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1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
它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
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和人为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渗、滑坡、沙漠化和各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在人们眼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换言之,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广泛①区域地质环境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如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依据,提出减灾减灾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中有益有害元素和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从而将某些元素的自然富集或缺乏对人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指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条件、成因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
⑤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问题大量的工程活动,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矿山、港口工程、电站建设等,往往会引起人为的地质作用,往往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退化。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华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风地质体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质量的评定因素(1)自然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反作用。
4.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用: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盲目砍伐森林,过度放牧。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工堆积土。
人为塑造地质作用:土地、梯田;水库、运河、灌溉渠系;矿坑、陷落漏斗;人工湖、假山、道路路堤。
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地下水开采,大型水库,深井注水。
第三章1.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2水环境恶化:3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4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5土壤污染: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6湿地减少7耕地日趋减少第四章1.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环境环境的制约作用。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1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己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
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
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一大气一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受到国际地学界的普遍重视。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环境地质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值调查、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环境地学大气圈
城市小气候
城市小气候是大气圈局部经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之后, 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气候。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圈的 主要方式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改变下垫面的物质组成及其形状 改变了区域大气化学组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热排放
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城市小气候。与城市外 围大气候相比较,城市小气候具有以下“五岛效应”: 热岛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一个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取决于本区域污染源特征、环 境因素。污染源特征决定着区域污染物数量和组成、 排放方式和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密集程度;环境因 素决定了大气对污染物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途径。
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风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一是输送作用,二是冲淡 稀释作用。另外其他环境地学因素也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这 些因素主要包括: 地形与地貌 山谷风 海陆风及局部地区的水陆风 植物群落类型 人工建筑群及城市热岛环流
浑浊岛
干湿岛 静风岛 劣质岛
酸雨
地表的硫以挥发性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又随降水而回到地 表。这本是全球硫循环中的一个普通子循环而已,但是由于 人类活动,造成排入大气中的硫含量迅速增加。在某些地区, 该循环显著加强,大量的硫随降水返回地面,导致了全球关 注的酸雨问题。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含硫燃料和熔炼有色金属, 大量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目前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有 2/3来源于自然界,另外1/3来自人类的活动。在某些工业地 区,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在大气尘埃中的Fe、Mn等金属 的催化下,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硫,有一部分能转化为三氧 化硫并遇水气而生成硫酸。当降水发生时,大量酸性的雨、 雪落回地面,导致土壤突然酸化、植被死亡、水体环境受到 改变。更严重的是,当降水的pH值小于4.0时,地表的很多 生物将不能生存。这种危险大多出现在靠近工业中心或污染 严重的地方。我国的西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灾害区 之一
环境地理学
1.环境地理学:是地理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他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结构,调节与发展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科学与基础科学全重性。
2.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研究任务: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
3.学科特征:区域性,复杂性,时序性,应用性。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1)与太阳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各类生物生长2)有生命活动必须的液态水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有较强的磁场,阻挡来自太阳风的高能粒子,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5.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圈层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6.地球环境系统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
内部:地壳地幔、地核8.岩石圈界面特性:外动力作用和过程集中;不稳定性与内外营力共同作用;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作用的场所;人类的参与。
9.地球环境系统的能量来源:一是由外部环境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
称为外来能量。
另一种是地球环境系统内部组成物质本身产生的能量,称为内生能量。
10.地球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表地面循环内地质系统循环。
11.地球环境系统的6特征:整体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时空层次性灾害群发性人类影响日益显著。
************************************************************************************************************12.农村环境:城市及工矿区以外的广大范围的区域环境。
13.农村生态系统:是一种经过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
14.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阔;不稳定性;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人工性社会性和区域性波动性综合性选择性开放性15.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系统+农业环境系统+人为调节控制系统16.生态破坏:是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是外界的压力和冲击超过了系统的忍耐力或阀值,它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
它是一门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并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的环境地质问题,但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入手,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
到19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特别是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渗透,滑坡,荒漠化和多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在人们看来,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已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而且要研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换句话说,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①区域地质环境它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中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它为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减少和减少灾害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质中有益和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性和职业性疾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富集或某些元素短缺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的恶化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的气候变化指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状况,成因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措施。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专门的术语和名词。
