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课件: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
一、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地质学: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 科。
是运用地质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观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地质现象,以及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便采取一 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对其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提高人类的环 境质量。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地面沉降 地下水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矿产资源枯竭 咸水入侵
海平面上升 土壤盐碱化 诱发地震
小结
环境、地质环境、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分支学科 我们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 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普通地质》课程 第十六章 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
16.5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
内容
1
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3
我们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一、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向下可至地壳深 部,向外可达遥远的宇宙空间。
地质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称。
学习快乐!
环境地质学主要的研究两方面内容: ①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问题; ②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环境地质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 城市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地质学、废弃处置地质 学、医学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军事地质学、环境 法规等。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九大环境地质问题
环境工程地质学
主要特点
0 1
总体性
0 2
目的性
0 3
区域性
0 4
综合性
0 6
能动性
0 5
预测性
由于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因此,它必然和工程地质学有许多共同点。这主要表现在环境工 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它的以下五个特点上: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与一定的地质、地理和气候单元相,不同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 组合和特点不同,因此区域性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在不同地区将有不同的问题和特色。
例如,在农业地区,环境问题涉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水土资源开发、森林保护与开发以及工业发展而造 成的土地退化和污染等。
在城市地区,工业、人口集中,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很严重。同时,由于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灾害, 对城市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例如,香港城市建筑导致大量滑坡;罗马城下火山岩大量洞挖开采造成城市 建筑物地基失稳;上海和天津过量提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西安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等。这些都是城市地区引 人注目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以上研究方法具有区域性、综合性、预测性的特点。通过环境工程地质调查和制图,可以为地质环境的合理 开发、工程设施的合理规划及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等,提供区域背景和基础工程地质资料。
理论体系形成
经过多年实践,逐渐体会到:工程建筑与其所在的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 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前面已经谈到工程地质问题的定义,当时还没有抓住本质,还没有认识到二者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哲学高度上来进行考察。最初我们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适宜性 方面,以后才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之后才理解到,不单工程地质 条件制约着工程建筑,而且工程建筑也制约着地质环境,引起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就明确了:不论工程地质问 题,还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都是由工程建筑和地质环境(可由工程地质条件来表征)二者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的矛盾关系引发出来的。抓住这个纲,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地研究方向。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就涵盖了工程地质的整个研究范畴。在这种矛盾关系中工程地质条件是基本的,它制约着工程建筑,尤其是其中 的薄弱环节,取不利的因素,对工程建筑的规模和类型起着控制作用。因为建筑物的规模愈大,则其所施加于地 质体的应力愈强,建筑物的不同,其施加应力的方向和形式也就不同,地质体在不同应务作用下所引起的变形大 小和表现方式也随之不同。变形过大超过地质体的容许能力,变形发展为破坏,建筑物也随之失宣布是发生事故, 这就是工程地质问题。由建筑物破坏而造成的灾害,以及建筑物作用于地质环境而直接造成的灾害,就成为环境 问题。
环境地质
总论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原理,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类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和环境,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学科。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尤其是上部岩石圈(地壳及上地幔)物质组成、地质构造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环境: 与人类活动相关、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地球的构造及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壳与部分上地幔)地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地幔地核大陆地形单元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正地形丘陵: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相对高差低于100米的平坦地区高原:海拔大于600米,表面较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地形低平或呈丘陵状的地区,外形似盆状的地形裂谷:伸延上千公里,宽仅30~50km的线形低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海底地形单元大陆架(陆棚):海面以下~200米深的海底平原。
坡度一般小于0.1°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倾斜明显变陡的地带,平均坡度为4.3°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约3700米海沟:海底的带状深渊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和海岭洋中脊地球的发展演变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40亿年前)细菌生物出现(30亿年前)多细胞吸氧生物出现(10亿年前)早期大气(氮、二氧化碳为主)与海洋的形成(10亿年前)有壳海生动物出现(6亿年前,寒武纪)脊椎动物出现(5亿年前,奥陶纪)陆生植物出现(4亿年前,泥盆纪)昆虫出现(3亿年前,石炭纪)爬行动物恐龙出现并鼎盛(2亿年前,三叠纪末期)地球表层演化(现海陆格局始于2亿年前)鸟类出现(1.5亿年前,侏罗纪)哺乳动物出现并旺盛(1亿年前,白垩纪末期第三纪初期)原始人出现(400万年前)现代智人(50万年前)工业革命(150年前)第二章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形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研究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点,包括地下水类型、水质变化、水文循环等等。
然后是岩土工程地质,研究地质构造和岩土力学参数等与土建工程有关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基沉降等。
