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摘要]:颈性眩晕是骨伤科常见病,由于多种原因,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归纳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中西医治疗。
从整体上归纳了本病在认识和治疗方面的概况和较新的进展。
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颈性眩晕机制治疗概况眩晕是平衡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一种主观感觉,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错觉。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椎间关系改善而缓解。
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认识日渐全面,在治疗上呈现多样化。
1 中医认识眩晕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眩晕”、“痹证”、“颈肩痛”等条目之下。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外因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久劳成损,机关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颈部损伤,筋骨失和,清窍受扰。
内因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损,髓海不足。
2 发病机制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并未彻底明确,但椎动脉系统的缺血对前庭的影响已成共识。
主要有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动脉压迫学说、椎动脉自身病变,以及颈部运动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传入错乱学说。
2.1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张军等[1]发现伴随椎动脉的神经中主要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椎动脉总的影响趋势是血流量下降,主要可能由于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后,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持续的缩血管效应使血流量下降导致颈性眩晕。
这点已经有实验[2]证实。
在此基础上李曙明[3]通过病例分析证实疼痛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反射弧影响椎动脉系统而造成颈性眩晕。
颈椎失稳是刺激交感神经的主要因素。
2.2 椎动脉压迫学说:主要因为颈椎解剖位置和结构的异常,包括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异常或外伤[4]。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
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
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
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
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
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
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
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
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
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
颈性眩晕的治疗研究进展
风 、 、 、 阻 滞 经 络 气 血 , 因 外 因合 寒 痰 湿 内 而 为 病 。临 床 将 其 分 5型 : 髓 不 足 , 精 用
河 车 大 造 丸 加 减 ; 肾 阴 虚 , 天 麻 勾 藤 肝 用
经过 比较 , 明 川 芎 嗪 注 射 液 治 疗 颈 证 I 性 眩晕 疗 效 明 显优 于 复方 丹 参注 射 液 , 差
医 ,0 2 0l,3( 2 8):0 60
颈 性 眩 晕 属 于 中 医 “眩 晕 ”范 畴 , 在
现代 科 技 的 引 进 为 中 医 治 病 提 供 了 新思 路 , 磁 等 技 术 已较 好 的融 入 针 灸 等 电 治 疗 方 法 。电 针 治 疗 治 疗 本 病 效 果 显 著 ,
角 度 对 本 病 的 理 解 , 固定 方 加 减 治疗 用
死 、 亡 和 死 亡 等 功 能 , 有 效 改 善 微 循 凋 能 环 。 据 称 灯 盏 花 素 有 活 血 化 瘀 、 筋 通 络 舒 作 用 , 降 低 血 管 阻 力 , 善 脑 循 环 , 可 改 提 高 血 脑 屏 障 通 透 性 , 脑 缺 血 有 保 护 作 对 用 ;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 并
日,4天 1 疗 程 , 有 效 率 9 . 0 , 1 个 总 0 2 % 许
敏 凤 采 用 参 麦 注 射 液 联 合 葛 根 素 治 疗 颈
性眩晕患者 2 2例 , 有 效 率 9 . 1 。 总 O9%
体 的 阴 阳平 衡 而达 到 治 疗 作 用 的 。
中西 医结 合
中 医 中 药 中 医治 疗 有 按 照 病 机 分 型 辨 证 论 治 ,
疗颈 性 眩 晕 疗 效 明显 优 于 中西 药 对 照 组 。
颈性眩晕研究进展
78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早在黄帝内经便对眩晕有所认识及诊治方法,而当代对于颈性眩晕认识,归结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指由于颈椎稳定性改变、颈椎退变及骨性增生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致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
把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同,但就目前研究表明这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可能与交感神经刺激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的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的紊乱,体液因子的变化等多因素有关。
1 椎动脉周围解剖关系1.1 椎动脉的走形椎动脉分布于颈部两侧,起于锁骨下动脉,行于前斜角肌、颈长肌等肌肉之间。
在颈部前方上行通过C6的横突孔进入,直到C1横突孔入颅与颅内基底动脉汇合。
椎动脉其走形可分为4段,而该病多发于椎动脉第二段即横突段,为直行段。
这是一个骨性管道,四周均是骨性结构,其前壁为颈长肌、横突间肌,内侧壁为钩椎关节,后壁由颈神经前支小关节突构成,外侧壁为横突间肌。
多数情况发生于骨性结构的不稳定和增生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颈性眩晕。
