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次课2学时核酸第1次课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基准学时:30使用专业:临床医学开课学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课单位:医学技术系一、课程定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医护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护理课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为:前导课程:《医用化学》。

后续课程:《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核酸、酶);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基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等生命科学内容,使医学学生为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应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完整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
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
理解水平
把握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关系图示如下。
本标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说明如下表。
学分要求:
生物课程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

通过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阐明生命现象。

《生物化学》是药物制剂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但也融入了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人们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的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

而从广义上理解,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无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物化学学科,研究成果累累,促进了相关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物制剂等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

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重要的专业词汇;理解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理;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血液生化和肝脏生化的基本内容;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大学《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大学《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 Engineering)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20020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8(48/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4/0)学分:3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生物技术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简介:《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以分子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技术学科。

基因工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的问世带动了生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

基因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的分离、基因的克隆、基因的表达、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等。

它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它是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中最重要的课程,其它三大工程是建立在基因工程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为生物技术制药等后继学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的技术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基因操作的工具酶,基因克隆常用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合成,重组体的构建,重组体向宿主细胞的导入,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以及克隆基因的表达,同时了解基因工程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贡献如下:1)了解基因工程学的历史、发展和前沿知识。

2)掌握基因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学完基因工程学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2)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因工程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能力是基因工程学课程的基础。

《生物化学》授课计划

《生物化学》授课计划

《生物化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时长:32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绪论: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通过讲解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讲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功能。

通过实验演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介绍核酸的种类、结构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 酶:讲解酶的催化作用机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酶的催化作用。

5. 糖类:介绍糖类的种类、结构和功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糖类的存在和作用。

6. 脂质:介绍脂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脂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7. 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讲解生物氧化的过程、ATP的产生和利用,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能量代谢的意义。

8. 基因表达与调控:介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表达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9.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实践环节1. 实验一: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4学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和功能,掌握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内容:观察蛋白质的颜色反应、胶体性质、等电点等性质,并探究蛋白质的功能。

2. 实验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4学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核酸的种类和结构,掌握核酸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实验内容:提取并鉴定核酸,观察其颜色反应和分子结构,了解核酸的功能。

3. 实验三:酶的特性实验(4学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酶的催化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掌握酶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内容:探究酶的催化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六章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六章生物氧化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三、授课学时本章共4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讲授安排如下:第一次课(2学时):第一节生成A TP的氧化体系——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第二次课(2学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第二节其他氧化体系四、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物氧化、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定义; ATP生成的方式;氧化磷酸化的过程。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1.主要是生成ATP的氧化体系;2.呼吸链电子传递的过程;3.ATP生成的方式;4.A TP的利用和储存形式;5.胞浆NADH+H+的氧化。

难点: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大致安排以面授为主,适当结合临床提问启发。

每次课预留5分钟小结本次课掌握内容及预留复习题,全章结束后小结本章内容。

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 (呼吸链) NAD+ (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α-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α-磷酸甘油穿梭)uncoupler (解偶联剂) CoQ (辅酶Q)malate-asparate shuttl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超氧物歧化酶) catalase (过氧化氢酶) FMN (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mixed-function oxidase (混合功能氧化酶) creatine phosphate (磷酸肌酸)ATP synthase (ATP合酶)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化学渗透假说) peroxidase (过氧化物酶)cytochrome (细胞色素) NADP+ (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八、思考题1.何为生物氧化?有何特点?2.试述呼吸链的定义,体内有哪两条呼吸链?3.试写出两条呼吸链组分的排列次序和ATP的生成部位。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从生物分子组成、结构以及代谢的角度理解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与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全面了— 1 —解生物体的基本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的规律,深入了解代谢活动与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和解释后继课程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实际问题。

(三)素质目标在深入理解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框架,并将知识灵活运用至后续的课程中,培养其认真、严谨的以化学的视角观察生命现象的素质和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1、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原理。

