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模 拟 试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 曰:“过犹不及。” …… …… ……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也。 ,狷者 不 也。”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B.“中庸” 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 中庸 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是无原则地调和, 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 和谐。 和谐。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 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等多个方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著作。

以下是对其中一段节选的讲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如果能够合乎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叫做“和”。

中是天下万物之本源,和是天下万物达到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致中和,那么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生长发育了。

这段话是《中庸》的开篇之言,是全书的核心思想。

它提出了“中”与“和”的概念,认为“中”是本源,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所在;“和”是达到的境地,是实现“中”的理想状态。

只有致中和,才能使天地安位,万物生长。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它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握好“中”与“和”的关系,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最高追求。

此外,《中庸》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

这些规范和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所提出的“中”与“和”的思想以及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第一章 (纲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 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 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善读者,玩索 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古礼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 有人问孟轲“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轲曰“嫂溺不援,豺狼也。”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老子》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 惠与是奢侈与吝啬之间的中道 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 大度是傲慢与卑屈之间的中道 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 谦逊是倨傲与畏葸之间的中道 友爱是阿谀与简慢之间的中道
——《中庸》
1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2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小人之反中庸也, 庸也,君子而时 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惮也。 惮也。”
参考译文② 仲尼说: 参考译文② 仲尼说:“君子的 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 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 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 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 于中庸, 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 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 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 为,肆无忌惮。” 肆无忌惮。
天下国家有九经。 修身也,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 尊贤也, 亲也,敬大臣也, 群臣也, 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 庶民也, 百工也, 远人也, 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
参考译文⑥ 参考译文⑥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 九条不变的常规。这就是: 九条不变的常规。这就是:修养自 尊重贤能,亲爱亲属, 身,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 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 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 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 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 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 的诸侯。 的诸侯。
包括九经 包括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 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 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 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 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 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自我完善, 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 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 太平和合”境界。 “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第二十章(二)
使动用法 优待 意动用法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 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 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 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 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 侯。
确立
此指糊涂、迷惑 受到劝勉而勤奋努力
第一章
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即人 教化 的自然本性中包含仁义孝悌等伦 遵循 修明 理道德观念。片刻,一会儿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 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 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
《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 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 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 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位,万物育 什么是中庸(中和) 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过或不及 君子而时中
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 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 中庸之道的九种功用,即“九经”是 安抚诸侯。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

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

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

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

——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

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

”(《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

”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

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

(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

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亲亲, 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 修身,则道立;尊贤, 不怨;敬大臣, 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 群臣,则士之报礼 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修养自身, 修养自身,就能确 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 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 迷惑;能亲爱亲属, 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 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 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 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 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 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朱熹: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 中者, 平常也。 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 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 四书》 《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 籍。
课文注释: 课文注释: 折中,调和, 中:折中,调和,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 不倚,无过无不及。 平常,普通, 庸:平常,普通,循常 规常理而不变。 规常理而不变。
参考译文① 参考译文①
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节,谓之和。 也者,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 万物育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参考译文① 参考译文①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
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 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 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 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 要的根本, 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 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儒家的一种主张。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 接物采取不偏不倚, 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的态度。 中庸之道。 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指德才平凡。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 之才。 之才。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
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
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
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 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
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赏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 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
值得我们学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赏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修身名句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 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
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
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五、名句默写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1.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问之 慎思之 2 . 博 学 之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明辨之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节选文言文翻译

中庸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从之,仁也。

诚之者,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宠则骄,骄则败。

君子则不然,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多么的高尚啊!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这种美德了。

”“君子的中庸之道,是君子能够随时做到适中。

”“在喜怒哀乐尚未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之为中;表露出来而又都合乎节度,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共通的道路。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得其所,万物得以生长。

”“诚,是天的法则;追求诚,是人的法则。

诚,是不需要勉强就能做到适中;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自然从容地遵循中道,这就是圣人。

追求诚,是选择善行并跟随它,这就是仁。

追求诚,是广泛学习并坚定志向,勤于提问并深入思考,仁就在其中。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谨慎,在无人听见的地方要恐惧。

最隐蔽的地方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最微小的行为也能显露一个人的本性,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小人闲居时必定会败坏,受到宠爱就会骄傲,骄傲就会败坏。

君子则不是这样,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会违背仁德,无论是匆忙还是颠沛流离,都坚持这样做。

”这段文字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中庸是君子之德,是达到和谐境界的关键。

同时,也阐述了诚实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共38页PPT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共38页PPT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 选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人教版《中庸》节选,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中庸》节选,原文及译文

《中庸》节选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走近先贤述圣——子思1.生平简介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

2.地位影响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背景呈现《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2.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三达德,就是知、仁、勇。

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知、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

(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联想:孔子为什么有中庸思想?
补充: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欹器(欹qī),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

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

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

宥座之器, 即攲器。

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辨析中庸
1.辨析:好人主义与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的来历: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2.下面现象是中庸主义还是好好主义?
A、宋玉笔下东家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拓展中庸
1.孔子在论述中庸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

“和而不同”在现今时代的意义?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须的。

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的整体。

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乃至小团体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中,不应强求他人与自己完全同声同气而激化矛盾的,也不要盲目地重复或附和他人而失去自己。

应主动与他人沟通协调、承认与包容差异,并能见贤思齐,从而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2. 中庸思想,曾经受到过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对于法家“斗争的哲学”,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结合今天所学,请你评价一下中庸之道。

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
是什么?
中庸是常人之道、中庸是适中之道、中庸是可行之道、中庸是修身之道、中庸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3.中庸思想对今天做人、做事、管理、治国有什么启示?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中正平和,把握分寸。

至真至诚,爱民怀远。

4.积累《中庸》名言。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君子和而不流。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