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合集下载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指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采用:指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它是一项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课程采用”)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特区分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动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作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肴。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三个):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忠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实施的涵义则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等具体的东西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2)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育的实施而创造的(3)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的过程(4)教师角色的性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相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景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景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不断调整以求适应(3)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质的研究。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六章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以下是课程实施的涵义领会:1.课程变革的涵义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的涵义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以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的涵义是把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的涵义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的内容:(一)领会:1.忠实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是忠实地实施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线性的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

教师是课程变革计划忠实的执行者。

本质: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支配2.相互适应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基本特征:“课程”不仅包含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与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

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基本特性。

本质: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含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课程创生取向的涵义、基本特征与本质涵义: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基本特征: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即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这种课程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者。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教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小学教学原则、模式与方法.ppt1

教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小学教学原则、模式与方法.ppt1

4、评价: 优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 极主动性强,效率较高 缺点:对教师要求较高,另 外提供的材料必须丰富
第三节 教学模式总结
模式名称 教学目标 适用内容 年龄 师生关系 教师 主导 学生 主体
传授-接受 重视学习 课程中基础知识 不限 教学模式 基本知识 .基本规律都可 探究型 教学模式 重视探究 数学.科学中规 能力培养 律性知识 高年 级
对比: 老师:你知道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应 归于正义类还是非正义类? 学生:也许…应该…我不知道. 老师:来,老师告诉你.因为正义的定义是… 非正义的含义是…所以,这些应该是…
五、启发性原则 (一)含义: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学习 主体的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维、独立判断,从而积 极主动地学习。
(三)情景教学模式(P70) 1、理论基础:保加利亚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理 论强调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用图片 、实物、形象甚至夸张的表情和语言、肢体语 言、音乐、诗歌、短剧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 等创设适合学习的情景,让学生轻松学习. 2、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 相结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 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 学模式。 3、基本程序: 创设情景—亲历体验—引导学生—总结
情景教学 模式
调动情感 语文.英语.音乐 中低 愉快学习 美术等课程常用 年级
融洽 平等
新课改后产生了对传授-接受模块的改进,即把其 它模式中较好的环节加以吸收,力图创造一种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既便于知识的学习,又不抹杀学生思维 与创造的空间的学习模式。具体程序是:情境导入( 后续环节情景元素贯彻始终)——复习旧课——讲授新 课: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巩固运用——检查反馈——作业布置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三、学校的特征 (一)校长的角色
1、反应者 2、管理者 3、发动者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 (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二)社区的支持
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7、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三、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 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 教育经验的过程,既 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 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 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 人格的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指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 2、课程实施: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课程采用: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过程, 它是一项课程
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 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 计划,和课程实施是不同的。 4、课程评价:指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 评估包括了 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数学的基本特征: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

数学的发展过程: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只关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育活动中。

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考00411自考小学数学教学论自考资料

自考00411自考小学数学教学论自考资料

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一)第四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二)第五章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六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第八章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第九章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十章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十一章概念教学第十二章计算教学第十三章应用题教学第十四章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第十五章小学数学教师1.1.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C)A.《何原本》B.《周髀算经》C.《九章算术》D.冲之推演圆周率完整版请联QQ1273114568索取1.2.展进入了(B)A.初等数学时期B时期C.近代数学时期D.现代数学时期1.3.就数学本身来讲,也无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说明了数学具有(B)A.抽象性B.逻辑性C.泛的应用性D.不可测性1.4.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D)A.形象思维为主B.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C.直觉思维为主D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1.5.培养初步数学能力的核心是(B)A.力B.初步数学思维能力C.决简单问题的能力D.初步的空间观念1.6.(C)维。

A.逻辑思维B.形象思维CD.抽象思维1.7.在中国,(A)A.1903年B.1949年C.1922年D.年1.8(D)A.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章程》B.年的教学大纲C.1963年的教学大纲D.年的教学大纲1.9.从数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到了(D)时期。

