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导学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3 单元导学案--当堂训练(无答案)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3 单元导学案--当堂训练(无答案)

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1a-2d)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的使用一般疑问句确认物主关系并做相应的回答2.正确使用物主代词二、学习过程:自学指导:预习观看课本1a中的插图,完成1a。

(2’)自学检测:一.基础知识积累1.铅笔_______________2.书_______________3. 橡皮_______________4.盒_________________5.铅笔盒___________6.书包_______________7.词典_______________8.他的_______________9.我的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仿练尝试翻译下列句子—这是你的书包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它是。

它是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那些是你的字典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它们不是。

它们是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提升:1.Is this / that…? 是一般疑问句,意为“这/ 那是……吗?”,回答时要用yes(是) 或no(不是),且答语中要用it替代this或that。

如:—Is that his schoolbag? —Yes, it is. / No, it isn’t.2. Are these / those…? 常用于询问对方“这些/那些是……吗?”在这种句型中名词要用复数形式。

不用不可数名词。

回答时通常用they来代替these或those,以避免重复。

如:—Are these your friends?—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 ) 1. -Is that your book? - .A. That isn’tB. It isn’tC. Yes, that isn’tD. No, it isn’t ( ) 2. –Are theses your backpacks? - .A. Yes, they are.B. Yes, these are.C. No, they are.D. No, these aren’t.3.What about…?(How about…?)用于询问消息,意为“……怎么样?”。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课文分析: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该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难点)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重点)【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读准字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赘.余(zhuì)窗棂.(línɡ)坍.塌(tān)要诀.(jué)困厄.(è)襟.怀(jīn)灼.晃(zhuó)自惭形秽.(huì)憎恶.(wù)积攒.(zǎn)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ɡ)云霓.(n í)形销.骨立(xiāo)濡.养(rú)嘟.囔(dū)挟.持(xié)潮汐.(xī)灰烬.(jìn)2、理解词语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广,从东到西的长度。

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驰骋: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泳。

轻觑:轻视、小看。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 两种电荷(第二课时)【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学习目标: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一、温故互查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叫电荷量,电荷的单位是,用表示。

2、物质是由构成的。

原子的中心是,它带的是。

在它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它所带的电是。

3、一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的仪器是?二、设问导读问题1、阅读p34-p35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5.1-4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观察图15.1-5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2、图15.1-4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图15.1-5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

3、图15.1-4中验电器张角没有变化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图15.1-5中验电器A张角变小,B张角变大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

(“有”或“没有”)4、由实验可以得出橡胶棒导电,金属棒导电。

5、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

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

5、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

①大地②玻璃③石墨④食盐水溶液⑤橡胶⑥陶瓷⑦人体⑧塑料⑨金属。

6、金属容易导电靠的是。

设计理由:通过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

使用说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不明白的可以交流讨论。

自学检测1、石墨、大地、陶瓷、橡胶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是。

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3、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三、巩固练习1、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上,因此玻璃棒因了电子而带上电荷。

2、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

则B、C、D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精品导学案:第二课时 海水中提取溴、镁和重水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精品导学案:第二课时    海水中提取溴、镁和重水

第2单元 课题2 第2课时(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B .海水中溶解的主要无机盐有Na +、Mg 2+、K +、Ca 2+、SO 42-、Cl -、Br -等 C .海水综合利用,可将海水淡化与制食盐及氯碱工业、镁工业、钾工业、溴工业等形成联合工业体D .海水淡化因能耗大,成本高,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解析】 A 项中涉及海水淡化的几种主要方法,正确。

B 项中海水含有Na +、Mg 2+、K +、Ca 2+、SO 42-、Cl -、Br -等,因此可以从海水中得到NaCl 、MgCl 2、KCl 、MgSO 4、CaSO 4、MgBr 2等物质。

C 项中海水淡化的同时,得到了含盐较多的卤水,为氯碱工业、镁工业、钾工业、溴工业等提供了较好的原料,可以降低成本,C 项正确。

D 项中最初海水淡化能耗大,成本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用规模的扩大,成本已大大降低,故错误。

