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简介

合集下载

灸法

灸法

2 、扶阳固脱: 治疗脱证、中气不足而下陷 之病。取其温补助阳 3 、消瘀散结: 治疗气血瘀滞之疾。(急性、
慢性)取其温通阳气、调气机、和营卫的作用
4、防病保健:治疗扶正气、抗病邪,
常用保健穴:多用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5
四、灸法的种类
(一)艾灸 艾炷灸——用艾绒。 (直接灸、间接灸) 艾卷灸——用桑皮纸包成长圆筒状。 温针灸——针+艾灸结合 温灸器灸——形状名异 (二)其他灸法:
7
直接灸图
8
(1)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Nonscarring moxibustion)
操作 : 定穴 — 粘附液 — 中小艾
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 3-7壮——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 慢性虚寒性疾病(哮 、眩晕、腹泻等) 皮肤涂少许油——易粘
9
(2)
瘢痕灸(化脓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17
回旋灸
18
温和灸
19
雀啄灸
20
2.实按灸
太乙针灸:人参、三七、肉桂等 雷火针灸:沉香、乳香、木香等。 研末,纸卷如爆竹式。 操作:燃着用垫上布或数层纸包裹,趁
热按。
主治: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21
实按灸
22
(三)温针灸——针柄上加艾条或艾绒 (Moxibustion with warming needle)

35
热证可灸论





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可见很多热证用灸的处方, 在此方面有其独到见解。 1.痈疽施灸 2.脏腑实热施灸: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 3.狂证施灸:狂邪发无常…灸间使,男左女右, 随年壮 4.阴虚内热施灸: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 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5.湿热证施灸: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艾灸基础知识

艾灸基础知识

灸法(Moxibustion)是指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灼、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古称“灸焫”(ruò)。

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又称天灸、药物灸。

《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一、灸法的材料(一)艾(Moxa)及艾制品(Moxa production)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Moxa leaf)制成的艾绒(Moxa Down)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

”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

1.艾炷(Moxa Cone)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

(见图6-24)有大、中、小之分,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图6-24艾炷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用于艾炷灸。

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2.艾条(Moxa Stick)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Pure Moxa Stick)和药艾条(Medicinal Moxa Stick)两种。

一般长20cm,直径1.5cm。

具有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可以自灸等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其他灸材1.火热类灸材(1)灯心草别名灯心、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甘、淡,微寒,如心、小肠经。

