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的语境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麦金太尔

麦金太尔
自由主义在西方处于统治地位,麦金太尔则一 直试图颠覆它的霸权。自由主义是麦金太尔不变 的敌人,而他曾经信奉过的各种主义( 其中特别是 马克思主义) 就成为批判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 麦金太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制度和自由主义的中立性。
一、个人主义
无论从亚里士多德主义或天主教还是从马克 思主义或社群主义的观点看,自由主义在本质上都 是一种个人主义,因此,麦金太尔很多时候把这两 个词连在一起,称为“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Liberal Individualism) 〔1〕。这种表述方式明确地表达
究竟人是不是自主的? 麦金太尔的观点与自 由主义的观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还存在一种时间 的不对称。自由主义主张人是自主的,人有自由选 择的能力。麦金太尔主张人不能独立于其社会和 历史条件而存在,人的选择为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 决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自由主义话语的时态 是将来时的,自主性存在于人目前还没有做出的决 定之中; 麦金太尔话语的时态是过去时的,历史性 存在于你从出生到现在的人生经历之中。自由主 义承认每个人都有其历史,但是认为历史决定论是 错误的,一 个 人 过 去 是 什 么 不 能 决 定 他 将 来 是 什 么。麦金太尔也承认人在面对未来时会有一些选 择,但是认为一个人选择什么与其过去的历史密切 相关,一个人的过去与他的未来之间存在连续性甚 至因果关系。
自由主义的善观念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多元 的。自由主义强调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 特殊的善,而不同的人所追求的特殊的善也是不同 的,甚至是冲突的。因此,自由主义主张正义优先 于善,用正义的规则来约束人们对善的追求。但是 在麦金太尔看来,正因为自由主义的善是个人的, 并且被放在第一位,所以才会导致善的观念是多元 的和异质的,才会产生人们之间在善观念方面的分 歧,并由此导入正义规则来约束个人对善的追求, 来保护在个人利益的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的 人。〔5 〕反过来,如 果 像 社 群 主 义 那 样 把 共 同 体 的 善放在第一位,那么善就既不是多元的和异质的, 更无需引入正义规则来限制对它的追求。从社群 主义的观点看,这里存在一个微妙的、带有讽刺含 义的关联: 因为自由主义实质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 一位,所以它不得不在形式上( 社会层面) 把正义 放在第一位。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中文摘要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

但现代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到社会道德层面就是展现了现代道德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麦金太尔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现代性所造成的问题一直是他试图去解决的。

他对西方现代道德提出批评,并指出只有回到前现代,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思想为良方,采取叙事的手段运用于实践才能解决现代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本文试图以麦金太尔近著《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论述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探求麦金太尔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全文安排如下: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论述现代道德困境的表现以及成因,首先就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定义做出总结了解清楚现代道德与其他道德有什么不一样,其次开始论述现代道德问题的表现,一是缺乏道德权威,各种思想各行其是,二是现代社会导致人的欲望不断滋长,人们缺乏正确认识与控制欲望的方法。

最后论述现代道德危机局面造成的根源是现代社会独特的形态,也就是现代国家与现代市场的模式造成了现代道德困境。

第二章主要论述两大冲突理论,首先将麦金太尔认为的现代社会两大主要对立的道德理论进行对比,也就是将表达主义与麦金太尔所属于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对比,发现表达主义的局限,同时批评现代幸福观的不足,说明只有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才能解决当今问题。

之后梳理麦金太尔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的来源,了解其思想来源为从荷马时代直到中世纪的前现代。

分析麦金太尔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美德和实践、人的统一性、传统的接洽。

最后指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叙事。

第三章论述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现代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叙事,首先解释叙事的定义,之后通过对麦金太尔过往思想的梳理,总结麦金太尔叙事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最后说明叙事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Halliday语境模型再探讨

Halliday语境模型再探讨

Halliday语境模型再探讨一、引言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而作为解释言语和语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语境分析模式,在涉及语言的研究领域中,近二十年来则得到了最为广泛的阐释和应用。

从语篇、语用、文化、认知等不同视角建构的语境分析模式纷纷出现,虽然都强调了语境理论及其实践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主体性,但在具体表述和应用分析中却大相径庭。

而对于不同语境理论之间的深入对比分析,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量的语境分析应用实践之间缺乏比较有效的理论沟通平台,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进一步深入探讨语境本质问题的瓶颈。

二、Halliday语境模型Halliday认为语言形式不可能脱离语境在真空情况下进行。

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体系是多重选择的结果,且选择必须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所提供的框架内进行。

Halliday是于20世纪60年代(1964)建立最初的语境模型的。

在1978年的模型中,“风格”为“基调”(tenor)所取代。

在这个模型中,Halliday把语言系统分成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3个层次。

他认为,相邻层次之间的实现关系(realization)是自然的(natural),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层激发(activate)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解释(contrue)语义层的辩证关系。

而语境层与语义层之间的关系一样,也是有动因的辩证关系。

该模型中,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与上述的实现关系不同。

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示例关系(instantiation)而非不同实现关系。