【答案】 D2.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生产步骤有:①浓缩结晶 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 ④过滤 ⑤熔融电解,正确的生产顺序是( )A .①②③④⑤B .⑤④③①②C .②④③①⑤D .③④②①⑤【解析】 海水中含有Mg 2+,加入Ca(OH)2可生成Mg(OH)2沉淀:Mg 2++2OH -===Mg(OH)2↓,过滤可得到Mg(OH)2固体。

如何由Mg(OH)2制取金属镁?根据金属的冶炼方法知应电解含Mg 2+的熔融化合物。

若直接加热Mg(OH)2,则Mg(OH)2发生分解生成MgO :Mg(OH)2=====△MgO +H 2O ,MgO 熔点高,很难熔融;工业上不采用电解熔融MgO 的方法,而是将Mg(OH)2转化为MgCl 2,MgCl 2熔点低,电解熔融MgCl 2可得金属镁:MgCl 2(熔融)=====电解Mg +Cl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no.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no.10

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沈从国审核:韩先喜准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二课时【NO.10】日期:____ __ 班级___ 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名:__ ____【学习目标】1.扣住字词欣赏文章语言之美。

2.注意体会作者对封建教育和对自己先生的不同感情。

【学习重点】欣赏文章字词之美;体会作者对先生的感情。

【知识链接】寿镜吾: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

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

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

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

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

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

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

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

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

【自主学习】⒈读到“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我觉得挺奇怪:既然是“确凿只有野草”,可见语气肯定,怎么又说“似乎”?怪哉!对于周先生这个句子,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2.我听说,封建时代私塾先生对学生很严厉,戒尺打手心、罚跪,都是太普通不过的手段了,但是文中的寿先生竟然“不常用”,普通只是“瞪一眼”,又是怪哉!对此,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我的疑惑:【课中交流】▲1.我来选择一段周先生写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句子,从他运用词语或其它角度欣赏他运用文字之妙。

作者原文:我的赏析:七年级语文主备人:沈从国审核:韩先喜准印:★2. 有人说,作者痛恨封建教育,更恨封建教育的卫道者――私塾先生。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导学案_0

9、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家里吃饭,在学校学习,在公园散步,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那我们的心灵是否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昆仑殇》,长篇小说《红处方》,散文随笔集《素面朝天》《婚姻鞋》等。

2.通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订正字音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广袤(mào)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襟(j īn)怀灼(zhuó)晃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 wù)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g)(2)词语释义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3.回顾议论文有关知识点。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二、自主探究,明确作者观点,梳理文章脉络: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建设我们的精神小屋。

2.结合议论文有关知识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1—6段)引入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论述观点——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一、导言《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的一部散文集,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本导学案将指挥学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二、课前准备1. 阅读教材:《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2. 提前阅读教材,做好阅读笔记3. 准备讨论问题和思考题目三、教学目标1. 了解毕淑敏的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2. 理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3. 分析散文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学内容1. 毕淑敏的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毕淑敏是一位闻名的散文作家,她的作品以精致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闻名。

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通过对平时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心里深处的渴望和挣扎。

她的作品充满温情和智慧,引人深思。

2. 散文的特点和意义散文是一种以抒情、议论、描写等方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文学形式。

散文通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精神的三间小屋》就是一部典型的散文作品,它通过对平时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心里的挣扎和追求,引发读者共鸣。

3. 主题和思想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主要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倾慕。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倾慕。

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室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毕淑敏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和意义2. 讲解:讲解散文的特点和意义,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2.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3.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题目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和思想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习作六.记一次游戏(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习作六.记一次游戏(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习作六.记一次游戏(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能够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课文中的主题;3.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游戏经历清晰地传达给他人。

