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实录》对王竑个人历史的书写

合集下载

王竑:明朝文官,亲手殴死锦衣卫

王竑:明朝文官,亲手殴死锦衣卫

王竑:明朝文官,亲手殴死锦衣卫本文导读:"传"到八月二十二日这天,一件更爆炸的新闻,却瞬间抢了"土木堡惨案"的头条:大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被一个叫王竑的年轻言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活活打死了!先是悲愤土木堡惨案的群臣们,集体跑到午门要说法,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当着监国朱祁钰的面耍威风,大咧咧跳出来呵斥群臣,谁知没呵斥几句,竟被户科给事中王竑揪住了暴打,几下拳打脚踢就丧失反抗能力。

打红了眼的王竑,竟抓住马顺用嘴狠咬,生生撕下马顺脖子上一块肉。

本来还当围观群众的大臣们,这下更是燃爆,纷纷凑上去助拳狠踩,没一会功夫,就把昔日凶神恶煞的马顺,活活打断了气。

这桩爆炸新闻,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午门血案",意义更是无比重大:全程目睹惨案的监国朱祁钰,这才刺激出满身血气,登基扛起了这艰难危局。

事后以成熟手腕收拾残局的大英雄于谦,也因此担起了保卫北京的重任。

"血战"一场的文武官员们,更是放下了一切偷生打算,万众一心投入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

这场"血案",堪称是一场团结且挽救明朝国运的斗殴。

亲手制造了这场"伟大斗殴"的王竑呢?也是瞬间红透了大明朝。

明朝中后期各地的地方戏曲里,好些都以王竑暴打马顺的故事做素材,其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恰如弘治年间明朝首辅李东阳的那句深情崇拜: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

不过,当擦干马顺血迹的王竑,事后主动跑进宫里请罪领死时,他昔日的同僚们,乃至刚被血腥斗殴刺激过的监国朱祁钰,瞧着这位王竑,情绪却相当稳定:以他在土木堡惨案前的多年表现说,他不闹这一出,那他就真不是王竑了。

虽说祖籍江夏,但生在甘肃河州的王竑,天生就是西北汉子的脾气。

以《河州志》记载,教授他学业的老师,是获罪被充军到河州的明初军事家周璠,在这位牛人的悉心教导下,学业精进的王竑,更练了一身韬略武艺。

而比王竑的拳头更硬的,更是他从此坚守一生的理想:士当希汲黯朱云!做官,就要做汉朝汲黯朱云那样,宁折不弯的硬骨头官。

三朝硕士一代名臣-精品文档

三朝硕士一代名臣-精品文档

三朝硕士一代名臣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

卒后被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敕葬并追赠太子少保。

神宗皇帝特遣分巡海南提学副使戴嬉等赐祭葬,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名臣、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被称之为“三朝硕士,一代伟人”。

一、勤奋好学至孝难得“公生而异光满室,五岁好弄楮墨,从塾师游,过于目即诵于口,凝神专一。

刺经之外,未尝见物而迁,遂遍诵经史。

九岁就童子试,出语惊人,主司异之,劝令俯就陶养。

十三游庠。

辛酉,弱冠举省闱第一人,计偕上金陵……”[1]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七月初八,王弘诲在文笔峰山脚下的龙梅村诞生了,据传,当时产房里出现奇光,村民纷纷传言是文曲星下凡。

王弘诲确实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便可读书识字并且过目不忘,跟随私塾老师四处游学,九岁参加童子试展现才华,时少峰先生李慎(字克念)出任琼州府郡守,对他的文章惊异青睐,“先生一试,即以国士期之”[2]。

足以见当时李慎对幼小的王弘诲寄予厚望。

十三岁的王弘诲进入县学读书,遇上了他的恩师洪西先生李逊(字子敏)。

当时李逊时任岭南诸道督学,在定安县学视察时,王弘诲大胆呈送自己的文章指教,得到了李逊的赏识,李逊感叹“夫南溟奇甸,后文庄百余年,而有子哉![3]并对王弘诲亲自培养,答疑解惑爱护有加。

在李逊身边求学,王弘诲不仅打开了自己的学识视野,同时李逊宽厚仁爱的品质也影响了少年时期的王弘诲心性发展。

在李逊去世时,王弘诲悲痛写下祭文,回忆恩师往昔对自己精心的教诲,“余过公督,余惑公咨,余之事公,俨如龟蓍。

青衿绛帐,年载相依。

”[4]嘉靖四十年(1561年)七月,弱冠之年的王弘诲参加广东乡试考中辛酉科第一名举人,即解元。

明《万历琼州府志》卷十人物志中对王弘诲考中解元,进士及第均有记载:“辛酉科:王弘诲定安人,乡试第一名,见《进士》”。

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

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

《 广志绎》 ,谢肇涮的 《 五杂俎》 、沈德符的 《 万历 相 当独 到的史料价值 。 野获编》 、朱国桢的 《 涌幢小品》 、黄溥的 《 闲中今 关于武 当历史和文化 的研究 .学术界 已有 大量 古 录摘抄 》等野史笔记 ,有陈子龙编辑 的 《 明经世 的成果 ,专著 方 面 ,有黄 兆 汉 《 明代 道 士 张三 丰 文 编》 、黄 训 辑 录的 《 明名 臣经 济 录 》等 政 书 , 考》③ 皇 ,江百龙 、冯崇岩 《 当拳之研究》④ 武 ,梅 莉
有王世贞的 《 弁州山人四部稿》 、刘若愚的 《 明宫 《 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⑤ ,当然最详细和 史》 、傅 维 麟 的 《 明书 》 、雷礼 的 《 国朝列 卿 记 》 系统 的还数 王光德 、杨 立志的 《 当道教史 略》⑥ 、 武 。 中 查继佐 的 《 罪惟 录》 、谈迁 的 《 国榷》等私修 明史 , 论 文 方 面 ,有 张 良皋 《 国建 筑 宏 观 设 计 的 顶
宣 宗 实录 》 ( 宗 实录 》 《 英
记载武当 山条数
2 9 1


武 当山在 明代前期受 到的关 注较少 。而中后期
受到 的关 注增 多。若 以宣宗 以前 为前期 的话 ,那么 武 当山在实 录 中出现 l 条 ,而大部 分 出现在 《 6 太 宗实 录》中 ,多达 9条 。这是 因为太宗 时正在进行


《 明实录》所关注的武当山内容
大规模 的宫观建设 ,作 为国史的 《 明实 录》给予 了 《 明实 录》共 载武 当 山的 内容 为 12条 ( 3 每一 条 代表 某 日中的一 件 事 ) 。也 就 是说 , 《 明实 录》
给 予丰厚 的经济支持 。关 于武 当山的记 载 ,明代 留 下 了不同层次 、不 同体 裁 的史志 书籍 :有任 自垣 的 《 建大岳 太和 山志》 ( 敕 下文或简称任 志 ) ,王佐 的 《 岳太 和 山纪略 》 大 、凌云翼及卢重华 的 《 大岳太 和 山志 》 ( 下文 或 简称 凌 志 ) 、方 升 的 《 大岳 志 略 》 等 山志 ,有谢 滩 《 州 志 》等方 志 ,有 王 士 性 的 均

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

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

王竑文化传承及发展综述作者:王沛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王竑,字公度,谥庄毅,号戆庵、休庵,甘肃河州(今临夏)人,明成化初年兵部尚书,爱国爱民,勤政廉洁,团结礼让。

