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一节数与代数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

一、数与代数教学的价值

(一)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在以前的大纲中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计算——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性质以及相应的四则计算

量与计量——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

(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

比和比例——比、按比例分配、正比例、反比例

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数与代数”各部分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进行了调整。

第一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

三、数与代数的课程目标(见教材P237-238)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四、《课标(2011年版)》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主要变化

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内容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所调整。但《课标》与《试用修订版》大纲相比较,该领域主要变化如下:

(一)数的认识

(1)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2)增加了负数的认识。

(二)数的运算

(1)整数四则运算要求在历次大纲中一直处于降低趋势。如:

1978年提八个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1992年提八个字:正确;但对“熟练”,“合理”,“灵活”分层次要求。如“对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2001年提两个字:能,会。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011年提八个字:正确,有据,合理,简洁。

(2)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3)取消带分数四则计算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三)式与方程

提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允许学生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既不妨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珠算与计算器的使用

(1)取消珠算,只将珠算作为一种文化来介绍。《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2)引进计算器

(五)应用题

内容:繁——简;

方法:算术——算术、代数(78年以后);

能力培养:由单纯重视解题技能——同时重视解题思路。

呈现方式:应用题——实际问题;不强调类型划分。

解决过程:实际问题(抽象、简化)——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文字题(运算意义)——计算题(实现三次转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二节数与量的概念教学

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量的概念包括:货币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包含在“图形与几何”中)。一、自然数概念的教学

自然数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现行教材一般分为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与万以上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数

案例6.1:“0”的认识

【教学片段】认识数“1”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教学片段】认识数“1”

老师请小朋友观察图形,逐步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上画了些什么。比如:“一只梅花鹿,一只小鸟,……”。老师指出,1只梅花鹿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并随手贴出一根小棒。再问学生,一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知道:一根小棒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一个东西”,凡是一个东西都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告诉学生,一根小棒所表示的数,可以用数字1表示。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小棒——符号”,逐步去掉现实对象的其他无关属性,使学生经历将数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并体会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初步渗透1和一个实物的对应关系。)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二)突出自然数抽象意义的理解

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步骤:

①通过数数,逐步把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数数:事物——动作——点子图——数(由具体到抽象)

②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③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

④学会正确读写10以内的数

⑤初步体会0的意义

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

唱数(死记硬背式计数);

按物点数(理性计数);

按群计数(等价计数)。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教学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一下)(嘉兴市教育研究院朱国荣设计。案例选自《小学数学经典课例——历史视角下的研究》吴卫东、邱向理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数数,掌握不同的数法

1.齐数教师的手指数(一个一个地数)。

2.请三名学生站在前面,指名数他们的手指总数,展示不同的数法(有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数完后,指名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数方法”?(二)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百”

1.第一次画圈:认识计数单位“十”

指名说出图中某班人数(三十三人),并用数“33”表示。请学生思考: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三十三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回答后,组织全体学生画圈,画之前,教师明确提出: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正好是三十三个圈?

(点评:学生自己画圆圈表示33个同学,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但教师明确提出画圈要求:要“很容易看出正好是三十三个圈”,这是一个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学生需要记住总数,同时需要思考如何画,边画还要边数数。这是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反思,学习数数,体会使用计数单位“十”进行计数的价值。)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学生独立画圈后,组织交流

(1)展示没有结构地、随机地画的作品。

(2)展示五个五个画的作品。

(3)展示十个十个画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对上述各种画法进行分析、评价。并统计十个十个画的学生数,给予表扬。教师让学生数出(3)展示的圆圈个数,先十个十个地数,再一个一个地数。

小结:个、十都是计数单位。

(点评: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十个十个画的情形:利用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由第一行的个数,推断以下几行的个数,由此确认圆圈的总数,并用“十、个”去数数。使学生在比较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4)认识数的组成,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请小朋友们想一想,“33”里面的两个数字“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同桌说一说)

生:前面那个“3”是在十位上的,后面那个“3”是在个位上的。

生:十位上的“3”代表3个十,个位上的“3”代表3个一。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刚才十个十个画的作品,分别圈出两个“3”所对应的不同的圈。逐步沟通数的组成与画圈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33由3个十、3个一组成,能根据数的组成说出数的名称。

(点评:这里,教师没有直接问学生33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而是让学生讨论,自己去解释知识。同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沟通画圈结果和数的组成之间的联系,促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