预习指导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例如“淘气”、“喜悦”、“追逐”等。

通过这些词汇的学习,我们已经理解了这篇文章讲述的主题——快乐的游戏时光。

今天,我们将要深入了解这个主题。

请你回想一下上一次玩游戏的经历,或者任何一次令你感到快乐的时光。

你可以写下你做了什么,与谁一起玩,感觉如何等等,这将有助于你更加理解、感同身受地体验这篇文章。

阅读指导在阅读课文《记一次游戏》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文章中描述的游戏“踢毽子”你是否玩过?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游戏?2.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和动作、情感都分别有哪些特点和特征?3.通过阅读本文可以收获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讨论指导1.课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主题?2.课文中排比句“跑去,追上,叉开”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3.在你上一次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和小伙伴产生过不愉快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这篇文章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处理不愉快的事情的?练习指导请根据你的回忆,完成下面的作文:记一次游戏(不少于150字)上一次玩游戏是和我的好朋友小明一起去踢毽子。

我当时穿着一件漂亮的T恤,一条帅气的短裤,跑到小明家门口等他。

小明也换了衣服,我们俩一起来到了小区的草坪上。

我们开始踢毽子,一开始感觉很生疏,有时候会不小心踢偏,但是随着我们的默契越来越好,越来越顺手,我们踢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有时还搞笑地互相挤着踢,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可能正是因为这些“淘气”的小举动,我们玩得特别开心。

突然,小明不小心把毽子踢到了一个路人的他身上,而且把他吓了一跳。

路人很生气,对着我们大喊大叫,我感觉情况有些棘手,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下一次玩。

不过,小明很聪明,他马上走上前面,向路人解释道歉,不停地说对不起,而我也加入到了解释的行列里。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导学案(表格式)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导学案(表格式)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导学案(表格式)教学设计课题11.蟋蟀的住宅课型新授年级四年级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在读文及复现生字的过程中巩固“宅、隐"等12个生字。

正确书写“宅、穴”等8个生字,通过范写、书空、临写等方式正确书写生字,进一步养成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好习惯,提升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

2.品读语句,抓住关键语句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激发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逐步形成“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品味拟人写法,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核心内容重点巩固识字、写准生字、品味语言。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激发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技术支持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成果。

导学预案环节导案学案时间集体智慧个人思考学习活动导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1自学思考1.开火车读词语。

2.回忆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3.出示:“这座住宅真可以是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过渡:作者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仅仅是因为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吗?还有什么原因呢?让我们结合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再来看一看。

开火车读词语。

预设:向阳隐蔽便于排水大小适宜简朴卫生4 (4)出示:“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作者这里为什么要写“我"不耐烦了?【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 观潮课时 2课时组别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2* 雅鲁藏布大峡谷3 鸟的天堂4* 火烧云组别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5古诗两首课时 2课时组别姓名小组评价6、爬山虎的脚课时 2课时组别姓名小组评价7蟋蟀的住宅组别使用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课题9巨人的花园课时 2课时使用日期组别使用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马德莉审核人班级课题10﹡幸福是什么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组别使用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马德莉审核人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课题11去年的树课时2课时使用日期组别使用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马德莉审核人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课题12﹡小木偶的故事课时1课时使用日期组别使用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主备人马德莉审核人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课时班级四(2)课题13白鹅课时 2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13白鹅课时 2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 14*白公鹅课时 1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 15猫课时 2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15猫课时 2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 16*母鸡课时 1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 17长城课时 2课时西路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2)课题17长城课时 2课时五十一公里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18.颐和园课时 2课时使用日期主备人李鸿儒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五十一公里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19*秦兵马俑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主备人李鸿儒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五十一公里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20古诗两首课时第2课时使用日期主备人李鸿儒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五十一公里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3)课题 21搭石课时 2课时主备人李鸿儒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公里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3)课题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时 2课时主备人李鸿儒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23﹡卡罗纳课时 1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班级课题 24*给予是快乐的课时 1课时班级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五十一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课题 27﹡乌塔课时 1课时主备人周晓英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班级四年一课题 2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时 1课时四十九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七册)班级四年一课题 29 呼风唤雨的新世纪课时 2课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字理解和分析;主旨归纳和阐述。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归纳主旨并加以阐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一次思维活跃的互动,让学生思考“精神的家”,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学习活动:步骤一:阅读课文,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二:分析文章,发现细节1. 学生集体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推断出主人公的心情和思想。