换言之,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缩影,不同类型的情景语境反映了文化语境的不同方面。

(一)参照Martin语境模型作为Halliday语域分析模式的继承和发展,Martin的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同样在国内语言相关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朱永生和徐玉臣分析指出这两种模型之间的不同之处,即对语境层面的切分不完全相同,对语境各层面的内部切分不同,以及层面之间的关系不同。

美德与目的论从麦金泰尔的目的论之路看

美德与目的论从麦金泰尔的目的论之路看

中文摘要本文以麦金泰尔在《追寻美德》中对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形而上的目的论”的拒斥为切入点,聚焦于美德理论和目的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金泰尔在《追寻美德》的后几章中为其美德理论构建了一个“社会目的论”,希望以此来替代他所拒斥的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然而,在对麦金泰尔所给出的美德理论论证兼及他的“社会目的论”论证进行分析探究后,作者发现麦金泰尔的论证陷入了某种循环模式。

对此作者结合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给出的“幸福目的论”框架来试图说明为何麦金泰尔会陷入论证困难。

最后,作为引申,作者引入康德的目的论观点指出:或许我们应从康德后期后期思想那里汲取有关解决美德和目的论问题的灵感。

关键词:美德、目的论、麦金泰尔中图分类号:B2伦理学(道德学)AbstractTh e artic le begins from MacIntyre’S rejection t o Ari stotle’S‘b iologi cally teleologicalacc oun t’in his‘After Virtue’and focuses o n t he problem of th e relationship betwee n virtue theories an d t eleo logy.In h is l ate cha pt ers in‘After Virtue’,MacIntyreof this new con st ruc ts a‘socially teleological account’for his virtue theory in the hopecould r eplace A rist otle’S teleology.However,after analyzing and probing teleologyinto the virtue theory and his‘socially teleological account’provided by MacIntyre,it seems that MacIntyre makes himself plunge deeply into the mire of a‘circular argumentation’.Therefore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will try t o explain the r e a s o n f or MacIntyre’S trou bl e in hi s argumentation with the framework of teleol ogy of Eudaimonia which provided by Aristotle in his Nicomachean Eth ics.Then in the lastanother teleological concept from Kant’S part of the article,the writer will introducethoughts an d is wi ll ing to s e e perhaps we’d better tur n to Kant’S late thoughts to ge tsomeinspiration of this problem.Key Words:virtue、teleology、MacIntyreCLC:B82(Moral Philosophy)3引言安斯康姆在其1958年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中宣称,我们应更重视“德性”的概念而非“义务"的概念,连带地,我们也更应关注行为主体的动机、品格而非其行动本身1,这一宣告被人们视为开启了现代德性伦理学的道路。

麦金太尔的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以《追寻美德》为考察对象的开题报告

麦金太尔的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以《追寻美德》为考察对象的开题报告

麦金太尔的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以《追寻美德》为考察对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随着人们对心理学和自我探索的关注增加,自我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叙事性自我问题尤为重要,指的是个体通过故事来理解自己、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

这种在故事中建构的自我不仅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也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价值和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麦金太尔是一位著名的故事理论家,他的故事观和个人自我建构关系密切,深刻影响着系列美德故事的创作和传播。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麦金太尔的故事观以及他的系列美德故事对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麦金太尔的系列美德故事《追寻美德》的内容分析,探讨其中故事对叙事性自我问题的影响和启示。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麦金太尔的故事观与个人自我建构的关系是什么?2.《追寻美德》中的美德故事如何影响个体的叙事性自我建构?3. 该系列故事对社会和文化认知、价值和意义的影响是什么?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追寻美德》中的故事文本进行细致、系统、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特点和效应,以回答前述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包括:1. 故事文本的整体观察和分析:了解故事的结构、情节、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故事的主题分析:探讨故事所涉及的价值观、信仰、文化和社会问题,并分析其对叙事性自我问题的启示。

3. 个体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的分析:分析受众在阅读美德故事时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以及这种情感和认同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份建构。

4. 社会和文化维度的分析:探讨美德故事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和广泛意义,并分析故事的叙事策略和文化符码对受众的理解、接受和反应产生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麦金太尔系列美德故事对叙事性自我建构的影响和启示,有助于深入了解故事在心理和文化层面的作用机制,为故事创作和使用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依据。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曾晓强【摘要】学界对麦金太尔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旨趣缺少关注,对美德论的解读亦存在碎片化甚至误读的趋向.麦氏美德论实为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判,它主张某种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预设的社会模式的合理性,现代道德筹划所预设的非历史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抽象人性和社会建制应予拒斥.现代道德筹划放弃了包含\"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这一要素的目的论框架,故必然失败.美德是有助于维系和发展\"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目的论的人生叙事\"\"共享的道德传统\"的人类品质.各种道德传统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具历史开放性并可交流互鉴.共享善的、合作性的共同体是美德存续的社会条件,要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以抵制现代资本主义对美德的侵蚀.【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美德;实践;传统;目的论;共同体;麦金太尔【作者】曾晓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2麦金太尔是当代最负盛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

