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典生活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还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对自然、人文、艺术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到美的存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生活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追求美的目标贯穿于日常的方方面面。

古典生活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感。

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美,通过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来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即时性,追求的是那种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并总结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展望古典生活美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古典生活美学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

古典生活美学不仅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更是培养良好生活态度和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古典生活美学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角度,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美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汲取古典生活美学的智慧和启示,我们可以过上更加充实、满足和有意义的生活。

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领略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对于文章内容的合理呈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文之美: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古典生活美学进行概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同时,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结构和目的,旨在通过探讨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以及总结其重要性与展望未来发展,来展示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之“圆”的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圆”的审美1、传统文化与中华精神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延续了5000 余年的伟大民族, 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 这个基本精神是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个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精神”。

它集中表现于《周易大传》中。

在《周易》中, 乾坤两卦是总纲。

乾乃天,坤乃地, 天地合一, 形为球体。

天地包罗了万物, 其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万物又归天地。

这种循环不止的现象把“圆”的本质特征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所以我觉得“圆”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中国古典舞“划圆的运动”中,我们看到了佛家“轮回。

也感受到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还可以看到道家(“万物负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念)。

当然,划圆运动更是集中体现了《周易》的思想,根据《周易》的思想及太极阴阳图的启发,中国人发明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动作轨迹基本上是循着圆和曲线进行的,中国古典舞虽然是一种与太极拳不同的运动,但其哲学依据却是一样的,它所体现的力的运动方式也是一致的,它们都属于一种内聚的力的表现。

2、“圆”的含义与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什么是圆,“圆”是不多不少的, 是圆满准确的, 而不是有棱有角的。

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圆”大多用来表示形状,其实“圆”的外延远大于此,圆与科学、人文以及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

再说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在道家、宋代理学家及许多文化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圆”式思维,“圆”还是汉族柔性精神的具体表象,这种思维一直影响到今天。

学、电学、光学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圆的推动。

(2)、圆与人文■以圆为善。

圆具有均匀、对称、圆顺,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

因此,以圆为善,这已经是人类的共识。

■以圆为范。

规矩成方圆,有方有圆,以圆为范,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思想。

■以圆为美。

西方数学哲学认为:“圆是最美的图形”,圆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以圆为贵,以圆为美,这也是人类的共识。

简述中国传统中的圆形艺术

简述中国传统中的圆形艺术

简述中国传统中的圆形艺术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

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圆;圆形;装饰艺术;图案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

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

例如:日,月,星)。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

《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

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

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

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研究中國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

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

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

中 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 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中,“圆”文化在其审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于舞蹈的动作、姿态、韵律和意境之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动作形态上看,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无处不在。

舞者的身体运动轨迹常常呈现出各种圆形的线条,如平圆、立圆、八字圆等。

以“云手”这一动作为例,舞者的手臂在身前划动,形成一个优美的大圆,身体随之转动,展现出流畅、连贯的动态美。

这种圆的动作不仅使舞蹈看起来柔和、优美,还体现了一种和谐、圆满的意象。

再看“风火轮”这一动作,舞者的双臂和身体快速地旋转,仿佛一个飞速转动的车轮,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立圆。

这种快速的旋转不仅展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更传递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无尽的循环。

在姿态方面,中国古典舞也强调“圆”的美感。

舞者的身形常常保持着一种圆润、饱满的状态,如“含胸”“腆胸”等动作,身体的曲线呈现出柔和的弧度,给人以含蓄、内敛的美感。

这种圆润的姿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强调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而在韵律上,“圆”文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韵律讲究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如同一个圆形的节奏周期。

舞蹈动作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韵律,这种韵律的变化使得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在一段舞蹈中,舞者的动作可能从缓慢、轻盈的起始,逐渐加快、加强,达到高潮后又逐渐缓和、收束,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完整的圆,有起点有终点,却又连绵不断。

从更深层次的意境来看,“圆”在中国古典舞中象征着一种圆满、完整的境界。

它不仅代表了身体动作的完美和谐,更寓意着人生的理想状态和精神追求。

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的语言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性善良的赞美。

这种以“圆”为核心的意境表达,使中国古典舞超越了单纯的肢体动作,成为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舞中“圆”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密切相关。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古代文人雅趣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从古典舞的审美特点、审美标准、审美表达、审美价值和审美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进行审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古典舞在当代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审美教育的启示。

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古典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美学意蕴、审美特点、审美标准、审美表达、审美价值、审美实践、当代重要性、审美教育、启示。

1. 引言1.1 中国古典舞的背景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经过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古典舞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皇帝和贵族们欣赏和享乐的重要方式。

古代的古典舞以其细腻的舞姿、优美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著称,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后世的舞蹈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舞不仅在宫廷中得到发展,也逐渐走向民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民间,古典舞被创新和演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舞蹈。

古典舞在现代舞蹈的发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典舞,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古典舞的背景深厚,其美学意蕴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1.2 古典舞与美学的关系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典舞与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理论为古典舞的创作、演绎和审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撑。

美学不仅仅是古典舞的审美理论,更是古典舞艺术的内在精神和价值体现。

美学理论对古典舞的演绎和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古典舞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圆形中国美学

圆形中国美学

圆形中国美学
圆形在中国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了圆满、融合、和谐等美好寓意。

以下是对圆形中国美学的详细分析:
1. 象征圆满: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圆”常被视为完美的形状,代表完整、完满和团圆。

例如,中秋节赏月时,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享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完整。

2. 艺术造型: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圆形也是常见的造型元素。

例如,圆形的窗户、圆形的门洞等在园林建筑中常有出现,给人以流畅、和谐的视觉感受。

3. 文化寓意: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圆形也常被用作吉祥的符号,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比如,一些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就常常采用圆形的图案。

4.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品也随处可见,如茶杯、碗、镜子等。

这些物品不仅实用,也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对圆满、和谐的追求。

5. 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圆形的意象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角恋就象征着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从鲍姆嘉通对艺术的论述来看,美学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则是为研究美学所服务的。

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就在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史书中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

最早记载了有关美的是《国语》中的《楚语上》“伍举论美”的典故。

从伍举对楚灵王的讽喻与进谏之言,“其有美名也,为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就是: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特色,善与美是相通的。

善即是美,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与善是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李洪先樊宝英+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南京&#""$(,摘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整体美学精神予以文化阐释。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强调宇宙的有机统一。

由此出发,中国古典艺术禀取其精气元阳,形成了以追求整体生命为根本目标的美学精神。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万物只有在整体观照中才能呈现其美。

