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充任中外外事活动翻译的外国传教士
清初宫廷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
作者简介:吴艳玲(1980—),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徐日升(ThomasPereira),原名ToéPereira,葡萄牙人。
1663年入耶稣会。
1672年,抵达澳门。
1673年,由南怀仁推荐进京。
徐日升多才多艺,进入清朝皇宫以后,时常以传教士、外交家、音乐家的身份活动于宫廷内外,且在这些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一、忠诚的传教士作为一名传教士,开展教务活动是其第一要务。
徐日升开展教务活动既继承先辈们优良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教徒,保护教友。
1673年徐日升因通晓历法而被召至北京。
徐日升进宫后,经常向康熙帝讲授西学知识,并在讲学时“涉及圣教道理”,到后来“其所亲信之太监,亦奉圣教”。
[1](p179)通过这种方式,他在宫中发展了不少教徒,并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当教会处于紧急关头时,他便凭借康熙帝对他的依重和信任挺身而出,为教会提供必要的救援。
1690年山东发起一场针对信徒和汪儒望神父的教难。
徐日升知得消息后,请求康熙帝帮忙,康熙帝“立即派一些人到山东去平息这场对天主教徒的迫害”。
[2](p19)最后,反教事件平息,迫教人员受到处罚。
1691年浙江巡抚张鹏隔到处张贴示谕,禁止传播天主教。
为此,徐日升和安多以钦天监的名义上奏章。
他们称欧洲传教士“跋涉数万里”来到中国只是为了“阐明道教”;传教士在为清廷“治理历政”、“制造军器”、出使俄国方面忠心耿耿等。
不久,礼部便宣布杭州天主堂“应照旧留存”。
这表明,清政府严禁天主教的态度已有所缓和。
另外,徐日升还忠心地劝告他的同伴们尽可能地避免同中国官员发生正面冲突。
他的劝告使“不少迫害活动很快平息,一些教堂能够光复再建,在湖南、广东、直隶、浙江与山东一带,很多教堂得到保护”。
[2](p19)整体而言,徐日升亲自发展教徒、保护教友的举动促进了天主教的进一步传播,并为以后容教令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争取自由传教政策。
洪钧--清末外交家
洪钧--清末外交家
洪钧介绍
中文名:洪钧
国籍:中国(清朝)
字:陶士
号:文卿
参考资料:《科举人物:洪钧》
洪钧(1839-1893)清末外交家。
字陶士,号文卿。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祖籍徽州歙县。
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
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在出使期间看到俄国人贝勒津翻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遂获得西方的资料证补《元史》。
在翻译金楷利等的帮助下,译著了有关章节,撰成《元史译
文证补》30卷,其中有目无文的10卷,对元宪宗以前历史的证补较为详实。
开了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例。
回国后,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张加强军训,巩固边防。
传教士白晋,这个传教士是谁?
传教士白晋,这个传教士是谁?这个传教士是谁?白晋(法语:Joachim Bouvet,1656年-1730年),一作白进,字明远,原名若阿基姆·布韦,耶稣会法国传教士。
白晋出生于法国芒市,1678年加入耶稣会,1684年受法王路易十四选派出使中国传教,出发前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称号,入法国科学院为院士。
同行者有:洪若翰、刘应、塔夏尔、李明和张诚。
1685年3月3日,使团自布雷斯特起航,途经暹罗时,塔夏尔被暹罗国王留用。
其余五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抵达浙江宁波。
因海禁未开,洋人不能深入内地,清 ... 令其回国。
但经南怀仁说明他们为法王所遣,精于天文历法。
次年入北京,白晋与张诚为康熙留用,随侍宫中,其他三人回浙江。
白晋为康熙讲授欧几里得几何[1]。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派遣白晋为使出使法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白晋、雷孝思等传教士,奉帝命测绘中国地图;白晋才出京门,因座马受惊,跌 ... 下,腰痛不能继续前行,留陕西神木县养病,后返北京休养,集各传教士所绘分图,汇成全中国总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赐名为《皇舆全览图》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传教士15世纪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及西、葡的对外扩张,欧洲传教士纷纷前往世界各地传教。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士率先入华,掀开了明清时期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序幕。
从1552年到利玛窦1583年到达中国,共有32名耶稣会、24名方济各会士、2名奥古斯丁会士和1名多明我会士试图在中国定居,但都未成功。
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始以“番僧”的身份到达肇庆,开启了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历史。
此后,耶稣会陆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
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清廷钦天监任职且深受皇帝信任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致信欧洲教会,请求增派传教士来华。