历尽600年沧桑,王竑文化呈现出的奇伟的文化品格、丰富的文史内涵、浓郁的民情风俗等,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中外文史专家、学者的关注。

本文根据有关遗址文物、明清文献及甘肃、江淮等地各民族口碑资料等,对跨越时空的王竑文化梳理,以求教识者。

一、王竑文化形成期(1414~1488)以明永乐十二年(1414)六月王竑出生时口碑资料《一品官就行了》为起点,至弘治元年(1488)五月南京吏部主事夏崇文最后“荐起”,由王竑建立的卓越功勋、荣获的朝野盛誉、辞官后朝臣荐起及口碑资料等,形成王竑文化的坚实基础。

(一)诞生之日传神奇各民族群众世代传承的口碑资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至今“活着的历史”,甘肃、江淮等地流传的30多篇王尚书故事及古籍记载,可补志书之不足。

1.生长故事王竑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六月三十日,据民间故事《一品官就行了》记载,河州卫官员奉命到大夏河畔“接官”,却迎接了磨房出生的王竑。

与此相关的还有《老鼠打洞出了王尚书》等。

反映王竑青少年时代非凡经历的有《镇边楼的蜘蛛》《金龙戏树》《土地爷背土》《佛爷抬脚》《文曲星值日》《两盏灯笼》《河里捞金》等。

王竑文化起始之日,是据其诞生时的口碑资料确定的。

2.廉政故事王竑嫉恶如仇、清正廉洁,设法为家乡办好事,如《铁笏板打马顺》《夹马鞍》《搛眼睛》《驮砖瓦》《转炒面》《免皇粮》《免十年粮赋》等;江淮民谚“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故事“王都堂不较单指挥,不念旧恶”及“王都宪上闻杨孝子”、“相公忧国忧民”、“立生祠祀”都是关于王竑廉政的记录等。

3.民俗传说王竑已融化在各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山水风物之中,如《仁义巷》《八抬大轿》《平轮大磨》《皇宫瓦房》《砖雕是王尚书留下的》《彩绘棺材》《大柳树巷的大柳树》《九子珍珠红》《挡马滩》《砚台山》《早晨迎亲》《“直毛烟”》等故事。

大明王竑,一个考生升级通关的彪悍人生路

大明王竑,一个考生升级通关的彪悍人生路

大明王竑,一个考生升级通关的彪悍人生路本文导读:殿前群殴,大明开国以来头一次,王竑解万民之恨,名震天下。

王竑其实是个读书人,当时是进士,文官序列,王竑开挂的人生要从“高考”讲起,那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王竑祖籍湖广江夏,先祖自元朝开始就是军户,也就是说,他们家的成年男子世世代代都必须从军,未经朝廷批准,永远都不得脱离军籍。

王竑的这位祖上并非普通士卒,曾统领湖广水军,是货真价实的朝廷命官。

到祖父王贵时,率领部众投奔了刚刚揭竿而起的朱元璋,成为大明王朝开创者的嫡系。

明朝立国之后,王贵一家本应飞黄腾达,却因一次很大的过失遭到“断崖式降级”,从水师高级将领被发配到了当时被视为边陲极地的河州卫充军户。

河州就是现在的甘肃临夏,来自东南地区的军户子弟们只能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建立私塾传授学问,希望后代通过科举之路离开这里。

永乐十一年(1413)出生的王竑睁开眼不久,便看到了围绕着自己的一双双希冀眼神。

本着科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精神,王竑在启蒙阶段已经开始熟悉科举相关知识。

拿到科举考试“准考证”王竑最初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博学的父亲王佐,随后有了第一位老师——祖籍苏州的周潘。

周潘潜心研究经史,在医学方面造诣颇深,是同属河州谪戍军户的“圈内人”。

打下了坚实的明朝南方教育体系的基础后,王竑结束了“升级”的第一个阶段,便要准备“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的学校教育,并且迎来了他科举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童生试(又称童试),来获取地方政府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

童生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分别由知县、知府和学政主持,考试内容多出自“四书五经”。

王竑的这三场考试都在河州,也就意味着他考完试当天便可回家吃饭。

在北方冰雪尚未开化的二月,王竑邀请了几位担保人一起前往县府报名,担保人中必须有一名秀才,还得付上一些担保费。

考试报名表上需要填写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履历等内容,在籍贯一栏,他并没有如同其他人一样写上河州卫军籍,而是家乡湖广江夏。

明实录简介

明实录简介

明实录简介《明实录》二千九百九卷(Mingshilu)书名。

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原称《大明实录》,俗称《皇明实录》。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命令建立比较完备的保存官方档案的制度。

老皇帝死后,新皇帝即位,即命史官根据档案撰修前一皇帝的实录。

实录修成,誊写两本,正本藏于宫内,嘉靖年间皇史宬建成后,实录正本改藏于此,实录副本则藏于内阁。

有明一代的270年中,共修成太祖至熹宗13期实录,记载了15位皇帝的事迹。

洪武实录257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系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缩微卷影印,下同),太宗(成祖)实录274卷,仁宗实录10卷,宣宗实录115卷,英宗实录361卷,宪宗实录293卷,孝宗实录224卷,武宗实录197卷,世宗实录266卷,穆宗实录70卷,神宗实录596卷,光宗实录8卷,熹宗实录87卷,共3045卷。

另有《崇祯实录》17卷是清初修《明史》时补辑的。

《明实录》篇幅庞大,其体例仿往代实录,经年纬月,将当时的各项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文化教育状况、自然灾祥、社会现状及帝王的婚丧喜庆、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予记载。

至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大臣生平事迹等,也加选载,保存了大量明代史料。

所记史事虽多曲笔和饰讳之处,但是有的部分史料价值极高,如清修《明史》,对清代祖先事迹隐讳不书,《明实录》却直书不讳。

《明实录》今有影印本流传。

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内容间有详略。

1940年影印的前南京国学图书馆藏抄本,共2952卷,凡500册,其中有不少错字、漏字。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研究方向: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郭翠丽导师:周怀宇内容摘要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

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

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徽地方史”、“徽州地区史”、“淮河流域史”、“安徽历史人物”等专题史料,阐明《明实录》在研究地方史、专题史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论证《明实录》史料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阐述《明实录》的学术价值。

主要从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校勘、考据、编纂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明实录》: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 (1)一、明清时期研究 (1)二、上个世纪研究 (1)三、本世纪研究 (2)四、海外学者的研究 (3)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 (4)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 (6)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 (6)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 (7)二、并行修纂的两部《实录》......................................................g三、明代中期《实录》的修纂......................................................g四、中后期《实录》的修纂 (9)五、完成于崇祯时期的三朝《实录》 (9)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研究与重编 (11)一、类纂、类编、选编的《明实录》 (11)二、重编《明实录类纂》史料价值分析 (13)第三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史料价值分析 (17)第一节丰富的安徽地方经济史史料 (17)第二节汇集了“徽州”“淮河流域”等专题史料 (24)一、徽州地区的史料 (24)二、淮河流域的史料 (29)第三节聚集众多的安徽历史人物史料 (31)第四章《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总结 (35)第一节《明实录》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5)第二节文献学方面的意义 (36)一、校勘方面的功能·........................................................... 3 6二、考据方面的功能 (38)第三节《明实录》编纂方面的意义 (42)一、坚持以年月日顺序为编写原则 (42)二、体现纲常伦理的政治原则 (44)三、吸纳传记体和本末体的优长书法 (44)四、兼具典制体的书法特征 (46)五、明确的编纂思想 (47)第四节《明实录》的历史意义 (48)一、极其珍贵的文化典籍 (48)二、深藏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资料 (49)三、对于考古学、文学方面的意义 (50)结束语......... ......... ......... ......... ......... ......... ......... ......... ......... . (52)主要参考文献 (53)附录 (58)后记 (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一、明清时期研究《明实录》是我国实录体中的一部成功之作,是现存最早而且体例最完备的大型实录体史书。