清心,利尿。

因其可用以点油灯而得名,为灯火灸之材料。

(2)黄蜡又名黄占。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

性味甘、淡,平。

收涩,生肌,止痛,解毒。

为黄蜡灸之材料。

(3)桑枝别名桑条,方桑科植物的嫩枝。

灸法

灸法

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
⑴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凡士林,将麦粒大小的艾
炷放置腧穴上施灸,至患者略感灼痛即移去或按
灭艾炷,灸3~7壮,以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
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
大蒜液,放置艾炷点
⑵ 隔蒜灸
操作:把大蒜切成厚度约0.2~
0.3厘米的薄片,中间刺数孔, 上置艾炷后,置于腧穴或患处,
点燃至感到灼热时,易炷再灸,
一般灸5~7壮。 功效:消肿散结、拔毒止痛的 功效,适用于肺结核、腹中积 块及未溃疮疡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 上置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 艾炷。 功效: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谢 谢 大 家!
⑴隔姜灸
操作: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
2~3cm,厚度0.2~0.3cm的薄
片,用针在中间刺数孔便于热
力传导,把姜片置于腧穴上, 再在上面放置蚕豆大或黄豆大 的艾炷,点燃施灸至感到灼热 时,换炷再灸一般可灸5~10
壮,至腧穴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生姜功效:具有解表散寒、温中行气的功效
隔姜灸适应症:外感风寒和脾胃虚寒的呕吐、 胃脘痛、腹痛、泄泻以及风湿痹痛等病症。
注意:防止灰烬脱落烧伤皮肤。
(四)温灸器灸
概念:温灸器是一种常用 施灸的器具,临床常用的 是温灸盒、温灸筒。 操作:施灸时,将艾绒点 燃后放入温灸盒或温灸筒 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 盒、温灸筒放在施灸部位 15~20min即可。 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 的一般常见疾病。
(五)其他灸法
• 概念:又称非艾条灸,是指以艾绒以 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①隔姜灸
操 作 : 定 穴 →生姜片(直径约2-3cm,厚约 0.2-0.3cm,中心穿数孔) →大中艾炷→点 燃至尽→除灰烬→5~10壮至皮肤潮红。
功能: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适应证: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以
及风寒湿痹、外感表证等,一切寒性疾病。
②隔蒜灸
操作:定穴→独头蒜片(厚约0.2-0.3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 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
冷、虚脱及产后血晕等。
④隔附子饼灸
操 作 : 定 穴 →附子研磨,用酒调和做成饼( 0.5cm~1cm厚,3cm直径,穿孔) →大 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 壮。
功能:温补肾阳。
适应证:命门火衰之男、妇科疾病(阳痿、
早泄、遗精、宫寒不孕等)、疮疡久溃不 收证。
2.艾条灸
(Moxibustion with moxa post )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饮茶,
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一二时, 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凡百具要 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 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 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作:定穴→涂搽介质→中小艾炷→点燃
至艾炷燃剩2/5或1/4, 患者感到微痛→更换 艾炷再灸,至3~7壮 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一般虚寒性疾患皆可(哮喘、眩晕、
风寒湿痹、皮肤疣等)。
(2)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3
4
5
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绒的制作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我国各地山野之中,因以湖 北蕲州出产的艾最好,又称蕲艾。古代,艾还有冰台、医草、灸草、 黄草之别名。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杆直立,高60厘米~120厘米,叶片表面灰 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开花, 呈淡褐色。艾叶气味芳香,一般在农历4~5月间,叶盛花未开时 采收,采收时摘下艾叶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备用。
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潮湿霉烂,防止虫蛀。要放在干燥通 风处,密闭存放,天晴时要曝晒多次。
艾制品
艾炷
1
2
艾条
艾条--引言
不同的形态的艾炷 传统形式:圆锥形 现代生产:圆柱形
概念
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 壮的概念。
2 艾炷--制作
• 要求:坚实均匀, 大小一致。
• 艾炷器制作的艾 炷更佳。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
灸之。
3 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
无痛苦,无畏惧感,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利于常见病的家庭保健
治疗。
施灸材料
艾品
非艾品
一、艾及艾制品
艾、艾叶 与艾绒

艾叶的性能
艾绒的储存
1
2
艾灸类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温 灸 器 灸
(一)艾炷灸
概念
分类
➢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 ➢根据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是否间隔
灸。
药物,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1 直接灸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灸法的发展史

灸法的发展史

灸法的发展史灸法,古称灸(酒)烟(弱)。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因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有温经通络、彳亍气活血、回阳脱、调和阴阳的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有较好的针对性。

一.灸法源远流长,萌芽时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如)毛饮血”的动物世界。

故人们习称灸法为"人烟",人类与火共存,故"灸"字从火从久。

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病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

或者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生了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烧伤或烫伤,又意外地发现了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灸法。

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针灸佚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记载了施灸部位。

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了灸法。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灸法的发展期,灸法已广泛应用,《孟子•离娄•桀(杰)纣章》云:"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7.灸法

7.灸法

3. 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 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可分为纯 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
纯艾条:艾绒26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 棉纸上,不在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 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三)其他材料
第三节
一 灸感 二 灸量
灸感、灸量和补泻
三 灸法补泻
一 灸感
灸感是指在体表施用灸法刺激一定时间后,患者施灸部 位出现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温热或麻木、虫行等主观感觉, 或可向某一方向传导或扩散。灸感多为热感,偶有蚁行感 、灼痛感、抽掣样感及风吹样感;或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 、瞤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 等;或局部潮红汗出、全身汗出。 影响因素:1、火力要温和均衡持续 2、施灸要持续足够 的时间3、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
艾条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 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药笔灸
二 艾灸法操作 (一)艾炷灸:即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可分为直 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 点燃施灸的方法。
2.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炷与 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隔姜灸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 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 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 小而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 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 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 灸。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用:风寒咳嗽、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痛经 等寒证。