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
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徐继畲,晚清名臣、学者,《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徐继畲(yú),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
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1826年中进士,1842年任福建布政使,道光皇帝召见,命他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宜。
从此,他多方接触欧美人士,了解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
从1844年到1848年,他用五年之功完成了《瀛寰志略》。
1865年,他被召进京,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同文馆总管。
1867年10月21日,他接受了美国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画像。
1869年,他告老还乡,乡居至死。
徐继畲后人捐297件传家宝换城市户口 26年后仍是农民。
1989年,徐继畲第六代孙女徐惠云作了决定,要将这笔庞大的遗产捐赠给太原的三晋文化研究会。
它们的回报是,三晋文化研究会帮助解决徐继畲七世孙徐进伟等人的城市户口。
26年过去了,当年解决户口的愿望成为泡影,徐家捐赠出的绝大部分文物移交给了山西省博物馆(如今改名为山西博物院)。
还有近30件文物却在此前下落不明,至今无从寻觅。
徐继畬的评价徐继畲的华盛顿论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
历史趣谈:大清雍正皇帝如何训示外国传教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大清雍正皇帝如何训示外国传教士导语: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的活动相当频繁。
到康熙末年,各省教徒已达三十多万,拥有教堂三百座以上。
雍正元年(1723年),在福建省福安县,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的活动相当频繁。
到康熙末年,各省教徒已达三十多万,拥有教堂三百座以上。
雍正元年(1723年),在福建省福安县,有一个生员教徒宣布弃教,与其他人联合向官府指控教士们敛聚地方民财修建教堂,并使男女混杂,败坏风气。
此事引起了雍正帝的高度重视,并最终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
雍正帝下达谕旨后,在京传教士上奏呼吁请缓行驱逐教士行动。
为此,1727年7月21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接见了巴多明、戴进贤、雷孝思等传教士,发表了一番很长的讲话。
这番讲话非常有意思,现摘录如下:伊请朕下令归还所有的教堂,并允许传播尔等的教义,就像父皇在世时那样。
请尔等听朕之言:尔等要转告在这里和广州的所有欧洲人,并且要尽快转告他们。
即使罗马教皇和各国国王亲临吾朝,尔等提出的要求也会遭到拒绝的。
因为这些要求没有道理。
假如有道理,尔等一经提出,朕即会赞同。
请不要让尔等的国王也卷到这件事中来吧!朕允许尔等留住京城和广州,允许尔等从这里到广州,又从广州往欧洲通信,这已足够了。
不是有好多人控告尔等吗!不过,朕了解尔等是好人。
倘若是一位比朕修养差的君主,早就将尔等驱逐出境了。
朕会惩罚恶人,会认识谁是好人的。
但是,朕不需要传教士,倘若朕派和尚到尔等欧洲各国去,尔等的国王也是不会允许的嘛。
先皇(指康熙)让尔等在各省建立教堂,亦有损圣誉。
对此,朕作为一个满州人,曾竭力反对。
朕岂能容许这些有损于先皇声誉的教堂存。
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士
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中国历史上的3位外国传教⼠1)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6⽇-1610年5⽉11⽇),出⽣于意⼤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天主教耶稣会意⼤利籍神⽗、传教⼠、学者,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第⼀位阅读中国⽂学并对中国典籍进⾏钻研的西⽅学者。
在中国历史上,他作为外国⼈第⼀次被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安葬。
他的著作对中国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传教,来到葡萄⽛⾥斯本。
1580年利玛窦年被授予神职神⽗,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帮助罗明坚进⼊中国的尝试。
1583年(明神宗万历⼗⼀年)来到中国居住,同年9⽉,在肇庆建⽴了第⼀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份中⽂世界地图,并⽤中⽂和罗明坚起草了第⼀部《祖传天主⼗诫》。
1608年印刷《畸⼈⼗篇》,并在同年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1610年5⽉11⽇,因病卒于北京。
////////////////////////////////////// 2)明末清初。
汤若望(1592年~1666年)外⽂名: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别名:约翰·亚当·沙尔·冯·⽩尔国籍:德国民族:⽇⽿曼出⽣地:德国科隆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天主教耶稣会修⼠、神⽗、学者。
在中国⽣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夫”,官⾄⼀品(⼀级正品)。