试述_明太宗实录_对建文帝形象的_省略_造_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_谢贵安

试述_明太宗实录_对建文帝形象的_省略_造_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_谢贵安

2011年第1期(总第192期) 学 习 与 探 索S t u d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N o .1,2011 S e r i a l .N o .192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谢 贵 安a ,b(武汉大学a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b .历史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奸臣”摆布的庸君形象。

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

然而,该实录在记载建文事迹时,在不太敏感的内容上也保持了据实直书,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关键词:《明实录》;建文帝;形象塑造;传统史学;史学主观性中图分类号:K 248;K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1)01-0219-04① 《太宗实录》始修于仁宗洪熙朝,但仁宗即位不足一年即崩,由宣宗及其史臣继续纂修而成。

参见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收稿日期:2010-07-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成果之一(06J J D 770020)作者简介:谢贵安(1962—),男,湖北襄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明清史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关于《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未见前人有过直接的论述,但在明朝史事的考实和史书的介绍中,仍有一些学者涉及《太宗实录》对建文帝的丑化问题,如黄云眉《明史考证》卷四《恭闵帝考证》[1]50、吴德义《建文史学编年考》[2]45等。

本文则直接以《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为题进行探讨,可望对此问题作一集中而系统的研究,并进而探讨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以及史学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问题。

山东莱芜山口魏氏明朝出了两位都督五位总兵二十位将军

山东莱芜山口魏氏明朝出了两位都督五位总兵二十位将军

嬴牟豪门山口村魏氏一豪门世胄将星璀璨明初魏氏谱记载:莱芜山口魏氏始祖荣公乃宋末时人,居莱芜之山口庄歷有所年矣。

即茔于村之东北文峰山麓前;十二世蕃公所镌刊石谱书:魏氏从荣公始,并言“盖上世祖先,有莫可稽考者,非得已也。

”荣公的先人由于年代久远,莫可稽考非得已也。

因宋时外族辽、金猖乱,更叠蹂躏中原,生民涂炭,荣公隐逸山水之间。

兵燹之馀固无谱籍之可考也。

继而元居中原,视汉人为奴隶,荣公韬晦不仕。

以窥时局之变动,待机以图。

荣公后嗣三子,称谓魏氏三系支脉,即一支、二支、三支。

厥后孙四人,曰浩、曰得、曰尊伯、曰均祥。

玄孙十余人。

元末汉人掘起,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中原。

魏氏族中叔伯兄弟四人率子、侄加入红巾军,反抗元朝。

后明太祖朱元璋龙兴北伐,魏氏族众人肇先从之,随徐达、常遇春北征鏖战,向无不捷。

洪武元年十二月魏氏先人们则分守山西、西安、延绥、宁夏等地边疆,成为封疆大吏,控制北元蒙古各部入侵,明朝北部边境赖以无虞焉!山口魏氏族中,……三世祖伯叔兄弟四人及子孙,而以武功取贵显,大彰魏族祖宗之功德殊荣者,则得公、尊伯公、均祥公、魏杲都督(一品右军都督)、魏时都督(一品左都督)、魏勋公、魏祥公、魏镇公也……。

魏氏族为明一朝将门,在国史明史中有记录能查出的从洪武元年魏得等人授将军,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魏国材承袭父魏芳之爵任署都指挥,八代入为将前后250多年。

在连年反抗、抵御北元蒙古侵掠大明的残烈战火中,从将门魏氏族中淬锻出了两位一品都督,五位二品总兵,20几位将军。

魏镇总兵、魏芳总兵牺牲于战场!魏氏能不谓之莱芜县名门豪族吗!魏时一品官左都督;魏杲右军都督正一品,弘治五年五月皇帝亲赐魏杲蟒龙衣一袭,可谓是莱芜最早、最高爵的名人!何人能敢媲之。

魏得将军: 西安镇撫武略将军从五品: 魏尊伯魏均祥;云南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魏奉章;尊伯之子: 昭毅将军正三品魏貌; 奉章之子: 实授昭毅将军云南都指挥正三品魏璿魏得之子西安镇撫从五品魏通: 魏璿之子:武德将军正五品魏杲都督魏通之子宁夏总兵,右军都督挂征朔将军印,又移右军都督府、实授右軍都督辽东总兵佩挂征虏前将军印正一品魏勋: 魏杲嫡长子延绥东路参将固原参将授骠骑将军正二品魏祥魏杲之子宁夏总兵佩征西将军印正二品魏友魏杲之子魏正魏升之子昭勇將軍陕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魏东魏正之子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魏芳魏东之子洮岷总兵游击將軍正三品魏国材魏芳之子都指挥佥事正四品魏功魏旻之子明威将军正四品魏阶魏功之子武举绥德卫指挥佥事正四品魏镇奉宜之长子宁夏总兵挂征西将军印正二品魏锟奉宜之次子署都督佥事宁夏东路参将正三品魏时都督魏锟之子:陕西总兵左都督正一品二魏得将军传魏得:他在军中用名李得。

王竑二三事

王竑二三事

王竑二三事作者:先人来源:《前线》2015年第12期王竑,字公度,明朝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待到二十岁时已成为一个有上进心、办事果断的人了。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二十六岁的王竑考中进士,七年后任户科给事中。

王竑为人正直,又体恤百姓的辛苦,希望自己能给百姓做一些好事。

他常对身边人说:“士当希汲黯、朱云,安能居促效辕下驹耶!”汲黯、朱云是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员,他们以敢犯颜直谏而为世人所称道。

王竑如此说,实是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敢于为民而直谏。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冬天,王竑受命为江淮地区的巡抚,不久又受委任兼理两淮盐课。

在任期内,王竑得以大展才能,辛勤地处理政务。

他严格要求自己,立志要当一名为百姓办好事的清官。

王竑很是爱民,知道要想了解百姓的情况必须深入到百姓中去,便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

景泰三年(1452年),监察御史王珉前来视察河务。

王珉品性极差,常常化了妆骚扰百姓,做了好多坏事。

百姓怨声四起,但也不敢上告。

王珉又特爱钱,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就欢喜得不得了,就借计让漕运粮官给他送礼。

有些漕运粮官薪俸不是很多,但又不得不迎合王珉,于是就开始贪污钱财、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王竑走访百姓时,得知了这一消息,就认真搜集王珉违法的证据。

紧接着,他就上疏说明了事实真相。

景帝听了王竑的陈词,就派专人调查这一事件。

结果,王珉就被派往边关戍边去了。

这件事的处理大快民心,王竑也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正月,山东东昌(今聊城)、河南开封、淮北徐州和淮安等地天气变得非常冷,许多庄稼都被冻死了。

到了夏天的时候,阴雨绵绵,又引发了大洪水。

转过年来的春天又是风雨交替肆虐,灾情严重。

百姓为求生计,被迫背井离乡。

许多人饿死在道路两旁,无人收埋。

王竑很是心急,派人向皇上禀告了受灾严重情况。

随后,景帝派南京户部尚书沈翼带三万两白银到济宁赈灾。

沈翼在散发了五千多两白银后觉得可以了,就不再发放,想把剩下的银子送还京库。

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

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

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作者:王波来源:《群众》2019年第08期王竑(1413—1488),湖北江夏(今属武汉)人,生于河洲(今甘肃临夏),26岁中进士,在江苏做过二任漕运总督、一任江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

