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因素及自然流产关系的探讨

合集下载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

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形成血栓的条件,希望对你有用。

血栓的形成1、血流滞缓:静脉血流缓慢,会造成血液的淤积,血液淤积在静脉中,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通常导致血流淤滞状态的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静脉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高凝状态会使血小板凝聚的能力增强,血液在高凝状态下容易导致静脉血栓。

一些外伤、手术患者或者是烧伤的患者,都是血液发生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先天性高凝血疾病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纤维溶解障碍,高胱氨酸尿症等也是是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

3、血管壁损伤:静脉内膜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的覆盖物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血管壁损伤中以内膜损伤更为重要。

血管壁损伤有利于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和小血小板集聚,促使血栓形成。

血栓的分类1.白色血栓(pale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thrombus)的头部〕。

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

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

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2.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

其形成过程是: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长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从而再生成另一个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在两者之间的血液乃发生凝固,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

如是交替进行,乃成混合性血栓。

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和遗传性凝血缺陷关系的研究

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和遗传性凝血缺陷关系的研究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下且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其发生率为15%~20%。

如果SA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可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率约1%。

如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habitual abortion)[1]。

由于发生2次与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者,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概率相差不显著,故目前将其统称为RSA。

RSA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免疫因素,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等;凝血缺陷,如FV Leiden突变、FⅡG20210A突变等;遗传因素,如夫妇有染色体异常配子或胚胎染色体异常等;解剖因素,如子宫畸形、宫颈功能不全、子宫肌瘤等;内分泌因素,如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感染因素,如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等;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母体全身性疾病、精液异常等。

随着基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深入,免疫性因素和遗传性凝血缺陷与RSA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就RSA与免疫因素和凝血缺陷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免疫系统异常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动、静脉血栓形成、RSA以及血小板减少为特征。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A)是以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和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C)为主,包含多种以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且具有异质性的一组自身免疫性抗体簇。

1999年在日本札幌召开的第一次国际APS专家共识会议提出的APS诊断标准,即称Sapporo标准[2]:在间隔至少6周的2次连续检测中,LAC和中、高滴度的ACA呈阳性。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与PAI—I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付锦华自然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0%—18%,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40—60%,近年来,提出遗传性易栓症与流产的概念,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且两者间存在基因多态性依赖关系[1,2] ,PAI—I基因启动因子区4G/5G多态性与早产、流产、死胎等妊娠并发症有关[3],我们对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1、)反复自然流产组:自2004年1月—2005年12 月来我院产科就诊,并经临床诊断的反复流产患者72例,平均年龄为29±4岁,所有患者既往有自然流产史(1—6次不等),本次妊娠出现先兆流产或B超诊断为宫内死胎,孕期均在3个月内,排除内分泌失调、感染、血型不合、生殖道异常等因素,夫妇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核型正常,男方无精子畸形。

(2)、正常妊娠对照组,随机选择正常妊娠妇女74例,年龄23—28岁,孕周26—41周。

2、方法:(1)基因组DNA抽取采用酚/氯仿法。

(2)PAI-I 基因扩增:引物位于5ˊ端启动子区,序列参照文献[2]的方法设计,由sangon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为;5,CACAGAGTCTGGCCACGT3,(C为非配对碱基):下游引物为:CAGCCACGTGA TTGTCA TGGT3,。

潍坊市人民医院产二科(261041)PCR反应体系为25ul,含基因组DNA100ng,10×PCR缓冲液2.5ul,mgcl21.3mmol;dNTP s各0.2mmol,引物各0.3umol,TagDNA聚合1.0U。

PTC-100型扩增仪(美国MJ公司生产),循环参数:94℃30s、57℃30s、72℃3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经2.5%琼脂糖凝胶电泳,EB 染色检测PCR产物。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医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栓是一种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形成的块状物,常常堵塞了血管并干扰了正常的血液流动。

这一过程在人体内发生得十分频繁,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一、血栓形成的原理血栓形成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生成。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附近,形成血小板聚集块,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出。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保护机制,但是当这一过程异常增强或过度进行时,就会导致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接下来,损伤血管的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来激活血液中的凝血机制。