其中位于横突孔内椎动脉周围存在颈交感神经与椎动脉相互缠绕伴行。
1.2 椎动脉及其周围交感神经关系此类神经主要来源于星状神经节、颈中神经节。
星状神经节发出较粗主支椎神经,一部分分布在椎动脉的表面,在表面上行走,在C4区域分布最为密集,止于椎动脉外膜。
另一部分布于钩椎关节、椎动脉外膜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发出多个深交通支与颈神经前支相互联系。
颈中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分布在椎动脉旁及颈下神经节间。
常位于C4、C5横突的间隙,在C4水平层面的椎动脉周围交通支较多,从上至下递减。
由于此段有密集的神经分布在椎动脉的表面,且较为敏感,小关节增生和稳定性的下降可以刺激椎动脉伴行神经从而导致椎动脉的痉挛,供血不足。
2 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从解剖学、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椎动脉颈椎病基础研究的进展,目前,围绕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下面概述一下。
2.1 压迫学说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其主要分为四段。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16分)
A程度
8分:无症状
6分:轻度眩晕,可忍受,能正常行走
4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
2分:重度眩晕,极难受,行走有困难,需扶持或坐下
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
B频度
4分:无症状3分:每月约1次2分:每周约1次1分:每天约1次
分:每天数次
C持续时间
4分:无症状3分:几秒至几分钟2分:几分钟至1小时1分:几小时
分:1天或以上
颈肩痛(4分)
4分:无症状3分:轻度,可忍受2分:中度,较难受1分:重度,极难受
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头痛(2分)
2分:无症状1.5分:轻度,可忍受1分:中度,较难受0.5分:中度,极难受
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
A发病期间日常生活需帮助情况(2分)B发病期间工作情况(2分)2.0分:不需要2.0分:与原来完全一样1.5分:偶尔需要1.5分:需适当减轻,能上全班1.0分:经常需要,尚可自理1.0分:需明显减轻,尚能上全班0.5分:大量需要,离开帮助自理有困难0.5分:需大量加你请,只能上半天班分:完全依赖,离开帮助无法自理分:无法上班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
没有极少偶有常有一直有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比平时容易激动、生气、烦躁
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担心
睡眠比往常差
难像往常一样与人相处。
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颈性眩晕是指患者头部快速转动或头部姿势改变时出现的旋转性晕眩感,通常伴随着颈部不适或疼痛。
颈性眩晕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颈椎间盘可能在颈性眩晕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颈椎间盘是连接颈椎骨的软骨组织,它在颈部分布较广,且脆弱易损。
颈椎间盘损伤可能导致其凸出或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进而引发颈性眩晕。
因此,了解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对于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计划通过实验方法探究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建立颈性眩晕动物模型
选用青年大鼠作为动物模型,通过不同的颈部姿势和速度进行颈部快速转动,建立颈性眩晕动物模型。
2. 观察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变化
拍摄颈性眩晕动物模型的颈部X线和MRI图像,观察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形态和变化。
3. 分析颈椎间盘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
通过对颈椎间盘形态和变化的分析,探究颈椎间盘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阐明其在颈性眩晕中的作用机制。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预计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探究颈椎间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深入了解颈椎间盘与颈性眩晕的关联机制。
研究成果可以为早期诊
断和治疗颈性眩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策略和借鉴。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深入理解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提供新思路和角度。
(完整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眩晕(16分)
A程度
8分:无症状
6分:轻度眩晕,可忍受,能正常行走
4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
2分:重度眩晕,极难受,行走有困难,需扶持或坐下
0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
B频度
4分:无症状3分:每月约1次
2分:每周约1次1分:每天约1次
0分:每天数次
C持续时间
4分:无症状3分:几秒至几分钟
2分:几分钟至1小时1分:几小时
0分:1天或以上
颈肩痛(4分)
4分:无症状3分:轻度,可忍受
2分:中度,较难受1分:重度,极难受
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头痛(2分)
2分:无症状 1.5分:轻度,可忍受
1分:中度,较难受0.5分:中度,极难受
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
A发病期间日常生活需帮助情况(2分) B发病期间工作情况(2分)
2.0分: 不需要 2.0分:与原来完全一样
1.5分: 偶尔需要 1.5分:需适当减轻,能上全班
1.0分:经常需要,尚可自理 1.0分:需明显减轻,尚能上全班
0.5分:大量需要,离开帮助自理有困难0.5分:需大量加你请,只能上半天班
0分:完全依赖,离开帮助无法自理0分:无法上班工作
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
没有极少偶有常有一直有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比平时容易激动、生气、烦躁
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担心
