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处理有哪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处理有哪些(1)吸氧与呼吸支持: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应给予吸氧,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2)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小时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3)体温控制: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明确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体温高于38。
C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4)血压控制:约7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主要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意识模糊、焦虑、脑卒中后应激状态、病前存在高血压等。
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压增高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小时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
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脑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可靠研究证据。
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20毫米汞柱,56%的患者舒张压2120毫米汞柱。
脑卒中患者低血压可能的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排血量减少等。
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准备溶栓者,应使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00毫米汞柱。
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升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N20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小时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处理流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处理SOP到院内急诊时,激活急诊卒中单元,神经科医师一起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评估、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或收住院治疗。
从入院后完成评估到明确诊断开始用药治疗的时间应控制在一小时之内(急诊脑卒中黄金一小时救治)。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如院前急救已完善,本步骤可酌情减少),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仍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是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小时或6小时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后反复评估溶栓指征。
4、检查项目汇总所有患者:头颅CT或MRI、血糖、血清电解质、血液生化、心电图、心肌酶学标记物、血常规、凝血常规;部分患者:肝功能、氧饱和度、毒理学筛查、血液酒精水平、妊娠实验、动脉血气分析、胸片、腰穿、脑电图。
以上检查项目尽量在进行溶栓术前得到检验报告。
但不能为了等待实验室检查项目而延误溶栓时间。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申急性期捋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完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措施包括阜期诊断及治疗、旱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阜期康复,常见并发症包括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癫痛、肺炎、排尿障碍与原路感染等。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及真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避免并处理号I�卢面内压地窑的因素,如头颈部适度扭曲、激动、用力、发热、II病、呼吸道不通锡、咳徽、便秘等。
�'建议对卢盟内压增窃、I!÷床的简便死患者采用抬高头位的方式,通常lf:l离床头>Jo·.〈豆、首藏部和高张盐水可明显减轻恼水胁、降低颅内庄、减少脑庙的发笠凤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z扇窗i由果糖或峡鑫米。
疗剂量Et.给药次敛。
必要时也可t豆对于发病48tj、时肉、60岁以下的恶性大自由中"'1脉梗死伴严理颁内压垠高的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仍tJD!P、尤其是意识永平降低的恋者,可请神经外科会i主考虑是否行粮店术,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事,减少残疾撑,提高生活自理率o60岁以上怠者手术;成压可降低死亡和严赁残疾,但挫立笠;ls能力并亲显著改善.因此应更加ta重,可根据患者盖在的政患者/家属对这种可能结局的价值观来选择是否手术。
(豆、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蟹死患者可谓神经外科会诊协助处理。
(6’因为缺乏有效的证据息存在精加!H居住并发症的涵在风险,不推荐使用豁皮质激素{馆规或大iflJ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寻l忍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窟。
('f不推荐在缺血栓恼水份发2二时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应滋-步研究{民混治疗重度缺血性脑牢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脑檀死后出血性转化急性脑槌死后出血性转化可以是病程自然演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治疗方法(溶栓、抗血小板、抗凝、血管内治疗等)的常见并发症。
脑檀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0%,冥中有症状的为1.5%~5.0%。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背景】近年来,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而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困惑。
2022新年伊始,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颁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新指南。
这一最新指南支持建立全方位卒中护理体系的观念,并讨论了从患者认知度、紧急医疗服务的启动、患者转运和分类,到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最初几个小时应如何治疗的具体细节。
该指南既给出了卒中早期评估和一般治疗的原则,也讨论了缺血性卒中、特定的治疗策略(如再灌注治疗)以及为脑复苏所应进行的生理机能方面的优化。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管理;指南医疗质量控制被纳入指南以往的临床指南多关注临床技术规范,新指南用大量篇幅对卒中医疗体系进行了描述,包括卒中中心认证、远程卒中系统、远程放射和卒中医疗质量控制。
其中对于卒中医疗质量控制,美国指南是首次涉及,意义重大。
新指南建议,医疗部门应组织一个多学科质量改进委员会,回顾和监测卒中医疗质量指标、循证实践和结局(Ⅰ/B)。
临床过程改进团队的形成和卒中医疗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确保医疗质量。
数据库可用于找出卒中医疗质量的差距或不足,一旦找出差距,要启动干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指南中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的内容是基于“跟着指南走(GWTG)”项目的成功经验。
GWTG-troke建立了登记、反馈、改进医疗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应用于全国200万卒中患者中,取得了极大成功。
质量控制取得的成效远大于某一项新技术应用的效果,遵循循证医学指南开展临床工作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
指南指出,医疗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建设质量控制委员会,建立卒中登记上的数据库,找出指南与实践间的差距,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这对全球卒中治疗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更有针对性的急诊影像策略与以往指南不同,新指南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成两类,即症状未缓解的患者和症状已缓解的患者。
症状未缓解者对于症状未缓解的患者,临床干预的重点是血管开通,恢复灌注。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七)扩血管治疗 (八)其他改善循环药物 (九)他汀药物 (十)神经保护治疗 (十一)非药物疗法 (十二)传统医药 (十三)营养治疗 (十四)康复治疗
