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二、明确学习要点2.点名一生朗读。

正音。

果然学生有读错的音强调秽(huì)长(Zhǎng)荷(hè)师板书联想:哪首诗中也读hè?提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师:是什么意思?生:戴着师:这里的是什么意思?生:扛着生:会读,意思生:思想感情。

师板书音、义、思想感情师:除了黑板上的应该掌握还有什么应该特别注意?生:荒秽是杂草的意思。

还有带月。

师:(有些不明白学生所指。

)板书:带月?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过我想起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带着月色回家”,这又是一种很浪漫的境界了,也是可以用这个带的,可以说“带着月色”或者“带着月光”。

预习的很细,还有吗?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们重点了解诗的思想感情。

师:归是什么意思?生:回来师:从哪里回来?学生迟疑生举手:是从田里干完活回家。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跟附近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就近交流。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很自信举手:“……”(拿过参考书读)。

师:合上书,能说出你记得的内容吗?生很无奈,答不上。

师: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你把书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哪怕是一句也好。

坐下。

生2:陶渊明这时候是辞官回家了。

师:对。

说的好。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

板书:官场。

回到哪里?田园。

板书:田园那么,具体官场给他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回来呢?生:他不愿意做官。

师:为什么不愿做官呢?生:……师:听老师介绍。

陶渊明29岁时,作过江州祭酒。

不久,辞官而归。

36岁时,做过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又辞官。

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

最后一次是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天。

那是因为郡派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也就是要着装整齐,表示恭敬。

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辞官回家。

所以我们可以说东晋时候官场是什么样的呢?生:黑暗污浊的。

生:压迫百姓的官场。

师:压迫百姓的官场?官场上就不是百姓了。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活动把握作者的感情,甚至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

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教学情景上课铃一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没有因为有外校的老师来听课而紧张,而是放松地张开嘴巴笑,老师觉得意外,看着可爱的同学,老师也笑了,老师情不自禁地说:“看到你们灿烂的笑容,我很开心很幸福。

”同学越是开心地笑。

同学的热情把老师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就消除了。

接着师生热烈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

师:(在多媒体电脑上,打开一幅图:一人古装打扮,四五十岁摸样,一手持一根长木条,高过人头,一手里拿着许多菊花,昂头向左望大山。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起了谁?生:陶渊明。

(异口同声)师:对,陶渊明。

他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在诗歌史上有什么贡献?生:他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生活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他写了很多山水诗歌,是一个有名的山水诗人。

(一个学生大声说)师:对(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下面再补充一些重要内容,请看屏幕,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

生:他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另一个学生补充)师:请你具体跟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好吗?(鼓励的目光)生: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一、导入(1分钟)以歌曲《梦田》导入,同学们,歌曲好不好听,歌曲唱到“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一个梦,用它来种桃种李种春风。

”田园不仅是种桃种李种春风的地方,更是种植诗意的地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去看看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在他的田园里种了什么?二、简介作者(1分钟)作者29岁开始做官,期间做过几任小官,但时间都不长,最后一次是做彭泽县令,只过81天便挂印归家,之后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田园、农家生活,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自从辞去彭泽县令,作者一直都退隐不仕,所以也称其为“隐逸诗人”。

当时当彭泽县令时他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的官场混迹,想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影响至深,譬如李白曾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此一脉相承。

正是因此他身前的这种气节,他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因为他所写的《五柳先生传》自号为“五柳先生”衔接语:这是作者的大致概况,想更加深入了解陶渊明,还需从他的作品入手。

我们说诗的特点含蓄隽永、韵味深长,所以需要我们在读、品、写当中观其形、品其味、这样才能得其韵。

活动一:读诗(ppt)(5分钟)这是一首几言诗?——五言——节拍(2/3)(老师范读前几句)<一>读,观其行,让我们以2/3节拍、有感情地读其诗。

学生读完后老师正音并点出羁鸟、守拙(守住愚拙、固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之意)、暧暧(3)刚同学们读完,节奏感是有,但还欠缺点韵味,让我们一起来听名家的朗诵,仔细听听他是如何读出诗之味的。

大家认真听(重音、拖音是放在哪些字上)重音:性、爱、羁、恋、思、久、荫、复得拖音:归园田、三十年、暧暧、依依<二>读、品其味,让我们模仿名家再来读一遍,体味其韵味活动二、品诗(一)诗的题目往往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关键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那么在题目中题眼是哪个关键字?——归(1)那么对于“归”字你会发出哪些疑问?请大家带着这四个问题诗句中寻找答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课堂实录《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师:上课。

