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中职学生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也伴随着不良行为的出现。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解决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帮助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成因分析1. 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相对滞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些因素使得农村中职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农村中职学生缺乏现代化的信息与文化教育,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较弱,容易误入歧途。
2. 家庭教育因素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传统,父母忙于农业劳作,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合理,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
3. 学校教育因素一些农村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设施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条件不足,学生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容易心存不满,出现不良行为。
二、对策分析1. 加强社会环境改善农村地区应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也要加强对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明确人生目标。
2. 家庭教育提升农村家庭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的教育,关爱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走向。
3. 学校教育教学改进农村中职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配置专业教育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更多的教育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现状和前途,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4. 家校合作加强教育部门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5. 健康心理教育农村中职学生常常处于心理健康问题中,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矛盾,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违背学校规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学生行为。
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应采取一系列的矫正方法。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场所,学校环境的秩序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
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的教育,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
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惩戒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违规行为会受到什么后果,并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互助意识和社交技巧,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恶化、价值观念的扭曲会诱导学生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要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媒体和网络公司要积极引导并传播正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矫正。
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从而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的产生。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着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的滞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不够重视,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家暴、溺爱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农村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常常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集体生活中,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规范,容易导致学生冲动、不拘小节等行为。
3. 学校管理不善:一些农村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放任甚至纵容的现象。
学校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不够严格,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行为。
1. 家庭教育的加强: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对待教育和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 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农村中职学校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学校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严格执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责任。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生活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增加关爱与引导:加强对农村中职学生的关爱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健全农村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关注。
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关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关爱引导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综合对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农村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农村中职学生面临着与城市学生相似的教育环境和挑战。
与城市中职学生相比,农村中职学生在学业表现和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差距,不良行为现象较为突出。
本文将从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一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尊老爱幼等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这种传统观念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忽视孩子教育、置之不理的现象。
由于农村家庭一般以务农为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甚少,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不良行为。
三、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因为环境的单一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外界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长期的孤独和压抑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不良行为。
四、学习压力和适应问题农村中职学生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学习压力大。
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城市生活和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不佳。
一、加强乡村教育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农村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引导家长正确履行教育责任,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使农村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生活技能培训对农村中职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学生健康档案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现象,并及时进行干预与辅导。
六、加强惩戒与奖励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惩戒与奖励机制,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惩戒,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应给予及时的奖励,形成良性的行为导向机制。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然而,许多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纠正方法。
一、原因分析1. 缺乏自律性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里有严格的课程表以及老师的监督和管理,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一旦学生回到家里,他们往往面临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习习惯不良。
2.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差,无法高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3. 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源泉,对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缺乏学习动力会导致学生消极应对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习惯逐渐变差。
二、纠正方法1. 培养自律性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保持学习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家长可以设置适当的规矩和限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自控力。
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方法的培训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同时,学生也应主动寻求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家长可以以身作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有益的学习活动。
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不良行为的矫正
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差,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
主要矫正对策:正面教育和引导。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二密镇,学生来源于农村,少数父母长辈知识浅,见识少,行为粗鲁,部分家长为了生活又外出打工,导致部分学生家庭教育欠缺或教育方式不当。
子女做错事,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对子女产生坏影响,致使这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较多。
学生出现了厌学、旷课、打架、吸烟、泡吧、早恋等不文明现象。
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想改变这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又非常艰难。
