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合集下载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应激性心肌病一词自1980年提出,该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类似,临床特点为急性胸痛发作,伴心电图上ST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轻中度升高,但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正常。

发作前通常有精神或躯体应激诱发,病程短暂,呈一过性左室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目前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尚无共识。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应激性心肌病;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应激性心肌病也称为Takotsubo 心肌病、左室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碎综合征。

Ceblin早在1980年通过尸检研究应激与猝死的关系提出了应激性心肌病的概念。

Mehmood[1]提供最新数据显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达5.7%最终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与近年冠脉导管技术提高了对冠脉病变认识有关。

Abhishek等[2]统计了美国2008年住院患者中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发现美国所有住院病人中有0.02%诊断了应激性心肌病,绝大多数绝经期后女性,与吸烟史、酗酒、焦虑状态和高脂血症相关。

1 病理生理机制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准确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发现的可能机制有儿茶酚胺水平过高、冠状动脉痉挛、雌激素缺乏、遗传学倾向等。

1.1 儿茶酚胺水平过高据报道[3]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高达89%有精神性或躯体性应激,应激性心肌病发作与精神和躯体应激相关的临床特点提示儿茶酚胺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儿茶酚胺过度释放,血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

Wittstein等[4]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急性期患者的血儿茶酚胺水平是AMI患者的2~3倍,是正常人的20倍,且持续大于1周。

过度升高的儿茶酚胺通过cAMP介导的钙超载和自由基生成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这种损伤作用在动物模型中可通过抗氧化剂和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阻断。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临床表现似急性充血性心衰,心电图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但冠脉造影无闭塞性病变,心肌收缩时左室心尖部的膨出、心底部狭小的左心室造影影像的急性心脏综合征,也叫Tako-tsubo心肌病,可逆性心尖部气球样综合症[1](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心尖部气球样心肌病[2](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破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 )[3],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stress induced stunning),是一种突发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非缺血性心肌病。

已经公认应激性心肌病是急性心衰、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的原因之一[4]。

这种病最先是由日本报道的[5],心尖部的膨出和心底部狭小的特点将其命名为Tako-tsubo(日本古代捕章鱼的瓦瓶)心肌病。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报道了本病。

应激性心肌病在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病[6]。

通常有强烈心理或躯体应激史[7]。

发病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假说。

冠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

左室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

见图1、图2。

应激性心肌病(A) 正常人(B).图1应激性心肌病示意图图2应激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室造影1病因學本病发病机理一直存在争论,已提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

1.1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害压力(精神或身体上)导致儿茶酚胺增多,进而导致心肌损害的理论已被提出,并且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现象支持该假说[8]。

