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合集下载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不在其位

不在其位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的话。

意思是告诫人们如果不在那个位置,就不做与此位置有关的事。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话褒贬不一,赞称有之,反对的也有很多。

反对者认为,这是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观念同出一辙,孔子是让人们持看客心态。

也有人说孔子是肯定和鼓励“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

他们认为这是孔子思想消极的部分,应给予批判。

但是不禁要问,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怎么能让人这么消极被动和麻木不仁呢?这与他的入世思想不是有所背离吗?其实持这些反对意见的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孔子此言,本是孔子针对政事而言的,它是在讲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一个人不在其位,也就没有相对于其位拥有的权利。

所以也根本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

也就不可能谋这个位置的事,即使谋也谋不好。

大千社会、茫茫人海,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同,就是在同一行当,也有岗位和角色的不同,由于岗位和角色不同,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其对应的权利与责任也就不尽相同。

观察一个事物的出发点和对事物认知的高度就会不同。

这就要求固定的角色与位置必须有相应的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责任,这样每个个体才能准确恰当的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如果定位不正确,就会出现盲目的越位和替别人代劳的现象。

从而造成管理的无序。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告诉世人要给自己在社会和组织中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这样社会和组织才能有序发展。

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处理好“位”与“政”的关系尤为重要。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只有不同岗位的员工认清自己的岗位责任,“在其位而谋好其政”,圆满的完成好本职工作,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个企业,如果董事长干总经理的事情,总经理干部门经理的事,而员工却整天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公司怎么能发展。

纵观成功的企业,都是岗位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管理无越界的管理典范。

从在其位谋其政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在其位谋其政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商鞅也非常重视定“名分”,他说:“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认为只有确定名分,才能天下大治;而如果不确定名分,必将天下大乱。他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定“名分”的重要性:如果野地里出现一只奔跑的兔子,一百人会蜂拥而上去逮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可以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而市场上卖的兔子很多,却连小偷都不敢去偷,是因为这些兔子的所有权都已经明确。
“虚位”所造成的影响之恶劣显而易见。一方面,它会导
致许多事情无人负责的现象出现,荒废了众多的“责任田”;另一方面,它会严重破坏企业内部的协作意识、公平氛围,打击那些能干的人及高效的部门的积极性。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
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中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应该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事情。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的观点,说的是君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思考问题。上面这些话均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命题,即职位与职责对等的问题,这是管理的组织职能发挥效用的基本前提。
但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是人手相对紧缺的企业中,管理层总是希望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够一个顶三。毫无疑问,这样做有助于强化部门的柔性,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好处。当企业规模非常小、员工凝聚力很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有限的时候,这样的管理模式可能发挥作用,甚至作用还非常明显。但当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部门及员工之间职责不清而造成的拖拉、扯皮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论语》智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智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智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
其位。


释文:孔子说:“不在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的问题不超过他的职责范围”
今解:做好本职工作。

不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公司,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由一个一个个体组合而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职能,都是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个体的缺损都会影响整个整体的完美性。

所以,一个优秀的整体,必定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起把这个整体推上完美。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的观点,说的是君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思考问题。

《中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应该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事情。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只有深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精髓,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下属也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

在这里,“谋政”的先决条件是“在位”,也就是说,能否确保高效的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者拥有该职位的法定权,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做什么准备,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

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大意是说,如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兴盛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不得当;刑罚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有序井然,必先“正名”。

商鞅也非常重视定“名分”,他说:“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认为只有确定名分,才能天下大治;而如果不确定名分,必将天下大乱。

他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定“名分”的重要性:如果野地里出现一只奔跑的兔子,一百人会蜂拥而上去逮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可以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

而市场上卖的兔子很多,却连小偷都不敢去偷,是因为这些兔子的所有权都已经明确。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摘自:《论语·泰伯篇》解释: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赏析:孔子常常从宏观上思考经绑治世的大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诱导人们冷淡政治,而是君子应有的一种处事准则。

泰伯篇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宪问第十四【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能够为仁矣?”子曰:“能够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能够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能够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能够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能够为‘文’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深度思考——关于工作权利的明晰和划分大凡谈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们立即会想到,这是对工作的消极逃避等等。

但这是左倾时代遗留的片面理解,谬误甚大。

只要我们稍加深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的哲理。

此句名言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谋政的前提是要有位子,没有位子就不要进入操作状态,不能做出各种决定。