其美德论名著《After Virtue》(“德性之后”或“追寻美德”)的大陆中译本已出版30余年,仅题名包含“麦金太尔”的期刊论文已达210余篇(查询CNKI数据库),足见大陆学界对麦氏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之历史与规模,亦足证其思想之影响力。

不过,检视大陆学界的相关论著,可发现若干不足:第一,不少论著把“美德(德性)”简化并曲解为“道德规范的内化”;第二,对麦氏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宏大旨趣缺少关注;第三,准确综述麦氏美德论的作品极为少见,对麦氏美德论的旨趣、语境和框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第四,与前述缺失相关,在麦氏理论专研者间尚存重大歧见[1]。

麦氏美德论是当代道德理论的重要资源,无论反对它或赞同它,有的放矢地评价麦氏思想,当以准确把握其理论旨趣和核心要义为前提。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麦金太尔开启了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之路,他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他的内容深刻的德性观。

麦金太尔德性观主要包含了“实践”、“个人生活整体性”、“传统”三方面思想,他倡导通过实践追求内在的利益,实现生活的完整性,过上“善”的生活。

这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标签:麦金太尔;德性观;大学生德育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1929—),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之一。

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德性之后》(又译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被称作他的德性观的三部曲。

他直面社会的道德困境,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倡导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试图以一种新的途径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他所直面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当今我国所呈现出的状态。

因此,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对我国的道德建设事业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一、麦金太尔德性观的主要内容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

〔1〕因此,他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的主观性与情感性。

那么,何谓“德性”呢?德性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

〔2〕234从这些互不相容的德性概念中,麦金太尔确信能够理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的德性概念,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复杂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特征,麦金太尔将之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也就构成了他的德性观的三个主要内容:(一)德性与实践实践,是麦金太尔德性观的理论前提,他赋予“实践”的意思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性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准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其结果是,与这种活动追求不可分离的,为实现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观念都系统地扩展了。

复归与重构——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问题探究

复归与重构——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问题探究
第 1 卷 第 2期 1
燕 山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版 ) 哲
、o1 1 O 2 , . 1N .
21 0 0年 6月
Junl f a sa nv ri (hlsp yadS caS i c dt n o ra o nh n iesy P i oh oil c n e io ) Y U t o n e E i
J un.2 O 01
复 归 与重构
— —
麦 金 太 尔 道 德 合 理 性 问题 探 究
刘 峰
(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北京 10 7 ) 08 5
[ 摘 要] 道 德合 理性 问题 是 当代 道德 哲 学的 中心 问题 , 亦是 麦金 太 尔德 性伦 理 学的 中心论 题 。 麦金 太 尔道德 合 理性 思 想 的形成 是 以其 对 当代 西方 社会 道德 危机 的深刻 剖析 为 前提 和基 础 的 。在 麦金 太 尔看 来 ,德 性 完 全 占据 了道 德 的 中心位 置 ,人 类只 可 能有 两种选 择 :要 么返 回亚里 士 多德 的德 性传 统 ,要 么接 受 后现 代 的道 德虚 无 主 义 。麦金 太 尔伦理 学 的最 终 目的是
峰 (99一 )男 ,宁 夏 银 川 人 , 北 京师 范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17
l2 1
燕 山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2 1 年 00
的。按照 罗素 的看 法 ,他的伦 理学 “ 在每 一点上
荣耀 ,更为 神圣 。 。
都是和他 的形而上 学相一致 的” 麦 金太 尔也认 …。
明方法 ,他 论 证道 德合 理性 的方 法 是叙事 。麦金
太 尔 的叙事 是传 统叙 事 ,这 种叙 事在 目的论 的架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社会中,具备美德,能够自律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视阈下,自我与美德的整合。

第一,美德的重要性与自律美德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麦金太尔认为,美德是自律和道德的实践。

没有美德,个人就无法自律,为人处事缺少道德准则。

美德是一种可持续的成功,因为它将人们引导到具有质量和情感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成功。

自律则是美德的载体。

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会自我控制并制定目标,达到这些目标可能需要他们练习自律。

这种积累使自律变成一种美德,它赋予人们探索自己能力和生命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到幸福感源于自我控制。

第二,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现代人被赋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

这种探索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抱负和愿景。

这种自我探索所带来的收获,可以是整个个体心灵上的成长,可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自己和世界的能力。

自我实践即是指我们把自己的抱负、价值观和创造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这可能是通过我们的职业,个人的关系或是提高我们的健康和物质上均衡来实现。

这种积极的自我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成功,也有利于我们周围的人。

第三,美德是我们的生活中的导航者美德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导航者。

它赋予我们在生活中的定向和方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所遇到的所有事件和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初一立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美德模范,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美德使我们更有责任感。

美德不是被激励而学习的,而是通过成为我们人生中有价值的事情的一部分来培养的。

我们更有责任感通过务实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和地球等方面的行为来展示我们的美德。