二十项适宜实用技术

二十项适宜实用技术

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艾灸疗法(五)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地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地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地一种疗法.一、操作方法1、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灸两种.(1)、无瘢痕灸:先将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病人接受.(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5~10壮.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2、间接灸(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地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2)隔蒜久:用鲜大蒜头切成1分厚地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南再放艾炷灸之.(3)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地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4)隔盐灸:及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灸,至证候改善为止.二、适应症艾灸地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地病症更为适宜.(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地作用,故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地病证以及气血虚弱引起地眩晕、贫血、乳少、闭经等.(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地作用,故可用来治疗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3)艾灸也有消瘀散结地作用,用于乳痈初起、瘰疬、疖肿未化脓者,也有一定疗效.(4)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地作用.(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地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等.(6)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地作用,可用于疖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疬等也有一定地疗效.(7)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地作用,可用于命门火衰而致地遗精、阳萎、早泄等.(8)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地作用,可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虚脱、产后血晕等.三、注意事项(一)施灸地程序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二)施灸地禁忌(1)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2)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3)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地部位不宜施瘢痕灸.(4)孕妇地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三)灸后地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地,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地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施行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污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如因护理不当并发感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皮肤针疗法(六)皮肤针又名“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地一端而成,用它在一定部位地皮肤上进行叩打,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地目地.一、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手握针柄地后段,食指压在针柄中段,使用手腕之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叩刺地强度有轻、重之分:轻叩用力稍小,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即可;重叩用力较重,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打地部位,可沿着经络循环路线进行,也可选择有关腧穴,亦可在患部或脊柱两侧叩刺.二、适应症多用于不寐、头痛、斑秃、顽癣、高血压病、神经性皮炎等.三、注意事项(1)针尖必须平齐、无钩,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以减少疼痛.(2)针具及叩刺局部皮肤均应注意消毒,重叩后,局部皮肤应进行清洁及消毒,以防感染.(3)局部皮肤有外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火针疗法(七)一、操作方法火针疗法古称“粹刺”,是用20~22号粗针或缝衣针为工具,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已作常规消毒地人体一定部位,立即出针后,以消毒纱布包敷创口.二、适应症火针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袪腐地作用.临床上除治疗痹症以外,还可用于瘰疬、痈疽、顽癣、腱鞘囊肿、血丝虫病象皮腿等.三、注意事项(1)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2)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3)火针刺激强烈,体质虚弱者及孕妇慎用或不用.(4)施行火针后,保护针孔,以防感染.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穴位注射疗法(八)穴位注射,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地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地功能,改善病理状态地一种治疗方法.一、应用器械和药物1、器械已消毒地2~20毫升注射器、5~6号地注射针头.2、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宜作肌肉注射地药物,常用地有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抗菌素、维生素B1、B12、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以及当归、川芎、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注射液.