最后是环保方面的研究,包括污染物扩散、生境保护、环境分析等。
二、环境地质学的应用1.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环境地质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2. 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包括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水质、水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有效的地下水开发和管理方案。
3. 洪涝灾害防治由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环境地质学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机理及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在救援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保环境地质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利用规律和土壤的形成机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5. 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一直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环境地质学可以对其进行研究,提供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方案,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结论环境地质学的发展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重要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地质学的成果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紧密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地质学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
学科。
以下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地质环境:指地球上各种地形、地貌、岩石、土壤和水体等
地质要素所构成的环境。
2. 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3. 地质资源:指地球内的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
自然资源。
4.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以及地球内部和地球
表层过程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学科。
5. 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地形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6. 土壤学:研究土壤形成、特性、分类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和环境
工程中的应用的学科。
7.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等与地质因
素相关的水文过程的学科。
8. 工程地质学:研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质
灾害防治的学科。
9. 环境评价:对开展特定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或政策措施对环境影响
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10. 污染物:指工业、农业、交通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对环境有害的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
以上是一些环境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解释,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地
质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环境与地质作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
考研题库和答案的编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一、单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地球内部结构B. 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C.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D. 地球的大气层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A. 地质灾害防治B. 地质环境评估C. 地质资源开发D. 地球物理勘探答案:D3. 环境地质学中的“环境”一词主要指的是:A. 社会环境B. 自然环境C. 经济环境D. 政治环境答案:B二、多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A. 地震B. 滑坡C. 洪水D. 干旱答案:A, B2. 环境地质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土地利用规划B. 城市防洪设计C. 城市绿化D. 城市交通规划答案:A, B三、判断题1.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对)2. 环境地质学只关注地质环境的保护,不涉及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错)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评估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为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2. 描述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识别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利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基于地质环境特征,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论述题1. 论述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如何相互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科学依据,还为我们解决许多环境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法。
首先,环境地质学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环境演化和变化的基础。
通过研究地球表层的岩石、土壤和地貌等特征,我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以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
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策略、预测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下水、矿产资源和土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分布、运移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这为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矿产资源以及土地提供了科学指导,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环境地质学的应用面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环境污染防治。
通过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规律,我们可以找到地质层析的方式来确定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污染扩散途径。
这能够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另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用于评估和修复受污染环境的可行性,并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环境地质学还应用于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通过对地质灾害(如地震、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前预测并制定预防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用于河流和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工作。
最后,环境地质学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评估城市土地可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土地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评估土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帮助我们在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总之,环境地质学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
