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本证 中风表虚证及兼证(伤寒论)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5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
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 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当表里双解 12.“太阳病,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可与: .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可与 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可与: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桂汤 麻黄汤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 甘枣汤 E.柴胡加龙牡汤 柴胡加龙牡汤 D.苓桂 苓桂
---表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解 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解 阳
6.桂枝新加汤证 .
(原文 原文62/P49) 原文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病因:发汗后 汗不如法 汗不如法, 病因:发汗后----汗不如法,大汗伤津 病 人 证:身疼痛----营气不足,筋脉失养 营气不足, 身疼痛 营气不足 脉: ---气 ,营 不足 新加汤
11.“太阳病,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A.当以扶正 以小建中汤 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当以扶正 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汤 C.当以温阳 宜附子汤 当以温阳 B.当以汗解 宜桂枝 当以汗解,宜桂枝 当以汗解 D.当表里双解 当表里双解
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阴阳”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表证与里证 三阴证与三阳证 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新病与痼疾 寒证与热证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 . 翕翕发热 时发热 或 已发热, 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 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桂枝汤服法中, 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A.一服后汗不出者 .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 更服后又不汗者 D.病重者 E.一服汗出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病重者 一服汗出 病差 C.实证与 实证与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
{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酪、 臭恶等物。 ……………………………… (1 ) 2
4 .太 阳病 , 痛发 热 , 出恶 风 , 枝汤 主之 。 头 汗 桂
… … … … … … … … … … … … … … … … …
2 . 阳病 , 日已去 , 0太 十 脉浮细而嗜卧者 , 已解 外
也 … …。… …… …… …… …… ……… …… … (3 ) 7
.
思。风性善行数变 , 从外侵犯人身时 , 如矢石 中人 , 所以论名为中风 , 其实 即后世所谓 “ 伤风” 的一种 , 与《 金匮》 所载的“ 中风” 属于卒 中经络脏腑及“ 中 类 风” 的属 于肝 风 内动者不 同。
欲者 汤…… 救,。… (雾 邪宜 ……9 风枝……6 桂 )
1. 阳病 , 3太 下之 后 , 气 上 冲者 , 其 可与 桂 枝 汤 ,
方用前法 ; 若不上冲者 , 不可与之。………… (1 ) 5 1. 4 桂枝本为解肌 , 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 , 汗不 出
者 , 可与 也 。当须识 此 , 令误 也 。 …… … (7 不 勿 1) 1. 酒 客病 , 可与桂 枝汤 , 5若 不 得汤 则呕 , 以酒 客
本证属《 伤寒论》 中的“ 太阳中风” 为太阳病表 , 证 中的一种病证 ; 同时, 中风” 伤寒论》 “ 为《 中以病
因命 名 的一 个病 名 。 中, 去声 , 为 “ ” 中伤 的意 读 众 ,
支・外………汗宜 6 … 未脉…以4 5 病…,弱当解 l 汤 … 解浮,・) . , ………( 昆 。 … … 者…, 太 证 … 阳 ・ 2
(9 ) 3 3
5
一
【 相关原文 】
1 .太 阳之为病 , 浮 , 项强 痛而 恶寒 。 …… 脉 头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证
汗出,恶 风,鼻鸣, 干呕,脉
解肌祛 风,调 和营卫。 桂枝汤 汗出,脉浮缓。
伤 寒
内守,营卫 风 失调。 寒 袭 卫阳被遏, 表 营阴郁滞,
经气不利。
头痛, 浮缓。
发热,
恶风 身痛,腰 寒, 痛,骨节 脉浮。 疼痛,恶
寒,无汗
辛 温 解 发汗解 表 表,宣
肺平喘。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而喘,脉
浮紧。
风
主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不人守,营阴外泄。
证 证候
脉浮缓——卫气抗邪于外则浮,营不内守而外泄则缓
(头痛)——太阳经气不利。
副证 鼻鸣干呕——风寒外袭,肺胃不利。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 利,故见鼻鸣,即鼻塞而呼吸不畅之谓。外邪 干胃,胃气上犯,则见干呕。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既可见啬啬恶寒,又可 见淅淅恶风,提示二者虽有轻重之别,又难截 然区分。前人有中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之说, 实则失之牵强。
生姜
佐桂枝散 风寒以 解肌, 且和胃 止呕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中风、伤寒、温病证治鉴别表
分
Hale Waihona Puke 病机类主证
治 则 方药
鉴别要点
中
卫阳浮盛以
风
抗邪,卫外 不固,营不
风寒袭表,卫阳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见发热,即所 谓“阳浮者热自发”。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根汤主之。
(14)桂枝加根汤方: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第一单元 太阳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一单元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