王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诛阉党、恤百姓、修边防、劝皇帝、强漕务、理盐政,是明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最为百姓传颂的是他为国为民的那份生死担当。

明朝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阉宦之祸,分别由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引起,正统年间的王振阉党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阉党擅权,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王振的这一次擅权对明朝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裹挟下参与对后元瓦剌部的进攻,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形成了一场朝中无君的大规模的政治危机。

皇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下随即主持政权,朝中正直的大臣顺势发起肃清王振阉党的政治斗争。

王竑是这场斗争的积极分子,他带领群臣击杀王振的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毛贵、王长随三人,朝中阉宦势力得以肃清,为战胜瓦剌部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

”明朝开国70年,从未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锦衣卫头目的事。

《名山藏》记载,王竑叫来妻儿,郑重交待后事,然后坦然进宫领罪赴死。

好在有老臣于谦力挺相助,躲过了一劫。

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有诗曰: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

“左顺门事件”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此后朱祁钰正式继位,明朝确立了绝不妥协、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始了井然有序的对瓦剌备战。

王竑作为文官,却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

瓦剌部在俘获英宗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

这时北京城中的主和派主张弃城,而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

王竑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督领毛福寿、高礼军防守城墙。

瓦剌兵临北京城外的高粱河,王竑联络外兵,联合其他军队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

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精简官吏,训练士兵,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

解缙二修《明太祖实录》相关问题研究

解缙二修《明太祖实录》相关问题研究

第48卷第1期2021年1月Vol.48,No.l January,202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解缙二修《明太祖实录》相关问题研究谢贵安摘要:解缙奉命总裁二修本《明太祖实录》时,面临篡位伊始的永乐帝朱棣迫切需要清除建文初修本的影响、巩固自己地位的复杂而险恶的政治环境,为应对此一局面,解缙理应拟定妥贴的修纂凡例和宗旨,尽量与当今皇上保持一致,然而解缙内心深处对“据实直书"的执念和保留,使其本人及二修本实录皆未获得朱棣的完全信任。

在《修纂凡例》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解缙的《进实录表》以及早年为朱元璋施政所作的评价,成为逆向推知和考证其预修实录时的修算主题及其纲领的恰当文本。

统领“百人之众"的总裁解缙,对馆中江西吉安府同乡的关注异于常人,在文集中多有记载,从而对宫方公布的二修人员络单提供了印证、修正和补漏的依据。

关键词:《明太祖实录》;解缙;解缙《进实录表》;实录修纂DOI:10.11747/ki.1000-5315.2021.01.022收稿日期=2020-02-12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明清史学与近代学术转型研究”(16JJD770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贵安,男,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和明清史,E-mail:xieguian@。

在实录体史书修纂史上,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解缙(1369-1415)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作为《明太祖实录》第二次修纂的总裁,初膺大任,终遭猜忌,所修实录也遭抛弃。

关于解缙二修实录之事,未见有专门研究之论著①,只有吴士勇《〈明太祖实录〉的三次修纂》②和邓阂场《解缙与〈明太祖实录〉三修本》③两文有所涉及,但吴文只是对笔者《明实录研究》④相关内容的抄写⑤而已,邓文则主要是谈解缙案导致三修实录问题。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

《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作用不亚于《魏书》和《后汉书》,是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明实录》从明朝朝廷制定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特殊的体裁和体例,加深了人们对明朝历史的认知,并为今后的明史研究和比较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实录》具有成书的特点,基本定型而不易改,可以说是一部集中而系统地反映明朝各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官方文献。

《明实录》有较长的历史,从明朝初期开始编制,最终由明朝朝廷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687年)完成整理,共具有一万五千多页,长达三千页。

其编撰从明宣宗以及朝廷制定开始,将历史史料整理形成体例。

《明实录》体裁和内容分为天文历法、朝廷制度、人物传记、史实载事、经史记年、金石碑刻、类书录表等六大部分,其中有58种体裁,记载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

在历史记述上,《明实录》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既有提及正史的书信,也有传世的历史史料,并有审定的文献、考·核的书信、公文等,以及王公贵族的个人笔记、传说等故事性叙述。

《明实录》有许多独特的体例,其中最重要的有:一是章、节、条例、段落格式,这种格式相对定型,有一定的顺序和先后次序;二是细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记载清楚明了;三是以叙事顺序为主,以传记体为重要体裁,以叙事体例为主要手段,作者的叙述力量较强;四是有较强艺术表达力,具有较强的诗意美学。

由此可见,《明实录》的体裁与体例,不仅在架构上丰富了明史的内涵,也为今后的明史研究和比较历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实录》的编撰者引用了大量史料,整理了大量历史片段,形成了体裁和体例,是一部集中、系统反映明朝历史状况的官方文献。

总之,《明实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而且还因其独具一格的体裁和体例而受到极高的赞誉,为研究明史和历史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明实录》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比较和挖掘历史知识,成为明史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