它是一门应用地质学和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并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学科。
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的环境地质问题,但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入手,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
到19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特别是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渗透,滑坡,荒漠化和多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在人们看来,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已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要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而且要研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换句话说,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①区域地质环境它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中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它为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减少和减少灾害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质中有益和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性和职业性疾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富集或某些元素短缺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的恶化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反映的气候变化指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状况,成因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措施。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
环境地质学中的名词解释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专门的术语和名词。
下面我将对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地壳。
它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
岩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通常在20到70公里之间。
它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对岩石圈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地质灾害和地质资源的分布。
沉积物沉积物是在水体、风力或冰川作用下由颗粒物质沉积而成的地质物质。
它们可以包括砂、泥、黏土、矿物颗粒、有机物等。
沉积物的形成与环境地质学中的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提供地质历史的记录,帮助研究者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
地质断层地质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板块沿着一条或多条断层面发生相对运动的区域。
断层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因为它们与地震和地质灾害有密切关系。
地质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岩石的强度限制而产生的。
生物化石生物化石是过去地球上生物活动的遗迹或痕迹。
它们是地质学家研究生物进化、古环境和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
生物化石可以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遗骸、骨骼、牙齿、孢子等。
研究者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海平面变化等信息。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同位素。
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释放出放射性辐射,并以一定的速率衰变为稳定同位素。
在环境地质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用于确定沉积物年龄、地壳的物质循环、地下水运动等。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铀238和铅210等。
地热能地热能是指地下深部的热能资源。
它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和热传导。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地质学中,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长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下水地下水是地球表面降雨和地下水源补给的结果,在岩石圈中含有以水合物形式存储的地下水。
环境地质学的定义
环境地质学的定义嘿,朋友!您知道啥是环境地质学不?这环境地质学啊,就像是地球的“健康顾问”。
您想想,我们人要是身体不舒服,得找医生诊断、治疗,地球也一样啊!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就是地球这个大家伙的“身体状况”。
它要弄清楚地球的岩石、土壤、水、大气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比如说,一场暴雨过后,山上的土石可能会滑坡。
这在环境地质学里,就是要研究的现象。
为啥会滑坡?是因为土壤太松了?还是雨水太多了?又或者是山坡的角度太陡了?这都得环境地质学来给出答案。
再打个比方,有些地方地下水资源丰富,有些地方却缺水得厉害。
环境地质学就要去探究这地下的水是怎么流动的,怎么分布的,为啥会有这样的差别。
环境地质学可不只是研究这些表面现象,它还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不能只看他表面的行为,得知道他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一样。
您看那些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多让人心疼!环境地质学就得搞明白这污染是咋来的,怎么才能让土地恢复生机。
还有那些因为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面下沉的地方,环境地质学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这环境地质学啊,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神”,时刻关注着地球的“喜怒哀乐”,为地球的健康出谋划策。
您说,如果没有环境地质学,我们怎么能知道怎么保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怎么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环境呢?所以啊,环境地质学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学问,它对我们的生活,对地球的未来,那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得重视它,得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健康美丽!。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地质环境的内涵:所谓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
1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
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水体污染的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
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
工业废热水:废热水是指工业排出的用于冷却的废水,主要来自发电站、钢铁厂、焦化厂等,它使水体温度上升,造成热污染。
①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促使水中有机物加快分解,细菌活动性提高,增加氧的消耗;②妨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除喜温鱼种外,一般的鱼在热水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容易死亡;③加大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如当水温升高10℃,氰化钾对鱼可产生双倍毒性;④河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对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降低其给水(冷却水)的价值。
环境地质学与环境保护
环境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一、引言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地质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地形地貌、地下水和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学科。
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质与环境演化、地质灾害与环境响应、地质与环境工程、地下水与环境污染等。