第四,面对挑战现代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挑战。

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工作压力、家庭关系问题和财务困难等各种问题。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杨华生【摘要】围绕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对其提出的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探讨具有实践性的美德是如何处理道德判断问题的。

实践和美德是两个独立概念,并且实践是美德的背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前提。

这个考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美德究竟是否真正脱离了实践的范围。

麦金太尔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最直接的方法依旧是从二者的概念分析入手。

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概念、含义以及与美德的关系等方面,将麦金太尔的实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进行合理比较和考察,以理解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麦金太尔思想研究者们通常会提及他的历史的方法,最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美德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美德传统。

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主张美德有它的历史的传统。

因而,对实践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实践的来源和本质来充分认识其与传统的关系。

对美德实践性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是基本的原则,因为麦金太尔对实践和美德的关系论述是多角度的,也是详尽复杂的,并且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概念分析到概念比较,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德概念为前提,对美德实践性的具体含义进行梳理、分析。

同时,以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倾向为基本依据,合理对实践性这一特征对美德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

而这两个目的重要意义就是更好地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思想对现代道德哲学问题的影响。

除此之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本身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关联。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实践性;传统;功利主义【作者】杨华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领域著书颇丰。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其人其说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其人其说

3。

1,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其人其说3。

1。

1,生平,工作经历及其主要著作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1929——)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他先在伦敦大学女王玛丽学院就学,于1949年获文科学士;两年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随后,他先后在曼彻斯特,牛津,利兹和爱色克斯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也曾作过牛津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特约研究员。

1969年,40岁的他辞去爱色克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职位移居美国,出任马萨诸塞州布兰迪大学思想史教授,1972-1973年,转任波士顿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和政治学教授;1980-1982年,赴任威尔斯利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1988年,任范德比尔特大学的W·阿尔顿·琼斯哲学讲座教授;1988-1989年,赴耶尔大学怀特利人文科学中心作访问学人;1989-1994年,任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汉克荣誉教授,1995年应邀到著名的杜克大学哲学系担任艺术与科学教授。

他还多次获得学术荣誉称号,1984年,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

麦金太尔著述甚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伦理学简史》(1966),《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时代自我形象的批判》(1978),《美德的追寻》(1981),《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82),《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1988),《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1990),《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百科全书派,谱系学和传统》(1990),《依赖性的理性动物》(1999)等等。

3。

1。

2,麦金太尔教授的思想历程在对麦金太尔的思想进程进行勾画之前,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麦金太尔在道德哲学领域中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而且,在这段时间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且,他的思想仍然处于发展之中。

勾画麦金太尔思想轨迹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渗透着许多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的想法。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在刚刚完成的为《社会科学战线》“学术名家”专栏所撰写的《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一文中,我断定,美德伦理学几乎是中外所有传统伦理学理论中最原始、也最连贯成熟的经典形态,并且我尝试着给美德伦理学做出了如下概念界定:“它以人类个体或群体的道德品格和伦理德性为其基本研究主旨,意在通过具体体现在某些特殊人类个体或社会群体的行为实践之中的卓越优异的道德品质,揭示人类作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应该达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

”可是,严格说来,这一定义仍然未致周延,最起码尚未涵括其基本方法论。

弥补这一缺陷当是我撰写本文的一个基本原因。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虽然近些年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同仁所关注,欧美学者的相关研究之最新成果也不断被译介过来,并受到伦理学学者们的重视。

但总体看来,国内美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仍处在复苏初期。

考虑到美德伦理学曾经长期是以儒家伦理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和学理进路——尽管其与西方古典美德伦理学之间存在着诸多理论和方法的差异①,在现、当代中国伦理学语境中重释、乃至重构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似乎更有理由要求更多更高的理论关注和学术探究。

本文试就美德伦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属于中国道德文化语境的特殊性问题,而更多的则是现、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中所遇到的一般理论问题。

通过本文的阐释和分析,我不仅想补充完善前文所未竟者,而且希望引起国内同仁对美德伦理学这一古老而日新的课题给予适当的重视。

一、关于美德伦理学的现代身份再确认自20世纪伊始G·E·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之后,西方伦理学便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挟裹下发生了一次具有根本意义的理论转型:长期被视为人类“实践理智”或“实践理性”之伟大成就的“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开始逐步转向并追逐现代“科学理性”或“技术理性”,所谓“元伦理学”(meta-ethics)或“分析伦理学”(the analytical ethics)或“理论伦理学”(the theoretical ethics)由此成为20世纪相当长时间内伦理学学科的权威性理论范式。