‘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管宏杰(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117)㊀㊀摘要:依据时人对当事人的史实记载及当事人的奏疏㊁墓志铭㊁年谱等更为原始确凿的史料,可以确证‘明实录“对汪广洋㊁吴良㊁王祎㊁杨士奇㊁邝埜㊁陈循㊁薛瑄㊁商辂㊁岳正㊁许彬㊁方献夫㊁贾咏㊁赵贞吉㊁徐阶㊁王锡爵㊁于慎行等名臣有关职官㊁辍朝㊁卒年㊁忌日㊁赐祭等方面的记载存在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讹误现象㊂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的疏忽大意应是主要致误之由㊂关键词:‘明实录“;名臣;考误中图分类号:K2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3798(2020)06-0091-07收稿日期:2020-02-19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明代科举防惩作弊制度研究 (2019BLS008)作者简介:管宏杰,男,河南长葛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㊂㊀㊀‘明实录“是明代大型官修编年体史书,也是明代最系统㊁最为重要的基本史籍之一,里面保存了诸如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文化㊁人物㊁外交㊁社会等多方面珍贵丰富的史实记载㊂其中一项即是名臣去世后,‘明实录“会为其立传,以传后世㊂但由于在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疏忽大意,致使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记载讹误现象颇多,严重影响了其史料价值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出版的‘明实录校勘记“虽已校勘出大量的文字讹㊁脱㊁衍㊁倒和史实记载讹误等现象,但受条件所限,仍难免存在遗漏之处㊂本文用他校及本校法对名臣传记中仍存在的文字讹㊁衍及史实记载讹误现象进行考证,以为明史研究及正在进行的 ‘明实录“整理与研究 提供参考㊂一㊁太祖㊁英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1.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壬辰,是月右丞相汪广洋坐事贬海南死于道㊂广洋,字朝宗,高邮人 (洪武元年)召入为中书参政㊂明年,复出为陕西参政㊂三年,丞相李善长病,上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 [1]2035-2036㊂按: 左丞 当为 右丞 之误㊂据明初著名文人高启所撰‘志梦“载,洪武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夜, 上御奉天门 顾中书右丞汪公曰: 诸儒在学久,且皆有文行,而令以布衣游吾门,可乎?汝亟以翰林之职处之 [2]284;同年四月,著名文臣宋濂撰‘汪右丞诗集序“亦载: 今观中书右丞汪公之诗,益信其说为必然者矣 公名广洋 [3]㊂可知,以上两处引文 中书右丞汪公 即指洪武三年被召回中书省任右丞的汪广洋,至洪武四年春正月,其以中书省右丞晋升右丞相[1]1167;万斯同‘明史“卷一七〇‘汪广洋传“[4]㊁王鸿绪‘明史稿“卷一二二‘汪广洋传“也都载: (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长病,帝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右丞 [5]㊂由此可知,洪武三年,汪广洋被召回中书省所任职务为 右丞 ,而非 左丞 ㊂2.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丁未,江阴侯吴良卒讣闻,上为辍朝二日 [1]2205㊂第40卷㊀第6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40㊀No.62020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Dec.2020按: 二日 当为 三日 之误㊂据吴伯宗‘大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追封江国公谥襄烈吴公神道碑铭“载,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江阴侯吴良以疾薨, 讣闻,皇上为之悯悼,辍朝三日 [2]516-517㊂‘诸司职掌“[6]㊁正德‘明会典“[7]873㊁万历‘明会典“也都载: 公㊁侯亡故 本(礼)部奏,辍朝三日 [8]559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二日 之误㊂3. 正统六年闰十一月己巳,赠故翰林院待制王祎为翰林学士㊂祎,浙江义乌人 奉诏至云南抚谕元宗室梁王 遂自刎㊂ [9]1717-1718按: 遂自刎 当为 遂遇害 之误㊂据王绅‘滇南恸哭记“载: 先公以洪武五年正月奉使云南,招谕元梁王㊂六月抵其境,六年遇害 不肖孤绅于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到滇 有僰人画工何人可,年七十余,来言亲炙先公于佑圣宫甚久,至绘素之事亦多经指授,且云初来时梁王甚加礼敬 梁之君臣亦知元社已屋,皆有降意㊂时元之蘖主逋逃朔漠者,遣侍郎托克托自西蕃来,通耗索援,且刼以危言,必欲杀我使,以固梁王意 先公复顾梁王,谓曰: 汝朝杀我,大兵夕至矣! 亦不听,遂遇害 [10];郑济‘故翰林待制华川先生王公行状“[2]246㊁邹缉‘翰林待制王公祎墓表“也都载王祎因出使云南而 被害 [11]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遂自刎 之误㊂4. 正统九年三月甲子,少师㊁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卒㊂士奇 江西泰和县人 有司荐其能文 征入翰林,考为优等,授王府审理,仍供职翰林㊂太宗即位,擢为编修㊂ [9]2300按: 王府审理 当为 王府审理副 之误㊂据杨士奇‘东里老人自志“载: 吾名寓,字士奇,后以字行 起家文学,除吴王府审理副,改翰林编修 [12];‘明太宗实录“卷十上亦载: 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丙戌,擢吴府审理副杨士奇为编修 [13];杨溥‘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贞杨公神道碑“也载: 公西昌儒宦家子,讳寓,字士奇 自幼端重异群儿,受业于乡儒海桑先生 及弱冠 出游江湘,所至人敬慕,欲荐之,辄辞不就,遂有声江湖㊂会朝臣以名儒荐,征入翰林编纂 授王府审理副 太宗皇帝入正大统,改授编修 [2]559-560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王府审理 之误㊂5. 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兵部尚书邝埜 死焉 邝埜,字孟质,湖广宜章县人㊂祖为安福知县,父为句容学官㊂ [9]3503按: 祖为安福知县 ,不确㊂据‘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载: 邝埜,贯湖广郴州宜章县军籍 祖瑞伯,父子辅,见任长泰县儒学训导 [14],由‘进士登科录“所载邝埜祖父履历可知,其应为平民;陈循‘赠少保兼兵部尚书邝公墓志铭“亦载: 公讳埜,姓邝氏,世家郴州之宜章县㊂曾祖讳某,祖讳瑞伯,皆以业儒师表乡族,父讳子辅,洪武中由校官迁安福知县 [15]226;王直‘兵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兼尚书邝公神道碑“也载: 公讳埜,郴之宜章人,曾祖某,祖某,皆有学行而不仕,父子辅,为学官㊁县令,名重当时 [16]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祖为安福知县 之误㊂致误之由,盖因‘实录“纂修者不察邝埜父子辅由学官升迁为安福知县,而误以为其祖父任安福知县㊂此外,万历‘郴州志“又载,邝子辅虽升任安福知县, 但不就,改句容教谕 [17]㊂6. 天顺五年十二月庚寅,释铁岭卫军陈循为民 循,江西泰和县人,永乐乙未廷试第一 尝率同官集古帝王行事,名曰‘勤政要典“以献㊂未几,升兼文渊阁大学士 上复位 谪戍边 亨等败,赐归田里,抵家一年卒 [9]6853-6856㊂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言陈循 升兼文渊阁大学士 在‘勤政要典“成书之后,不确㊂据‘明英宗实录“载: 景泰二年十二月壬辰,升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循为少保㊁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9]4554;另据萧鎡‘前光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公墓志铭“[15]290㊁王翔‘芳洲先生年谱“[18]420㊁姚舜牧‘陈芳洲先生传“[19]109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20]等史籍记载,‘勤政要典“成书于景泰三年,则陈循升兼文渊阁大学士应在‘勤政要典“成书之前㊂其二, 抵家一年卒 当为 抵家五阅月卒 之误㊂萧鎡‘前光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公墓志铭“[15]290㊁姚舜牧‘陈芳洲先生传“皆载: 壬午四月,公自谪所还京,上表谢恩而归㊂抵家五阅月,十一月十七日,以疾终于正寝 [19]109;‘芳洲先生年谱“㊃2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也载: 天顺壬午四月,公自谪居还京,上表谢恩而归 十一月十七日,公以疾终于家 [18]469-474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抵家一年卒 之误㊂二㊁宪宗㊁世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1. 天顺八年冬十月甲申,致仕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瑄卒 年七十三 [9]7208㊂按: 年七十三 当为 年七十六 之误㊂据‘明英宗实录“载: 景泰二年七月甲子,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江渊言: 大理寺丞薛瑄近告老致仕 年甫六十有三 [9]4436㊂可知,景泰二年(1451年),薛瑄年六十三,其应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则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时应为 年七十六 ㊂李贤‘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公神道碑铭“亦载薛瑄 生洪武己巳八月十日,享年七十有六 [21];‘薛文清公年谱“也载薛瑄 生洪武二十二年己巳 天顺八年甲申,七十六岁 卒于正寝 [22]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年七十三 之误㊂2. 成化二十二年秋七月辛酉,致仕少保㊁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卒㊂辂,浙江淳安县人㊂宣德乙卯乡试,又十年始登进士第 景皇帝即位,召入内阁参预机密 [23]4722-4724㊂按:言 景皇帝即位,召入内阁参预机密 ,不确㊂景帝于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而‘明英宗实录“载: 正统十四年八月丙子,令翰林院修撰商辂㊁彭时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9]3534,‘明三元太傅商文毅公年谱“亦载: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丙子,皇太后令旨,召公与彭时入内阁参预机务 [24]㊂可知,在景皇帝即位之前,商辂已入内阁参预机务㊂3. 成化五年闰二月己巳,兴化府知府岳正乞致仕 家居五年卒 [23]1302-1303㊂按: 家居五年卒 当为 家居三年卒 之误㊂岳正于成化五年致仕,叶盛‘兴化知府致仕岳君墓志铭“[2]696㊁李东阳‘蒙泉公补传“皆载岳正卒于 成化八年九月十一日 [25],可知,岳正致仕后家居 三年 而卒㊂皆证‘实录“此处 家居五年卒 之误㊂4. 成化三年十二月丁未,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致仕许彬卒 年七十六㊂ [23]1004按: 年七十六 当为 年七十 之误㊂许彬中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进士,据王越‘东鲁许先生文集序“载: 先生十八举进士第 先生名彬,字道中,世家鲁之宁阳,学者称为东鲁先生,故文集因其称而名之 [26];李濂‘书东鲁许先生文集后“亦载: 许先生彬,永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改翰林院庶吉士 天顺初,召入内阁参预机务 先生字道中,谥襄敏,山东宁阳人,学者称为东鲁先生 [27]209㊂综上可知,永乐十三年(1415年)许彬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其应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则成化三年(1467年)许彬卒,应为 年七十 ㊂5. 嘉靖二十三年六月甲戌,致仕少保兼太子太保㊁吏部尚书㊁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卒㊂献夫,广东南海县人,弘治乙丑进士,授礼部主事 以疾赐告㊂居二年,诏以原秩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办事㊂加少保㊂又二年癸巳,疾,乞归,许之 [28]5541-5542㊂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言方献夫于 入内阁办事 的当年 加少保 ,不确㊂据‘方献夫集“卷二㊁‘明世宗实录“卷一一七㊁卷一三八载,嘉靖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方献夫上‘恳乞天恩放归以全万历残骸疏“[29],明世宗 察其诚恳,许之,给驿以行 [28]2780;至嘉靖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方献夫应召至京, 诏进兼武英殿大学士㊁散官㊁尚书如故,同辅臣张孚敬等内阁办事 [28]3250㊂嘉靖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明世宗敕喻 辅臣张孚敬㊁李时㊁方献夫日赞政务 宜均加秩,以示褒酬 孚敬少师,时㊁献夫与言俱少保 [29],方献夫上‘辞免加秩疏“, 上优诏褒答,不允 [28]3552㊂综上可知,嘉靖九年九月,方献夫致仕, 居二年 ,即嘉靖十一年 入内阁办事 ,十三年加少保㊂‘实录“纂修者误以为其入阁的当年 加少保 ,遂有此误㊂其二, 癸巳 当为 甲午 之误㊂嘉靖十一年方献夫入内阁办事,又二年,为嘉靖十三年,据‘中国历史纪年表“载,该年当为 甲午年 [30]㊂同年四月初十日,方献夫上‘自陈衰疾愿乞骸骨疏“[29],请求致仕, 上以其情词恳切,许之,命驰驿归 [28]3601㊂综上史料,‘实录“此处 诏以原秩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办事 后应为 又二年甲午,加少保㊂疾,乞归,许之 ㊂6. 嘉靖二十六年八月戊申,致仕少保兼太子太保㊁礼部尚书㊁武英殿大学士贾咏卒㊂咏,河南临颍㊃39㊃2020年第6期管宏杰:‘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人,弘治丙辰进士 以大狱事注误,乃引疾乞休㊂居乡二十余年,以醇厚闻㊂寿踰八十,诏有司存问 [28]6032㊂按: 寿踰八十 当为 寿跻八十 之误㊂据‘明世宗实录“载: 嘉靖二十二年六月甲申,致仕大学士贾咏 家居㊂至年是八十矣㊂守臣以闻,上曰: 咏视旧重臣,年跻八袠,齿德并茂,其赐之羊㊁酒,令河南巡按官及门存问 [28]5390;李濂‘明故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南坞贾公行状“[27]345㊁严嵩‘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靖贾公神道碑“皆载嘉靖二十二年,贾咏 年跻八十,河南抚按台臣会疏以闻,蒙恩遣官及门存问 [31]㊂可知,贾咏年八十,明世宗令 河南抚按官及门存问 ,而非 寿踰八十 ㊂万历‘明会典“[8]‘礼部志稿“也都载: 其大臣八十㊁九十者,特赐存问㊂盖古者尊高年㊁养国老之遗意 [32]559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寿踰八十 之误㊂三㊁‘明神宗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1. 