A.常数数学B.变量数学C.代数学D.现代数学1.10适合学习(C)A.平面几何B.立体几何C观几何D.论证几何2.1.必须采用(B)A。

直线式B.圆周式.C式D.综合式2.2.在减法教学中,法是(B)A.教学重点B.教学难点C点,又是难点D.既非重点,亦非难点2.3.多位数除法的教学重点是(B)A.义B.试商方法C.余数的处理D零的除法2.4.我国学校里的第一部算术教科书是(B)A.《九章算术》B.《笔算数学》C.算经》D.《最新初小算术教科书》2.5.我国最早的小学算术课本是(D)A.算术》B.《笔算数学》C.本》、《复兴高小算术课本》D.术教科书》2.6.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是(B)A.C.直线式D.螺旋式1.1.数学具有哪些特点(ABD)A.抽象性B辑性C.直观性D.应用的广泛性E1.2.从学科性质(ABE)A.基础课B.文化课’C.技术课D践课E.工具课1.3.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范围包(ABCDE)A.算术知识B.代数初步知识C何初步知识D.计量初步知识E.识1.4.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包(ABCDE)A.概念B.性质C.法则D.公式E.法1.5.小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主要包(ABCE)A.计算能力BC.初步的空间观念D.语言表达能力E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6.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ABD)A.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B的特点C.数学学科的进展D.发展水平E.教师的教学能力1.7(CDE)A.计算能力B.初步的空间观念C步的逻辑思维能力DB.必要与可能C“小中”的衔接E(CDE)C.基本概念D(ABCE)A.实行“编审分开”CD.20以内B.100E.多位数(AB索取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The Theory of Primary Mathematical Course and Teaching课程编号:10093006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小学数学研究、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总学时:5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16学时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发展方向,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具体包括:1、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2、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确定、编排特点和分析方法,熟悉现行小学数学教材。

3、了解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4、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活动的组织、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价。

5、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教学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意研究当前小学教育实际,广泛吸收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实教材内容,验证理论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自学辅导、课例分析、情境模拟、讨论交流、课题研究等方法。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

2、了解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特点。

3、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与1992、2000年大纲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演变;理解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和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涵义及特点
(一) 教学过程的涵义
由教师、学生、教学内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复 杂的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的特点
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课程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在于考察实际中发生了什么, 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实施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实施与课程采用涵义
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课程采用”是从文件规定的课程到实施的过程的过渡环节。
教育变革分三个阶段: 第一是启动、动员、采用阶段;(课程采用) 第二是实施、开始使用阶段;(课程实施) 第三是持续化、常规化阶段
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设计的主体。 四个基本理念:一是信任我,
二是展示给我看, 三是做我需要做的事, 四是与你在一起。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相互适应观、课程创生观的关系 三种观点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方法的演变
(一)教学方法的历史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

A.课程采用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解析】B比较“课程改革”与“课程革新”而言,“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故选项B正确。

2.提出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的教育家是()。

A.华虚朋B.克伯屈C.古德莱德D.杰克逊【解析】C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及其助手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在本书中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形成其著名的课程层次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

A.量化研究B.质的研究C.实证研究D.理论研究【解析】A由于忠实取向探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故选项A正确。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的观点属于()。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课程变革取向【解析】C在课程创生观看来,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故选项C正确。

5.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麦克劳林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是()。

A.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B.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C.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对课程变革的需要D.参与课程计划编制的专家对课程变革的分析【解析】B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麦克劳林在“兰德课程变革动因研究”中指出,学校机构对课程变革的接受性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具体实施课程计划的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需要才是关键。

故选项B正确。

6.“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以及教育创新意识,并且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这符合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哪一种领导形象()。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试行草案(2010年10月)一、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方面的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3.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十二章,依次为:绪论作为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走进小学数学课程;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第四章小学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第六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七章小学数学规则教学;第八章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第十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第十一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二章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基本认识1.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2.数学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3.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4.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介绍1.改革的背景2.课改和小学数学教学关系作业及思考题:1.《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怎样的课程?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内容有哪些?3.怎样才能学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走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点:数学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一、数学的基本认识1.数学的产生2.数学的研究对象3.数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二、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2.任务三、小学数学课程及其发展1.传统的小学数学特征2.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3.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四、小学数学课程目标1.目标概述和变革2.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解读作业及思考题: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有什么主要特征?2.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有什么发展,并尝试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本科)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本科)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1232112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理论32实践16总学分:2.5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数学教学与研究》(原称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探讨数学(主要是小学阶段)教学规律、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等问题的一门课程,主要讨论的是小学数学要“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指导学生“怎样学”等问题。

同时介绍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是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培养高学历、专业化、学者型小学数学教师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数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与研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关指导性文件。