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

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

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

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

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

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

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

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师:好,浑厚的男中音。

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

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

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再来游)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回顾经典在这节课开始,我想和同学们分享一段视频,它取自于我们初中学过的很熟悉的古文名篇,请你们猜猜是什么?还记得陶渊明是如何描述桃花源记里那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呢?桃花源记现实存在吗?是的,我们都知道,现实中没有桃花源,但是作者陶渊明却在一直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找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名作《归园田居》来寻找答案。

二、诵读,整体把握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这首词的生字词,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理清了脉络,现在,我们来进行简单的复习生字词读音,释义2.以题切入,把握脉络我们知道,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结合题目,本诗的?诗眼? ——?归?以?归?字为点,归纳诗歌的线索:?归?之因——?归?之境——?归?之感分别对应那几句呢?三、品读,描绘?归?之境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就让我们跟随?田园诗?派泰斗级人物的脚步来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请大家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语句,深情诵读1.课前,我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写在作业本上,下面请一位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为何选取这些景物呢?3.学生交流讨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显出农家本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写院外村落,给人平静安闲、无限亲切之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鸡犬之声相闻,写出乡村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

——这些景物勾勒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然风光赏析田园诗情问题探究:1.这些景物皆是我们日常所见,为何在诗人笔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学生思考交流:移情的作用。

这些景物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这就是意象。

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移情描写吗?1。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XXX,中学语文特级教师,XXX名誉教授,XXX副理事长,XXX高级职称评委,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中青年专家,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现任XXX语文教师、校长助理。

老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归园田居》。

南朝的XXX曾说XXX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那么隐逸诗人之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1: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

学生2:我认为是第一位。

学生3:我觉得宗证明XXX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

学生4: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老师:非常好!老师:XXX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种诗歌范式,从此中国士大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

田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存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个生命之场,是一个意象。

XXX的田园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划出关键词。

学生1:陶渊明的园田是草屋。

学生2:陶渊明的园田是榆柳。

学生3:陶渊明的园田是桃李。

学生4:陶渊明的园田是远人村。

老师:很好,远人村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为人村。

请继续。

学生5:陶渊明的园田是XXX。

老师:请注意,桃李罗堂前中的罗列是动词,所以你的概括有误。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就是XXX的这首诗,这就是XXX心中的园田。

园田是XXX、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哪位同学能朗读这首诗呢?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老师:读得非常好!突然我想起XXX先生的那句话,真正的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甚至是大学士。

老师问道,田园诗人的园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猜测可能是干净、有空闲。

老师指出,XXX不仅仅是表面的干净,更是指心灵的纯洁。

XXX的诗歌就是这样,他的作品是一种XXX的境界,表现出心灵的纯洁。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生:因为他看透了官场的污秽和黑暗,对现实很失望,他希望能够回归到田园生活中。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从“尘网樊笼”中归来,是因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吗?生:对。

四、为何而归?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为何而归?生:寄情于山水田园生活。

师:非常好,诗人为何对田园生活如此迷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生:因为田园生活可以远离纷扰,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师:非常好,田园生活可以让诗人远离现实的纷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这也是他为何而归的原因。

五、归向何处?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归向何处?生:归园田居。

师:非常好,那么“归园田居”在诗中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答案)生:它是一个安静、舒适、自由、美好的地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师:非常好,归XXX是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也是诗人想要回归的地方。

六、归去如何?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诗人归去如何?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非常好,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生:诗人回归到田园生活中,能够自由自在地采菊观赏美景,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师:非常好,诗人归去如此自由自在,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也是他想要回归田园生活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通过解读XXX的《归园田居》,了解了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去如何等问题。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宁静的向往。

XXX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表达诗人归隐田园的诗歌,其中体现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厌恶,以及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诗人清高孤傲,选择回归田园是为了躬耕劳作,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

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热爱自由,向往田园生活。

归隐田园虽然让他得到了精神自由,但也付出了饥寒交迫的代价。

在诗人心中,田园美景是无与伦比的,其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是最美的一句。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课堂实录《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课堂实录《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师:《桃花源记》我们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师:很好。

第二,我们知道,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

(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要求:1.用第一人称。

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

3.时间为五分钟。

(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

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

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

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

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陶渊明的生平、诗歌风格以及《归园田居》的背景。

2.初步解读《归园田居》,理解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启发学生田园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生活与文明,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2.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意蕴。