2、了解真核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合成的过程。

3、了解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的过程。

4、了解个别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5、了解RNA复制、基因工程。

(二)理解1、理解氨基酸脱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脱羧基作用。

2、ATP合成的机制。

3、理解别构酶、共价修饰酶和同工酶的概念。

4、理解生物代谢调控的机制和途径。

(三)掌握1、掌握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掌握酶的催化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作用机理,辅基、辅酶与维生素构成之间的关系。

3、掌握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机理。

4、掌握糖、脂肪、蛋白质生物合成和降解的途径以及相互转化的机制。

— 2 —5、掌握DNA复制的基本过程以及逆转录、RNA的转录及其加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1. 生物化学的含义、任务和主要内容2. 生物化学的发展及在各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 生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及与各专业的关系4. 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知识点:1.生物化学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发展。

《生物化学》课程介绍

《生物化学》课程介绍

《生物化学》课程介绍Biochemistry一课程编号:060304/060305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学时/学分:理论教学学时/学分:160/10;实践教学学时/学分:72/4.5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先修课程:一般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三、内容简介: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命活动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

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把握生物化学的差不多实验技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能力与技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了解近期生物化学的新进展,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有关后续课程预备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并为以后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奠定基础。

四、选用教材:«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等主编〕高教出版社Biochemistry. Seccond Edition., Reginaid H.Garrett,Charless M.Grisham;., gaodengjiao yuchu banshe.«生物化学»〔英〕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60304/060305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学分:160/10;;实践教学学时/学分:72/4.5〕: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先修课程:一般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等三、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差不多任务是讲授生物化学的差不多理论与差不多技术。

使同学们了解生物化学进展的历史,把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维生素、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组成、种类、性质和功能,关于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各种代谢反应有较深入的认识,熟悉其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的规律有一个差不多的认识,从而为学习生物学其他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而形成的多聚体。

蛋白质和核酸是体内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各自有其结构特征,并分别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

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本篇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核酸的结核与功能;酶等三章。

重点掌握上述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特性,重要功能及基本的理化性质与应用,这对理解生命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三、授课学时本章共3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讲授安排如下:第一次课(2学时):绪论;第一节;第二节。

第二次课(1学时):第三节,第四节四、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藉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机体的基本结构成分,也是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者。

要求:掌握蛋白质的生物学重要性。

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基本单位。

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熟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

了解蛋白质的重要分离和纯化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1.蛋白质的生物学重要性。

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基本单位。

3.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大致安排重点讲授,复习、提问、小结相结合。

应用多媒体课件。

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protein amino acid isoelectric point polypeptide glutathione(GSH)β-pleated sheat motif chaperon domain subunitfibronectin cytochrome c myoglubin hemoglobin(Hb) ACTHprotein denature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phy allosteric effect八、思考题1.复习下列名词肽键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结构域等电点蛋白质变性与复性协同效应变构效应分子伴侣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重要的生理功用?3.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中,哪一种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其含量在蛋白质样品检测上有何意义?4.试述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含义和层次?5.举例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关系?6.举例说明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7.维系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键或作用力有哪些?8.蛋白质为什么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9.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分离蛋白质?10.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什么?在医学上有何意义?九、教材与教具: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版十、授课提纲(或基本内容)蛋白质是生物体含量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约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且分布广泛,所有细胞、组织都含有蛋白质。

生物化学学时安排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

生物化学学时安排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

难3:
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 脱节严重
第20页
克服方法:
•教师尽可能理论联络实 际 •学生有正确学习态度
第21页
其它相关学习方法
关于作业: 关于试验: 关于预习和复习: 学习气氛:
第22页
老师时刻倾听您意见和提议!
欢迎同学们 与我讨论生物 化学问题······
第23页
四、参考书类
教材:沈同主编«生物化学» 其它教材
第4页Βιβλιοθήκη 生命化学本质无 机 小 分 子
有 机 机 小 分 子
生 物 大 分 子
各 种 生 命 现 象
第5页