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
在意⼤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量资料。
汤若望在中西⽂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位不可忽视的⼈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之⼀。
他继承了利⽒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炮制造等⽅⾯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成的"现代农历"。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
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
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利玛窦(1552--1610)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
“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徐光启(1562--1633)1、个人简介: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2、主要翻译作品:《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3、翻译思想: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法国籍传教士张诚与清初宫廷
法国籍传教士张诚与清初宫廷[摘要]张诚是清初宫廷里一位重要的法国传教士。
他对传教事业的忠诚开创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新局面;他在中俄谈判中为维护清政府的权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博学的知识亦为早期西学东渐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关键词]张诚;传教;外交;博学张诚,字实斋,原名Joannes Franciscus Gerbillon,法国人。
1654年生,17岁入耶稣会,1688年抵京。
张诚多才多艺,进入清朝皇宫以后,时常以传教士、外交家、博学多识的学者身份活动于宫廷内外,且在这些领域都有卓越表现,兹一一叙述。
1 忠诚的传教士1.1 拓殖教堂,热心教务1688年张诚抵京后的第二年,即被康熙帝授权作为与俄罗斯尼布楚谈判的中方代表,因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到康熙帝的赏识。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帝患疟疾,高烧不退,太医束手无策,张诚和白晋献上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
皇帝一服即愈,大悦,遂赐张诚住宅(该宅即前辅政大臣苏克隆哈旧府),并赐地建筑天主堂一所,亲题“万有真原”匾额。
这个教堂就是当时北京仅有的三堂之一的北堂,徐宗泽所编之书也云:“北平西什库之圣堂,康熙帝感公德乃赐地而建筑者。
”此一教堂的建立,拓展了法国耶稣会在华的生存空间。
该教堂于1703年落成,也就“从此时起,张诚神父当他在北京时,每逢主日就在新堂里宣讲教理,又为教友们谆谆教导各人应尽的本分。
同时,他还积极协助各地主教神父:如在山东临清县城内为不久前被任命为北京主教的康和之主教(Mgr.d Argolis)筹建住所……”,从上述可知此时期张诚对在北京教堂内外的传教事务是很有热情的。
《正教丰褒》载,在北堂未建成前,张诚即已促成京西安门一教堂之建立。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张诚、刘应﹑洪若翰等奏肯恩给西安门内赐宇旁之隙地,以资建造圣堂。
上谕允,并颁赐银两料物,派大臣督管工程,历四年,堂工告竣”。
此亦是张诚积极拓殖教堂例证之一。
总之,张诚在他担任“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的第二任会长(任期1700年11月3日—1706年)职务间,确是洪若翰神父称职的会长继任者,是四大显愿会士”。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作者:王琪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11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准进入北京传教,传教士足迹迅疾遍布帝都,成为在京外国人中的重要群体。
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又是在京传教士中的“中国通”,他在京活动四十余年,在传教之余,结交权贵,先后主理京师同文馆及京师大学堂,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活动,成为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
教育活动1850年,丁韪良受美国北长老会委派,前往宁波传教。
1858年,曾作为美方的汉语翻译,参与了《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
1863年,丁韪良从上海转赴北京传教,开辟了美国北长老会北京教区。
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曾召见丁韪良,希望他转告在京传教士切勿太过声张,以免引发教案。
受当时民族主义、中西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丁氏在京传教效果不佳,入教者甚少,且多是贫苦民众。
当时他还在北京盖了一所小礼拜堂,组织了小型教会,方便教徒间的聚会活动。
在传教之余,他还参与了北京官话本《圣经》的翻译。
1864年,丁韪良鉴于北京失学儿童众多,于是租赁民宅设立蒙学,定名崇实馆,为一所走读学校,招收附近儿童。