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关键词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伤寒表实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荣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故为诸经之藩篱。当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以致荣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故出现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因人体有强弱,感受邪气的不同,所以太阳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有伤寒(表实)、中风(表虚),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别,治法因之而异。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主文。又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就是太阳病伤寒表实证治的主文。由于我们对太阳病,恶寒、荣卫、虚实的认识各论不一,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因而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外界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发生疾病,疾病的产生就是邪正相争以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一般来说,邪和正都各自有其阴阳之分,阳邪既从阳又伤阴,阴邪既从阴又伤阳。就太阳病“中风”与“伤寒”而言,邪气是风和寒,正气是荣和卫。风虽属阳邪,风为百病之长,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但常兼挟其他邪气而致病,如挟寒则为风寒,其性乃从寒属阴,通过人体内因正气起作用而发生表寒证;如挟热则为风热,其性乃从热属阳,通过人体内因正气起作用而发生表热病症。太阳病“伤寒”固属寒邪的阴邪为病,“中风”亦属风挟寒邪的阴邪为病,都属阴邪犯表,故均见表寒证,而治宜桂枝汤或麻黄汤的辛温解表法。太阳所统摄的荣卫正气,本来是保护体表,防御外邪的。故在外邪侵犯太阳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荣卫正气,荣卫为外邪所干扰,外邪既损害荣卫,荣卫奋起抗拒外邪,因而邪正相争,以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太阳病阴阳失调,即荣卫失调。从太阳篇“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因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来看,可见其荣卫阴阳失调主要方面在于卫阳。但决不能因此竟认为风只伤卫而不伤荣,因为如上所述,“中风”是风挟寒邪为病的缘故” 。“伤寒”“中风”的区分,不在风或寒的病名上,而在于证候的虚和实上。即:太阳病以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的,名为“伤寒”,属表寒实证,治宜用麻黄汤,峻汗以专力攻邪:太阳病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虚弱的名为“中风”,治宜用桂枝汤缓汗以攻中带补。但必须明确的是,疾病的性质是由邪正双方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正气,并非外因邪气(尽管在特殊情况下,外因邪气也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太阳病表寒虚实的关键在于卫阳正气的强弱,如卫阳正气较强的,则见表寒实证;而卫阳正气较弱的,则见表寒虚证。也正因为如此,表寒实证由于卫阳正气抗拒风寒邪气的力量较强,体表肌腠比较致密,故在临床上呈现无汗,脉浮紧张有力的特点;表寒虚证由于卫阳正气奋起抗拒风寒邪气的力量较弱,体表肌腠比较疏松,故在临床上呈现汗出脉浮弛缓无力的特点。而这也是表寒实证可以用麻黄汤专力攻邪,表虚证必须用桂枝汤攻中带补的理由所在。有人片面地着眼于风寒邪气,认为风性疏泄涣散,故太阳病“中风”必恶风汗出脉缓;寒性凝滞收引,故太阳“伤寒”必恶寒无汗脉浮紧。从这种偏重外因邪气的观点,是与在内、难两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注重内因正气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因邪气不重要,而是说外因邪气对内因正气来说只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说,内因正气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外因邪气的作用则是次要的。但必须承认,外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但疾病是否发生,在于内因而起决定作用。当疾病发生表里寒热虚实等证时,外因邪气的特性必然会反映在这些病证上,而通过辨证,即可求得其因(即所谓“辨证求因”) 。举例来说,由于风邪的特性是善动,能生发,善于向上向外,常伤及人体上部头面,故伤风时有头疼昏晕感,如其风挟寒邪的,必同时伴有全身紧束感,如风挟热邪(热性膨胀)的必同时伴有胀大感。由于寒邪的特性是凝敛的,故伤寒头痛必有紧束感,如其寒挟湿邪(湿性重浊)的,必同时伴有沉重感,如其寒邪并末挟有风邪的,则其头疼只有紧束感,而无昏晕感。这就是外因邪气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不同病理表现。但仅从辨证求得病因,还不能确定病性,就必须全面综合邪正双方相互作用尤其是正气方面的具体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辩证结论,如表寒实证,表寒虚证等等。在太阳病“中风”“伤寒”的表虚,表实的问题上,对表实证问题的认识,虽趋于一致,对表虚证问题的看法则尚有分歧。如有人既说:“中风与伤寒鉴别外,在自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亦即表虚,表实之不同特征。不过这里的表虚,表实是以中风,伤寒相对而言,表实虽确系实证,但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 。又说:“太阳主表,统一身之荣卫,荣卫调和。则卫外功能固密,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一旦外邪侵入人体,荣卫首当其冲,邪正相争,荣卫失其调和,这就是产生太阳病经证的主要病机。太阳之中风之自汗出,脉浮缓,和太阳伤寒之无汗,脉浮紧,都与荣卫功能失调有关。前者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之权;后者病机属于卫阳被遏,荣血因而郁滞不通” 。从其前后所说的“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 。和太阳中风“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之权”来看,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虚实二字的含义,在《内经》中虽有种种不同,在《伤寒论》中也有不一致处,但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来看,则毫无疑问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本来太阳病篇只有“中风”“伤寒”之名,并无表虚,表实之称,后世引申其义,才提出表虚,表实作为太阳病辨证纲领。如柯韵伯说:“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麻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方治在虑实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盖中风,伤寒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弱而异,地之高下而异,时之乖和而异” 。可见太阳病之所以有表虚,表实之分,是因人体有正气强弱不同。