七 急性期治疗
(一)一般处理 【推荐意见】
十一 医患沟通
【推荐意见】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案对患者及家属存在潜在的影响,包括治疗风险、费用、预期疗效
等,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治疗需求至关重要。应注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交代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确定治疗目标,综合评估后选择临床诊疗方案。
十二 二级预防
【推荐意见】 为降低卒中复发率,应尽早启动卒中二级预防(Ⅰ级推荐,B级证据)。
可能是合理的(ⅡB)。对于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且血管再通后应用动脉 溶栓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ⅡB)。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三)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四)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
表6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动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于机械取栓未能实现血管再通的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发病 6 h内)作为补充治疗
【推荐意见】
七 急性期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推荐意见】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推荐意见
•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 (1级推荐)
•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1级推荐) • 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1级推荐) •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1级推荐) • 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情程度(Ⅱ级推荐) • 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h内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解读
(急性期和二级预防)
世界银行报告 (2011.7.5)
创建健康和谐生活 遏制中国慢病流行
横向对比:中国慢病防控需要奋起直追
中国和部分国家主要慢病死亡率(每十万人)比较
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
和法国的4-6倍
在中国慢病防控中,卒中防治至关重要
脑卒中死亡率 冠心病死亡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缺血性卒中
机 制
2021/8/19
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血栓性穿支闭塞 父动脉狭窄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皮层或多发梗死灶 微栓子信号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分水岭梗死 有或无
动脉狭窄 灌注降低 微栓子信号
混合型
15
卒中
85%
缺血性卒中
原发性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卒中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低灌注
动脉源性 栓塞
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卒中的TOAST分型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
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
0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指南2023》建议,对于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180 mmHg可能是合理的,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Ⅱ类推荐,B级证据)。
3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见血糖升高,但急性期血糖控制方案尚不明确。
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引起的损伤尤为严重,可导致脑损伤。
因此,加强AIS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合理的,但不推荐过于积极的进行降糖干预,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02、静脉溶栓时间窗有效拓宽随着“缺血半暗带”理论的完善和推广,基于时间窗的溶栓适应证得到了“组织窗”的有效补充。
WAKE-UP试验提出了一种“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不匹配”模式,可用来筛选能够从静脉溶栓获益的发病时间不明或醒后卒中患者。
EXTEND试验则借助灌注影像提出了“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旨在筛选出有足够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成功地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9 h。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未来将会惠及更多患者。
另外,由“缺血半暗带”衍生出的“组织窗”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静脉溶栓的适应人群,并强调了AIS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重要性。
03、替奈普酶获得非劣效证据TNK是一种改良的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通能力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单次短时推注后患者即可进行转诊。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引进先进诊断技术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诊 断技术,如MRI、CTA、CTP等,将 其引入中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引进创新治疗方法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如机械取栓、溶栓治疗、新型抗血小 板和抗凝药物等,将其引入中国,提 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 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这 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意义与 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流 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风 险,如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
提高患者生存率
遵循指南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和残疾。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眩 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颅 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 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 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 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 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识别与早期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2、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要以2014指南制定)
3、2019 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
(AHA:美国心脏学会/ASA:美国卒中学会)
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 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 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或体 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 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h以上( 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排除 非血管性病因;⑤脑C T/M R I排 除脑出血。
卒中单元