学校最初招收六名学生,学生所有花费都由丁氏筹集承担,课程为经学、常识,并讲授基督教义,意在培养本土布道员。
丁韪良也一直出任该校校长,直至1885年,因学生众多,北长老会出资在新址建校,校务才转交他人管理,后来发展为崇实中学(今北京21中学)。
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丁韪良到京师同文馆讲授英文,薪酬颇高,后还被指派讲授国际法及政治经济学。
1869年,在赫德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正式任命前,他通过清政府的考试,合格后才被正式聘请。
1869年11月26日,丁韪良在同文馆正式上任,并用汉语向学生发表演讲。
丁韪良就任后,对同文馆的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
首先在学制方面,分成五年制、八年制两种,先后得到总理衙门批准。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严复,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家的代表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颗明星,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勋。
一、生平严复,字代庵,号称一悟道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六岁。
严复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擅长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法文等,为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翻译实践严复热爱翻译事业,对翻译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他致力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翻译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严复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翻译实践方面,严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拜伦的诗歌等。
他从源语语境和目标语语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的表达,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严复还创立了翻译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严复对学员们的培养和指导使得中国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翻译理论严复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是指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思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加以歪曲或改变。
严复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不得违背原作的本意。
“达”是指要使译文能够顺畅流利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严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应该能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雅”是指要使译文具有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性。
严复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使译文更富有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英国传教士苏慧廉与中西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英国 :士苏慧廉与中西文化交流I I宋永林苏慧廉(Q EEm Edward Soothill,1861 — 1935),英国 会传教士,名汉学家。
1883年,在中国最积弱的时代,苏廉来华传教,初居温州,广布施,兴学禁烟,西 知和科学技术,温社会的发展。
1907年,苏廉应李提之邀,赴原出任山西大学堂西 。
在 间,苏廉积极融地的社会,谢福芸被翁斌孙(翁同孙,时山西知府),翁之(翁孙#结拜为姊妹。
苏廉中国和文化传统,回国 牛 学汉学教授,于中国文化的推介和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出出贡献。
一、初到温州主动调适晚清 ,中西文 繁,而西方传士在其中 的 。
1881年,英国基会 派遣一位新传教士 温,于西方社会普遍盛行的有关中国“、脏、愚”的影响,苏慧廉得知 消息后跪地 :“,去,但 中国,中国!”然 运 人,苏廉最终中并于1883年达温州。
到温州,苏廉发觉中国文学作品的 ,眼一幕幕祥和的:情片异国土地心生好感,开始 里的人们。
源于中西方两 异的文 ,来自社会的苏慧廉来到中国后,一始和 的诸 。
地 ,苏慧廉 ,说温 ,做温人。
语言苏慧廉传教的最 ,,一修中文,另一 还要学习温州地的。
知一旦把学好,“:们(温人#的谈话,会有 获”。
苏慧廉 好学,学会了温 ,还根据发 拉 母编排了一套词汇,日后的传教。
此外,、和来乍到的苏慧廉来说都是极大的,但在 和碰撞中,苏慧廉 文化优越至上心理,地纳温州地方文化,入。
时的温 有蛋糕和 ,苏廉平日里中国的日 )西,清饰;解温州的 文化,以中国的礼仪惯例来处 边人事。
的 苏慧廉来说是 的,但凭 的 和信念,历经 终使一个“温人”,地社会,的传教和一系列 事业的 有的。
、西学东渐改造地方苏 廉 ,有 ,温州地区的教会 疗 事业的发的推 ,温 历 去的一位洋教父。
苏廉在温余载,扎根当地,殚精竭虑,将温州视 的 故乡。