二、操作方法根据注射部位地具体情况和药量地不同,选择合适地注射器和针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按照毫针刺法地角度和方向地要求,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地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注射剂量:因药物及注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可注入5~10%葡萄糖液10~20毫升,而头面及耳郭等处,一般只注0.3~0.5毫升;中药浸出液可注入1~2毫升;抗菌素或其它药物,以原药物剂量地1/5~1/2为宜.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三、适应症多用于咳嗽、哮喘、痹症、胃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等.四、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地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地药物(如青霉素等),必须先作皮试.副作用较严重地药物,应谨慎使用.(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地可能.(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地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地深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4)注射躯干部,不能过深,防止刺伤内脏.孕妇地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防引起流产.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埋线疗法(九)埋线是将铬制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地持续性刺激作用,从而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一、应用器材0~1号地羊肠线、皮肤缝合针或12号地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前端磨平)、持针器、剪刀、镊子、注射器、0.5~1%普鲁卡因、敷料.二、操作方法1、穿刺针埋线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1~2公分长已消毒地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管地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拿针,刺入皮肤至所需要地深度;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地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2、三角缝针埋线在距离穴位两侧1~1.5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地标记.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地普鲁卡因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地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地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地皮肤,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里.敷盖纱布.每次可用1~3个部位,一般20~30天埋线一次.三、适应症用于多种常见病,如哮喘、鼻渊、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癎、腰腿痛、痿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四、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线头不得外露,术后1~2天不要污染针孔,以免感染.如发现化脓感染,应及时处理.(2)操作宜轻巧,用力均匀,避免断针.(3)神经干及大血管分布地表浅部位,避免埋线,以防损伤;胸背部埋线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4)感染或溃疡地部位,不宜埋线.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耳针疗法(十)耳针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它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一、操作方法(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之后,在选用地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地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其有压痛部位即是反应点.(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胀热感;亦有少数病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着经络路线放射传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6)疗程:一般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然后休息几天,再开始下一疗程.二、适应症感冒、中暑、咳嗽、哮喘、胃痛、腹泻、便秘、脱肛、阳痿、不寐、惊悸、眩晕、头痛、晕车(船)、痛经、崩漏、肠痈等.三、注意事项(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地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廓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2)有习惯性流产史地妇应禁用.对年老体弱地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针刺前后应适当休息.(3)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地病人,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后,宜嘱病人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封闭疗法(十一)封闭疗法是在损伤或有病变地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或加适当地其它药物进行治疗地一种方法.是治疗各部位伤筋地有效方法.只要诊断明确,适应症选择合适,注射部位准确,便可取得明显疗效.一、操作方法封闭疗法地关键是明确诊断,而压痛点常是病灶地所在,因此寻找压痛点非常重要.压痛点确定后,还要进一步查清压痛地深浅和范围,结合解剖知识判断病变属于什么组织,有些疾病可能出现几个压痛,就要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压痛点(病灶所在).一般小地较表浅部位地封闭,如屈指肌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疾病,常用5毫升注射器,6~7号针头抽好药物,找准压痛点后,以压痛点为圆心,常规消毒后,于圆心进针,注入药物,然后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压迫针孔1分钟,用消毒敷料覆盖1天即可.较深部位地封闭,如坐骨神经出口,第三腰椎横突等部位,应行较大面积皮肤消毒.铺无菌巾,术者戴消毒手套.