睡眠比往常差
难像往常一样与人相处
粗分:没有(4分)极少(3分)偶有(2分)常有(1分)一直有(0分)。
颈性眩晕诊断的研究进展
【 摘 要 】颈性 眩晕即由颈部 病变导致活动颈部时发生眩 晕的临床综合征 。 目前主 流观 点认 为颈部病 变或外伤导致脊椎 内
病 因较 多 。因此也容 易误诊【 3 - 4 】 ,对临床 的诊断和 治疗提 出 了一 系列难题 ,文章就颈性眩晕的诊断作一综述。
【 关键 词】颈性眩晕 ;诊 断 ;鉴别 ;综述
【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1 1 5 1 ( 2 0 1 4 ) 0 7 . 0 1 2 5 . 0 3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di a g no s i s o f c e r vi c a l ve r t i g o
Ab s t r a c t : Ve r t i g o c l i n i c a l s y n d r o me t h a t o c c u r s wh e n t h e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 c a u s e n e c k a n d n e c k l e s i o n s a c i t v i t i e s . Th e c u r r e n t ma i n s t r e a m v i e w i s t h a t c e vi r c l a s p i n e d i s e a s e o r t r a u ma l e a in d g t o i n t e na r l a n d e x t e ma l i mb la a n c e . Ca u s e v e te r b r l —b a a s i l a r a te r r y i n s u l f i f c i e n c y v e r t i g o
颈性眩晕治疗特点与疗效评价
蔡皓伟 , 张 凯, 蒋戈利
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 天津 308 031
摘 要 虽然对颈性 眩晕的致病机制未完全明 了, 国内学者对 其发 病机制未形成统 一的认 识, 但在 治疗方面 , 除
了传统的治疗 方式外 , 近年 来在针 灸治疗 方面有 了新 的进展 , 尤其是在针刀治疗 方面有 了进一步 的深入研 究, 并取得 了一些可观 的成就 , 展现 出 了良好 的前景 。 关键 词 眩晕; 刀; 针 综述
争
管药氟桂利嗪 、 中药提取 物川芎嗪 等。梁艳华等 [] 1用具有
争取省 、 、 市 区医保 中心 的支持和 帮助 , 同时医院应加 强 自 律建设 , 认真 贯彻落 实医医院必然要在 其运行规律 的基 础 上树立新观念 ,重新确立 自己的定位 ,以患者为中心” 提 “ , 高经济效 益, 加服 务项 目, 增 发展 自我补偿 , 建立医疗服 务 行为监督机制 。 这样 医院才可稳定快速发展 , 医院医保工作 也会不断进步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4 6 5 (0 0 - 0 8 0 1 0- 8 2 2 1) 1 0 6- 3 0 0 中图分类号 :2 5 3 R 5 .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 引起 的颈椎病 而出现 的一种继 发性 眩晕 。其特点 多为一过性 、 发作性 , 常伴有 常 头痛 、 恶心呕吐、 视力模糊 、 耳鸣等症状 。 病理机制 目前多 其
颈性眩晕的诊治研究
诉 , 他 的 临床 表现 为耳 鸣 、 其
上 臂麻 木疼 痛 、 枕痛 、 咽部 异 物感 、 复视 和视 物模 糊 、 颈 头
cria nre jci l khv eng e oa i ns . sl 3 ae aei rvdwt o . ev l e si etnbo aebe i nt i da oi Reut 4csshv oe h cn c v n o c v d g s s mp i
X oq n z A GA-u . eate t N uougr teScn f l t a・i g, H N i a D p r n o ersre h eodAf i e a h m f y, i a dHo i lfMu ajn st pa o d n gMei a d- cl oeeMua ̄n 50 0,hn ) a lg , d n g17 0 C ia cl AbtatObet e Dsusme o so i n s n e p fcri i ies Meh d D . s c: jc v i s t d f a oi ad t r yo ev a dz ns. to s e r i c h dg s h a c l z
f m oh r i ae . i evcd t c o d c ria n re jci l k i a a a I t i da n s . r te s ss t a cria a t n a e c e si et n b s v i be o ad i oi o de r l r i n v l v n o o c l g s
颈性眩晕研究的新进展PPT课件
结果
眩晕症状完全消除: 43例 眩晕症状70%缓解: 1例
90%缓解: 1例
疗效自我满意程度: 优43例,良1例,可 1例
总优良率为 97.78%
王○ 男 48岁颈性眩晕
王○ 男 48岁 颈性眩晕
初○○, 女 67岁,颈性眩晕
初○○, 女 67岁,颈性眩晕
初○○, 女 67岁,颈性眩晕
王○○, 男 68岁,颈性眩晕
晕厥
(syncopy)
猝倒发作
(drop attack)
短暂住局灶性脑缺血发作(ischemia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后循环缺血
(TDI)
颈性眩晕是否存在?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神经疾病
晕
前庭疾病 血压变化
文献查询:
脑肿瘤 更年期 强迫症 其他 …
耳鼻喉科:75% 神经内科:20% 其他学科: 5%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 95%以上
卧床休息 颈椎外固定 (颈椎围领) 药物治疗---西药
---中药 颈性眩晕1号
手术适应征
经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3个 月以上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的重 度颈性眩晕患者。
临床资料
重度颈性眩晕患者 45 例 男性16例,女性39例 年龄39-80岁,平均58.6岁 随访:3个月-11年7个月 平均随访3年9个月
脑干与颈性眩晕
听性脑干反应
颈性眩晕
疾病组
病人50例 男性18例,女性32例 年龄28-77岁,平均52.9岁 病程:2个月-20年,平均4.3年
对照组
51例,男性17例,女性34例 年龄为23-65岁,平均异常者共20例(20/50),占40% 男性6例,女性14例
合计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述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本病与椎动脉本身的因素有关,并与相邻组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
主要研究表明,由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失稳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或使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
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这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产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2]。