39•语言文化!传教期间,苏慧廉将《圣经》翻译成温州方言版本,用温州话向公众布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清末,一位英国人出任浙海关官员 首译《红楼梦》的外国人留下宁波老照片
清末,一位英国人出任浙海关官员首译《红楼梦》的外国人留下宁波老照片 ●陈 瀚1966年,擅长撰写外国人在华经历的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德雷格(Charles H·Drage)出版了一部传记《龙廷洋大臣》(Servants of the Dragon T h r o n e),这部传记的主人名叫包腊(Edward Charles Bowra)。
4月初,这部书的中文版终由广西师范大学推出。
通读这本书籍,不禁发现包腊和宁波竟有一段如此深厚的缘分。
包腊是谁,怎么会在宁波生活1863年,当时已被外国人控制的清海关在英国招聘雇员。
此时的包腊不过22岁,作为伦敦海关的雇员,刚刚作为意大利独立战争英国远征军的一员归国。
或许是在意大利的经历,让包腊不满足于手头繁琐的工作。
这一年,他在一场宴会上偶遇了大清海关的招聘官,机缘巧合之下,他决定应征,去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看一看。
抵达中国后的包腊,第一站是天津,不久就调到了上海。
1866年,包腊又远调广州粤海关,在任上,他被任命为中国首次访欧使团斌椿使团的秘书,实际负责使团的日常生活和常规工作。
这个使团在欧洲民间受到了空前的争议,也领略了不少新鲜事物,包腊都一一在他的日记中予以记录。
相比于斌椿等人的日记,包腊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867年,包腊接到了清海关总负责人赫德的调令,被派往宁波,出任浙海关宁波税务司的头等供事。
在宁波,包腊待了四年,直至1871年才被调回广州,出任粤海关的负责人,并于1874年回英国休养时去世,终年33岁。
1867年的宁波,用包腊的话说可谓“风平浪静”。
当时的宁波已开埠23年之久,是“五口通商”中的一个通商口岸,英国人对宁波寄予厚望,故而在江北岸形成了外国人居留地,并在此设立了领馆,不远处就是浙海关。
但事实出乎预料,上海港迅速崛起,宁波港的货物贸易量只能用平淡二字形容,江北岸相比于上海的租界,也是逊色得多。
在抵达宁波时,赫德为包腊提供了每月325两饷银的酬劳,并再三叮嘱包腊要牢记“你是中国官员,而不是外国官员”,“你的职责是在你服务的口岸内,与各级官员维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同时还要“尽你所能,为商业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助合法经营者一臂之力”。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作者:黄慧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6期【摘要】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
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
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晚清;美国传教士;出版翻译活动;跨文化交流【作者单位】黄慧,邵阳学院外语系。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但与清朝时候相比,由于明朝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规模较小,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有限。
19世纪末的晚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西学东渐的高潮[1],促进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繁荣既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政治、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美国人在晚清西方传教士中唱起了主角。
由于政治原因,新中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国内史学界及外语界才有所涉及,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迄今为止,对此建树最多的当属顾长声,他的代表作《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国内全面研究传教士问题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此后,他又撰写了《容闳——向西方学习的先驱》《马礼逊评传》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社会进行的一系列出版译介活动。
顾长声受“文化殖民史观”的影响,认为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更多的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而开展的。
但客观看来,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就客观地评论了美国传教士在对晚清社会文化进行侵略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晚清的翻译文化使者
晚清的翻译文化使者作者:肖婷婷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摘要】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
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陈季同文化使者翻译文化中学西渐有人曾感叹近代福建译材辈出,人们只知道输入泰西文明的严复和林纾,而很少提及输出本国文化的辜鸿铭和陈季同,实在是个缺憾。
福州晚报2004年8月15日第一版有这么一篇文章《陈季同首本手稿影印件回故里》。
文章提到“陈季同在欧美影响很大,欧美国立图书馆里大多能找到其外文著作”。