下面我将对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地壳。
它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岩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通常在20到70公里之间。
它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对岩石圈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地质灾害和地质资源的分布。
沉积物沉积物是在水体、风力或冰川作用下由颗粒物质沉积而成的地质物质。
它们可以包括砂、泥、黏土、矿物颗粒、有机物等。
沉积物的形成与环境地质学中的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提供地质历史的记录,帮助研究者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
地质断层地质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板块沿着一条或多条断层面发生相对运动的区域。
断层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因为它们与地震和地质灾害有密切关系。
地质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岩石的强度限制而产生的。
生物化石生物化石是过去地球上生物活动的遗迹或痕迹。
它们是地质学家研究生物进化、古环境和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
生物化石可以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遗骸、骨骼、牙齿、孢子等。
研究者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海平面变化等信息。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同位素。
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释放出放射性辐射,并以一定的速率衰变为稳定同位素。
在环境地质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用于确定沉积物年龄、地壳的物质循环、地下水运动等。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铀238和铅210等。
地热能地热能是指地下深部的热能资源。
它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和热传导。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地质学中,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长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下水地下水是地球表面降雨和地下水源补给的结果,在岩石圈中含有以水合物形式存储的地下水。
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
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
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
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
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核心问题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认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人类社会状况和科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性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除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具有空间维度的含义,即在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各部的变换,这些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仁弟关系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土地: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温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面积、质量‘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壤。
具有两个功能:具有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土地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组成疏松,强调的是成分如PH值,土地可用于耕种建筑。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
5水土流失: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风力水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环境地质学(考点)
环境地质学一,二章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地球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地球的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容量指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岩石性质、地质灾害情况等。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球上人类都处在一定的地球化学场作用下。
一定数量的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均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很差,工程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是环境状况恶化。
例如,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使土壤盐渍化加剧。
(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现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
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干扰。
其中,最主要的使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环境地质学基本原理1.理解并掌握地质环境的概念及其三个基本元素的组成。
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2. 理解并掌握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质环境容量:是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2)地质环境质量:地质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元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a.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b.原生的地球化学背景c.地壳资源的丰富程度d.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3)地质环境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和恶性反应。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是指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的反应。
3.了解地质环境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土地资源1.理解并掌握土地的概念及其特征。
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因素,是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
土地具有以下特征:1.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2.理解并掌握水土流失、荒漠化、砂质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水土流失的类型。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发生的多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土损失,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
地理科学专业优质课环境地理学
地理科学专业优质课环境地理学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而环境地理学则是地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优质的环境地理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科学专业优质课环境地理学的相关要素,为高等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课程目标优质的环境地理学课程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首先,课程应该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地理知识解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程应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最后,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教学方法优质的环境地理学课程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首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地理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环境地理学的魅力。
其次,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再者,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优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网络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环境地理学资料,拓宽知识面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环境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涉及广泛。
优质课程应该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相结合,全面覆盖环境地理学的主要领域。
首先,课程应包括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其次,课程还应涵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介绍地球表层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课程还可以深入研究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四、评估方式优质的环境地理学课程应该合理设计评估方式,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环境地质学的定义
环境地质学的定义嘿,朋友!您知道啥是环境地质学不?这环境地质学啊,就像是地球的“健康顾问”。
您想想,我们人要是身体不舒服,得找医生诊断、治疗,地球也一样啊!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就是地球这个大家伙的“身体状况”。
它要弄清楚地球的岩石、土壤、水、大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比如说,一场暴雨过后,山上的土石可能会滑坡。
这在环境地质学里,就是要研究的现象。
为啥会滑坡?是因为土壤太松了?还是雨水太多了?又或者是山坡的角度太陡了?这都得环境地质学来给出答案。
再打个比方,有些地方地下水资源丰富,有些地方却缺水得厉害。
环境地质学就要去探究这地下的水是怎么流动的,怎么分布的,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
环境地质学可不只是研究这些表面现象,它还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不能只看他表面的行为,得知道他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一样。
您看那些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多让人心疼!环境地质学就得搞明白这污染是咋来的,怎么才能让土地恢复生机。
