和处理方式划分(处理对象)
根据信息表示形式和处理方式的不同,计算机可分为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两大类。
模拟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参与运算的数值由不间断的连续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是连续
的。
数字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参与运算的数值用离散的数字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按数字位进行计算。
目前主流的计算机都属于数字计算机。
2.按计算机的用途划分
电子计算机按用途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在效率、速度、配置、结构复杂程度、造价和适应性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专用计算机针对某类问题能显示出最有效、最快速和最经济的特性,但它的适应性较差,不适于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导弹和火箭上使用的计算机很多是专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适应性很强,应用面很广,但其运行效率、速度和经济性依据不同的应用对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按计算机的规模划分
通用计算机按其规模、速度、功能等又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
2.1.4 计算机的应用
1. 数值计算
计算机最初是为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大量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而研制的计算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值计算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尖端科学领域中尤为重要。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会得到大量的原始数据,其中包括大量图片、文字、声音等。
信息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排序、存储、计算、传输和制表等操作。
3.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某一过程进行自动操作,它不需人工干预,能按人预定的目标和预定的状态进行过程控制。
目前被广泛用于钢铁、石油化工、医药工业等操作复杂的生产中。
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可大大提高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劳动效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4.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系统是指通过人机交互,使计算机辅助人们进行设计、加工、计划和学习等工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自动或半自动地完成各类工程设计工作。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 Aided Test)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教学计划或模拟某个实验过程。
CAI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现代化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5.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计算机模拟人类某些智力行为的理论、技术和应用。
6.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把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等各种媒体综合起来,构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多媒体”(Multimedia)。
7.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高速信息网实现数据与信息的查询,高速通信服务(电子邮件、电视电话、电视会议、文档传输),电子
教育,电子娱乐,电子购物(通过网络选看商品、办理购物手续、质量投诉等),远程医疗和会诊以及交通信息管理等。
计算机的应用将推动信息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
2.1.5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计算机将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发展高速的、大存储量和强大功能的巨型计算机。
2.微型化
微型化是指利用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价格进一步降低。
3.网络化
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趋势,计算机网络化,是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成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的互相通信的网络结构。
4.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使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计算机的概念,起源和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了解了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布置作业: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是按什么进行划分的?每一代的特点是什么?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