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加强中央集权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限制君权的需要
“仁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实质(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 ,带有神学倾向。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至西汉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2.实行的时间: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 3.内容: 4.影响: 二、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独尊) (一)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1.特点(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2.主要思想主张(1)大一统(2)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3.实质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成为正统的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1.建议提出的背景 2.汉武帝接受建议的表现 3.历史意义(影响)
————《后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归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 发展。
【探究总结】 黄老之学衰落的原因
(1)主观方面: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
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客观方面: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取代黄 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想。
至西汉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法家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
者爱人”,在政治上“为政以德”。主张 “礼”, 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加强君权限制君权的需要
“仁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实质(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 ,带有神学倾向。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至西汉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2.实行的时间: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 3.内容: 4.影响: 二、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独尊) (一)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1.特点(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2.主要思想主张(1)大一统(2)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 3.实质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成为正统的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1.建议提出的背景 2.汉武帝接受建议的表现 3.历史意义(影响)
————《后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归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 发展。
【探究总结】 黄老之学衰落的原因
(1)主观方面: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
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客观方面: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取代黄 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想。
至西汉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法家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
者爱人”,在政治上“为政以德”。主张 “礼”, 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PPT课件
.
5
及时练
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
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
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
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后汉书·食货志》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采用黄老之学了怎样的变化?
.
3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1、实施黄老之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 ②吸取秦朝过度使用法家思想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和其它学说融合的产物 2、黄老之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①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②起不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逐渐不适应统治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1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地位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重创(秦)
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
孔子
孟子 荀子
——
董仲舒
仁和礼
不受重视
仁政 礼法并施
——
大一统 天人感应
显学 但不被采用 “焚书坑儒”
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从汉代一开始就是统治思想吗?它又是怎样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共22张 PPT)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道家中的两派,即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 它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它又兼采法、儒、名、 阴阳等各家学说。其内容主要包括治身、治国两方面。
“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2.西汉初年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成效如何? 材料1: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 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 级矛盾。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 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 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兴学和选举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措施,而独尊儒术则为培 养和选拔人才确定了方向和标准,汉代教育制度,包括与教育 制度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正是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导下建立 和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巩固了独尊儒术的局面。 ——《先秦两汉儒家教育》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 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五十八》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一)新儒学产生的背景 汉武帝为什么抛弃“黄老之学”? 材料2: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 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 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 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原 因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22张PPT)
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客观) ②黄老之学适应当时休养生息的需要;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内容: 影响: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惠帝 汉文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 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武帝之前儒学的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到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黄帝像
老子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 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 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 合统治者的要求。 2、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 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 3、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 施,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因此 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
打击王国势力 “削藩”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 期? 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
汉武帝时期
一君一臣:汉武 帝和董仲舒
汉武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1) (共31张PPT)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
1、原因:
①客观: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B.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②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
2、时间:汉高祖——武帝即位
3、主要思想:治身(虚静)和治国(无为而治)
4、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为” 5、影响: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 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 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新儒学
1、探:独尊儒术之源
材料一:(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亲政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是如何 发展儒学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 呢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地位
创立
(春秋)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和礼
不受重视
发展
(战国)
仁政 显学 礼法并施 但不被采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学习: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道家 学说中的两派。 黄老之学是指________ “黄”是指_____ 黄帝的学说,在当时的传说中, 黄帝善于养生并最终得道成仙。“老”是指 _____的学说。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老子 一: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 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适应统治需要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 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ppt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汉书〃食货志》
发展生产
黄老思想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什么叫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无为而无不 为”的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2)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学
1、什么叫黄老之学?从本质上讲,黄老之 学属于哪一学派? 2、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解析与探究
3、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无为而无不 为”的黄老学说来治理国家?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 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 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 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怎样 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 想?给人民休养生息,
既然黄老之学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到汉 武帝时期,为什么又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 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 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为了开拓发展大一统的事业,采纳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 学。
3、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仁政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 一统思想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 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
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共16张PPT)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3、作用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社会稳 定;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
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地位。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
价
1.含有唯心主义的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 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 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极
(有为可能性)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消极
(有为必要性)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1、背景: (1)“无为”不适应集权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3、作用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社会稳 定;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
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地位。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
价
1.含有唯心主义的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 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 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极
(有为可能性)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消极
(有为必要性)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1、背景: (1)“无为”不适应集权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1) (共31张PPT)
天同者大治“天,“君人与权感天神异应者授”大”、乱、“”“君“天权国人神家感授将应”有”失、道之败, 而之天,乃尚先 不出 知灾 变害 ,神以 而化谴伤加告败“之乃强实,至君行不。权仁知”和政自抑省制,暴又出政怪异以警惧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 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 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新儒学 1、探:独尊儒术之源
材料一:(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4、思: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 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积极方面: 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和朝廷选官德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思想
地位
仁和礼 不受重视
仁政
显学
礼法并施 但不被采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学习: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___道__家___学说中的两派。
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三不变纲的“三五。 纲常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 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 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新儒学 1、探:独尊儒术之源
材料一:(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4、思: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 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积极方面: 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和朝廷选官德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思想
地位
仁和礼 不受重视
仁政
显学
礼法并施 但不被采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学习: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___道__家___学说中的两派。
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三不变纲的“三五。 纲常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第3课_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课件(岳麓版必修三)(1)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5.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
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
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
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
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请思考: 1.什么是黄老之学?(名称由来、内容 和特点) 2.汉朝初年为什么要用黄老之学来治 国? 3.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起了什么作用?