了解数学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

了解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和部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六大目标.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学、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数学的变化过程.3、使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方式.明确有关的学习理论,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4、使学生了解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了解数学教学原则,掌握数学教学方法,掌握怎样备课,怎样上课。

理解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及方法。

5、使学生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常规教法。

6、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实录了解基本课堂教学的方法.并让每位学生上20分钟课体验数学课的教学。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小学数学教学法(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教育实习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案)教学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同时,使学生能对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研究和教学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2课时)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过程。

明确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数学的性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这一领域内的事物作为它研究的对象,以求发现它内在的结构,得出客观的规律,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一)数学的发生和发展1.数学的产生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两个起点。

首先,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为起点的。

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于解决实践上的问题的需要。

例如,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需要对一些事物进行量的刻画和描述,于是,“数”就产生了;又如,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其次,数学的产生是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它更多地来自于人类的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最本质和最一般的反映。

2.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公元前600以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对获取的生活资料作出量的估计,于是逐步产生了自然数、分数及四则运算;同时,人们在测田亩、定四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常见的几何概念,促使了几何学的初步发展。

当然这时期的知识往往是片断的、零碎的、缺乏逻辑的,尤其是缺乏对命题的证明,没有严密的体系。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17世纪中叶)公元前六七世纪,地中海一带文化发达的地区,在生产、商业的影响下,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是小学数学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课程之一。

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1.课程描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国际教育方向的必修课之一,这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注重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小学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其主要内容包括: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小学数学的概念、几何和问题解决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评价等。

2. 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

它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它也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

所以学生要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最后,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需加强学生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3.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4.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5. 学习后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第一节数与代数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一、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一)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二、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

“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在以前的大纲中包括以下内容:数与计算——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性质以及相应的四则计算量与计量——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比和比例——比、按比例分配、正比例、反比例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数与代数”各部分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整。

第一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

三、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见教材P237-238)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四、《课标(2011年版)》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主要变化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内容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所调整。

但《课标》与《试用修订版》大纲相比较,该领域主要变化如下:(一)数的认识(1)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2)增加了负数的认识。

(二)数的运算(1)整数四则运算要求在历次大纲中一直处于降低趋势。

如:1978年提八个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1992年提八个字:正确;但对“熟练”,“合理”,“灵活”分层次要求。

如“对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2001年提两个字:能,会。

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011年提八个字:正确,有据,合理,简洁。

(2)重视口算,加强估算(3)取消带分数四则计算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三)式与方程提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也允许学生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这样既不妨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珠算与计算器的使用(1)取消珠算,只将珠算作为一种文化来介绍。

《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2)引进计算器(五)应用题内容:繁——简;方法:算术——算术、代数(78年以后);能力培养:由单纯重视解题技能——同时重视解题思路。

呈现方式:应用题——实际问题;不强调类型划分。

解决过程:实际问题(抽象、简化)——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文字题(运算意义)——计算题(实现三次转化)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第二节数与量的概念教学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量的概念包括: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

一、自然数概念的教学自然数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现行教材一般分为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与万以上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

注意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数案例6.1:“0”的认识【教学片段】认识数“1”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教学片段】认识数“1”老师请小朋友观察图形,逐步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上画了些什么。

比如:“一只梅花鹿,一只小鸟,……”。

老师指出,1只梅花鹿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

并随手贴出一根小棒。

再问学生,一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知道:一根小棒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一个东西”,凡是一个东西都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

告诉学生,一根小棒所表示的数,可以用数字1表示。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小棒——符号”,逐步去掉现实对象的其他无关属性,使学生经历将数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

并体会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初步渗透1和一个实物的对应关系。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二)突出自然数抽象意义的理解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步骤:①通过数数,逐步把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数数:事物——动作——点子图——数(由具体到抽象)②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③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④学会正确读写10以内的数⑤初步体会0的意义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唱数(死记硬背式计数);按物点数(理性计数);按群计数(等价计数)。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教学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一下)(嘉兴市教育研究院朱国荣设计。

案例选自《小学数学经典课例——历史视角下的研究》吴卫东、邱向理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数数,掌握不同的数法1.齐数教师的手指数(一个一个地数)。

2.请三名学生站在前面,指名数他们的手指总数,展示不同的数法(有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数完后,指名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数方法”?(二)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百”1.第一次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指名说出图中某班人数(三十三人),并用数“33”表示。

