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全套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全套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不等式等。
2. 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几何变换等。
3.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概率等。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知识框架。
2. 课堂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解析: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和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数学模型、几何图形、实物教具等。
3. 计算器、电脑等辅助教学工具。
4. 网络资源、数学杂志、报纸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数与代数:4周2. 几何:6周3. 统计与概率:2周4. 总复习:2周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学期的初中数学总复习,学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案最新3篇篇一:数学《有理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
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教学过程: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 (2)51.7(-7.2)解(1)(-3.75)+(-22.5)=-26.25(2)51.7(-7.2)=-372.24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随堂练习用计算器求值1.9.23+10.22.(-2.35)×(-0.46)答案1.37.8 2.1.081篇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初中数学复习教案书写
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初中阶段的重要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不等式等。
2. 空间与图形: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坐标系等。
3.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概率的计算等。
4. 综合与应用:数学故事、数学日记、数学实践等。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通过课本、资料等进行查阅,巩固基础知识。
2.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3. 探究发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的奥秘和乐趣。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复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5.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复习效果。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合作等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练习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学习进步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本、辅导书、练习册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课件、视频、网络资源等。
3. 数学故事、数学日记、数学实践等案例。
六、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复习课时。
2. 教学周期:整个初中阶段,持续进行数学复习。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
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cos21°31′=______,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_____sin20°15′;(2)cos51°______cos50°10′;(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
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
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
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一教案数学教案(优秀8篇)初一教案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2024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普适性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2.学生学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七、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出示投影1)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口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教法说明】2题都是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口答后,如果答对,追问为什么?如果不对,先让他自己找错误原因,若找不出来,让其他同学纠正,使学生真正明白发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运算能力的目的.(二)讲授新课1.例2 计算师生共同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思考: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带分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最后再检查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订正.【教法说明】通过此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观察—思考—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计算:① ;② .【教法说明】让学生仿照例题的形式,自己动脑进行分析,然后做在练习本上,两个学生板演.由于此两题涉及负数较多,应提醒学生注意符号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作适当评价,并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变式训练.3.例3 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题目中有乘方、乘法、除法、加法、减法运算.思考:容易看到,是彼此独立的,可以首先分别计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动笔: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强调不要“跳步”太多.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一个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4.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计算:① ;② ;③ ;④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上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然后再动笔完成解题过程.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说明:1小题主要考查乘方、除法、减法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此题让学生注意运算顺序.3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点.让学生搞清与的区别;,.计算此题要特别注意符号问题;4题主要考查相反数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等知识.本题要特别注意运算顺序.【教法说明】习题的设计分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回授讲解,然后再出一些变式训练进行巩固.(三)归纳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要求大家做题时必须遵循“观察—分析—动笔—检查”的程序进行计算.【教法说明】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给学生运算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四)反馈检测(出示投影4)(1)计算① ;②③ ;④ ;⑤ .(2)已知,时,求下列列代数式的值① ;②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教版初一至初三数学教案一、初一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初一数学知识综合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巩固初一数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整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加减法、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案、教材、教具以及课堂展示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2)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做一些整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加深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3)复习分数的加减法:同样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4)整数、分数的综合运用:设计一些综合题目,让学生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法结合起来进行计算。
5)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性质:介绍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性质。
6)做相关练习:设计一些与平面图形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熟悉图形的性质。
7)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1. 教学内容:初二代数方程与函数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代数方程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应用于解题。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的方法、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解复杂方程与函数的计算。
1)导入:通过带入一些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代数方程的意义。
3)方程的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函数的概念与初步认识:介绍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表示形式。
5)函数的性质与图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目,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6)解相关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代数方程和函数的掌握。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运用和概率的应用。
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几何问题和概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几何图形的性质:介绍几何图形的性质,如角的性质、线段的性质等。
4)概率的基本概念:讲解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应用方法。
5)概率的实际应用:设计一些与概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整式复习教案
初中整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整式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2. 学会解整式方程和不等式;
3. 能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整式的概念及分类;
2. 整式的运算;
3. 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4. 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整式的定义,例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2. 提问:整式有哪些性质?