三、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环境演化与环境预测:通过研究地质演化规律,预测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质灾害与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危害程度,评估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3. 地质与环境工程:利用地质工程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如地下水调控、土壤修复等,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4. 地下水与环境污染:研究地下水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探索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与恢复技术。
四、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案例1. 地质环境评价和风险管理:通过对某区域地质环境进行评估,识别环境隐患和风险,制定相应措施保护环境。
2.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研究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保护和利用策略。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利用地质工程手段对山体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减少环境风险。
五、环境地质学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 环境地质学的交叉学科性质,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2. 加强环境地质学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 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环境地质学应用研究,推动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六、结论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七、参考文献[1] 黄立罡, 胡晓霞, 黄晶晶. 环境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53-762.[2] 蔡虎. 环境地质学进展与展望[J]. 地质科技情报, 2018, 37(3): 74-80.[3] 李维京, 朱秋实. 环境地质学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4] 徐克军. 环境地质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文章字数:953)。
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1. 工程地质学: 研究将地质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包括土壤稳定性、岩石
力学、地下水流动等。
2. 水文地质学: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特征,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污染等。
3. 地质灾害学: 研究自然灾害中与地质相关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
形成机制、预测与防治。
4. 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环境中元素的循环、迁移和转化,包括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影响,以
及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地表过程与地貌学: 研究地质过程对地表地貌形成的影响,包括风蚀、河流侵蚀、海岸侵蚀等,以及地貌演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 环境资源地质学: 研究地质资源的分布、利用和管理,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7. 地球系统科学: 综合运用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系统各组
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影响。
以上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些重要分支学科,它们共同研究了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保护环境、预防灾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核心问题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认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人类社会状况和科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性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除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具有空间维度的含义,即在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各部的变换,这些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仁弟关系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土地: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温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面积、质量‘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壤。
具有两个功能:具有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土地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组成疏松,强调的是成分如PH值,土地可用于耕种建筑。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
5水土流失: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风力水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
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作者:————————————————————————————————日期:ﻩ四川省泸州市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课程名称:环境地质学学院:国土资源学院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班级:2014级1班学号:2姓名:彭训飞指导老师:舒成强2015年11月15日四川泸州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洪涝灾害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泸州也有。
通过对泸州近些年的洪涝灾害现状的了解,再加上看相关的书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了泸州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并非单一的引起,利用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成因、防洪战略与对策目录一、洪涝灾害的定义4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6(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6(二)、泸州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61、自然因素72、人为因素7(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8(四)、防洪战略与对策81、工程措施82、非工程措施10三、结论13参考文献13一、洪涝灾害的定义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
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
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
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
实际上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既易涝又易渍。
山区谷地以渍为主,平原坡地则易涝,因此不易把它们截然分清,一般把易涝易渍形成的灾害统称涝渍灾害。
洪涝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灾害称原生灾害,即直接灾害,洪涝直接灾害主要是由于洪水直接冲击破坏,淹没所造成的危害。
如人口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堤防溃决、水库垮塌;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课停工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等等。
次生灾害是指在某一原发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直接作用下,连锁反应所引发的间接灾害。