代谢
同化(合成)

(物质与能量)
异化(分解)


个体 繁殖

复制 细胞 生长

核酸 遗传
第6页
生物化学三大内容
•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效 静态生化
• 物质与能量代谢 • 遗传信息传递
动态生化
第7页
杂志: 生命化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
第24页
第25页
第14页
难1:
分子结构复杂 生化路径庞大 难学!难记!
第15页
克服方法:
善于甄别轻重 注意比较归纳 勇于夹生学习
第16页








第17页
难2:
内容多、发展快 与课时少 矛盾突出
第18页
克服方法:
基本内容与学科进展相结合 ——把握时代脉搏
课堂讲课与课下自学相结合 ——择熊掌而弃鱼
第19页
生物化学课时安排
• 讲课:50课时 • 试验:30课时

《核酸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核酸检测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核酸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核酸检测技术是以扩增DNA或RNA为手段,从而筛查特定基因的检测技术。

目前,核酸检测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科学,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生物、食品、微生物、医学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核酸检测技术》是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本课程为理实一体课,总64学时。

内容以核酸检测岗位检测项目重构和序化项目,涵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地中海贫血症核酸检测、乳腺癌核酸基因检测、CYP2C9基因多态性核酸检测等5个模块的内容。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为前期基础的专业性课程,学生需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并需掌握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的分子诊断。

本课程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实际工作知识能力需求,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突出生物大分子物质结构决定生物功能这一规律,指导学生养成对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敬畏态度。

课程难易程度以适度为原则,突出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培养具备医学检验工作的职业能力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准则,为岗位实习夯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开展核酸检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检验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宏观上掌握核酸检测基本概念,实际应用中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具体感知,能熟练操作荧光PCR、电泳等分子生物学常用检测技术,熟悉或了解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的分子诊断。

核酸检测技术在医学检验专业检验技术中属于较为新颖,应用日益广泛的专业知识,它高通量、快速等优点在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也有体现,所以本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检测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的培养。

通过理论和技能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时刻牢记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珍奥核酸的作用]核酸的作用

[珍奥核酸的作用]核酸的作用

[珍奥核酸的作用]核酸的作用第一篇核酸的作用:医学基础知识课件医学基础知识课件分享。

一起来看看吧。

一、授课学时:2学时(本次授课内容:嘌呤核苷酸代谢及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二、教学目的:(一)了解核酸降解与各类核酸酶的作用。

(二)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概念及原料;熟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熟悉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概念及特点;熟悉脱氧核苷酸合成和胸嘧啶核苷酸(dTMP)的生成;熟悉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及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过程;熟悉化疗药物设计靶位的寻找原则;了解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及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调节。

(三)掌握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熟悉痛风形成的原因和治疗药物的设计和作用;熟悉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

三、重点:嘌呤及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部位、原料、特点)及补救合成途径生理意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与痛风症);胸嘧啶核苷酸(dTMP)的生成。

四、难点:对比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酶竞争性抑制的药物作用机理与临床联系。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六、自学内容: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七、相关学科知识:药理学,内科学八、教学法:问题引导、病例分析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传统讲授;框架意识教育思维的培养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一)概述(5分钟)1.概述:(问题方式导入)①核苷酸是哪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除此外,核苷酸还有哪些生理学功能?氧化供能是不是其功能?②为何说核苷酸不是机体的营养必需物质?(联系知识: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复习知识:核苷酸的组成与结构)2.食物中摄取的核酸消化吸收的情况(子幻灯片图示讲解)(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50分钟)1.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代谢情况(母幻灯片表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5分钟)分类合成代谢核苷酸间转变分解代谢抗代谢物从头合成补救合成嘌呤核苷酸代谢嘧啶核苷酸代谢①框架引导学生横纵对比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次课2学时(第六章核酸第1次课)
第六章核酸
第一节核酸通论
一、核酸的发现与研究
1 核酸的发现
1868年瑞士化学家米歇尔(F. Miesher,1844-1895)首先从脓细胞分离出细胞核,从中抽提得一种含磷特别丰富的酸性物质,当时曾叫它做核素。