1.2前降支旋段指数增大前降支从心尖部到终末点的一段被称为前降支的旋段,旋段占整个前降支的比例,叫旋段指数。

绝大多数患者左室前壁是由前降支供血的。

如果前降支包饶了心尖部,那心尖部及心前壁由其供血。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状 动脉 综合 征 的鉴别 诊 断 ,应该 受 到关注 。但 对应 激性 心肌 病 发病 机制 的认 识还 不够 明确 ,有 待进 一步研 究 。 2 应激 性心 肌病 的临 床特 点”
等 认 为 ,交 感神 经 的过 度激 活 在发 病 过程 中起 关 键作 用 , 其 机 制 可能 是 儿 茶 酚 胺 对 心肌 细 胞 的 直 接损 伤导 致 心 肌 顿 抑 。高浓度 的儿 茶 酚胺 通过 钙超 载 、氧 自由基释 放等 使心 肌 细胞 受损 , 导 致心脏 收缩功 能降 低 , 表现 为室 壁运 动异 常
【 关键 词 】 应激 性 心肌 病
[ 中图分类号 ] R 5 4 2 . 2
1 应 激 性 心 肌 病 发 病 机 制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5 — 0 0 1 9( 2 0 1 3 )1 2 — 1 2 0 5 — 0 3 交 感神 经 兴 奋 导 致 血管 收缩 在 应激 性 心 肌 病 的发 病 中起 到 定 作用 。
[ 3 ] 郑修 霞. 护
社 .2 0 0 5: 1 7 8 - 1 9 2 .
【 4 】 吕式媛 . 护理 学基础 . 北京 : 中国和 平 出版 社 , 1 9 9 6 : 8 8 — 9 2 .
应 激 性 心 肌 病研 究 进展
陈琼 烟 台市福山区人 民医院 ( 山东 烟 台 2 6 5 5 0 0 )
【 摘要 】 应 激性 心肌 病 ( S t r e s s c a r d i o m y o p a t h y) 指 严重精 神 或躯体 应 激 下 出现 一过 性左 室功 能 障碍 的 疾病 ,1 9 9 0 年由 日 本人 首先报 道[ 1 1 , 由于心 尖部呈 气球 样 隆起 、心底 部运 动增 强 、整体 形 态与章 鱼 篓相似 而被 命 名为 T a k o . T s u b o( 章 鱼瓶 )心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次要标准:
(1)常由精神过度紧张和体力过劳诱发; (2)心肌酶学升高不明显; (3)胸痛。
诊断
排除标准:
(1)缺血性心肌顿抑 (2)蛛网膜下腔出血 (3)嗜铬细胞瘤危象 (4)急性心肌炎 (5)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诊断
Prasad等也曾提出一个诊断标准。 满足所有4条标准者可诊断本病: (1)短暂的左心室心尖部运动减弱或消失,且累
临床特点
9.心内膜活检特点: wittstein等对5例确诊为Tako—
Tsubo心肌病的患者进行了心内膜活检, 其中4例发现了单核和巨噬细胞浸润,另外 1例患者除广泛的炎症性淋巴细胞浸润外, 还发现了多个局灶性、收缩带性心肌细胞 坏死。
发病机制
1.交感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 2.冠状动脉痉挛 3.微血管痉挛 4.雌激素水平减低 5.脂肪酸代谢障碍 6.病毒感染
经后女性。心电图变化导联数往往高于心肌酶 释放程度且坏死波消失迅速,心肌酶仅为轻、 中度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血流通畅,心尖部球样扩张一般在4周内恢复正 常,且发病时左心室心尖和前壁下段运动减弱 或消失,而基底部心肌运动代偿性增强,预后 良好;
鉴别诊断
(2)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心电图变 化与心肌酶一致且坏死波常永久不消失,心肌 酶升高更明显,一般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室 壁运动异常和心室扩张难以恢复,一般预后较 差。
临床特点
3.心电图特点: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主要表现有sT段抬 高(11%~70%)、ST段压低(24%)、T波倒置(82 %~100%)、异常Q波(26%一45%)、QTc延长 (26%)和左束支阻滞(6%)等。
综合目前资料,在急性期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 胸前导联的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部分可出现 病理性Q波,恢复期常有T波倒置。心电图的sT段 抬高可维持数小时,病理性Q波可完全恢复,T波 倒置常持续数月之久,数月后心电图可以完全恢复 正常。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2.雌激素水平降低 综合14项应激性心肌病资料显示,绝经期妇女 在总患者比例中占88.85%。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应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
激诱导的高雌二醇水平可引起左室功能障碍,而雌 激素则可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反,雌激素水平 下降可使绝经期妇女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强而引起 一系列心肌毒性作用。
A 第8天
第13天
第8天
第13天
B左心室造影
Ⅵ黼箧
V2
一卜

l_.
隧睦

自_

}稠薰
V3
V6
黼潸滞
K一
图4 TC患者病程中个别导联中出现异常Q波。但Q波不久消失r波重现.注意T波仍深度倒置
4.心肌生化标志物 95%患者血清CKMB与cTnT轻至中等度升高
(cTnT。<4.5ng/ml或CKMB<10.5u/L)。此与急性心肌 梗死患者明显升高有别。
万方数据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年04月第24卷第2期
表1已报道的可触发TC的各种刺激
情绪刺激 家庭成员或亲友死亡、严重疾病或外伤、严重争吵、大会 作报告、法律纠纷、地震、车祸、搬家、胃钡餐检查等
躯体应激 非心脏手术或操作 严重疾病一哮喘、急性胆囊炎、风湿性疾病、急性肠炎等 严重疼痛一骨折、肾绞痛、气胸、肺栓塞 全身麻醉后复苏期 使用可卡因 戒毒期 多巴酚丁胺心脏负荷试验 甲亢