面对他们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如果大发雷霆,狠狠训斥或加以责难,他们会更叛逆或更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就要讲究方法。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教学实际中,我对这样学生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并不断的总结、完善、更新,有时也常常体会到智慧和爱心带来的轻松和惬意。
一、农村中学生不良文明行为的形成原因1.家庭因素。
(1)父母的言行不良。
少数父母知识浅,见识少,行为粗鲁,追求物质享乐和快乐生活。
吃喝玩乐、赌博成风,对子女有很坏的影响。
(2)教育方式不当。
子女做错事,不正确引导,不是溺爱,就是施以拳脚或辱骂。
前者使子女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后者让子女与父母对抗,心理恐惧,怨恨和逆反父母。
2.学校因素。
由于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老师也只看到分数,考不出分数的就不是好学生。
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余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无碍大局。
由于教师教育方式单一呆板,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良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形式而已。
3.社会因素。
整个社会的各门各类无不影响着原本单纯的中学生。
享乐、比吃穿、黑色网吧,赌钱、色情影相,严重腐蚀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于是学生出现了厌学、旷课、打架、吸烟、泡吧、早恋、等不文明现象。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矫正方法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1.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发展和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比如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能力、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善于沟通等,都会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社会问题,如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缺乏适宜的社会支持体系等,都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
1.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比如学校的纪律管理不严、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等。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2.1家庭教育的矫正方法家庭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第一环节。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与培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传递,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还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发现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2学校教育的矫正方法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教育在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纪律管理与教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注重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3社会教育的矫正方法社会教育是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重要补充。
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适宜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4心理辅导的矫正方法三、总结与展望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矫正,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起相互配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国民素质和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培养策略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对其学习成绩以及未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存在着许多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1.1 缺乏自制力现代学生生活丰富多样,往往会受到手机、电视、电脑游戏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干扰,导致缺乏自制力。
这些娱乐设备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很大的分散注意力和浪费时间的影响。
1.2 缺乏时间规划能力学生在学校面临着大量的课堂学习任务,而课后还需要完成作业和进行自主学习。
然而,缺乏时间规划能力的学生常常陷入时间管理上的困境,导致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和效率低下。
1.3 缺乏目标设定学习需要明确的目标,而缺乏目标设定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持续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可能很快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1.4 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缺乏学习方法也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2.1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学生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设定时间段来安排课程,使每一段时间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番茄钟、闹钟等工具来提醒自己,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偏离学习计划。
2.2 建立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科成绩的提高、技能的培养或者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等。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通过锻炼和自律来培养自制力。
例如,可以设定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进行交替,坚持每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习时间的长度等。
通过培养自制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2.4 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浅谈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谈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及原因李阳兰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差、历史遗留问题多、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给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滋生泛滥的环境。
通过调研,我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相关问题问题一: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学生出现以上不良现象?问题二:出现上述不良现状,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问题三:面对农村中学生出现的不良陋习,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对策?三、分析原因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农村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近年来逐渐增多,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导致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问题。
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是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家庭背景普遍较为贫困,缺乏文化知识的教养,很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心理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
由于长期处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环境中,学生可能面临着压力过大、自卑、焦虑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着“以伦理道德为导向”的传统观念,但也存在着“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现实困境,这种社会氛围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管理不足也是不良行为频发的原因之一。
农村中职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学生缺乏约束和引导,容易走向不良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对策: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提倡美德和公德,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教育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关注、社会风气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为农村中职学生打造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导致农村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村中学生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如何解决将对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做一探讨。
一、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困惑1. 村庄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和村庄环境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农村的封闭性和传统性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规范和引导,同时受到家庭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多样化的外部世界。
这会导致学生的行为举止习惯停留在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中,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缺乏系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行为养成教育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培养。
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这使得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形成方面较为薄弱,缺乏自律和规范的意识,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早恋、旷课等。
3. 社会角色认知不清农村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知往往不够清晰。
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缺乏正确的角色认知,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无法正确地对待学业、家庭和社会。
