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三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分析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隆中对》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整体感知。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隆中对隆中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章词句。

2概括分析^p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1学习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p 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p 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能力。

难点领会本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p 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p 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p 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p 。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设计(一)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

设计(二)(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隆中对》一探究竟。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隆中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屯tún卧wò枉wǎng窃qiè度duó信shēn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君与俱来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

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 屏人 ( ) 倾颓(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猖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

2.学习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断句错误。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四、分析诸葛亮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从课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二、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对曰”、“善”、“因”等。

2.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句式。

三、分析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智谋。

2.品味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特别是其辞令的严谨和精妙。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启发学生。

二、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对课本的明白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

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

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

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隆中对》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隆中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隆中对》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隆中对》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隆中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隆中对以唐代著名的丽人杨玉环和当时的权臣王君为题材,描写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友、怀念往事的情感。

随着社会发展,这首诗歌不仅被广泛地传颂,也成为了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名篇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理解唐诗韵律,学习如何识别和念唐诗韵脚;3.通过学习诗歌内容和情感,掌握如何理解和赏析唐诗;4.用自己的语言解析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加深对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培养感性认识诗歌的能力,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描述诗歌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4.促进学生美的情感、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1.课件和图片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文学解析和分析:通过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解析和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体裁、韵律、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组合讲解与小组讨论:采用组合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4.课后作业和分享: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分享,鼓励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发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让学生掌握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让学生学习唐诗的韵律,掌握唐诗韵脚的念读方法;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如何欣赏和赏析唐诗。

(二)难点:1.让学生理解唐诗中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和艺术特点;2.让学生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

隆中对优秀教案

隆中对优秀教案

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中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信”“然”“遂”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其可行性和前瞻性。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和心理,理解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2、讲授法:讲解文言词汇、语法知识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段,引出课题《隆中对》。

提问学生: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战略规划?2、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作者陈寿,强调他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简要介绍《三国志》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对这部史书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4、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2.学习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培养自己的远大抱负。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

2.分析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诸葛亮战略思想的深层内涵。

2.文言文中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产生兴趣。

2.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睿才星君”?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诸葛亮战略思想分析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智慧。

(四)诸葛亮个性特点分析1.学生举例说明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第二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断句、词义推断等。

2.学生练习,巩固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难句解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难句,进行逐句解析。

2.学生跟读,理解难句含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理解。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诸葛亮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短文。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检测1.教师抽取学生,检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展示,分享阅读心得。

(二)诸葛亮战略思想应用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解决问题。

2.学生讨论,分享解决方案。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布置2.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故事,进行分享。

第四课时(一)诸葛亮故事分享1.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诸葛亮故事。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成功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1.教师布置文言文阅读任务,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思想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忠诚、智慧、勇敢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隆中对》(陈寿著)2.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内容及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隆中对》这篇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相关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难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语法;(2)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2)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文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四、课后作业1. 背诵《隆中对》;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调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等;4. 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隆中对》及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积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隆中对》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可能对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困扰。其次,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文章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5.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2.通过对文章背景、作者简介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2.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三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导语:教学设计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下面就为为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教学设想
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

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

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

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

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

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xx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xx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
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

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

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