这些化学物质会触发一系列的酶反应,将凝血因子转化为活化状态。

活化的凝血因子最终会引发血纤维蛋白的生成。

在最后的阶段,纤维蛋白会在伤口处聚集并形成坚固的纤维蛋白网络。

这个网络会使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并最终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生理和病理意义血栓形成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从生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是身体防御损伤的一种保护机制。

当有伤口时,血栓的形成可以快速堵塞血管,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

这有助于促进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然而,从病理角度来看,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当血栓发生在动脉内部时,会堵塞血流,导致供应该动脉下游的组织和器官缺氧。

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此外,血栓还可能脱离原处并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这被称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肺部血管时,被称为肺栓塞。

当栓塞发生在脑部的血管时,可能引发脑栓塞,这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对于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医学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戒烟限酒。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提高血液流动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自然流产患者中医体质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自然流产患者中医体质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妇科集验】自然流产患者中医体质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叶 骞1 叶 平1# 李 慧2 黄丹云21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杭州310006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杭州310053关键词 自然流产 中医体质 凝血功能 临床研究 自然流产作为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除与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及免疫等因素[1-3]有关外,近年来研究发现如遗传性和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易栓症)等而引起的胎盘血栓栓塞与自然流产密切相关[4],而为预防血栓的形成,大多在妊娠后即开始抗凝治疗,但长期使用肝素等,可出现骨质疏松和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笔者通过对自然流产患者的中医体质辨别,以及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检测,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或许可以预防或减少自然流产的发生。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①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②男方检查正常;③染色体检查排除遗传因素;④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异常;⑤排除影响流产的因素,如内分泌异常、不良习惯、创伤、经常性接触砷、苯等化学性物质、剧烈运动等。

1.2 一般资料:符合诊断标准的自然流产患者90例,来源于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生殖免疫专科门诊,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7.94±2.37岁;正常对照组10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27.81±2.58岁。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中医体质类型的辨别:采用王琦教授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5]和《中医体质学》[6],同时结合《中医内科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相关疾病论及证候。

1.4 凝血功能的测定:由本院检验科统一采血、检验。

1.5 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专科医生指导患者客观真实地填写《昆仑-炎黄健康辨识表》(炎黄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血栓机制

血栓机制

[分享]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 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是一种生理反应,它在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血栓形成得过多或不必要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如心肌梗塞、脑中风等。

因此,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变得非常重要。

血栓形成的条件1.血液凝固因子的存在。

血液有特定的因子来让它凝固,如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

2.血管受到损害。

损伤会破坏血管内层,并暴露血液中凝血因子。

这些因子将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栓。

3.血流的变化。

当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时,血栓的形成速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血流变化会改变血液中的成分、使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的机制1.血小板聚集。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将聚集在该区域,形成血栓的初始阶段。

它们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称为血小板抗聚素,从而刺激其他的血小板聚集到该区域内。

2.凝血通路的激活。

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化学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和血液凝固因子等,以激活血液凝固通路。

3.血凝素形成。

血凝素是一种酶,可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血栓形成的最终阶段。

4.纤维蛋白形成。

在血栓形成的末期阶段,纤维蛋白将拼合成一条绒毛般的纤维,并结合被碎片化的血小板粘结在一起,形成结构稳定且难以破坏的血栓。

在一般情况下,血栓形成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帮助我们控制与愈合我们的伤口。

但是,当血栓形成在无需时发生,就会导致许多危险的情况。

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导致肺栓塞,而动脉中的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塞和脑中风。

因此,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并且能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自然流产病因学研究进展

自然流产病因学研究进展

综述 自然流产病因学研究进展刘莎 其木格摘要 近年来自然流产发病人数明显增多,临床上关于其病因研究多集中在遗传缺陷、免疫、感染、内分泌等单因素分析方面。

现将这些研究热点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自然流产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自然流产; 病因学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LI U Sha,QI M u-ge. D ep ar tment ofObstetrics and Gy necology,T he f ir st A f f il iated H os p ital of I nner M ongolia M edical Colleg e,H ohhot010010,I nner M ong olia,China.(Cor resp ondi ng author:Q I M u-ge,Email:lius ha-lk@)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incidence o f spo ntaneous abort ion w as signif icantlyincr eased.Clinical r esear ches are mo st ly co ncentrated on a single factor,such as heredity,immune,infection,endo crine,etc.T his paper had a co mpr 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abov e hot spo ts w ith a v iew topr ov ide r eferen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ontaneo us abor tion.Key words spo nt aneous abort ion; etiolog y自然流产(abor tion)是指妊娠不足28孕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生率明显升高,一般认为自然流产发病率为10%~ 20%[1]。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解析血栓性疾病是一类由异常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非常重要。

