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当凸显“课程意识”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

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突出主体”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石

“突出主体”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石

“突出主体”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石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浅析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盐城市冈中小学尹琴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

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一、有效性的界说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

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

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

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够解决这些任务。

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

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1、要全面理解课程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是编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是按到教科书、参考书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得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科目等;也包括隐形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活环境。

活动内容取材巧妙,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问题取材于课本中的习题,出现形式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用一定长度的护栏围草坪),注重让学生主重参与学习活动。

课外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课内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个知识点,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拓展,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但又超出结论的范围,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如:“井建成圆形横截面积最大,用料则最省”;“井建成圆形的井壁不易倒塌”等等,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体验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关注课程目标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视的课程目标。

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

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是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

所以,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不但能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而且也能发挥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数学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问题来引入课题,为新课的开展搭建生活氛围平台,在提高应用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数学的概念教学是高度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有意识设计与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而且还能从其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绝对值》一节时,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在车站有两辆出租车载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了相同的车费。

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只考虑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

不但直观形象的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应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二、数学课堂上数学运用生活实例,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认识生活、服务生活。

那么,数学就不仅仅是为了解题,数学应该成为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候,我就运用了“阶梯水价”的例子:某市规定,月用水量在10吨以下时,每吨2元,超过10吨,超出的部分每吨3元,(1)写出当月水费y(元)与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计算用15吨水应该交多少钱?小张家7月水费为50元,这个月他家用了多少吨水?通过这个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常规数学规范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常规数学规范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常规数学规范姑苏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常规一、认真备课一)总体要求: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理解透彻、把握准确,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备课形式,将个人教学研究与校内教研团队的研究反思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做到规范科学并努力创新。

二)具体要求:1.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

每学期初,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内容,深入研读课程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进而确立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

2.准确深入钻研教材。

1)教师需要通读全册教材,掌握所教年级全部内容、知识结构、重点章节及难点、关键。

2)了解并熟悉相邻年段的教材内容、知识结构。

3)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精心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学思路。

3.全面了解学生实际。

教师应始终立足于为学生发展服务,要在了解学生智能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研究惯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既关注全体学生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顾及个别学生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需要确立鲜明的学生立场,能关注年段发展目标、找准学生研究发展的起点,以学定教,为学生搭设适切的数学实践平台,让不同年段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4.认真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分析;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进度表。

5.精心设计课时教案。

一份完整的课时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日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课前准备(包括教具、学具、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撰写要点提示如下:1)教学内容。

应写清楚“教科书第几页例题几、第几页上的想想做做、练几中的题”。

2)教学目标。

要进一步增强数学课程意识,准确认识数学课程目标,充分开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教学价值,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研究发展需求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研究方法、思维等有长足发展。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
的认知和主动性。

有效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的方法:
1. 常规性激励: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颖有趣的教学素材、设立
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模拟解题思路、提供多种
解题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
问题。

3. 个性化辅导: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点和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辅导,提高学生
的自信心和学习效果。

4. 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5. 定期反馈: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反馈,鼓励学生通过反思和
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
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有效的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1.培养探索欲望: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
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
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算技
巧之后,需要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
表格、图形等形式来表示数学概念和问题,让他们逐渐习惯于抽象思考和
表达。

3.引导推理和证明:数学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是推理和证明。

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来得
出结论,并逐渐引导他们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对于一些简单的数
学定理,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让他们理解证明的重要性和方法。

4.注重问题解决过程:数学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解决方法,并通过比较和评估不同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新能力。

5.提供实际应用场景:数学的基本思想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应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于
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几何学中,可以通过测量、建模等方式,让
学生理解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7.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些数学思维
习惯,如观察准确、总结规律、推理概括等。

通过反复训练和引导,让学
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的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数学教学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数学教学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数学教学特点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体体现教学本质,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过程,因为它是以儿童少年为认识主体、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就需要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出发,着力反映出数学过程应有的本质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数学教学应有的特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充分彰显了数学教学的特点。

1.关注数学活动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对数学内容的真切体验、感悟,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所谓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主动建构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几节课都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内容的认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组各有多少人,出现“抢”学号时,吴老师让学生“想个办法”,一眼看出语文、数学小组各有多少人例如,在“平行与垂直”这节课里,让学生先想一想,画出表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图形,再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各类具体情形,在活动中充分获得体验,概括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然后通过多媒体直线位置的动态演示,感受、抽象不同类型直线位置的本质属性,形成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对折得出1/2,思考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这样的操作、思考的活动,对于感悟1/2的含义,体验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初步形成分数观念具有重要价值。