又从柯韵伯所谓桂枝汤能“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解肌发汗”来看,可见桂枝汤是汗法中的补剂,故能主治太阳病表虚证。它和主治太阳病表实证的麻黄汤的汗法中的攻剂是大不相同的。由此不难看出,上述“表实虽确系实证,但表虚却不能认为就是虚证”的说明是欲明反晦的。即其所谓中风表虚的“病机属于荣阴不足,卫失固外开合失权”的说明也是既明又晦的。既明,是因它已承认表虚是虚证;又晦,是因表虚主要是卫阳虚,而非荣阴虚。桂枝汤方主要是用桂枝协同炙甘草,生姜,大枣辛甘化阳,扶助卫阳以祛风寒。其所以少佐白芍协同炙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则是为了收敛荣阴,护之免受其害,并非直接滋补荣阴。虽然柯伯韵曾指出桂枝汤能“滋阴和阳”,但“滋阴”之说是欠妥的。因为外感风寒病证,即使是虚证,也禁用滋阴法,以免滞邪不能外出的缘故。又从《伤寒论》全篇来看,太阳中风并非都是表虚证,太阳伤寒也不一定都是表实证,绝不可执一而论。如执一而论,那就将难以解释,“太阳中风,脉紧浮,发热恶寒,身疼痛’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等条文了。因此,执定太阳中风为表虚和伤寒为表实的看法,也是不够全面的。不如柯韵伯提出的“风寒二证,俱有虚实,俱有浅深,俱有荣卫,大法又在虚实上分浅深,并不能在风寒上分荣卫也”的见解比较符合实际。这里试从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略举桂枝汤证治验几例来分析一下它们究竟算不算是真正的太阳表虚证:例一:“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 。例二;“一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汤投之,遂愈” 。例三:“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汤) 。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尔。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以上三例治验,都具有典型的太阳病表虚主要脉症,故都用桂枝汤获得良效。尤其从所述脉象来看,一则曰“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二则曰“脉浮而微弱”,三则曰“脉浮而弱”,都提到了脉浮弱。并结合到许氏所谓“伤寒治法首先要明表里虚实,……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气承之类;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是也”来看,毫无疑问,上述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病发热恶风寒自汗而脉浮弱的表虚确系表证中的虚证。至于太阳病表虚证的缓脉,我认为只能从脉形驰缓无力去理解,并应与太阳病表实证的脉形紧张有力紧脉相对照。但必须指出,太阳病表证发热脉息,应该是比较快的,而不应该是比较慢的。所以太阳病篇明文提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因此,太阳篇名为“中风”的“发热汗出恶风”的“脉缓”,从其“脉缓”与“发热”同时并见来看,显然不能从脉息缓慢去理解。个人临床体会,太阳病表寒虚证发热恶风寒的脉象大多是浮数驰缓无力(弱)的。例如我在临床中治疗一病人李成兰,因产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流鼻涕,呕吐不思食,脉浮数驰缓无力(弱) 。投以桂枝汤二剂后而愈,即其例证之一。不一一列举。综上所论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现基本明嘹。因此要提醒的是,我们在临床中不要拘于某一脉证,一尘不变,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归纳分析,辨明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全面了解认识疾病。从《伤寒论》全篇来看太阳中风并非都是表虚证,太阳伤寒也不一定都是表实证。所以决不可执一而论。。
第一章太阳病纲要+中风表虚证
第一章太阳病纲要+中风表虚证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二)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三)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三、太阳病愈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六经: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
【伤寒论六经: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太阳标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
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
太阳本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秀按: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
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
总以发汗为出路,利水为去路。
若非水蓄而血蓄,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太阳中见证: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清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仲景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
必其人肾气先虚,刚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太阳兼证:兼肺经证,鼻塞流涕,鼻鸣喷嚏,咳痰稀白,甚则喘而胸满;兼脾经证,肢懈嗜卧,口腻腹泻;兼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少阳标证: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少阳本证: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错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恼;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太阳本证 1中风表虚证及兼证(伤寒论)
桂枝汤的服法:
• 用于卫阳不足的自汗,在于扶正,无须喝热粥以助汗 • 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邪
桂枝汤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
• 1.太阳中风证
(适应证共13条)
•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法
• [原文]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浮数之脉多见于风温证,但风寒证亦可见到,临证时不可不辨。
原发病-太阳伤寒证 治疗经过-发汗已解 服麻黄汤
伤寒 脉证已愈 病人 目前表现-半日许复烦 余邪未尽,移时复发
汗出肌疏,复感风 寒
• 湿热、阳热、脓毒内伏者(17、19) • 伤寒表实证(16)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证治
•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14)
因: 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输
太
证: 项背强几几(体征)-----邪犯经输
阳
津液受阻,
病 经脉失养