Prasad A,Lerman A.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Tako-Tsubo or
stress cardiomyopathy):A mimic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heart J.2008;155:408—417.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鉴别诊 断工作 , 对其定义 、 流行病 学 、 临床表现和预后 等已经有 了较 明确 的共识 , 并 提 出 了 其 病 理 生 理 机 制 的 多 种假 说 和 研 究 方 向 。本 综 述 总 结 近 年 来 T T C 的研 究 进 展 , 对 其 临 床 研 究 和 法 医学 意 义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和 前
( 复旦 大 学 基 础 医 学 院 法 医学 系 上 海 2 0 ( ) 0 3 2 )
【 摘 要】 截 止 目前 , 全世 界学者 在应 激性 心肌 病( T a k o t s u b o c a r d i o my o p a t h y , T T C) 方 面 做 了 大 量 临 床 诊 断 和
[ Ke y wo r d s ] Ta k o t s u b o e a r d i o my o p a t h y ; f o r e n s i c p a t h o l o g y ;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me c h a n i s m
特 征性 改变 的心肌 病 , 即左 心 室心 尖 部 发生 一 过性 异 常球 样扩 张 , 被 命 名 为应 激 性 心肌 病 ( Ta k o t s u b o
p a t h0 p hy s i o 1 o g y a n d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d i r e c t i o n o f Ta k o t s u b o c a r d i o my o p a t h y( TTC) . La r g e a mo u n t s o f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Ta ko t s u b o c a r d i o my o p a t h y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应激性心肌病是指在心理或生理上遭受到严重的应激情况后,患者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或心肌炎症反应的一种病理状态。

此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呼吸窘迫或心力衰竭等症状。

本研究共收集了2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男女比例为1:1。

研究结果显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占比分别为70%和60%。

此外,患者还常常出现心率不齐、血压波动等心律和血压异常。

在诊断方面,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心脏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和生化指标(肌钙蛋白I等)的综合分析方法。

结果发现,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心肌运动减弱或消失,伴有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膨出或弥漫性心肌肥厚。

此外,肌钙蛋白I在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常常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

综合超声心动图和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可以提高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治疗方面,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因素,以及病因的不同。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对症治疗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其中,对症治疗包括强心药物、抗凝、降压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物的应用;心理干预则包括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舒缓等措施。

治疗效果评估表明,患者在综合治疗后心理状态和生理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中,心肌收缩功能得到了恢复,心率和血压得到了稳定,并且患者的胸痛和呼吸困难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显示,所有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生理指标正常。

总之,本研究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和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综合运用心脏影像学、生化指标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可以提高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 ,SC ),又称Tako-Tsubo 综合征,最早于1990年由日本Sato 等提出,是一种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心室暂时性功能不全综合征,常发生于绝经期女性。

SC 急性期典型左心室造影呈颈窄、心尖球形膨隆的“tako-tsubo ”(章鱼壶)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心室活动。

SC 触发事件多样并存在性别差异。

目前多认为SC 症状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导致。

较既往良性疾病的认知不同,SC 急性期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近年来确诊率的提高使SC 备受关注。

