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茶馆_背景知识
《茶馆》背景知识

《茶馆》背景知识
在我国五十年代的首都话剧舞台上,老舍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戏剧家。
从他解放初期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到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女店员》、《全家福》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欢乐之歌,也是作者对党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歌。
在这些颂歌里,有一曲悠远低沉的带笑的旧时代的葬歌,恰似华美乐章的主旋律的一段变奏,它从另一个角度,侧面地深挚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就是老舍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问世以后,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周总理在1958年观看之后也说过:像《茶馆》这样的戏,应该演,应该叫新社会的青年知道,旧社会是多么可怕。
但它也受到了不少非议,说剧本流露出“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绪等。
1979年,北京人艺再次排演《茶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老舍《茶馆》课件

2024/1/27
03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时期。裕泰茶馆已经破败不堪,王利
发一家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悲剧。通过展现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深
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13
剧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
社会现实
剧中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 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 生活的苦难和挣扎。
2024/1/27
18
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茶馆的象征意义
茶馆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象征着社会的缩影,展现了社会各阶 层的矛盾与冲突。
人物的象征意义
剧中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象征着社会不同阶层在时代变迁 中的命运。
道具的象征意义
如“莫谈国事”的纸条等道具,在剧中起到了象征社会状况和时 代背景的作用。
2024/1/27
《茶馆》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 黑暗和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 望。
《茶馆》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设计,更在 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6
02
主要人物分析
17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描绘
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的真 实面貌。
浪漫主义情怀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老舍融入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 的期望,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现实与浪漫的交融
作品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对未来的憧憬 ,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2024/1/27
语文版语文九上第17课《茶馆》课件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 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 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 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 术家。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 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 须沟》。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 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 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 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 《方珍珠》等
⑵松二爷: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 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表现了松二爷的怀旧心理,也讽 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⑶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 凉!
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的不满。
⑷王利发: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 着有点不搭调!
暗示了茶馆主人公的愁苦和对 现实的不满。
剧情概括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节选部分) :1898年戊戌变法失 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云集于此。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 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 社会生活。剧中所有的正直人,都陷入一种不能 自拔的困境之中。
的 康六、乡妇、老人等等。
脉 2、第一幕写了哪些事件?分别用小标题来归纳概括。
络
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
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 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 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 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 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7课《茶馆》精品课件语文版

2. 幽默: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 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 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 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 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 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 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 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2.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 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 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 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 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 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 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 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 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 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 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 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 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 的事情。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 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导入新课
北京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 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
老舍剧中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个年代裕泰茶馆 那些人儿发生的那些事儿。
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 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 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 剧”的典范之作。
《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 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 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 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 里夸大一些,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 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剧本中人物语言能表 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 性,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准加点字音: 趿拉 珍馐 文绉绉 绫罗绸缎
说媒拉纤 贵庚
沏茶 甭管
兵荒马乱
三、社会背景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 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 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战争结束 以后,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 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 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茶馆是个 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 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 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 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 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 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有的茶馆专 作某一类人的生意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 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四、1.茶馆的剧情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 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 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 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 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 可自拔的困境中。
《茶馆》 人 物 特点
• 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
人钻营偷生。
• 刘麻子、唐铁嘴等: 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
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 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神气十足。
• 马五爷:吃洋饭的恶霸,信洋教吃洋饭,威风凛凛,
四、3.节选部分主要事件:
四、2.《茶馆》 人 物 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17茶馆(节选)课件语文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趿.拉(tā)
文绉绉.(zhōu) 请帖.(tiě) 赐.教(cì)
闭门羹.(gēng) nú(驽)钝
yī(伊)始 zā(咂)摸
líng(凌)乱 惭 zuò(怍)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玉帛 瓦罐 绸缎 张程 B.调解 太监 彻茶 打搅 C.衙门 珍馐 饱满 拉纤 D.码瑙 侍侯 安顿 谋生 3.(2014,丹东)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D )。 A.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B.焦裕禄以改变兰考县贫困的面貌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C.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 D.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妖娆多姿,栩.栩.如.生.。
(【解析】①②③⑧属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④⑥是反动统治 阶级的走狗帮凶;⑤⑦是社会的渣滓。)
5. (2014,宜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 化更加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丰富的语义内涵,比 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请根据下边括 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
17.茶 馆(节选)
1.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生于北京,满族人。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小 说家、戏剧家之一,有“人民艺术家”之 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 《茶馆》《龙须沟》等。《茶馆》使中国 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被誉为“东方舞台 上的奇迹。”
4.主题解说 该剧通过描写北京裕泰荼馆的盛衰,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 常四爷等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 个不同时代近五十年的社会风貌,以及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变迁, 从而揭示出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 灭亡的历史趋势。
《茶馆》ppt课件