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善相乐”、“情景交融”等艺术命题,都为其整体美所统摄。

“天人合一”这种以整体为美的艺术精神,力避了西方美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整体;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无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以天启之感彻悟“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凋:“这个代表中国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伟人的、含义深远的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作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

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美学精神的形成。

其中整体美学精神就是其所涵盖的一个基本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告诉人们的是:天、地、人、万物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哲学视“道”为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图形,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1. 和谐:在中国人的心中,圆形象征着和谐、团圆和完整。

比如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贴窗花、挂灯笼,祈求来年团团圆圆。

2.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而“圆”则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3. 无限:在中国哲学中,圆也代表着无限。

比如道家的太极图,就是由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象征着宇宙的无穷无尽。

4. 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而“圆”则是中庸的象征。

儒家认为,人应该像圆形一样,没有棱角,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5. 美感: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也非常注重“圆”的美感。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雕塑,都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圆润,以表现和谐、平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圆”的理解,既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也有丰富的审美情趣。

从中国古典园林出发解读《美学三书》意境观

从中国古典园林出发解读《美学三书》意境观

从中国古典园林出发解读《美学三书》的意境观摘要:《美学三书》是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美学著作,本文通过中国古典园林关于意境的营造与审美特征来对《美学三书》中的论点进行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美学三书》意境山水无我禅意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意境”在中国最早出自文学的创作与评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及“境界”之说。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曾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

”所谓“言不尽意”就是指表达出语言所不能传达穷尽的意象。

“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美术的意境美特征有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和见解。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就在于“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专著《园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移风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

”园林既是诗意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颇具审美趣味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营造通过情景交融得以实现,造园者提供一个比兴、隐喻的空间环境,从而引导观者对美的景致展开联想,体会到弦外之音,景外之旨。

《美学三书》中未用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意境的解读,笔者在研究园林美学的过程中发现《美学三书》中的意境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互映衬与诠释,可以为研究和分析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提供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论证和评价。

与中国古典园林结合来解读《美学三书》具有积极的、多视角的出发点,同时也可以投射出《美学三书》对现今艺术设计界和美术界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这样一个全新视角的解读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中国当今景观和建筑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山水观的最高境界《美学三书》中对“自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自然然,即不是人为造作;另一种即是自然环境、山水花鸟。

两种含义的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它代表着完整、和谐和无限。

以下是一些与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天圆地方:这是中国古代天地观的重要概念。

认为天是圆的,代表天空的无边无际和宇宙的广阔无垠;地是方的,代表大地的稳固和人类生活的根基。

2. 天圆地方的运用:在建筑、园林设计、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运用到天圆地方的观念。

比如,在古代皇宫的设计中,会采用方形的地基和圆形的天花板;在园林中,会运用圆形的湖泊或池塘。

3. 太极图:太极图是一种以圆形为基础的图形符号,代表着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

太极图通常由一个白色的圆圈和一个黑色的圆圈组成,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

4. 四象限:在易经中,将宇宙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是圆形的。

这四个象限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四种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5. 平衡和和谐:圆形象征着平衡、和谐和无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内外的平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建筑、艺术、音乐等方方面面。

总的来说,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并代表着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几何形状,更是一种哲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国美学鉴赏-古代传统纹样的美与灵

中国美学鉴赏-古代传统纹样的美与灵

中国古代传统纹样鉴赏解读千年文化符号与艺术价值前言:传统纹样历史中的痕迹▲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纹样高度集中得体现了美学的实践性、社会性与情本位。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

纹样,也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

▲中国古代的传统纹样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和衫美术的重要先导。

▲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美学专业的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目录 1.传统纹样的起源与发展2.传统纹样的分类与特点3.传统纹样的应用与影响4.传统纹样的保护与传承传统纹样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变迁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原始社会的纹样敬畏自然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纹样以简单符号和自然物象为基础,表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寄托。

原始纹样的特征陶器纹样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纹样形式,如几何纹、绳纹、席纹等,体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

陶器纹样玉器纹样多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反映了当时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拜。

玉器纹样石器纹样以雕刻手法表现,多以人物、动物和几何图形为题材,展现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石器纹样骨器纹样多以骨器表面雕刻而成,常见有云纹、弦纹等,显示了原始社会的雕刻技艺。

骨器纹样原始绘画纹样以壁画和岩画为主,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神灵和生活的描绘,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

