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
语文(心得)之在吟诵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语文论文之在吟诵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中国古诗词以其独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和学生一起大声吟诵古诗词,让孩子们在诵读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是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最感到满足和骄傲的事情。
也由此摸索出了古诗词诵读教学的一些心得: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词创设与所诵读古诗词相应的特定情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多具有较强的画面性、音乐性,思想感情明朗。
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物化诗境诗情,对激发学生吟诵热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教学《过故人庄》等田园诗时让学生在极富田园气息的音乐背景中放声吟诵,学生很快就能入情入境,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恬静明媚的田园风光中,在听和吟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二、激情示范,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对诗美的直觉,再现作品的意境美,与作者的情感韵律产生共鸣。
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描绘了“不尽长江滚滚流”波澜壮阔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与追思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教师的范读,可以以高昂激越音调来引发学生心中的磅礴大气,以低沉抑郁、婉转、缓慢的语调来打动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三、走进作者,尊重学生个性吟诵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古诗词声律节奏往往与意义紧密结合,诗词的节奏与诗人心理的变化、情感的起伏相适应。
如在诵读《观沧海》一诗时,引导学生对诗歌背景进行分析,去体会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在指导诵读时,尊重学生个性吟诵。
尊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只要能进入角色,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就行。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一种艺术境界,触发情思,自然感受诗词的情趣,引起感情的共鸣。
古诗文吟诵的舞台化展演之思——上师大学区经典古诗文吟诵展演活动侧记

有据背景:古诗文吟诵传统的当代复兴汉语古诗文自古以来便常以吟诵方式流传,传承推广这种古老的口头演绎方式,可以深化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族性基因。
在最初的诗教文明酝酿之际,诗歌并不仅仅以书面形态存在,而是被应用于诵读和吟咏这样的口头语言艺术,有诗即有歌、有吟。
诗文吟诵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传统汉语诗文的口头表达方式,其发端于先秦,是古代诗教和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文人雅士在创作、修改、鉴赏、酬唱诗文时,都在很大程度上倚仗于吟诵的方式。
吟诵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而得以延续,其重声重感的特点,使得古人在吟诵诗文之际可以体味汉语文字的声调变化,借以调整诗文的声律,再落笔成诗,这种“依声为诗”的诗歌是文人自觉发展的创作技能,也是修身、养性、立德的重要途径。
旧时的学童启蒙,更是以吟诵诗文为读书之道,师者将其对诗文的理解倾注于吟诵之中,这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的氛围不无关系。
因而,吟诵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然而随着白话文运动在近代兴起,新式学堂出现,私塾传统式微,传统吟诵也日渐走向了衰落,幸有众多吟诵学人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吟诵的传承。
当下,如何使古诗文吟诵的推广达到“非遗”传承和文化育人的双重效果,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论题。
发扬诗教传统,特别是在中小学里推展古诗文吟诵,可以提升当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力,深化其国学底蕴,强化其民族自信。
可以说,注重汉语言声调韵律的吟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诗歌的音韵美,形成声情并茂的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强化古诗文的熟诵古诗文吟诵的舞台化展演之思—上师大学区经典古诗文吟诵展演活动侧记徐英懋 孙红杰记忆,并有助于提升其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同时,在中小学中推广吟诵,也能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深化人文素养、优化专业技能提供契机。
2008年6月14日,“常州吟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成为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关注对象。
此后,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以及各地的教育部门一直在研究、推广吟诵,各界开始成立旨在为吟诵发展助力的群众性吟诵组织和针对吟诵的研究、传承基地,如中华吟诵学会、河南省吟诵学会、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上海徐汇区海燕吟诵社、浙江温州瓯韵吟社等。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吟诵是一种通过朗诵的形式表达古诗文的艺术手段,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吟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吟诵古诗文,学生可以把散文点石成金,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享受。
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吟诵。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示范吟诵,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吟诵方式,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吟诵,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吟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古诗文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除了在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外,吟诵还可以在中小学的其他学科中发挥作用。
在音乐课中可以利用吟诵形式进行音乐表现,让学生在吟诵中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美术课中可以通过吟诵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让他们在吟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在历史课中可以通过吟诵古诗文来了解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在各个学科中综合运用吟诵,可以实现学科的互通互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吟诵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素养。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能够准确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指导学生进行吟诵。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吟诵技巧,能够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语调和韵律,使吟诵更加生动和传神。