陈季同究竟何许人也,文中提及的其在欧美的影响又是指哪些方面。
这些似乎如今都不大为人所知。
陈季同在今天似乎声名不显,而在晚清时期,他却是闻名中外的外交官、翻译家及文人,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以法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在19世纪80、90年代的欧洲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与辜鸿铭、林语堂并称为“福建三杰”。
一、陈季同从事翻译工作的原因长期的西方生活使他摆脱了“天朝大国”的幻想,并且他意识到闭关锁国的恶果,他要用一种清醒的世界意识和眼光看世界。
戊戌那年,他曾明确告诫曾朴:“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该推扩而参加世界的文学,既要参加世界的文学,入手方法,先要去隔膜,免误会。
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正是这种世界意识促成造就了陈季同的文化输出和输入活动。
19世纪西方中心主义的形成,表现在中西文化关系上,则是由西至东的单向传播。
“文化强权所引发的畸形自豪感正是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障碍。
”然而,当时的中国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加以改变的并未多见。
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
清代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基督教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大致可分为四次:第一次在唐代,被称为“景教”。
即基督教中被视为异端的聂思脱里安派,现存实物有明末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第二次在元代,被称为“也里可温教”(蒙语,意为“有福缘之人”,此教亦称十字教),即天主教的方济格派与多明我派,这些修士曾以教皇的使节身份来华,其中主要有柏朗嘉宾(P l e n o C a r q i n i)及随行本笃(B e n e d i c t)派的罗伯鲁(W il l i a m o f R ub r u c h)、隆如美(A n d r e o f L o n g i n-m e a u)等,当时蒙古贵族中曾有人皈依;第三次在明末清初,称为天主教(旧教),传教士们自称为“天教”和“天学”,其中主要为耶稣会;第四次在近代,被称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后者主要为英美两国各派。
基督教前两次传入中国并没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徒不多,不久即销声匿迹。
中国与西方的正式思想文化交流,应以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的媒介为历史上的第一次。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为明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M a t t e o R i cc i),他所制定的传教政策是“合儒”、“补儒”和“超儒”。
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好感,并极力打入宫廷。
这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政策。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同另一耶稣会士庞迪我(J.p a n t o j a)“赍方物进朝神宗(万历),恩赍极厚,钦赐官职荣爵”①。
据记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约有教徒2500人,崇祯元年(1638年)约有教徒38200人,顺治七年(1650年)教徒发展到15万人左右②。
1725年前后南京所属的两个城市建有教堂近百座,教徒达6万人以上③。
清初满族统治者继续利用这批耶稣会传教士的技术与知识,让他们在宫廷服务,但拒绝他们的宗教。
晚清外交家陈季同的翻译成就
晚清外交家陈季同的翻译成就
董梅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陈季同(1851—1907),字敬如,号三乘槎客,西文名Tcheng ki-tong (Chean Ki Tong),福建侯官人。
清末著名外交官、翻译家。
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陈季同除了将法国文学翻译引进中国外,同时也是近代最早将中国文化用外国文字介绍给西方的先驱,被称为法国文学的导师、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董梅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外交家罗丰禄的翻译成就 [J], 秦艳霞
2.陈季同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 [J], 刘雅芳
3.晚清的翻译文化使者——陈季同 [J], 肖婷婷
4.陈季同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 [J], 刘雅芳;
5.晚清外交家陈季同的翻译成就 [J], 董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熙皇帝与西洋传教士
康熙皇帝与西洋传教士安双成【期刊名称】《历史档案》【年(卷),期】1994()1【摘要】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并非始于清朝,在清以前已有西洋传教士在华工作和传教。
清顺治帝福临于定鼎北京之后,大胆任用西洋传教士观测天文和气象,编制历书,主持钦天监工作,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日耳曼人)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传教士。