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

2024年第3期(总第34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4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肖慧丽ꎬ何星亮摘㊀要: 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型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 尚圆 传统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圆文化是最具连续性㊁创新性㊁统一性㊁包容性㊁和平性的文化之一ꎮ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与历史积淀ꎬ圆文化不仅以其 圆 的表征寓形于物ꎬ还以其 圆 的思维寓意于形ꎬ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圆文化㊁舞蹈圆文化㊁建筑圆文化㊁信仰圆文化㊁理念圆文化ꎮ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ꎬ不仅有祭坛㊁土圆楼等物质层面(表层)的圆文化ꎬ还有舞蹈㊁仪式等行为层面(中层)的圆文化ꎬ更有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等精神层面(深层)的圆文化ꎮ对中国圆文化的表现类型进行考察㊁对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探究ꎬ既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ꎬ也有利于推动当代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圆文化ꎻ祭祀之圆ꎻ舞蹈之圆ꎻ建筑之圆ꎻ信仰之圆ꎻ理念之圆中图分类号:G1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3-012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人口流动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各民族深度交融的代际比较研究 (22CMZ044)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 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研究 (2023YZD055)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与个案研究 ꎮ作者简介:肖慧丽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ꎻ何星亮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㊁一级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所谓 圆文化 ꎬ是指以 圆形 为象征的各种文化现象ꎬ从表现类型上看ꎬ中国圆文化包括祭祀之圆㊁舞蹈之圆㊁建筑之圆㊁信仰之圆㊁理念之圆ꎬ等等ꎮ中国圆文化源远流长ꎬ是中华文明 连续性创新性 包容性 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之一ꎮ上下五千年ꎬ东西南北中ꎬ圆文化无时不有ꎬ无处不在ꎮ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ꎬ各种圆形祭坛㊁圆形器物㊁圆形舞蹈等便普遍存在ꎮ直至21世纪的今天ꎬ圆形文化仍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文化象征之一ꎬ存在于全国各地区㊁各民族之中ꎬ体现在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活㊁习俗等方面ꎬ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价值意义ꎮ学术界关于中国圆文化的研究不少ꎬ本文将分门别类地介绍相关领域中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㊁舞蹈之圆的研究㊁祭祀之圆的研究㊁建筑之圆的研究㊁信仰之圆的研究㊁理念之圆的研究ꎬ并简要说明学术界关于中国圆文化的研究特点ꎮ㊀㊀一㊁关于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学术界中一些学者就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做过分析和探讨ꎬ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ꎮ刘长林很早就探讨了中华文化中的圆道特性ꎬ他在1988年发表于«哲学动态»的«圜道观与中国思维»中指出ꎬ 中国文化的诸多其他特征ꎬ或者是圜道观念的派生物ꎬ或者与其有密切关联ꎬ以至从思维方式上看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用一个圆圈来表示ꎬ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称为圜道文化 [1]ꎮ唐君毅在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时ꎬ以方正与圆满的相辅相成来譬喻中国文化的度量与德量ꎬ提出中国文化是 圆而神 的ꎬ并称 古中国人格形态中ꎬ有方正一型ꎮ此方正型人格ꎬ即由圆满之性情ꎬ四面平施以开出 [2]328ꎮ圆是古今中外所共享的符号ꎬ尚圆是中华文821化的显著特征ꎮ2012年ꎬ鲁石在«中国人的爱圆心理»一文指出ꎬ中国文化以圆寓理㊁以圆为善㊁以圆为美ꎬ爱圆的心理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ꎮ从周而复始的天道到循环无端的人道㊁从践行中庸的圆融和谐到劝人向善的因果轮回㊁从圆形审美的民族艺术到团圆之美的生活愿景ꎬ人们早已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圆以 人性化 的意义ꎬ圆在中国人心中代表着普遍真理与精神期盼ꎮ2015年ꎬ高源等在«中国传统 圆 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了中西方文化中 圆 的差异ꎬ圆形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ꎬ而中国将对圆形的认知与青睐上升到了精神层面ꎬ圆形代表的意义早就已经超越了西方历史上那种朴素的物质存在形式ꎬ并且衍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意蕴与文化价值ꎬ转而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存在ꎮ 圆 作为一种符号ꎬ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表达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ꎮ可以说ꎬ相较于西方文化中的 圆 ꎬ中国的 圆蕴含了独特的精神价值ꎬ这种精神价值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中西方圆文化的特性差异还外化于体育运动之中ꎮ王俊奇的«圆文化与东西方球类运动发展差异»一文ꎬ从圆文化视角探讨了中西方球类运动与圆文化的关系ꎮ他认为ꎬ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各种球类运动ꎬ如蹴鞠㊁马球㊁十五柱球㊁板球㊁捶丸运动ꎬ等等ꎬ都蕴含着 圆下有圆㊁圆中套圆㊁圆上有圆㊁圆了又圆的文化内核 [3]ꎮ虽然中西方对圆球物体的认识是一致的ꎬ但中西方在圆文化ꎬ尤其在圆文化精神方面存在差异ꎮ中国古代的圆文化精神ꎬ即儒家的 中庸 中和 以及中国哲学的 圆为一 等思想ꎬ使得中国球类运动更多地表现出 以和为贵 以礼为先 的柔性化和集权化发展ꎮ而西方人则是从几何的角度客观地对圆进行定义ꎬ加上西方哲学的 圆 为二思想ꎬ使得西方的球类运动体现的是在科学的㊁标准的规则之下的人权自由㊁平等意识以及民主与科学精神ꎮ这篇文章将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圆上升至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圆ꎬ着重分析相似的体育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精神与内涵ꎮ圆文化的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无渊源ꎮ1998年ꎬ闫月珍在«对中国古典美学 