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ND-S8-007虹吸与喷泉手工制作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
中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一、教学目标:1. 认识喷泉,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
2. 观察和描述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所需材料:- 透明塑料瓶- 吹气管- 食用色素(可选)- 食用小苏打粉- 醋- 水2. 教学环境:在教室外的露天区域进行实验,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观察并欣赏一段关于喷泉的视频,然后向学生们提问:“大家知道喷泉是怎么工作的吗?为什么会有水从中间向上喷出呢?”预计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们思考喷泉的工作原理,并激发他们的参与和学习兴趣。
2. 实验安排:步骤一: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材料。
- 将学生分组,每组3-4人。
- 向学生们展示实验材料并解释每个材料的用途。
步骤二:制作喷泉- 每组学生取一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用剪刀剪去。
- 吹气管插入塑料瓶口,并用胶带固定。
- 在塑料瓶底部加入食用小苏打粉。
- 将少量食用色素加入塑料瓶中,让喷泉变得更加有趣。
(食用色素为可选材料)- 往塑料瓶里加入白醋,观察并描绘发生的变化。
步骤三:观察和总结- 学生们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下发生的变化。
-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和思考喷泉是如何工作的。
- 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四:展望和讨论- 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和发现的规律。
-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小苏打粉和醋会产生反应,导致喷泉的形成。
- 鼓励学生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
四、示范和指导:1.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们示范一遍实验步骤,以确保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操作。
2.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们一些指导和提示,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
五、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比例的食用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下不同反应情况。
初中手工制作喷泉教案
初中手工制作喷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喷泉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喷泉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
2. 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喷泉的制作技巧和细节处理。
2. 物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喷泉模型、水、容器等。
2. 材料:塑料瓶、吸管、针线、胶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喷泉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
2. 展示一些喷泉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制作喷泉(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制作喷泉所需的材料。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制作原理和步骤,逐步完成喷泉的制作。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或同学。
4.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三、创新思维(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对制作的喷泉进行创新改进。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喷泉更加美观、实用。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物理知识应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喷泉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所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如压力、水流等。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喷泉,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3.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手工制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制作喷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喷泉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还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改进。
同时,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学生的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避免发生意外。
自制喷泉课程设计方案
自制喷泉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喷泉制作的基本原理,掌握与喷泉相关的物理知识,如水的压力、流速等。
2. 学生能了解喷泉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熟悉所需的材料与工具。
3.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并运用到喷泉的制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自制喷泉。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对喷泉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学生能意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自制喷泉的制作,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学习:介绍喷泉制作涉及的物理知识,包括水的压力、流速、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等,关联教材中力学相关章节。
2. 材料与工具准备:讲解喷泉制作所需的材料(如水管、水泵、电源等)和工具(如剪刀、胶带等),并介绍其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3. 制作步骤讲解:按照教材中关于实验操作流程的内容,分解喷泉制作的步骤,包括设计、组装、调试等。
4. 电路知识应用:结合教材中电路相关知识,教授学生如何为喷泉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灯光与喷泉的联动效果。
5.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喷泉设计进行创新,如改变喷泉形状、调整水流速度等。
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喷泉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7. 总结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喷泉小制作 教学设计
喷泉小制作教学设计喷泉是一种能够喷水的装置,常见于公园、广场、庭院等场所,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凉爽的感觉。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喷泉小制作教学设计,以帮助大家了解喷泉的制作过程。
材料准备:1. 一个透明的小水罐或者玻璃瓶2. 一根较长的透明塑料管(长度根据水罐的高度而定)3. 一个小型水泵4. 一些小石子或者颜色鲜艳的玻璃珠5. 一瓶精致的颜料制作步骤:1. 首先,选择一个透明的小水罐或者玻璃瓶作为喷泉的容器。
这个容器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材料的可获得程度来决定。