本文从流行病学、触发事件、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对SC 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综合征;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Nie Wenchang, Liu Ji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uJian,E-mail:*****************【Abstract 】 Stress cardiomyopathy (SC), also known as Tako-Tsubo syndrome, was first proposed by Sato et al in Japan in 1990. It is a syndrome of temporary left ventricular insufficiency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imilar 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often occurs in menopausal women. In the acute stage, the typical left ventricular angiogram which was restored within 1 month showed a "tako-tsubo" shape with a narrow-necked apex and spherical bulge. The events triggered by SC are diverse and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At present, it is mostly believed that the symptoms of SC are caused by coronary microvasospasm due to sympathetic nerve overexcitatio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perceptions of benign disease, SC has a higher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acute stag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e in the diagnosis rate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to SC. The author reviews SC from epidemiology, trigger events,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 Stress cardiomyopathy; Tako-Tsubo syndrome; Review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聂文畅,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4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832003)通信作者:刘健 E-mail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 ,SC ),又称Tako-Tsubo 综合征,最早于1990年由日本Sato 等提出,是一种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的暂时性心室功能不全综合征,好发于绝经期女性[1]。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作者:郭明笛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临床表现似急性充血性心衰,心电图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但冠脉造影无闭塞性病变,心肌收缩时左室心尖部的膨出、心底部狭小的左心室造影影像的急性心脏综合征,也叫Tako-tsubo心肌病,可逆性心尖部气球样综合症[1](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心尖部气球样心肌病[2](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破心综合征( broken heart syndrome )[3],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stress induced stunning),是一种突发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非缺血性心肌病。

已经公认应激性心肌病是急性心衰、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的原因之一[4]。

这种病最先是由日本报道的[5],心尖部的膨出和心底部狭小的特点将其命名为Tako-tsubo(日本古代捕章鱼的瓦瓶)心肌病。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报道了本病。

应激性心肌病在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病[6]。

通常有强烈心理或躯体应激史[7]。

发病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假说。

冠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

左室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

见图1、图2。

应激性心肌病(A) 正常人 (B).图1应激性心肌病示意图图2应激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室造影1病因学本病发病机理一直存在争论,已提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

1.1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害压力(精神或身体上)导致儿茶酚胺增多,进而导致心肌损害的理论已被提出,并且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现象支持该假说[8]。

1.2前降支旋段指数增大前降支从心尖部到终末点的一段被称为前降支的旋段,旋段占整个前降支的比例,叫旋段指数。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摘要: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主要是由于心理刺激或者生理刺激所诱发的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

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

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的女性,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但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本文将近些年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1991年首先提出,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女性,她们在收到心理或者生理的刺激后表现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但是因该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案例较少[1-3]。

该病在心电图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T段抬高、T波倒置等,同时伴有心肌损伤标识物出现与左心室受累程度不相符地升高,左心室造影呈现一种特征性心肌运动,冠脉造影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4]。

但是该病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多少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1 核心机理及临床表现特征1.1 核心机理该病之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伴有心理和生理的应激诱因,如亲人离世、激烈争吵、严重疾病、重大手术等,且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水平显著偏高。

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5]。

其中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目前被认为是发病的首要环节。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周小伟;王云云;Anandas S;袁如霞;李浩然;朱少华【摘要】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情绪或躯体应激诱发的非典型性心肌病,以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与心电图呈一过性改变为特点,严重者可发生猝死,其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述,以期为法医病理学诊断提供帮助。

%Stress cardiom yopathy is an atypical myocardial disease induced by em otional or physical stress, w 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transient im aging and electrocardio-gram (ECG ) changes. Sudden cardiac death can occur in severe cases. Clinical sym ptom s are likely to appear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ut the exact pathological m echanism is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w e perform a system 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linical m anifestations, epidem 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G , im ag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of stress cardiom yopath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val-ues for forensic pathology diagnosis.【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377-380)【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心肌疾病;综述文献类型;应激【作者】周小伟;王云云;Anandas S;袁如霞;李浩然;朱少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舟山市普陀东港医院司法鉴定所,浙江舟山 316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情绪或躯体应激诱发的非典型性心肌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左心室功能不全,1991年由日本学者Dote等[1]首次报道,其发作时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呈底部圆隆、颈部狭小,和日本古代渔民捕章鱼所使用的篓子形状较为类似,因此命名为章鱼篓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孙强;张洪生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 SC),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最早于1990年由日本佐藤等人提出,是一种以急性一过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于老年女性。

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类似,支持性和对症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疗法。

目前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儿茶酚胺分泌、炎症反应、微血管功能障碍等。

虽然以前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尽管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但许多人仍然有限制性症状。

近年来SC的确诊率也在不断提高,备受国内外专家关注。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触发因素、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预后方面对该病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SC的认识。