一、病因分析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如下所述:1. 血液因素:血液在发生血栓时有两个主要因素,即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而凝血因子活化则是进一步推动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2. 血管因素:血管内皮损伤是一种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因。

当血管内膜受损时,暴露的血管壁可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导致血栓形成。

3. 血液流动异常:血栓形成也与血液流动异常有关。

例如,血液淤积、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情况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血栓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人存在血液凝块形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的突变,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二、病理生理机制解析血栓性疾病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溶酶系统异常等,如下所述:1. 血小板聚集:在血管损伤或异常条件下,血小板会激活并聚集在受损区域,形成血小板栓子。

血小板聚集的过程涉及多种炎症介质、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活化途径。

2. 凝血因子活化: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另一重要环节。

损伤血管壁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它与凝血因子VIIa结合后启动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因子级联反应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栓形成稳定。

3. 纤溶酶系统异常:纤溶酶系统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

当纤溶酶系统活性下降时,纤维蛋白的降解受阻,血栓形成得以加强。

三、预防与治疗策略针对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与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2. 血管保护: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对预防血栓性疾病非常重要。

7个导致血栓的常见原因

7个导致血栓的常见原因

7个导致血栓的常见原因血栓是指由凝血过程形成的固态物质,在血管内部形成堵塞,导致血液流动受阻的情况。

血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原因,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1. 血液高黏度:血液黏稠度过高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黏稠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因为黏稠的血液流动速度较慢,容易发生淤血,从而形成血栓。

血液黏度过高可能与遗传因素、脱水、低血压等因素有关,因此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和血压控制非常重要。

2. 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血管内膜受到损伤时,血栓会形成在受损处修复血管并防止血液外溢。

血管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手术等。

因此,预防血管损伤和保护血管健康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3. 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可以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血管内膜的退化,这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血压会引起血管硬化,血管壁变得脆弱,易于破裂,从而导致血栓。

4. 维生素缺乏:某些维生素缺乏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缺乏维生素B6、B12和叶酸会导致体内蛋白质代谢异常,增加血液中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水平,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因此,均衡饮食和适当的维生素摄入对预防血栓非常重要。

5. 缺乏体力活动:长时间的久坐、少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血液循环速度,促进血液中的充氧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因此,鼓励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对于预防血栓的形成非常重要。

6.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弹性,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酗酒会影响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的平衡,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高胆固醇饮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7.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某些人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他们易于形成血栓。

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血栓倾向”。

如果家族中有成员出现过血栓相关疾病,个人形成血栓的风险将增加。

反复自然流产中的易栓因素

反复自然流产中的易栓因素

受体( A T 。 和 AT 2 ) 在 胚 胎 中就有 表 达并 被认 为 和胎 儿 器官 发育 有 关 。 动物 模 型研究 证 实小 鼠 A g t 基 因
表 达 降低 会 增加 死胎 风险[ 4 - 5 ] 。A g t 基 因突 变可 以导
致 纤 维蛋 白分子 中 3个 链 接多 肽链 ( , p和 ) 连
R S A) 是 妊娠 期 常 见 的一种 并 发 症 ,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显示 。 在 世界 范 围内 , 妊娠 2 0周 之前 孕妇 发 生 自然
的发 生 。 开展 与易栓 性 基 因或 基 因产物 有关 的功 能 性 分 析对 R S A高 风 险 怀 孕具 有 一 定 的诊 断 帮 助 。
多会损 害胎 盘 的血液 循 环 , 是导 致流 产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本 文就反 复 自然流 产相 关 的主要 易栓 因素 作一 综述 , 以期对
反 复 自然 流 产 的 诊 断 和 预 防 提 供 帮 助 。
【 关键 词 】 反复 自然 流产 ; 易 栓 因素 ; 血栓
反 复 自然 流 产 ( r e c u r r e n t s p o n t a n e o u s a b o r t i o n ,
究表明 A g t 、 血 管 紧张 素 Ⅱ( A TⅡ) 和血 管 紧 张素 Ⅱ
必 要 。R S A 的确 切 病 因 目前 还不 清楚 , 多种 原 因均
可 以导 致 R S A. 如遗传性血栓倾 向、 染色体异常 、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 、 子 宫 内膜 感 染 、 内分 泌 异 常 、 环 境 压力 因素 等 。 以血 管 合体 膜 为 基本 结 构 的胎 盘 是 妊娠 发 育 过 程 中 的关 键 因素 , 正常 情 况下 . 胎 盘 内存在 的凝 血 和纤 溶 之 间相 互 平 衡是 血 流 对 胎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决策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决策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决策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VTE是一种非常严重,而且具有潜在致死性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卵巢静脉血栓形成等临床少见。

