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局不辱使命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历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二)阅读”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快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能看出本文对话体的特征,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合作探究,能够发表自己对唐雎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意义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1. 完成课堂活动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完成课堂活动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能看出本文对话体的特征,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完成课堂活动三,能够发表自己对唐雎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看法。
资源与建议1.学习这个单元应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运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从文字入手,进而赏析文章,终而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要突破这个难点,你需要以本文写作背景入手,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总结。
4.你可以通过评价任务和课后作业来检测对学习目标的掌握。
本节课采用的活动形式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资料助读1、《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后人所加。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2、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他们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
他们或在朝堂上雄辩滔滔,在战场上杀伐决断,主导国家大事,如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等,或托于贵族门下,出谋划策,如冯谖、毛遂、唐雎等。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公开课教案1一、课文类型:精读(必学课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的能力目标: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
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五、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部编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SHZXZX10、唐雎不辱使命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战国策》《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该书文笔恣肆生动,尤善于写人物活动,绘影绘声,富于文学意味。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读准字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缟.素庸.夫色挠.以头抢.地休祲.寡人谕.4、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战国策》和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晏子、蔺相如和诸葛亮的故事《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外交使节中的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的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4)抢地(撞地。
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7)谢(道歉。
唐巨不辱使命 导学案1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学生自己完成)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二、自主学习(同桌组成小组,组内完成)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轻寡人与()岂直五百里哉()寡人谕矣()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五百里哉()..也()岂直..()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6、一词多义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三、合作探究(四人组成小组,完成下列问题)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一.1.yōng náo fú jìn găo qiāng jū hán xiăn 2.(1)“与”通“欤”,吗。
(2)“错”通“措”放置。
(4)“仓”通“苍”3.(1)道歉感谢(2)听说用鼻子嗅(3)于是因为(4)使:出使。
命:任务重大任务4.(1)形容词用作动词。
扩大、扩充。
(2)名词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3)名词用作动词。
穿丧服。
5.(1)加:给予(加惠:给予恩惠)(2)置意,打他的主意(3)平庸无能的人(4)休:吉祥(休祲:吉凶的征兆)(5)屈服(6)道歉(7)通“喻”,明白,懂得。
(8)只,只是。
(9)交换(10)扩大、扩充(11)违背(12)只(13)盛怒的样子(14)平民(15)光着脚(16)撞(17)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8)穿丧服(19)虽然这样6.(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有胆识的人发怒。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7、C8、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9、徒以有先生也。
10、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11、唐雎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淫威、有勇有谋的品质。
12、秦王残暴狠毒,唐雎勇敢无畏。
13、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使秦王理亏心虚在前,继而准备行刺搏命,“挺剑而起”在后,逼使秦王屈服道歉。
(意思对即可)14、有。
例如: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勇有谋地同他们斗争。
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不卑不亢,捍卫祖国的尊严。
15、(1)上联: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下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2)上联:国士闯虎穴怀怒不发竟教霸主长跪谢下联:秦王欺天下恃强凌弱却使君威尽扫光(3)上联:平安无事高傲自大既是装模作样,下联:生死攸关前倨后恭所谓真正面目。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及答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 (课堂用)】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7.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8.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9.“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
“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
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通,) (2)故不错意也(通 , ) (3)轻寡人与(通,) (4)仓鹰击于殿上(通,) (5)寡人谕矣(通,)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今:)(2)“非若是也”(是:古:;今:)(3)“休祲降于天”(休:古:;今:)(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今:)(5)“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今:)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
【导语】《唐雎不辱使命》是⼀篇传统课⽂,也是⼀篇经典的古代⽂学作品,出⾃《战国策》。
⼩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读要求 1.整体把握⽂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物的语⽓、⼝吻和情态,体会不同⼈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物的不同语⽓。
2.理解对话描写、⼈物语⾔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
(解说:本单元提⽰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语感”,“注意揣摩语⽓,体会⽂章的思想感情”,故“⾃读导⾔”旨在引导学⽣以诵读为突破⼝,在读懂题意、了解⽂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章的艺术特⾊。
) ⾃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略知⽂章⼤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扫清⽂字障碍,整体感知⽂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潮、结局。
3.朗读。
分⾓⾊(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进⾏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速读⼀朗读⼀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掌握阅读⽅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表现⼈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章的⼗C思想,从⽽感悟⽂章中⼈物语⾔个性化的特点。
)⾃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针锋相对的⽃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轻寡⼈”的谬论,并表⽰鲜明的态度‘“虽千⾥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哉”。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
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
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优质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质导学案好为《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 ⑥此人可就见 ( )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4、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二、自主学习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2、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3、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的勇士形象。
3、学习__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4、体会__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
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__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
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__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__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四川省邻水县坛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能够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第1段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能够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第1段
二、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字词,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1、生轮流朗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及时表扬声音洪亮,读得正确的同学。
2、生读完后,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检查看是否还有困难的字词,如有,可以翻阅字典,也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4、学生齐读课文
四、三读课文,巩固词句义(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连起来将全段进行翻译,并识记重点字词意思,检查是否还有不能明白的词句的意思,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1、生按自学指导三进行自学。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句的意思。
3、全班齐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在背诵基础上进行默写第一自然段。
1。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品评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9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唐睢不辱使命教案 新人教版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揣摩通过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用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联系生活探讨唐雎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揣摩通过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隐藏的“潜台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有一个人偏不这样,他就是战国时安陵国的使者唐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面对威武四方的秦王,是如何做到“人在屋檐下,偏偏不低头”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2.知识链接《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载录了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重点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策论。
3.文体知识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战国策》导入。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1、采取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读。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讨论,提出疑点,师生共同探讨,疏通文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简介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布置作业
学生就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指导:
一、简介作者,释题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三、给下列字注音:雎()怫()跣()抢()傀()
缟()挠()祲()
四、朗读课文。
五、串讲课文一二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六、当堂反馈:练习加点字的含义并当堂测试。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文
3、预习三四段含义。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指导(一):
1、复习上节课所学。
2、朗读课文。
3、串讲课文第三四段。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堂反馈:
学习指导(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
2、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3.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4.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七、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释题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
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
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五、布置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