现实主义
作品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社会 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主
义。
象征主义
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一定的 象征意义,暗示着中国社会的某
些问题和矛盾。
意识流
作品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意识 流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体验。
04
《茶馆》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经典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之作,《茶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启示意义
通过《茶馆》所展现的社会百态和人物命运,观众可以从 中获得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启示,思考个体在时代变迁中 的命运与选择。
传承文化价值观
《茶馆》传递了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底层百姓 的同情,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茶馆》的版本与出版
版本情况
纸质版
提供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是阅读和学习 的首选。
语言艺术
老舍先生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生动地描绘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 会风貌,展现了北京底层百姓的生活百态。
深刻反映时代
《茶馆》通过一家茶馆的兴衰变迁,深刻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社 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征。
读者与评论家的评价
读者喜爱
01
自首演以来,《茶馆》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经久不衰。
主要情节
情节线索
以裕泰茶馆为中心,通过描写茶馆的 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清末民初 社会的历史进程。
通过茶馆的兴衰和主人公王利发的人 生经历,展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各种 矛盾和变革。
主题思想
01
02
03
社会批判
通过对清末民初社会的描 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 暗和腐败,批判了封建制 度的落后和反动。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茶馆》课文复习

17.茶馆一、课文导读(一)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所反映的时代及矛盾冲突。
2.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赏析个性化语言。
3.体会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4.了解剧本独特的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5.了解课文幽默的语言特色。
6.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
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
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离家,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的戏剧创作就开始于这个时期。
抗战八年中,他先后写下了《残雾》、《张自忠》、《大地龙蛇》等九个话剧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同时抨击国民党的官僚统治,鞭挞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和汉奸的卖国行径。
这些剧作对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以后进一步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
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时代背景:《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
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茶馆(节选)》课件1

识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富于同情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
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
能不请安!”
心眼好 胆小怕事 懒散无能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 的典型,反映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腐朽。
語文
剧情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 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 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 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 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 乡下依然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庞太监的气焰更加嚣张,直言;“谁敢改祖宗的章 程,谁就掉脑袋!”与历史学家不同,对于戊戌变法这 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舍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不同 角度(直接、间接)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对事件的不同 态度,从而含蓄深刻地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 教训,显示了一个文学家、剧作家对于历史事件和时代 发展所作的高度而形象的艺术概括。
5、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6、秦庞交锋
7、茶客对话
8、常四爷被抓 9、庞太监买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涉及当时社会上的哪些大事? 涉及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
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统治者荒
淫;农村民不聊生——表明清末整个社会黑暗腐朽,没落。
17茶馆