VTE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急性发作,以下肢DVT最为常见。

VTE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其死亡。

对本病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手术取栓、机械血栓清除术及采取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等,而抗凝治疗是其最基本,而且主要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考虑溶栓或手术取栓。

由于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体内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使得妊娠期及产褥期本身即为导致孕产妇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其发生VTE的风险约为非孕期正常妇女的4~5倍。

此外,女性存在的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thromb。

phiIia),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易栓症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使其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状态甚至相关疾病,以及合并孕前危险因素、产科危险因素及孕期新发或一过性危险因素,均可导致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发生VTE的风险增高1妊娠期女性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病因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学机制为血液高凝、血管损伤和循环淤滞,最终发生血管内凝血而导致VTE。

孕产妇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其本身即为发生VTE的高危人群。

1.1 血液高凝女性妊娠后,雌激素水平增高,影响肝脏内凝血因子合成过程,凝血因子VD、VIn和X显著增加,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较非孕期凝血功能正常女性增高2~3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晚孕期孕妇较非孕期凝血功能正常女性增加50%;而其抗凝系统活性降低,尤其是蛋白S活性明显降低。

此外,妊娠期女性的纤溶系统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抑制,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与胎盘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及内皮源性PAI-1均增加,从而导致孕妇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使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晚孕期孕妇的纤溶系统活性受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早期自然流产病因探讨

早期自然流产病因探讨

关 键 词 :早 期 ;自然 流产 ;病 因学 中 图分 类 号 :R714.2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04.7115(2007)11-0918-03
早期 自然 流产 (early spontaneous aboaion)是 指 发 生于妊娠 l2周 以内的流产 ,是临床 常见 的病理 性 妊 娠 之 一 ,其 发 生 率 占全 部 自然 流 产 的 62% 以 上 ¨ 。近年研究 发现 ,约 30% ~40% 的受精 卵在 着 床后 下次 月经来潮 之 前发 生 流产 ,即所谓 的隐性 流 产 ,这 种流产 可能并 未被本人 察觉 ,而仅 仅认 为是一 次 血量偏 多的正常 月经或 延期月经 。由此 可见 自然 流产 的临床 发病率 远高于 我们 目前所 统计 的数值 。
2 免 疫因素
免 疫 因素在 流产 中 占重要 地 位 ,胚 胎 组织 带 有 来 自父 方的 MCH(主要组 织 相 容性 复合 物 ,即人 类 白细胞 抗原 HLA),对 母体 来 说 是 一种 半 同种 移 植 物 ,妇 女怀孕后 ,体 内免 疫应 答 发 生改 变 ,妊 娠过 程 中母 体细胞免疫 受到抑制 ,免疫 排斥反应 减弱 ,体液 免 疫功能增强 ,封 闭抗 体产 生 ,二 者相 互 协调 ,保 护 带有父 方 MCH 的胚 胎 组织 不 被 母 体 免 疫 反 应 排 斥 ,使 妊娠得 以维 持 。在细 胞 免疫 和 体液 免 疫 中 的 任一 环节发 生 异 常 都 会使 妊 娠 不 能 继 续 而 发 生 流 产 。 2.1 抗体 系统异 常 2.1.1 自身抗 体水平 异 常 自身抗体 的产 生被认 为是 母一 胎 免 疫 识 别 功 能 过 度 的 表 现 。 王 秀 丽 等l4 对早期 自然 流产 患 者 的 5种抗 体 进行 研 究 表 明 ,在流产 组 中,有 5种 自身抗 体 阳性 率 均 较 高 :抗 心磷脂抗体 (ACA):可 能 与血 管 内皮 的磷脂 成 分结 合 ,损伤 血管 内皮 ,使 血管 收缩 及 血 栓形 成 ,引 起胎 盘及蜕 膜 血 管 病 变 而 导 致 流 产 ;抗 子 宫 内膜 抗 体 (EMA):EMA和子 宫 内膜抗 原形成 抗原一抗 体 复合 物沉积 于子宫 内膜 中 ,通 过激 活 补体 引起 子宫 内膜 免疫病理损 伤 ,导致 子宫 内膜分泌不 足 ,干扰 胎盘胎 儿的生长而 导 致 流产 ;抗 卵 巢 抗体 (AOA):通 过 局 部 免疫反应 损伤 卵巢 ,从 而降 低 卵巢 的生殖 内分 泌