(1)名称由来:黄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基础性练习
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其宣扬的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D.汉武帝对原先儒家思想的不满
变加,下强不中知央所集守权。,臣愚以以思为想诸的不大在一六艺统之维科护孔政子治之的术者大,一皆统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材料二 “天子“君受命权于神天授,天”下、受“命于天天人子感”应, “”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汉书·食货志》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4)三纲五常中的封建糟粕是不可取的,但其中有利 于弘扬传统美德的精华,如“信”等是应该肯定的。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 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汉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有利, 因此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 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 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积极无为”。
萧规曹随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 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 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 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史称“萧规曹随”。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 天应该摈弃的?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 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 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
(2)“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对 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是积极可取的。
—— 顾颉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西汉初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经济残破
无为而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 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汉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有利, 因此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 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 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积极无为”。
萧规曹随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 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 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 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史称“萧规曹随”。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 天应该摈弃的?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 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 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
(2)“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对 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是积极可取的。
—— 顾颉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西汉初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经济残破
无为而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课件
•
3、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单的灵魂与影子和你一起舞蹈,精疲力竭,不知所措,却又心甘情愿。
•
4、爱上你,缘于那一滴泪。晶莹剔透中饱含着凄美,轻轻滑落的瞬间,为我种下了今生刻骨的相思。
•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汉书·食货志》
概述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并分析这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自我测评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道家为基础,兼采各家学说;二是既反对 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其影响是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 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 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授业图(汉代画像)
解析与探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
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 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 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西汉初年, 原 经济残败 因 百业待兴。 黄 老 之 学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独 内 治身、治国 尊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儒 术
作 用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
内 容
作 巩固国家统一 用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搏击高考 1、(2010· 北京)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 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 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2010· 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 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 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 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 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6、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1、实施黄老之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 ②吸取秦朝过度使用法家思想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和其它学说融合的产物 2、黄老之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①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②起不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逐渐不适应统治需要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 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四 “天意”的表现,“阳贵而阴贱,天之 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阴阳之 道”。 ①董仲舒新儒学包含了哪些内容? ②他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哪些主张?
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 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剖度 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4、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 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 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
二、汉武帝以后的统治思想——新儒学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 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但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 在,潜在威胁还不小,而且北方边境仍然受到匈奴的 骚扰。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①与汉初相比,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②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人 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 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这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学的人作大官
思考:什么是黄老之学?为什么能起到这种作用?
3、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 指黄帝的学说,善于养生和修仙;“老”是指老子 的学说。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 身(养身),一个是治国。特点: ①道家学说中黄帝学说和老子学说的合称 ②“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董仲舒(公元前179— 前104)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 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 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 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 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 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 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 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 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 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的著作 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3、(2009· 海南)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 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4、(2009· 安徽)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 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 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4、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相对孔子的思想,主要变化 有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批判君主专制 ④“仁者爱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汉武帝以后的统治思想——新儒学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通过休养生息,汉代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②汉武帝即位时需要强化中央集权以解决内忧外患 ③董仲舒新儒学融合其它学派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了哪些内容? ①“大一统”(加强皇权是符合天意的) ②“天人感应”(既肯定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又限制 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③“三纲五常”(构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3、在新儒学的指导下,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设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 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 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收复南越国和 朝鲜,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
探究: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 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 思考:董仲舒与李斯上书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 异?
三、如何评价新儒学? 1、新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封建统治,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暴政 的作用。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上升为统治思 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但阻碍 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新儒学中的道德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产 生了积极影响,但也成为统治者钳制人性的精神枷 锁。
3、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4、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 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 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家. 墨 家. 法家等各家的内容
5、(2007· 宁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及时练 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 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 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 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 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材料一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 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后汉书· 食货志》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采用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的 原因。 ②黄老之学的实施,使汉初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 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 “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 “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 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8、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 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