步骤三:课文分析,归纳主旨1. 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学生进行文章总结,归纳出主旨。

2. 选择学生进行发言,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步骤四:写作训练,表达思想1.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段小短文,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

2.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进行修改和提升。

五、课堂小结本堂课主要围绕着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展开。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读物《格桑花开》。

2. 完成作文《我的精神之源》。

七、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特点,认识消去反应。

2、能从加(去)氧,去(加)氢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初步建立起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预测其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的一般思路。

【重点、难点】1、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2、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类型。

1、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乙醛与氢氰酸的反应3、用CH2=CHCl制聚氯乙烯4、CH3CH2—Br与NaOH水溶液5、乙醇与浓的氢溴酸反应6、丙烯与氯气反应(加热)7、CH3CH2Cl+NH38、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9、乙醛氧化生成乙酸10、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新课预习】1、消去反应(1)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上,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是。

(2)在实验室中制取乙烯是将和的混合物迅速加热到左右而制的。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脱去(如、等)生成分子中有的化合物。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②2—氯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③2,3—二溴丁烷在锌粉的作用下反应 ;(4)在发生消去反应时,反应的产物与试剂的类型紧密相关。

例如,欲由醇脱水制取烯烃时常选用 等脱水剂;欲由卤代烷脱去氢卤酸时常选用 等试剂;欲由邻二卤代烷脱去卤素单质时常选用 等试剂。

2、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2)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与反应类型不相符的是:A 、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B 、甲苯与浓硝酸(取代反应)C 、氯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并加热 (取代反应)D 、乙烯与高锰酸钾(氧化反应)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第一部分】( 文章线索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引出话题—— )分析问题—— )总结升华——
探讨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盛放内容、理想状态、如何实现我们的 目标以及这一部分使用哪种论证方法。
盛放内容 理想状态 如何实现 论证方法
第一间小屋 合作探究
第二间小屋
第三间小屋
拓展延伸
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事业?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这三间小屋的顺序能否调换?
合作探究
课后思考
我人生的五样?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举止容貌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 自愧不如别人。 字词积累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 乱。措,安置,处理。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 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占鹊巢】也作“鸠居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所。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 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 著。 【毕淑敏】 祖籍山东,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 属学校。17 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 役 11 年。从医 20 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 协会副主席,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 走近作者 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 30 余次。她从 1987 年开始至今,毕淑敏共发表多部作品,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 获得全国性的声誉。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 《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 篇小说《红处方》等。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原卷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原卷版)

10《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3.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画出本文结构导图【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2.知识链接毕淑敏语录(1)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

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2)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3)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5)期望能给人勇气也易引起泪丧,关键在于期望的“值”3.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襟.怀()灼.晃( ) 自惭形秽.( ) 憎恶( ) 俯拾即.是 ( ) 驰骋.( ) (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 )形容杂乱众多。

(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 )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 )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99**精神的三间小屋精神的三间小屋环节环节11课前自学准备课前自学准备课题课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精神的三间小屋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2课时课时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难点)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重点)课课前前预预习习作者作者简介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分精彩。

写作写作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背景背景动。

毕淑敏散文是xx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读准读准字音字音宽宥(yu)游弋(y)轻觑(q)麾下(hu)广袤(mo)赘余(zhu)窗棂(ln)坍塌(tn)要诀(ju)困厄()襟怀(jn)灼晃(zhu)自惭形秽(hu)憎恶(w)积攒(zn)俯拾即(j)是驰骋(chn)云霓(n)形销骨立(xio)濡养(r)嘟囔(d)挟持(xi)潮汐(x)灰烬(jn)辨清辨清字形字形理解理解词语词语襟怀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8人之初 第二课时 部编版(无答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8人之初 第二课时 部编版(无答案)

