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详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十八个文言虚词详解
:
•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 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 假设。)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 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 •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 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教师3
【若何】怎么样。
•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让敝 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 许”、“多少”。
•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 车后面有几个专管递送的仆人
16.则,zé
•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 是”“已经是”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 的刀剑放在石头上去磨,就能使它更锋利。
•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 记》)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 不放晴 •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至 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 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 么呢!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指挥起来 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 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 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收起军队解开甲 胄,向北面的中原国家称臣。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 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 战》)
2).表选择,相当于 “或”“或者”。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 “地”“着”“……的样子”等
•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 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 公翱事》) • ——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 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说这些话时,他的面容好像和悲伤的 样子。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学而时习之。
(《论语》)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传》)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词组。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
(《口技》)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记忆口诀是什么
在给向到被和比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记忆口诀是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 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下面是19个速记口诀,让同学们快速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幺身体会 这幺弱呢?解释一下,因为 —— 所以——则—— 而且——
这怎幺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
【速记口诀】
(完整版)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 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 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用18个速记 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 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 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
“若”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 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 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 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 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 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 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 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 “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
么”“哪”;宾语译为 “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 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 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 “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句 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 怎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
Page 12
LOGO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LOGO 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廉颇与蔺相如》)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战》)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①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 之战》)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Page 22
LOGO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Page 17
LOGO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 南飞》)
18个虚词
18个虚词《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讲析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讲析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常用文言文虚词:而《说文》:“而,须也。
”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
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一)代词“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而”作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⑴“而”作主语。
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⑵“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2、指示代词“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二)连词“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1、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⑴连接词与词。
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
可译为“且”“和”“与”。
例: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⑵连接词组与词组。
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⑶连接分句与分句。
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橐驼传》)2、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⑴“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⑵“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浓缩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浓缩版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3)动词,如,如同(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2)介词。
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②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2)副词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3)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为了让大家充分地做好高考备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必须掌握18个虚词,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我们采用练习题的形式加以整理,希望大家化整为零,认真巩固。
1:而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
(8)某所,而母立于兹
2:何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大王来何操?
(3)豫州今欲何至?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3:乃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其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孰能讥之乎?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其若是,孰能御之
(8)臣从其计,大王也幸赦臣
(9)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且
(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驰椒丘且焉止息
(3)故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且何谓阁子也
(7)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若
(1)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有缘木而求鱼也(5)吾儿,久不见若影
(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7:所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此余之所得也
(5)郦元之所见闻
(6)行将为人所并
(7)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为
(1)为吾子之将行也
(2)慎勿为妇死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6)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驰椒丘且焉止息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5)犹且从师而问焉
(6)然力足以至焉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9)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以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余船以次俱进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竞周容以为度
(6)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8)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0)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11)欲以客往赴秦军
11:因
(1)因求假暂归
(2)因厚赂单于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5)因门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2: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7)故燕王欲结于君
(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9)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13:与
(1)竖子不足与谋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去时里正与裹头
(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14:则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5:之
(1)作《师说》以贻之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顷之,烟炎张天
(6)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7)宋何罪之有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人非生而知之者
16:乎
(1)儿寒乎?欲食乎?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7:也
(1)曹公,豺虎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4)苛政猛于虎也
(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8:者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当期南北分着,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何者?上下之分也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