圆 范畴的文化解读»中提出ꎬ圆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ꎬ这种圆形思维模式ꎬ是数千年来 以对 圆 的亲和为源头ꎬ以儒㊁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 [4]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ꎬ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型ꎮ2003年ꎬ何征的«中国的 圆 文化»一文指出ꎬ中国人喜欢用圆的思维和方式看待世界㊁处理问题ꎬ圆文化在中国历史㊁哲学史㊁文化史以及工艺美术史上都有大量的呈现ꎮ如为人处世之道倡导 中庸 乃立世之圆ꎻ 阴阳八卦 天地乾坤乃思辨之圆ꎻ佛教宣扬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乃人生轨迹之圆ꎻ日出日落㊁潮汐更替乃宇宙万物兴衰之圆ꎻ甚至中国画的 返璞归真 从有法到无法 也体现了绘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之圆ꎮ如此这些ꎬ既合乎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ꎬ也体现了圆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ꎬ是东方中国文化的精髓ꎬ也是东方民族的特质ꎮ经查询中国知网ꎬ此文有可能是最早以中国 圆文化 为题进行研究的文章ꎬ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与思维结构上的 圆 的表现ꎮ圆文化的特性表现得十分丰富ꎮ2006年ꎬ龙庆凤㊁王一波在«中国舞蹈的 圆 文化»一文提到ꎬ中国舞蹈艺术总体上呈现出一种 圆 的状态ꎬ这种 圆 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ꎬ如舞姿上讲求 平圆 立圆 8字圆 大圈套小圈 ꎬ身韵注重圆起㊁圆行㊁圆止ꎮ总的来说ꎬ就是 圆中生万变ꎬ万变不离圆 ꎬ体现出了生生不息㊁循环往复的 圆 之美ꎬ也构成了中国舞蹈以 圆 为核心的风格特征ꎮ此文从舞蹈的角度阐明了圆文化在舞蹈动作㊁造型㊁身姿㊁运动轨迹中的反映ꎬ表明圆文化对艺术孕育与发展的影响之深ꎮ 圆 作为一种符号ꎬ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意义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ꎮ李秀玲㊁胡维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圆文化»中谈道ꎬ圆 既具有阴阳和谐㊁幸福圆满㊁循环往复㊁生生不息的特征ꎬ还代表着团圆㊁中庸㊁和谐㊁圆融等观念ꎮ此文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文化的关921系ꎬ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对白㊁青㊁黑㊁赤㊁黄五种色彩的运用ꎬ其中对龙凤㊁莲花㊁葫芦㊁太极图㊁石榴㊁鱼纹等图案的选择都是圆文化的象征与运用ꎮ乔玉成㊁狄珂的«论内家三拳中的 圆 文化»提出ꎬ 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原型和能指符号ꎬ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ꎬ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审美图腾和最完美的格式塔ꎮ内家三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ꎬ其拳理拳法始终离不开一个 圆 字:太极拳划圆ꎬ动作圆活ꎻ八卦掌走圆ꎬ动静圆撑ꎻ形意拳打圆ꎬ势正招圆ꎮ内家三拳 处处求圆 万变不离其圆 ꎬ将中国传统的圆文化推到了极致ꎮ究其原因ꎬ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尚圆 精神和华夏子民的 圆美 思维不无关系ꎮ在内家三拳中ꎬ最能体现圆文化的莫属太极拳ꎮ王军«健康中国视域下太极拳的 圆 文化教育»认为ꎬ太极是阴阳合一的浑圆统一体ꎬ太极拳也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ꎮ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ꎬ太极拳的 圆 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表层㊁中层㊁深层三个层次ꎮ表层 圆文化指的是太极拳的动作身法㊁行功走架㊁动作形迹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圆文化ꎻ中层 圆 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技击中所表现出来的圆活自如的技巧ꎻ深层 圆 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拳理所蕴含的阴阳平衡㊁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ꎮ太极拳中 圆 的体现ꎬ是对 圆融㊁圆满㊁圆活 精神原型的传承ꎬ其文化结构的物质层面㊁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无不一一映射出圆文化的意蕴与旨趣ꎬ与圆文化的内涵十分契合ꎮ还有学者指出ꎬ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符号ꎬ而且还是一个性别符码ꎮ程勇真的«圆文化性别色彩辨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圆文化的性别色彩ꎬ认为圆与女性之间有一种神秘的文化联系ꎬ指出 圆是女性的空间象征符号ꎬ这是远古时期大母神 子宫崇拜 的结果 [5]ꎮ肖慧丽㊁何星亮«从圆文化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一文ꎬ基于历时性角度ꎬ考察舞蹈圆文化㊁建筑圆文化㊁祭祀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的演变ꎬ论证了圆文化的 连续性 ꎬ指出 圆文化是 连续性 特征最为明显的文化事象之一 [6]ꎮ综合上述ꎬ 圆 无处不在ꎬ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型ꎬ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ꎮ圆为天道ꎬ亦为人道ꎬ其中蕴含的宇宙观㊁哲学观㊁人生观㊁发展观等思想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褪色ꎬ反而愈发历久弥新ꎮ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ꎬ其中包含的观念与特征早已深刻地渗透进舞蹈㊁建筑㊁宗教㊁体育等各个领域ꎮ㊀㊀二、关于祭祀之圆的研究所谓祭祀之圆是指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出现的以圆形为象征的文化ꎮ祭祀之圆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祭坛上ꎬ还体现在行为层面㊁精神层面的仪式与观念之中ꎮ在对祭祀场所的考察上ꎬ圜丘一向是考古学家㊁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ꎮ据考古发掘ꎬ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 辽宁牛河梁祭坛呈现为 三层迭起的圆坛结构 ꎬ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圜丘ꎮ关于圜丘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韩建华的«隋唐长安城圜丘»和王效锋的«唐代皇帝祭天故事»ꎮ前者梳理了隋唐长安城中圜丘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㊁地位ꎬ并结合古代郊祭礼仪呈现了圜丘的礼仪功能与地位ꎻ后者则对圜丘祭天礼㊁隋代帝王与圜丘祭天㊁唐代前期皇帝与圜丘祭天㊁唐代后期皇帝与圜丘祭祀进行了考察ꎮ梁陈的«隋唐长安郊祀祭坛的布局及形制设计思想»指出ꎬ以天帝为祭祀对象的祭坛ꎬ 其造型中均含有圆形设计的艺术思维ꎬ典型的是圜丘㊁雩坛等 ꎬ他认为ꎬ之所以取之圜丘ꎬ主要是效法 天圆地方 