教师还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吟诵活动。
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吟诵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诗文表达能力。
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吟诵的运用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家长可以在家中进行古诗文的吟诵指导,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吟诵与古典诗歌教学

意 蕴美 感都隐藏在语言层面 ,呈静止状态 ,只有通 过吟诵 , 将语 言声乐化 , 诗歌蕴藏 的生命之美才被激 活,并带动吟诵
来 吟诵 。
自己的情感 融入诗歌情感的途径 。 ( )吟诵的节奏停顿 二 汉字 为单音独体 字 , 一个字即可表达一个意义 , 不过一 个字 不能组 成一个节拍 , 至少得有两个字组成词组才能形成
一
虽然诗 歌的产生是 由诗人 “ 吟”而出 , 过声音 自然传 通
达 自己感发的生命 , 但是这些诗歌在未被 吟诵之 前 , 所有的
了某个字词 ,只要一摇头、一晃脑 ,它就脱 口而出了 。学 生
学会 了用吟诵的方法来体会、丰富诗词 的情感 , 们在吟诵 他 中熏陶出对诗歌 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来 , 因此也培养 出如龙榆
生等一 大批词学名家 。
听得进 去 ,也努 力背诵 了,之后他们也 忘得快 。这并 不是
老师 因为讲 得不好 , 也不是诗歌 本身 欠佳 , 实在是我们教授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1 9 5
声 节之 日颂 。 ”可见 ,学诗 不仅会背诵 ,还要 “ 以声节之” ,
就是要合乎一定 的声调、合乎一 定的韵律、合乎一 定的节奏
作者简 介:刘容 (9 9 ) 16 - ,女 ,湖南常德人 ,东莞市 经济 贸易学校讲 师。
1 4 8
“ ,是 “ 吟” 情动于 中而形于 言” 。 不但诗人 “ 情动于 中而形于言” ,通 过 “ 吟”而创作诗 歌、表达情感 , 是诗 歌的学 习和欣赏也必须通过 吟诵来进 就 行 ,由 “ 吟”而成的诗 歌必须 由 “ 吟诵”来体悟 。 周礼 ・ 春 官宗 伯下 云 :“ 司乐 ,以乐语教 国子,兴 、道、讽 、颂 、 大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

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绝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地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地传统.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赵元任先生录制了首诗词吟诵调,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地吟诵音调谱写了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地乐调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地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地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地文章;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地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年第期;年,傅雪漪先生地《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地演唱地文章;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地《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地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地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地吟诵音乐研究地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地角度进行了吟诵调地研究,并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唱“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地声音.”诗词地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地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地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地音乐美.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地作品.如今,古代流存地乐谱已不多见,自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地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地声乐作品.如白居易地《花非花》(黄自曲),苏轼地《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地《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地《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上也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唱曲目.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杏花天影》《长相知》等曲目都是音乐会地经典演唱曲目.二、吟诵地历史溯源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地必修课程.我国最早地诗总集《诗经》中地每首诗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地文化色彩,独特地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地位.战国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在这样地环境中,楚辞作品萌生出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地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中多有五言和七言地句子,多用三字一顿地节奏,其中包含了后来五言诗“二、三”句式和七言诗“二、二、三”句式地重要基因.在句中或句尾处,楚辞中多用“兮”字,帮助调节音节和节奏,舒缓语气,或起到某种结构助词地作用.b5E2R。
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传承经典,培养诗意情怀

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传承经典,培养诗意情怀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精髓所在。
而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诗意情怀,传承中华古诗词的精髓,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的重要性 1. 传承经典文化中华古诗词贵在传统和经典,这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通过幼儿园的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于经典之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诗意情怀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诗意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感。