这容易导致他们在行为习惯上的模糊和混乱,缺乏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是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全面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需要注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示范,引导孩子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
学校教师应该增加对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视,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养成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习惯,培养自律和自尊的意识。
2.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农村中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相对较少。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农村人群由于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许多陋习。
使得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必须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加以重视,摒弃那些粗俗的、败坏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校园课堂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课堂上吃小食品,玩弄手机等等;吸烟、语言不文明,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考试作弊;不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违反纪律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的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
损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
2.社会不良习惯:不遵守公共秩序,乘车时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在公路上打闹。
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玩游戏、聊天、交友,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二.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学校教育的缺失:不注重学生在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顽症。
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的人生。
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
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的脚踏板。
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只不是一些过时了条条框框,老师的教学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也只能是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渗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判断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也只能是从学习的好坏来分辨了。
2.家庭教育的迷失: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的赌博、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造成不良影响。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古语云:“要成才,先成人”。
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生,由于长期受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环境的影响,以及“分数为上”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在家缺少正确的教育与培养,以及农村家长自身素养较低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等,使得当前学生行为习惯很差,特别是在思想、学习、生活、劳动、卫生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其中农村中学生受影响尤其严重。
这些不良行为虽然还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任其不断恶化,昀终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要扭转目前的局面,必须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小甚至杜绝周围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侵害,让他们的自身内在素质得到提高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就我校教师的研究中的实际现象及对策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根源1. 内在因素一一心理成长、意志发展不完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出现的影响。
随着中学生身体与生理机能的步渐成熟,尤其是智力发育提高,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且进入迅速增长和飞速发展阶段。
该时期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到不满、委屈时急易动怒,出现过激行为,目前女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此外,由于社会经验缺乏,选择判断能力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是非、美丑、高尚与低级、友谊与义气、诚实与虚伪这些连成人都觉得困难的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决择。
再加上,生理的逐渐成熟,自我独立意识觉醒,迫切要求独立摆脱控制,自我表现,发表自己观点,独立探索和思考等问题的增加,这都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如不及时加以引导纠正,非常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进而伴随以后的生活。
2•外在因素一一家庭、学校、社会产生的影响。
家庭方面: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形成了这些不良习惯;有的家长重物质,轻思想,对子女无原则地溺爱、袒护、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不良习惯越积越多,昀终就怨学校没教好;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要求严格,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就训斥、打骂,长此以往极易对学生心灵造成影响,形成抵触、暴力、厌学等思想。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家长忙于农活,缺乏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规范引导: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老师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规范的行为指导。
3. 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许多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受到了当地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
过于保守的观念和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以上这些困惑,都为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缺乏,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通过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做出努力。
2. 提升师资力量:学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行为指导能力。
学校还可以采取邀请外界专家或老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3. 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规范的行为引导和示范,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5. 加强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可积极与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关注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
6.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应通过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班级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律精神。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变得越发重要。
由于地域、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从困惑和应对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1. 家庭教育的不足相对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普遍较低。
很多农村家庭教育的方式比较传统,父母忙于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和规范。
2. 忽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部分农村中学生和家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不够,更多的关注在学习成绩上,导致忽视了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影响。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学生缺少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习惯培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
4. 缺乏专业的教育指导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生比例偏高,部分教师缺少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1. 强化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重视并参与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来。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身感受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教师拥有更强的行为引导能力。
5. 设立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学校可以将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农村中学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尽管农村中学生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会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中学生在养成行为习惯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以下几点:1. 家庭问题农村学生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家庭的组成形式多样,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各异,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而另一些家庭则缺乏关注和照顾,导致学生情感需求不满足,出现叛逆行为等问题。
2. 学校问题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为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相关的行为习惯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行为养成模式和行为规范。
3. 社会问题农村社会风气较为保守,缺乏现代化的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
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形成惰性,缺乏进取心和紧迫感,造成行为习惯的困难。
