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1: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崇拜自然(1)时间:________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____。
(3)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____。
(4)认识:人对环境既崇拜又____。
2.改造自然(1)时间:________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遭到____,地理环境恶化。
(3)特点:人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明显增强。
(4)认识:天命观和_______主宰人们的思想,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3.征服自然(1)时间:________时期。
(2)环境问题:________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特点:人地关系______,人地矛盾迅速____。
(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____。
二、讨论交流1.玛雅文明的消失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教材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表展示][解图精要]从图中恶性循环过可知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2.认识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认识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2、采用案例材料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以及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面临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2、难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问题探究法,设置悬念,启发思考;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学法:自主预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工具导学案、多媒体★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至3分钟)以人类诞生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图片为导入。
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2、运用导学案自习,学生展示自主预习的成果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自主预习的成果)三、学生探究合作学习人与老虎的故事,分析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变化(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与老虎”的故事故事1:人恐惧老虎阅读课本P88,找出这一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什么关系?(1)生产力水平:(2) 环境问题:(3) 人地关系:故事2:古代武松打老虎被称为英雄阅读教材内容,这一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什么关系?(1)生产力水平:(2) 环境问题:(3) 人地关系:故事3:人类贩卖虎皮阅读教材P89-90内容,这一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什么关系?(1)生产力水平:(2) 环境问题:(3) 人地关系:小组讨论:观察中古代货运和客运方式,结合现代生活货运和客运方式,两者对环境有何影响?(二)可持续发展材料一:一个贫困山区的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决定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把黑山羊养大后再卖掉。
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
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韩爱玲教材内容分析•高一学生在必修二前几章已经学习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文地理知识,这些都是都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也逐渐认识到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认识到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可持续发展。
但对于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节内容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图片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后果及分布,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及通过对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分析,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和全体的关系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 2.通过对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分析,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和全体的关系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危害。
教学难点: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案例分析、图表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的能力;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言语表达、团体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言】: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中,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地理环境休戚与共,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现在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那么,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小组讨论】阅读P90-92页,合作讨论:1、以时间为线索,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划分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教案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生:观看PPT 【承转】:2分钟师:首先来看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在人类社会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是比较低的,主要呢是靠采集和收集获取我们的食物来源,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呢,对我们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所以我们人类对环境是既崇拜又依赖的,这时候的人的思想是崇拜自然。
生:做好相应笔记。
【承转】:5分钟师:同样的道理,到了我们的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生产力提高了,工作和灌溉技术也发展了,我们的食物来源变得稳定也可靠,生产工具也获得了进步,人口也迅速得到了增长,那么呢,人类从那时开始就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等一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对抗性也逐渐变强,一些,地方的环境也开始遭到破坏。
也就是开始想着征服自然。
师:农业文明时期,在古代中国,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的深化,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理论进行适当的扩宽内容讲解)生:做好相应笔记,【课堂练习】2分钟师:我们来看到红旗渠这道题,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山中来,红旗渠的工程的建设,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生:人定胜天的理论。
【承转/活动探究】:9分钟师:到了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突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类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
征服自然有没有成为可能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师:来了看到课本第92页的活动题第1题,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思考两分钟,告诉老师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有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矿山开采1.有可能造成地面不均匀的沉降,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沉降会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交通道路损坏的2.诱发自然灾害,一般露天开采需要对地表的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水系,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对知识内容采用一个进程式的罗列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4.简要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人地关系问题,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国家地理安全,增强国家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地关系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思考人地关系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人地关系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互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5.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6.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地关系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7.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特长,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请同学们从以下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a.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4.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呈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和研究家乡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地关系思想会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地关系思想会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相关的信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教材分析1.本章的课标要求:节课题课程标准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变依照相关资料,概括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 21 世纪议程”,概述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
第二节中国的可连续发展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认识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本章在模块讲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模块2 是以人地协调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人口、城市和城市化、工农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本章主要介绍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应当如何做才是与地理环境达到了协调发展;提出了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论——可连续发展,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门路。
所以本章是对模块 1 与模块 2 的总结。
经过学习本单元,能够培育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余章节和“城乡规划”、“旅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确立了理论基础。
3.本章整体讲课目的:(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依照相关资料,概括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3)理解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个基本源则,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