目前,眩晕的临床症状十分多见,颈源性眩晕在诊断与治疗时易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混淆,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深化对本病的病因认识,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自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分为4段:第一段为近段或称椎前段,为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7颈椎横突,第7、8颈椎脊神经的前支,颈下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在其后方;第二段为横突段,为第6颈椎横突孔上升至第2颈椎横突孔的部分,钩椎关节紧邻该段动脉内侧,关节突关节在其后外侧,椎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三段为寰椎部分的椎动脉,于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较为迂曲,动脉壁上分布的pach 小体可以通过感应椎动脉血压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管内的血流量;第四段即颅内段,从硬脑膜孔穿出至基底动脉起始端,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2 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及治疗2.1 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缺血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与椎动脉痉挛有关,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主要因素。
椎神经与椎动脉相伴穿行于横突孔内,并不断发出各级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外周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其在第3颈椎-第5颈椎分布最为密集。
同时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也支配该段椎动脉,因此可以得出椎动脉接受椎神经与交感神经双源支配的结论。
颈性眩晕的研究现状
颈性眩晕的研究现状摘要:颈性眩晕为临床中常见的晕眩类疾病, 与颈椎关节、寰枢关节错缝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1],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
目前颈性眩晕发生率的不断增长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断加重,现期待寻找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方案和手段治疗本病。
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颈性眩晕做一综述。
关键词:颈性眩晕;解剖;诊断标准;发病机理;手法;治疗Abstract: Neck vertigo is a common dizziness disease in clinic,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ympathetic nerve function disorder caused by joint joint of cervical spine and atlantoaxial joint. 1] ,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clear[ 2] And ...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vertigo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its impact on daily life has been increasing. It is now looking for safe, relia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and means totreat this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ervical vertigo in the ligh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key word:Cervical vertigo diagnostic criteria Pathogenesis massage manipulation treatment1前言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的特点。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文章来源:2006-7-28 11:35:01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6期第13卷论著作者:王楚怀1卓大宏1单位:1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康复医学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邮编:510080关键词:颈性眩晕;评估;效度;信度摘要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
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
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
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0.01)及准则效度(r在0.8~0.9间,P<0.01),内容及结构基本合理可行。
结论:该量表可用于评价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及研究。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WANG Chuhuai, ZHUO Dahong//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1998,13(6):245~24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CV).Method:With reference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a scale called 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clinical material of 17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V .The scale comprises five parts, namely, vertigo, pain on neck and shoulder, headac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For each part 5 degrees were ranked. The full score for the scale is 30. 