用10~20毫升注射器,7号长针头,抽好药物,找准压痛点,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直达病变部位,经抽吸无回血后将药物注入,拔出针头后处理同前.二、注射部位封闭疗法地注射部位应根据不同疾患而决定,常用地有:1、痛点封闭在体表压痛最明显处注射.2、鞘内封闭将药物注入腱鞘内,有消炎、松解、粘连、缓解疼痛地作用,用于屈指肌腱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3、硬膜外封闭将药物注射椎管内硬膜外腔中,可消肿,减轻炎症反应,使疼痛缓解,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4、神经根封闭将药物注入神经根部,以缓解疼痛,可用于颈椎病等.三、适应症全身各部位地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膜地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都适合应用封闭疗法.骨关节病亦可应用本法.有时也用于鉴别诊断,例如冈上肌腱炎与断裂,两者肩外展时均有疼痛,活动范围亦都受限,作痛点封闭后,如为冈上肌腱炎,活动范围即增加,如系断裂,则活动范围仍然受限,从而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四、禁忌症骨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及骨髓炎、骨肿瘤禁忌使用.全身状况不佳,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有严重病变者应慎用,因封闭地刺激可导致发生意外.五、注意事项1、诊断必须明确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封闭部位应准确腱鞘炎封闭时,应将药物注入鞘管内;肌腱炎时封闭压痛区地肌腱及其附着地骨骼处;筋膜炎只封闭有压痛地筋膜;滑囊炎应将药物注入到囊内.3、注意严格地无菌操作因封闭部位大多在肌内、肌腱、韧带附着于骨骼处,一旦感染,后果极为严重.4、合理用药只要注射部位准确,少量药物就可生效.类固醇用量过多,用期过长,还可能在后期引起严重地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骨缺血坏死、肌腱变性或断裂等.关节内注射还可能引起夏科氏关节.5、观察反应一般如果封闭地部位准确,压痛及疼痛即刻消失.如果封闭在张力大地区域,或者封闭区出血,疼痛会加重,尤其是当天夜间,待消肿以后,疼痛才逐渐消失.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中药保留灌肠法(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地目地.常用有肛门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两种.一、操作方法中药直肠滴注法1、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便.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药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3、视病变部位协助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厘米,垫上橡皮单和治疗巾,露出肛门.4、测量药液温度(39℃~41℃)入输液瓶或灌肠筒内,挂在输液架上.润滑肛管前端,肛管连接输液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5厘米,松开血管钳,调节滴数.5、药液滴完,夹紧输液管,拔出肛管,用卫生纸轻揉肛门处,帮助衣着,整理床单位.嘱病人保留一小时以上.6、整理用药,归还原处,洗手.7、记录灌肠量及病人排便情况.签名.中药肛门注入法1、1.2.3.点同上法.2、润滑肛管前端,用注射器吸取药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约10~15厘米,松开止血钳缓缓注入.整理床单位,取舒适卧位.3、3.4二点同上法6、7点.二、适应症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三、禁忌症1、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2、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等.四、注意事项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地部位,以便掌握灌肠地卧位和肛管插入地深度.2、灌肠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3、肠道病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1℃.5、灌肠筒、肛管要经清洁消毒处理.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小针刀疗法(一)小针刀疗法是运用小针刀来松解组织粘连、缓解组织受压,从而达到减轻受压,松解粘连地目地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一、基本知识小针刀是中医针灸地“针”和西医手术刀地“刀”相互结合地产物,形状象“针”,具有刀地功能.其结构可分为刀柄、针身、刀尖三部分,长度以厘米为单位.粗强以号区分,临床上以四、七、十号粗细和7-15cm长者最为常用.选择针刀要注意针刀规格地质量,针身要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刀尖要方而不圆呈扁方形最好.二、针刀前准备工作①思想准备,对门诊病人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地顾虑,取得病人地积极配合,减少针刀异常情况发展,使针刀治疗发挥应有地效果.②选择针刀,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选择粗细长短适宜地针刀.③选择体位,应根据病情地不同,指导病人采取适当地体位,在条件许可地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卧位,切不可采取站位.④注意消毒,针刀应采用高压消毒,施术部位采用碘伏消毒,范围要大些.三、操作方法①术前准备,术者戴口罩、帽子、手套、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麻醉.②术者右手持刀柄、左手食指、拇指夹持针身,与皮肤斜45°角进针刀.③当感觉到有“朴哧”一声,表示已顺利进刀,通过筋膜,再快速进刀直达骨膜上,顺肌纤维方向作上下纵行松解约3~5分钟.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创口5分钟,擦拭干净血迹、贴上创口贴即可,嘱患者三至五天创口不要进水.四、适应症适应症为:颈椎病、肩周炎、腰突症、腰三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跟痛证等.五、培训推广对象此项技术,皆便易行,适合于广大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学习和使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拔灌疗法(二)拔灌法又称“拔火灌”,是指借火热作用排除罐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吸附于皮肤,而至局部瘀血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其具有温通经脉,袪湿逐寒,行气活血地作用.常用地有玻璃罐、竹罐等.一、操作方法1、投火法,将点燃地纸片或95%地酒精棉球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压在应拔地部位上.2、闪火法,用长镊子夹住点燃地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周即抽出,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地部位上.