二、整式的运算(15分钟)
1. 复习整式的加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 举例讲解并让学生练习一些典型题目。
三、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20分钟)
1. 讲解整式方程的解法,例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2. 讲解整式不等式的解法,例如:同解变形、不等式性质等;
3. 让学生练习解一些整式方程和不等式。
四、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
1. 举例讲解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长度、面积、体积等计算;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问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有关整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整式的概念、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对整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整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复习课教案初中数学
复习课教案初中数学课程目标:1. 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2.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2. 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知识点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如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2. 学生自主复习,整理笔记;3.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典型例题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和所需使用的知识点;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3.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堂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根》单元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方根的概念: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2. 平方根的性质:如果a的平方根是b,那么b的平方是a。
3. 平方根的运算法则:(1)同号平方根相加,保留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平方根相加,保留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
(3)一个数乘以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平方根乘以这个数。
(4)一个数除以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平方根除以这个数。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平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 课堂讲解:(1)讲解平方根的概念,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2)讲解平方根的运算法则,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同号和异号平方根相加的规律。
(3)讲解乘除法法则,通过例题使学生熟练运用平方根进行乘除运算。
3.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方根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判断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巩固: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平方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数学》2. 课件: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3. 练习题:相关平方根的计算题和应用题4. 课后作业:相关平方根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七年级数学的教案很重要的。
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篇1)最近,我在初一(4)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3.4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本节课是探究课,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时事点评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计算,归纳销售中的常用公式,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高效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六个环节:第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第二,尝试练习,熟悉公式;第三,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第四,小组展示,解决探究问题;第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第六,归纳总结销售问题中常见的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1.设计情境,引入课题,体现教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汉滨初中对面的电脑城中销售一种路由器,先将进价提高20%,后再降20%出售,卖96元一台,问商家是盈是亏?”通过本问题,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入课题,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解答,必须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在做出判断。
2.练习,达到让学生熟悉公式的目的。
3.化解探究问题中的难点,把问题细化为6个小问题,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完成任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5.在教学中能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为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⑴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⑴复习角的定义。
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⑵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新课: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1的余角:90°-∠1②∠α的补角:180°-∠α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理论推导?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α一定是锐角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初一数学复习教案教学内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线段的概念及性质。
2. 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3. 学会绘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教材。
2. 工具:直尺、铅笔、橡皮。
3. 示范教具:线段模型、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线段模型,并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概念和性质。
2. 理论讲解(10分钟)a) 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将一条线段垂直平分为两段相等的线段的线称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b)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把线段分成两段相等的部分,并且垂直于线段。
3. 绘制垂直平分线(20分钟)a) 示范绘制: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绘制一条线段,并示范如何绘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b) 学生练习: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课本或作业本上绘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 巩固练习(10分钟)a) 选择题练习:教师提供若干线段,并给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位置,请学生选择正确的垂直平分线。
b) 解答题练习:教师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绘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 拓展应用(15分钟)学生使用概念和技巧,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如绘制多个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在多边形中找到垂直平分线等。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并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绘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同时,拓展应用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提高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进行练习和巩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百分数的应用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百分数的应用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第一册;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实际生活中应用了百分数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百分数的思考。
例如:1. XX商场全场商品7折优惠,请问购物时需要支付原价的百分之多少?2. 三年级一班同学中,会游泳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60,请问这个班级有多少名学生?二、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定义百分数:百分数是以百为基数的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号“%”表示。
2. 百分数的表示方法:百分数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形式表示,如3/4、0.75和75%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3.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的是“每百中有几”的含义,用来表示数量的比例关系。
三、百分数的转化(15分钟)1. 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和小数:将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除以100并化成最简分数形式即可得到对应的分数或小数形式。
2. 分数和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将分数或小数乘以100并在末尾加上百分号即可得到对应的百分数形式。
四、百分数的运算(20分钟)1. 百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百分数与整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直接进行,即按照普通整数的运算规则进行即可。
2. 百分数之间的运算:百分数之间的加减运算可以先化为相同的分数形式,然后按照普通分数的运算规则进行。
五、实际问题的求解(30分钟)通过应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际问题练习册,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与解答。
教师巡回检查,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平行线与垂直线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平行线与垂直线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平行线与垂直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2. 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3. 掌握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包括角的特性和线段的关系;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2.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黑板、粉笔、直尺;3. 练习册和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拿起一支直尺,并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询问学生线段的性质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度、起点和终点等方面。
然后,老师继续画第二条线段,要求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关系,并思考两条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
(二)概念讲解1. 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指在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同时指示学生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线段的示例。
2. 垂直线的概念:垂直线指在一个平面内,与另一条线段相交,且交角为直角的线段。
指示学生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垂直线段的示例。
(三)性质探究1.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上的任意两个角互相对应角相等;b. 平行线与横切线的交角相等;c. 平行线上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 垂直线的性质:a. 垂直线与平行线的交角为直角;b. 垂直线上的角是直角。