2. 在水罐的一侧或者底部中央位置进行打孔,孔的大小要适中,能够使塑料管插进去,但又不至于太大以至于漏水。
3. 把刚刚打好孔的水罐放在地上,由内向外,将塑料管穿过孔洞,让一段管子露在罐外,一段管子放在罐内。
4. 将小型水泵放置在水罐的底部,让水泵的水口紧贴塑料管。
将水泵的电源线连接到一个电源插头中,插入电源插座。
确保水泵可以正常工作。
5. 在水罐底部加入适量的小石子或者颜色鲜艳的玻璃珠,这些物品可以起到装饰和稳定喷水效果的作用。
6. 在水罐内加入一定量的水,不要加的太满以至于溢出。
可以根据喷泉的风格和场景需要,加入适量的颜料,使水变得有色。
7. 打开水泵的电源,水泵开始工作。
水泵会将水从罐内抽上来,并通过塑料管喷出,形成一个小型喷泉。
8. 调整水泵的水流量和喷出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水泵的开关或者水泵出水口的角度,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步骤,一个简单的喷泉就制作完成了。
当然,如果你想制作更加复杂的喷泉,可以考虑增加喷头、灯光、音乐等元素,以增加视听的享受。
在制作喷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透明的容器和颜色鲜艳的颜料可以使喷泉更美观,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在喷泉内加入适量的小石子或者玻璃珠,可以起到装饰和稳定喷水效果的作用。
3. 调节水泵的水流量和喷出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喷泉的情境来进行调整。
科学实验手工制作喷泉教案
科学实验手工制作喷泉教案引言。
喷泉是一种美丽而又令人惊叹的景观,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清凉和愉悦的感觉。
在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喷泉。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型喷泉。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科学原理来制作一个小型的喷泉。
实验目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会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学习如何利用科学原理制作一个小型的喷泉;2. 了解水的压力和流动对喷泉的影响;3. 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实验材料。
1. 一个透明的小水瓶;2. 一根塑料管;3. 一小袋小石子或者玻璃珠;4. 一小袋食用色素;5. 一小瓶白醋;6. 一小瓶小苏打粉;7. 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
1.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小水瓶,将水瓶的底部剪去,使得瓶子的高度略低于塑料管的高度;2. 接下来,将塑料管插入瓶子中,使得管的一端露出瓶口,并且管的另一端刚好接触到瓶子的底部;3. 然后,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小石子或者玻璃珠,使得瓶子底部的一层被填满;4. 接着,将一小袋食用色素撕开,将色素撒入瓶子中;5. 然后,将小瓶白醋中加入一些小苏打粉,然后将小苏打粉和白醋混合均匀;6. 最后,将混合好的白醋和小苏打粉倒入瓶子中,然后迅速退开,观察瓶子中的变化。
实验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利用了小苏打粉和白醋的化学反应来产生气体,从而产生了气泡。
气泡的产生使得瓶子中的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瓶子中的液体被喷射出来,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喷泉。
同时,加入了食用色素的水也使得整个喷泉看起来更加美丽和有趣。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喷泉,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关于化学反应和水的流动的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科学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结语。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与制作_自制“小喷泉”》导学案
《设计与制作_自制“小喷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自制小喷泉是一项很有趣的手工制作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水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喷泉,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小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2. 学习如何设计和构建一个小喷泉;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步骤1. 理解小喷泉的原理小喷泉的原理是利用水泵将水吸入,在喷口处形成一定的喷射速度,最终形成小水柱或水花。
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水泵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明白它是如何将水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
2. 设计小喷泉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一个小喷泉,包括喷口的设计、水泵的选择和布局等。
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看哪一种效果最好。
3. 制作小喷泉根据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开始制作小喷泉。
他们需要准备所需材料,如水泵、管道、喷口等,然后按照设计图纸一步步进行制作。
4. 实验测试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测试。
调试水泵的工作状态,观察水流的流向和速度,看喷口是否正常工作。
如果有问题,可以调整和修改,直到小喷泉能够正常运行。
5. 总结反思最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小喷泉进行总结反思。
他们可以思考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小喷泉的效果和改进空间。
四、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小喷泉,比如利用废旧材料、植物、动物等。
他们也可以尝试设计更加复杂的小喷泉,例如添加音乐、灯光等元素。
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熟悉小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这个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动手,设计与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喷泉吧!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小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材料;2.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喷泉;3.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科学教育应该从幼儿阶段开始,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探索水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制作喷泉的过程中,了解水压原理,感受科学的奥秘。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压原理,知道水的流动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制作喷泉的基本步骤,了解水压原理。
难点: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杯、吸管、气球、剪刀、胶带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制作喷泉的材料包。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水的有趣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水的特性。
2. 演示:教师展示制作喷泉的过程,让幼儿观察并了解基本步骤。
3. 实践:幼儿分组制作喷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问题。
5. 交流: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让幼儿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制作喷泉的基本步骤。
难点: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动手制作喷泉。