共同体与道德_试析麦金太尔对共同体伦理传统的追求

共同体与道德_试析麦金太尔对共同体伦理传统的追求
对于早期修士们而言 , 独居苦修是通往天国的唯一路径 。“隐士 ( herm it) 一词源自希腊语 , 意指旷野 。最初逃离尘世的隐修活动始自埃及 , 在这里 , 沿着狭窄的尼罗河肥沃的东西两岸走出 一小段旅程 , 就是修士们隐修的条件严酷的荒漠地区 。”② 隐修士安东尼 , 就以独修的禁欲苦行 而著称 。在 “独修 ”之后 , 又出现了 “群修 ”这一新的修道方式 。“大约在公元 315年或 320年 左右 , 另一个埃及人 , 帕可米亚斯 , 创办了第一所修道院 。这里的修道僧过着集体生活 , 没有私 有财产 , 吃公共伙食 , 守共同的宗教仪式 。修道院制度并非以圣安东尼的方式 , 而是以这种方式 赢得了基督教世界 。”③ 在罗素看来 , 与离群索居的独修相比 , 群修这一修行方式在基督教修行 历史上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
社会科学 2010年第 1期
张惠娜 卢 风 : 共同体与道德
一 、圣 ·本尼迪克特 : 重建共同体传统的代表
在 《追求美德 》一书末尾处 , 麦金太尔认为 , 与罗马帝国末期遭受野蛮人入侵后的社会混 乱相似 , 现代西方社会也处于混乱与危机之中 。这种危机就是由情感主义的兴起带来的道德领域 无休无止的纷争与混乱 。本尼迪克特创立的修道院制度使古典文化及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传统在 古罗马帝国遭受蛮族入侵的历史危难中得以保留和延续 。麦金太尔认为 , 现代西方社会也需要本 尼迪克特式的人物来完成相似的历史任务 , 这个本尼迪克特式的人物并非是永远也等不到的 “戈多 ”。
在基督教隐修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史上 , 本尼迪克特创立的修道院制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圣 ·本尼迪克 特被罗素喻为西方修道僧侣制度中最重要的人物 。在罗素看来 , 罗马法 、修道院制度和教廷长久 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应归功于查士丁尼 、本尼迪克特和格雷高里三人 ⑤。美国基督教史学家布鲁斯 ·雪莱认为 , 圣 ·本尼迪克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确立了群修这一修行方式在基督教修会发展史上 的重要地位 , 并为西方的隐修制 “提供了章程 ”⑥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作者:陈真周文韬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6期摘要: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批判时期、迎接挑战的时期和美德伦理学进路的确立时期。

回顾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和关于美德的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给美德伦理学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后果与前景: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似乎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美德伦理学更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概念;儒家伦理学毫无疑问是有关于美德的伦理学,争议主要在于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进路与其他的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进路有可能互补与融合。

关键词:美德;美德伦理学;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百年元伦理学史研究”(19ZDA036)中图分类号:B8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6-0066-08理解当代美德伦理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之一是回顾当代美德伦理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这一复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批判时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迎接挑战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和后期当代美德伦理学进路的确立时期(上世纪末至今)。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讨论这三个时期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状况,第四个部分则是对美德伦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一、批判时期当代美德伦理学被公认始于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1958年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该文对当时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由此开始了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

①安斯康姆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对现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不满。

在文章的一开始,她就说明了她想阐明的三个论点:“第一个论点是:我们目前从事道德哲学研究不可能有任何成效;这一工作无论如何应当被放在一边,除非我们拥有一种充分的心理哲学,而这正是我们明显所欠缺的。

麦金太尔道德伦理思想简介

麦金太尔道德伦理思想简介

麦金太尔(1929—)
人物生平
1929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
1949年在伦敦大学女王玛丽学院获文科学士 1951在曼彻斯特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1952-1969,先后在曼彻斯特、牛津、利兹和爱色克斯大学任教 1969年,40岁的他移居美国,出任马萨诸塞州布兰迪大学思想史教授 1972-1973年,转任波士顿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和政治学教授 1980-1982年,赴任威尔斯利大学哲学系教授 1982-1988年,任范德比尔特大学的W· 阿尔顿· 琼斯哲学讲座教授
3
16
西方的道德传统
中世纪的诸美德观点
麦金太尔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乊后,是一个始终处二不亚对话兲系 中的传统。这是因为: 1)中世纪的社会秩序丌可能拒斥英雄的德目表。整个中世纪的德 性观丌仅是基督教不异教相斗争的过程,也是基督教不异教相融洽的过 程。 2)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亚的德性得以践行的社会结构。因此,中 世纪的道德争议,是在一个概念背景一致、有着共同的德性标准的历史 条件下的争议。 3)中世纪社会中的亚的德性,是在基督教的律法道德占中心位置 的历史条件下被践行的。因此,德性的问题就丌可回避:要以德性来培 养和教育并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他们认为德性的实践通向人的超自然的 和天埻的归宿。中世纪运用、修正和扩展亚观点的多样性,真正推迚了 这一德性传统。
1
14
西方的道德传统
雅典的诸美德
2
道德权威的中心已从家庭和家族转换到了城邦。 荷马的价值标准丌再能界定道德的领域。在希腊社会 生活中,存在着相匹敌的德性概念,对一种德性,有 着相匹敌的多样性论点。 兲二德性的观点有一个共同处:承认德性不城邦 的丌可分离性,德性的实践是在城邦这个环境中迚行 的,而且是依据城邦,德性才可得到界定。不德性的 内在丌相容性和多样性相一致的是智者的论点。在每 城邦中,德性都是他们认为在该城邦中是德性的东西, 没有一般的正义,只有在丌同的城邦中被丌同城邦所 理解的丌同的正义。