茶馆一、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德育渗透目标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难点: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自学法、分组学习法、信息反馈法等。
四、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互动明理——运用提升——目标检测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
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
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历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
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
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去领略这大茶馆里的小社会。
2、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投湖自尽。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17课茶馆(节选)课件

kān
神龛
zā mo
咂摸
shuàn
洗涮
bù
簿子
chàn
忏悔
jué
坤角
jiàn
太监
lào
落子
xiǎng
tā
xiū
饷
趿拉 珍馐
qiàn líng
说媒拉纤 绫罗绸缎
zhōu
文绉绉
liù chà
遛 差劲
魔法记忆之一线穿珠法:如:“师傅出差(chāi) 了,学徒不谨慎在技术上出了点差(chā)错,使花 苗长得参差(cī)不齐,实在差(chà)劲。”
二 写一写字形
wùxū( 戊戌 ) yá( 衙 )门 贵gēng( 庚 )
官xiǎng( 饷 ) 眼zhuō( 拙 )
侦jī( 缉 )
tā( 趿 )拉
珍xiū( 馐 ) mǎnǎo( 玛瑙 ) cì( 伺 )候
三 记一记词义
1.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2.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3.咂摸: 寻思,反复研究。 4.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
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根据表演情势的不同,可 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 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 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根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剧本的主要特点是: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 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话剧是一种以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情势。
2. 结合课文内容读读常四爷的台词,说说常四爷具有怎样的 思想性情。 【答案】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对清朝的 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性情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临危不 惧,挺直腰板离开茶馆,反应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 现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 明办实业挽救不了旧中国灭亡的命运。他和庞太监的对话 交锋,实际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 王朝势力的对垒。
高考革命小说知识点

高考革命小说知识点革命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在高考中,革命小说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说,还可以提高高考作文和阅读理解的得分。
一、背景知识1. 革命小说的兴起:革命小说起步于20世纪初,是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人民觉醒的文学形式。
2. 革命小说的作用:革命小说既是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思想武器和社会宣传工具,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呼唤民众觉醒,推动社会变革。
二、代表作品1. 《红岩》:作者:罗广斌,这是一部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抗击敌人的革命小说。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和斗争精神。
2. 《茶馆》:作者:丁玲,这是一部描写晚清社会百姓苦难、官僚堕落的小说。
通过茶馆这一特殊场所,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唤变革的愿望。
3. 《围城》:作者:钱钟书,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碰撞与冲突,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三、主要题材和风格1. 革命题材:反映中国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小说。
包括革命先锋、抗战烽火、解放斗争等题材。
2. 农民题材:反映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经历的小说。
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社会问题。
3. 雄奇题材: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展现其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丰功伟绩。
比如《红岩》中的杨子荣等。
4. 真实主义风格: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真实地表现社会和人物,力求形象逼真、内容真实。
5. 批判现实:对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制度、道德沦丧、官僚腐败等现象进行揭示和批判。
四、阅读技巧1. 注意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
2. 角色分析: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其性格特点和意义,分析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3. 主题把握:通过了解小说的题材和主题,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意义,帮助解读和理解小说。
4. 情节剖析:关注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分析情节之间的关联和推动力,揭示小说的内在逻辑。
茶馆的历史背景中国历史的一瞥

茶馆的历史背景中国历史的一瞥茶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这个话题下,我们将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茶馆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茶馆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茶馆则出现在明代。
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广泛流传,有关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而茶馆则是在明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场所。
茶馆最早的形式是私人设立的,供朋友、学士等来此饮茶、谈论时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馆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公共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并和陌生人一起分享各自的见闻。
茶馆的发展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变迁密不可分。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茶业开始兴盛起来,茶叶的供应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茶馆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二、茶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渊源茶馆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茶馆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表演,如评书、京剧等,还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学习文化知识,讨论时事政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2. 社会观察和反映茶馆也是社会观察和反映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茶馆中,人们可以通过谈论时事政治,了解社会动态和民生问题。
茶馆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风气、洞察社会问题的窗口,甚至发起了一些社会运动和变革。
3. 传递信息和交流茶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作用。
茶馆作为一个集结各阶层人士的场所,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都较大。
茶馆中会有一些消息人士、茶楼女侠等,他们会在茶馆中传递一些新闻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
4. 缓解压力和娱乐休闲茶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消除疲劳。
在茶馆中,人们可以自在地聊天、听乐、品茗,从繁忙的生活中得到一些放松和娱乐。
茶馆的历史背景与中国历史的一瞥密切相关,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进,还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茶馆》优秀课件解析 完整版(1)