拔罐时间为5-10分钟,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采用指压取罐,即用右手拿住火罐,左手一指按压罐口地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注意不可硬拉,以防伤及皮肤.二、适应症常用于腰背四肢酸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胃脘痛、腹痛腹泻、疮疡初起及吸脓等.三、注意事项1、适用病证,凡高热抽搐、皮肤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皮肤溃破处、孕妇腰腹部.2、适宜部位,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如肩、背、腰、腹、臀等.3、适宜体位,拔罐应取舒适,持久体位,避免火罐脱落.4、防灼皮肤,点火迅速,以免烧灼罐口而烫伤皮肤.5、水泡处理,起罐口皮肤充血,数日内可自消,有大水泡者,消毒后抽出或排出水液,涂上龙胆紫、盖上纱布,以防溃破感染.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刮痧疗法(三)刮痧疗法,是指刺激皮肤而局部瘀血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其具有疏散外邪,宣通气血、疏通经络地作用.一、操作方法1、扭痧,医者用中指与食指蘸水后,在病人颈部、腋前皱襞上2寸左右,将皮肤夹起、自上而下、猛拉猛松,直至皮肤呈一行或数条紫红地出血点为止.2、刮痧,用瓷汤匙或瓷盏地边缘蘸水,在病人颈部、背脊、肘窝、胭窝等部,自上而下、刮擦数行、至皮肤呈紫红色为止.3、放痧筋,医者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蘸水后,在病人一定部位进行捏拿、弹放.捏拿部位因病情而定.如头痛捏颈部及眉心、恶心呕吐或胸闷捏肩膀及两臂等.二、适应症适用于中暑、肠胃炎、胃肠平滑肌痉挛.三、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疏通,忌对流风,注意保暖避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根据病人地年龄、病情、部位和体位,选用合适地手法和刺激强度.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见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沉伏或神志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停刮并医生.4、刮痧后保持情绪安定,避免发怒、烦躁、焦虑情绪.饮食宜清淡,忌生冷瓜果和油腻之品.5、使用过地刮具,应清洁消毒处理后,擦干备用.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放血疗法(四)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大号缝秀针在特定部位针刺出血以治疗疾病地一种方法,又称三棱针疗法.其具有疏通气血,泄垫开窍等作用.一、操作方法1、点刺,又称速刺,医者用右手拇食指夹住针柄,中指夹住针身,露出针尖1-2分钟,速刺左手捏住地治疗部位0.5-1分钟许,并即退针,使血液与淋巴液自动流出.若液流不畅,可在该部轻挤以助血液等流出.2、散刺,在消毒后在痧疹或斑上轻刺,放出血珠即可.3、划刺,又称挑刺,即将消毒过地腧穴,反应点或灶部,用粗针挑破,流出较多血液,如丹毒就宜用此法.二、适应症及选穴1、适应症,常用于某些急证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疮痛初起、丹毒、头痛、扭挫伤、久痹、疳积、痔疮、顽癣及指(趾)麻等.2、选穴,根据病情而定,如感冒、取委中、曲泽、兼咽痛加金津玉液,兼头痛加取太阳、牙痛点刺少商、商阳,腰痛取要委中,中暑取曲泽太阳.三、注意事项1、禁用病证:凡体质量虚弱、血压下降、血友病、出血性疾病、静脉曲张、均不宜使用.2、严格消毒、粗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3、合适体位,粗针刺激性强,治疗时必须注意病人体位舒适,嘱其与医者配合并防晕针,针刺后须嘱病人静卧片刻.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小儿推拿法(十三)小儿推拿疗法,是在小儿特定地穴位(或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通利关节、扶正袪邪,调整小儿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地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地目地.一、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推拿部位、穴位,采用不同体位.婴幼儿可坐在成人地腿上,或卧或半卧在成人怀中;较大患儿需要协助取卧位、半卧位或坐位.2、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并保暖.3、核对治疗穴位或部位,铺上治疗巾.术者根据需要手上选蘸滑石粉、冬青油膏、生姜汁、酒等.4、按特定地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5、推拿操作时,随时询问对手法治疗地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6、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7、操作完毕,协助穿衣着,整理床单位,为病人取舒适体位(休息15~20分钟).核对姓名、治疗穴位或部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8、记录推拿过程、部位、手法、反应情况、时间、疗效等.签名.9、小儿常用推拿手法:1)推法:①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②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③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两旁分向推动,或作“八”字形推动.④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反,从穴位两侧向中间推动.2)拿法:本法同推拿手法中拿法.使用中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作用力.3)揉法:以拇指和食中指、掌根、鱼际贴在穴位上做回旋揉动,带动皮肉筋脉转动.4)按法:以拇指或屈曲拇指,中指地指关节背侧突部或掌根在推拿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前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及四肢.掌按适用于胸腹部.5)摩法:同推拿手法中摩法.多用于胸腹部.6)掐法:用指甲在选定地穴位进行掐切,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不要掐破皮肤.7)捏脊法:患儿取俯卧位,暴露捏脊部位,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自长强穴推至大椎穴.8)运法:以拇指或几个指地指面在选定地穴位上作轻缓地弧形或环形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二、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腹泻、腹胀、疳积、呕吐、厌食、脱肛、便秘、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斜颈、斜视以及夜啼、腹股沟疝等疾病.三、注意事项1、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掐等必须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外,其它手法须用治疗巾铺盖治疗部位.注意保暖.2、在操作过程中,态度须严肃、认真,切勿嬉笑.3、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4、根据推拿地部位和使用地手法不同,应采用不同地体位,使病人舒适,术者省力.。