46 patients with CV were measured using this scale to investigate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Result: With preliminary test, the scale was demonstrated with fairly good criteria validity (0.6<r<0.9, P<0.01)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0.8<r<0.9, P<0.01).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was found rational and applicable in assessment of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V.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Guangzhou,510080Key words Cervical vertigo; Evaluation; Validity; Reliability颈椎病表现复杂,分型繁多,各型症状不尽相同,疗效评定相当困难。
颈性眩晕
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
外感风寒湿邪,筋脉失和,精气不利,清阳受扰 长期伏案工作,久劳成损,气血失和 颈部受损,筋骨失和,清窍受扰
中医病因病机
1. 外邪致眩:《 灵枢· 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 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
因虚致眩:《灵枢· 大惑论》说:“髓海不足,则 脑转耳鸣......” 。
治疗
“温”:患者坐位,医者用拇指点压风池、 风府、肩井、天宗、大椎等穴,揉三按一为一遍, 每穴三遍;掌擦病变部位2分钟,提高病变部位温 度,加速血液循环。 “顺”:用拇指从肌肉起点向止点进行推、 捋,共3~5分钟,其顺序由浅自深逐层进行,力 量由轻至重,直到表层,理顺皮下各层肌肉。
现代医学认识-解剖学研究
解剖学:(1)椎基底动脉循行路线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在进入颈椎横突 孔之前,椎动脉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前,再 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寰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寰 椎侧块,经寰椎后弓上的椎动脉沟,抵达寰枕后 膜下方,形成一个虹吸扶弯曲,后经枕骨大孔入 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 合成1条基底动脉。
现代医学认识-病理学
(5)颈椎骨质增生
横突孔对穿行其间的椎动脉有相对固定作用, 横突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椎动脉。 常见二个部位的骨质增生易影响: ①钩椎关节: ② 上关节突
现代医学认识-病理学
(6)颈部软组织病变
颈部肌力异常反作用于颈椎,使其解剖学和组 织学改变。久之,最终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出现 病理学变化,如引发骨质增生,韧带增厚等,严重的骨 质增生又会反过来刺激神经根和软组织,从而造成 恶性循环。
西医病机
(1)机械压迫学说
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眩晕的中药疗法
三、淤血内阻 症候: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 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祛淤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眩晕的中药疗法
四、肾精不足 症候: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 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左归饮加减。
颈性眩晕的治疗
2、针灸
治疗原则:肝阳上亢者治以育阴潜阳 ; 痰浊上蒙者治以健脾化痰 ; 气 血虚弱者治以补益气血;肾气不足者治以补肾健脑。
取穴:基础方: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内关、太阳。
辨证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 痰浊上蒙加丰隆; 气血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肾气不足加肾俞、三阴交、太溪
颈性眩晕的诊断
6、椎动脉造影
包括普通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成影的血管造影。其能够准确地发
现椎动脉狭窄、扭曲的部位及范围, 还能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确定
椎动脉狭窄、扭曲的原因, 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尤其是 DSA 精确率高, 更清晰, 所以目前已成为常规检查手段。若同时与转颈 试验结合应用则可提高确诊率。
眩晕的辅助疗法
(1)增强体质。体质差者可提高身体素质,体胖者可增强气 血运行,加速排泄水湿痰饮。 (2)饮食宜素净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酒、浓茶、咖啡、韭 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3)冬瓜、萝卜、芋艿、慈菇、海蜇、泥鳅、地栗、赤小豆、 米仁具有化痰结、利水湿的作用,可以选作辅助治疗。 (4)发作期宜卧床休息,防止起立跌倒受伤。减少头部转动。 不要过多饮水,也不要吃公鸡、羊头、猪头、鲨鱼等发物 (5)卧室光线宜昏暗,环境要安静。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 情过度。
性眩晕的诊断
9、血管磁共振(MRA) 检查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一、研究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查阅和综述。
相关研究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和中国针灸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针灸临床指南,以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疗程和疗效指标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根据现有研究的结论,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针刺可通过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节患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减轻颈部血液循环障碍。