二、应对策略为了帮助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采用家长会、家庭作业协作、家长进校园等方式,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合理教育,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此外,可以开展家庭经济管理、社交礼仪、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家长讲解预防不良行为习惯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技巧。
学校应加强行为习惯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和全面素质评价。
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遵守秩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及对卫生、换季等主题活动的重视和参与,搭建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平台,促进青年人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
将学校、社区、家庭三者联系起来,在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以及健身、自我保护等应对特定需求的培训和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义务公益事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度,增强成功能力和自我价值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宁乡二中刘晖一、调查高中学生各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
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课堂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的行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
(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目的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的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突出问题有:1、说谎高中学生说谎中比较普遍的是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有的同学课外疯打闹被老师发现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的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
2、纪律观念淡薄(1)损害公物。
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
上面写出的内容大都是消极颓废、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语言垃圾。
这不但破坏了公物,也污染了我们学生的视觉及心灵。
(2)个别同学在教学楼道甚至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互相打闹,破坏了教学环境应有的宁静与和谐。
(3)做操排队时嬉笑打闹(4)打饭不排队,拥挤。
3、言行不得体,讲脏话课间休息时,同学间的谈话经常是脏话连篇,特别是男同学,而且他们说脏话很自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一些同学当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
4、校园暴力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不是请老师解决,而是拉帮结派,恐吓威胁对方并大打出手;或让自己的亲戚如表哥、表姐帮忙打架;或打电话通知父母来学校对对方大打出手。
(三)家庭与社会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据调查:看见老人小孩摔倒去扶的占40%经常对父母发脾气的占30%,从没向父母发脾气的只占12%在同学之间是否议论感激老师教育之恩的一项调查中,表示从不议论的占56.83%在细节方面,染发的占5%,经常丢垃圾的占41%,上课迟到的占30.7%,看见老师不问声好的占83.6%,每天都收看新闻或关心国家大事的占19.8%,乱花钱买名牌高档产品的占49%,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占20%,很少惹父母生气并能为父母分忧解难的占10%,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的占16.7%等等。
可以看到摆在面前的这一组组数据是令人惊叹的!二、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一)课堂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1、教师方面(1)教学中的不良影响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断时续,常看备课本,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程序机械,缺乏灵活多变,教学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教师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做人的教育。
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撒手不管,对不良的行为不制止不批评,对良好的行为不彰明不表扬,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的蔓延。
(3)要求标准低对课堂纪律要求过严或过宽都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如果要求过严,会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
而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一概不管。
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
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则会导致学生放纵,无视规章制度。
2、学生方面(1)传统考试评价机制的限制使学生只重视成绩,忽视其他方面。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了,对纪律、品德等方面满不在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学习知识,对课堂纪律却置若罔闻。
(2)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足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
如:敲打作响,随便说话,胡写乱涂等。
大部分注意涣散的行为,由厌烦而产生。
(3)缺乏自信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积极进取,上课时不集中精神听讲,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二)课外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1、父母自身素质较差,家风不正学校有10%的学生来自外地,有 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不少家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这往往是孩子形成不良品行的温床和染缸,家风不正还表现在对孩子不良行为的默许,支持,甚至唆使孩子犯错误,促使孩子不良品质进一步发展。
2、学校教育的缺失(1)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顽症。
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的人生。
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
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的脚踏板。
(2) 其次当今学校教育注重“说教”,很少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问题,正是这样,我们成年后,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社会实际,而来自学校教育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显然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学校对学生做了大部分的无用功。
3、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诱发也是造成当代高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1)自卑心理来源有二,一是成长环境的不利,如父母离异,单亲,父母无知、粗暴,家庭贫困等,二是对自身条件不满,如残疾,智力水平低,体弱多病等,自卑感往往伴随着羞耻感。
(2)逆反心理如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和师长时时谴责、惩罚他们,时时压制他们,使学生遭受屈辱和挫折。
正当、合理的要求亦得不到满足,则未成年人会本能地产生愤恨、仇视,反叛的心理,抗拒长辈,抗拒社会群体。
(3)模仿心理受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从众心理等驱使,使道德观还不成熟的学生对什么都想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实践”一下,从而可能对某些不良行为也盲目模仿,进而成为一种难于摆脱的恶习。
(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对比自己优越的人和事的一种不满。
(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1、家庭教育方面(1)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回家家长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次考了多少分?”,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让孩子参加课外阅读,不准参加文体活动,不让参加家务劳动,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2)教育方法单一,重言教,轻身教一是发现孩子有不规行为,即打骂齐下,信奉“棒头出孝子”。
二是溺爱孩子,给钱给物,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称王成霸的恶习。
三是放任不管,推向社会。
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父母子女增多,这些少年受到继父母冷落与歧视,个别的会被遗弃,使他们游荡街头,无家可归,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可能走向歧途。
2、社会的不良影响(1)农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的赌博、以权谋私、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加上青少年业余生活的贫乏、某些政策的消极影响等也易给他们的行为造成偏差。
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不断干扰,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良好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2)上网成瘾绝大多数中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聊天、交友,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3)学生的不良交往行为偏差学生之所以其行为恶性发展,与其不良交往息息相关,与其不良的校外生活密切相关。
他们交往面越广,交往伙伴越复杂,交往伙伴的品质越坏,交往活动就越频繁,行为偏差乃至堕入犯罪泥坑也越迅速,陷入程度也越深。
(4)留守儿童问题极为突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农村留守孩子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家长很少与学校沟通,这就造成他们在品行上、人格上、情感上以及人际交往上极大的缺陷。
往往表现为性格孤僻、偏执、任性;情感冷漠、妒嫉心强,好计较个人得失,且有攻击性强的倾向;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
这些都给他们身心发展带来令人堪忧的负面影响三、制定和研究高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方法(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1、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因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有序地组织教学。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增强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
3、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根据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A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B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C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D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