三、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的设计 1. 选材精准在设计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时,需精准选材,选取那些既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能传承经典的古诗词作为诵读内容。
比如《静夜思》、《悯农》等富有意境和情感的古诗词。
2. 分级教学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幼儿,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和内容设置,使得诵读的古诗词既有丰富性,又有阶段性,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3. 多维扩展除了直接的古诗词诵读,还可以通过歌曲、手工、绘画等形式,将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扩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记忆和感悟。
四、设计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在实施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幼儿的注意力集中问题、师资力量不足等。
对于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应对,比如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加强师资培训等,逐步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中华古诗词诵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
传承经典,培养诗意情怀,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孩子们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吟诵唤醒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

用吟诵唤醒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吟诵特色教学的点滴做法实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有一年多了,对吟诵由未知到初知到喜欢。
现在不但孩子们盼望上吟诵课,我觉得吟诵也是修身养性、提升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吟诵原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吟是吟咏,诵是诵读。
诗是吟出来的,因为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增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吟诵教学一开始是纯粹的跟着音频学吟,就像学歌一样,一句一句地跟吟。
因为吟诵的调学生还不熟悉,所以我首先从《我爱吟诵》教材上选择了一些比较容易的朗朗上口的作品,比如活泼的《古朗月行》《少年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始教学很费劲,一首诗要跟吟好几节课还有一大半跟不上调,一学期只学了四首诗。
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吟诵,开始听了这样委婉的调子总是笑,慢慢的习惯了,班上有一部分很有灵性的孩子很快爱上了吟诵,觉得是一种享受。
现在学习的速度加快了,简单的四句是两节课基本就能吟下来。
慢慢的,我理解到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更为轻松、有效的方法。
以往的古典诗词教学,更多地是从字面上去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品析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可能是感悟意境和理解意象,其间辅以朗读、配乐朗读,结合诗人生平等教学方式。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似乎很难激发学生去学习古典诗词的欲望,课后冷硬的“背诵课文”更是扼杀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求热情。
吟诵教学方法,是从音韵的角度去解读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学生在吟诵诗词的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也在吟诵过程中自不过然地完成了诗词背诵,实行诗词积累。
我通过QQ加了几个吟诵群,收益很大,北京景山学校的朱畅思老师每周三都在盈视讲坛讲诗人的生平作品赏析再吟诵作品,自己无私地灌制吟诵音频供大家下载分享。
他的吟诵用吉他伴奏,吟咏很容易让学生接近。
古诗词吟唱感受文字之美的奇妙体验

古诗词吟唱感受文字之美的奇妙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才情。
它们以朴实、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每一首古诗词都像是一幅绘画,以其优美的韵律和精妙的意境,让人体验到文字的美丽。
古人称诗为“吟”,寓意吟咏。
让我们一同踏入古诗词的世界,聆听文字吟唱的奇妙体验。
一、古诗词启迪心灵古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将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当我们阅读一首古诗词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仿佛文字中蕴含着生命的魔力,唤醒内心深处的共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凉爽,表达了人们在静谧之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
这样的诗句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我们从喧嚣的尘世中抽离,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
二、古诗词展示自然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方式赞美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将自然景物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通过文字的描绘,古人创造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山川河流,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巧妙的比喻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自然之美的博大。
古诗词的形象描绘不仅让我们心怀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爱与思考。
正是这种文字展示出的自然之美,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三、古诗词喻示人生哲理古诗词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警示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文字的融会贯通,追寻古人智慧的足迹,我们可以在古诗词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以卓越的语言表达出人生无常和不易的道理,使我们看到了凡人的渺小与人生的无奈。
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古诗词唤醒情感共鸣古诗词通过文字的抒发,能够直击人心,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阅读一首感人的古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被其中包含的情感所感动,产生奇妙的共鸣。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作者内心的思念,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使得我们在文字的共鸣中体验到了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剖析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题下黒体)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始衰落,乃至濒临灭绝。