通过实践,他们了解了水压原理,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对水的流动性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喷泉现象,拍照或绘画记录,下次活动中分享。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公园或科技馆的喷泉设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水压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节《制作喷泉》的科学教案,我希望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彩虹喷泉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彩虹喷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颜色》,具体内容为“彩虹喷泉”的制作与观察。
教材详细介绍了彩虹喷泉的原理、制作步骤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彩虹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彩虹喷泉原理的理解,颜色的调配。
2.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观察彩虹喷泉现象,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喷泉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PPT。
2. 学具:彩色笔、画纸、调色盘、水、小喷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彩虹的美丽景象,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彩虹的传说。
2.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引导幼儿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3. 制作彩虹喷泉(10分钟)a. 分组合作,每组一个实验器材,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操作。
b. 幼儿按照步骤制作彩虹喷泉,观察颜色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用画纸和彩色笔记录彩虹喷泉的颜色变化。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a. 每组选代表分享彩虹喷泉的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彩虹喷泉原理图解。
2. 制作步骤简图。
3. 彩虹颜色顺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彩虹喷泉,记录颜色变化,并解释彩虹的形成原理。
2. 答案:a. 彩虹喷泉制作步骤:准备实验器材,调配颜色,倒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b. 彩虹形成原理:光的折射和反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幼儿对彩虹喷泉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观察真实的彩虹现象,加深幼儿对彩虹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彩虹喷泉原理的理解,颜色的调配。
2024年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自制喷泉》精彩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自制喷泉》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以“自制喷泉”为主题,主要涉及教材中的“水的世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水的性质、水的流动、简单力学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水的性质,培养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自制喷泉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重点:水的性质、流动规律以及简单力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色素、瓶子、注射器、剪刀、胶带等。
2. 学具:安全剪刀、胶带、瓶子、色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自制的喷泉,引发幼儿兴趣。
邀请幼儿猜测喷泉的制作原理,激发探索欲望。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性质、流动规律及简单力学原理。
展示自制喷泉的操作步骤,讲解注意事项。
3. 动手操作(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自制喷泉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用所学知识,尝试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喷泉作品。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自制喷泉2. 内容: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水的流动规律:从高处流向低处简单力学原理:压力与流速的关系操作步骤:准备材料、组装、调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喷泉,并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改进。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了水的性质、流动规律和简单力学原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家庭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4. 动手操作环节的指导5. 作业设计的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难点与重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幼儿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及教学反思(5篇可选)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及教学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及教学反思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制作喷泉》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瓶、吸管、装有水的脸盆、小水杯;2.记录表格、记号笔、报纸、抹布、视频课件、表演绸带若干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欣赏喷泉1.师:我们已经用磁铁做了一些小实验,有打电话、钓鱼等。
今天有两位叔叔他们也来做小实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材料?做了什么实验?2.幼儿欣赏《可乐喷泉实验》,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用什么材料制作喷泉的?”3.喷泉真好玩,我们也来做喷泉吧!二、指导幼儿制作喷泉。
1.教师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
2.教师示范制作喷泉。
(1)在密封的塑料瓶里扎两个洞,灌上水,插上两根吸管。
(2)用力向其中一根吸管吹气,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喷出来。
3.教师介绍喷泉实验原理:我们向一根吸管吹气,吹入的空气会变成气泡,对水施加压力,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中被推挤上来,形成喷泉。
只要不断吹气,水就会不断喷出来。
4.幼儿制作喷泉,教师随堂指导。
5.幼儿玩喷泉,提醒幼儿不要弄湿衣服。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1.问: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3.预想与对策: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4年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自制喷泉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优质科学自制喷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原理,知道喷泉是由水的压力产生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喷泉的原理,动手制作喷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喷泉的原理,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吸管、剪刀、胶带、水、颜料。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引导幼儿关注喷泉现象(1)播放喷泉视频,让幼儿观察喷泉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工作的吗?它是由什么产生的?2.讲解喷泉原理(1)简单介绍喷泉的原理:喷泉是由水的压力产生的,当水从一个容器流向另一个容器时,由于压力差,水会产生喷泉效果。