《茶馆》优秀课件解析完整版(1)《茶馆》是中国著名的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之父”的鲁迅曾在其批评日记中高度评价过《茶馆》。
是一部以民间小调为基础的剧目,情节、人物和对话语言都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茶馆》反映了晚清时期百姓生活、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等方方面面,也是一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剧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针对《茶馆》创作的优秀课件分析:一、介绍《茶馆》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鲁迅创作《茶馆》的背景、演职人员与受众群体等,从多个角度全面描述了这部剧作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茶馆》的演出有了全面的认识。
二、剧情解读: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阐述了《茶馆》的故事情节,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剧中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及人物经历等。
通过解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剧情的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时代表达等。
三、角色分析:对剧中的关键角色进行深度分析,阐述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剧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故事的必要条件,同时让学生能够感悟人物形象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四、主题思考:从文化、历史、社会和人的精神层面等多个角度来思考《茶馆》所要表达的主题。
通过分析剧中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导引学生有所领悟。
同时,也促使学生思考人性、历史和传递文化思想等重要问题。
五、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茶馆》与其他经典剧目进行对比,阐释鲁迅在创作《茶馆》时的创新之处,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茶馆》在文学艺术上的意义,加深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
总结:这份课件让我们窥探了《茶馆》这部经典作品的背后,了解更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从介绍创作背景和剧情解读到角色分析和主题思考,最后到与其他经典剧目的对比分析,融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和角度,通过深层次的讲解和比较,提供给观众更加深入的文化认知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对于提升对观众对《茶馆》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具有很大的帮助。
17 茶馆(节选)讲解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 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人。因创 作优秀话剧《龙须沟》于1951年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 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1966年8月 24日)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渐 趋衰落。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 身经验,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 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 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写清朝末年的社会生 活。是戊戌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 ,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 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 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 然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 奴才走狗。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 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 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
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 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等。
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 势力及其奴才走狗。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 刚失败,谭嗣同等人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 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来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可以说,它是 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 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串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 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
第三幕:写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 生活面貌。这
小说分析教案茶馆