【总页数】9页(P1595-1603)
【作者】孙强;张洪生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济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济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应激性心肌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2.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3.应激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5.应激性心肌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金恺迪;赵子琴【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4)0z1【摘要】Up to now,studies among the world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hypotheses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Large amounts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ave been done on TTC,and consensuses have been reached on it's definition,epidem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In this review,we will summarize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TC,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 on it's clinical research and forensic value.%截止目前,全世界学者在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方面做了大量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对其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已经有了较明确的共识,并提出了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多种假说和研究方向.本综述总结近年来TTC的研究进展,对其临床研究和法医学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和前景展望.【总页数】7页(P26-32)【作者】金恺迪;赵子琴【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J], 周小伟;王云云;Anandas S;袁如霞;李浩然;朱少华2.骨折愈合时间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J], 朱海标;王旭3.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J], 于天水;葛鲁邹;曹济民4.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J], 虢洪松;牛士贞;李长征;丁润涛;李国良;王飞舟5.心房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J], 丘劲华;程丛林;黄松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引言: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症候群)是一种由严重心理或身体应激导致的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

与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此病通常表现为非冠状动脉阻塞性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常见ST段升高,T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

对于该疾病尚不了解的原因,建议对该疾病进行临床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从临床角度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临床表现:应激性心肌病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气短和昏厥等。

约80%的患者经历了强烈的情感激素,并且一些患者可能有过往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身体创伤等应激事件。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重大外科手术、出车祸及突发大水灾等其他非情感性应激事件也可能引发该疾病。

诊断:根据欧洲及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共识意见,《心肌梗死的定义》的建议是,必须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中的三个,才能确立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1.急性心衰和/或休克;2.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如心肌特异性肌酸激酶等);3.心肌运动障碍在左心室尖部和前壁;4.冠状动脉造影在损害区域没有明显狭窄。

治疗:目前,针对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性治疗。

通过输液进行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以保证循环的稳定。

一些研究表明,对于那些预计危及生命的患者,预防性使用人体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预后: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研究表明,大约80%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其他患者则需要长期抗心力衰竭治疗。

但是,该疾病有发生再次发作的可能性,大约5%至20%的患者会发生复发。

在诊断准确和治疗及时的情况下,应激性心肌病的死亡率很低。

结论:由于应激性心肌病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异常心脏病,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其了解不多。

因此,我们需要对该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外,我们建议将心理治疗作为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减轻患者的情感负担和缓解症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引言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肌疾病,其发生与慢性应激、急性心理创伤、生理创伤以及药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取了我院收治的2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6~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为心脏庇护中心接受治疗。

采用记录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标志物检测等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主要诱因包括急性心理创伤、手术、呼吸道感染、药物使用、财务压力等。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胸痛、心肌梗死、短暂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室壁运动异常等特征。

心脏标志物检测通常是血清肌钙蛋白I、三氯氨试验(TnT)、脑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等。

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体力锻炼及心外科手术治疗等。

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许多共同点,对于不同病因和病情严重度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由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加注意患者的诊疗过程,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肌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严重度等因素。

临床医生需要更加注重患者的诊疗过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变化,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以短期内发生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可由于突发的身体或心理应激而引发。

本文将介绍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病人常常有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心动过速、低血压和血清肌钙蛋白I的明显升高。

病人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症状。

在临床研究中,首先要进行详尽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还可以进行心脏超声、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引起心肌损伤的原因。

在治疗方面,应激性心肌病的主要目标是患者症状的缓解和心功能的恢复。

首先要采取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如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安慰。

对于有心绞痛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表现的病人,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硝酸酯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有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治疗。

对于有心衰的病人,常常需要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临床研究中还可以探讨其他一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和减少心肌损伤;应用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等。

还可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等,以了解不同治疗方法对应激性心肌病的影响。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肌疾病,临床研究对于了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研究,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研究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是一种心理或情绪应激引起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

最早由日本医学家Sato等人于1990年首次报道。

该病以左心室尖部病变为特征,形态酷似钓鱼灯笼,因此也被称为“octopus trap-like”病变。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目前普遍认为,心理或情绪应激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外周循环冲动与心脏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心肌细胞内胆球蛋白释放等机制来诱发该病。