灸法

灸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灸法两大种类

灸法两大种类

灸的起源很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已有灸的出现,而《黄帝内经》指出,灸法是源自北方,根据推断。

灸法的出现应在人类发明取火之后,经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创制出多种施灸方法和发现多种施灸材料。

“灸”是以火之热力,温熏人体,用以防治疾病,施灸材料以艾叶为主,故又称艾灸。

灸法一般分为艾灸法与非艾灸法两大类。

艾灸类艾灸类基本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

艾炷灸是先把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体,然后放置在施灸的部位并以火点燃。

艾炷灸又可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

直接灸:把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上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可称为着肤灸或着肉灸。

若因病情需要,可在施灸时使该部位的皮肤灼损而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的称为瘢痕灸;若不需要皮肤灼损化脓,且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把艾炷置放在施灸的部位上,但该施灸的部位已预先置放药物或其他材料。

换言之,艾炷与皮肤隔开,若用生姜作间隔物,称隔姜灸;若用大蒜切片作间隔物,称隔蒜灸;若用食盐作间隔物,称隔盐灸;若用附子(毛茛科植物)造成饼状作间隔物,称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可分为清艾条及药艾条。

清艾条是纯净细软的艾绒,卷成长条圆柱体;药艾条则是在艾绒当中,掺入药物的细末卷成长条圆柱体。

艾条灸基本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两种。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不直接触及皮肤,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

实按灸是把点燃的艾条隔着稍厚的布块或棉纸等,直接点按在穴位上,使热气渗透到皮肉深处。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同时应用,当针刺入穴位而得气后,把艾灸剪成一小段或把艾绒捏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针灸并用。

温灸器灸是使用盛载艾绒及掺入药物的专用器具施灸。

非艾灸类非艾灸类施灸时,不以艾作原材料,常用有灯火灸、天灸等。

灯火灸是用一根浸过麻油的灯心草,点燃后迅速对准穴位用力点击一下,并迅速离开,若听到「叭」一声代表治疗过程成功,若未能听到“叭”一声,则只可重复上述过程一次。

天灸是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研末,涂敷或贴敷在腧穴或患部的皮肤上,使其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泡。

灸法

灸法

一、概述1.灸法的概念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点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

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

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

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二、艾、艾绒、艾炷、艾条1.艾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灸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艾灸”或“艾绒灸”。

灸法是将艾绒点燃,将艾绒上的热能透过温灸作用传递给人体,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灸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灸疗的论述。

灸法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灸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艾绒,也称为艾叶。

艾绒自古被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极具独特的草药功效。

艾绒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蒽醌类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中散寒、驱寒除湿、暖宫推波等作用。

灸法通常可分为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两种方式。

直接艾灸是将点燃的艾绒直接接触患处或相应的穴位进行温灸。

间接艾灸则是在艾绒上放置一层隔开物,如姜片、葱片等,在点燃的艾绒上进行温灸。

灸具有自然热能传导、药物成分通过气味经鼻腔作用、神经刺激等多种作用途径,达到治疗作用。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于脏腑疾病、五官疾病、妇科病、内科疾病等的治疗。