“可能性”、“图形中的规律”这两节课,都把操作实践和探究关系、规律的思维活动结合得很好,尤其是朱伟森老师还让学生回顾一下“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结过程,以便从中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2.关注交流互动数学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交流和互动构成的学与导的活动。

这种多边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学生的已有数学观念与新的认识对象之间产生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内容的一质、规律和关系的认识,感悟数学的本质。

数学课程理念五个方面

数学课程理念五个方面

数学课程理念五个方面
1.培养数学思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推理、分析和决策,因此应该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基础知识扎实:数学是一门层层递进的学科,因此数学课程应该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并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的高级难题。

3. 注重实践应用: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4. 多元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重视创新的学科,因此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竞赛、创新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其未来的竞争力。

- 1 -。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倡导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和表现。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向学生敞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讨论、合作、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意识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意识
三 创 新 意 识 创 新 意 识 的 核 心 是 批 判 的 意 识 。就 是 不 受 固 有思 维模 式 的 束缚 , 于 标新 立 异 。 新 课 堂 教 学 , 能 否 定 教学 原则 , 勇 创 不 与 教 学 规 律 相 悖 , 师 要 在 充 分 了 解 学 生 、 透 教 材 、 练 掌 握 教 吃 熟 教 育 技 术 的基 础 上 创 新 。 教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的 创 新 主 要 包 括 : ( ) 学 内容组 织 的创 新 。 如 , 1教 例 对教 材 内容 的 解 构 与重 组 , 对

生全面 、 持续 、 和谐 地 发 展 。学 生 良好 的精 神 品格 的培 养 , 习 学 能 力 的培 养 和 提高 。 不 是 某一 门学 科 单 独所 能 完 成 的 。培 养 绝 兼 备 高 尚 品德 与聪 明才 干 、创 新 精 神 ” “ 践 能 力 ”具 有 鲜 “ 与 实 , 明个 性 且 善 于合 作 的一 代 新 人 , 时代 对 教 师 的要 求 , 社 会 是 是 对 教 师 的期 待 。 持 以人 为 本 , 这 次新 课 程 改 革 的核 心 内 容 。 坚 是 培 育 学 生 的 品德 与 修 养 , 护 他 们 的 自尊 与 自信 , 发 他 们 的 保 激 梦 想 与激 情 , 教 育 的最 高 成 就 。 师要 淡 化 学科 的个 性 , 化 是 教 强 各 门学科 的共 性 . 意 各 门学 科 之 间 的相 互 渗透 和 沟 通 。 注 二 、 用 意 识 应 数 学 作 为 一 种 普 遍 适 用 的 技 术 , 助 于人 们 收 集 、 理 、 有 整 描 述 信 息 , 立 数 学 模 型 , 而 解 决 问 题 , 接 为 社 会 创 造 价 建 进 直 值 。新 理 念 强 调学 生 在 活 动 中学 习 , 过 学 生 的 主 动参 与 , 通 发 展 学生 的数 感 、 号 感 、 间观 念 、 符 空 统计 观念 、 用 意 识 与 推 理 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有效思维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有效思维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有效思维的思考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如此建议让我们不难看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量以及所必须做好的相关工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必须所做好的相关工作是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所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凸显有效思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我们的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人们业已十分关注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广大教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能。

但我们也看到或者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初中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其思维还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思维质量。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某一项数学思维的能力,但是诸多的学生还未能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解并如何运用这种能力。

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还是谈得比较多。

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其真正意义上凸显学生的有效思维还有很大的欠缺。

围绕新的课程标准所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凸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必须把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凸显学生的有效思维平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总不难发现,不少教师不读课程标准,不研读课程标准,更不去依靠课程标准,去实施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我行我素,我的课堂我做主总是以完成所谓的涂于表面,而且流于形式的课堂任务为目标,很少去考虑凸显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一线的不少教师还没有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那根本就谈不上去凸显学生的有效思维了。

所以要想凸显我们学生的有效思维,必须把新的课程所赋予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首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到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构建数学新课堂

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构建数学新课堂

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构建数学新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新课改要求。

本文对此作了探究。

标签:小学数学主体新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的课堂实践活动,构建数学新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角色转换。

激发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以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他们从信息的被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讲授新知识前,师生调换角色,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老师,如何来讲授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应让学生学会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是老师,如何来讲解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什么?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做法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有的说:弄清什么叫小数?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有的说:要懂得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这些“小老师”发言后,我加以归纳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同学们会针对这些要点去预习课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意识与有效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和有效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生的主观意识与有效的教学法有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互动,使学生可以有效而健谈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主观意识,并通过引导和练习,帮助学生对学习有清晰的认识,使学生不断化解自己的学习困惑,增强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实用性和有趣性的教材,使数学课程生动有趣而有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培养起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学生主体意识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