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心内膜层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多处亚内膜下血肿形成。

心脏病理学表现一般为心肌非特异性坏死和心肌细胞变性。

临床上,应激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为胸痛(类似心绞痛)、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电图异常(如ST段抬高、T波倒置)以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一般来说,该病的发展较为急速,起病一般在心理或情绪应激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

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恢复。

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查手段。

临床上通常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做出诊断。

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测定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 等)的水平变化,也可以作为诊断和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治疗上,应激性心肌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首先需给患者解除情绪应激,缓解疾病的进展。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静脉滴注补液、血管扩张剂的使用、心律控制药物等。

一般情况下,应激性心肌病的预后良好,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在数周至数个月内恢复心肌的收缩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D F 7 9 5 . 1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0 0 4 — 5 6 1 9 . 2 0 1 5 . 0 5 . 0 1 2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5 6 1 9 ( 2 0 1 5 ) 0 5 — 0 3 7 7 — 0 4 Pr o g r e s s i n S t r e s s Ca r di o my o pa t hy a n d I t s Fo r e n s i c App l i c a t i o n
清 楚 本 文 结 合 国 内外 文 献 对 该 病 的 临床 表 现 、 流 行 病 学特 征 、 心 电 图及 影 像 学检 查及 实验 室检 查 进 行 综
述. 以期 为 法 医病 理 学诊 断提 供 帮 助 。 关 键 词 :法 医病 理 学 ; 心肌 疾 病 ; 综 述[ 文 献 类 型] ; 应 激
Z h o u s h a n 3 1 6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S t r e s s c a r d i o my o pa t h y i s a n a t y p i c a l m y o c a r d i a l d i s e a s e i n d u c e d b y e mo t i o n a l o r p h y s i c a l s t r e s s , w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l e f t ve n t r i c u l a r s y s t o l i c d y s f u nc t i o n,t r a n s i e n t i ma g i ng a n d e l e c t r o c a r d i o -
山 3 1 6 0 0 0

要 :应 激 性 心 肌 病 是 一种 由情 绪 或 躯 体 应 激 诱 发 的非 典 型 性 心 肌 病 , 以左 心 室收 缩功 能 障 碍 、 影 像 学
检 查 与心 电 图呈 一 过 性 改 变 为 特 点 , 严 重 者 可发 生 猝 死 , 其 症 状 与 急性 心 肌 梗 死 相 似 , 确 切 病 理 机 制 尚不
a p p e a r o n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b u t t h e e x a c t pa t h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i s m i s u n c l e a r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 we p e r or f i l l a s y s t e ma t i c r e v i e w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c l i n i c a l m a ni f e s t a t i o n s ,e p i d e m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ECG, i ma g i ng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s o f s t r e s s c a r d i o my o p a t h y,i n o r de r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v a l — u e s f o r f o r e ns i c p a t h o l o g y d i a g n os i s .
法 医 学 杂 志 2 0 1 5年
1 0月 第 3 1卷 第 5期

3 77・


述 ・
应激性 心肌病研究进 展及法 医学意义
周 小 伟 , 王 云 云 , An a n d a s S , 袁 如 霞 。 李 浩 然 , 朱 少 华
( 1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 学 院 法 医 学 系 , 湖北 武汉 4 3 0 0 3 0 ;2 . 舟 山 市普 陀 东港 医 院 司 法 鉴 定 所 , 浙 江 舟
ZHOU Xi a o — we i l  ̄WA NG Yu n - y u n i ,A n a n d  ̄ S i , YUA N Ru — x i ,L I Ha o — r a n i ZH U S h a o — h u a i
( J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F o r e si n c Me d i c i n e ,T o n gi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H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 n o l o g y , Wu h a n 4 3 0 0 3 0 ,C h i n a ;2 .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n s i c E x p e r t i s e ,P u t u o D o n g g a n g H o s p i t l a f o Z h o u s h a n ,
g r a m ( EC G)c h a n g e s .S u d d e n c a r d i a c d e a t h c a n o c c u r i n s e v e r e c a s e s .C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a r e l i k e l y t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