(2)结合实物,讲解喷泉的制作方法。
3.制作喷泉(1)分组,每组发放制作喷泉的材料。
a.将塑料瓶剪去底部,留下瓶身。
b.将吸管穿过瓶盖,用胶带固定。
c.将瓶身倒置,放入水中,观察吸管中的水柱。
d.向瓶中倒入颜料,观察喷泉效果。
4.观察与讨论(1)引导幼儿观察自制喷泉的现象,提问:你们制作的喷泉有什么特点?水是从哪里喷出来的?(2)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水会从吸管中喷出来?它与喷泉的原理有什么关系?(2)让幼儿谈谈在制作喷泉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学到的知识。
6.拓展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喷泉设计大赛,鼓励幼儿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喷泉。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喷泉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五、教学反思1.部分幼儿对喷泉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在制作喷泉过程中,部分幼儿出现操作困难,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3.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拓展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引导幼儿关注喷泉现象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喷泉,水是从哪里喷出来的呢?”幼儿:“是从喷泉的头顶上喷出来的!”教师:“很好!那你们想想,是什么让水从喷泉的头顶上喷出来呢?”教师:“其实喷泉的秘密就藏在水的压力里。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七章“水的奥秘”,具体内容为自制喷泉。
通过该活动,学生将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掌握简单的自制喷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喷泉形成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制喷泉的方法和喷泉形成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制喷泉模型、实验器材(瓶子、气球、吸管、水、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制喷泉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喷泉形成的原理。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喷泉形成的原理,并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自制喷泉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5分钟)4. 学生分享(5分钟)各组学生分享实验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5. 创新设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优化自制喷泉。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形成的原理2. 自制喷泉方法3. 创新设计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独特的自制喷泉,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示例:利用瓶子、吸管、水、气球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喷泉。
原理:利用气压差使水从吸管喷出,形成喷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但在创新设计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喷泉的知识,如音乐喷泉、激光喷泉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创新设计环节的引导;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手工喷泉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 学生掌握手工制作喷泉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美观实用的喷泉模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对象本方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生,年龄在10-15岁之间。
三、教学资源1. 材料:塑料瓶、塑料管、剪刀、胶带、水、颜料、泥土等。
2. 工具:尺子、笔、胶枪、螺丝刀等。
3.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喷泉模型展示图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喷泉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喷泉是如何工作的?它需要哪些材料?2. 讲解原理:- 向学生介绍喷泉的基本原理,如水压、水流动力学等。
- 通过简单的实验或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
3. 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如何准备材料,包括切割塑料管、准备泥土等。
-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独立完成材料准备。
4. 制作喷泉:- 分组进行,每组一个喷泉模型。
-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将塑料瓶底部打孔,作为喷泉的水源。
- 将塑料管插入瓶孔,并用胶带固定。
- 将塑料管弯曲成喷泉形状,用泥土固定在适当位置。
- 用颜料装饰喷泉模型,使其更加美观。
5. 测试与调整:- 学生测试喷泉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喷泉效果最佳。
6.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喷泉模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作品,给予肯定和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喷泉模型的外观、工作效果、创意等。
3. 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
《制作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原理,知道气压和液体压强的基本概念。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喷泉制作的方法和原理。
2.难点:气压和液体压强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吸管、剪刀、胶带、水、色素。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安全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喷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是怎么工作的?”(二)探究喷泉原理1.教师展示气压和液体压强的动画,讲解基本概念。
2.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和液体压强在喷泉中的作用。
(三)制作喷泉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a.将塑料瓶剪去底部,留下瓶身和瓶盖。
b.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插入吸管。
c.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
d.将瓶身倒置,放入水中,观察吸管喷水现象。
2.学生分组制作喷泉,教师巡回指导。
3.制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实验拓展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喷泉喷出更高、更远的水柱?2.学生思考并尝试,教师指导。
3.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2.学生分享制作喷泉的感受,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五、作业布置1.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家庭版的喷泉,并记录制作过程。
