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分
西师版十二册数学教案(2021年版修订)
西师版十二册数学教案(2021年版修订)西南师大2021修订版第一单元: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在学生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使学生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第1页情景图;第2页服装吊牌图。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师:春节刚过,同学们在节日里一定买了不少的新衣服。
你们知识怎样识别一件合格的衣服吗?引导生认识到服装的成分标识等是识别其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衣服上是否有这样的标识?生找寻自己服装上的成分标识。
师:在标识上你发现了什么?哪些与我们的数学有关?引导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执行标准”,厂家电话,面料及里料成分涉及到数字。
师:你认识代表面料或里料成分的数字吗?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已从生活中认识了这样的百分数。
师: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是我们从这节课开始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
二、进行新课1.初步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出示第2页服装成份图。
师:在这里也有一张服装标识。
你知道它体现的是什么服装吗?引导学生会看服装标识,识别出标识体现的是女裙。
师:谁来说说这里面的百分数有哪些?引导学生说出有36%、25.6%、21%、17.4%、100%。
板书:36%、25.6%、21%、17.4%、100%。
师:其中的36%代表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生说出36%代表的是女裙面料中的羊毛含量,表示把这条裙子的面料成分看成100份的话,羊毛占其中的36份。
? 1师:那谁来说说25.6%又代表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25.6%代表的是女裙面料中的涤纶含量,表示把这条裙子的面料成分看成100份的话,涤纶占其中的25.6份。
2024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例(3篇)
2024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范例本修订版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内容涵盖了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的基本概念,以及简单的统计(二)和整理复习等模块。
相较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内容进行了以下调整与优化:一、教材内容与编写特色修订1. 将“百分数(二)”章节调整至第十一册。
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因课时限制,将“百分数”分为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册与第十二册。
本次修订鉴于整体内容结构的调整,课时安排亦随之变动,将“百分数(二)”章节移至第十一册,此举在课时分配与内容衔接上更为合理。
2. “整理和复习”章节的调整。
本单元调整主要基于之前各册教材内容的变化,对相关习题进行了适当修改。
例如,删除了“成数、折扣”等相关内容和习题,对涉及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习题进行了改编。
3. 新增“数学实践活动”单元。
(1)美丽的校园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平面图。
通过测量、数据收集、定位、比例尺确定和绘图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为未来进行简单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奠定基础。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2)节约用水该活动旨在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数据收集和计算等手段,让学生从量化角度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活动包括设计实验测量滴水的龙头一天浪费的水量,以及调查和计算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对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4. 教材修订过程中的通用措施。
在修订过程中,对陈旧题材进行了改造,使之更贴近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更新了过时数据;重新绘制了插图,使之更生动有趣,更易于吸引学生。
二、教材教学要求1. 理解比例的含义,识别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够运用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并掌握组比例的方法。
3. 认识线段比例尺,掌握使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并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换。
数学第十二册第1单元
數學第十二冊第1單元一、下面形體的體積各是多少?每題12分,共36分 (1)(單位:公分)10÷2=5(10×10+5×5×3.14÷2)×40 =5570答:約5570立方公分(2)(單位:公分)24-12=12(8×24+8×12÷2)×26=6240答:6240立方公分(3)(單位:公尺)50÷2=25(25×25×3.14-20×20×3.14÷2)×10 =(1962.5-628)×10 =13345答:約13345立方公尺二、應用題:共40分(1) 五角柱的體積是483立方公分, 已知底面積是23平方公分,高是幾公分?(10分) 483÷23=21答:21公分(2) 一個直徑40公分、柱高50公分的圓柱,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公分?(10分) 40÷2=2020×20×3.14×50=62800答:約62800立方公分(3) 有一個無蓋的圓柱玻璃容器,外圍直徑30公分、高20公分,厚度2公分,如下圖,玻璃部分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公分?(20分) 30÷2=1515×15×3.14×20 =1413030-2×2=2626÷2=13,20-2=18 13×13×3.14×18=9551.88 14130-9551.88=4578.12答:約4578.12立方公分 三、下面柱體的體積各是多少?每題12分,共24分 (1)(32+14)×12÷2×20=5520答: 5520立方公分 (2)10×10×3.14×20=6280答:約6280立方公尺數學第十二冊第1單元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20分(②)⑴2.5立方公尺是幾立方公分?①25000②2500000 ③250 ④25000000)立方公分(③)⑵有一個圓柱,底面圓周長是314公分,高是1公尺。
小学数学1—6年级教学内容
下册
第一单元《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找规律》:简单的搭配现象,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周长的含义,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第二单元《年、月、日》: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第四单元《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认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二是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
第七单元《认识角》: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
第九单元《统计》:用已经教学的方法收集、加工信息,根据存在于同一事件里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计数方法进行统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
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三、说教学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
2.小数的基本性质
3.练一练。
1.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3.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4.教科书第87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思考,交流,
进行汇报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什么叫做公倍数?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什么样的数叫做互质数
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
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吗?