(细胞核化学的创始人以及DNA 的发现者)
1872米歇尔年从鲑鱼的精子细胞核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酸性物质。

随后有人在多种组织细胞中也发现了这类物质的存在。

1889年Altmann制备了不含蛋白质的核酸。

因为这类物质都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而且都具有酸性,因此称为核酸。

上世纪初,德国生理学家柯塞尔(Kossel,A.1853-1927 )和他的学生琼斯(Johnew,W.1865-1935 )、列文(Levene,P.A.1896-1940 )的研究才搞清楚核酸的化学成分及其最简单的基本结构。

证实它是由四种不同的碱基,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及核糖、磷酸等组成。

其最简单的单体结构是:碱基-核糖-磷酸构成的核苷酸。

1929年确定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2.核酸的早期研究
核素的功能
决定染色体功能的物质?
四核苷酸假说
DNA与RNA
核酸的高度特异性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1953 年J.D.Watson 和 F.Crich 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RNA)
分布
(1)脱氧核糖核酸(DNA):
原核生物细胞
染色体DNA (环状双链) :集中在拟核
染色体外基因DNA(环状双链) :质粒DNA
真核生物细胞
染色体DNA(线性双链):在细胞核内
染色体外基因(环状双链) :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含有的DNA。

病毒
含DNA的病毒(环状双链、线性双链或单链)
质粒
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

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

质粒的提取
菌过夜摇培后在超净上倒入1.5mlEP管→高速离心30S →弃上清,滤纸上磕净,加I液100uL →在振荡器上剧烈振荡开→冰上5min →Ⅱ液200μL,上下颠倒混匀(不要剧烈)→冰上5min →Ⅲ 150uL混匀(产生大量沉淀)→冰上5min →高速5min →快速倒入另一个EP 管→加入等量酚氯仿异戊醇→在振荡器上剧烈振荡→高速离心5min →小心吸水相→加入2倍体积100%乙醇室温静置5min →高速离心2.5min →弃上清,用70%乙醇洗涤→干燥→50μLTE保存。

溶液I: Glucose 50mmol/L
EDTA 10mmol/L
Tris-Cl (pH8.0) 25 mmol/L
溶液II: NaOH 0.2mol/L
SDS 1%
溶液III:KAc 14.72g/50ml
HAc 5.72ml/50ml
(2)核糖核酸(RNA):
tRNA:
rRNA:
mRNA:
其它:
hnRNA
sRNA
三、核酸的生物功能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生物遗传信息的保持有重大作用
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对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有重大作用
其他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细菌转化实验前传(转化因子试验)
1928年格里菲斯(Griffith,J.)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ⅢS型(有毒)外包有荚膜,不能被白血球吞噬
ⅡR型(无毒)外无荚膜,容易被白血球吞噬
(2)细菌转化实验
细菌学家艾弗里(Avery ,O.T.1877-1955), 1944
结果:DNA能使一部分ⅡR型细胞获得合成ⅢS型细胞特有的荚膜多糖的能力。

证明:DNA是转化物质
¡°可能不是核酸自有的性质,而是由于微量的、别的某些附着于核酸上的其它物质引起了遗传信息的作用¡±
(3)噬菌体感染实验
美国生理学家德尔布吕克(Delbuck ,M.1906-1981)
1952年赫希尔(Heishey ,A.D.)和蔡斯(Chase ,M.),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

他们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就是遗传物质基础。

2.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tRNA: 是转换器
携带氨基酸并起解译作用。

rRNA:是装配者并起催化作用。

核糖体的组分,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mRNA: 是信使
携带DNA的遗传信息并起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作用。

3.RNA功能的多样性 P476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核心功能)
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
具有调节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作用
酶的催化功能---核酸酶(核酶)
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
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