2.写一篇关于喷泉的观察日记,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喷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气压和液体压强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喷泉的原理。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同时,本节课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探究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气压和液体压强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一)重点:掌握喷泉制作的方法和原理1.制作喷泉前,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喷泉是如何喷水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对,喷泉是利用水的压力。
有趣的彩虹喷泉教案
有趣的彩虹喷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化学反应”,具体内容为第2节“有趣的彩虹喷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掌握制作彩虹喷泉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不同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2. 学会制作彩虹喷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制作彩虹喷泉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试管、滴定管、酸碱指示剂、气球、色素、量筒、烧杯、漏斗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试管、滴定管、酸碱指示剂、气球、色素、量筒、烧杯、漏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喷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彩虹喷泉。
2. 知识讲解:a.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b. 讲解不同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c. 演示制作彩虹喷泉的步骤和技巧。
3. 例题讲解: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彩虹喷泉为例,讲解具体操作步骤。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彩虹喷泉。
5. 结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彩虹喷泉,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酸碱中和反应原理2. 制作彩虹喷泉步骤a. 准备实验器材;b. 将酸碱指示剂加入气球;c. 将碱溶液倒入烧杯;d. 用滴定管滴入酸溶液;e. 观察颜色变化,制作彩虹喷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彩虹喷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2. 制作彩虹喷泉的步骤和技巧;3. 学生分组实验的操作安全与准确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水的运动原理
2.学生能够制作简单的喷泉原型
3.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水的运动原理
2.喷泉动力原理
3.制作喷泉实践
教学准备:
1.水池
2.喷泉泵
3.喷泉喷嘴
4.透明水管
5.一些简单的工具
教学步骤:
第一步:讲解水的运动原理
1.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运动形式
2.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水的运动原理,包括水的自由下落、流动和涡流等
第二步:讲解喷泉动力原理
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喷泉,让学生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究喷泉动力原理,并让他们分享他们的发现
第三步:制作喷泉实践
1.借助老师的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喷泉制作
2.学生需要挑选工具和材料,并进行简单的装配和调试
3.在喷泉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自由调整和优化喷泉的效果
教学评估:
1.学生通过喷泉制作的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喷泉制作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总结:
通过这次科学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水的运动原理和喷泉动力原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制作喷泉》科学教案:制作喷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 学会制作简易的喷泉。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喷泉装置材料(透明塑料管、水泵、喷头等)、水槽、水、灯光等。
2. 环境:宽敞的实验室或户外空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喷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喷泉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想制作喷泉的想法。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喷泉的基本原理:喷泉是利用水泵将水抽上喷泉装置中,然后通过喷头将水喷出来形成水柱或水花。
3. 实践操作(30分钟)步骤一:制作喷泉装置1)将透明塑料管剪成适当长度。
2)将水泵放入水槽中,将一段透明塑料管的一端连接到水泵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到喷头。
3)将喷头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可以使用塑料夹子或胶水固定。
步骤二:调试喷泉1)先调试水泵,确保水泵正常工作,水能顺利供给到喷头。
2)将喷泉装置放入水槽中,确保水泵的电源与水泵的线路没有问题,再次确认水泵正常工作。
3)在调试时可以尝试调节水泵的出水量和喷头的喷水效果,让喷泉的效果更加理想。
4. 实践展示(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别操作搭建好的喷泉装置,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制作的喷泉效果。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喷头和水泵出水量的组合,观察喷泉的效果有何变化。
5. 思考拓展(5分钟)请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喷泉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有没有其他材料可以制作喷泉?3)如何让喷泉更加美观、有特色?四、教学总结1.总结:通过今天的实践操作,我们学会了制作简易的喷泉,并了解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反思:在制作喷泉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措施,学会合理调节水泵的出水量和喷头的喷水效果。
3.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制作一个与班级主题相关的喷泉作品,并写一份制作说明。
五、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制作更复杂的喷泉装置,扩大喷泉的规模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给鱼缸换水的时候,用根水管就解决了。我们在给鱼缸里的金鱼换水的时 候,会用一根水管把水先抽向高处再流到低处,达到将水导出的目的。是不 是非常方便? 生:是。 师: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牛顿自制的“水往高处流”的景象,小朋友 们想不想见见? 生:想。 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把它请出来吧! 生:(掌声) 师:那我们小牛顿自制的器材,那他可不可以呈现出“水往高处流”的景象呢? 生:可以,不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实验一下,你发现什么了呢? 生:可以。 师:为什么“水往高处出流”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其中的奥妙吧!
师:好,那我们就赶快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吧!在自然状态下,水是由高往低处 流?还是由低处往高处流?