2. 改善颈椎结构:针刺可以促进软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颈椎结构,加强颈部肌肉的控制,从而预防和减轻颈部肌肉和软组织损伤。
3. 增强免疫功能:针灸可通过促进肝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改善淋巴循环和增强局部免疫细胞活性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使其更具抵抗力。
通过对相关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指南》,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2.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程一般为10-20次,每次针灸时间30-40分钟。
疗程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但过度治疗有可能引起针刺损伤等不良反应。
3.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主要穴位包括风池、颈椎椎体旁穴、肩井穴等。
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还可以与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
对于患者而言,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
然而,针灸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想更好地应用此项治疗,还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王楚怀1 卓大宏1摘要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
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
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
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0.01)及准则效度(r在0.8~0.9间,P<0.01),内容及结构基本合理可行。
结论:该量表可用于评价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及研究。
关键词 颈性眩晕;评估;效度;信度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ymptoms and f 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WANG Chuhuai, ZHUO Dahong//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1998,13(6):245~247Abstract 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 ith cervical vertigo(CV). Method:With reference of the related liter ature about r ehabilitation evaluation,a scale called Evaluation Scale f or Cer vical V er tigo w 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 he clinical material of179cases of pat ients w ith CV.T he scale comprises five parts,namely,vertigo,pain on neck and shoulder,headache,activit ies of daily living,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For each par t5deg rees were ranked.T he full score for the scale is 30.46patients w ith CV were measured using this scale to investig ate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Result:With preliminary test,t he scale w as demonstr ated with fairly g ood criteria validity(0.6<r<0.9,P<0.01)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0.8<r<0.9,P<0.01).Conclusion:T he Evaluation Scale f or Cer vical Ver tigo w as found rational and applicable in assessment of sy 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V.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 edicine,T he A ffiliated First Hospital,Sun Yat-sen U ni versity of M edical Sciences,Guangzhou,510080Key words Cerv ical v ert igo;Evaluatio n;Validity;Reliability颈椎病表现复杂,分型繁多,各型症状不尽相同,疗效评定相当困难。
目前除脊髓型颈椎病有初步的评定方法与标准外 1 ,其他各型颈椎病缺乏统一的、量化的评定标准与指标。
文献所见评定方法都是根据患者症状改善与生活、工作恢复的情况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或优、良、可、差等级别,各家标准不一,可比性差,影响了研究与学术交流。
进行疗效评定的量化的研究,已成为颈椎病研究领域的动向之一 2 。
颈性眩晕发病率高,诊治棘手,多数患者深受其苦,影响生活和工作。
据文献报道 3 ,国内颈椎病发病率约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可多达半数以上;有学者研究发现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有50%为颈性眩晕;国外有学者提出,在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50%以上与颈椎病有关。
由于颈性眩晕的表现多为主观性症状,疗效评定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的评估量表。
本研究尝试从颈性眩晕入手,探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状况的量化评估方法,借以推动颈椎病评定研究工作的进行。
1 量表的制订1.1 临床统计资料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康复医学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邮编:510080收稿日期:1998 06 13245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王楚怀,卓大宏统计分析了179例颈性眩晕病人的主要症状,前几位为眩晕或头晕(占100%)、颈肩痛(占93%)、头痛(占71%),其余的依次为恶心、睡眠差、视物模糊、耳鸣、心悸、记忆力减退、手麻等。