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 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 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具有发 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 健康和生活。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是一项系统 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配合协调,最 终实现对脑卒中的有效救治。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 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 检查。
卒中治疗的金标准
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在我国,卒中已成为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卒中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探索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卒中治疗的金标准概述卒中治疗的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诊断:卒中的早期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一旦出现卒中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尽早开展救治措施。
2.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卒中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卒中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4.二级预防:预防卒中再次发生,采取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调整生活方式,定期随访。
二、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实践1.医院内的救治流程:建立完善的卒中绿色通道,确保患者从就诊到治疗的时间最短,提高救治成功率。
2.区域协同救治体系: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卒中救治水平。
3.社区防控:加强卒中防控知识普及,提高群众自我识别和急救意识,降低卒中发病率。
4.人才培养:加强卒中救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5.科研创新:加大卒中研究投入,推动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总之,卒中治疗的金标准旨在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临床医生、康复师、护士、患者和家庭等。
通过不断完善救治体系,提高公众认知,我们可以为卒中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救治服务,降低卒中对我国公共卫生的影响。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 级最高,D 级最低) A 级:基于多个或 1 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 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 级:基于至少 1 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 “金标准”和盲 法评价(较高质量) C 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D 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卒中症状的患者, 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卒中救治条件 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5 卒中的急诊室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卒中 诊治团队,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2021年,基于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分析结果显示 ,2019— 2020年我国卒中中心的急性缺 血性卒中总静脉溶栓率为5.64%,血管内治疗率为1.45%,较既往均取得显著提升;入院到给药的 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位数为 45 min,入院到穿刺的时间 (door-to-puncture time,DPT)中位数为 106 min,较既往均显著缩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
一、治疗原则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指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有以下5点。
1.监测和维护生命体征,防治导致危及生命的伴发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维护身体主
要脏器功能正常及内环境稳定。
2.尽快阻止和逆转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进程,即尽快使狭窄或梗阻的血
管再通,恢复有效的脑血流灌注,同时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以及脑血流灌注的进一步下降。
3.逆转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病理结局,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脑细胞代谢、防治脑水
肿等。
4.详细了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尽早启动二级预防。
5.尽早启动康复治疗,修复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理结局,恢复受损的躯体功能,评估和改
善语言、认知、情绪等功能,及早回归社会。
6.《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制定了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
程,见图1。
图1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
二、治疗方法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中,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管理流程,以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他治疗的推荐意见如下。
(一)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
1. 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4.5h内AIS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见图2。
发病4.5~9h 的AIS或醒后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见图3。
图2 发病4.5 h内AIS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
图3 发病4.5~9 h的AIS或醒后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部分管理流程2. 血管内治疗
AIS血管内治疗救治流程见图4。
图4 AIS血管内治疗救治流程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A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见图5。
图5 A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他治疗
1. 神经-血管-脑细胞保护
在基础及临床前研究中有证据提示神经-血管-脑细胞保护治疗可能获益,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能进一步改善AIS患者的临床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与血管开通联合神经-血管-脑细胞保护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Ⅱb类推荐,B级证据)。
2. 低温
诱导低温治疗A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尚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多数研究表明诱导低温与感染风险增加有关,包括肺炎。
诱导性低温治疗应仅在临床研究中进行(Ⅱb类推荐,B级证据)。
3. 氧疗
不推荐高压氧治疗AIS,除非空气栓塞导致卒中。
高压氧治疗与幽闭恐惧症、中耳气压伤以及癫痫发作风险增加相关(Ⅲ类推荐,B级证据)。
4. 机械血流量增加法
用于机械血流量增加法的装置治疗AIS患者的方法尚不完善,疗效不肯定,只能用于临床研究(Ⅱb类推荐,B级证据)。
5. 扩容及降纤治疗
不推荐对AIS患者常规使用血容量扩张或血液稀释治疗(Ⅲ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合并高纤维蛋白血症的AIS患者,降纤治疗的有效性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
6. 神经调控相关治疗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部分AIS患者可能获益(Ⅱb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经颅近红外激光治疗对AIS患者有益,因此不推荐使用经颅近红外激光治疗AIS(Ⅲ类推荐,B级证据,修订)。
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有助于AIS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康复(Ⅱb 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7. 白蛋白
不推荐对AIS患者常规使用高剂量白蛋白治疗(Ⅲ类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