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集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集注

解题:

1.《辞海》:“赤壁:①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今市西北)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盖南北朝至南宋间长江江道有改变,故两地相距里数不同。)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一说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公社的乌林矶(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2)在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名。宋时苏轼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念奴娇》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处。……②古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2.《辞源》:“赤壁:(一)山名。有三,均在湖北省。1.在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其地石山高耸如长垣,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二字。汉末曹操追刘备至巴丘(巴陵),遂至赤壁,为周瑜所破,去华容(石首)道归,即此。2.见‘赤鼻(二)’。

3.在今武昌县东南,又名赤矶,亦名赤圻。(二)水名。……”“赤鼻:山名。在湖北黄冈县。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也名赤壁山。宋苏轼游赤壁作赋误为三国周瑜败曹操处。”

3.按:《辞海》、《辞源》,作为山名的“赤壁”有三处: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今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辞海》),也名赤壁山(《辞源》)。

《辞源》谓在湖北蒲圻县。1986年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又更名为赤壁市,故初中课本注:“赤壁,……现在湖北赤壁(原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辞源》认为是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辞海》认为是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或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总之不是湖北黄冈的赤壁。

4.杜牧《赤壁》所谓的“赤壁”,初中课本认为即“赤壁之战”的“赤壁”,亦即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这似乎是说杜牧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所作。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为汉末吴、蜀联军火烧魏军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有赤鼻矶,并非孙、曹大战遗址,诗人不过借以抒慨而已。”由此可见,杜牧并非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他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他是像苏轼一样“不过借以抒慨而已”。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沉:①没入水中,与‘浮’相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引>沉埋,埋没。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

《现代汉语词典》:“沙:①细小的石粒:风~︱飞~走石。”

《古代汉语词典》:“沙:①细碎的石粒。②沙滩、沙漠、沙洲等。《汉书·匈奴传》:‘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自注:‘吴人谓水中可田者为沙。’)”

按:“沉沙”的“沙”应该是指沙滩,即长江岸边的沙地。“沉沙”即“沉于沙”,沉没在沙滩之中,被埋在沙滩之中。《唐诗三百首全解》译首句为:“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正是释“沙”为“沙岸”,亦即沙滩、长江岸边的沙地。程千帆《古诗今选》(下):“沉沙,埋在江岸的泥沙之中。”

2.《汉语大字典》:“销:③同‘消’。1.除去,完全不存在。唐骆宾王《送吴七游蜀》:‘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2.派遣;打发。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④耗尽;毁灭。《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字,初中课本解释为“销蚀”。《现代汉语词典》:“销蚀:消损腐蚀。”则初中课本等于释“销”为“消损”、“消减”。

3.《汉语大字典》:“将:(15)持;取;拿。《荀子·成相》:‘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杨倞注:‘将,持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将笔来,朕自作之。’唐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铍

pī:④通‘披’。纷乱。《荀子·成相》:‘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

2.《现代汉语词典》:“认:①认识;分辨:~字︱~清是非。”

“前朝”即“以前的朝代”。《唐诗三百首全解》:“前朝:指三国。”程千帆《古诗今选》(下):“前朝,指汉朝。”“认前朝”即“认出折戟属于前朝”。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认’字妙,怀古情深,一字传出,下二句翻案,亦从‘认’字生出。”(胡可先选注《杜牧诗选》引)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现代汉语词典》:“东风:①指春风。②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压倒西风。”

《古代汉语词典》:“与:①给予。《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古代汉语词典》:“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贾谊《过秦论》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均释“便”为“方便”。《现代汉语词典》:“方便:①<形>便利:大开~之门︱北京市的交通很~︱把~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按:现代汉语中的“方便”是形容词,“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便”应该是名词,即“有利的时机”之义。

《辞海》:“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

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郎:③对青年男子的美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程千帆《古诗今选》(下):“这东南风是关键,单是东风决不能烧败地处江北的曹军。诗为七言,字数所限,省一南字。”

3.《辞源》:“铜雀台:(一)汉末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一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