此外,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考核形式来培养。

教师应该把考核形式定义为一种学术交流,而不是分数的竞争。

合理的考核形式能够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努力解决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同时,教师也要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合理评价的情况下勇敢接受挑战,不断去证明自己。

此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反馈,以便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不断改进个人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发挥所有的潜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外,还有一种尤为重要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式就是使用媒体技术。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

数学教学应当凸显“课程意识”

数学教学应当凸显“课程意识”

投稿邮箱:sxjxtxx@ 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9月(上旬)<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教师的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生长的情境。

课程意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创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从“知识本位”走向“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应然之路。

从“教材”走向“学材”,让学生“学有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补充、调适、开发、创生教学内容,创造性地构建学生数学学习的“学材”。

从“教材”到“学材”,既可以是同一主题内容的梯度整合,也可以是教材空隙的知识补白,还可以是填补教材知识的数料,和学生的有深度的交流,等等。

基于数学课程的视野,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学材的开发,参与课程资源的发掘。

如此,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融洽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圆锥的体积》,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沙子,显然这样的素材对学生的数学实验具有暗示作用。

为何选用圆柱和圆锥?为何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里,素材的提供对学生的数学实验而言有一种“拉郎配”的倾向。

笔者在教学中,超越教材的预设,让学生准备素材。

于是,学生带来了橡皮泥、量筒、量杯、圆锥、圆柱等。

如此,丰富学生的实验情境,充实学生的实验内容。

有了充实的、丰富的学材,学生就能够展开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比如有学生将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圆柱,当然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但通过测量、计算,学生能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就是原来圆锥的体积;有学生将圆锥完全浸没在装有水的量杯中,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还有学生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用水做实验,等等。

学生用不同的素材做实验,有着别样的学习趣味。

从教材走向学材,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拓展了,学生真正走向了学习的前台。

从教材走向学材,让学生学到了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数学课应加强数学意识教育

数学课应加强数学意识教育

数学课应加强数学意识教育“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过程,更应当成为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过程。

那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铭刻于内心深处的数学意识、思想方法、情感体验及价值观,一定会长期在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关注“规范”意识教育,生成智慧之“翼”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标准和规范的社会。

标准和规范是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之一。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规范意识。

数学是一门规范性极其强的学科。

其法则、定理、规律、公式等无不体现出数学的这一特点。

正是由于这样,不同国籍、使用不同语言的数学家们在语言不通的情形下也可较为顺利地进行交流,比方其中一人写下:a2+b2=c2 ,其余人都会明白这是勾股弦定理(也称商高定理或毕氏定理)。

据说,美国科学家在探索宇宙、寻找外星人时,向太空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正是一些数学符号和公式组成的,这样做也正是数学的无与伦比的“规范性”所决定的。

“规范”是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规范”也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数学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发展。

培养“大智慧”与加强“小规范”并不矛盾。

我想没有人会说:对学生学习规范严格要求就会降低学生的智慧,而对学生的学习规范放松了就会提高学生的智慧。

恰恰相反,“大智慧”和“小规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规范”意识强的人做事细致有序、思维严密周全,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比“规范”意识淡薄的人更能取得成功。

如果教学中能做到“大智慧”和“小规范”并举,岂不两全其美。

二、关注“问题”意识教育,开启创新之“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更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

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学生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是数学课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数学课所应有的本质特点。

数学(心得)之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五种意识

数学(心得)之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五种意识

数学论文之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五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中,高效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这对年轻教师来说尤为困难,但你至少要保证你的课堂教学做到“有效”,那么,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五种意识》,即:用“教材”的意识、用《教师教学用书》的意识、目标的落实意识、发展意识和反思意识。

一、用教材的意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数学教师的集体智慧。

但有些教师在教材的把握和使用上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有人不愿意花时间仔细琢磨,有的对教材理解不到位或理解有误,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意图,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1、读懂问题情境。

教材中的很多问题情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

教师要善于分析主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挖掘蕴藏的学习资源。

2、读懂主要知识点。

在研读一节课时,要从教材中读出基本知识点。

3、读懂教学线索和基本教学方式。

主要是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就是每个环节该如何开展。

另外,教材中还经常会有一些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提示,对于理清教学思路、选择教学方式会很有帮助,也需要教师仔细揣摩、领会。