论麦金泰尔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诊断

论麦金泰尔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诊断

论麦金泰尔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诊断麦金太尔通过诊断现代性发现了当代西方商业主义社会的道德分歧的无可救药,以及道德话语与道德实践的空洞。

他认为,论证道德合理性的现代启蒙筹划的失败正是这种道德困境的原因,而且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由于其对亚理士多德式的古典哲学的拒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因此现代道德困境的最终原因在于现代政治科学对古典的反叛。

由此,他开出药方说,只有回到以亚理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传统才能破解现代商业社会道德破产的尴尬处境。

一、商业时代的道德困境对于商业时代的道德困境,麦金泰尔分析说,现代商业社会之中的道德分歧具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其道德论辩无一不是旨在做出一种非个人的合理论辩,而且这些争议中所展开的诸对立论辩在概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不同前提,有着极为多样的历史起源。

他例示说:“第一个论辩中的正义概念在亚理士多德的美德理论中有其根源;第二个论辩的谱系可从俾斯麦和克劳塞维茨一直追溯到马基雅维里;第三个论辩中的解放概念则前有费希特开其端,后有西方左派承其意绪。

在第二组的争论中,有着洛克式先驱的权利概念与明显康德式的可普遍化观点、托马斯主义的道德律诉求针锋相对。

而在第三组争论中,一个肇始于格林和卢梭的论辩与一个与亚当·斯密为其鼻祖的论辩互较高下。

”换言之,我们继承的道德资源极其庞杂,使得我们在道德论辩之中沦入了不可通约的分歧,而且我们将这种分歧解释为无非是偏好的表达或者说情感的表达,由此导致普通民众和学院派道德家中占压倒性的情感主义道德学说。

而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情感主义是正确的,那么一切道德分歧就都是合理的无休无止的了,人类也就将失去指引,所有的道德戒律成为色厉内荏的虚伪之言。

二、导致现代商业社会道德困境的原因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商业社会的道德困境是现代启蒙筹划失败的结果,而且启蒙筹划注定要失败并最终导致这一困局。

这如何理解呢?他的推论是这样的:现代性的奠基者们都从他们各自所理解的人性出发,推导出有关道德的规则与训诫:如对狄德罗和休謨来说,相应的人性特征是激情;对于康德来说,相应的人性特征则是理性;而克尔凯廓尔则全然放弃了道德合理性的证明,在狄德罗、休谟、康德等人诉诸激情或理性的地方,他却诉诸于“根本的抉择”。

孤独抗争还是道德虚无麦金太尔社群主义视阈下的《秀拉》

孤独抗争还是道德虚无麦金太尔社群主义视阈下的《秀拉》

孤独抗争还是道徳虚无:麦金太尔社群主义视阈下的《秀拉》辛珏如王羽青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大多肯定小说同名主人公秀拉离经叛道的恶中蕴含的积极力量然而,在秀拉猛湫餉颠覆下伦理美德的价值何在?文章以麦金太尔社群主义思想为理论参照,从德性、社群归属、人生叙事统一性三个视角分析小说主人公秀拉,并探讨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文章指出,秀拉虽力图建构自我身份,但其脱离所属社群的无根状态让她失去约束,从而肆意践踏黑人社群的传统与美德,其所追寻的目标也沦为空洞的自我秀拉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缩影,秀拉式的自由主义者对黑人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餉拒斥,也将让黑人群体更进一步陷入文化生存的困境.关键词:《秀拉》;秀拉;麦金太尔;社群主义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21)01-0091-11引言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小说《秀拉》(Sula)发表于1973年,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美国文学评论界引起轰动。

在莫里森冷静客观的笔触下,小说同名主人公秀拉的放荡不羁和桀鹫不驯跃然纸上,成为非裔文学史上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读者们对秀拉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人物形象一直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秀拉。

如简•弗曼(Jan Furman)(1996:23)认为《秀拉》是对“自我的庆祝”;约翰・N•杜瓦尔(John N.Duvall)(2000:49)认为《秀拉》探讨“那些无法恰当表达自己声音之人的痛苦”;蒂莫西鲍威尔(Timothy B.Powell)(2015:作者简介:辛珏如,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非裔文学;王羽青,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9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53)却认为“秀拉和佩科拉(《最蓝的眼睛》中的主人公)对身份的追求具有讽刺意味,在她们的行为中没有英雄,没有胜利,没有救赎”;中国学界李喜芬(2005:80-83)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赞扬秀拉对自我的执着追求,但也指出她割断与本民族文化联系的弊端;郭棲庆和郝运慧(2011:56-62)从尼采哲学的角度解读《秀拉》,认为秀拉对男权和黑人社区传统的颠覆中蕴含着重建的力量,但她因颠覆得过于猛烈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荆兴梅(2013:102-107)把秀拉解读为美国的存在主义者,并把秀拉的为所欲为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李贺青(2016:59-67)把秀拉解读为黑人女性的奥德修斯,分析秀拉追寻自我的探索旅程,指出莫里森在女性成长小说情节模式方面的新突破。