从这一时期开始,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
康熙初年,由于杨光先(明朝新安所千户,安徽省歙县人)与汤若望之间围绕天主教和天文历法而展开的一场诉讼案,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决定,即允许西洋传教士可以“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
自此之后,西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
但是康熙帝周围的西洋传教士却比以前更多,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比以前更为广泛。
据估计,康熙朝在京师的西洋传教士近20人。
【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传教士;康熙帝;康熙皇帝;汤若望;天主教;西洋;钦天监;拉丁文;杨光先;巴多明【作者】安双成【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相关文献】1.宫廷赞助视角下的西洋传教士画家创作活动研究──以雍正洋装像为例 [J], 邓雪萍2.宫廷赞助视角下的西洋传教士画家创作活动研究——以雍正洋装像为例 [J], 邓雪萍3.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文献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J], 林素娥4.西洋传教士文献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为例 [J], 周志锋5.抛砖能够引玉——读阮咏梅教授《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一书有感 [J], 陈立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明清之初,进入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峰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天学”,对于世界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利玛窦就是这些传教士中最著名的一个。
没有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影响有利玛窦那么大,他被尊称为"利西泰",被明末士人视为西方的儒者,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
实际上他到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传播天主的,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胜于有限的传教成绩。
利玛窦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塞拉塔城,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进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
十六岁到罗马学习法律,同时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继续学习哲学和神学,师从著名数学家学习天算。
十五、十六世纪正值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世纪,各基督教团体也急欲使亚洲等地区成为新兴的“福音”之地,因此组团招募人员剩远东传教,利玛窦自愿加入传教团体,万历五年(1577),他报名参加耶稣会往印度传教的教团。
在葡萄牙候船期间,他进入耶稣会士训练东方传教团的中心高因利盘大学短暂学习。
至此,他已拥有了丰富的神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知识。
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抵澳门,后在广东及南京、南昌、苏州等地传教。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同另一耶稣会士庞迪我,由南京来到北京,向皇帝献上天主像、圣母像、圣经、十字架、万国地图、自鸣钟、西洋琴等诸方物。
明神宗大喜,即留利玛窦住在北京,于宣武门内赐给房屋,并允许设堂传教,生活所需皆由朝廷供给。
此后,利玛窦遂寄居北京几十年,至万历三十八年病死,年五十九岁。
明神宗赐葬地于北京阜城门外滕公栅栏,以后这里又建教堂,成为北京传教士公墓。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根据中国情况,开创新的传教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他的传教方式主要有三条。
第一,走上层路线,与官僚士大夫交接,结识公卿及大儒学者等,并且争取皇帝的支持,因而得以在中国立足。
第二,随从中国风尚,以减少传教的阻力。
如学习中国语言,读儒家书籍,改穿儒服,又以儒家经典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力图说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通,甚至不惜修改教规,允许教徒祭天、祭祖、拜孔等。
嘉庆朝前在清宫服务的西洋人史料
嘉庆朝前在清宫服务的西洋人史料
郭慧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2004()3
【摘要】明末修订《崇祯历书》,因朝廷内缺少通晓数学、天文历法之人,崇祯二年(1629)九月,下诏招募西洋传教士到钦天监供职。
清沿明制,钦天监中的传教士仍被留用。
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速送至京中。
”从此,不断有受命于天主教耶稣会、或自荐的西洋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进内廷供事。