万历四年十二月壬申,原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卒㊂贞吉,四川内江人,嘉靖乙未进士 贬荔浦县典史㊂ [33]1309按: 荔浦县 当为 荔波县 之误㊂据赵贞吉于嘉靖三十六年所奏‘自陈疏“载: 臣由嘉靖十四年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㊂历升 左春坊左谕德兼监察御史,谪广西庆远府荔波县典史 [34];‘明世宗实录“亦载: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丙戌,降左谕德兼御史赵贞吉为广西荔波县典史 [28]6505;胡直‘衡庐续稿“卷一一‘少保赵文肃公传“[35]㊁何乔远‘名山藏列传“卷八十‘臣林记㊃赵贞吉“[36]㊁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一一‘赵贞吉“[37]㊁张岱‘石匮书“卷一五三‘赵贞吉列传“[38]㊁张廷玉‘明史“卷一九三‘赵贞吉传“[39]也都载赵贞吉谪为荔波县典史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荔浦县 之误㊂2. 万历十一年四月己巳,原任少师兼太子太师㊁吏部尚书㊁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卒㊂阶,松江府华亭县人㊂弱冠登嘉靖二年进士及第第三人 阶之始为礼部以至首辅,十五年请立太子者数四㊂ [33]2538-2539按: 请立太子者数四 当为 请立太子者数五 之误㊂据‘世经堂集“卷六‘奏疏一“载,嘉靖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徐阶上‘请册立东宫疏“[40]456;次年正月二十一日,上‘再请册立东宫疏“[40]457;嘉靖三十年正月,上‘三请册立东宫疏“[40]457㊁同年二月初一日,上‘四请册立东宫疏“[40]457-458;嘉靖三十一年正月,上‘五请册立东宫疏“[40]458;由此可知,徐阶先后五次上疏请立太子㊂申时行‘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贞徐公墓志铭“也载徐阶 请立皇太子先后五疏,皆不报 [41]472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请立太子者数四 之误㊂3.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寅㊂是日,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卒㊂予祭葬,视一品而加四,凡十有二坛,赠太保,谥文肃 [33]9021㊂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 庚寅 当为 庚子 之误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丙戌,大学士叶向高谨题: 据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家人王忠报称,本官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家病故 [42]2789;申时行‘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王公墓志铭“[41]616㊁叶向高‘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王公神道碑“俱载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病故[43]191;‘明神宗实录“也载: 万历三十九年二月丙戌,大学士叶向高题: 旧辅臣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家 [33]9046㊂综上可知,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该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为 庚子日 ,而‘实录“此处却载王锡爵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 庚寅日 即该年十二月十九日病故,显然不确㊂其二, 十有二坛 当为 十有三坛 之误㊂正德‘明会典“[7]875㊁万历‘明会典“皆载: 凡一品官病故者,辍朝一日,祭九坛 [8]559,王锡爵卒后,朝廷遣官治丧,其祭坛,令 视一品而加四 ,故应为 十有三坛 ;此外,申时行‘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王公墓志铭“载: 太仓王公以万历庚戌十二月二十九日卒于里㊂上震悼 赐祭十三坛,遣官治葬 [41]616;焦竑‘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㊃4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王先生行状“也载: 太仓王先生薨于里第 上震悼 遣使治葬㊂祭为坛,视一品例而加四,凡十有三 [44]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十有二坛 之误㊂4.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壬申,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33]8349㊂按: 壬申 二字为衍文,应删去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壬子,大学士朱赓㊁李廷机谨题: 据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男子纬报称,本官于本月二十二日申时病故 [42]2468㊂叶向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亦载于慎行 卒于万历丁未年(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43]100㊂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为 辛亥日 ,次日为 壬子日 ,‘实录“此处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紧接在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辛亥 记事之后,而于慎行正是于 辛亥日 病故,可知‘实录“此处 壬申 二字属衍文,应删去㊂四、余论以上共分三节十六条,分别考证出自太祖至神宗等五朝‘明实录“中有关名臣传记的十九处讹误;继而,笔者以为有必要作出以下两点补充说明:首先,‘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对‘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四十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辛亥 载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卒 做了校勘,该条校勘记云: 太子少保 于慎行抱本及明史宰辅年表少作太,是也 [45]㊂按,‘实录“此处无误,‘校勘记“此处属误校㊂‘万历起居注“[42]2468及叶向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43]100皆载,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慎行病故时,其最终任官即为 太子少保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于慎行逝后,朝廷追赠其为 太子太保 [33]8386㊂因条件所限,未在全面占有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应是‘校勘记“此处误校的主要原因㊂其次,‘明神宗实录“载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戊子,加于慎行太子太保㊁礼部尚书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是日(朱)赓疏称 于慎行二十年尚书,宜进太子少保㊂廷机㊁向高久推正卿,宜升礼部尚书㊂温旨报从㊂ [33]8197按,此条不确有二㊂其一, 太子太保 当为 太子少保 之误㊂读其文意,朱赓上疏建议于慎行 宜进太子少保 ,后 温旨报从 ,而结果却是 加于慎行太子太保 ,前后矛盾,究竟孰是?就需考证清楚㊂据‘万历起居注“载: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丁亥,是日,大学士朱赓谨题: 于慎行二十年尚书,似宜进加太子少保㊂廷机㊁向高久推南北正卿,似宜升礼部尚书 伏候圣明裁夺施行㊂ 二十六日奉圣旨: 朕览卿奏,具见忠敬谦慎 该部知道 [42]2427-2428㊂可知,朱赓上疏陈请 于慎行似宜进加太子少保 ,明神宗准其所奏,显然也是指进加其为 太子少保 ㊂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李廷机上‘辞内阁疏“,亦载: 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李谨奏:臣方以疾乞休,适推择阁臣 随奉圣旨: 于慎行加太子少保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46];六月二十一日,叶向高上‘辞内阁疏“: 接得吏部咨文,为会推阁臣事㊂奉圣旨: 于慎行加太子少保㊂叶向高㊁李廷机升礼部尚书,各兼东阁大学士 [47]㊂以上皆证‘实录“此处 太子太保 之误㊂其二, 是日 ,不确㊂据‘万历起居注“载,朱赓上疏是在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次日即五月二十六日圣旨下达,准其所奏㊂而‘实录“却载 是日 也即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戊子 朱赓上疏,该年 五月戊子(二十六日) 是圣旨下达而非朱赓上疏之日,‘实录“纂修者不察,遂有此误㊂参考文献:[1]胡广.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程敏政.明文衡[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481-482.[4]万斯同.明史[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1.[5]王鸿绪.明史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171.㊃59㊃2020年第6期管宏杰:‘明实录“载名臣传记考误[6]朱元璋.诸司职掌[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04.[7]李东阳.明会典[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9]陈文.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0]王绅.继志斋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54-755.[11]徐紘.明名臣琬琰录[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10.[12]杨士奇.东里续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90.[13]杨士奇.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56.[14]吕震.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M].上海图书馆藏本.[15]陈循.芳洲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6]王直.抑菴文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49.[17]胡汉.郴州志[M]ʊ天一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7.[18]王翔.芳洲先生年谱[M]ʊ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2001.[19]姚舜牧.来恩堂草[M]ʊ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0]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3.[21]李贤.古穰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14.[22]杨希闵.薛文清公年谱[M]ʊ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2001:5-27.[23]刘吉.明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4]商辂.商辂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620.[25]李东阳.怀麓堂集[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53.[26]王越.黎阳王太傅诗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511.[27]李濂.嵩渚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8]张居正.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9]方献夫.方献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0]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37.[31]严嵩.钤山堂集[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9.[32]俞汝楫.礼部志稿[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59.[33]周延儒.明神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34]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348-349.[35]胡直.衡庐续稿[M]ʊ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78.[36]何乔远.名山藏[M]ʊ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77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442.[37]查继佐.罪惟录列传[M]ʊ周骏富.明代传记丛刊:第85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1731.[38]张岱.石匮书[M]ʊ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3.[39]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22.[40]徐阶.世经堂集[M]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㊃69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㊀。