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几点误读

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几点误读

匈牙利著名哲学家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 ,1885—1971)可谓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他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开创者,被后世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其理论影响力彰显的载体。

基于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和辩证法的深入分析以及对韦伯合理化原则的批判性继承,卢卡奇在这一著作中以“物化”“总体性”范畴为前提呈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诠释,并围绕“阶级意识”概念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主体性的阐述,强调工人经过组织后所形成的无产阶级是已经超越了被物化命运的主客体的统一,肩负着改造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使命。

当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1929—)在谈及卢卡奇时,虽然时常对后者在政治和哲学领域的贡献赞赏有加,也曾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期间的某些作品中体现出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某些理论概念的批驳态度,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面具及其浪漫主义面孔:卢卡奇评托马斯·曼》(1965)、《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68)、《追寻美德》(1981)以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走之路》(1995)等一系列文章与著作当中。

总体而言,麦金太尔认为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化解读导致了他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理论成为一种带有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色彩的“理性意志论”,从而生成了脱离具体革命实践的“理想的无产阶级”,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对革命党的“神化”幻觉。

澄清麦金太尔主观意义上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解和批驳,有利于我们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中的核心要义形成科学的认识,能够“拨乱反正”,客观中肯地认知卢卡奇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几点误读薛 稷,郝晨玮[摘 要]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祛魅”式解读。

麦金太尔论自我与共同体的联结———兼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何以可能

麦金太尔论自我与共同体的联结———兼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何以可能

自我与共同体的关系既是政治哲学关切的问题,同样也可以归属道德哲学领域来讨论。

尤其在麦金太尔的思想中,自我与美德之间的统一,恰恰要通过共同体来理解。

因此,厘清麦金太尔的自我观念,不仅对于理解其美德理论是有价值的,对于把握其共同体主义的思想也至关重要。

在《追寻美德》中,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自我观提出了诸多批评。

他认为,基于情感主义自我观,个体往往不再受角色或人生目的束缚,而且人们也并不在意其与所承载的角色身份之间的关联,甚至与他所扮演的角色截然分离,更不愿意接受共同善的目标引导,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主义的立场和标准评价一切行为。

这样一种强调自我与共同体相分离的自我观念,正是现代道德生活之所以如此分离与破碎,之所以有层出不穷的冲突与困境的根本原因。

为了尝试解决现代性道德危机,麦金太尔提出要以“叙事的统一性”来理解自我,并强调要充分重视个人生活叙事秩序和道德传统所构成的背景。

而且,通过系统回顾并考察美德传统,麦金太尔进一步指出自我与道德共同体应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共同体不是自我生存的竞技场,而是一个提供关于善的评价体系的共同体;在其中,每一个成员能认同和分享同样的善观念,进而确立道德判断的立场和标准。

在他看来,若要走出现代道德困境,亟需重构这样一种自我观念。

只有通过回归传统和历史,深入挖掘美德与内在于实践中善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方能对个人生活的统一性有所理解,并将自我与共同体真正有机地联结起来。

概括而言,对于自我的构成来说,实践、叙事和传统是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这与美德概念的逻辑发展是一致的。

但从理解自我与共同体关系的角度看,叙事提出了诸如可理解性和统一性等最基本的要求,凸显了自我与共同体联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而传统则为这样一种联结提供了社会背景,本质上仍然由内在于实践中的善所规定。

毋宁说,叙事与传统强调了自我必须在共同体中被理解,而实践与美德则凸显了自我不能脱离共同体而存在。

麦金太尔论自我与共同体的联结———兼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何以可能詹莹莹[摘要]关于自我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麦金太尔将其置于美德理论建构的视阈中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麦金 太尔对 中立研究 路 径 的批 判 。 金太 尔 麦
指出, 罗尔 斯希望设 置一 种公 正 的 、 中立 的 、 无偏 私 的 原 初 状 态 来 建 构 正义 原 则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行 不
般 都是 目的论 ,而 且伦理 学 的道德结 构 一般都是
三元 结构 : 即未 受 教化 的人性 之观念 ( ecn e t n t ocpi h o o nu rdh m nn tr) f tt e u a a e 、合理伦理 学 的戒律 之观 u o u 念 ( ecne t no epee t o t n l tis 、 t o cpi fh rcps f ai a e c) h o t r o h
麦金 太尔 之所 以提 出一种语 境 主义 的正义探究 模 式 ,是 基于对 启蒙运 动 以来正 义问题 的研 究现状 表示 失望 : 在有 关正义 的 问题 上 , 有什 么地方 的 “ 没 分 歧 比正义 的分歧更 为 明显 ,也 没有 什么 地方 的后 果 比由正义 分歧 所带来 的后果 更具 威胁性 。”【2 。2 17 麦 金 太尔认 为 , 败主要 有三 方面 的原 因 , 一个是 失 第
维普资讯
20 0 6年 I 月 1
韶关 学 院 学报 ・ 会科 学 社
J un l f h o u nUnv ri S ca ce c o ra a g a iest oS y・ o il S in e
No . 00 v2 6
第 2 卷 第 l 期 7 l
吗 ?本 文想 就这些 问题进 行一下 探讨 。

