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合集下载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能够理解和解读《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归去来兮辞》和《并序》的文本解读;•两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学重点•文本理解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学生对作品的个人感悟和体会的表达。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并进行表达。

5.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提问学生对这两篇作品有何了解。

(二)阅读理解1.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文本解读,注重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2.对《并序》进行文本解读,注重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三)主题分析1.分析《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2.探讨作品所要表达的哲理和意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知识体系。

(四)个人思考与表达1.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深入讲解,让学生自主感悟和思考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感;2.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批改学生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思考题答案的分析;•学生的个人手写或电子版作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的提高。

7. 课后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8. 其他说明•教学时长:2课时;•本节课适合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年级和其他人群的文学鉴赏教育。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四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四课时) 教案

归去来兮辞 一、 重点词语 二、关键句 三、归隐背景
8. 课 后 反 思
课题 教学 重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 1、 准确翻译第四段课文。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 背诵第四段。
教学 难点
学习 目标
1、 说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 写出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一、 知识目标 1、 准确翻译第四段课文。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说出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 内容。
课时 4 课型 新授 依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 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 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 法。 (课标)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文言翻译 是考试得分弱项。 理由: 本 课 的 教 学 重 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1. 课 《桃花源记》默写第 前 3 1-2 段 分钟
2.承 接 结 果
3. 做 议 讲 评
检查默写情况, 默写,交换批改, 强 化 记 忆 评价总结小考结 订正错误 考纲规定 果 的背诵篇 目 1 巡视检查学生 1、 各 组 上 台 展 验 收 学 生 第四段翻译 完成情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助老 自 主 学 习 第三段背诵 及时评价。 师检查完成情况。 的 结 果 并 2 补充相应知识。 2、 在古文本上记 加强记忆 3、大屏展示相应 录重点句子翻译。 语段的翻译。 3、 小组或同桌检查 4、抽签提问 记录情况。 1、 提问。 1、朗读课文。 1、 激发学 2、 展示幻灯片。 2、 小组合作在书上 生自主 3、 板 书 作 者 归 画出文中重点词语 学习、 第四段重点文言词 隐的原因。 和句子。 小组合 语和句子学习。 4、 补 充 提 问 。 3、 借助书下注释或 作学习 作者归隐的原因。 (举一反三) 查工具书写出在古 的积极 文本上词语含义。 性。 3、小组互相提问、 补充。 4、 找出文中写出人 物归隐的根本原 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细品作品之美。

难点:品味语言质朴美。

[教学过程]本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突出三点:1.领略田园自然美。

2.领悟诗人情操美。

3.领会语言质朴美。

二、说教法:1、自读法。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

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3、诵读法。

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

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介绍文体,归纳重点文学常识时,直接的投影展示,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点。

[教学方式]以诵读、讨沦、点拨为主,重点在通过解读课文。

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三、说学法:1、预习法。

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全文 (2)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全文 (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提出问题)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四、师生合作,解决问题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五、小组展示,点评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2、概括序文内容两层内容:(1)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2)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六、诵读课文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深切感受本文语言的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走近陶渊明这位田园大师,同时也为诵读打下基础。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作者陶渊明。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理解古文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1. 学生自主查阅词语的含义。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作用。

3.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难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翻译古文句子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难句的意思。

2. 分析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翻译难句。

2. 教师讲解难句的意思及作用。

3. 学生通过练习,提高翻译古文句子的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难句的含义。

2. 学生能够翻译古文句子。

第四章:主题讨论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主题的内涵。

2. 讨论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主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学生能够探讨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模仿《归去来兮辞》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创作风格。

2. 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 并序》 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辞赋的特点,及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3、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1、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设想】诵读、悟读、归纳、总结【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辞赋特点。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背诵全文。

一、导入汉魏六朝,文风绮靡,多数文人都追求艳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他辞官归田,躬身自耕,饮酒赏菊,娱情山水,他就是陶渊明。

我们今天再一起学习他的一个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渐衰。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 373年,9岁,失怙。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任江州祭酒。

400年,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404年,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并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课堂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陶渊明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掌握通过语言艺术来表现文学思想,增强自我审美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及其背景;•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主要诗歌特色;–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词牌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归去来兮辞的曲调特点和相关的音乐文化。

3.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的精神追求和背后的情感体验;–李白对归去理念的表达和阐释;–归去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和融合。

4.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形式和构成特征;–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5.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新表现方式;–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3.2 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解、引导讨论、启发式教学、阅读欣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班级听读、表演、朗诵等活动,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推广文化知识,加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安排4.1 学案设计•第一课时:李白及其诗歌创作风格介绍。