之说ꎬ自西周始ꎬ以祭天为核心的祭祀制度逐渐形成ꎬ圆丘便是祭天之必备场所[7]ꎮ北京天坛也是一座典型的祭天之所ꎮ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将天坛作为坛庙建筑的代表进行考察ꎬ指出天坛的设计除以圆形象征天以外ꎬ还在数的运用上表现出对天的崇拜与敬畏ꎮ因为天为阳ꎬ阳数为三㊁五㊁七㊁九ꎬ因此圜丘的台基㊁栏板都是九的倍数ꎬ三层台的直径分别为九丈㊁十五丈㊁二十一丈ꎬ也都是三㊁五㊁七㊁九等阳数的倍数ꎮ柳肃的«北京天坛»也对明清祭天之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ꎬ并对天坛的今昔㊁形色数的象征一一作出阐释ꎮ王贵祥的«北京天坛»则介绍了天坛与古代郊祀㊁祈年殿与天坛的由来㊁祈年殿031的建造细节㊁圆丘坛与天坛的附属建筑㊁天坛象征意义等内容ꎮ在祭祀礼仪的研究上ꎬ敖包祭祀是民族学家㊁人类学家热衷的田野对象ꎮ在内蒙古ꎬ敖包祭祀是草原上的一项重大节日活动ꎮ人们祭祀祈福时ꎬ围绕敖包进行转圈ꎬ用行为勾勒出一个个圆㊁一道道圈ꎮ邢莉的«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考察了敖包祭祀中民众的肢体语言ꎬ为了祈求敖包给人们带来好运ꎬ民众的祭祀礼仪最不可缺少的一环就是围绕着敖包顺时针转三圈ꎬ以此来构建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神圣空间ꎮ葛华廷的«试探蒙古族 敖包祭 的起源»指出ꎬ绕敖包顺转三圈是祭祀仪式的一项重要活动ꎬ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在仪式的最后环节围绕敖包由左向右绕三圈ꎬ意为祈求平安幸福㊁草木丰茂ꎮ那仁毕力格的«蒙古民族敖包祭祀文化认同研究»一书则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敖包祭祀为个案ꎬ分析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状和各种祭祀礼仪活动ꎬ剖析敖包祭祀与民族文化习俗传承与变迁的紧密联系ꎬ阐释敖包祭祀的宗教信仰特征和社会功能ꎮ红梅的«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描述了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ꎬ在仪式的准备工作中ꎬ年轻的僧徒弟子㊁参加赛马比赛的选手ꎬ都需要进行的一项流程就是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ꎬ通过这项仪式召唤敖包神灵ꎬ赋予敖包神性ꎮ敖包祭祀体现了蒙古人崇尚自然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ꎮ可见ꎬ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劳作都离不开 圆 的审美意识与观念ꎮ于子涵的«蒙古族舞蹈 圆韵 动律解读»认为ꎬ绕敖包转圈可能与他们在观念上认同 圆 是圆润和谐㊁吉祥团圆的美好意象有关ꎮ对祭祀礼仪的考察ꎬ除了敖包祭祀以外ꎬ火神祭祀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ꎮ王伟的«仪式过程与符号象征 索伦鄂温克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研究»一文ꎬ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索伦鄂温克人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㊁仪式结构与秩序ꎮ在祭祀前ꎬ索伦鄂温克人首先用牛粪围起一个圆圈ꎬ或者划出一个圆圈ꎬ表示仪式在这个范围内进行ꎬ以此构建一个神圣的领域来履行神圣的秩序ꎮ在这一天ꎬ人们要吃完整的或者象征着完整的食品ꎬ如骨头中的骨髓ꎬ这是因为圆柱形的骨头象征着完整ꎮ在迎接火神的仪式中ꎬ人们点燃芦苇ꎬ将祭品放入火堆中ꎬ然后在长者的带领下围着火堆绕三圈ꎬ其间进行歌唱㊁舞蹈㊁祈福等活动ꎮ在火神祭祀仪式中ꎬ圆形不仅构建起了仪式的场域ꎬ还象征着完整与神圣ꎮ由此可见ꎬ无论是祭祀仪式中祭天之圆坛ꎬ还是祭祀敖包或祭祀火神之圆圈ꎬ处处体现了中华文化中 圆 这一核心要素ꎮ㊀㊀三、关于舞蹈之圆的研究所谓 舞蹈之圆 ꎬ即在舞蹈中表现出的各种以圆形为特征的文化ꎮ从学术界现有关于圆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ꎬ研究较多的舞蹈之圆是圈舞ꎮ圈舞也被称为 圆舞 ꎬ即舞者围成圆圈ꎬ手拉手并肩而舞ꎬ一边转圈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ꎮ这种舞蹈形式从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ꎬ在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ꎮ关于圈舞的研究著作较为丰富ꎬ苏珊 朗格的«情感与形式»解答了圈舞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原因ꎬ作者指出ꎬ这种 神秘的舞圈 能让每个参与者进入一个神秘的境界ꎬ 依靠它不断循环和变动的紧张ꎬ加上杂技的平衡㊁完整的动作节奏ꎬ为自己建立一个世界ꎬ保证自己的持续 [8]219ꎮ于平在«舞蹈文化与审美»一书中分析了圈舞文化ꎬ认为这种 极则复反㊁圆流周转 的运动时空观ꎬ体现了东方舞蹈 和谐 中庸 仁 礼 至善 等伦理型文化的特征[9]108ꎬ170ꎮ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指出ꎬ作为原始舞蹈的一种ꎬ围圈舞蹈 既有围猎㊁围篝火起舞等的生活基础ꎬ又有便于交流感情㊁紧密团结的精神作用 [10]10ꎮ海维清在«有意味的形式 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 圈舞 舞蹈文化遗存研究»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圈舞文化产生㊁传承㊁演变的历史脉络ꎬ指出圈舞符号产生的历史动因与先民 多神信仰 的传统有关[11]ꎮ圈舞是一种世界性的舞蹈现象ꎬ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ꎮM.G.Beard-Shouse讨论了在约翰使徒行传中发现的十字架的圆圈舞的原始形式㊁功能和意义ꎬ并通过研究证实了它代表着早期基督教的仪式实践[12]ꎮA.L.BorgesdaCosta和D.L.Cox 131对39名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ꎬ从职业的角度揭示了参与者可以通过参与圈舞来提升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ꎬ提出圈舞可以成为一种促进职业健康的媒介[13]ꎮM.Buckwalter从躯体动作的角度对圈舞进行分析ꎬ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圈舞这种特定的舞蹈形式ꎬ是因为它解决了圈舞实践中涉及亲密㊁文化和身份㊁生态和神圣等实际需求[14]ꎮK.M.Silva等人研究了圈舞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ꎬ发现圆圈舞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群体归属感ꎬ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快乐指数㊁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5]ꎮ我国的圈舞历经数千年的流变ꎬ在当今西南地区依然十分盛行ꎮ每年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七ꎬ白马人要在村寨的空地上点燃火堆ꎬ每天晚上 大家手拉手ꎬ肩并肩ꎬ连成一个大圆圈ꎬ围着熊熊大火歌舞 [16]379ꎮ王阳文则通过白马人绕圆行走时迈步踢腿或上步并腿的简单动作ꎬ看到了动作背后所潜藏的深层解释ꎬ他指出白马人 火圈舞的身体实践与当地的社会历史㊁族群记忆和认知图式相互映射ꎬ是白马人族群文化的身体表征 [17]ꎮ圈舞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舞蹈ꎬ背后还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流变和社会功能ꎮ王琼的«藏缅语族圈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和流变»认为ꎬ围着篝火连袂踏歌体现了藏缅语族农牧文化的特征ꎮ在王琼的研究中ꎬ连袂踏足圈舞属于藏缅语族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ꎬ这种舞蹈表现和见证了农牧文化影响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ꎮ对于圈舞之所以在中华大地萌芽并发展ꎬ海维清的«浅谈 圈舞 舞蹈文化遗存的萌芽与发展»一文认为ꎬ由于在原始时代ꎬ单纯的民众将对未来的无知㊁对生命的敬畏寄托于对核心对象的崇拜上ꎬ由此便产生了圆心ꎬ人们围绕圆心诉说族群共同的愿望㊁感激㊁哀伤与敬畏ꎬ踏歌而舞ꎬ促进了 