4、读懂习题的功能与层次。

练习具有促进知识理解巩固、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等功能。

读懂教材中的练习,主要是要读懂习题的功能和层次。

教师首先要将习题认真看一遍,明确每一道题的功能、编写意图、解决策略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尊重教材,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要用“活”教材,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这些教学材料进行“再加工”,适当取舍或补充教学材料,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化“静”为“动”,变“结果”为“过程”,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应当凸显“课程意识”
作者:李德胜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09期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课程事件的创作。

因此,数学课程应当从传统的知识中心转向生命体验中心。

在生命体验课程意识观照下,数学教学要从“教材”走向“学材”,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无意”走向“自觉”,从而让学生“学有价值”“学有意义”“学有创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意识;教学品质
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教师的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生长的情境。

课程意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创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从“知识本位”走向“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应然之路。

一、从“教材”走向“学材”,让学生“学有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补充、调适、开发、创生教学内容,创造性地构建学生数学学习的“学材”。

从“教材”到“学材”,既可以是同一主题内容的梯度整合,也可以是教材空隙的知识补白,还可以是填补教材知识的数料,和学生的有深度的交流,等等。

基于数学课程的视野,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学材的开发,参与课程资源的发掘。

如此,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融洽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圆锥的体积》,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沙子,显然这样的素材对学生的数学实验具有暗示作用。

为何选用圆柱和圆锥?为何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里,素材的提供对学生的数学实验而言有一种“拉郎配”的倾向。

笔者在教学中,超越教材的预设,让学生准备素材。

于是,学生带来了橡皮泥、量筒、量杯、圆锥、圆柱等。

如此,丰富学生的实验情境,充实学生的实验内容。

有了充实的、丰富的学材,学生就能够展开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比如有学生将圆锥形的橡皮泥捏成圆柱,当然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但通过测量、计算,学生能得到圆柱的体积,也就是原来圆锥的体积;有学生将圆锥完全浸没在装有水的量杯中,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还有学生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用水做实验,等等。

学生用不同的素材做实验,有着别样的学习趣味。

从教材走向学材,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拓展了,学生真正走向了学习的前台。

从教材走向学材,让学生学到了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比较,舍弃复杂的、麻烦的实验方法,选用简单的、便捷的、精准的方法。

从而,学生对选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就会形成自觉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深度理解。

二、从“边缘”走向“中心”,让学生“学有意义”
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要突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学习的边缘走向学习的中心。

著名课程论专家派纳认为,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要作为教学文化的中心。

课程视野下的数学教学,强調教学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回归学生的经验、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在已有知识经验中建构。

事实上,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不断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处于学习中心,才能学得“有意义的知识”。

学生从“边缘”走向学习的“中心”,要从“听你说”转向“我来讲”,进而辐射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要从“等你教”转向“我先学”,进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转化,其用心可谓良苦。

真正将学生放置于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笔者经常“偷懒”,从“前台”退到“幕后”。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剪刀、方格纸、直尺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于是,有学生浮想联翩,认为可以分别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做一个相同厚度的泡沫板,然后浸没在水中,根据溢出的水的多少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有学生实际操作,认为直接将平行四边形放置于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有学生采用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解决问题,等等。

不同的探究彰显了学生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探究之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交流中,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智慧。

让学生学“有意义的数学知识”,关键是要生成学生的数学学力。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积极互动,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更加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

三、从“无意”走向“自觉”,让学生“学有创造”
日本著名课程论专家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说:“要把课程视为师生的教育性经验的创造手段和创造性经验的产物。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去选择教材,探讨学生经验的可能性与活动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活动成为课程开发实质性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引导学生会学反思、学会叩问,从而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框架”“计划”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兴趣,去探讨学生的学习经验的可能性与价值活动,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模仿走向建构、创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质性活动。

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必要性”。

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分本子”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整理,在亲身探究中发展数学认知。

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类似“分扑克牌”的方法,一本一本地分;也有学生“抄近路”,一下子分几本,但在分后手中还有大量的剩余;还有学生一下子分几本,手中的不够分了,如此等等。

什么时候分下来后还要继续平均分?什么时候会不够分?如何让这种“平均分”更为精准?学生对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交流,形成了“剩下来的书要比分
的人数少才不需要再分”的数学结论。

这个过程,学生积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新知进行了意义建构、创造。

这样的知识,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从无意走向自觉,要求教师要将教学的目光投向“课程”范畴。

只有从课程的视角来观照教学,才能由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转向生命体验课程。

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有意义、有意思的旅行。

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学生完整的课堂生活,彰显学生课堂学习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