目前,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
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
“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
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
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部分:50位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500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对10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
吟诵让古诗更有韵味

吟诵让古诗更有韵味作者:邹杰米文娟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13期【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吟诵;韵味【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101—01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学习方法。
最早的诗歌就产生于人们口头的吟唱,可见诗歌是从口头吟唱起源的,又由口头吟诵而为人们所熟悉、传诵,最终流传千古!而叶嘉莹先生认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绝,保持诗文吟诵的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当将这种“吟诵”之法发扬光大,引领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吟诵,从“正音辨形”开始在古诗的学习中,小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识字关。
小学生的识字量很有限,而古诗中有很多生字词,这就造成了诵读障碍。
所以学习中,首先,教师应讲解生字或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使学生能自己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全诗,为接下来的自主反复吟诵奠定基础。
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含义。
古诗的内容一般比较简短,语言凝练,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的描绘,只是选取现实中最有特征性的片断。
因此,理解生词的含义会帮助学生基本疏通诗句的大意,为学生下一步在反复吟诵中通晓全诗大意奠定基础。
二、吟诵,在熟能生巧中实践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出发,强调古诗的启蒙教育应突出实践性,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拟、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
每天早读时间,学生在课代表的带领下齐声朗读;语文课前,学生齐读;班会前,学生齐诵古诗;回家后,学生给家长诵读本周学习的古诗两遍。
通过见缝插针式的诵读,学生都能做到读通、读顺古诗。
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熟读成诵,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浅谈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随着国学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将国学教育纳入到课堂中,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吟诵。
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情感和修养品质。
在现代小学国学教育中,吟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吟诵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吟诵正是这种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中国古代诗词、经典文章和传统故事,这些内容无疑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吟诵可以使这些古老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让学生们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感受到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掌握古文的韵律、节奏和语调,这要求他们必须对语言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表现力。
而且,古文中的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也非常独特,通过吟诵这些内容,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吟诵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注重审美的,而古代的诗词、文章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吟诵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和体会这些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吟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品质。
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心投入,保持专注和内化情感,这些都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吟诵,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温文尔雅、文明有礼的品格,塑造他们的优秀人格和良好习惯。
吟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吟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吟诵,学生们不仅可以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出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愿意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吟唱诗词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吟诵形式、吟唱的艺术价值等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吟唱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
一、诗词的音韵美感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而闻名,这正是诗词的音韵美感所在。
在古代人们的吟诵中,音韵美成为诗词跃然纸上的灵魂,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音韵来强化诗词的表达效果。
如《离骚》中的“云蒸霞彩凤鸣社前”,通过音韵的和谐变化,将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古代诗人以巧妙的字音编排,使得诗词产生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吟唱形式的多样性古代诗词的吟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形式,也有合唱形式。
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和情感表达需求,人们选择不同的吟唱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出诗词的音乐之美。
一种常见的吟唱方式是独唱。
古代吟唱者常常以清雅的声音,将诗词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薄言罢讴,回日其临;我马则骄,我车则漏。
我行既集,以驰以踣。
”这种独唱形式,将诗句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完美结合,使得吟诵者和聆听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好。