现从馆藏宫中朱枇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总页数】10页(P16-24)
【关键词】嘉庆朝;史料;奏折;西洋人
【作者】郭慧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K206
【相关文献】
1.清宫戏外西洋人(帝师篇) [J], 赫连镜繇;盂凡荫(绘图);
2.《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中的戏曲史料探微 [J], 王姝;姚春敏
3.清嘉庆朝安徽的家庭日常生活——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为例
[J], 陈阳
4.清嘉庆朝安徽的家庭日常生活——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为例[J], 陈阳
5.嘉庆十六年严禁西洋人传教史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在担任译 员的过程 中 团来 到 北 京亚这条陆路 来华的请 求 ,
在斯 帕法里来 的译 员虽能说 蒙古语 , 不谙 蒙古文 , 但 而中方也 没 做 出一 系列有损 中方利益的事情 来。 康 但 有人能胜任俄使 臣与 中国官员交流的翻译。 于是 , 华前 , 熙皇 帝 曾 经数 次致 信 沙皇 , 当时 由 于语 沙皇不知道康熙皇 帝来信的 内容。17 年 66 清政 府便 请 通 晓 多种 欧洲 语 言 、 又谙 熟 满语 和 汉语 言障碍 , 8日,斯 帕 法里 请 南怀 仁 私 下 将 康 熙 皇 帝 给 的 南怀 仁 充 当翻 译 。 俄使 团访 华 的 三 个 多 月的 时 6月 2 在
南怀 仁 先 是 拒 绝照 间里 , 南怀仁把 沙皇致康 熙皇 帝的信、 斯帕法 里代 沙皇 的 最后 一 封 信译 成拉 丁 文 , 并说 , 汗 ( “ 即康 熙 ) 有严令 , 不得 翻译 这封 信 , 表俄 国政府向清政府提 出的 1 条谈 判提 纲译成 满 办 , 2 连 其 中的 内容 也 不 准透 露 。 ”听 到 南怀 仁 这 样 说 , 文、 将斯帕法里带来的过去 中国明朝各个皇帝致俄
一
是斯 帕法 里 即将 离开 北 京 的 那场 口译 。 帕法 里 离 帝 , 斯 面交国书, 由于清朝皇 帝从 来没有接 受外 国 但
仁
南 怀 仁 原 名 F ria dV ri t 12 ednn ebe ,6 3年 生 于 比 s
利 时 的 东 弗 兰德 尔省 的 首 府 库 特 莱 ( o ra) C uti 附 r
近 的一 个 小镇 。15 6 8年 7月抵 达 我 国澳 门, 6 9年 15
艾嘉略 、 宋君 荣、 巴多明, 葡萄牙的徐 日升 , 国的 美
Qn vr et a gwt f e nr i g e m n i i d l s i rge. 。 g o n ‘ ei h o i s ‘t n ns 薯0 | 。l l) O s i yayfe n ioae : . ts dr so 【, r : n D nt o i — n i;  ̄ e 。 a l r cW d Q g s; rg ms rs ̄ r r矗 tna s s ‘ i e t
稗 治文 、 驾 等 等 。 清代 曾经 有 不 少来华 外 国传教 伯
进入 中国内地从事传教 活动 ,60 16 年奉命 到北京 ,
维普资讯
2 0 06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期
先在钦天监供职 , 又担任康熙皇 帝的家庭教师。 衔 名 的人 ( .6 。 后 P5 3) 作为 中方的翻译 , 南怀仁本该 忠实地履行 自己 17 年 ,俄 国沙皇为 了扩大与中国的 贸易, 66 谋
、 H
≈* 曼
懈
、筵
置
个 国家的 不 少外 事 活动 涉及 该 国的机 密, 有些甚至是核 心机密。能为这种活动
士担 任 中外外事活动的翻译 , 本文只根 据作 者所掌 握的材料介绍其 中的五位传教士 , 并对他们 的翻译
担任翻译 的人除 了掌握必要的外语知识 工作谈点个人 的看法。 外 , 必须是政府信赖的可 靠公 民 , 国普通公 民 还 本 即使 谙 熟 外语 也 难 涉其 中 ,外 国人 就 更 不 用说 了。 参 与接待俄 、 、 葡 荷使 团的南怀
— —
清代 充任 中外外事 活动 翻译 的外 国传教 士
口袁斌 业 ,杨 广波
( . 西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教授 ,广 西 桂 林 510 1广 404)
(. 2 玉林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 学部 讲师 , 广西 玉林 57 0 ) 3 00
【 要】 摘 介绍清代几位外国传教士 翻译在参与中 外外事活动中的 表现及作者对他们的评论。 【 关键词 】 清代; 外国传 教士; 翻译 【 图分 类号 】 3 .【 献标识 码 】 A 【 中 H 19 文 5 文章编 号 】044 1 20 )2 08—4 1 —6 (0 0— 0 0 0 7 6 7
一
、
但在我 国清代 ,中国人 当中没有人 通晓西方语 言 ( 青 心 ,9 1 5 1 林 煌 天 ,9 7 5 5) 因此 , 卫 19 :9 ; 19 :4 , 中 外之 间外事活动的翻译就 只好 由来华 的外 国传教
士 充 任 , 比利 时 的 南 怀 仁 , 国的 张诚 、 振 生 、 如 法 孟
国的信 件 分 别 由 中文和 满 文译 成拉 丁 文 。 另外 , 南 俄使把 门关上 , 南怀仁 口译信 中的 内容 , 请 南怀仁 巴德 利 ,9 1 18 : 怀仁还为 中方有 关官 员与俄使就 一 系列有 关问题 照 办 ,并要 求俄 使 为 他保 守秘 密。 ( 而进行的联 络和 日常事务的安排担任 口译。 最使 南 12 5 0) 斯帕法里到北京后 , 曾数 次表 示要觐 见康 熙皇 怀仁感到 自己在 中俄 两大帝 国谈 判 中不可或缺 的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2 7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V 17N . o 2 o . 2 20 0 6年 J R L OF U I T AC E S OL E OU NA Y L N E H R C L GE( hlsp y& S ca S i n e Pi o h o o il ce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