如暴雨、台风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间接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对灾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灾害不断扩大延续,如一场大洪灾来临,首先是低洼地区被淹,建筑物浸没、倒塌,然后是交通、通讯中断,接着是疾病流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灾后生活生产资料的短缺常常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徙,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1991年长江“8.10”大洪水,超警戒水位4.86m,共有29个沿江场镇100多条街被淹,致使2万人无家可归,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5.018亿元。
1998年7月3日,受暴雨影响,纳溪区白节镇青风村4、5、6社发生4.5km2大滑坡,受灾111户,毁田250亩,山林320亩,倒房525间,死亡牲畜356头,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2002年6月20日纳溪区龙车乡梨台、阳坡村发生特大、崩溃型山体滑坡,滑坡体长1200m,宽2100m,面积约3km2,滑坡导致房屋破坏1036间,公路垮塌2.5km,直接经济损失950万元。
2007年7月8~13日,泸县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215.6mm。
其中,天兴436mm,嘉明333.4mm,潮河371.2mm。
持续强降雨导致泸县境内九曲河、濑溪河及其支流水位暴涨,九曲河嘉明段发生自建国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水位292.97m,濑溪河福集水文站洪峰水位274.93m,超警戒水位0.13m,流量1770m3/s,为1956年以来最大洪水。
全县19个镇219个村、65.5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87万人,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56151万元。
(二)泸州洪涝灾害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1)泸州市的气候特点易于成灾。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
由于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造成泸州市汛期非旱即涝,旱涝交替,洪旱灾害严重。
(2)泸州市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和河谷,山区、丘陵地带河流比降大,且无控制性蓄水工程,暴雨形成的洪水很快下泄,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危害性极大。
长江、沱江流经泸州市形成沿江河谷地区,属于经济较发达、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区,由于上游地处著名的四川省3大暴雨区中的鹿头山暴雨区和青衣江暴雨区,集雨面积达67.4万km2,形成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洪枯流量、水位变幅大的特点,长沱两江洪水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极大。
(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气候异常变化。
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厄尔尼诺及全球温室效应都会给大陆地区带来气候异常,引起洪涝灾害,这里既有世界性的共同规律,又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2.人为因素(1)盲目围河造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河滩地由于面积大,且不占用国家土地指标,导致地方政府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河道要地,致使河道变窄。
(2)倾渣入河,阻塞河道。
一些地方乱倒各类弃渣,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道淤积日趋严重,影响安全泄洪。
(3)占河建房,形成河障。
不少场镇在建设中任意占据河道或跨河建房,人为造成河障,加重了洪灾损失。
(4)河道淤积严重,清淤不力。
由于管理方式和资金的原因,绝大多数河流均未进行过疏浚,泥沙淤积严重,尽管每年汛前要求进行河道清淤疏浚,但因工程太大和资金少等因素,做得并不彻底。
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乱占河道滩涂及砂石开采规模加大,河床因此变得极为不规则,对两岸防洪工程造成冲击,加大了防洪的风险。
(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堤防溃决、水库垮塌;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课停工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山体滑坡等,这些都将严重的影响泸州经济的发展。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1.工程措施(1)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同时结合工程措施兴建谷坊、塘坝等拦沙蓄水工程,有效拦蓄水土资源。
从源头上降低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2)加强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
泸州市中小河流众多,大小城镇依河而建,多受洪涝之苦。
现中小河流治理受到国家重视,水利部已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做好规划,严格管理,精心实施泸州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以提高防洪安全为重点,结合城镇整体规划建设,注重恢复河道的排洪、供水、灌溉和生态效益,采取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治理措施,提高城镇河道防洪标准,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3)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应着力增加水库病险整治投入,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同时,也要将水库整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通过创新机制,多方筹资,解决水库整治资金问题。
按“尊重现实、兼顾得益”的原则,规范、清理、理顺水库管理体制,推行体制改革,保质保量,顺利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工作。
(4)加大河道清障力度。
要坚决制止占河修路、占河修房,随意倾倒各类垃圾的现象发生,要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和护砌,实现河畅水清;逐步改造旧的阻洪工程,新建工程要留足防洪通道,以提高行洪能力。
(5)加大城市堤防工程和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改造。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并结合低洼地区旧城改造,加快城市堤防建设,尽早完成堤防闭合圈,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由于泸州市建市初期规划不够完善,下水道设计偏小,加之多年的淤积,已不能满城市大暴雨的排水要求,地方政府应在市政建设费中增大比例对下水管网进行改造,消除排涝隐患。
(6)加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
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2.非工程措施(1)健全防汛指挥调度组织系统,统一防洪减灾思想。
防汛指挥调度组织系统的建立是做好防汛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对水库、险工险段、河心洲坝、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堤防等重点防洪工程要签订防汛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
市防指成员单位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强化对区、县地方防汛工作指导,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一防洪减灾思想,在上级防指和党委、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开展防洪减灾工作。
(2)建立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目前泸州市防洪手段简单,缺乏科技支撑,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总体处于滞后的状态。
要积极抓住国家开展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契机,建设完善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通过与水文、气象、国土及省防指的联网,及时获悉雨情、水情、工情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为领导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包括对易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充分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和水雨监测点,建立较准确的暴雨山洪预报预警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水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支持系统,利用现有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布洪水预报预警信息。
以现代化技术实现科学防洪,全面提高防汛水平,改变防洪减灾的落后状态。
(3)科学制定各类防洪预案。
要根据山洪地质灾害和江河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预案重点应解决灾害发生时,防洪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包括群众安置、设备停放、物资集结,电力、通讯的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