另外一种吟唱方式是合唱。
古代人们常常组成合唱团体来进行诗词的演唱。
合唱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诗词的音乐性,还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的对唱,更好地传达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例如《长恨歌》的吟唱,既需要领唱者的高亢激昂,也需要合唱团的齐声合拍,使得诗词的音韵美感得以充分展现,使人心生共鸣。
三、古代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古代诗词的吟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方式。
通过吟唱诗词,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吟唱使得诗词得以传承与发展。
吟诵对诗歌的作用

吟诵对诗歌的作用
吟诵对诗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理解:吟诵能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 强化记忆:通过吟诵,诗歌的语言和意义与声音相结合,有助于记忆的强化。
3. 感受诗歌韵味:吟诵能够还原诗歌的声音真相,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4. 传承文化:吟诵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吟诵,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5. 培养创造力:吟诵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诗歌。
总的来说,吟诵对诗歌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它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强化记忆,传承文化,培养创造力和个性。
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心怀崇敬传扬吟诵南阳市二十一学校王宇璐什么是吟诵?吟诵即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吟诵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吟诵的宝贵和美妙之处。
可是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丢失了传统,忘却了经典……7月7日-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名家论坛》,聆听了徐健顺、张广林等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并欣赏了几节优秀的吟诵研讨课,由一开始对古诗吟诵的似懂非懂,到现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徐教授的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1、吟诵是什么?2、吟诵对语文有什么用?3、怎样才能用吟诵教语文?4、现场试一试吟诵。
通过徐教授的讲解,我深切地体会到吟诵的珍贵。
传统吟诵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古诗文真实的面貌,体会到古诗文的真意。
比如,传统吟诵一般都是平低仄高,普通话是平高仄低。
中古音是平低仄高的,平低仄高的传统吟诵才能把古诗文的声音的高低的涵义表达出来。
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本是“低——高——低”,普通话一念成了“高——低——高”,“黄河远上”变成了“银河远下”。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高,衬托其远其小,“孤城”低,衬托其小其独,“万仞”高,“山”低。
普通话念出来是相反的,“万仞”反比“山”低,声音的涵义不但没有起到作用,而且矛盾了。
这些时候,就只有听传统吟诵,才能明白原来声音的涵义了。
明白了以后,就会想办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
所以,不听传统吟诵,不学吟传统吟诵,是不可能用普通话吟诵好的。
张广林老师的讲座则更加具有实用性。
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慷慨高歌,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悲壮豪迈……他用那悠悠的吟诵将我们带到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仿佛化身为李白、杜甫、陆游……,体会到他们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
使我们了解,我们中华的古诗文,哪怕是一首五绝,也是起伏跌宕的。
叶嘉莹谈诗吟诵(教师随笔)

叶嘉莹谈诗吟诵(教师随笔)
叶嘉莹:在我离开世界前,要把这个中国传统上最宝贵的一部分(诗吟诵)留下来,因为这是声音上的一件事情,不像写在纸上可以保存很久,比如说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吟诵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了,我应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给真正爱好诗歌的朋友们。
董卿:叶老在晚年写过一首诗,柔茧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大意就是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能够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今天在这现场我们请来了一群特殊的小朋友为叶老献上一段吟诵,我想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正在传承上。
小朋友:谨把此次吟诵献给我们亲爱的叶奶奶。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咏莲/叶嘉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
本文视频下载地址:
[叶嘉莹谈诗吟诵(教师随笔)]。
吟诵的意义

吟诵的意义
吟诵是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人们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从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吟诵,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
学会了吟诵,首先可使我们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首先,吟诵的效果不仅优于默读,而且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非吟诵不能展现其妙处,非吟诵不能很好地"由声入情";吟诵都依一定的腔调进行,而吟诵腔调自具一种特殊的韵味;加上吟诵作为一门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
同样一首古典诗词,先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一下,然后再吟诵,两厢比较,尽管朗读也有技巧,但相形之下,抑扬顿挫合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却更能充分地再现作者的心态神情,因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吟诵本身就是一种美--古诗词文音乐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它有相对的独立性。
例如:《声律启蒙》熔古典诗词典故、意向于一炉,诗言志、赋比兴,春花、秋月,蝉鸣、莺啭,长亭、幽寺,饮酒、观棋,渔猎、钓耕,杨柳杏花、高天淡水、西楼佳人、边塞风沙……汉语之美,音韵之美,在《声律启蒙》中都有着最精粹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你只要大声地诵读出来就会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
女: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
请欣赏三(8)班诗朗诵的四季诗。
男: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女:满天飞舞的风筝,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领)《村居》清高鼎(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女:夏天是那牛背上牧童的歌声,是那声声叫着夏天的.鸣蝉。