不同性别血栓形成风险的差异及原因

不同性别血栓形成风险的差异及原因

不同性别血栓形成风险的差异及原因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可能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等危险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然而,除了一些常规的预防方法之外,性别对于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有不同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不同性别之间血栓形成的风险差异及其原因。

一、性别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栓形成是人体自然反应的一个过程。

当一个人受到创伤或出现血管病变时,血小板和血浆蛋白负责在受伤的部位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凝血块,从而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然而,如果这个过程不受控制,血栓就可能会在血液中形成,在血管系统中移动,并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

性别对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很大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血栓性疾病。

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特别是在月经期间,荷尔蒙水平的波动比男性更加剧烈,荷尔蒙对血栓形成有影响。

对于女性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和风险的增加。

二、性别差异的原因近年来,许多有关性别差异的原因已经被发现。

其中一些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荷尔蒙水平的差异赖以生存的荷尔蒙会影响身体的许多方面,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在妇女中,荷尔蒙变化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血小板的变化,从而影响了血栓的形成。

2. 生殖系统痏病的差异不孕不育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病症通常影响女性的生殖系统。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血液中雌激素的增加,从而导致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遗传有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与遗传有关。

这可能与特定血细胞与血小板数量或凝固因子中特定蛋白质的不同程度有关。

4. 生活方式的差异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并且这也可能会对其血栓形成的风险产生影响。

例如,吸烟、高脂食物和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对男女的血栓形成和心血管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预防措施虽然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血栓形成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1.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和加入运动计划等。

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同时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形成风险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血栓形成风险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血栓形成风险的临床分析及预防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了解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

一、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血栓形成是因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增加和血液流动减慢而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受损,血液流动变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高血脂症:高血脂症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血管受损,促进血栓形成。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肥胖:肥胖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 高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功能逐渐下降,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二、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上述的风险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1. 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

2.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对血栓形成的不良影响。

4. 停止吸烟:吸烟对血管有害,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等项目的检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6. 药物干预: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防止血栓形成的发生。

三、结语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血栓形成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了解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来降低患病的风险。

重视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等生活习惯的养成,定期体检并进行药物干预等,都是预防血栓形成重要的措施。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提高对血栓形成的认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血栓形成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血栓形成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血栓形成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及治疗方法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它在许多妇科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血栓形成对妇科疾病的影响,并探讨一些治疗方法。

一、血栓形成在妇科疾病中的影响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异位组织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

血栓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导致疾病的进展和症状的加重。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疼痛、月经不调和不孕等症状的出现。

1.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中包括功能性囊肿和囊腺瘤等。

血栓形成在卵巢囊肿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囊肿的增大和囊壁的炎症反应加剧。

血栓的形成可能导致卵巢功能的减退和囊肿的进一步发展。

1.3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所致。

血栓形成在子宫肌瘤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肿瘤的生长和病情的恶化。

血栓的形成可能导致肿瘤供血不足,加速肿瘤坏死和溶解。

二、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纤溶药。

抗凝血药可抑制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药可阻止血小板的聚集,纤溶药可加速血栓的溶解。

药物治疗需要经过严格的监测和调整,以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2.2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需要紧急处理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的血栓形成,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血栓溶解术和血栓滤器植入术等。

外科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相对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到血栓形成的部位,从而实现血栓的溶解或修复。