问卷也显示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前三位症状为眩晕或头晕、头痛、颈肩痛,其中眩晕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项,其影响大小取决于眩晕发作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三个因素,尤其是发作的严重程度。
1.2 量表的内容和标准根据上述统计资料,遵循康复评定特点:侧重于生活、工作、社交等综合功能的评估,多采用指数法和量表法等 4 ,参考了国内 2 及国外 5,6 学者对颈椎疾患评定所用方法及提出的建议,为突出重点,尽量简化,只选取眩晕(包括头晕)、颈肩痛、头痛作为症状方面的评估项目。
功能方面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影响的情况。
心理方面主要反映患者病后的抑郁、焦虑、担心等。
各项的分值比例按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的大小分配。
这样,该量表包括五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全表满分为30分。
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
量表具体内容详见附图。
使用时将附图中各项的得分删去(不让患者知道评分方法),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填表,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前划 (详见附图)。
2 量表可行性的初步检验2.1 评估对象颈性眩晕患者46例,男15例,女31例,平均年龄49岁(29~65岁,SD=11.30)。
病程15天~20多年,平均病程47个月。
2.2 检验方法由于本量表结构及内容均较简单,故仅对反映其度量准确性的准则效度(criterion validi ty)及反映其度量稳定性的再测信度(test -retest reliability)进行初步的检验。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附图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2.1 效度的检验:由于没有任何标准量表或参照资料,给效度的检验造成困难。
本研究采用如下方法:先后共3次对患者进行症状量表评分(治疗前两次,相隔1周;治疗结束后再评一次),每次评分后要求患者仿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给自己的综合症状评分,称自评分。
以3次自评分作标准,分别与3次的量表评定得分总分比较,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用于粗略表示量表评估结果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之间的接近程度。
2.2.2 信度的检验:在第一次评估后,患者进行有关检查,不给予任何治疗,相隔1周后,由同一医师用同一量表对相同评估对象再评估一次,对前后两次疗前评估结果各相应项目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其相关系数,用于反映两次评估的结果变动情况,或稳定程度,称再测信度。
246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3卷第6期3 结果3.1 效度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三次量表评分结果分别与患者自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三次都显示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2,0.8526,0.8737,并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 001)。
3.2 信度检验结果:所有的病人都进行了相隔1周的两次治疗前评定,期间未经任何治疗,将两次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各项的症状积分均显示了较高的正相关性,且都具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症状总积分的相关系数尤高(附表)。
附表 两次量表评分各项相关系数(信度系数)项 目相关系数(r)P眩晕积分0.8700<0.001颈肩痛积分0.6146<0.001头痛积分0.7286<0.001日常生活及工作积分0.8586<0.001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0.6557<0.001症状总积分0.9009<0.0014 讨论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及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依据。
目前,可以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或致残的疾患,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的康复评定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而以主观症状为主要表现或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的疾患的康复评定难度较高,也尚未得到重视。
本研究作为一种尝试,选择以主观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颈性眩晕,探讨其评估方法。
4.1 关于量表的效度效度指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或 金标准 (gold standard)符合的程度,也即正确反映所测量内容真实情况的程度。
严格地讲,应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准则效度(criterion v alidity)及构造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等方面。
因本量表较简单,故仅对准则效度进行检验,评价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的接近程度。
本表前后3次的评分结果与相应的3次病人自评分比较,说明所评估的结果较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4.2 关于量表的再测信度信度指反复测量同一对象,各次结果的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本研究采用检验复测信度,通过对患者相隔1周的两次疗前评定的比较进行评价。
两次症状总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9009(P<0.001),其它项的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
有学者提出 7 ,相关系数在0.9即很满意,在0.8以上还可以,在0.6以下就不太可信。
以此标准,本量表的信度属于可以接受。
说明本量表有一定的稳定性。
4.3 关于量表可行性本量表有可以接受的效度和再测信度,虽未对灵敏度进行探讨,因量表中每个评估项目均分为5个等级,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变化,使用过程也证实如此,故有一定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