(领)《所见》清袁枚(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男: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天高云淡。
女:满山红叶,那满山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海更加迷人。
(领)《山行》唐杜牧(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男: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
女: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领)《江雪》唐柳宗元(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男: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四季动人的风景。
女: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合)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运用方式。
通过吟诵古诗文,可以增进学生
对文学、语言、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们来具
体探讨一下吟诵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文深深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
中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
而且,通过吟诵的方式,学生可以将自
己的感受融入到古诗文中,使自己与之产生共鸣,达到与古人的心灵对话的效果。
吟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文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其中蕴含着
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更加熟悉和掌握这些语言形式,提高自
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吟诵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押韵、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优美和有韵律感。
吟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和语调控制能力,使他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文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其中融入了古人对美的
追求和独特的艺术感悟。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好
奇心和兴趣。
通过欣赏和吟诵古诗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自己的审美情趣。
浅谈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小学国学教育中,吟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首先,吟诵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
对于许多经典文化作品,如果只是简单地阅读一遍,往往很难深入理解其内涵。
而通过吟诵,孩子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更好地体验其思想和情感。
例如,如果孩子们在学习《三字经》时,能够认真地吟诵其中的每一句话,并贴近生活实际,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吟诵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
在吟诵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不断重复并记忆课文,这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坚持。
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那么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他们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吟诵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吟诵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发挥自己的语音语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反复思考句子的含义,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同时,吟诵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句子中找到规律和特点,进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学习效果,还在于其艺术享受。
吟诵可以帮助孩子们进入诗歌的美妙世界,感受音韵美感,领略文化意境,从中得到身心愉悦,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吟诵在小学国学教育中至关重要。
吟诵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以及感受艺术的魅力与享受。
教育者应注重吟诵在国学教育中的应用,让吟诵真正地成为促进人文素质、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目前中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不过,有些年轻人没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
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
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
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
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
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
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时之节奏顿挫的重视。
一般,四言诗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五言诗以二、三之顿挫为主,七言诗就以二、二、三之顿挫为主。
此外,因中国语言文字之独体单音的性质,要在形式方面产生一种抑扬高低的美感效果,那么声调的讲求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要求。
把吟诵时声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声律。
而近体诗格律的完成,也正是为了吟咏诵读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进而引起了内心的感动,然后写出诗作。
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
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所谓心与“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时节景物(物象)与个人生活遭际(事象)二者而言的。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之间的死生离别的现象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离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看到沿途有饥饿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关心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习作诗的一个真正的动机和兴起。
学习诗,不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对社会人事有一种关怀。