介入治疗包括静脉内溶栓和血管成形术等,具体选择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定制。

2.4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血栓形成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传统中医药认为血栓形成与体内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调理气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那么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血栓对机体有什么影响?店铺在此整理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

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4种。

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瘀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脑血栓常见病因1、动脉管壁病损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二者相互促进。

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次为脑动脉炎,如结核性、梅毒性、钓端螺旋体感染、臣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等所致。

少见的病因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2、液成分改变或血液流变学异常病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皿缺乏、恶性肿瘤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

3、血波动力学异常如急性心梗或心力衰竭、服降压药过量致血压骤降等所致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也是脑血栓的病因之一。

从络脉瘀阻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易栓症的病机及治疗思路

从络脉瘀阻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易栓症的病机及治疗思路

从络脉瘀阻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易栓症的病机及治疗思路
刘世茸;李楠;狄静;李婵婵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2(42)7
【摘要】易栓症所致的反复自然流产临床研究发现,患者中有血栓形成倾向的约占66%。

目前肝素抗凝是最佳的治疗手段,然而在肝素防治反复自然流产的适应症、剂量、疗程、监测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

中医关于反复自然流产易栓症的认识随着近年来有关络脉理论、微循环系统等研究而不断深入,其病机主要在于胞宫胞络瘀阻。

基于络脉瘀阻,治疗上以补肾活血为法,辅以调补脾肾、益气养血。

【总页数】4页(P758-761)
【作者】刘世茸;李楠;狄静;李婵婵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1
【相关文献】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络脉瘀阻证的病因病机探讨
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聚集检测在易栓症反复自然流产中的诊断价值
3.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络脉瘀阻”病机与AGE-RAGE轴相关性研究
4.从络脉理论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及治疗思路
5.低分子肝素治疗易栓症致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Meta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缩写注释
AT—III antithrombin III
PS
protein S
PC
protein C
aCL PF3 APC
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platelet factor 3 active protein C
miscarriage At least one thrombophilic defect was detected in 83.3%in
study group and the prevalence is higher than 6.6%ofthe control group,
P<0.001. Conclusions: 1.AT.III deficiency,PS deficiency and aCL are
作者签名: 聋垫!; 日期:五衅』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 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 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螂导师签名站期:衅』月尘日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KEY WORDS thrombophilia,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y,
protein S deficiency,protein C deficiency,antibodies,amicardiolipin abortion,spontaneous
ABSTRACT
objee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ophilia and spontaneous abortion.
Methods:The study group contains of 60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II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2.AT-III deficiency and
II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re most likely to present in women with more than three times of spontaneous abortion.3.Thrombophilia plays an
aCL were found in 6 1.7%of 60 women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the inciden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01.In those
who had more than two spontaneous abortions.the incidence of AT_III deficiency and aCL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 had only one
activity of antithrombin III and the antigen of protein C,protein S and
ACA. 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AT—III,PC,PS deficienc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36.7%,16.7%,5%respectively,in which The prevalence of AT—III.PS deficiency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
at least one spontaneous abortion,in whom 23 had only one miscarriage,
3 7 had miscarriages more than twice.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30 matched healthy women who never had miscarriage history.Test the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因素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3年5月至2004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不明原因性 自然流产者6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1次自然流产者23例,≥2次自 然流产者37例。同期正常无自然流产史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 定各组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蛋白C(Pc)、蛋白s(Ps)含量 以及抗心磷脂抗体(aCL)。 结果:研究组AT—III、PS、PC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36.7%、16.7 %、5%,其中AT-III、PS缺乏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P<0.05。研 究组aCL阳性率为61.7%,较对照组高,P<0.001。在≥2次自然 流产者,AT-III缺陷发生率及aCL阳性率均较1次自然流产者高, 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血栓形成倾向单一因素及复合因素的发生率均 较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至少有一项血栓形成因素 者占83.3%,对照组仅为6.6%,P<0.001。 结论:1.AT—III、PS缺乏,aCLFW性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密切相关。 2.两次以上自然流产者存在AT~III缺乏和aCLFH性的可能性增大。3. 血栓形成因素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栓形成倾向,抗凝血酶III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 缺乏,抗心磷脂抗体,自然流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