8 人之初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日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P60-P61)1.读课文三遍。

2.组词。

之()相()近()习()远()玉()义()教()二、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一)诵读感悟1.听录音读课文。

2.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老师简单介绍诗文意思:第一句:每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第二句: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小组讨论交流:经过老师的介绍,你懂了什么?我们的本性是的,要经过才能成才。

(板书:善良好的教育)(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人刚生下来都是善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3)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4)学习第二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5)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意思。

(学习很重要)(6)这句的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知礼仪,不能成才。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2课时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

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记住作者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测试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论教养》的作者是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不是美国作家。

据此,答案为B。

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中盛放着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呵护心灵,澡雪精神是可贵而必要的事,作者用那充满灵性的文笔把平凡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

智慧的心灵,思想的火花,隽永的话语,发人深省。

字词积累广袤(mào)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嘟囔(dū nāng)坍塌(tān)灰烬(jìn)窗棂(líng)轻觑(qù)赘生物(zhuì)间不容发(fà)自惭形秽(huì)抽丝剥茧(bō)鸠占鹊巢(jiū)相得益彰(zhāng)▲测试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mào)积赞(zǎn)宽宥(yǒu)B.憎恶(zēng)游戈(yì)间不容发(jiàn)C.麾下(huī)悲戚(qī)自惭形秽(huì)D.儒养(rú)开拓(tuò)灰烬(jìn)【答案】C【解析】A.积赞(zǎn)——积攒;宽宥(yǒu)——yòu;B.游戈(yì)——游弋;间不容发(jiàn)——jiān;D.儒养(rú)——濡养;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六语文下册导学案
11、小屋
主备教师:刘爽审签: 使用教师:董丽、刘爽使用间:2016.4.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
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
的表达方式写作。

【学习目标】:
1、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赏析词句。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重点)
2、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难点)
【学习方法】:
自学 ,群学, 小组探究
【知识链接】:
王立春,儿童文学作家。

辽宁阜新人,满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沈阳市大东区政协委员,沈阳市大东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北方文学院院长,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副主委。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2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小组展示。

1、汇报(3分钟)
2、听写(1分钟)
(二)、自主学习(3分钟)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下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自然段至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自然段至第自然段)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合作探究(3分钟)
1、本文运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

(1)、地上站着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主要写了(内容)木箱子的笨拙,表达了(情感)“我”对箱子的喜爱之情,突出了(特点)木箱子沉重和奇怪。

(2)、我急切地打开瘸瘸的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写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突出了(特点)。

(3)、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写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突出了(特点)。

2、()的运用,使语言富有口语化,音乐性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

后来,外面的世界又勾走了我的魂儿。

的小河里泥鳅鱼多得要爬出来了,的田野里躺着流甜汁的秫秸;的南山,的白云,诱惑得我烦躁极了。

我急切地打开的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四)、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长大后我对小屋充满一种怎样的情感?(1分钟)
课文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表达了我长大后对小屋的()之情。

2、作者为什么怀恋小屋?(1分钟)
因为小屋给作者童年带来了()。

3、在文中找出小屋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那三种快乐?(小组讨论展示)(5分钟)(1)、课文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写作者与小伙伴();(2)、第()自然段写()勾走了“我”的魂儿,给作者带来了快乐;(3)、第()自然段写()把“我”的心拴住了,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4、这三种快乐哪一种快乐让作者更怀恋小屋呢?为什么?(小组讨论展示)(5分钟)
5、给作者和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小屋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用一个词概括)?课文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写小屋()。

(五)、拓展延伸(5分钟)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小屋,写一个小练笔。

四、总结(5分钟)
你学到了什么?(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
五、课堂达标(4分钟)
1、连线
弯溜溜的南山
神奇的世界
平展展的小河
美妙的箱子
悠忽忽的白云
莫名的色彩
软绵绵的田野
神秘的喜悦
2、写出各句子的修辞手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六、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