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

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

历史镜鉴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王竑(1413—1488),湖北江夏(今属武汉)人,生于河洲(今甘肃临夏),26岁中进士,在江苏做过二任漕运总督、一任江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

王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诛阉党、恤百姓、修边防、劝皇帝、强漕务、理盐政,是明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最为百姓传颂的是他为国为民的那份生死担当。

反对阉党,稳定局势明朝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阉宦之祸,分别由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引起,正统年间的王振阉党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阉党擅权,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王振的这一次擅权对明朝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裹挟下参与对后元瓦剌部的进攻,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形成了一场朝中无君的大规模的政治危机。

皇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下随即主持政权,朝中正直的大臣顺势发起肃清王振阉党的政治斗争。

王竑是这场斗争的积极分子,他带领群臣击杀王振的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毛贵、王长随三人,朝中阉宦势力得以肃清,为战胜瓦剌部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

”明朝开国70年,从未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锦衣卫头目的事。

《名山藏》记载,王竑叫来妻儿,郑重交待后事,然后坦然进宫领罪赴死。

好在有老臣于谦力挺相助,躲过了一劫。

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有诗曰: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

“左顺门事件”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此后朱祁钰正式继位,明朝确立了绝不妥协、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始了井然有序的对瓦剌备战。

抵抗外敌,平定内乱王竑作为文官,却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

瓦剌部在俘获英宗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

这时北京城中的主和派主张弃城,而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

王竑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督领毛福寿、高礼军防守城墙。

瓦剌兵临北京城外的高粱河,王竑联络外兵,联合其他军队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

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精简官吏,训练士兵,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

王竑救灾活动与传统政治思想的优秀成分

王竑救灾活动与传统政治思想的优秀成分

王竑救灾活动与传统政治思想的优秀成分南炳文【摘要】In the period of Jingtai,during the first term of governor in Jianghuai,facing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Wang Hong implemented good relief activities.He put forward various policies,focu-sing on entir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as the key to relive disasters.He treated victims outside Jianghuai equally,fought tirelessly against phenomenon unfavorable to disaster relief,which made a striking effect. Wang Hong's success in disaster relief lies i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loving people”and “policy of benevolence.”.%景泰年间,王竑在第一次担任江淮地区巡抚期间,面对严重的天灾形势,进行了出色的救灾活动。

他多方设策,以全面革新朝政为解决天灾祸患之关键,对非本辖区灾民一视同仁,与不利于救灾的现象不懈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王竑救灾成功的根源在于受到中国古代提倡“爱民”“行仁政”这一优秀的传统政治思想的熏陶。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465-469)【关键词】王竑;赈灾;爱民;仁政【作者】南炳文【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王竑(1413-1488)是正统后期至成化初年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

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

作者: 谢贵安[1,2]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74;[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219-2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明实录》;建文帝;形象塑造;传统史学;史学主观性
摘要:�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经常受到朱棣感召的被动形象,以及听任"奸臣"摆布的庸君形象。