圈舞 舞蹈形式的萌芽与发展ꎮ刘姝曼的« 圆圈 内外的 卑南人 从年祭圈舞的多重表演面向看社群形象的当代重塑»一文ꎬ揭示了圈舞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崇拜意识正在受到现代化的冲击ꎬ在历史 当代转型进程中ꎬ卑南人的年祭圈舞正在谋求一条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的跨越之路ꎬ实现从部落到舞台的转变ꎮ综上可见ꎬ圈舞是为我国各地区㊁各民族所共享的一种舞蹈ꎬ不仅具有娱乐作用ꎬ还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与功能ꎮ㊀㊀四、关于建筑之圆的研究所谓建筑之圆是指在各类公共或民用建筑中出现的以圆形为象征的文化ꎮ 尚圆 的造物观深深地影响了历代工匠的设计理念ꎬ中国建筑被工匠之手施以传统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特性ꎬ圆文化也由此融入一座座楼㊁一间间房ꎮ最为显著的是ꎬ中国建筑往往讲求建造一座大屋顶ꎬ在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里ꎬ屋顶成为中国建筑别具一格的标识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ꎬ屋顶象征天盖ꎬ有承受天降恩泽的含义ꎮ客家土圆楼是典型的圆形建筑ꎬ在这方面ꎬ相关的研究著作较多ꎮ王碧秀的«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 »根据历史文献与现实调查资料ꎬ陈述了土楼的分布与基本类型ꎬ揭示了土楼建筑与传统易经八卦学㊁风水与环境生态的关系ꎬ也分析了土楼与传统生殖崇拜的关系ꎮ黄汉民的«福建土楼»以福建土楼及其聚落的典型实例全面展现了福建土楼民居的各种不同类型及其形式特色ꎬ并通过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㊁防卫系统㊁建造技术㊁空间特色㊁民俗风情和历史成因的探讨ꎬ呈现了这一世界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ꎮ林嘉书的«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阐述了土楼的中国文化根基ꎬ指出其造型布局㊁雕饰艺术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ꎬ并分析了土楼与建筑风水学说㊁传统文化精神的渊源等ꎮ王忠强的«土楼»分析了客家土楼的起源与演变㊁客家土楼的类型与功能㊁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以及客家土楼与客家精神的影响ꎮ王丽芳的«漳州土楼志»图文并茂地考察了客家土楼的渊源㊁演变㊁概貌㊁类型㊁功能㊁艺术㊁文化㊁习俗㊁影响等ꎮ除此之外ꎬ关于土圆楼的研究著作还有林嘉书的«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㊁廖冬的«解读土楼»㊁陈大富的«土楼古韵»㊁曾五岳的«漳州土楼揭秘»和«土楼起源史研究»等ꎬ这些著作不仅介绍了客家土圆楼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现状ꎬ还剖析了客家土圆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ꎬ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㊁人与自然231和谐共生的理念ꎮ在中国传统园林中ꎬ随处可见众多圆形洞窗与拱门ꎬ让平白的建筑多了些风花雪月之雅致ꎮ潘祖平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美学观念中圆的意蕴»一文中叙述了中国园林通过 曲径通幽ꎬ创造一个接一个主题ꎬ一层境界深入一层境界ꎬ每一景点自成一方天地ꎬ自成一个意境的圆ꎬ而整个园林无往不复 构成一个整体的圆ꎬ整体意境的圆 [18]ꎮ园林的布局㊁结构则追求对称和谐之美圆ꎬ以及八卦阴阳相合之意圆ꎮ高源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圆 文化研究»以道家㊁儒家㊁佛家中的圆文化为切入点ꎬ阐述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ꎮ道家在 师法自然 ㊁追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影响下ꎬ园林的设计多效法自然ꎬ追求四时之轮回㊁万物之和谐ꎻ儒家追求 和谐 中庸 ꎬ这多见于园林中牌匾㊁字画㊁楹联的内容ꎬ同时园林的布局讲求中轴对称与中正和谐ꎻ佛教将 圆 视为圣洁与美好的象征ꎬ特别是禅宗所追求的禅境ꎬ将园林的 画境 升华至 意境 ꎬ从 圆内 延伸到 圆外 ꎮ也就是说ꎬ园林之圆将精神层面的圆落实于物质层面ꎬ物质层面的圆又转而反映在精神层面ꎬ体现了文化结构诸层面的相互影响㊁相互促进ꎮ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ꎬ客家土圆楼是圆形建筑的代表之一ꎬ不仅反映了圆物质文化ꎬ还体现了与八卦风水㊁自然生态㊁传统文化的精神渊源ꎮ古典园林㊁皇家园林是体现圆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ꎬ其中主要蕴含了中轴对称㊁曲径通幽㊁道法自然等精神层面之圆ꎮ前者为显ꎬ后者为隐ꎬ都是圆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呈现ꎮ㊀㊀五、关于信仰之圆的研究所谓信仰之圆是指道家㊁佛教㊁儒家中以圆形为象征的观念㊁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圆文化ꎮ道教中的圆文化ꎬ其渊源要从老子㊁«易经»与圆道的关系论起ꎮ陈远宁的著作«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第三个圆圈的终结 船山易学思想研究»论及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出现过三个 正反合 的否定之否定的 圆圈 ꎬ并以通彻的论证得出船山易学是第三个 圆圈 的真正终结的新观点[19]ꎮ刘长明认为ꎬ老子之道 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先在性㊁本原性和超越性等形而上特征的混沌大圆 [20]ꎮ«老子»所倡导的 人法地ꎬ地法天ꎬ天法道ꎬ道法自然 的思想ꎬ为«易传»所吸取ꎬ其通过解释«易经»的形成ꎬ提出了 观物取象 法天象地 的原理 这一圆道思维不仅影响了道家文化ꎬ还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ꎮ太极图是圆道思维的独特表征ꎬ它向人们展示了和谐发展的环流圆相ꎬ揭示了和谐生物的哲学原理ꎮ张婷婷㊁王宏付在«论太极图文化在清代团花图案中的思想渗透»中指出ꎬ太极图所体现的圆文化在清代团花图案中有大量的呈现ꎬ主要体现于图案样式与结构设计中ꎬ如五福捧寿图㊁ 喜相逢 都是经典的服饰图案ꎮ如果说太极图是物质层面的圆文化ꎬ那么太极拳则体现了行为层面的圆文化ꎮ孙勤羽㊁孙刚的« 圆 道:太极拳生命哲学思维探骊»表明ꎬ太极拳的圆不是空洞的圆ꎬ而是以圆为基底的㊁蕴含丰富生命哲理的圆ꎬ太极拳取理于太极ꎬ蕴含了三重圆道:一是个体自我的生命整合ꎬ二是处世之道的生命圆转ꎬ三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本真ꎮ在佛教发展史上ꎬ华严宗和禅宗都对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ꎮ高源㊁高兴㊁汤燕的«中国传统 圆 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论及了华严宗认为佛教即 一乘圆教 ꎬ修行之最高境界即圆融的境界ꎮ禅宗重视 圆美 ꎬ提倡 诸佛体圆ꎬ更无增减ꎬ流入六道ꎬ处处皆圆 ꎬ发展了相圆为美的审美艺术ꎮ因此ꎬ在佛教中的菩萨㊁罗汉像中有很多圆润的造型ꎮ佛有圆光ꎬ佛家修炼以求 功德圆满 为目标ꎬ并修成 圆寂 ꎮ另外ꎬ轮回观也是佛教思想中 圆 的体现ꎮ佛教认为ꎬ人有前世今生ꎬ其过去㊁现在㊁未来构成了轮回ꎬ人在死亡之后会进入下一个轮回ꎬ以新的生命形式投胎于世ꎬ所以每个人都在 六道轮回之中ꎬ循环往复ꎬ无始无终ꎬ犹如一个 圆圈 [21]749ꎮ这种轮回观映射到物质与行为层面ꎬ就有了藏族佛教手持转经筒的转经运动ꎮ张江华的« 圆圈现象 及其在藏传佛教中的象征意义»揭示了藏族地区的 圆圈现象 ꎬ无论是城镇㊁乡村还是田野草原ꎬ抑或是寺院神殿和土屋帐篷ꎬ都充满了大量 圆331。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1. 引言圆形作为一种几何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圆形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理解其深度和广度。