生:由高处往低处流。 师:没错,水一般都是由高处往低处流。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却可以让水由
低处向高处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小视频,看看是否出现了水往高处流 的现象呢?(播放视频)视频播放完了,出现了水往高处流的现象了吗? 生:出现了水往高处流的景象。
3、探究验证: 探究(1):认识连通器及特点 师:小朋友们看这里!这是什么? 生:软管。 师:没错,这就是一根软管,现在老师手里面还有一杯水。老师想请两位小朋友
当老师的小助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呢? 生:我。 师:有请这位最积极的小朋友。现在请两位小助手每人分别拿胶管的的一端,同
时两位小助手拿着的胶管一端尽量在一个水平面上。现在老师将手里面的水 倒入这根胶管中,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呢? 生:胶管两端液面水位保持水平。 师:没错,我们会发现当胶管两端开口在同一水平线上时,胶管两端液面水位保 持水平。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请其中的一位小助手抬高胶管一端,另一位小助手降低胶管一端的 高度,老师往里面倒水,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时候又发生了什么现象 呢?
《虹吸与喷泉》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让学生们认识了解虹吸原理及产生原因。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利用已备实验器件完成实验的能力。 3、思维目标:
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虹吸与喷泉现象。 2、教学难点:虹吸现象的产生原理。
师:其实虹吸管的最高点距上容器的水面高度高于了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所 以水流供不上去,导致水无法向空水杯流。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提问、探究式教学
四、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
工具
材料
本课实验套件 本课实验套件
学生器材
工具
材料
本科实验套件
本课实验套件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小朋友好,我是王老师。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小牛顿课堂,在之前的小
牛顿课堂上我们已经亲手制作了很多很多的科学成品,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很 多很多的科学原理。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大家开 不开心? 生:开心。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再去体验一次有趣的小牛顿科学课。大家说好不好? 生:(众学生回答)好! 师:那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魔法口号是什么吗?让我们大声说出来好不好? 生:(众学生回答)好! 师:那我们现在伸出双手,伸直双臂,然后一边拍手一边说,“小牛顿,我喜欢, 我喜欢,小牛顿”(师生共同)。老师喜欢手臂伸得高高的直直的小朋友哦, 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小牛顿,我喜欢,我喜欢,小牛顿”。(师生共同) 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小牛顿课堂上能够,多动手,多动脑,善于观察、思考。 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探究(2):探究虹吸现象产生的条件 师:大家看!老师的桌子上分别有一个装满水的水杯,一个无水水杯,还有一根
透明胶管。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模拟一下虹吸现象吧!在这个过程中,小朋 友们要注意观察一下,产生虹吸现象的条件有哪些?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老师做实验喽!老师将透明胶管两端分别放进了两个杯子里。我们可以 发现水由高处往低处流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什么了呢? 生:两端水位不一致。 师:没错,也就是说出水口的水位必须低于入水口的水位。出水口比上容器的水 面必须低。这样使得出水口液面受到向下的的压强(大气压加水的压强)大 于向上的大气压,保证水的流出。那么如果有水杯高于无水杯的高度越明显, 虹吸现象也就越明显。通过我们刚刚做的实验,你还发现什么了呢? 生:虹吸管内必须要先装满水。 师:没错,虹吸管内必须要先装满水。假如我们不将虹吸管灌满水,会发生什么 呢?我们来试一试。 生:水不流。 师:我们会发现如果虹吸管内不先装满水,水是不会向另一个水杯流的。那现在 老师将虹吸管内装满水,出水口的水位也低于入水口的水位,但是老师现在 将虹吸管提高一些,你又发现什么了呢? 生:水不流。 师:我们会发现,如果虹吸管的最高点距上容器的水面高度太高,水也是不会向 空水杯里面流的。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
生:胶管两端液面水位保持水平。 师:没错,我们会发现当胶管两端开口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时,胶管两端液面水位
仍然保持水平。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将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我们刚刚所用的就是一个简
单的连通器。接下来我们看一段小视频,看看连通器的其他类型吧!(播放 视频)视频播放完了,小朋友们认识连通器了吗? 生:认识了。 师:那从刚刚的视频中以及我们刚刚做的小实验中,有哪位小朋友可以给大家总 结一下连通器的特点呢? 生: 我。 师:有请这位最积极的小朋友。 生: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 同一高度。 师:没错,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 是保持同一高度。你们都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么利用连通器原理,就可以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虹吸现象,那么我 们的鱼缸换水的整个过程正是呈现的虹吸现象。什么是虹吸现象呢?虹吸现 象产生的条件又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