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西厢记·长亭送别》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同学们肯定很好奇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了吧?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厢记·长亭送别》朝代:元朝|作者: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王实甫(1260年-1336年)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与关汉卿齐名,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王实甫写的诗词。
【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全诗: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赏析:
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
曲词很美,虽然“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
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
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
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答案《西厢记·长亭送别》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同学们肯定很好奇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了吧?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厢记·长亭送别》朝代:元朝|作者: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精品文档------
王叔晖《西厢记》 “听琴”欣赏
-----精品文档------
《西厢记》连环画
20世纪60年代初,她的连环 画《西厢记》获第一届连环画 创作一等奖。1983年第1期《中 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连环 画《西厢记》全部刊出。
专家评价这套《西厢记》 连环画的特点是:人物形神
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 劲。专家评价说:“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 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称得起是一 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 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 和这部代表作品。” -----精品文档------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摹本)
台上前排5人是演员, 能分出末、旦、净、丑 行当,后排5人为乐师, 幕后一名演员正在观看 演出实况。
-----精品文档------
山西稷山金墓出 土元杂剧砖雕
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村 元墓出土元杂剧陶俑
-----精品----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
-----精品文档------
欣连 赏环
画 《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长亭送别》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
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
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长亭送别”紧接着是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
这折戏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
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宴别;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第一篇:《长亭送别》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共43页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36、“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课外阅读】怎一个悖字了得《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曲词赏析
【课外阅读】怎一个“悖”字了得——《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曲词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笔者认为,以上这段曲词赏析并没有真正扣住这段曲词的“妙处”,也没能真正写出“染”字用的妙在何处?如照作者以上说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为“晓来谁感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似乎更合适一些。
首先,从修辞学角度考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问后答,用的是设问的修辞。
设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是谁将清晨的霜叶染的像喝醉酒的脸一样的红呢?是即将离别的人流下的眼泪。
作者这儿突出的是“眼泪”之于“霜林”的作用,显示的是无色透明之泪水→“红泪”→泪染“霜林醉”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离人的悲情变化,离人的悲情是随着离别的时间渐近而渐加深加剧的。
同时,也可以看出离人为离别而痛哭的时间之长。
而如果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理解为“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的话,仅是整体上笼统地显现出莺莺的悲情之重、之深,而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染”所涵含的离人悲情的动态发展变化,因为,众所周知即便是离别,知道不得不分离——分离前夜——送别途中——最终挥手分别,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不会是一条水平线,或是同一高度而不变化的。
《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和 独白。“宾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 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精“品称文档范-----”- 或“介”及舞台效果。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的分类和特点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欣赏
王叔晖工笔人物画行情
1996年《夜宴图》北京嘉德国际 拍卖会以24200元成交
1996年《倚石沐春风 成扇》 (19.5×55cm )北京翰海拍卖会 以13200元成交
2002年《柳荫赏荷》扇面朵云轩 拍卖以1000元拍卖
2004年《红楼梦人物》四条屏 (47×29.5cm)北京翰海拍卖会以 -----精6品8文0档0--0---元- 成交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 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 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 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 “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
怨情滚滚涌出。
-----精品文档------
幺篇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 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满庭芳”曲词怨母亲 “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 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 只能“暗送秋波”。
-----精品文档------
《朝天子》曲词鉴赏
①暖溶溶玉醅(pei),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②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何尝不想)吃,恨塞满愁肠胃。 ③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④一个这壁, 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下面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欢迎参考!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请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
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
“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就是慢慢的意思。
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这两句是说,刚逃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设立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
这三句是说,莺莺刚听见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下来了。
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这段曲词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铺设上是不大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这段曲词,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不是依仗苍白空泛的言词,而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
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叨叨令】这段曲词,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闷气;进而又说无心梳妆打扮,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
紧接着,是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就是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是曲词中的衬字,没有实在的含义。
这两句叠句是说:怎么不烦闷死人啊?怎么不烦闷死人啊?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所以最后只好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
”这里的“索”,是必须、应该的意思;“惶惶”,匆忙、赶紧的意思。
这两
句是嘱咐张生分别后赶紧寄书信回来。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
作者把这些日常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来,用一连串的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当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会见后,送别的酒宴开始了。
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莺莺不能尽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叹、悲伤。
酒宴完毕以后,老夫人先走了。
这个时候,莺莺和张生能谈谈知心话了。
这里,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儿】的曲子。
……
这段曲词的开头,作者借用典故来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红泪”,古代传说,曾经有一个少女被选入皇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
后来把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叫“红泪”。
“比司马青衫更湿”,是融化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是白居易当时担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
这两句是说,莺莺为离别之苦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
接下来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进一步抒写莺莺的心绪:“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伯劳”是一种鸟。
这两句是说,伯劳和燕子就要一个飞东一个飞西了,还没有起飞分开就问今后相会的日子。
经过这些铺张描写,人物的感情已成奔腾之势向高潮发展。
这时候,作者却避过潮头,另敷新笔:“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樽前酒一杯。
”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酒吧。
这是由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时的一句宽慰话。
这一笔,虽在意想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它使得整段曲词错落有致,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显得波澜起伏。
经过这样的跌宕回旋,作者才放纵笔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未饮心先醉”,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近】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心如醉”。
王实甫把它改成“未饮心先醉”,语意就更加沉重。
这三句是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行酒啊,还没饮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样了。
这同上面“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樽前酒一杯”相对照,是感情上的一个突变,由一刹那间的宽慰,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
实际上,前两句是后三句的映衬对比,可以说这是一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戏剧冲突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
历经多少辛酸痛苦才获取的爱情,刚刚得到承认,马上又要分开。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莺莺的内心愈是痛苦,愈是说明封建家长的冷酷无情。
莺莺虽然无力反抗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
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不要忘记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
《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在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莺莺面对即将赴考的张生,百感交集,肝肠痛断。
她首先叮嘱张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又一次表现了她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面对即将远去的爱人,莺莺千叮咛,万嘱咐,“顺时自保揣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莺莺对张生的缠绵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长亭送别》的末尾,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的话说出。
这话来得如此突兀,分量惊人的重。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达到一个危险地带,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
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
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
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如果剧中的张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