2. 圆形的象征意义2.1 永恒和完美圆形代表永恒和完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常被用来象征天地之间的完美和和谐。

无论是天空的圆月、太阳的光辉还是大地的圆形,都展现了宇宙的完美与永恒性。

圆形还与生命的循环和轮回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2.2 团结和和谐圆形也象征着团结和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助和合作。

圆形的形状没有尖角和棱角,寓意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和圆满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社会和人生意义。

3. 圆形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3.1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圆形食物常常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元宵、汤圆等圆形食品在节日和庆典中倍受重视。

人们通过食用圆形食物来祈求团圆、幸福和吉祥,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3.2 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圆形元素也得到广泛运用。

古代皇家建筑中著名的“天坛”就是一个圆形建筑群,代表了皇权和天命的合一。

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中,也经常使用许多圆形元素,如圆形池塘、圆形亭台等。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融合和谐之道。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我认为,圆形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形状,更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圆形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结、和谐和互助,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

圆形代表着永恒和完美,团结和和谐。

在饮食文化和建筑艺术中,圆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圆形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形状,而是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之间万物互通、和谐共处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概念的泛化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概念的泛化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概念的泛化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中关于美学的理论和观念。

其泛化指的是将古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观念应用于现代社会,或者将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的过程。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雅”、“俗”、“真”、“妙”等。

这些概念不仅仅是美的评价标准,更是对美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概念来进行审美观察和评价,以及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另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泛化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的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和交流。

通过对比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泛化是一个丰富和多元的过程,它可以为现代社会的艺术与审美提供独特的参考和启发。

古人关于圆的研究

古人关于圆的研究

古人关于圆的研究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圆",在中国,"圆"无处不在,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也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也许有些已经淡忘,但是要找寻" 圆 "。

(一)来自东方美学,天圆地方圆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型,古人通过观察天地,通过圆了解人和自然,衍生了东方文化,使其成为东方美学必不可少的因素,天圆地方,是古人的世界观,来自于阴阳学说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极具意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这种观念贯穿于东方文化之中,在许多建筑中能有体现。

,如北京的天坛,还有我们熟知传统造型月拱门,除了建筑形式展现外,还代表了东方文化中心思想圆,有圆满之意,确切符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天圆地方根本不是科学,那是古人的哲学。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中国人以前都讲天圆地方,而被指为不科学,其实中国人科学得很,只是把"天圆地方"的意思解释错了。

从字面上去直解,说: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还有些所谓的"大家和专家"也这样认为,真是侮辱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天圆地方之说来自于《易经》,《易经》又是古人从大自然研究后得到结论所编写,里面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由此可以扩展到地球到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古人发现,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相对宏观的世界,比如当春天从东方七宿中传来的"木"属性的能量到来时,大地就会解冻,种子开始发芽,一切生命都被这种能量唤醒,进入新一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由此,古人把这种微观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就是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

圆在中国的含义

圆在中国的含义

圆在中国的含义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含义。

它代表着完整、和谐、团结和无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圆形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绘画、雕刻、服装、饰品等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中的圆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圆形被广泛应用。

例如,古代的城墙、城门、城楼、亭台、桥梁等建筑都是圆形的。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象征意义。

城墙、城门、城楼等建筑代表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亭台、桥梁等建筑则代表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

这些建筑的圆形设计,不仅使它们更加美观,还能够增强它们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绘画中的圆在中国的绘画中,圆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中,常常会出现圆形的山峰、湖泊、云彩等。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美感,还能够表达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此外,在中国的绘画中,圆形还被用来代表人物的头部、眼睛、嘴巴等部位。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还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雕刻中的圆在中国的雕刻中,圆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例如,中国的玉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品中,常常会出现圆形的花纹、图案、装饰等。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工艺品的美感,还能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此外,在中国的雕刻中,圆形还被用来代表人物的头部、身体、手脚等部位。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还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服装中的圆在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圆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例如,中国的汉服、唐装、宋装等服装中,常常会出现圆形的领口、袖口、腰带等。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增强服装的美感,还能够表达出人们对和谐、团结和无限的追求。

此外,在中国的服装中,圆形还被用来代表人物的头发、眼睛、嘴巴等部位。

这些圆形元素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还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饰品中的圆在中国的传统饰品中,圆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例如,中国的玉器、金器、银器等饰品中,常常会出现圆形的花纹、图案、装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去:“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

”“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圆”是超越于方的,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是一个臻于完美的辩证的运动过程。

以“方”、“圆”论文而又赋予二者以特定意义的是李涂的《文章精义》,他指出:文有圆有方,韩文多圆,柳文多方。

苏文方者亦少(唯《上神宗万言书》、《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数篇方),圆者多。

他又说:唐人文字,多是界定段落做,所以死。

惟退之一片做,所以活(柳子厚文字,每有界划得断者)。

文章有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

有长而转折折少且气短者,卢裒《西征记》是也。

而李延机《举世琐言》说:然规矩二术,亦自有辩,今人只糊涂认成法的规矩,不知规取其圆,矩取其方。

故文艺中有着实精发。

校事切理者,此矩处也;有水月镜花、深融周匝、不露色相者,此规处也。

今操觚家负奇者大多矩多而规少,故文义方而不圆。

可见,“方”、“圆”有下面的意思:所谓“圆”,指行文转折之多,而“方”指运笔多直而少曲;“圆”指文章整体运意圆融自成,“方”指文章事理精切。

好的文章是“圆”超越了“方”且“圆”中有“方”的。

“转”与“折”都是“圆”的标志,但“转”与“折”是不完全相同的。

清杨振纲《〈诗品〉解·妾曲》中解“转”与“折”之妙:案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转者。

转则不板,转则不穷。

如游名山,到山穷水尽处,忽又峰回路转,另有一种洞天,使人应接不暇,则耳目大快。

然曲有二种,有以转折为曲者,有以不肯直下为曲者,如抽茧丝,愈抽愈有,如剥蕉心,愈剥愈出。

又如绳伎飞空,看似顺手牵来,却又水被风飏去,皆曲也。

然此行文之曲耳。

至于心思之曲,则如“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又曰:“只言花似霜,不悟有香来。

”或始信而忽疑,或结疑而忽信,总以不肯直遂,所以为佳。

而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对“转”和“折”作了辨析:文章说到此,万里已尽,似难再说,拙笔至此技穷矣。