(4)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认识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4、本章讲课内容要点、难点分析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由。
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个基本源则。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以及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讲课内容与其相适应的讲课方法概括讲课内容有条件学校一般学校其余学校认识人地关系联合文字资料联合文字资料联合文字资料思想的历史演与图片等,讨论与图片等,分析与图片等启迪变。
法及讲解法讲解法依照相关资料,联合表示图、地联合表示图、地联合表示图、地概括人类所面图与图片,合图、文字资料,图与图片,启临的主要环境作、指引学生探指引分析及启发、讲解法问题。
联系“21究,或联合实质发、讲解法世纪议程”,概做社会检查,深述可连续发展入理解可连续的基本内涵,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和三个重要的阶段;(2)掌握人地关系产生原因和危害;(3)初步认识人地关系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思想演变的三个阶段,主动探究每个阶段的原因;(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3)查阅资料,了解孝义相关的人地关系的事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难点】1、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3)当前环境问题的本质和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差别;(4)掌握应对不同环境问题的对策。
2、难点 :环境问题的类型、本质、改善措施。
【课标要求及解读】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前,让学生相互检查课前预习成果,教师板书4分钟)教师板书: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画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入新课
目标展示
补充人地关系的概念
过渡到第一个问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小组合作,填写表格3分钟);然后依次结合课件推进到第二个问题:直面环境问题;第三个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每个问题10分钟)
小结;过渡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课题: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人地关系的实质。
解决方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课导入】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学生学、思过程设计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引言:人地关系思想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地关系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从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情况。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1.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中的人地关系是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适应为基础。
-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人地关系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出现使人地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古代文明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人类对地球的更深层次的干预和改造。
-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利用,忽视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注逐渐增加。
-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推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未来展望1.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关系思想- 当今社会,人地关系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人地关系思想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教育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 在教育中,应当加强人地关系思想的培养和引导。
-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人地关系思想水平。
结语: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了解其演变与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地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展望,为推动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引起学生对土地的重视,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兴趣。
2.讲述封建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土地私有制,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矛盾。
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矛盾加剧,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4.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和谐人地关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关系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强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地理环境问题。
2.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2)学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它们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来探讨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地理环境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观点;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解决地理环境问题。
2.难点:理解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实地理环境问题的影响;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严重后果,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作业成果,以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撰写一篇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讲稿,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环境问题,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要求不少于800字,语言表达流畅,观点具有说服力。
3.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年级地理(选修)导学案
3.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 1页 共1页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要求】
1.识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名称;
2.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学习内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以致用】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3.下列做法或说法体现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
A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4.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相一致的是:( )
①休生养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5.下列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 .在我国西南林区大量采伐林木
B .在我国主要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C .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大力开垦梯田
D .在东北大面积开垦沼泽地 Bei 背景ing 三个理论
背景 评价
核心思想。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课标要求】一、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地表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行为表现。
2.说出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我们看不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吗?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也十分有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当时的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
2.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图腾是“龙"??一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黼的角的假想动物。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它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
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贴耳,任其摆布。
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是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
新授课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时间及前提?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标解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标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列表归纳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对前面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判断分析、简单归纳总结和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教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共有2个活动,12个图片,1个案例,2个读图思考。
本部分教材可以充分的体现课标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补充一些生活实例。
具体情况如下:学生概述人地思想的历史演变历程: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通过讨论学生完成教材上P92的活动部分的问题。
学生可分析归纳得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的: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课型: 新授课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讲授新课】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人类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从城乡看:城市,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密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农村的生态破坏严重。
从全球看: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均严重,且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工业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白沙中学向孝琴
【学习目标】
1、能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
2、能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3、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
【学习重难点】:
1、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入课堂。
页根据要求阅读课本内容并填写下表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自主归纳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
通过学生自主展示回答和教师
PPT
人地关系思想的理解记忆。
判断两组图片发生的历史时期,并思考学生了解农业活动对环境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