概 念 中求 助 一个 ,还是 从 同样五花八 门的功利性 的
概 念 中求助 一个 概念 ; 或求助 共享 的直觉 , 或求 助这 些概 念 的某 种联 合 ;其结果 一直 是存在 持续未 决 的 争端 历史 。 此 , 因 没有 出现任 何不 相互 竞争 和不可 竞 争 的 、 于不依 赖传统 的 道德解 释 , 关 结果是 , 不存 也
V 12 N . l 0. 7 o 1
麦金太尔的语境主义解读
赵 祥 禄
(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广州 50 7 ) 12 5
摘 要 : 反 对 罗 尔斯 的建 构 主 义基 础 上 , 在 麦金 太 尔提 出 了语 境 主 义 的正 义探 究模 式 。该 模 式 主 张 从 历 史传 统 出发 来
罗尔斯 等 人采取 了 中立 的研究 路径 ;第 二个 是他们 抛 弃 了传 统 的 目的论 伦理学 的三 元道 德结 构 ;第 三 个 是他 们 对于 “ 自我 ” (e )概念 进 行 了抽 象 的理 sl f
解。
已经 发 展的 、 且还 在发 展着 的传统 。 而
2 麦 金太 尔对 抛弃 目的论 伦理学 的批判 。 . 在麦 金太 尔看来 , 亚里士 多德 直至 中世纪 以来 , 从 伦理学
在 一套 中立 的标准 , 通过 这套 中立 的标 准 , 人们 可 以 判 决各 种对 立互竟 的传 统之 主张 。 [∞ 罗尔斯 虽然 ”2 。 1

语 境主 义提 出的背景
希 望 采取一 种 中立 的传 统 ,但是 他无论 如何也 逃脱
不 了 传统 。麦 金 太 尔 说 :“ …… 无 偏 私 性 要 求
通 。原 因在 于 : 并不 存在 独立 于传 统 的 、 普遍性 的东 西 。麦金 太 尔指 出 : ……试 图为不 受传统 约束 的个 “ 人建 构道德 的历 史 ,无论 是通 过好 几个 可普遍 化 的
如果 领 悟 到 其 目的便 可 能 成 为 的人 性 之 观 念 ( e h t
c n e to o h m a — n tr o c pin f u n au e— a L i s— t—c u d — b 一 ol e
文献标识码 : 0 ) l 0 3—0 4
在 正义 的探究方 法上 ,麦金 太尔 在反 对罗 尔斯 的建构 主义 基础 上 ,提 出 了一 种语境 主 义 的探 究模 式 。用此方 法 ,麦金太 尔希望 一方 面可 以解 决建构 主义 方法所 不 能解决 的正义 问题 ;另 一方 面又可 以 避免 陷入 相对 主义 的困境 。那么 ,他 的语 境主义 方 法 的 内容 是 什 么 ?运 用 该 方 法 能 够 避 免 相 对 主 义
( q i m n f i neet n s) r ur e t s t s d es ,事实 上是 偷 偷 摸 e e od i r e
摸 地 以 一种 特殊 的党派 性 正 义解 释 为前提 假设 的 , 即 以稍 后用来 证 明 的 自由主 义的个 体主 义为前 提假 设 的 , 的明显 中立性 不过 是一 种表象 。” 1所 以 , 它 1 2 麦 金 太尔 主张 : 自由主 义根 本不 是一种 试 图发 现 一 种不 依赖传 统 的合理性 的尝试 ,而 只是 一种 历史 上
收 稿 日期 :0 6— 9— 8 20 0 2
作者简介 : 赵祥禄( 9 3 )男 , 1 一 , 河南驻马店人 , 7 河南科技 大学讲 师 , 中山大学哲 学系博 士生 , 主要从事西方道德哲学研究 。
7 3
维普资讯
i—i— el e f t rai d—i 一 eo) z t tl 。基 于此 , 8 s 伦理 学便是 一
研 究正义 问题 , 并以解决“ 认识论危机” 为标准来解决正义之分歧。麦金 太尔从历史传统 出发研 究正义具有一定的合
理性 , 该方法存在 内在逻辑矛盾。哈 贝马斯 的道德商谈能够综合 建构主义和语 境主义, 但 是一种出路 。
关 键 词 : 境 主义 ;正义 ;建构 主 义 语
中圈分类号 :B 1 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