反汗出-------经气受阻,无般无汗,
中 风 ( 包 括
、
12
阳浮-轻取浮 脉 阴弱-重按弱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主证 辅证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 ① 药后啜粥 • ② 温覆微汗 • ③ 获效停服 • ④ 未效守方 • ⑤ 药后禁口
医学资料-5_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34页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 原文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 风,桂枝汤主之。(13) 提要:桂枝汤的证治。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本条与第2条相似,所不同处妙在未点“中风“二字”。 说明桂枝汤的应用不单仅限于“中风”,亦有人云:本条 应有脉缓。若文中有脉缓,本条则无存在的必要。因脉浮 缓为中风证之主脉。 本条意在说明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 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反烦不解者-邪气较重,初 服桂枝汤,正气得药力之助, 正邪搏击
提要:
治-针药并用。
太阳病脉象浮弱者,宜用桂 枝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 汤。(42) 提要:脉浮弱者,宜用桂枝汤。
证:外证未解-头痛发热恶风寒等证犹在
太 阳 病
脉
浮弱
浮缓-阳浮而阴弱
浮弱-体弱不任峻汗
治 : 当以汗解-解肌祛风 方: 宜桂枝汤
太阳病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 者,宜桂枝汤。(44) 提要: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 表里同病 先表后里 表里同治,不可单用攻下法
原因: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诊断: 今脉浮,故在外-表证仍在
治疗-当须解外-宜桂枝汤(轻汗)
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 治法
[原文]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 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误治-下 太阳病
其气上冲 - 正未伤,抗邪 于外,表证仍在-桂枝汤 若不上冲 - 正已伤,外邪 内陷,变生他病 - 不可与 桂枝汤
湿热、阳热、脓毒内伏者(17、19)
伤寒表实证(16)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证治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14)
因: 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输 证: 项背强几几(体征)-----邪犯经输 太 阳 病 津液受阻, 经脉失养 反汗出-------经气受阻,无般无汗,
太阳病汗下后,病仍在表,未 成变证,仍当解表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提要:汗下后,表不解者,仍当解表。
先发汗不解-汗不如法
误治 太 阳 病 而复下之-误用攻下 脉浮,病不愈
目前情况 :
方-宜桂枝汤-轻汗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原文]病常处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 和故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证-常自汗出 病人
因-营气自和,卫气不谐-即营卫失调
治-使营卫协调-宜桂枝汤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证治
[原文](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 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 证 脏无他病----在内之脏腑无病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病系在外 病 人 因:卫气不和----营卫不协调 治:先其时发汗----在发热自汗出之前---服药 方:宜桂枝汤
太阳病本证一 中风表虚证及兼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病机及证治。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病机及《伤寒论》 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太 阳 中 风 ( 包 括 、 条 脉 证 ) 脉 阴弱-重按弱
转归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法
[原文]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浮数之脉多见于风温证,但风寒证亦可见到,临证时不可 不辨。
原发病-太阳伤寒证
治疗经过-发汗已解
病人
服麻黄汤
伤寒 脉证已愈
目前表现-半日许复烦 余邪未尽,移时复发
汗出肌疏,复感风 寒 脉浮数-发热使然 治疗-可更发汗-再次发汗,但改变其手段
5.霍乱病里和而表未解,身痛不休者
(二)桂枝汤禁例
[原文]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 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 甘故也。(17)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二)桂枝汤禁例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 治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提要:论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理。
证-发热汗出 太 阳 病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卫强
病因-风邪偏盛
营阴不能内守
治疗-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 药并用的治法
时发热,自汗出者
卫阳虚郁,郁久生热,营阴受迫-----应在未 发热之前服桂枝汤------温通卫阳,其汗自止。
桂枝汤的服法:
用于卫阳不足的自汗,在于扶正,无须喝热粥以助汗
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邪
桂枝汤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
1.太阳中风证
(适应证共13条)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主症
病理
病证特点
病机区别
卫气虚弱
53条
自 汗
54条
营 卫 不 和 , 关 键 在 卫 气
常自汗出,无他症 不能固外
(开而不阖)
时发热自不足自汗症,服药有二种情况:
无发热,但常自汗出者:
表阳虚不能外固 ----- 温复卫阳,其汗自 止(不拘时)
阳浮:热自发 - 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病机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主证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 2
辅证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后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