作诗的方法:赋、比、兴中国古人作诗的方法有三种:“赋、比、兴”。
这三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不仅指表达情意的普通的技巧,更是对于情意感发的由来和性质的一种基本的区分。
所谓“兴”,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
外物,是指大自然的景物。
所谓“比”,就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
所谓“赋”,就是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
这三种表达方式,除去“赋”是以直接对物象的叙述以引起读者的感发以外,“比”和“兴”都是重在借用物象以引起读者感发的。
一般说来,“比”的作用大多是“心”的情意在先,借比为“物”的表达在后;而“兴”的作用则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情意感发在后。
此外,“比”的感发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兴”的感发则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可以说,前者的感发多是人为的、有意的;后者的感发则多是自然的、无意的。
中国古典诗歌以兴发感动为主要特质,如果就这一点而言,那么较之于“比”的经过思索的感发作用,“兴”所代表的直接感发作用则更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质。
中国诗歌体式的演进在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中,诗歌的体式经过了很多的演变。
前面所讲的《诗经》主要是四个字一句,经过发展,有了南方的《楚辞》。
(一)以《楚辞》中之第一篇屈原所写的长诗《离骚》为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里的“兮”字是语助词,相当于今天的“啊”,是发声之词。
且“兮”字前后各有六个字,是很长的句法。
但《离骚》的这种体式,并没有被后代诗人继承,而是由后代写赋的一些人继承了这种体式。
至于后代诗人所继承的,则是《楚辞》中《九歌》的某些体式。
如《九歌少司命》中的句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七字一句的体裁影响了后代的诗歌。
每句中间都有一个“兮”字。
项羽和刘邦的诗就运用了这种体式。
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到了东汉,诗歌的体式就发展为只第一句有“兮”字。
以张衡《四愁诗》为例。
其一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每一首诗的第一句,都带有“兮”字,这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而且四首诗连起来读,每一首的第一句又都是一个往返的重复,这是采取了《诗经》的方法。
(三)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写出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读过此诗就能发现,诗歌的每一句都押韵——“凉、霜、翔、肠、乡、方、房、忘、裳、商、长、床、央、望、梁”,这是楚歌的方法。
这时候的诗歌体式还没有摆脱楚歌的影响,七言诗并未发展成熟。
(四)汉朝时期,诗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式:乐府。
乐府也有采自民间歌谣的杂言体,但更可注意的是一种以五言为主的体式,如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诗为五字一句,其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虽八字一句,但“宁不知”为衬字。
这基本就是五言诗了,之后的诗歌继承了这一体式,没有衬字,形成完整的五言体式,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描述的是:女主人公与所爱的人分离,日夜思念,并期盼所爱之人能早日归来。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过去曾有不少争议,一般说来大约是东汉后期建安以前的作品。
从《诗经》的四言体式,到《离骚》,再到由《楚歌》形成的各种体裁,《乐府》的五言,及至成熟、完整的五言诗的出现。
这便是中国诗歌体式形成发展的大体过程。
诗歌的格律诗歌的体式发展成熟后,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注重诗歌的声律。
之所以注重声律,这与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经原来都是梵文,中间有很多念诵的颂赞。
把梵文翻译成中文发音,就需要推究如何准确地发音,这时候就有了“反切”,即一种拼音的方法,有声母和韵母,因此产生了“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并不复杂,若要学习作诗,只需记住两个公式即可。
(下图:横线代表平声,直线代表仄声。
)五言基本律式A式:———∣∣∣∣∣——B式:∣∣——∣——∣∣—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 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国语言的单音独体,其平声与仄声是相对的,其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音节的节奏所在。
而对诗歌格式的判断,主要看诗歌第一句的第二个字。
第二个字是平声,诗歌就是平起格式;是仄声,就是仄起格式。
A式加B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一首平起的五言绝句;而B式加A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就是仄起的五言绝句。
以上所讲是五言绝句。
若七言绝句,则多出的两个字就加在每句诗的前面。
同时要注意,若五言开头是平声,就加两个仄声;开头是仄声,就加两个平声。
七言基本律式A式:∣∣———∣∣——∣∣∣——B式:——∣∣——∣∣∣——∣∣—以上所讲是中国诗歌绝句的基本格式。
如果是律诗就多重复一次变成八句,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为例,对格律诗进行赏析。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中国古人,尤其是读书人,都有一个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李白亦是如此。
有天夜晚,李白在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停泊,想到了晋朝时期,有位善于吟诵的书生袁宏泊船于牛渚。
夜间,他在船上吟诵自己的诗篇,恰被路经此地的一位名叫谢尚的将军听到。
谢将军欣赏其才华,遂请其出仕,伴随左右。
于是李白遂发出“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的感慨。
在李白看来,“牛渚西江”是一个能够让他遇见伯乐的地方,然而在这里,他并没有碰到欣赏其才华的人,因此只有失望地离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一般说来,绝句没有对偶,但律诗有,在律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对偶、第五句和第六句是对偶。
所谓对偶,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词性要相同,而平仄则要相反。
李白的这首《夜泊牛渚怀古》不但对得不工整,且平仄也不完全合律。
比如第三句“登舟望秋月”平仄就不合格律,而且它与第四句“空忆谢将军”的对仗也不工整。
“登舟望秋月”是“平平仄平仄”,根据诗歌的音节,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和第四个字,因为是音节所在。
同时,按照格律平仄相反的要求,第三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但是李白却把它颠倒了,不合规律,这在诗里叫做“拗句”。
所以说,李太白是位天才。
尽管《夜泊牛渚怀古》是首五言律诗,但其中就有词性、平仄不对的地方。
虽然如此,但这首诗却有其绝妙之处。
李太白不受格律的拘束,但诗歌在情意的分量上取得了平衡,如“望秋月”和“谢将军”表面上看起来不对,但就情意的分量而言是平衡的:“望”是动词,“秋月”是宾语,“望秋月”是动宾结构;“忆”也是动词,“谢将军”也是宾语,“忆谢将军”也是动宾结构。
这就是李太白这首诗的妙处所在。
再看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
这三首诗是杜甫经历了“天宝之乱”,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远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朝廷的临时所在地之后,痛定思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