还有那些因为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面下沉的地方,环境地质学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这环境地质学啊,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神”,时刻关注着地球的“喜怒哀乐”,为地球的健康出谋划策。
您说,如果没有环境地质学,我们怎么能知道怎么保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怎么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环境呢?所以啊,环境地质学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学问,它对我们的生活,对地球的未来,那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得重视它,得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健康美丽!。
环境地学发展特点和趋向
环境地学发展特点和趋向一、前言环境地质学概念于本世纪60年代初期在国外书刊上出现,关于它的涵义和研究范畴,各国学者持有不同的理解。
国内学者从70年代以后对环境地质开始有所讨论,归纳起来国内外各家对环境地质学涵义有如下几点共同的认识:(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3)环境地质学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环境地质学着力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矿产资源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地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出贡献。
可见环境地质学已经成国际地学界认同为地质科学中一门应用科学,并且已经成为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地质学以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一部分,是“四圈”之一的岩石圈的表层部分。
环境地质学则研究岩石、水、生物和大气四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地质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互间关系,地位十分重要。
环境地质学与其它地学研究领域很难严格界定,均属于地球系统科学的范畴。
因此,本文中采用的环境地质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本文的主体部分来源于张宗祜院士、袁道先院士和其他众多学者的论著,作为从事于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此重新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引起部署我国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规划的决策者们的重视,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正确理解环境地质学,进而开展有关国计民生的前沿课题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地学问题的研究,以使我国的环境地质学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当前世界环境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向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很大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生于地球表部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全球性重大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环境地质学1绪论.ppt
3. 综合分析法
• 环境地质学广泛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包括综合法、比较法、典型法等。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复杂的矛盾统 一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的大系统。
• 它由许多因素(或称子系统)构成,这些因素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分 析、处理这种复杂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而不 是单一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 法。
• 对于研究课题的全局,要协调各个局部(或子系 统),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 综合分析法
• 区域对比及区域模式的研究
• 环境演变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重 现;不同区域的自然演变以及受人类活 动的影响,具有各自的演变模式和阶段。
• 其中以工程地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地质图是 基础。
• 在综合分析环境地质图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划分。
• 在规划管理环境时,常需要编制一些相应的地 理图件,如土壤植被分布图、城市交通规划图 及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图等。
(3) 历史环境地质图: • 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环境,是经历了地质历史
• 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是优化人 类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 水污染以及地方病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 和工业废物的污染有关。
• 在选择废物处置场时,需要综合运用构 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石学、地貌 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
5.医学地质学
• 研究人类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称为医 学地质学(Geomedicine or Medical Geology )
• 我国也陆续制定了许多环境法规。 • 环境法规包括矿山开采法、水资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5土壤理化性质
1.土壤颗粒密度
土壤颗粒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常用Pp表示。
一般土壤颗粒平均密度为2.65g/cm³。
2.土壤体积密度
土壤体积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常用Pp表示,其单位是g/cm³。
这个单位体积包括土壤固相物质所占据的体积和土壤孔隙所占据的体积。
3.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原状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所占总体积的百分数,常用φ(%)表示。
一般土壤的孔隙度为40%~60%。
4.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他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
根据土壤团聚体(或结构体)的大小及其几何形态,可将土壤结构划分为单粒状、粒状(团粒状)、块状、柱状、片状和大块状等类型。
5.土壤矿物颗粒的粒级
土壤中的石块、砾石和沙粒几乎全部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的绝大多数也是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英组成,黏粒主要是由次生矿物组成。
一般来说随着粒级的减小,土壤颗粒的孔隙度、吸湿量、持水量、毛管含水量、比表面积、膨胀潜能、吸附性能、塑性和黏结性将增加,而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土壤密度将降低。
6.土壤质地
国际制和美国制相似,均按沙粒、粉粒和黏粒所占的质量分数,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4类。
7.土壤酸碱度
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PH介于5.5与8.5之间。
8.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有: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状况、土壤中可变价态物质的状况、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状况。
6.5土壤发生过程与土壤分类
6.5.1成土因素学说
6.5.2土壤形成过程
1.腐殖质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
3.矿质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碳、氮、磷、硫等元素转变为无机态(矿质态)物质的过程。
4.淋滤作用
5.淀积作用
6.灰化过程
7.黏化过程
8.富铝化过程
9.钙化过程和脱钙过程
10.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11.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12.潜育化过程
13.潴育化过程
14.白浆化过程
15.熟化过程
熟化过程是指人为培育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土层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朝有利于作物高产的方向发育。
16.退化过程
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6.5.3土壤分类简介
6.6人类活动对土壤圈的影响
6.6.1人类活动与土壤的相互关系
土壤退化则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6.6.2土壤健康评价
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土壤质量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重视土壤所具有的全部功能:一是土壤的持续性生产能力,二是土壤的环境功能,三是土壤的健康,四是土壤的生态功能。
6.6.3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技术
1.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一般是指在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张缩力等)作用下,土壤被剥离、迁移或沉积的过程。
2.土壤风蚀沙化
土壤风蚀沙化是指当风速超过4~5m/s时,地表疏松干燥的细小的土壤颗粒、土壤有机质就会被风吹扬而起,离开原地土壤表层的现象。
中国的土壤风蚀沙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以及青海、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和辽宁、吉林西部等。
3.土壤盐化
土壤盐化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随水向表土层运移而累积含量超过0.1%的过程。
土壤盐化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平原区的重要土壤退化方式。
6.6.4土壤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一般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使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异,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归并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有毒类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危害最为突出,他们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也不能随微生物分解。
土壤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
根据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可将土壤污染划分为:⑴水体污染型⑵大气污染型⑶农业污染型⑷固体废物污染型⑸生物污染型。
土壤污染修复的核心是筛选和培育对重(类)金属元素具有超累积型的植物。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工程培育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总称。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3个方面:一是植物根系从土壤溶液中萃取重金属元素;二是植物在生理代谢过的中会催化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挥发;三是植物生理代谢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