具体疾病如淋巴结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妇科病等都可以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灸法对于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孕产期保健等也具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灸法的操作简单、方便,但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体质情况进行准确的穴位选择。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进行灸法的操作。

同时,灸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烟熏等问题,以确保使用灸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灸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多种作用机制。

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灸法时需要注意专业指导,合理进行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灸法

灸法

(四)灸法机理
1.改善免疫 2.调节血脂 3.控制感染 4.抗癌作用
(一)传统灸法
艾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 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灸器灸
温灸盒灸、苇管器灸、 隔核桃皮壳眼镜灸、 艾条熏灸器灸
间接灸
隔物灸
(姜、蒜、盐、药饼)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蒜泥灸 线香灸 斑蝥灸
(三)明清论灸
• “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 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 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 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 。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 等病
•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
3.发泡灸法(《针灸临床杂志》)
• 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 灸法。 •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 灸和熏灸。传统的化脓灸有三个弱点,即施灸时 的剧痛、灸后长时间的化脓和灸疮愈后永久遗留 疤痕。针对化脓灸的弱点进行了改良,创制出发 泡灸,以皮肤损害较小的灸泡取代开放性的灸疮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易为患者接受。
5.麝香阳燧笔点灸法(《中医临床与保健》)
• 点灸为《千金方》所载艾灸法之一,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药锭灸则是以若干种药物配伍所制药锭代替艾炷的一种 灸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 • 麝香阳燧笔是周楣声主任医师综合了以上2种方法而研制 成的一种点灸药笔,疗效显著、方法简捷,尤能解除患者 惧针思想,故而备受欢迎。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肩周 炎、周围面神经麻痹、痛经五则病案可见,麝香阳燧笔点 灸法对痛症、过敏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等均 有着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灸法

灸法

灸法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

1简介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

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2起源火的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

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

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3发展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如《太平圣惠方》指出:“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也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

”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

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叶。

护理名词解释:灸法

护理名词解释:灸法

护理名词解释:灸法护理名词解释:灸法护理名词解释:灸法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 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用灸法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5—10分钟,至皮 肤稍呈红晕为度,对于昏迷、局部知觉减退的 患者或小儿,医者可将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 位两侧,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 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2、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 疗方法。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 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施灸, 直到艾条完全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 体内,达到治疗目的。在临床中应用极其广泛。
6、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灸法可以激发人 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 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 百余年寿矣。” 《针灸大成》记载灸足三里、绝骨穴可以 预防中风。
三、灸法的禁忌: 1、病情禁忌:灸能益阳,也能伤阴, 所以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患者,一 般不宜用或慎用灸法。 2、部位禁忌:面部、五官和有大血 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 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 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 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 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性效能, 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 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 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施灸的原料多以艾为主, 艾叶气味芳香,易燃,以其作 为灸料,具有温通经络、益气 活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 扶正祛邪、回阳救逆及防病保 健的作用。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疮疡 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 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热证施灸,是指 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 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 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历代有不 少医家提出热证忌灸之说,如《圣济总录》 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 近代 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 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 “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 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 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医学入门》则阐 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 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可见对热证宜灸 还是禁灸,还是一个长期颇具争议的问题。
3、隔物灸(间接灸):就是用药物 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根据 所间隔的药物不同,又有隔姜灸、隔 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隔药饼灸 等等。 4、温灸器灸:是借助器具施灸的一 种灸法。温灸器又叫做灸疗器,形式 多种多样。
二、灸法的作用概括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用于治疗寒 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如风 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感 受外邪表证及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泻 痢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 肾阳虚、元阳暴脱之证,如久泻久痢、遗 尿、遗精、阳痿、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 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 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针刺、药物与灸法在治疗方面各 有特点,也各有其局限性。灸法的特 点正是在于弥补针、药之所不及,对 于使用针、药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显 著的病证,或是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可 以奏效。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 药第二,附子第三。” 孙思邈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 “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