2. 理解诗歌中所展现的自然之美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演示式教学、小组讨论、阅读课堂。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园林与自然的几组图画,并从景观、规划、色彩、构造等角度发表简短的见解。

2.教师发问:为什么人们喜欢自然风光,喜欢园林、山水景观呢?让学生自由思考,交流并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跟园林有关的词汇,例如:园林、摩登、传统、顿顿、长江三角洲、山水画等。

Step 2 课前导学1.放映《归园田居》相关的PPT走读,2.以小组形式就课前的主题展开小组研讨,梳理陶渊明的生平、诗歌风格,提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诗句,分享归园田居的心路历程与漫步山林的生命感悟。

3.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分享。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

Step 3 诗歌欣赏1.教师以PPT为辅助,逐步细读《归园田居》,突出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2.学生自读四段《归园田居》并分组展开意象分析小组展示意象分析成果,汇报分析结果与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与一起朗读,根据韵律节奏切实理解各韵部的独立功能作用。

学生分组或个人创作以《归园田居》为启发的随笔、诗歌或画幅。

1.提供板书“归园田居”词汇。

2.有两到三名学生出示自己的优秀作品。

3.老师为学生点评,辅导学生如何进行讲评。

4.课堂总结,让学生将对《归园田居》的感悟总结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评价:1.个人批判性思维和产生性思维评估。

这可以通过检查他们是否能够将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的自己的观点,表述语言是否准确、艺术性如何等方面看出来。

《归园田居》教师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教师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归园田居》。

有这么一句话,南朝的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同学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是隐逸诗人之宗呢?
生1: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

生2:我认为是第一位。

生3:我觉得“宗”证明陶渊明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

生4: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师:太棒了!
师:钟嵘一句简洁的陈述,孩子们有这么缤纷的解读,那么我们接着解读陶渊明。

师:陶渊明既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先河,开宗立派,创造一种范式,从此中国士大
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那在哪里安顿心灵呢?有一个生命之场,就叫田园。

田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存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首先出场的一个意象,方宅,那么接下来的意象是什么呢?
孩子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诗歌,从来不会直接抒情,从来都是含蓄的、蕴藉的、风流的、曲折的、平仄的。

田园是什么?陶渊明说那是方宅,接着读课本,填写ppt。

例如:陶渊明的
田园是方宅十余亩,陶渊明的田园是·····请速读课文,划出关键词。

生1:陶渊明的园田是草屋。

生2:陶渊明的园田是榆柳。

生3:陶渊明的园田是桃李。

生4:陶渊明的园田是远人村。

师:这位同学,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远人村”吗?
生4:“人村”。

师:真好,人村,有人的村子,村中有人,目中有人,否则的话园田的意义又何在?请继
续说下去。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生:没有!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生:对!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

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

(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

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

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师:一种是“田居”,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怎么说呢?一种是回到家园自己在田地里居住,一种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过着田居生活,你们选择哪一种?生:归园——田居师: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其一)(生齐读第一首部分诗句)师:意思懂吗?生:不懂。

师:哪里不懂?谁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无人举手)师:小的时候就没有追求荣华高贵的心情,本性就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丘,山陵,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这一去就是多少年啊?(生:十三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我不愿做的事情。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doc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doc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归园田居》精彩教学片段导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作到二者并重。

我们认为对人文的尊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学生生活以及生命意识的关照。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生活。

以往,我们在教学有关陶渊明的诗文的时候,对于他的归隐的行为常常是这样评价的,他的归隐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浑浊的世风中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选择又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就一定是这样的吗?我们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实录: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不善农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还挺高兴的从事农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逸农村的志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意在官场中迷失自己,我们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生1:我觉得作者的品质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为一个剥削劳动人民的人。

生2:我认为作者在那样污浊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品质真不容易。

生3:我认为作者应该选择像莲花一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隐居。

师:为什么?生3:因为,如果他不归隐的话,他作官一定会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贡献!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如果他作官的话,这是与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活着我觉得就应该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为自己而活着。

他的生活是自私的!生4:在那样的世风中,他的归隐是对统治阶级的很有力的批判,这不是他的贡献吗?更何况,他在归隐生活中写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难道不是他的贡献。

生3:我说的是当时的作者的选择,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诗作会流传千古?生5:你们不要争论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去给作者的选择定性,我觉得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之份,选择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

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

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

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

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

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

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

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