请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三十三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回答后,组织全体学生画圈,画之前,教师明确提出: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正好是三十三个圈?(点评:学生自己画圆圈表示33个同学,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但教师明确提出画圈要求:要“很容易看出正好是三十三个圈”,这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因为学生需要记住总数,同时需要思考如何画,边画还要边数数。

这是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反思,学习数数,体会使用计数单位“十”进行计数的价值。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学生独立画圈后,组织交流(1)展示没有结构地、随机地画的作品。

(2)展示五个五个画的作品。

(3)展示十个十个画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各种画法进行分析、评价。

并统计十个十个画的学生数,给予表扬。

教师让学生数出(3)展示的圆圈个数,先十个十个地数,再一个一个地数。

小结:个、十都是计数单位。

(点评: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十个十个画的情形:利用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由第一行的个数,推断以下几行的个数,由此确认圆圈的总数,并用“十、个”去数数。

使学生在比较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4)认识数的组成,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师:根据刚才的讨论,请小朋友们想一想,“33”里面的两个数字“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同桌说一说)生:前面那个“3”是在十位上的,后面那个“3”是在个位上的。

生:十位上的“3”代表3个十,个位上的“3”代表3个一。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刚才十个十个画的作品,分别圈出两个“3”所对应的不同的圈。

逐步沟通数的组成与画圈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33由3个十、3个一组成,能根据数的组成说出数的名称。

(点评:这里,教师没有直接问学生33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而是让学生讨论,自己去解释知识。

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沟通画圈结果和数的组成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体会记数的位置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2.解读教师画的作品:认识计数单位“百”(每行画十个圈,画了九行,最后一行画了一个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一数老师一共画了多少个圈。

然后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先十个十个地数,再随着老师画的圈,依次数到一百。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有一百个圈的方阵,最后得出“10个十是100”。

(点评:学生经历从100个一到一个百的数数过程,体会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会用计数单位“十”来数较大的数。

这里得出十个10是一百以后,还可以反过来说,一个百里面有10个“十”。

训练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同时,可将100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是小棒,可以将100根或10个小捆捆成一大捆),建立以“百”做计数单位的概念。

注意在数数时,接近整十的地方是学生数数的难点。

)3.第二次画圈——在头脑中画请学生独立想象:47个圈应该怎样画,同桌交流后组织反馈。

(三)解释与应用1.呈现3捆(每捆10根)再加5根小棒,请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根。

请学生想象,怎样摆出53根小棒,交流后组织讨论:35和53中的“3”和“5”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2.呈现百羊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

(点评:会数数,就是会用十进制计数法来数。

要强调由大到小使用各个计数单位来数,使得每种计数单位的个数都不超过九。

弄清数的组成。

以便根据数的组成读数、写数。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数感有研究者认为,数感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关系、数的运算、数的估算、数的问题解决”等六个方面。

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低中年级,数概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端。

(四)在因数与倍数等概念教学中进一步理解自然数这部分内容属于数论的最基础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许多概念如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容易混淆。

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本质属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后面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与规律的归纳概括过程。

案例6.2 :质数与合数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二、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概念的教学分数、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学生认识分数与小数的含义要比整数困难得多。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标准》以及历次大纲均把这部分内容分段教学。

关于分数、小数的编排顺序问题关于分数、小数的分阶段问题(各分两个阶段)初步认识分数(三上、三下)(案例)初步认识小数(三下)正式学习小数(五上)正式学习分数(五下)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一)分数的认识1、分数概念通常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比率”,即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二是“度量”,指的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计。

三是“商”,即把分数视为两个整数相除的结果(即商定义)。

2、分数的认识通常分两个阶段:初步认识分数三上: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三下: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正式学习分数(五下)分数的含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二)小数的认识1、小数的认识通常分两个阶段:三下:初步认识小数五上:正式学习小数2、小数的性质(五上)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三)百分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应注意如下几点:1.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2.由于以上原因,分数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但百分数不能加上单位名称,这是它与分数的不同;3.分数一般用最简分数的形式表示,但百分数为了便于比较,都以1%作为单位,不用约分成最简分数的形式,也不用化成带分数,而且分子也可以是小数;4.由于百分数的广泛应用,认识百分数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加深理解概念,体会百分数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