(四)练习训练1. 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角的特性和线段的关系;2.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重点强调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2. 回家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其上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并写出相应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入部分以实物为例,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的特性和关系。
概念讲解环节采用了直观的示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
在性质探究部分,通过几个简单的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分数的加减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分数的加减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一、概述本教案是为了帮助初一学生复习数学中的分数的加减运算。
分数的加减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和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加减的概念和定义;2. 掌握分数加减的运算规则和方法;3. 能够灵活应用分数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着重教授以下内容:1. 分数的加法运算;2. 分数的减法运算;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具体实例引出分数的加减,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分数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两块巧克力,小红有三块巧克力,他们将巧克力放在一起,一共有多少块巧克力?2. 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含义,分数的加法表示多少个相同大小的部分的总和,分数的减法表示有多少个相同大小的部分减去了多少个相同大小的部分。
3. 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和方法:a. 分数的加法规则: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分数的分母不同,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后相加。
b. 通过示例演示分数的加法,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c.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加法运算。
4. 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和方法:a. 分数的减法规则: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分数的分母不同,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后相减。
b. 通过示例演示分数的减法,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c.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减法运算。
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a.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解释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b.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和方法,以及应用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案和习题;2. 板书或投影仪。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的练习,以检查学生对分数加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五边形的认识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五边形的认识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五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 辨别五边形的种类;3. 掌握五边形的计算公式;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五边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五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 五边形的种类及其特点;3. 五边形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1. 五边形的定义和性质五边形是指由五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它的特点是具有五个顶点和五条边。
让学生观察几个五边形的实例图,并让他们总结五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五边形的种类及其特点介绍五边形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凸五边形:所有内角均小于180度的五边形;(2)凹五边形: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180度的五边形;(3)规则五边形:五个内角均为108度的五边形。
针对每种五边形,通过示例图展示其特点,并引导学生发现特定五边形的性质和规律。
3. 五边形的计算公式(1)五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乘以5减去360度,即(5 × 180° - 360°)= 540°。
(2)五边形的对角线数量公式:用公式n × (n-3) / 2来计算五边形的对角线数量,其中n表示五边形的边数。
代入n=5,可得五边形的对角线数量为5。
引导学生自行描绘五边形,并计算五边形的内角和及对角线数量,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实施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和总结实例图,让学生主动思考五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演示与练习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五边形,教师通过示意图和计算公式进行讲解,并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五边形的认识更加准确,能够辨别五边形的种类和掌握计算公式。
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拓展五边形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复习教案篇1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2等式的类型(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2)条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需要才成立(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3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则;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则,注意:(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①等式具有对称性,②等式具有传递性,二、方程的相关概念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2方程的次和元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中(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等字母表示如:关于、的方程中,、、是已知数,、是未知数4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5解方程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标准形式:(其中,,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最简形式:方程(,,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验证如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2)方程与方程是不同的,方程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的形式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⑴当a 0时,x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1),则;(2),则;(3),则;(4),则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2.判断题(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3)是方程()(4)不是方程()(5)不是等式,因为与不是相等关系()(6)是等式,也是方程()(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1)3x+5=12;(2) + =5;(3)2x+y=3;(4)y2+5y-6=0;(5) =2.2.已知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求的值3.已知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4.已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则;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确定1.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则代数式的值是_________。
2.若是方程的一个解,则3.某同学在解方程,把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该同学把看成了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确定1.关于的方程,分别求,为何值时,原方程:(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2.已知关于的方程有无数多个解,那么,3.已知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的值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确定1.若,为定值,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无论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求和的值2.当取符合的任意数时,式子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求,的值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确定1.已知为整数,关于的方程的解为正整数,求的值2.已知关于的方程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的所有整数 =3.若方程有一个正整数解,则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确定1.若和是关于的同解方程,则的值是2.已知关于的方程,和方程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3.已知关于的方程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的方程是同解方程若,,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解方程:(1)(2)- =1-(3)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解方程:(1)(2)(3)(4)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1.解方程:(1)(2)(3)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1.解方程:(1)(2)(3) (4)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的值互为相反数4已知x的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8一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A0 B1 C-2 D-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C无解 D有无数个解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Aa≠ ,b≠3 Ba= ,b=-3Ca≠ ,b=-3 Da= ,b≠-312解方程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
A、 B、 C、 D、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厘米A1 B5 C3 D4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A3 B4 C5 D6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A3个 B4个 C5个 D6个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19解方程:2(x-3)+3(2x-1)=5(x+3)20解方程: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各站至H站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87.36≈87(元)(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票价 5元 4.5元 4元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1)如果两班联合起,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1、2课时(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目标: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前预习:一、阅读教材P96-P98的内容二、独立思考:1、满足方程组的x的值是-1,则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_____.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比较容易的变形是()、A、由①得B、由①得C、由?得D、则?得3、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以下各式正确的是()A、 B、C、 D、4、如果是二元一次方程,则的值是多少?互动过程探究一:用代入法解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