再往下引申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一个企业或部门,你就要坐到这个位子上来。

没有坐到这上来就只能提意见,而不可以做决定。

先人的智慧哲言和我们的工作结合,给我们指引一条管理过程中的光明大道,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管理?如何参与管理?如何有效地参与和各自工作内容相应的管理并使之科学化、效率化就成了各级干部需要深思的问题。

下面我尝试以延安两店因防损突发事件较多取消罚款奖励兑现后的一系列新办法出台前后几经变更的过程为案例,探究此名言的深刻道理和今后工作中应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和大家共同探讨。

延安两店因突发事件紧急叫停原罚款兑现奖励办法。

因个别防损员为了拿到更多的罚款奖励,满足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用偏激手段强行罚款,因此给店里造成了经济上、荣誉上的严重损失,和企业的文化宗旨背道而驰。

所以在盛大店在又一次因罚款给店里造成较大损失时,店长安苏龙,紧急叫停罚款奖励兑现办法。

应该说,这个紧急叫停,既是店内的实事求是的正确举措,也是对脱离延安实际的奖励办法的坚决否定。

把防损奖励和罚款脱钩成为这段时间的共识。

但接下来,如何针对上述两店制定新的防损奖励办法就成了摆在店内防损部、总部防损部面前的问题了。

为此总部防损部负责人施助和总部防损部经理刘涛在延安召开紧急会议,和防损部门干部一起公开讨论新的奖励办法。

在防损奖励和外盗罚款脱钩的前提下,初步拟定方案为:方案A:今后每次外盗少罚款甚至不罚,并以抓外盗次数进行奖励,奖励标准参考上年外盗罚款金额和次数。

得出每次发现外盗无论是否处罚均奖励20元,外盗所罚款项如数上交公司和员工无关。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诗句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诗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周⋅孔子的《论语·泰伯篇·第十四章》,原文为:“子曰: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这是孔子对于为官之道的一种态度,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思想。

它告诫人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安守本分,不要越俎代庖,去插手自己职责以外的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干涉他人事务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或者导致行动上的混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应该专注于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别人的事务。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避免冲突,也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故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故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故事
据说,春秋时齐国穆公的臣子辞曰:“诸侯之国,不可不有勇也。

晋农也,务其业,其义民之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不私。


穆公说:“诸侯之国,不只要有勇者,还要有智者。

晋农务其业,关心
其义民之事,不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且在这个国家做着智慧之事,是一位君子。


穆公便任命晋农任司寇,晋农怀柔不锋,严惩不轻;施以恩德,激励
谨守,统理齐国,使国中治安更加宁靖。

故事传说,有一句名言:“把
力量放在最有用的地方,就可以改变一位国家的命运。

”这就是春秋时
期晋农的智慧。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造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造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处于某个职位,那么就不应该干涉这个职位所负责的事务。

这句话强调了职责和权限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不要越权干涉别人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出于关心或者好奇,会去干涉别人的工作,甚至会越权做出一些决定。

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但是你却经常去干涉公司的高层决策。

虽然你可能是出于对公司的好意,但是你的行为却可能会被视为越权干涉,从而引起高层的不满和反感。

相反,如果你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只关注自己分内的工作,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热心肠。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不公正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盲目地干涉别人的工作,而是应该通过合法和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句非常有价值的名言。

它提醒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不要越权干涉别人的工作,同时也不要过于热心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宪问篇》原⽂及译⽂【宪问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上达,⼩⼈下达”;“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思不出其位”;“君⼦耻其⾔⽽过其⾏”;“修⼰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 14·1 宪(1)问耻。

⼦⽈:“邦有道,⾕(2);邦⽆道,⾕,耻也。

”“克、伐(3)、怨、欲不⾏焉,可以为仁矣?”⼦⽈:“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的学⽣。

(2)⾕:这⾥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夸。

【译⽂】 原宪问孔⼦什么是可耻。

孔⼦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问:“好胜、⾃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 【评析】 在《述⽽》篇第13章⾥,孔⼦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提到“耻”的问题。

孔⼦在这⾥认为,做官的⼈应当竭尽全⼒为国效忠,⽆论国家有道还是⽆道,都照样拿俸禄的⼈,就是⽆耻。

在本章第⼆个层次中,孔⼦⼜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孔⼦在这⾥认为脱除了“好胜、⾃夸、怨恨、贪欲”的⼈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知。