•第二课时: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及其曲调特点。

•第三课时: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其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课内阅读欣赏和课外文学创作活动。

4.2 第一课时具体内容•课堂活动一:班级听读《将进酒》、《将至》、《书情》等李白诗歌,了解李白的文学成就和主要创作风格。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经典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经典课程教学设计

第四课:回去来兮辞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识记相关陶渊明的文学知识,认识“辞”的文体特色2.朗诵并背诵全文,累积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朗诵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认识辞赋的特色。

2.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德育浸透目标1.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2.理解作者抗争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狼狈为奸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踊跃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课要点:1.朗诵并背诵全文,累积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

2.体悟作者感情,认识辞赋的特色,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课难点:1.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2.理解作者抗争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狼狈为奸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踊跃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盘剥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干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回去来兮辞》。

二、走进作家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 ,曾任职祭酒、从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立了“山川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杂乱、社会动乱的期间。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回去来兮辞》。

2、写作背景陶渊明 41 岁时(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 天的彭泽令。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案:4 归去来兮辞 并序4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案:4 归去来兮辞 并序4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教学难点: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看对联,猜人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3. 知人论世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学生补充)时代背景4.预习检测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

接着梳理文言知识。

5.揭示学习目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二、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一)归去之因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二)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辞的主旨和表达方式3.学习辞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1.分析辞的结构和段落的意义2.分析辞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探讨辞的主题和思想教学难点:1.分析辞的象征和寓意2.理解辞中的抒情、咏史和自然意象教学方法:1.教师主导讲授2.学生讨论和合作学习3.小组活动和展示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黑板2. PowerPoint幻灯片3.课件或教材4.学生教材和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教师呈现幻灯片,介绍《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Step 3:分析辞的结构和段落的意义(20分钟)1.教师呈现幻灯片,解释辞的结构和段落的意义。

2.学生阅读辞的全文,并标出不同段落的重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辞的结构和段落的意义,比较不同解读的差异和共同点。

Step 4:分析辞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辞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排比、修辞问答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辞中的例子,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探讨辞的主题和思想(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辞的主题和思想,如对归乡的思念、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自然的赞美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主题或思想,撰写一篇文章或小作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交流和互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Step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总结,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反馈。

2.学生回答问题,总结课上的重点和要点。

3.教师布置课后拓展练习,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辞的相关内容。

Step 7:课后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

3.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相关阅读和研究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句与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和课文,鉴赏课文。

自学法,讲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境界,认识陶潜归隐原因,理解其所处社会环境及人才应有的理想环境。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手段】PPT课件,朗读音频。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你猜得出下列后人的评价是针对我国古代哪一个作家吗?
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列其诗‘中品。

’”
宋·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介绍作者:
文人字号:
羲皇上人:“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靖节先生
轶事:1.酒。

2.《責子诗》
白发被(pi,同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45岁,已是两鬓白发,肌肉松弛,五个儿子,都不喜欢学习,老大16岁,又懒惰又顽皮(固=顽),老二快15岁了(孔子:我十五而志于学),却不喜欢读书。

老三、老四都是13岁(双胞胎?),连六和七都数不到,老五快9岁了,整天光知道吃,所以陶渊明特别苦恼。

其实,这是陶渊明酒后使妻子怀孕,种下的苦果。

他却说——“既然这是天意,我还是喝我的杯中酒吧”。

后人评价:读了陶渊明的诗,能给人一种力量,可以抗拒浊流,砥砺品行,使“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题解:辞是一种抒情赋。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叙述诗人辞官归田的心情和乐趣。

“来”“兮”都是语助词,强调了作者摆脱仕途羁绊的坚决态度和田园生活的安适喜悦之情。

辞序署明作于“乙巳岁十一月”,即晋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田之初所作。

二、学习序
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差。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崇尚自然,不是勉强得来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仲秋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因辞官而顺随心愿,写了一篇题叫《归去来兮》的。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明确:交代做官以及辞官归隐的原因。

“序”与“辞”互为表里,同抒一种情怀。

三、范读
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学生熟读成诵。

四、整体感知
归心似箭(一)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
五、讲读课文
读悟、翻译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PPT幻灯片)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六、作业
背诵。

明天检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齐背第一段。

【讲读课文】
一、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翻译本段。

讨论:结合1、2段看: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
《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二、读悟、翻译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幻灯片)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读悟、翻译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幻灯片)
《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分散,此己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善良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板书设计】
自责:胡不归鄙弃官场
自悔:惆怅独悲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来者可追向往田园
去自醒:今是昨非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之乐天伦之乐
辞饮酒之乐
涉园之乐
情话之乐
琴书之乐
躬耕之乐
出游之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