对建文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实录修纂具有主观性的一面。

然而,该实录在记载建文事迹时,在不太敏感的内容上也保持了据实直书,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从能臣王竑致仕看明中叶用人得失

从能臣王竑致仕看明中叶用人得失

从能臣王竑致仕看明中叶用人得失
王雪华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有关明代宪宗初年兵部尚书王竑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一定关注。

[1]甘肃学者还编有《王竑文化六百年》,[2]该书汇集了相关资料,便利并推动了王竑的研究。

王竑祖籍湖广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生于河州(今甘肃临夏),他能由西北边陲的士子而一路高中进士,其出类拔萃之才智和勤奋自不难想象。

入仕之后,历任六科给事中、
总督漕运、巡抚淮扬庐、兼理两淮盐课,升左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尚书,却在53岁的
壮年,也是朝廷用人之际即致仕还乡,其中缘由自然值得细加考察。

本文正是探究王
竑个性、
【总页数】10页(P202-211)
【作者】王雪华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北宋熙丰名臣致仕文学研究 [J], 吴肖丹
2.体制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明代名臣萧大亨》 [J], 万昌华
3.试论《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的异同得失——以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为例 [J],
牟超男
4.“用力为贤”还是“进贤为贤”?——从管仲为政得失看领导干部的选人用人责任 [J], 纪光欣;孙莹
5.抗倭名臣胡宗宪为官得失之鉴 [J], 陈雪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承载 和 记录 。 当然 , 无 论是 皇 帝、 士大夫 还是 史 臣, 他 们 对 王 的重 视 , 又 与 王 个 人在 景泰 、 天 顺、 成化、 弘治 间 的历史 功绩 密不 可分 。这 说 明 , 历 史 的书写 虽然 与 书写者 的价值 取 向紧密相 关 , 但 也 或 多或少 受制于 客观 的历 史事 实 。 关 键词 : 明实 录 ; 王 ; 历史 书写 中图分 类号 : K2 0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0 1 5 ) 0 2 — 0 0 2 3 — 1 0 了实 录修纂 者 对王 的 看 法 和评 价 , 而这 种 评 价 又 受 到 了 当时土 大夫们 立 场 的影 响 。在士 大夫 和修 纂
的, 字数 竞 多达 二万 五千余 字 。《 明史 》 属 于“ 同为一 事, 分在 数 篇 , 断续 相 离 , 前后屡出” 的纪 传 体 , 对 王 兹 事迹 的 记 载 多 重 复 ; 而《 明实录 》 属于“ 理 尽 一 言, 语无 重 出 ” 的 编 年 体①, 因此 它 对 王 个 人 历 史 的记载 , 每一 阶段都 很详 细 , 信息 量要 远大 于《 明
或少 受制 于 客观 的历史 事实 。 关 于《 明实 录》 对 王 兹 个 人 历史 书写 的论 著 , 迄
未 寓 目, 故 本 文试作 一 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 录 重视 王 兹在 土木 事 变和 镇 守 居庸 关 中
的 作 用 和 功 绩
事 迹 的选择 并不 完 全 一 致 , 而 是 与 实 录 的 当代 性 和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1 6
却是 在 “ 土木 之变 ” 的历史转 折关 头 。 英宗 被 蒙古 瓦剌 部俘虏 后 , 朝 内一 片混 乱 , 在是
作者简介 : 谢贵安( 1 9 6 2 ~ ) , 男, 湖北襄阳人, 武 汉 大 学历 史 学 院教 授 , 博士 , 博 士 生导 师 , 湖 北 科 技 学院 人 文 与 传 媒 学 院彩 虹 学 者 , 主要从事 中
籍 贯和 出生 开始叙 述 的 ] 。《 明英 宗 实 录 》 ( 以下 径 简 称“ 英 录” ) 卷一 四O载 , 正统 十一年 四月 辛酉 , “ 擢
进 士 王 为 户 科 给 事 中 ” 。 王 兹 在 政 坛 上 崭 露 头 角
往 疗之 ” , “ 提督 守备 居庸 关 右佥 都御史 王 有 疾 , 命
作 为大 明帝 国的 高 级 官吏 , 王 ( 1 4 1 3 —1 4 8 8 )
的 个 人 历 史 直 接 构 成 了 明 朝 国 史 的 部 分 内容 。 与 清
修《 明史 》 对 王 的记 载 仅有 八 千 余 字 相 比 , 明代 的
国 史《 明实 录 》 对 王 的 历 史 记 载 显 然 是 有 所 偏 爱
第 3 O卷 第 2期
Vo1 .3 0No.2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帝 王属 性 密切 相关 。实 录多 次记 载 了皇帝 对 王兹 的 关心 , “ 提督 守 备居 庸 关 右 佥 都 御史 王 有 疾 , 命 医
以编 年 为主 的《 明实录》 , 对 王 的记 载 是 从 正 统 十一 年他 升为 户科 给事 中开 始 的 , 这 与 纪传 体 的
《 明史 》 其 本 传 的开 头 不 同 , 后 者是 从 他 姓 名 、 表字 、
还 京调 治 ” 。然 而 , 王 在 宪 宗 后期 失 宠 , 实 录对 此 也 有 明确 的记 录 。正是 为 了反 映皇帝 对他 的眷 顾 或
厌弃 , 王 才 在 以 记 载 帝 王 为 主 旨 的 实 录 中受 到 重 视, 获 得突 显 。《 明实 录 》 对 王兹 历史 的书 写 , 也 反 映
者们 看来 , 王兹 是一 位能 干 的可堪 依靠 的治 国大 员 , 因此 才会有 士 大夫 不 断 地 要求 起 复 , 这些 连 绵 的 起
复奏 书并 被修 纂 者 们所 津 津乐 道 。当然 , 土大 夫 和 修纂 者们 的上 述 评 价 , 又 与 王兹 个 人 在 景 泰 、 天顺、 成化 、 弘 治 间的历史 功 绩密 不可 分 。这 说 明 , 历史 的
2 O 1 5年 3月
Ma r . 201 5
试析《 明 实 录 对 王 个 人 历 史 的 书 写
谢 贵 安
( 1 . 湖 北科 技 学 院 人 文 与 传 媒 学院 , 湖北 成宁 4 3 7 1 O 0 ; 2 .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 王 兹 的仕 途 与大 明帝 国正 统 、 景泰、 天顺 和成 化 的历 史相伴 而行 , 甚 至是 当时一 系列重 大 事件 的历 史见 证 , 其个 人历 史直 接构 成 了明朝 国史 的部 分 内容 。《 明实录 》 作为 明朝 的编 年 国史 ,
以时 间为 线索 , 鲜 明地 记 载和 反 映 了王 在 每 一个 阶段 的成就 。 书 中对 王 兹 的肯 定和 惋惜 , 反映了 《 英 宗实录 》 、 《 宪 宗实录 》 和《 孝 宗实 录》 的 史 臣们对他 的 正面认 识 , 也是 对 当时 士大夫 们对 王 骇评 价
史》 , 反 映 了王骇 个人 命 运在 明代 历史 大潮 中的位置 和 价值 。 《 明实 录 》 _ l 1 对 王 兹个 人 历 史 的书 写 , 并 非 全 然 客观, 而是 有所选 择 的 , 与《 明史 》 相 比, 实 录对 王 兹
书 写虽然 与 书写 者 的价 值 取 向紧 密 相关 , 但 也 或 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