巧人一转弯便已是一番境界,可以生出许多议论,理境无穷。

若欲更进,未尝不可再转也。

凡更进一层,另起一论者,皆转之理矣。

至于折则微不同。

折则有回环反复之致焉,从东而折西,或又从西而折东也。

其间有数十句中四五折者,有三四句一句一折者,大都四五折后即不可复折,其往复合离、抑扬离下之致,较之平叙无波者,自然意味不同也。

此折之理也。

可见,“转”是曲线,是体现“圆”转之道的;折则是逆向或斜向的,棱角显然,它迹虽近“方”,但仍趋于“圆”。

但如“转”得不好,不但不能成“圆”,反而会转成死板。

李东阳《麓堂诗话》说: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

而真正的“圆通”之境是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一所言:词中转折宜圆。

笔圆,下乘也;意圆,中乘也;神圆,上乘也。

词不嫌方,能圆,见学力;能方,见天分。

但须一落笔圆,通首皆圆。

一落笔方,通首皆方。

圆中不见方,易;方中不见圆,难。

“笔圆”指转折之“圆”,如前所述。

“意圆”则指运思之“圆”。

《文心雕龙·比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即从纷繁万物激发不可遏制的创作灵感,产生创作情思。

创作过程是物→情→文的一个动态过程。

由物到情,要求诗人“圆览”,即全面广泛观察万物。

由情到文,立意是最关键的。

立意须从全文考虑布局谋篇,刘勰感叹立意周全圆备之难:“随性适分,鲜能通圆”(注:《文心雕龙·明诗》。

),“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注:《文心雕龙·指瑕》。

)因此,为了文章的自然天成,浑融圆备,只能按需要行文,“美材既所,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这是“意圆”的涵义。

刘勰是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讲求“圆”,与后代论文者是一致的。

由“笔圆”到“意圆”又到“神圆”的“圆通”境地,古代文论家讲求“活法”。

“圆通”的核心是“活法”。

“活法”之说,出自南宋江西诗论家吕本中。

“学诗当识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于规矩也。

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则可与言活法矣。

”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矣。

”(注:《夏均父集序》。

)在吕本中看来,学诗的尽心于摹拟字句,规矩于法度之中,则是“死法”,不能创作出好诗;要创作出好诗则不能死守规矩法度,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但又符合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懂得具体的艺术规律没有基本的艺术技巧,是无法问津艺道的,进入规矩的训练,是步入艺道的根本途径。

这里的“矩”与“规”是“方”与“圆”的第一层意思,即方圆是规矩法则。

规矩是成法,而艺术家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如果拘泥于成法,不脱方圆规矩,则无法体现这种活泼的艺术生命,一己的灵性和创造力将会在它面前窒息。

吕本中认为要掌握“活法”的运用,须“悟入”。

《童蒙训》云:“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

”要掌握活法,必须从领悟中得来,而领悟又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一旦有悟,触类旁通,就可达到艺术技巧的神妙境界——神圆,这是“圆”的第二层意思。

正如他所说:“忽然而入,然名惟意所在,万变无穷。

”(注:俞成《萤雪丛说》引。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免费下载本篇学术论文)从作为法度的“圆”,到打破法度执行“活法”艺术技巧臻于完美境地的“圆通”,“圆”的性质发生了质的飞跃。

达到“圆通”的境地与否,要看作品内容与形式是否达到了高度统一。

第二,作品论方面,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圆满”。

“圆满”之美分“理”(内容)圆而美、声韵语句圆而美。

理圆而美,就是指文章词意、文意周妥、完备无缺。

好的文章之意应该自成其说,自成系统。

刘勰《文心雕龙》说:“义贵圆通,辞忌技碎”,(注:《文心雕龙·论说》。

)“必使理圆事密。

”(注:《文心雕龙·丽辞》。

)意谓文章的“理”应全面而通达,避免支离破碎。

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说: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

所谓圆,非专讲格调也。

一在理,一在气。

理何以圆:文以载道,或大悖于理,或微礙理,便于理不圆。

气何以圆:直起直落可也,旁起旁落可也,千回万折可也,一戛即止亦可也,气贯其中则圆。

在何绍基看来,理圆而美,其实质是以善为美。

而其内部是一以贯之的,即通达流畅,这一点与刘勰的论述一致。

关于声韵之美与语句之美。

以“圆”论声韵之美往往指作品平仄相间,讲求双声迭韵,使之声调抑扬顿挫,韵脚和谐,具有回环之美。

《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

”郑玄注曰:“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刘勰论声律之美也好以圆形容,《原道》:“泉石激韵,和若球锽”。

《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

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即说行文的音乐之美必以自然、流转为贵,最美的声律应该是“圆”的;刘勰之后,许多论者都往往以“圆”论及声韵之美。

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称诗篇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是“清坚如敲玉,深圆似转簧”。

(注:《题周家歌者诗》。

)苏轼《醉翁操》有“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说明声之美在于圆转悦耳。

王士祯推崇诗歌声律圆稳,认为符合这一条件才是上乘之作,如《四溟诗话》序说:“茂秦诗有两种;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弘正之遗响也。

”古人把“圆”与声律之美相通,以“圆”形容声调抑扬顿挫,押韵工稳而错落有致,这种美感是无与伦比的。

语句之圆美指整篇作品的用语风格统一,流畅通达,宛转自如。

要达到语句之圆美,古代文论家又讲求自然,所谓“天籁”。

赵翼《论诗》五首之四中说: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注:《瓯北诗钞》绝句二。

)这种天籁是以人巧来求合天工,所谓:“人功未极,则天簌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

”(注:《随园诗话》卷五。

)理圆、声圆、语圆的统一和谐,正如《文心雕龙·杂文》所言:“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意谓意义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备而又音韵和谐,好像许多圆石转动不已。

这也正是文章的“圆满”之美。

第三,作品论方面,体现作品整体流动变化之韵的“圆活”。

谢眺对沈约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清贺贻孙进一步解释说:“谢玄晖(即谢朓)与沈休文(即沈约)论诗云:好诗圆美流转好弹丸,此实玄晖自评也。

……玄晖能以圆美之态,流转之艺,军其奇俊幽秀之句,每篇仅三四见而已,然使读者于圆美流转之中,恍然遇之,觉全首无非奇俊幽秀,又使人第见其奇俊幽秀,而竟其圆美流转,此所以惊人也。

”这里,弹丸体现了一种流动之美。

“圆转”故流动,流动故更迭变化,故有生机,从而使人于作品的流程中体味其多变的风格,体味其陌生化的美感,体味其生气的灌注。

《文心雕龙》也以“圆”这种千变万化的特性比喻作品流动变化之美,《定势》曰:“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