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
(2)做练习十六的第1、4题。
整理出教科书第82页的概念联系图。
1.个别发言,倾听。
2.讨论、交流。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学重难点:概念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2.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3.约数和倍数
4.质数和合数。
5.分解质因数。
6.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1)复习概念。
(2)课堂练习。
1.想一想.什么叫做整除?”
整除中的数是什么数?商是什么数?有没有余数?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0~81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和借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总课时数:7课时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2、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2)操作探究。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沙洋洪岭小学田芹一、教材分析:圆柱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学习的立体图形,圆柱的体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对转化的思想方法和“等积变形”已有所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旧知停靠点;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猜想、类推、对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另外,就情感的角度而言,通过学生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用到等积变形、对应、以及逻辑推理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说课稿
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说课稿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
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数学是当前国内最为权威的小学数学教材之一,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
第十二册主要涵盖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内容,包括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面积和体积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数学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理解和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和百分数的换算。
3. 能够计算和比较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时长为一学期,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数与运算(4周)教学内容: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教学时长:4周第二单元:分数(4周)教学内容: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分数的比较教学时长:4周第三单元:百分数(4周)教学内容:百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转换、百分数的运算教学时长:4周第四单元:平方数和立方数(2周)教学内容:平方数和立方数的认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教学时长:2周第五单元:面积(4周)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面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第六单元:体积(4周)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常见图形的体积计算、体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讨论,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
3.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习题训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北师大小学数学每册各章节对应知识点梳理
第一册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一、数数二、识数,认识阿拉伯数字三、写阿拉伯数字第二单元比较一、介绍等号,大于符号,小于符号,以及其表示的意义二、比较数的大小三、从数的大小到生活中各类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的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介绍加法符号,以及十以内的无进位的加法。
加法交换律的初步认识二、介绍减法符号,减法的意义,十以内数字的减法三、加法与减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第四单元分类一、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类,根据归类进行分类。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一、前后顺序,位置的前后给事物排序二、大小顺序,数的大小排序三、上下顺序四、左右顺序五、将各种顺序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第六单元认识物体一、从实际出发认识几何物体二、从直观上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第七单元加减法(二)一、十以上的数的认识,数位的初步的认识二、加数有十以上,和为二十以下无进位的加法三、二十以内无借位的减法四、二十以内有进位的加法五、二十以内有借位的减法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一、认识钟表的各组成部分,时针,分针的认识,以及其代表的意义二、从时针,分针分布的位置大致的判断时间第九单元统计一、分类统计基础,认识条形统计图,学画条形统计图二、统计图的运用,根据统计图比较统计中各项的大小三、总复习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一、数一百以内的数二、数位的认识,个位,十位,及其代表的意义三、十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利用数位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认识正面侧面的区别二、测量工具的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
厘米,米之间的单位互换三、米,厘米所表示长度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一、整十数的加减二、一百以内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无进、借位三、一百以内两位数与一位数列竖式计算,无进、借位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一、初步认识各类平面图形,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二、组合图形中,各类单一图形的辨别第五单元加减法(二)一、进位介绍,进位的意义,进位的方法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有进位的加法三、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四、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减法,有借位五、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减法第六单元购物一、认识人名币的各种票面二、各种票面之间的换算,人名币单位元角之间的换算三、实际生活购买中的找补,加减法的运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三)一、一百以内三个数的的连加二、一百以内的三个数的连减第八单元统计一、利用个格子图,画正字等方法进行计数统计第三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一、从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引出乘法的定义。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说课稿《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说课稿范文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部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内容,下面我着重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
应用题部分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是这一部分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要通过复习和比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学生弄清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从而为中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都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态度上都很严谨认真,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应用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成绩虽然有所攀升,也不是太尽人意。
3.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在本小节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熟悉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练习,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形成技能。
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课:数与代数(60分钟)1.1 数的大小比较1.2 数的读法与写法1.3 加法与减法1.4 乘法与除法1.5 简单的代数表达式第二课:空间与图形(60分钟)2.1 点、线、面2.2 图形的名称2.3 直线、曲线、线段的比较2.4 直角与直线第三课:数据与统计(60分钟)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表达3.3 数据的分析3.4 图表的读取与制作第四课:时间与变化(60分钟)4.1 时间的表示与读法4.2 时钟与日历4.3 时、分、秒的关系4.4 时长的计算与比较第五课:实际问题解决(60分钟)5.1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5.2 图形的应用5.3 数据的应用5.4 时间与变化的应用第六课:复习与小结(60分钟)6.1 对前五课内容进行复习6.2 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6.3 总结本册内容,进行小结第七课:期末复习(60分钟)7.1 回顾全册内容7.2 强化重要知识点7.3 进行模拟测试题7.4 解答学生提问,澄清疑惑第八课:期末考试(120分钟)8.1 考核本册全部知识点8.2 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不同题型8.3 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能力以上是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每课时60分钟,共需要155分钟。