显然,“仁”是最⾼的道德标准。

【原⽂】 14·2 ⼦⽈:“⼠⽽怀居(1),不⾜以为⼠矣。

”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

居,家居。

指留恋家居的安逸⽣活。

【译⽂】 孔⼦说:“⼠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活,就不配做⼠了。

” 【原⽂】 14·3 ⼦⽈:“邦有道,危(1)⾔危⾏;邦⽆道,危⾏⾔孙(2)。

” 【注释】 (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论语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八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论语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原文】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特别是知识分子或文人如果不是身居官职最好不要随便谈论和批评政事而真当隐士的更须要有如此的胸襟
《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就不要参与谋划那个职位的具体事物;特别是知识分子或文人,如果不是身居官职,最好不要随便谈论和批评政事,而真当隐士的更须要有如此的胸襟;这是在告诉世人,真正的学问要能学以致用,要能和作人做事相配合;同时也是在告诫世人,对一件事,如果不是很了解,或者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时,不要轻易下结论,下断语。

《子曰德鲁克》第七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德鲁克》第七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德鲁克》第七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篇》第14)德鲁克对曰:“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是管理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尽管有许多人对这句话颇有异议,但事实上,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句非常有智慧的话。

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是说:不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责位的业务。

政治是需要分工合作的,除了分各级政府官员,还有专职的民意代表,而不是大家任意发表意见,全无章法。

如果一个人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履行该角色地位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其位,谋其政”,专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分散精力,不互相干扰,不互相掣肘,,工作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反之又如何呢?在《一分钟经理人遇见猴子》一书中,肯·布兰佳博士把每一次员工遇到的问题都描述成一只猴子,每个人都需要照顾好自己的猴子,也就是尽到各自的工作职责。

而现实工作中这只“猴子”常借助“逆向授权”之手,在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跳来跳去。

当员工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将问题转移到管理者那里,他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在走廊里遇见一位下属,他跟你说:“早上好,经理,可以给我几分钟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因为我们遇到麻烦了。

”做为一名管理者,了解下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是你的职责任,于是你就站在那里,听他把问题详细说了一遍,可当你心无旁骛的和他讨论的时间,半个小时的时间飞逝而过。

你的行程被这次谈话所打断,同时你也大体知道了是什么问题,但是一时还无法下结论,于是你说:“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现在我没时间和你多说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

”克曰:“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译文】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分析】身在职场,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场景:领导单独把你叫进办公室,问你关于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看法,让你帮他拍拍板,更有甚者,会结合你之前说过的话,让你扩展,但实际上这些事其实本应当让领导自个决定的,而不属于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事后我们才知道领导从最开始心里就明白得像明镜一样,已经有最终的决定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被领导测试了。

现通过魏文侯跟李克的一段对话,来感悟隐含的权谋思维,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对待领导方面:不拍板案例中,作为领导的魏文侯在选相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在候选人魏成和翟璜之间举棋不定。

所以,他找来李克问他该选哪个好(注意:这种发问的行为实际上暗示了领导的最终决定权下移),而作为下属的李克肯定知道决定权已经转移到自己身上了,所以,他决定不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他第一次笼统的回答了魏文侯的问话,但是始终没有说哪个候选人更适合。

文侯不满意,继续逼问李克回答,李克没办法,此时具体的说出了识人的五大点,但最终也还是没有提到适合做国相的候选人的名字。

什么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什么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什么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

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 ,上奏朝廷。

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

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

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

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张释之的故事还有一个——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

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斩首。

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

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斩首已是最高处罚了。

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

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汉文帝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罚人,被张释之极力阻止,张释之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汉文帝是越职行事,汉文帝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治国,天下人犯了什么法自该有相应的法律和法官去管,轮不着国君用私心去干预。

《孟子·离娄章句上》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儒家一直主张为政以德,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假如人人都能做好他那个位置所该做的事,修好他那个位置该有的德,那这个世界早就无比和谐美好了,正如王阳明所讲“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那天下太平就指日可待了。

又如《中庸》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1)其政。

”(《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谋:参与计划。

【翻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规划那职位上之事。


【评析】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

这在当时(春秋末年)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人人各司其职,管好自己,就天下太平,或许那些繁琐的法律制度,或有司人员也可以简化,甚至不需要存在了。

【延展】
1、脑力激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时候可以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