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五种教育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原理——五种教育研究方法
一、五种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发是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与其他手段的仪器,观察研究对象,直接获得对教育事物的感性认识的研究方法。2、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有关文件、图书、报刊、作业、作品、试卷、档案等资料,进而对资料进行鉴别、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方法。3、调查法指研究者采用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借助于他人对教育事物的认识结果,从而间接获得对教育事物的认识的研究方法。4、比较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两种或以上同类无的属性、本质特点加以分析,进找出其异同的研究方法。5、个案研究法是研究者将一个具体单位(如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作为研究的正日,对它的相关现象、特征和过程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二、叶澜教授提出的影响人的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理论叶谰教授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两类:(!)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即可能性因素)和(2)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显示产生影响的因素(即现实性因素)。这两类因素的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称为两层次。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3)自身条件和(4)环境条件,(5)现实性因素指发展主题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三、经济发展在五个方面对教育的影响1、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2)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起决定作用四、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把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学生的独立性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寻求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成全我们的学生使之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个体。学生的独立性表现:在家庭里,学生们开始会顶嘴,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家长辩解,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家长们的时代已是过去时,学生自己的时代才是现在时,他们要求成为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在班集体里,他们希望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要求自己的意见受到老师和同伴的重视(有些学生甚至以打架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向往独立开展活动,并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对于教师、家长和书本的权威性,由原来的崇拜、信任转向怀疑,甚至独立地评价批判。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其自身的成长经验与专业素质。学生的向师性又告诉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提高与人格魅力塑造,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融入你的学科教学并正确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向师性表现为他们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教师经常关注的是优秀生与后进生,对优秀生从心底里喜爱,有时甚至是偏爱,并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肯定。对后进生,教师当然不敢放松,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时时处处受到注意,后进生也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但对于中等生,由于中等生人数多,教师对他们只是粗线条地管理教育,工作也不细致。结果是这些人数众多的中等生特别渴望老师的关心,他们有的很有进取心,想通过学习优秀来赢得老师的注意与关心;有的可能就会学那些后进生来引导老师的注意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殷殷指导,谆谆善诱,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决定着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如果我们教师没有达到学生心中的目标,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消极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五、教师职业的多重角色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4、父母与朋友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六、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在课程观上的差异1、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主张开设一些诸如拉丁文、希腊文、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认为他们对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大有帮助。2、实质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联想注意心理学是他的依据。主张在学校开设诸如几何、物理、化学、胜利学等实科课程,通过它们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好基础。七、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观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观念之间相互冲突、斗争的过程。因而教学不仅是一灌输知识,而且是通过结实观念去培植学生内部的兴趣和一直辣椒于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材料去形成学生的统觉团。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通过控制儿童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建立合适的统觉团,再用这些统觉团去同化新的观念,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范畴。就种意义来说,教师是学生心理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也是学生性格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从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统觉的过程,即新经验和已经构成心理的旧经验联合的过程,新的观念只有当它们同已在统觉团里的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学到。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样连续的四个阶段所构成的教学框架。所谓明了,即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明确有序地分解式分解式地讲述教材,使学生清楚感知。联想就是教师将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观念进行比较,使之发生联系。系统就是指新旧观念的联系系统化,使学生认识到原理、法律和规则。方法则是指通过联系使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到实际中去。八、杜威的教学过程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经验,而且要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改造和生长。为此,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当按这样的步骤进行:1、学生参与有兴趣的活动,置身与一定的情景之中;2、学生在情景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激发思维的积极性;3、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手机必要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在上述知识基础上,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5、用各种办法检验自己的想法,最后证明其有效性。在这五个步骤中,学生一直处于中心位置,教师则处于知道的地方,为学生提供资料,帮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九、教学方法的五个类别1、以语言为住的教学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校德育地位尴尬2、学校德育目标偏离3、学校德育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4、学校德育方法落后、呆板5、学校德育环境封闭6、学校德育师资队伍不容乐观7、学校德育评价低效一、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缺点优点:1、有利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班级教学是教师依据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面向年龄和能力水平比较接近的全班学生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以教师为主的班级授课,学生完整正确掌握课本知识。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教师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并促进其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缺点:4、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班级教学过于重视集中、强调同步、追求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出现千人一面的结局。5、不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班级授课制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现代教学理论认识到了班级教学的内在局限性,提出了对班级教学的多种改革设想。如班级内的分层分组教学。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教育的概念由狭义向广义发展,教育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具体的标志。终身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拙见成为教育的知道思想,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社会化。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普遍化、直接化、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叉呈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业。3、教育生产化。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为密切。教育不仅生产人才,也生产知识。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4、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其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即教育机会均等。5、教育国际化。首先表现为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其次表现为教育合作密切化。最后表现为国际间教育的援助有所加强。6、教育现代化。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表现为教育功能的现代化,最后表现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花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首先表现为教育研究多元化,其次表现为办学形式多元化,再次表现为教育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还表现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三、内化论和外塑论的对立1、内化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即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塑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由于外塑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样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形成师生情感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从教师方面而言的。<一>了解关心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了解不仅要了解外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能找到情感产生的支点,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二>尊重信任人人都希望尊重与信任。俗话说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低年级的学生是如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们更是如此。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们,上进心与自信心都比较强。他们总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尊重、信任与鼓励。取得成绩时,希望给予赞同;而在出现错误时,在内疚的同时亦希望得到谅解。否则,教师不尊重、甚至蔑视学生的言行,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尊重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信任学生。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说得好:有这方面的想法才是正常的,而没有才是不正常的。她的话语充满着理解与信任,所以学生们愿意向她吐露心曲。<三>严格公平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曾提出公平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总要把自己的努力和所得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努力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觉得二者相当,就会产生公平感,感到心情舒畅,如果发现他人的报酬与努力之比值大于自己,就会产生不公平感,感到愤慨,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消极行为,如搞乱、攻击等。该理论已为许多理论所证实。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公平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无论是在教学还是思想教育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公平问题。不管是学习成绩与操行的评定,还是三好学生的评选、干部的选拔,以及一切表扬,奖励、批评等,都应力求使学生感到公平。这不仅有助于师生间友好、融洽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动机的激发。在公平对待学生的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不等于压抑学生,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情,严中见爱。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造就高质量的人才。五、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过程观的差异(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传统教育派是指以1 8世纪末,1 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这一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现代教育派是指以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流派。这一教育流派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同时也都是片面的。首先,传统教育派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其次,现代教育派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的发展。六、德育工作正面教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原则。3、知行同意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德育是强调践行的教育活动,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成了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属。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辨证同意的,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也不可能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