小说分析教案茶馆教案一:导言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分析小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本教案将以经典作品《茶馆》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小说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作品的主题、结构和风格。
教案二:背景知识在开始分析小说之前,首先要了解《茶馆》的背景知识。
该小说是由中国作家老舍创作于1957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教案三:主题分析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思想和表达内容,它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
在《茶馆》中,主题可以包括人性的善恶、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突、社会阶级的困境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会背景的描写等途径来探讨这些主题。
教案四:人物分析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他们塑造了小说的情节和氛围。
《茶馆》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茶馆老板贾三灌、教书先生王先生、杜福贞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来深入理解他们在作品中的角色和意义。
教案五:结构分析结构是小说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叙事方式。
《茶馆》的结构相对复杂,采用了回忆、嵌套等手法来展示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时间顺序、场景转换等来理解结构的意义和作用。
教案六:风格分析风格是作家的独特表达方式,它包括语言、叙事手法和描写方式等。
老舍在《茶馆》中运用了北京方言、夸张的描写手法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表达方式来了解作者的风格特点。
教案七:综合分析与讨论在完成以上分析后,学生可以对整个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案八:延伸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对小说分析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一、老舍先生简历生于1899年,逝于1966年,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13年考入师范学校。
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等。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长篇体制。
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创作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论文集《老牛破车》。
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问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写作剧本,主要作品有:《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等。
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
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二、《茶馆》第一、三幕剧情简介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
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
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
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
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王云缦《戏剧名珠重生辉》) 三、《茶馆》的语言《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
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反映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埋葬三个旧时代,构成了《茶馆》的悲剧基调,但是老舍却为这出人间的悲剧编织了一套喜剧的外衣。
这喜剧外衣的材料不是别的,乃是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吃人者张狂无耻、可憎可笑的嘴脸;弱小者被人吃掉的那一瞬间的奇异的情景,以及一些小人物的“人生零碎”。
在阶级社会里,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可笑之处。
但这些平凡普通的社会现象,一经老舍的概括提炼、生发改造,就达到了化平凡为殊异、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升华为戏剧行动中“奇”“巧”“怪”“异”的东西,就能使人发出含泪的笑声,达到对旧社会强烈讽刺的艺术效果。
剧中那个半男不女、行将就木的老太监,竟还要买个15岁的姑娘当老婆;有钱人无所事事,为了一只鸽子雇佣大批流氓打群架;马五爷对常四爷大为藐视、不屑理睬,可是一听见教堂的钟声就立刻肃立正冠,学着洋大人的样子画十字;刘麻子拐卖妇女,还说为她们“分心”;小刘麻子在谈到他包揽买卖妇女的缺德计划时是那样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甚至把他老子被“大令”杀头也当做吹牛的本钱……,这些丑恶的现象有多么可憎、可恶、可鄙、可笑!老舍用喜剧的手法,把人世间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就取得了成功的喜剧效果。
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不独包括吃人者的丑恶与无耻,还包括被吃者的愚昧和可怜,这也是老舍编织喜剧外衣的材料之一。
这本来是悲剧性的,一旦成为艺术上的“奇”“巧”“怪”“异”的东西时,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
逃兵老林和老陈,想二人合伙娶一个媳妇,搞个“小三口”,不但没实现,还被特务抢走了现大洋;安分老实的松二爷自己正“瞪着眼挨饿呢”,可一提起喂黄鸟就顿时来了精神,说什么“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能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明师傅,因为“这年头就是监狱里人多”而落得卖掉家什,去大牢里蒸窝窝头;聪明伶俐的小丁宝,明明知道“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可还是得参加沈处长主办的“花花公司”……这些都是可悲可咒的社会畸形与病态,也是可怜而可笑的人生命运。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利发等三位老人自我祭奠,在台上扔着拾来的纸钱,用凄楚的、似哭似笑的声音自我解嘲的场面。
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茶馆》别具一格的悲喜剧色彩:这是悲中有喜,笑中带泪。
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茶馆》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这个戏里没有政治标语和口号,也没有一般的话剧腔,人物说的全是北京大白话。
可是大白话说得有特色,既有地方的、时代的色彩,又有幽默与讽刺的风格;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了语言性格化,又说得那么简练、流利、形象、生动。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
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
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徬徨带来的满腹牢骚。
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
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
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
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
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性格变化之外,《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
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
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
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
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周春刚《〈茶馆〉分析》)四 《茶馆》的文化创作于1957年的话剧《茶馆》是建国后老舍奉献给观众的一部杰作,也是当代话剧的精品。
它不仅以宏大的气魄和精巧的艺术结构反映了三个“被埋葬的时代”,而且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京味文化气息。
京味文化是自清代以来在北京形成的一种文化。
它是满、汉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同时由于地处皇都又具有宫廷文化、缙绅文化与庶民文化的多重特征。
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
”生活在京都的北京市民,由于长期受到京味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气质风度、审美趣味、道德规范,以及由他们的活动所形成的风情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京味文化的烙印,并成为该文化的一种标识。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老舍备受北京文化的濡染,当他把烂熟于心的老北京的人、事、风俗、民情等再现到自己作品中时,便展现了一种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
“茶馆”中人物众多,三教九流皆会集于此。
因此“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里饱含着民族文化深层意蕴的风物民情,清晰地透视出京味文化的诸多特征。
首先,京味文化是一种重“礼性”、讲“秩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