计划中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和一节期末考试,以加强学生对本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计划中还设置了空间与图形、数据与统计、时间与变化等多个模块,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此教学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一至十二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课题:循环小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的例7—9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用近似值表示除法中是循环小数的商。
2、使学生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用近似值表示除法中是循环小数的商。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新课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7,让学生独立计算,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道题能不能除尽?(2)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规律和特点?(3)这样的商如何表示?当学生发现商的小数部分总是不断地出现3,而且总也除不尽。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2个问题,使学生发现:因为余数总是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教师指出:这样的除法算出的商应该表示为(板书):1÷3=0.333....2.教学例8。
教师出示例8,要求学生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
当学生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停下来,看一看余数是多少?接着再除出两位小数,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思考:(1)已经算出的商的最后两位小数和余数同它前面的两位小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2)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3)这样的商如何表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计算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3和8,继续除下去商就会重复出现2和7,总也除不尽。
教师把商写出来:58.6÷1l=5.32727....并说明2和7分别出现两次,如果继续除下去,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就可用省略号表示。
教师:例7和例8所得到的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数。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例7的商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不断重复出现数3,写出3.33……。
例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开始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2和7,写成5.32727……。
使大家看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指着例7商中的数字3)或者几个数字(指着例8商中的数字2和7)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圆柱的认识】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认识到圆柱有两个底面并且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会用“底面”正确表述)
2、认识到圆柱有曲面是圆柱的侧面。
清晰的呈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允许不同的剪法出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会用“侧面”正确表述)
3、能够简易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理解圆柱底面和侧面的联系。
也就是侧面展开后呈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明确垂直),知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复习点与点、两平行线间、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让学生找圆柱实物(有可能会出现不是圆柱的实物)加以比较,感官上刺激形成表象。
2、让学生看着圆柱实物归纳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完善,老师有条理地板书。
3、设问:(1)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圆柱的侧面会不会是个规则的图形?(要求证明)突出展开图。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有什么联系?(要证明)渗透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可利用装满牙签的牙签筒让同学观察说出圆柱的高,通过在透视图中画不同的线段理解圆柱的高的意义。
(明确垂直,从直观到抽象)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难以清晰的呈现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
原因分析:
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空间观念未建立(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
解决策略:
1、让学生想办法用实物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撕纸、本子卷、滚动等)。
2、让学生画圆柱的展开图。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完全的情况)
3、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到这些知识的实际例子:如水池的占地面积、易拉罐、油桶、水桶、管道、
油漆桶表面积=2个底面积+侧面积无盖水桶表面积=1个底面积+侧面积
烟筒表面积=侧面积
4、解决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1)计算制作圆柱实物的用料;(2)需要先算出侧面积或表面积之后在计算价钱等数量(3)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合适的取近似值的方法确定结果。
(4)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5、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表示结果。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复习圆周长和面积的有关计算公式。
为顺利计算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做好铺垫
2、计算之前写计算公式,多步计算标上小标题。
学会有条理的解题
3、让学生自己找日常生活中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例。
加深概念理解得以灵活应用
(要求中下生学会把公式细化)
例如:s 侧=ch=2∏rh s=∏r^2=∏*r*r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1、不能准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能单独背出来但实际计算时用错。
例如:圆柱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2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
列式8×12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完全情况下底面积忘记乘以2。
3、解决实际问题时,后进生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原因分析:
1、圆有关的计算公式不熟练。
2、不善于先整理解题思路再动笔解题。
3、有条理的解题习惯没有形成。
解决策略:
巩固圆的有关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时底面积乘以2用红笔写并用选择正确的列式方法来巩固;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后再列式计算。
要求写小标号、小标题。
(多进行集体面改、优秀作业展览)
【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明白圆柱是如何转化成长方体的。
(由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启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充分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拼成的长方体不管怎样摆放都能得到体积=底面积*高(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能正确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有条理的解题)
4、求出体积后,再求物体的重量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用学具拼摆,准确清楚的呈现转化过程。
2、拼成的长方体不同的摆放,找到每种摆放方法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从而弄清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出填空题写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等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1、联想不到圆柱能转化成长方体。
2、真正理解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原因分析:
1、虽然有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基础,但这种形体的转化的实际经验太少。
2、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解决策略:
1、实际操作。
(人人动手拼)
2、辨认拼出的不同摆放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得到圆柱=底面积*高
【圆锥的认识】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认识圆锥(留下影象)。
2、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3、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明确垂直距离),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看圆锥体实物。
2、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并展示测量方法。
3、区别圆锥的高和母线。
【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通过选择不同组的圆柱和圆锥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有密切的关系。
2、实验证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有密切的关系。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充分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有条理的解题)
4、求出体积后,二次应用时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做实验,亲身体验。
2、利用判断题强化“等底等高”。
4、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说解题思路再写小标题解题。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计算体积时漏乘1/3;计算体积之后二次应用时数量关系不清晰。
原因分析:
1/3未强化;平均分包含除的数量关系不清晰。
解决策略:
1、设计判断题强化乘以1/3。
2、专门设计解决体积之后二次应用的数量关系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